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2个工作的基本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12个工作的基本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2 21: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2个工作的基本的读后感10篇

  《12个工作的基本》是一本由[日]大久保幸夫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16-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2个工作的基本》读后感(一):这几种能力,所有职业需要

  毕业季的时候,总是同时又是失业季。

  尽管已经毕业多年,但我依然还记得当年四处求职时的窘境:基本属于饥不择食的状态。但最重要的:我究竟想做的是什么?却只有一个模糊的大方向。再具体些,就茫然无知了。

  本着“多学一点总没有坏处”的打算,毕业前后我考了各种证件,但事到如今,那些证件大多数都没什么用。而那些没怎么考证的同学,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都做得挺出色

  我想这是因为,资格证说到底也只是块敲门砖,个人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才是职业发展的杀手锏。

  但能力这东西,说起来好像挺简单,细细思考来,却又包含了太多内容,令人茫然不知所措

  按照《12个工作的基本》这本书中所说,求职者所追求技能企业真正希望雇用的人才之间是存在偏差的,即求职者实际具备的能力,常常与社会真正需要的能力是脱节的。

  但作为求职者,尤其尚未走上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怎么可能准确预计将来所从事的具体行业?又怎么可能明确这一行业所需要的具体能力?

  这的确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但总有一些能力,是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不可或缺的。

  在这方面,由后浪出版集团出版的、日本作家大久保幸夫所书写的《12个工作的基本》,给了我们明确的指导:不仅仅在求职方面,在职业发展方面,这本书也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导作用

  《12个工作的基本》读后感(二):想在职场混得好,这本书是法宝

  大二时,学校组织填写未来职业生涯规划,那时我对将来会做什么完全一无所知,这个职业规划自然就是草草交差,身边的大多数同学也都是敷衍了事。当时的时代背景就是号召学生要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好是把自己的一生都能够清晰了解计划。现在回头看来,不得不说是荒唐制度,因为根本就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自己会做什么。

  可是不知道将来做什么,难道就不需要为职业做规划了么?对于这个问题,刚进入职场时的我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工作完全跟想象中不一样,于是我迷茫了,不知道自己能在这个岗位上做什么,自己未来的发展是什么。这个时候,我像溺水的人一样去拼命抓住每一个能给我教诲机会

  秋叶大叔说:“很多初入职场的人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这个时候不如打磨自己的基本技能,比如制作Word,Excel和PPT的能力”,于是我去学习这些技能,可是因为没过多久也没了动力。看见有文章说要去积攒人脉,于是我也尝试着去跟他人沟通,却发现自己的沟通能力实在缺乏,至今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人脉。还听有人说,人脉没用,打铁还要自身硬,要补习专业课。于是我又去买了一堆专业书籍,看完之后却发现理论太脱离实际。

  眼看着很多原先的同学和身边的同事有的升职,有的加薪,我虽然表面镇定,但内心却是五味掺杂。除了羡慕以外,更多的是不解,我和那些不断前进的人差距到底在哪呢?

  有没有什么是他们知道而我不知道的?

  有没有什么是他们具有而我不具有的?

  有没有什么是他们做到而我没做到的呢?

  幸好,有答案可供参考。答案就在《12个工作的基本》这本书里。看完之后,我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了解答,而且还不算太晚。作者大久保幸夫是日本知名的瑞可利职业研究所所长,在这本书里,他并没有教人如何应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而是从工作的本质出发,提出了一套解决工作中所有问题的方法。方法分为三大部分,共十二个基本能力。只要掌握了这些能力,就能从容不迫第应对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各种困境

  职场上的那些误解

  职业生涯应该从头干到尾

  没有人会一毕业就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无论你做的职业规划多么漂亮和精确,生活剧本总会以你意想不到方式打开。同时,你也会一定会对其他工作感兴趣,所以一定要多多尝试不同的工作,“一开始请以漂流的方式行动,过段时间再切换成登山型”。不过这不应该成为频繁跳槽和逃避工作的借口,尽管没有长期目标,但也一定要对短期目标全力以赴。这样的经历可以让你不断提高自己,创造机遇,为接下来要走的路创造机会。

  学历和证书是能力的证明

  记得当年念研究生的时候,不少同学就是为了躲避当年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难题,却没想到研究生毕业的时候遇到的就业难题更大,两年的研究生并没有多大优势。研究生应该是带着问题来进行深造,而不是大学本科的继续,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白白浪费了这三年时光。如果能够工作一段时间,带着问题再回到学校,无疑是最好的。除了追求更高的学历,大学期间也有很多人去不断地刷证书,仿佛那些证书就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可是很多单位更看重的是实际业务经验

  35岁是个坎儿

  人们心中似乎有一道年龄的线,过了这道线(大概35岁左右),人生就该不能折腾了。因为这个时候人们所具有的技能很大程度上是单一的和具体的,很难为其他企业所用,跳槽自然不是最佳选择。可是如果本企业前景不行或者面临倒闭呢?不要以为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想一想当年那些下岗职工吧。如果想要完成35岁的华丽转身,需要满足一下两个要求:具备业界通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累作为领导者的扎实经验和技巧

  不想当领导的技术人员

  这一点恐怕很多有能力的资深员工也是深信不疑的。认为只要把技术能力练到满级就不需要去想管理上的任何事。很多人的心中,恐怕还是把管理同办公室政治等同了起来。而这完全是偏见。现在的很多行业,就算是技术领域,也不再是一个人包打天下,你不可避免的要同其他人合作,而且如果想要获得卓越的技术成果,更加需要管理一群跟你能力一样甚至更强的人,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任何管理经验,恐怕只能把工作搞砸。请所有技术人员谨记:管理,也是一门技术。

  自我管理

  1. 高兴才能做好——乐观

  职场上引起负面情绪状况层出不穷,不要说上司丢给的无数任务,就连食堂大妈少给了半勺米饭都能让人不愉快上半天。如果每天都有这种负面情绪,不只是工作做不好,就连身体都会垮掉。工作压力更会直接诱发胃痛和精神稳定。所以,在职场上如何处理不良情绪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乐观力并不是让你盲目去给自己灌鸡汤和打鸡血,而且运用各种方法来排除不良情绪对自己造成的影响

  消除不良情绪可以用消极应对法,比如:放弃,忘记,归咎于他人和转换心情。也可以使用积极应对法,比如:直接消除压力根源;对压力根源进行分析,反省,为以后做好准备;向他人倾诉压力原因,接受客观建议;保持乐观。保持乐观是最积极的压力消除法。保持乐观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够积极地思考。如果想要知道更多消除压力保持乐观的方法,请参考《管理情绪的力量》,里面详细介绍了该如何应对不良的情绪,能够让人时刻保持一个乐观的状态。(12个小技巧让你天天都有好心情)

  2. 活到老学到老——持续学习力

  知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爆炸性的,有时候还没有毕业,学校的知识就已经过时了。很多人进入工作后才发现,学校里学的知识跟现场情况完全脱节。书上说的很多都是理想情况,现实中的影响因素则多的让人眼花缭乱。所以,为了能够应对工作上的问题,一定要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

  养成持续学习习惯的关键在于:精力集中,确定近期目标,记住就立刻说出来,确定是否习惯化以及灵活运用。之所以无法养成持续学习的能力,除了不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之外,更多的时候是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学习》一书中,直接去学习名人的学习方法,可以很好地养成学习习惯,获得高效的学习成果。(四个方法让你的学习效率提升10倍)

  3. 你有欲望么?——目标发现力

  进入企业之后,尤其是国企,非常多的人都会变成“待命族”,这固然有上学期间养成的不良习惯,更多的是他们并没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上学时老师会布置作业,目标非常单一,不需要自己去思考目标一类的事情,久而久之,这个技能就退化了。职场上,很多时候很多问题是需要自己去主动发现并解决的。

  把企业当成学校和老师明显是一种从学校延续下来的错觉,企业的主要作用应该是确立企业前景和整体目标,它并不理会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工作目标,后者应该是员工自己思考的内容。目标应该是能够实现梦想,目标一定要能够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很多人之所以没有目标,是因为不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很简单,就是发现”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然后把消除差距的具体策略和战术制定作为行动的目标就可以。

  4. 成为专家——专业构筑力

  经过几年的基础工作和摸索,人们迟早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我如何成为一个专家?”。理想中的专家应该既专业又不是书呆子。在成为专家之前,先要确定自己的专业领域,需要尽量选择那些已经有经验积累的领域。了解所处的领域社会上需求如何,是不是正在被需要,如果人才已经饱和,是不是还要继续进入该领域。达到该领域一流水平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时间过程很长,就需要考虑是不是值得。最后,还要能够想象出自己享受该领域的模样

  成为专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够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同时,利用实践中的心得来完善理论。记笔记是成为专家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技能。同时,为了了解自己专业领域在其他企业的发展,还需要构建出自己的专家关系网。这个时候,能够有效地跟人沟通是最重要的技能,而如何沟通请参考《沟通的艺术》。

  人际沟通

  5. 让大家喜欢你——亲和力

  经常听见一些人被夸有情商,他们的工作能力不一定是最强的,却一定是很多人最愿意与之一起共事的,原因很简单,舒服。能让别人觉得舒服而有好感,就是具有亲和力的象征。这种能力的最佳代表,当属李嘉诚无疑,据说每次与很多人见面,李嘉诚必定会与每个人寒暄,不会让一个人觉得自己受到冷落,而会晤完毕,也会亲自送每个人出门。而一个很好的反例,就是《欢乐颂》里的安迪,如果她能够有一点亲和力,恐怕也不会让自己的员工每次见到她都噤若寒蝉,也就不会酿成后面的惨剧。领导固然需要这种能力,但更需要这种能力的人其实应该是员工,亲和力会让你更容易得到同事的帮助,也更容易完成很多自身能力做不到的事情。

  6. 让对方说的更多——反应

  这里说的反应力不是别人刚提起个话头,这边就滔滔不绝的开讲,不给别人一点说话的机会。当然,我也见过这样的人,他们不仅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坏处,相反,还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思维敏捷。

  反应力应该是为了获得自己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对别人说出的话有所反应,这不仅是礼貌问题,还关系到我们是不是能够从别人的话语中得到自己问题的答案,是不是能让对方说出更多自己想知道的内容。好的主持人无疑是具备这种能力的,那些只会抢话的主持人只会让谈话尴尬和终止。如果能掌握很好的反应力,你就能获得对方的好感,让对方觉得自己受到重视,进而敞开心扉跟你聊天。给别人一个真诚的反应,才能让对方想跟你一起合作。

  7. 求同存异——语境理解

  工作中不可避免的要与很多人或者部门合作,很多时候我们是一个中间调和的角色。不同部门之间考虑问题的角度都是不同的,质量部门考虑的是质量是否有保证,安全部门考虑的是是否含有隐患,生产部门考虑的是是否能够按时交货,怎么把这些意见的共同点找出来,并作出各方都满意的决定,最需要的能力就是语境理解力。

  语境理解力首先要求不带情绪的进行讨论,记下所有的人观点,然后根据一定的逻辑思考这些论点之间的异同,努力做出最合适的决定,最后还要讲这些决定用大家都能够理解和认同的方式传达下去。语境理解力的重点在于找出大家的相同点,而不是各方互不相让。能够拥有语境理解力的人无疑要熟知各方的关心的重点,并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这是一个职场上相对高阶的技能了。

  8. 去见想见的人——人脉开拓力

  有人喜欢在会场上给所有人都派发名片,这样的做法无论对错,都是一种开拓人脉的方式,但是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工作中,随着能力和年龄的上升,开拓人脉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任务。而且很多时候,不是你主动去找人脉,人脉自动会找上门来。不过这样的被动人脉显然不如主动去找的好,因为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需要什么样的人脉。

  在找人脉这个事情上,我最佩服的就是简书红人剽悍一只猫,他完成了了采访100个牛人的计划,而他现在也已经成为一个牛人,也有很多人愿意为他背书,这就是主动寻找人脉的最好证明。但在人脉这件事情上,最好的做法是作交换,而不是一味索求。平等的交换和为对方着想才是追求人脉的最好做法。

  团队协作

  9. 别什么都自己做——委任力

  孟子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很多领导看不惯下属做的事情,恨不得亲手去帮他做,久而久之,下属越来越不会做事,而领导则抱怨自己越来越累。真正有能力的领导需要给下属充分的放权。但很多领导不敢放权的原因在于员工达不到他们的要求,耽误工作的整体进度。这个时候,需要领导反过来去思考是不是自己说的不清楚,流程制定是不是不够详细,结果的反馈是不是不够及时。比如领导的说话非常模糊,比如交给员工工作后的完成时间一般都是“尽快”“下周”,这就让员工产生一种这个工作其实不着急的念头。

  工作交代的不具体说明领导想的也不是很清楚,但却期待员工能给出一个超出预期的效果。当然,就算这些要求领导都能做到,还会遇到员工完不成的时候。理论上来说,这个情况的概率还可能更高,因此,这个技能需要多次实践来打磨,识人的眼光也是靠失败来锻炼出来的。

  10. 让别人说出好建议——商谈力

  这里说的商谈力不是谈判能力,而是一种咨询能力。很多人说“90后”的员工不服管理,经常做出一些让上级瞠目结舌的事情,并且还难以沟通。说出这话的人肯定不是一个好的领导。商谈力正是要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工作中最忌讳的是“一言堂”,什么都是领导拍板决定,什么问题都要靠领导前来解决,并且领导还费力不讨好。

  通过观察,确实有很多领导经常打断别人的发言,唯我独尊,这样的情况不独有职场上才会出现,在一个家庭里,也经常会出现父母利用自己的权威压迫孩子的情况。这些都是缺乏商谈力的表现。如果想拥有好的商谈力,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然后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后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出建议。现在的人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特质,也越来越渴望被重视和尊重,只有深入的了解他们,站在对方的角度,一切从对方的利益出发,才能够合作愉快。

  11. 培养一个好徒弟——传授力

  《慈禧全传》中,曾国藩曾有名言“做大事,以找替手为第一”。曾国藩的一个好替手就是李鸿章,果然在曾国藩故去之后,李鸿章坚持他的遗志,继续为清朝寻找振兴的方法,虽然未成,但也算一以贯之。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发展,经验丰富的员工是最宝贵的财富,可是如何将这些员工的经验能够一代代传承下来是一个大难题。因此,不少企业组织这些员工对年轻的员工进行培养。这是一个好办法,但也要注意不要犯以下这些错误:说明不足,滔滔不绝,夸夸其谈,说教,比喻过剩等。

  真正的教授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并且能够让学员主动思考,针对错误对事不对人。中国有句老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现在看来这话是大错特错,因为经验丰富的人不仅不会饿死,还能够通过教育他人实现自己的职业转型。比如,各种培训机构中有很多拥有优秀技能的人。这也为这些人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另一条道路。

  12. 跨界——协调力

  现在的时代特别流行跨界,跨界不仅在科学领域大放异彩,在商业领域也正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似乎,很多原来并不相关的行业也都能够跨界,比如现在很多行业都在进行的”互联网+“。能够自如跨界的人需要的是协调能力,很多企业最需要得管理人员其实不是只懂管理的人,而是那些对技术了如指掌,同时也懂如何管理的跨界人才。

  一般来讲,无论是单纯的技术人员还是单纯的管理人员是无法胜任的。不同领域的跨界不仅创造出无数岗位,也让那些原本具有跨界能力的脱颖而出。这些跨界精英一般都是具有上面的十一种能力的,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高级的技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精进才能够具备。

  现在社会里所有人都逃避不了工作,因此了解工作是什么,如何做好工作,如何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这本书从12个基本能力入手,将工作中会遇到的困境进行了梳理和解答。

  基础是自我管理:乐观力,持续学习力,目标发现力,专业构筑力。这些能力保证你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但请注意管理也是一种技术。

  升级是人际沟通:亲和力,反应力,语境理解力,人脉开拓力。这些能力并不是说一定要在自我管理完成之后才开始学习,而应该将这些能力与自我管理的学习相结合。

  能做到以上两点就可以称为优秀,而由优秀进入卓越则需要团队协作:委任力,商谈力,传授力,协调力。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根基,这些能力是无法表现出来的。而具备的这些能力的人犹如进入了职业生涯的快车道,前途不可限量。

  人的一生将有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时间贡献给工作,因此,提前知道一些工作上的能力,一定可以帮助你在职场上越走越好。

  《12个工作的基本》读后感(三):可以陪伴一生的工作伙伴

  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学习

  有太多的好事情我们可以去尝试

  有太多太多的条条框框

  我们的选择有非常多,就拿写这篇读书笔记的软件都有很多选择。简书,豆瓣,微博,博客,标签,我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写。在任何一个地方我可以写好,也可以写坏。选择多,对于我来说并不好,因为我是一个纠结的人。所以我更爱简单,深刻,易操作的东西。如果是唯一那就更好了。

  这本书很薄。一个下午就能看完。

  这本书不是看了就想扔掉的书,起码从毕业到退休都可以陪伴在你身边。

  这本书叫,12个工作的基本。让工作有目标可寻的书。

  书中根据年龄阶段提出了在工作中需要一步一步掌握的基本的工作能力。书中的两个点吸引了我。第一个是,在开篇作者说“人们在求职之前,必须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然而,处在这一阶段的求职者还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这两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过于沉重,恐怕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找到答案。”我就是从大学就开始不停的寻找我到底喜欢什么的人。结果到毕业两年,我都没有找到。相信如果早一点看到这本书,我就不会和之前那般纠结,所以上学的大学生也是可以看的。第二点就是依照年龄层,来分的很多基本的能力。这样就让工作打工的性质有了转变,如何打造好这些能力才是主要的。看完之后,我觉得这12大能力中有两大能力对我产生了一些影响。

  一、反应力

  上司、同事、合作伙伴等等,在和你交流的时候,你是否做出了相关的反应?最简单的反应就是——点头。我认为这项能力不仅仅工作需要,这就是一种相互的尊重。对别人的话做出回应,是一种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去参加会议或者会谈这项工作的尊重,就像是签到一样。如果自己像一个呆子,一句话也不讲,就和没去一样。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所有的信息都会向你汇集。

  在书中提到了几点值得注意:1.听讲座,如果事先知道作者是谁,就提前查资料。2.带着果真如此的疑问去听。我觉得做到这两点,就代表一个好的开始,就可以做作者提出的下面几点。

  二、学习力

  不断学习也是我 自己一直很推崇的,学习可以带给人新的希望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作者说,我也是直到三十多岁才养成学习的习惯。在那之前,我无论学什么都坚持不了多久。 不学习的理由就是不懂得学习方法。学习一开始真的是辛苦的,在没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之前,我们还是没办法做到真正的享受和知识的迁移。作者就在一年下定狠心,看完150本自己专业的书籍,痛苦坚持下以后为以后做出了很深厚的铺垫。学习需要坚持。

  职业生涯是一种积累,在有困惑的时候翻翻这本小书,带给了我一点方向性的指导。

  《12个工作的基本》读后感(四):帮助你实现职场目标的12项必备能力

  文豪李白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怀着上苍的使命,完成这种使命的方式就是工作。我们也正是通过工作来展示我们的价值。

  无论工作类型如何,或工人,或农民,或白领,或蓝领,都需要工作技能和工作能力。但技能和能力是大有不同。《辞海》将技能定义为: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能力叫技能。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迅速、精确、运用自如的技能,被称作技巧。而能力则不同,能力是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是一种力量。任何一种活动都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能力,而且能力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率。由此可见,能力比技能更加宽泛,能力是各种技能、技巧综合运用的结果。比如从事管理工作,要具备一定的组织、交际、协调、说服、分配等专项技能。只有在能力上足以胜任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否则,工作就不能顺利进行。

  工作在人生中占有重要位置,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生是否幸福。掌握了非凡的能力,也就能够让自己如鱼得水,在狂风巨浪中胜似闲庭信步。那到底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如何培养、运用这些技能?瑞可利职业研究所所长、法政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大久保幸夫先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从工作的本质出发,编著了《12个工作的基本》一书,从自我管理、人际沟通、团队协作三个角度出发,向我们提供了12种基本能力以及训练方法,帮助我们解决工作中所有问题。这12种能力分别是反应力、亲和力、乐观力、目标发现力、持续学习力、语境理解力、专业构筑力、人脉开拓力、委任力、商谈力、传授力、协调力。

  本书与市面上的励志鸡汤书有所不同,作者想要传达的不是如何提升士气,如何坚持到底,而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工作时期,提供不同的工作法则,并结合实践,提出了融会贯通、相互关联的方法。一如日本人的严谨,本书没有过多的论述和教条,非常注重实用性和适用性,用犀利的语言指出当前职场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待命族”,等等。书中的观点也非常令人信服,比如无论你的学历是博士还是本科,英语过了四级还是六级,这只是表现技能的方式,而不能真正代表能力。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绝非单纯的技能所能解决,所以亟需系统化的能力训练,来提高职场作战能力。因此,从这种角度来看,本书提供的是一套非常实用的方法论。

  对于一艘没有航向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作为社会人,我们深知职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也深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那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同样,一个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人通常什么也干不好。《12个工作的基本》为我们指出了提升能力的前进方向,余下的就是要认清自己,学会书中的方法,在12个方面做足文章、下足功夫,沿着“12个楼梯扶手”,迈向通往将军的路。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通往成功的路充满曲折和剑心。能力是用毕生时间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绝非朝夕之间能够掌握,所以才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世事浮躁,很多人都缺少踏实的心。掌握了12种提升方法还不够,还需要稳下来,踏实用心地去做好一件事情,在干中学,在学中练。只有这样,才能增长自身的眼界和阅历,稳下心来去修炼一项项能力,把自己托举到希望的高度。

  只有理论付诸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水到渠成的成功。

  《12个工作的基本》读后感(五):培养这些能力,让毕业不再是失业

  在平时的工作和日常交往中,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越是职位高的大人物越是谦逊低调、平易近人,而越是基层的小人物反倒不通情理、刁蛮难缠。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当时很不理解。接触公司的总经理、处长级别的人时,大都对你和蔼可亲、宽容以待。而有些需要打交道的其他部门的基层员工,有些甚至是跟我一样的新人,却对人冷冰冰,将做事当成无法摆脱的任务,对工作和同侪没有热忱,碰到这样的人真的很难沟通。

  后来我专门去读一些沟通艺术之类的书籍,发现这种情况不难理解,除了个人性格素质等因素外,领导所普遍具有的这种能力叫作“亲和力”,是刻意培养出来的。日本作家大久保幸夫在他所著的畅销书《12个工作的基本》中,将亲和力列为领导的必要条件,更将其作为职场人要培养的人际沟通能力中的重要一项。

  工作在人生中占有重要位置,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生是否幸福。大久保幸夫所作为职业研究所的所长,长期专攻人才管理、劳动政策、职业设计。他在《12个工作的基本》这本书中,不直接讲方法,详细阐述了方法背后工作需要的12种基本能力。无论是即将要踏入职场的毕业生,还是工作多年的职场人,都可以来了解学习,以使自己拥有更满意的职业生涯。

  本书对12种基本能力以“对人”“对己”“对课题”作分类。见下图。

  12个工作的基本能力

  《12个工作的基本》读后感(六):而立之年,你的职场必备能力都修炼到位了吗?

  “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说的,本意是指他在三十岁的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三十而立”流传至今则有了很多不同的理解,有的观点简单地认为是“成家立业”,也有的说法是“30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来源:百度百科)

  不管是怎样的观点,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三十岁确实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无论是回头看还是向前看,都有值得思考的问题的。作为即将奔三的人,我自己也深有体会,突然觉得时间的流速莫名加快,工作、生活的节奏骤然紧张起来,想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时间却怎么也不够用。也许这就是处于三十岁门槛边的自然反应吧。

  十一假期看了一本名叫《12个工作的基本》的书,作者是日本的大久保幸夫,他于1983年入职世界知名的信息服务公司——瑞可利有限公司,15年后创立瑞可利职业研究所并担任所长。

  大久保幸夫:《12个工作的基本》

  《12个工作的基本》读后感(七):大学阶段,请有计划的培养这6种助你走向人生巅峰的能力

  助你走向人生巅峰的6种能力

  你是不是时常思考自己究竟怎样才能脱颖而出,超越那80%的众人?如果是,那你需要抓住重要的事去做。

  重要的事是:有计划的培养工作所必需的能力。

  学历不重要,资格证书不重要,甚至你最初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培养自己具备工作所必需的核心能力。大学生阶段培养的核心能力主要以下六种:

  《12个工作的基本》读后感(八):正确努力的12个法则

  企业在争夺一种人,但这种人的标准在供应市场并不对等。企业知道自己要什么人,而学校培养不出这样的人才,求职者所知道的技能无法匹配,那应该如何高效的努力呢这本书从12个基本工作法着手讲解了我们身为职场人,应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同时标明在什么年龄段理应侧重培养的能力是什么?

一、10岁开发的能力

1、反应力2、亲和力3、乐观力4、目标发现力

  我重点说下目标发现力。因为在大学之前,我们是不太需要这部分能力的,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提问的,甚至连梦想都是预设好的。大学之后,教学模式就发生了重大改变,老师不会督促你的学习效果,而学习计划也需要自己去做,进入职场更是如此,不仅需要及时完成领导的任务,很多时候还需要自己找事情做。

  为自己的工作制定目标的能力,先发现问题,在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这就是目标发现力的核心解释。

二、20岁应该开发的能力

1、持续学习力2、语境理解能力

  虽然这本书不是写在当下,但其中的理论却具有普适性。比如这两个理论,不仅适应从前,更吻合当下。

  20多岁,大多数人都是大学毕业,初入职场。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是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不二选择。持续学习的能力在这个阶段尤为重要,而且还需要不断保持住。

  这几年知识付费已成红海,利用知识壁垒,和获取知识的差异也促成了很多自媒体人的崛起,可见持续学习这种能力是需要一直训练的,不仅需要快速学习新知识,还需要不断累积多专业的知识,让自己更快的学习,让学习的知识为己所用。

  刚才说的都是持续学习力,也是很好理解的。接下来说一下语境理解能力,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能力。首先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

  说白了就是一种理解能力,区别在于需要对话语进行翻译。尤其在进行转述时,不是简单的转达,而是需要适当的翻译后再告诉别人。那如何才能做到语境能力出众?

  1、控制情绪

  稳定的情绪和心态,才是正常交流的必要前提。

  2、积累沟通经验

  3、想象对方没有说出口的话

  包括说话人的背景,潜在的表达,可能想要的表达。举个例子,我们去住店,可能只是和店家简单的交谈了自己来这里住店的目的就是希望体验,结果店家就送来了旅行地图,还给出了出行建议,更有心的还会根据顾客的交谈语速,从事工作等推断出喜好,从而更好的服务。

  三、更高级的能力

1、人脉开拓力2、委任力3、商谈力4、传授力5、协调力

  其中,委任力也是20几岁就应该锻炼的。因为30+后不可避免在专业度上有所建树,会有一两支团队协助自己做事,如果没有一定的委任能力,就会导致事情都被自己做了,团队效益发挥不出来,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就是资源分配和团队效益的一个综合作用。

  这种能力应当提前锻炼,在20多岁的时候,就要学着去把一些任务分配出去,让实习生或者协助者帮助完成。

  同样的理由,30岁之后有了自己的专业度,在工作上有自己的成就,人脉也变的重要起来。不同于初入职场,大家都很年轻,即使结交了很多朋友,而日后有所成就,或者对自己有帮助的人比例不多。

  30岁后的职场人,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度和理解力,这时候的人脉累积,可以说影响是直接的。

  最后,一张图总结全书,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12个工作的基本》读后感(九):各种因素的平衡才有可能达到工作顺心

  本书是日本作者写的,符合相关预期。对想工作得比较自如的朋友应该有帮助。

  从不曾回头一望的教育中脱身。

  我所接受的教育有个特点,始终向前拒绝回身一望,后果就是毕业后产生巨大的迷茫,因为没有试可以再考……

  面试过很多年轻人,其中相当部分没有搞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归因于从来没问过“我自己是谁?”也不曾思考的后果。

  18岁之后的结果都是自己zuo的,谁也别怪,尤其是老师和家长。要知道,他们很多时候也没活明白,更别提给你自己指导了。

  如果不能马上搞清楚自己的方法——这需要时间,那么先从需要具体的技能上入手也是种方法,本书提供的就是职场上需要的种种必要技能,掌握了至少不会让别人感觉自己跟不上节奏。

  各种技能与因素不断平衡

  社会与学校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再是单一纯度的衡量标准,综合系统的目标成为常态。要知道即使在大学,学习成绩好都还是可以吃的开的,一路读到博士后永远不出站也是条路。在社会上行动,这样不成。

  本书则提出12种比较基本的能力,掌握之后不能成为职场助力。

  从三个维度自我管理、人际沟通、团队协作。

  自我管理中提到四个方向:乐观、持续学习、目标发现、专业构筑;人际沟通提到四个能力:亲和、反应、语境理解 和人脉开拓;团队协作提到四个能力:委任、商谈、传授、协调。

  里面把所有的技能都划分出了学习的年龄段,比如:很年轻的时候委任这种能力就不太适合,您自己还没学会呢。而上年纪之后,把工作有效委任给同事和下属变成了重要的能力。每个人能力有限不可能任何都擅长,也不以把所有事情都做了。

  年过三十也还有机会

  书里提到不断学习的能力,在所有能力中排名第二。同时还强调了30岁之后可以不断加强自己的强项,以此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个可以参考的思路。

  我本人已年过40岁。看着街上四处贴着的“35岁以下”的招聘广告,总是心里拔凉拔凉的。如果30岁时没有一技旁身,那40岁怕是要无处安了。正因如此,掌握本书提到的一些技能就更加重要。

  本书职场人士阅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深入思考。

  不能反思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而这也恰好是工作顺心的基础。

  《12个工作的基本》读后感(十):在职场上风生水起的人到底长什么样?

  文字 / 徐丹妮

  图片 / 网络

  上周和一位职场“双商高”的人士一起吃饭,年纪和我一样,是某公司的高管。在我90后的朋友圈子里算是混得不错的,我问他最近的工作怎么样?

  他不是简单的回答我“比较忙”或者“还行”之类的话,而是和我讲他带团队的经验、年度计划完成得怎么样、下一年的任务等等。看得出他是认真对待工作,期间也没有和我抱怨过他遇见的烦恼困难。这就是我喜欢与这位朋友交流的原因之一,有目标也愿意努力,并且不抱怨,在90后里确实很难得。

  我和他说:“我的读者很好奇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要不把你的故事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好了。”他谦虚回答我:“我哪算什么职场成功人士,和那些大神级别的人物相比还很远呢。”

  当然,最后还是同意我匿名写写他的工作故事。

  究竟什么样的人士?是拥有高学历和许多资格证书的人吗?并不是,学习和证书只是锦上添花的,证明你能力的一小部分内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