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问题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问题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1 21:3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问题的读后感10篇

  《大问题》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所罗门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5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问题》读后感(一):有答案的问题不值得问

  先编辑几段《大问题》导言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1、对一种观点进行表述和辩护可以把它变成你自己的。很多人看待大哲学家的表述和论证,就好像他们只是某个智力博物馆的展品,与我们没什么干系。

  2、某些你相信东西,一旦想把它写出来,就会发现,刚才感觉还很清楚,现在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就好像,一准备表达,它就蒸发了。

  3、不仅要阅读他们的著作,关键是自己要反思、明确表达和论证。

  4、你完全可以参与其中,通过当一回哲学家来欣赏哲学。被自己真正关注的问题激发,有风格的做哲学。

  然后说说我的问题——

  最近工作,提问比较多。我虽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这里面的问题是,价值取向前置,使提出的问题就像答案。

  这个时候我发现提不出什么好问题。

  《大问题》第六章“自我”的开篇问题有这样一个:

  “你怎样向一位外星来客解释你是谁?”

  这个问题令我浮想联翩,晚上散步脑袋都不断的冒出这个问题。

  总有人问,你在做什么工作,我很多时候纠结一个定位的工作表述,无法表达工作在我心中的意义

  网上热转法国高考作文题,当我念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更像一个人了。而《大问题》整本书500页,都是这些问题。

  自制力是否取决于自知之明?是否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语言是否可以忠实地反映思维历史客观性是否以历史学家的公正性为前提期盼得到不可能事情是否荒谬?违背事实是否仍可能坚持真理?比起科学艺术是否不那么必要

  最新的《环球科学》,一位物理学家的文章标题:“千亿年后,宇宙还在,但宇宙学却不存在了。”

  他的本意智慧生命正处在一个了解宇宙真相短暂窗口期,错过这个时期,宇宙背景将永不可测了。

  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了?这是一个大问题。

  《大问题》读后感(二):三月书目:《大问题 简明哲学导论》

  提起哲学,我们中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应该都是自初中起,政治课里加粗标记的,“最终且最好”的辩证法、唯物主义,以及一些与之相对被教材否认的唯心、封建思想。对于彼时尚年幼的我们来说,哲学很容易地会被贴上了高深、无聊又没用的标签。大学里吞云吐雾长发飘飘的哲学系教授的确能改变对哲学的刻板印象,但仅仅一两次的讲座也不足以替我们窥探整个体系的哲学。如果想要更进一步的话,这本一直被作为经典哲学导论教材的《大问题》恰好可以为我们打开了哲学这个世界大门。整本书有趣且引人地解释了两个问题:什么是哲学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哲学。

  什么是哲学?

  哲学当然不是我们的政治教科书,它其实离我们一点都不遥远。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问过或者想过这样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成功?是孩子?是快乐?或者根本有意义?”“你可以为了什么付出自己的生命?”“生活最终是公平的吗?做一个好人必定会快乐吗?”“一个好的社会需要怎样的政府?”等等。

  关于此类种种问题的答案就是哲学。它是我们对智慧的爱,是使得我们理解自己生命以及周围世界的知识思考

  而作者正是从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出发,将哲学从艰涩深奥的云端拉回到我们身边。针对每个问题,他罗列了自古希腊时期起,哲学家们互相印证或矛盾重要观点,却并不加以评论判断,只希望我们可以通过借鉴与反驳这些看法,找到并明确自己的答案。这也就是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思辨与逻辑的部分。(与之有所不同,东方哲学里更多的是一种对这些“大问题”、对生活的体悟,讲究一种“不可言”。)

  明白了什么是哲学,可为什么我们需要哲学呢?

  这些类似“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调侃似的问题的答案真的重要吗?它们看起来无法被回答,不去思考似乎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

  不过,真的是这样吗?印象在第一季的《奇葩说》里,某位清华的学霸来参加节目,在提到本科硕士分别学不同专业的自己不知该选择怎样的职业时,高晓松很失望感慨道,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更像是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这些最精英学生也都迷茫于自己的前途,毋宁提什么“安邦之志”了。

  听起来似乎有浓浓的鸡汤味道,却也教人反驳不起来。我们在各种价值观里迷茫,追逐那些看得见的生活方式,而对它们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毫不过问。所以,我们需要哲学,它虽然不能直接给我答案,但至少教会我们寻找这些答案的方法。“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借着思想而生活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从事哲学与否,而在于接受一种廉价的替代品、没有挑战性的替代品,还是试图进行真正的思考。”

  《大问题》读后感(三):读记

  1. 有没有某种你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如果有,它是什么?

  *应该是有的,因为能相信自己在某种情况下选择去死,最直接的相信应该是一种身处我所能察觉到的绝望痛苦环境中且该环境在我肉眼或是相信中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这其中有几个难点,一个,我如果身处这个环境(比如现在)我其实很大可能是不知道这个环境是绝望痛苦的,其次,就算这个环境真的是无法改变的,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存在一种虚拟的幻想,幻想成真的人总是有的,却永远不可能是我们。这样的话就是如何分辨环境以及如何理解希望并且如何承受希望不属于我们的无力感。*

  2. 如果你只有几分钟可以活了,那么你将怎样利用这段时间?如果还能活几天呢?二十年呢?

  *也许有人想到说是,将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其实我个人觉得,这句话是很不靠谱的,因为所做之事分为长期与短期,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也存在着天差地别,如果是只有几分钟,可能我就是为了单纯图个爽,谁知道会干出啥事,如果是几天,可能会将后事交代,陪陪亲人朋友,如果是二十年那最好的应该是在这二十年间每一天都为下一天更好的生活努力,从而我可以计划学习交友,游玩等等*

  3. 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过,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会怎样来回答他?人的生活拥有哪些在牛或昆虫那里无法找到的目的?你生活的目标是什么?

  *换而言之就是要我们区分动物及人,其实这个很难,因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动物甚至是我们所观察的别人都不能确定它们有或没有跟我们一样有着独立的思想(如果我们有独立的思想的话)。勉强答一下就是,我们的人生有着更多的行走轨迹可供选择,而动物则相对于我们较少。其次,我并不认为生命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我所来到这个世上更倾向于是巧合而非为了某项使命,必须达到某个终点,但如果问起生活的目标我觉得最贴近的回答应该是『好好活着,越活越好』*

  4. 你信仰上帝吗?为什么?上帝是怎样的(也就是说,你所信仰的是什么)?你怎样向一个不信上帝的人证明你所相信的是真的,即上帝的确是存在的(什么会使你改变想法)?如果你不信仰上帝,那么为什么不信?描述一下你不相信的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其他你愿意接受的上帝概念?什么会使你改变想法)。

  *我算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上帝在我现在的眼中由于没有任何迹象来证明它的存在,所以现在的我倾向是不信的,但是不也不能因为自己的不信而就否定了上帝存在的可能性。如果有什么能做到人类所远远不能想象完成的事且是真的爱人,则信*

  5. 下面哪种东西最『真实』——是你所坐的椅子,构成这张椅子的分子,还是当你坐在上面时的感觉影响?

  『椅子作为一个概念是虚拟的,我所做的椅子我认为是真实的,分子证明了存在,真实的,感觉当然也是真实的,所谓最真实则是这里面谁会被最后被不真实取代,感觉由于刺激神经可以产生,所以先被取代,如果所做的椅子是虚拟的,则分子应该已经能被虚拟创造,所以应该是第一个最为真实』

  6. 假定你是心理学实验室里的一只动物,但你拥有思想和感觉的所有能力,也就是说有一个与现状完全相同的『心灵』。你无意中听到科学家跟一位助手说:『别担心,它只是一头不会说话的动物,既没有思想,又没有感觉,只是在按照它的本能活动罢了。』你怎样证明你的确具有思想和感觉,有一个『心灵』?现在假定有一位心理理论家这样说,一般说来,没有所谓『心灵』这种东西,人只是『行动』罢了(也就是说,根据从环境中接收到的刺激去移动身体和发出声音)。你将怎样证明你的确有一个心灵,你不仅仅是一个自动机或机器人,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感觉的存在。

  *其实这里面我有些倾向于心灵就是行动- -,不过如果证明有心灵就需要先确认什么是心灵,心灵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说是感觉的话,现在凭借大数据我们可以伪装成知道感觉的样子,那应该是思考,对于一个有歧义的问题或是不同人有不同解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且能说服别人,也就是独一无二,无数据支撑*

  7. 假如你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每个人都相信地球静止不动的,而太阳月亮和群星则围绕地球,沿着可以预测的轨道作着也许比较复杂运动。你反驳说:『你们都错了,地球是绕太阳转得。』但没有人同意你的说法。他们都认为你疯了,因为人人都感到地球并没有运动,人人都看到太阳、月亮和群星在运动。到底谁是正确的?难道真的可能只有你懂得真理,而其他人都是错的?

  *是这样的,如果你所相信的是真理应该是有证据证明且能说服别人的,其次,如果别人不相信强行说你疯了,那就是社会风气不相信真理,那就是需要改善社会风气的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懂得真理,但是只有证据能证明真理,如果是理论的话应该是真理可以进行预言。*

  8. 『生活不过是一场梦』,一首流行的老歌这样唱道。假如你觉得有这样一种想法是可能的或至少可以设想的(比如在一堂哲学课上):你此刻仍然还在窗扇睡着觉,只不过是梦见自己在读一本哲学书。你该怎样向你证明这不是真的,你其实正醒着(捏自己并不管用,为什么)?

  *不能这样想,因为如果你认为这是梦中的话那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得到因为是梦的合理解释,哪怕它可能是在现实中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应该倾向于在相信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基础上去生活。*

  9. 你怎样向一个外星来客解释你是谁(什么)?

  *一个你现在所来到的星球的唯一统治者族群的一员,拥有与这个星球上所有生物所不同的想象力,在遇到你之前,已经想过遇到的场景无数次了,就如同想象着遇见女士男士,总是孤独的。*

  10. 所谓快乐箱(题目太长懒得累述了,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会给你带来快乐的世界,可以决定自己出不出来,但没有人愿意出来过)你愿意进去吗?

  *不愿意,这不就是美丽新世界吗,或许还不如。人不是只有快乐才值得拥有,而应该是体验经历更值得拥有,如果没有不开心的时光就无法体会什么叫快乐,没有差就没有好,谈什么快乐。如果一直沉浸在快乐中,会心生厌恶吧。*

  11. 一个好人(一个不去做恶,只做分内之事的人)必定会快乐吗?换句话说,你相信生活最终是公平的吗?一个恶人——至少最后——必定会受苦吗(如果不会,为什么每个人还要力图做一个好人)?

  *生活是公平的,但是有些生活比一些生活更加公平。好人未必总是会快乐,恶人不一定最终会受苦。但人或是说大多数正常人,都是有一定程度的同理心,做好人是为了心理好受,若是生活所迫大多数人都可能是恶人。*

  12. 你相信杀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错误的吗?

  *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不是错误的*

  13. 你是否曾经做过一个不牵涉别的任何人而完全只属于你自己的决定?

  *这在我看来所谓的绝对是不可能发生的,大多数所谓独立决定都是基于我们的经历而得出的,而经历又是受别人影响的,所谓纯粹是不可能存在的。*

  14. 自由总是一件好事吗?

  *先定义一下自由,自由在我心中就是指在当前绝大多数社会所允许的范畴中,绝大多数人类所能接受的范畴内,或是不影响他人的行为,这个是我理解的适度的自由,如果在这个体制内,自由在我看来是件好事。*

  15. 你想要孩子吗?为什么?

  *如果在我有相应实力、环境及自信教育一个孩子的前提下,我是想要的。因为孩子是一件生命中特别的体验,而且如果能给孩子一个比较美好人生,相信他应该也会感激你的吧。*

  《大问题》读后感(四):优秀教材的范本

  俗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今师傅逐渐消失,各行各业的教材则繁多易得。优秀教材应当跟好师傅一样,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走上正确的治学方向,并打好基础。启发性应当是教材不同于其他书籍的最大特点,然而多数所谓高校指定教材没有枯燥乏味到让学生打退堂鼓已实属不易,遑论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了,唯应付考试而已。可见如何教师没有自由选择书目的空间,优秀教材就没有生长余地。许多大学问家为了授课自己编写的教材讲义往往成为畅销经典,普通学者教师按照自己编写的教材施教也必然更游刃有余,毕竟传道授业,传道者自己发自内心的认可是第一位的。

  扯远了。《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是一本哲学入门教材,也是我看到的少有的非常优秀的入门教材。近年来各种通识性入门书籍大热,越是被各种推荐的有时越提不起兴趣,直到一次偶然翻开书页,仅是作者中文版序言中的一句话,就从某种程度上打动了我:“(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最终面对的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追寻、对正义的求索、对意义的追问。这些问题在不同文化中可以有不同的进路,人们得出的答案也各不相同,但对于共同生活在这个新世纪的我们来说,对这些差异以及那些我们共有的东西进行理解是不可或缺的。”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我一直被作者这种大气又和缓、简明又谦逊的写作风格所打动。

  以“做哲学”的导言作为开始,这一本教材在开篇便勤恳传授如何做学问的干货,从细节的用词,到表达的明确,从有力的论证说理与逻辑推演,到应避免的错误,最终还提到了哲学的风格,告诉学生好的哲学文章应当是什么样子。理解不了做不到都不要紧,哲学之旅才刚开始,学完全书,附录一再次讲解如何写作哲学,前后呼应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接下来正文的十一章,围绕十一个主题展开,每一个主题都看似贴近生活,实则属于哲学中的“大问题”。如“上帝”一章,讨论了信仰与理性的问题;“实在的本性”介绍了形而上学的传统理论;“真理的追寻”探讨的是唯理论、经验论与怀疑论之争;“自由”涉及到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正义和好的社会”则是对正义、平等、社会契约这些概念的探究……借这些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许多哲学中的理论与流派之争被作者娓娓道来。另一类章节则是通过对一些主题的提问,引领学生自己思考,如“生活的意义”一章,提出了许多关于生活是什么的观点,并无主次对错可言,最终作者写道:“生活的意义……更像是对生活的看法和洞察……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对它的看法从多方面决定了你未来生活的走向……所以生活的意义的问题并非只是发现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活动,证实我们对生活的看法,决定了我们在其中所能发现的意义。”另如第十一章“美”,再版新增,更契合时代地讨论了美学、品味与大众艺术的话题,也是更多引领学生思考相关内容,并无明确流派与权威理论。

  每一章都有几个开篇问题,简单易懂又足以引人深思。继而是正文,最后是篇末问题,围绕本章内容的引申问题,或者考察学生对于开篇问题的思考在一章的学习结束后有无深入或改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真正提笔想要写出自己的思考或观点甚至提出理由和论证时,才会发现颇有难度,正因如此这种启发才极具意义。

  这便是这本书的大致内容,事实上如果不是看过其他的哲学入门性质的书,单看这本《大问题》我对许多哲学家的学说可能依旧不甚了解,因为这本书既不按时间年份来介绍哲学家的成就,也不按专题来讲解哲学家们的学说,而是在不同的主题下,谈及几个重要的哲学家与其学说,点到即止。这样的写作方法给我一种感觉就是,似乎作者认为要深入了解某个哲学家的学说,就应该去看其原著,因此自己并不多转述,而是附有详细深奥的“阅读建议”,基本都是原著本身或更为专业的学术论著。这或许是作者的教学风格,实际上看了这本书更大的收获是会从心底爱上、并尊重哲学,会学着开始思考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学会谨慎不盲从,甚至对于如何写作,都会有更深的体会和跃跃欲试之心。

  我想一本优秀的教材,可能就应该是这样子。对于原作,教材只是一个索引,而对于爱智求真和乐于思考之心,教材又应当是一份有力的引领。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流畅准确毫无佶屈聱牙之感的出色翻译,为这本优秀教材的中文版大大增色。太多久负盛名的国外教材因翻译的粗滥而难以在国内传播,这本书的翻译简直是国外教材译本的标杆之作,最后译者的译后记也平实优美,让我非常喜欢。所以这样一本教材是值得五分的,甚至以后可以拿来与中学以上的孩子们讨论、讲解,让他们也可以感受到哲学是一门多么优美的学科,体会到进行过哲学思考的人生,是一种多么有意义的人生。

  《大问题》读后感(五):对认知本身的理解

  无论是信仰、理性还是情感,其前提条件均建立在对对象的一定程度上的认知(这里的认知是一种广义上的,不仅包括了观察,实验,思考,猜想也包括了体验和感受)之上,认知不一定会有类似于思想这样被描述出来的东西,认知的结果有可能体现为对于对象的行动,认知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的。

  认知的本质是什么呢?以下只是我的简单思考

  一、认知本身是个体化的

  尽管我认同自我实质是一种共同体(不要轻易用社会化)下塑造的概念,但是共同体观念的最初来源也必然是个体的,很难以相信,两个人或者多个人对某个事物没有一点基本认知的情况下会形成有效的共识(同样的,搭便车现象的发生,也基本不可能是在其他人对问题毫无认知的情况下发生的),同样的共同体观念并非一成不变,共同体观念的改变,也必然是因为个体观念的改变带来其他个体的对该改变的接受从而导致共同体观念的改变。共同认知的本质是对个体认知的认同。

  当然第一点的本质是在于各种活动的主体从本源上来讲是个体化的

  第一点决定了以下几点

  二、认知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三、认知的方法,认知的结果没有固定的形式

  《大问题》读后感(六):所罗门《简明哲学导论》阅读札记(非单纯笔记)

  151114

  Introduction : Doing philosophy

  1. 哲学是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即怎样认识和改造(找不到替代词)世界。

  2. 学哲学的目标是要认识关于哲学的全部意义,发现意义之间的异同并建立结构关系。(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3. 避免时髦词语,要学会定义我们使用的词语(概念)。

  4. 哲学的主要特征:a.明确表达;b.论证;c.分析:通过区分和澄清其各种组成成分来理解某些概念;d.综合。

  5. 概念赋予经验以形式。(概念 判断 推理)

  6. 知识的类型:经验知识和先天知识(独立于或先于任何特殊经验的知识)。(现量 比量 圣义量)

  7. 我:能。(恒审思量)

  8. 概念:分别的产物。

  9. 有风格地做哲学:你的哲学也应当尽你所能去有力而优雅地明确表达和论证你所相信的一切。

  151118

  A Little Logic

  10. "最好的论证总是由一种被我们称为逻辑的缜密思维过程来规定的,我们通常把逻辑定义为进行正当推理的科学(和过程)“(P29)

  11. 论证分为两大类:演绎和归纳。

  12. 演绎论证是从一条真陈述推演出另外一条真陈述。最终陈述(或结论)完全由初始陈述(前提)为真来保证。最出名的演绎论证是三段论。

  所有的P都是Q。

  是P。

  ————————

  因此,S是Q。

  13. 一则好的演绎论证应当具备如下两条本质特征:A. 它是有效论证;B. 它的前提为真。

  14. 对于归纳论证来说,即使前提为真,结论也未必为真。归纳论证最常见的形式是由若干个别事例出发进行概括。

  15. 根据证据对结论的支持度,所举事例的质量以及概括的可信度的不同,归纳论证可分为强的和弱的两种。

  16. 在归纳论证中,论据的一致性为论证创造了条件。

  17. 归纳论证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假说,即一个实验应当予以证实或否证的陈述。

  18. 演绎逻辑保证,只要前提为真,结论就为真。

  19. 归纳逻辑并不能保证其结论为真,而只能使我们认为结论(较之其他可能的结论)更合理一些。

  20. 归谬法:某种观点被驳斥是因为它会导致悖论(从不同论证出发,会得到相互矛盾的结论)。

  (eg. 上帝能否造出一座大得连他也搬不动的山?)

  21. 形式谬误是指违背了正当的推理规则;非形式谬误不一定违背推理规则,但会在暗中通过一种含混的术语、偏颇的语言、对事实的回避或者让人分散注意力来进行”欺骗“。

  22. 每个人的意见都应受到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意见都具有同等的价值。

  《大问题》读后感(七):无用的思考

  相见恨晚的哲学入门书。 在现代科学产生之前,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一门最无用的学科。读这本书就是《为什么读书》中所说的“为了知道阅读并不能改变什么而读书”。 哲学的基本问题:“生活的意义,上帝,实在,真理,自我,自由,道德,正义,美”。哲学没办法告诉你这些问题的答案,它只是为你指明了找到答案的路径。一切困惑着你的问题,也都一样困惑着其他人,他们是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是尼采,黑格尔,海德哲基尔,但是他们的答案仍不是终极答案。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思考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 “因为我们都需要一种眼光,一种概念框架来赋予事实和事物以意义,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值得过。” “哲学都是艰苦的思索,想象是它的伴侣而不是替代品。”

  《大问题》读后感(八):160703 大问题读书笔记

  开篇导言- 公元前15年的苏格拉底提到“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大胆与直率下面,是满满的生活所思所想。与其对应我们的问题,你的生活经得起推敲吗,是否审视过了?

  罗伯特和凯思林两位教授按照授课方式,清晰地写作对应文中和每章开篇的大问题,尤其16个预备问题,有序地组织历史哲学材料,陈列各种哲学观点,我们读者了解、学习的同时旨在触发内在的思考。“”我们生活中,由于没有受过严格思维的训练,却又急着得到一个答案,于是往往就会诉诸一些廉价的替代品- 自我帮助的通俗哲学、舶来的怪异宗教、极端的政治等。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生活和整个世界,是思考性哲学。

  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语“爱+智慧”,更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以及那种使得我们理解生命以及周围世界的知识。它的两个重要特征是,明确表达和论证。有概念,有框架,而这个需要逻辑上的准备,做好演绎论证,做好归纳概括,对陈述进行认真地查验(批判),最终论证加上批判,让思想及其含义变得清晰明了。

  第一章 哲学问题

  开篇16个问题

  第二章 生活的意义

  #什么样的意义

  孩子的意义-

  不在于我们自己的生活,而在于他人的生活。

  上帝作为意义-

  为了代他完成使命而来到地球

  来生的意义-

  今生是无关紧要,那么什么才能保证来生更有意义?

  没有任何意义

  “生活是荒谬的。” 最极端、最彻底的表述均源自那些没有信仰的人。

  #生活的各种意义

  生命的意义,更像是一则不可或缺的隐喻或是对生活的看法和洞察,可以看出自己扮演的角色,和那些合理的期待。它的重要性,是因为你对它的看法从多方面决定了你未来生活的方向。

  生活是一场游戏、一个故事、一场悲剧/喜剧、一种使命、是艺术、一场冒险、一种疾病、是涅槃、是利他主义、是荣誉、是学习、是受苦、是一场投资、是各种关系。

  第三章 上帝

  #信仰上帝

  如果没有上帝,那就不会有正义,而如果没有正义,生活就不会有意义。

  信仰上帝不只是相信上帝存在着,也是信仰某种特定意义的上帝,他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我们,而我们也在某种意义上影响着他。

  #男女众神(一神论/多神论)

  #西方关于上帝的传统观念

  神在犹太基督伊斯兰教中,任然保留了一些本质性的拟人特征。还有他是不能被我们理解和知晓的。

  #恶的问题

  两种类型: 道德的恶和非道德的恶。道德的恶是由我们的行动和意图造成的,非道德的恶则是由自然灾害和“上帝的行动”造成的。

  #信仰与理性:信仰的方式

  理性不仅不会与信仰发生任何的冲突,而且还会为它提供支持。

  宇宙论论证(第一推动者-上帝)、设计论证、本体论论证、理性的信仰(法官)、帕斯卡的赌注、非理性的信仰、

  #宗教宽容:仪式-赋予宗教生命、传统和精神性

  #怀疑

  要对不同的观念、态度和论证取得一致意见。信仰要有正当的理由!

  第四章 实在的本性

  人类承受不了太多的实在。- ts 艾略特《燃烧的诺顿》

  #实在的世界

  过去的三百年里,上帝主宰我们的实在。现在,对于科学家,最实在的东西是那些最可触、最可测量、最可检验的东西。

  #什么是最真实的?

  梦(精神论)、感觉(本体论)、理性(科学): 什么是真实的?

  #最初的形而上学家

  泰勒斯!前苏格拉底唯物论者!

  #早期关于实在的非物理看法

  #柏拉图的“理式”

  古代哲学家柏拉图试图采纳唯物论和非唯物论,他显然认为,更真实的东西是一些非物质实体- “理式forms”.

  在他的《理想国》中,“洞穴神话”,洞穴象征着影子的世界,即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生成的世界”,阳光代表着真理和“存在的世界”,我们通过理性而非经验来把握它。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主张真实的世界就是这个世界,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

  #心灵与形而上学

  最终的实在是心灵或者意识。唯心论者认为,万物存在的基础是心灵,无论是我们的,还是上帝的心灵。

  笛卡尔(多元论者)!斯宾诺莎(一元论者)!莱布尼茨(单子论)

  #唯心论

  真实的东西只有心灵,其他的东西-物质对象、数、观念等-都存在于心灵当中,或者在某种根本的意义上依赖于心灵而存在。

  康德- 两个世界都是同等“真实的”和理性的。

  叔本华-世界是幻象,只有意志是真实的(但是非理性的)。

  黑格尔-世界与心灵的统一是不断发现自我的精神。

  #目的论

  普遍精神力图通过人类历史来知道它自己的精神。

  #形而上学与日常世界

  第五章 真理的追寻

  #什么是真的?

  关于知识的理论,知识论。

  #两种真理

  经验真理: 一条因事实为真的陈述

  必然真理: 因理性为真的陈述是必然真理,它是必然为真的。

  #唯理论(知识基于理性)与经验论(知识基于经验)

  #知识的预设

  实际上是位于我们所有知识和信念基础处的哲学原理,是我们思维活动的预设。

  #怀疑论

  笛卡尔与怀疑方法!大卫休谟的怀疑论!

  #知识、真理与科学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及其方法一直是认识世界真实情况的康庄大道。说科学是经验的,就是说它的理论和假说必须通过经验来检验,而且可以通过经验的方式来显示对错。

  #真理的本性

  由于真理的无法企及,我们可以得出几个不同的结论。把重心从“事实”转向了接受某种特定信念的理由,一种理论被称为真理的融贯论,另一种被称为真理的实用论。

  #合理性(好的理由)

  #主观真理与相对主义问题

  第六章 自我

  #本质自我

  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在不同场合对自己做出不同描述的背后,存在着一个不因背景而改变的“真正的自我”。也称为“本质自我”。

  自我是身体,自我是意识。

  #自我与其情感

  培养激情和情感时的困难,我们情感往往被认为是非理性的。

  自我中心主义的困境

  #心 - 身问题

  “心灵与身体其实不是分离的实体。”

  行为主义!同一性理论!功能主义

  #关于自我的其他理论

  自我是一种选择。一直奋斗,不会完成但永远对自己负责的自我就是“本真的自我”。

  没有自我,许多自我

  自我是社会的

  自我与关系!柏拉图《会饮篇》阿里斯托的一则奇妙寓言,完整的自我并非单个的人,而是(相爱的)人的集合。

  第七章 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自由与好的生活

  自由似乎不仅是好的生活的先决条件,而且也是道德和道德责任的逻辑前提。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大多数人都相信一个人的行为和性格是基因和教育造成的,也许还是我们永远意识不到的无意识的恐惧和欲望的结果。

  决定论:每一个事件都有原因,且完全由自然定律所支配。我们既不是自由的,也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非决定论:并不是每一个事件都有原因。有些事件是自由的,人的决定可能就是如此。

  相容论:决定论是对的,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不自由,也不意味着我们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八章 道德和好的生活

  “”我真正缺乏的是心里明白我要做什么。-克尔凯敦尔

  #道德哲学

  道德是一套指导我们行动的原则或规则。道德哲学旨在提出一套原则和一种关于生活目标的看法,已使我们能够明白而自信地生活。

  #好的生活

  快乐主义!成功!禁欲主义!自由!权利和创造性!宗教!幸福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主张每个人总是按照各自的利益行动,利他主义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行动。

  #道德和道德理论

  #义务论道德(十戒)

  #后果论理论(实际发生的事情决定行为的好坏)

  #亚里士多德和美德伦理学

  #女性主义伦理学:关怀伦理学

  随着一个人的成熟,其作出道德决定的方法会经历某些阶段。

  #道德- 相对的还是绝对的?

  “”绝对“”价值存在吗?

  道德相对主义:不存在普遍有效和必不可少的道德价值,道德只是“相对于”特定社会或民族才是有效的。

  道德绝对主义:存在着普遍有效和必不可少的道德价值。

  #尼采和对道德的攻击

  尼采的道德理论试图颠覆和根除道德,揭示它的欺骗性。

  第九章 正义和好的社会

  #道德与社会

  希腊人有一句谚语:“要过好的生活就必须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城邦中。”毋庸置疑,好的生活就预设了在一个好的地方与他人生活在一起。

  #社会的性质

  社会的性质以及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是社会哲学却要考察的核心。

  #该由谁来统治?- 合法性的问题

  富豪制!精英制!神权制!贵族制!君主制!寡头制!民主制

  #无政府主义、自由市场以及对政府的需要

  无政府,即一种混乱和社会无序的状态。

  #什么是正义?

  #平等的含义(机会平等)

  #正义的起源与社会契约

  #我们边界之外的正义

  #权利和自我

  权利是一种要求。

  自制论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共同体主义

  #被拒绝的正义: 种族问题

  美国黑人,“非暴力反抗”和“黑人名族主义(革命)”

  #性政治: 女权主义哲学的兴起

  女性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了哲学之外。

  女性与自然!柏拉图-“第一女权主义者”!关怀伦理学!女性主义语言哲学

  第十章 非西方哲学

  #超越西方传统

  中国哲学经常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提出哲学观点,而西方哲学倾向于用更加科学的模型来查明实在的本性。

  #拓宽我们的视野(域)

  #其他文化,其他哲学

  理解另外一种文化的哲学绝非易事。

  印第安哲学: 其文化口头传承,把自然界看成“伟大精神”的显现,动物的道德尊重。

  非洲哲学: 非洲有着数百种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往往信奉泛神论。

  拉丁美洲哲学,其核心是相信时间与实在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 普通/神秘/神圣。

  中东哲学:伊斯兰思想的一个中心议题是,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性的是理性还是启示。

  南亚哲学《梨俱吠陀》

  东亚哲学:孔子“儒家”,老子“道家”,他们都强调和谐是社会与个人的理想状态,都坚持一种无所不包的人生观,强调个人在大背景中的位置。

  第十一章 美

  一个人如果从没有过机会比较不同类型的美,那他就完全没有资格评价呈现在他面前的任何物品。- 大卫 休谟《论品味的标准》

  #美学

  哲学的理念经常被归结为真、善、美。欣赏艺术和美,美好的生活就是一件艺术品。

  #美与真(艺术的目标是描绘美)

  美是一种超验的“理式”,它潜藏于每一种美的事物之中并使之显得美丽。

  #欣赏悲剧

  #关于品位的争论(主观)

  #艺术、伦理与宗教

  艺术的“真理”是我们与世界的亲密联系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对生活的热爱。

  #它为什么是艺术?

  西方艺术旨在通过媒介来模仿实在的现象。

  #大众文化美学

  艺术无处不在,美学也无处不在。

  《黑客帝国》!幽默,笑是一种同感fellow feel

  《大问题》读后感(九):于是不思考,一切都好说

  也许根本不用读什么诗歌、小说,不用了解科普、历史;更不需要哲学,不必问那些让自己为难的问题。我只需早上7点半起床,8点半在公交车或者地铁,阅读各个公众号推送的各种有趣的文章,中午考虑吃什么,担心晚上是不是要加班。回到家随手点开就有各种提供笑料和伤感的视频节目。周末到电影院刷刷最新的电影。月底的时候回顾工作计划完成了多少。到年末了来一次说了好久没走成的旅行。

  一样过得很好,如果能忽略那些工作的烦恼、生活的摩擦、麻木与痛苦、孤独与喧嚣就更好了。

  于是不思考,一切都好说。不管生活值不值得活,活着就是了。但是总有些不满足的人开始抛弃那些似乎是快乐来源的事物,想要寻找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待在洞穴火光背后的一部分人开始发现虚假的影子舞蹈,渴望到阳光之下——审视自己的所思所行。

  我们对自身的理解、是非对错的道德选择、我们对待社会与国家的态度、对待生与死的观念等等至关重要的问题,都需要建立在思考与反省之上的回答,否则就经不起考验,错误的观念则导致更多的不幸。

  大多数哲学问题都是根本问题,往往是价值观的出发点。能从哲学的学习中学会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则是更加难能可贵的。例如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从不思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代表的是什么?不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认同这个理念,难道它不能是错的吗?或者在未经思考的情况下把它仅仅作一条观点记住,那么我们要如何说服自己去遵守它。

  当一点点剥去自己的思想的混乱,再一点点重新建立起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当我脑中所有的观念都一起出席这反思的审判,我才能确定生活值不值得热爱。

  “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借着思想而生活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从事哲学与否,而在于接受一种廉价的替代品、没有挑战性的替代品,还是试图进行真正的思考。”——《大问题》罗伯特 所罗门

  《大问题》读后感(十):当我们开始思考,就一只脚跨入哲学

  2017-04-16 卢sir stepbystepbyStep

  说实话,哲学阅读是今年的“计划外”。

  虽然一直对哲学感兴趣,也知道它很重要,所以早就拟好了备选书单,但,总觉得不应该那么早开始深入了解它。这个“早”,是相对于自己的学科主题阅读计划的进展而言。

  哲学讨论的是根本问题,是诸学科的基础,所以在我心目中是将它跟深奥难解划等号的。于是认为,这样的内容,怎么也得在我学习了更多不同学科的知识,心里有了点底气后再来研究,或许效果更好。

  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的。感兴趣的朋友太多,就只好顺应民意,把计划提前了。

  全书的结构很明确。

  每一章探讨一个主要问题,由一系列篇首问题引导读者进行思考,然后开始讲解,内容都是围绕篇首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讲完后还有篇末问题,帮助读者深化思考,最后,是相关领域的推荐阅读的书籍。

  开始前给自己设定的阅读预期是,不强求理解,不死抠细节,以整体把握为主,读完后对整个哲学体系有概括了解即可。如果有感兴趣的问题,则可以返回去好好看一下。

  阅读过程中基本遵循了这个原则,只是没想到的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有那么多。或者说,哲学所研究的内容本就与我们的生活和我们自身息息相关,所以在看到这些问题时都不会陌生,所以才都有兴趣去了解。

  由于没有边看边做详细笔记,所以看完后其实对书中一些观点已有些模糊了。不过,全书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或许并不是那些问题,而是关于学习哲学的方法。

  “哲学,是我们关于自身和世界的信念及态度的总和。因此,做哲学首先是一种陈述活动,需要我们尽可能清晰和有力地把我们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印象中的哲学,就是各种高端语词概念的集合,一大堆抽象的名词,还有各种主义各种论说各种学派。而作者却提醒我们,要注意避免时髦词语。因为词语只是外壳,它所涵盖的语义范围更为复杂。所以真正重要的是掌握概念实质,要避免停留在词语表面的满足感上。

  会说,不代表真正理解啊。

  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会不喜欢有的人一说到哲学就开始侃侃而谈,堆砌专业术语。反而更愿意听一些逻辑简单的阐述,和浅显易懂的故事。

  掉书袋的陈述,不是学习哲学的正确方式。听的人听不明白,说的人也不见得都明白了。能够清楚明白讲解自己的想法,并且让听者也能听懂,才代表你真正学懂了。

  看完全书后再回头来理解这种方法,觉得更是有道理。因为这确实是在阅读时会犯的一种错误。明明对某个概念还没了解透彻,但却容易自以为掌握了这个概念词汇,就掌握了它的实质。我们往往容易被这种表面的成就感迷惑。

  另,研究哲学,首先要能够反思,并且能组织话语将自己的观点明确表达出来;然后,你的观点要能经受住论证。科学观点的特征之一,不也是需要有同行评审的验证么?基本原则都是相通的。

  今次虽然并没有对某一个问题做具体深入的了解,但基本摸清了哲学研究的大致范围。有想象之中的,也有意料之外的。

  好处是,至少打破了以往哲学给我留下的深奥高冷的印象。以后再继续学习时,心理负担会少很多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大问题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