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55: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10篇

  《李鸿章传》是一本由[英]约翰·奥特维·布兰德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78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一个人的外交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史,是一部寻求融入世界的历史。

  19世纪的中国从西方的坚船利炮中醒来,才发现自己与“文明国家”已经脱节很久。李鸿章作为一个处在时代巨大变革风口浪尖的人物,就像一个棱镜一样,折射出时代的各个面的问题所在。自他辞世以来,其传记便可以汗牛充栋计,无论何种传记,都绕不开他在外交和洋务运动中的贡献。可以说,十九世纪中后期清王朝的历史,是以李鸿章为中心展开的历史。

  李鸿章同时代的人,除梁启超(梁氏亦著有《李鸿章传》)以外,无论是学术造诣上,还是历史视野上都不够精绝,故而无法以当代人的身份写一部较客观的李鸿章传记。约翰·奥特维·布兰德作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国人,不但与清王朝有直接的外事交往(曾担任中英铁路谈判代表),而且深入到中国地方机构的管理中(曾在海关、上海租界议会担任要职),此外他还是一个有记录冲动的人,他主动的将自己所观察和亲历的东西记录(这种记录有某种使命感)下来。因此,他所著的《李鸿章传》就有更高令人期待的价值。

  从清王朝,甚至保守知识分子的狭隘眼光来说,约翰·奥特维·布兰德绝对属于殖民主义的代言人那号角色,因为他会怀着傲慢,且自以为是的眼光来看待对方国家的领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作为《泰晤士报》的记者,约翰·奥特维·布兰德不乏职业精神,他既有伟大新闻人独立自主的一面,同时也有理性敏锐的判断。他所著的《李鸿章传》一书,在论断和资料的引证上,都非常审慎,比之同时代他的西方同行,他对李鸿章的评价也更符合历史的真相。

  李鸿章的一生,其中有30年贡献于外交。大清王朝的外交,几乎可以说是老李一个人的外交。从1870年,李鸿章成功处理天津教案这一事件开始,他便实质性的踏上外交之路。清王朝的统治者也从该事件中看出了李鸿章的危机公关能力,将他摆在了天津这个对外交往最频繁的窗口——任直隶总督(书中称“天津总督”,清朝并无此职,应系作者之误)。外交的成败,固然与外交官自己国家的实力有关,但也与外交官的高超手腕有关。所谓“弱国无外交”,有时候并不正确。李鸿章在与列强的接触中,敏锐的意识到列强在中国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也就是说列强在中国有矛盾,这就是他“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的缘起,他利用列强的矛盾进行博弈,进而维护大清朝的利益,这不能不说是他外交生涯的亮点之一。然而,他的这些行为却被视为汉奸行为,被“爱国”的满汉官员视为“可杀”,但是不论是徐桐这样的汉族官僚、还是刚毅这样的满洲贵族,要么停留在嘴巴上爱国,要么停留在鲁莽行动上,都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作为满清的最高统治者慈溪太后,最终还是选定了李鸿章。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法,是历史选择了李鸿章。

  李鸿章就职以来,一次次的接触外国使节,出使欧洲,赴日、赴俄,乃至环游全球,成为清王朝自开国以来职位最高的游历全球的官员。在以往的历史笑话中,李鸿章总是笑料中的不光彩人物。但通过这本书,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不论是于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往来,还是与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的交往,他的外交家的风采都是可圈可点的。在与各国的周旋中,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他的对手的尊重。

  当然,西方人囿于官僚们的道德作秀,有时候不免被蒙蔽,作者对张之洞,刘坤一的认识就不够深入。《马关条约》签订前,李鸿章遇刺,如果李氏真是卖国,日本人何必刺杀他?刺他的日本人固然是民间人士,岂会不知道其价值。说穿了,李氏不过是使臣,真正做主的还是“东家”慈禧老太太。而张之洞,刘坤一却只会发扬停留在嘴巴上的“豪迈”,尤其是刘坤一,动辄就要“战死沙场”,其实他真会战死沙场么?甲午战争期间,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直杀到海城等地,刘坤一被任命为前线陆军的最高指挥,清军四次发动收复海城的战役,但均无效果。刘坤一作为最高指挥官,颟顸无能,缺乏军事指挥官的务实精神,导致六万大军全线崩溃,而他自己却全身而退,安然无恙。因此,他的豪迈是不可信的,相比而下,李鸿章就务实的多。可以说,在19世纪中国的外交史上,首先踏出务实之路的首推李鸿章,比如“三国干涉还辽”,中国在甲午战败的局面下,割地求和,日本人欲将广阔的辽东半岛纳入其囊中。李鸿章不愿意,也允许日本得逞,因此他游走俄国、德国、法国公使馆,他认识到这些国家是不允许日本的在华利益做大的,通过这场博弈,清王朝最终通过赔款了事。尽管,在此事件中,中国仍然丧失了很多主权,但却使辽东半岛这一门户重地未落入外人之手。

  诚如布兰德所言,李鸿章固然有其性格上与道德上的缺陷,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个国家的领航人物。他就像是一艘千疮百孔的老船的领航员,在经过各种努力之后,带领这个帝国走过了激流险滩,在整整30年间,他保证这条船不沉没。至于他身后的事情,就不可料了。李鸿章虽然看不到身后事,但作者布兰德却经历了后来的辛亥,可能他所得的资料是二手的,但他对历史进程有一个全局性的观察,所以他对李鸿章的评价就更为深刻。

  《李鸿章传》读后感(二):诡计多端的老绅士

  诡计多端的老绅士

  评《李鸿章传》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迎接西方侵略,中国的历史开始了新的篇章,李鸿章就是以一种弱国的重臣走向世界的,为更多的西方人所知,这也是这本《李鸿章传》得以问世的背景;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打开国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对外交往中也取得了较大的主动权。两相比较,“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显而易见。即便是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理解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读者可以从外国人的视角看待晚清的中堂和晚清的中国,对于晚清那一段衰败的历史,有一个比较性和分析性的认知;也可以藉此了解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和中国人。

  2012-8-26

  《李鸿章传》读后感(三):生不逢时,命运不济

  看看这不同的评价。这次《李鸿章转-一个英国记者四十年中国生活札记》,让我们从一个英国人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一下曾经的李鸿章。

  中国当时处在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各种人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想扭转这种局面,李鸿章也是如此,他主张改革,兴办洋务,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面三个。之后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没办法违抗上面的命令,他要不断权衡协调他、慈禧、李莲英之间的关系,为了发展是一方面,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没办法全身心投入工作,没办法得到经济的大力支持,最终他的北洋水师只能走向结束。这对他的打击相当大。看着自己兴办的初具规模的设备,瞬间化为乌有,他能平静么?

  《李鸿章传》读后感(四):以才补天终难成

  李鸿章传记版本颇多,本书出自当年《泰晤士报》兼职记者约翰•奥特维•布兰德之手。布兰德在中国生活了40年以上,曾在海关任职,与清帝国高层颇有往来,他与白克豪斯合作的《慈禧外传》销量惊人,体现了他不凡的信息渠道,比如他知道光绪被囚瀛台,也知道慈禧与荣禄的绯闻。

  然而,作者与李鸿章本人接触似乎不多,本书更多是在材料基础上,通过总结和研判而成,所以不免有武断、猎奇之处,因为他并不想为西方读者介绍一位鲜活的人,而仅仅是一具政治标本:这个人是如何成功的,他做了什么,他的观点如何,他在大清国政治生态圈中的作用与地位。

  这种高高在上的文风,在当时并不奇怪,西方曾对东方充满神秘的想象,但从笛福(就是写《鲁滨逊漂流记》的那位)开始,英国人便对天朝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那是一个腐朽、衰落、专制的野蛮王朝。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舰不远万里,来到虎门炮台,指挥官看到它完全是用石块砌成,伤感得几乎自杀,因为用火炮不可能击毁它。然而,战争的结果却截然相反,大清不堪一击,以后又败在日本手中,故在当时,西方作者对清朝普遍充满鄙夷。

  有上级的信任,有权力的支持,有足够的才华,可为什么洋务运动却半途而废呢?布兰德敏锐地发现,李鸿章是传统官僚体系中的一员,他们没有独立人格,即使才华出众,却满口谎言,李鸿章一边为国出力,一边肆无忌惮地中饱私囊,行为放诞到毫不顾忌脸面的地步,可话又说回来 ,他如果没有这点流氓气,又怎么可能被慈禧倚重并产生亲近感呢?

  病态的环境造就病态的统治者,病态的统治者喜欢任用病人。于是,现代化这样的体系性的革命在大清朝眼中,不过是一次手段、方法上的变化,以为只要找对人、找到办法,靠以才补天的老路,就能成功,结果一次次错过了机遇,最终走向灭亡。

  本书虽写于近百年前,于今仍有阅读价值。

  《李鸿章传》读后感(五):深读李鸿章--品《李鸿章传》

  深读李鸿章

  --品《李鸿章传》

  《李鸿章传》—一个英国记者四十年中国生活札记,从特别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外国人眼中的李鸿章。

  既然是外国人,当然是用外国人的价值观来评价李鸿章的所作所为,剖析他的内心世界。于是,我们在书中看到了一个有着西方人所赞赏的爱国、坚韧、创新的品德,同时又有着贪婪、残忍性格的李鸿章。这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李鸿章有所不同。

  这本书的资料比较翔实,对于太平天国若干人物、事件的描述尤其令人侧目,填补了以往流行史料中避讳的一些东西,使我们能够对太平天国的衰败原因有新的思考。

  作者约翰.奥特维.布兰于1883年来到中国,作为一名独立记者,他奔跑于中国各地调查研究,有机会接近并了解李鸿章。他眼中的李鸿章毕竟带着他个人的主观色彩。由于时代和视角立场的不同,他让读者看到的是李鸿章的另一面。

  反思过去,联系当今,我们又面临着西方社会的围追堵截。也还有的人热衷于得到外国人的褒奖,而忘记了自己应该担负的职责。韬光养晦三十年,是该到了有所作为的时候了。外国人不会因为你的“忍让”而对你网开一面,相反只会变本加厉,因为:发展是各个国家不能回避的主题,让给你一勺我就少吃了一勺,既然是你死我活的选项,必要的“亮剑”在所难免。不要把困难留给子孙后代,该出手时就得出手。

  《李鸿章传》读后感(六):人坏亦可怜

  纵观李鸿章一生,早期落拓,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受到老佛爷的赏识而发迹,创办洋务运动是他最受人赞誉的事,而甲午海战苦心经营的海军舰队全军覆没以及丧权辱国的辛亥条约签订,则宣告李鸿章最终的失败。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很准确,大抵如此。

  对李鸿章表现出来的这种特质,梁启超先生曾毫不留情地批评,李鸿章其实不知道国家事务,不知国家是什么,也不知国家与政府的关系,政府与人民的权限,更不知道大臣应尽的职责。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在梁启超眼里就是用来讨好慈禧的银枪腊箭头,中看不中用,失败是必然。

  左宗棠和刘坤一,是晚清政坛上李鸿章少有的“政敌”,且都是行事光明磊落廉洁奉公之人。李鸿章的声名狼籍则多与他贪污腐败,挪用公款,收受贿赂等不正当敛财的行径有关。道德有污点,纵使在与外国人周旋,在国家防务上有所建树,但因其努力最后又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整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里子和面子全掉光。

  巴兹尔-威廉斯曾说“在中国政坛上,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中国官员中,他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头号人物。对于李鸿章身上的缺点,布兰德曾在文章中予以指出。其实,这些缺点出现在一个对政治总不是那么敏感的民族的成员身上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然而,正是来自这样一个民族的人,却引领着这个东方大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而且其指挥手段是那么老练。所以,单从这一点来看,虽然他的身上存在着许多缺点,但是他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惊人的,不单是为他的国家,还为他本人。”我想这段话以及布兰德这本《李鸿章》中批露的西方世界对李的观点,为我们重新立体地看待李鸿章提供更多的信心和参考。

  《李鸿章传》读后感(七):《李鸿章传》走出过门的李鸿章

  在那一段闭关锁国的历史阶段,中国走出了一个李鸿章。尽管中国清廷的政局是那么地摇摇欲坠,然而他却在那个时代的确对中国的历史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历史上关于他的品评其实有很多,然而他又岂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得清楚的呢!

  无论他的评价定位是褒又或是贬,李鸿章其实还是一个非常值得可圈可点的人物。“斯人虽已逝,千载待探讨”.。以前的历史书籍中尽管有关于他的记载,但是客观而言我们或许还并非可以非常地满足。评定一个人其实更需要的是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和判别。而这次,我非常有幸地读到了一个独特角度记录下的李鸿章纪实。

  一部由英国记者采访而生的《李鸿章传》带领着我们一睹这位在特殊时期走出国门,接受外国记者点评的李鸿章。在这里,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关于李鸿章的个人记录;在这里,我们读到的更是一个结合时代背景的李鸿章人物。本书最为值得关注的看点其实更在于英国记者笔下关于中国“19世纪打造者“李鸿章在外交和军事变革中的得与失。更可以透过这些历史史实的解释,我们深入剖析清朝宫廷的腐败而带来的厄运。中国出了个李鸿章。在他的政见之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功过皆有的矛盾两面性。他的历史事迹有很多,诸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洋务运动,倡导建立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又签订了诸多中国与外国的不平等条约。一读此书,我们可以对当时的历史时势有着一个更为清晰明了的认知。那时候的中国其实外强中干;那时候的李鸿章虽心有余而力不足,那时候的中国政局其实连外国的列强都已经分析透彻。也难怪乎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签订不平等条约;也难怪乎李鸿章因为身居要职一而再再而三地背负骂名。透过此书,我其实更感觉到的是一个政治人物在某个无奈阶段的无奈之举。作为一名历史人物,其实李鸿章有他的可圈可点之处,但是置身于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他又势必被动地担负着某些恶名。于本书之中,我们可以读到的是英国记者较为客观地对于李鸿章这个任务的点评。带领着我们书外的读者摘下原本愤怒的墨镜来真真正正地了解一个无奈政客的无奈之举。事实上,我个人以为很是关注书中关于老李奋斗史的记录。暂且抛开他的功过,在这里的篇章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这个政客的聪明才智。

  很是耐人寻味,也很是值得现今的人们学习和参考。真实地还原历史,彻底地剖析历史人物,透过一部外国记者的关于中国李鸿章的文字点评,我们更可以收获到的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历史人物的记录。值得一读,也颇能让我们品味出某些现今为人处世的道理来。

  《李鸿章传》读后感(八):听那时的老外讲李鸿章

  约翰布兰德写的《李鸿章传》是以一个外国记者的视角和站在同时代没有利益冲突的立场上,根据同时代的历史背景,真实反映和还原历史人物,当然其中也包含了一些作者个人的好恶和对异国文化的不同理解。无论如何,这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生动历史,是值得我们重新审视百年前中国社会状态的第一手材料。

  李鸿章是晚清的重要人物,在那一段沉重的历史中,有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有其跳动的身影,早在历史的课本中就知道了洋务运动、知道了镇压太平天国的叛乱,知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诸如《马关条约》的签订等等,其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那些只是历史的点滴,只是历史的断章取义,一个完整和丰富的人生不只是几件重大事件的过程和结果,而是一系列前因后果共同作用后的真实状态。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外,在本书中还看到了其出访欧美时在各国所受到的敬重,也看到了他在危难时刻为国争取权益的智慧和忠心;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叛乱中与洋枪队首领戈登的关系,那些意见的对立面充分展示了中西文化在碰撞中所产生的分歧。这些都是以往被我们历史书所忽略的部分。

  一个被慈禧太后所赏识的晚清重臣,被梁启超敬重和惋惜的人,被孙中山称赞的人,其思想有保守的一面,也有开放的先见;他对家庭和朝廷的忠诚是传统儒家文化从小熏陶的结果,他有洋为中用、以夷制夷的思路,又有改良和吸纳新事物的远见,同时针对外交事务上的处理又是务实灵活并寻求和平途径解决的高手。他有慷慨的时候,也有精明的时段;他有仁慈的地方,也有狠毒的时刻;他有狡诈的手段,也有虔诚的敬畏……总之,他是一个复杂又矛盾的人物,尤其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那些举措和思路充分展示了一个真实和生动的灵魂。

  本书是在晚清帝国的衰落的背景下对李鸿章个人的身世全面描述,在讲述其家庭、发迹以及大家所熟知的重大历史事件时,更穿插了对人性、伦理道德、性格和官场的细致分析,有理有据,有声有色,读来十分精彩。作者基本上是以赞扬态度在写李鸿章,当然也有反感其对金钱贪婪和官场腐败一手遮天等弊病。作为一个外国的记者,能够把中国文化和官场中的奥妙了解得如此清晰表明了其真正的学识和功夫,也表明这是以公正、独立的立场在评判一个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鸿章传》读后感(九):第三只眼睛看李鸿章

  “身上穿着一件蓝色的长袍,身材高得出奇,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步伐是如此端庄,举止是那么文雅。每当别人看向他时,他都还以微笑,那微笑传达出的是一种感激之情,而且是那么优雅得体。总之,此人就像是来自另外的一个星球的人,他就是李鸿章。”这是本书“外版前言”的撰写人巴玆尔.威廉斯为约翰布兰德的《李鸿章传》(时代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出版社2012年8月中文首版)作序时(时为1917年3月),记忆的20年前一个夏日里大清帝国(简称“清国”)重臣李鸿章的音容笑貌,此时李鸿章无疑是在出使不列颠!

  其实,李鸿章给其同时代的洋人留下如此可爱又可敬的印记,说明他绝非一个颟顸而不暗世事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

  约翰·濮兰德在其《李鸿章传》里写道:“李鸿章因太平天国运动而声名大噪,从而为自己的军事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在同时代人中,差不多只有李鸿章意识到必须效法日本,从根本上革除旧有的教育与政治体制,才能抵制外来的入侵。(P3)”他进而指出:“尽管李鸿章意识到了,并且积极地引导自己的同胞认识这一真理,但是不论从中国人的天性,还是李鸿章自身的一些官僚特性而言,都注定了他的失败。(P4)”

  如此的结论更证实了李鸿章的睿智与清醒!而且约翰·濮兰德(1863—1945年)曾经在中国担任海关官员,是赫德的机要秘书,与李鸿章有过一定的交往,同时,他也曾作为《泰晤士报》的记者走访和游历中国,并就一些问题对李鸿章进行过采访,所以他的记述与断语是可以信服的!

  当然,约翰·濮兰德的论述仅仅是他本人的赞誉,而且是一个“洋人”的赞誉,既非李鸿章的同僚——无论是其支持者还是反对者的赞誉,更非芸芸众生普罗大众的认识——估计他们也无缘“认识”,而且也无力认识李大人吧?!不能够被视为最后结论!其实,一个对国家、社会、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绝对难以盖棺定论,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基于不同的价值观或利益,对同样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结论!

  更何况一个人总有其性格的多样性与处世为人的多面风格,关键是对人对事不够一概而论,不能以己之见来涵盖一个人,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重要的历史人物!

  约翰·濮兰德的《李鸿章传》应该是写于20世纪初年,距今已经有一个世纪了!仅就笔者检索,国内出版的中文版本就至少包括2008年7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张启耀翻译版,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11月王纪卿翻译版等等。

  个人觉得这本2012年8月的最新译本在图书装帧设计方面应该是其中比较抢眼的一本,不过也有一些不足,首先是对译本里提及的人物没有注释,譬如作序的巴玆尔.威廉斯,令读者不能够立即知道他们是何许人,他何以如此评价传主;再者,本书的译者对历史事实与典故的掌握是否准确也有点让人怀疑,举个例子:

  译者在“译者的话”里,介绍了作者濮兰德,称其“在上海市议会担任助理书记员、书记员”,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读者应该知道,所谓上海市议会是The Municipal Committee的中文翻译,意思为市政委员会,是清末外国人在中国租界设置的相当于一种行使行政权的机构,因与中国之“工部”类似而名为“工部局”。

  《李鸿章传》读后感(十):才华与争议 ——英人视角的《李鸿章传》

  才华与争议

  ——英人视角的《李鸿章传》

  读了这么多年的历史,课本里关于李鸿章的言语,也不过是洋务运动中北洋舰队的沉没、近代屈辱条约的签订事件中一个足够有分量的名字,比起左宗棠收复新疆,我们似乎无法将这样一个和慈禧亲密无间的大儒定义为一个民族英雄:他游走在个人利益、统治者权益、时代潮流和保守原位之间,复杂且神秘。然而正如梁启超说“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作为一个历史的弄潮者,李鸿章绝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谜题。而从一个英国记者的眼睛去看他毁誉参半的人生,用不同的角度去叙述他,我想,对于想要理解近代历史和文化的人来说,都是值得一看的。

  八个章节,从大环境造势到个人奋斗,从家庭到工作,从外交上的经历到军事上的立场,从政治手段到思想价值,多方面的阐述尽管有英国人对自己曾经行为的不太让我们舒服的解释,但是大部分的叙述,都客观而现实,当然,对于传统中国的习俗和家庭观,显然作者还是在用自己的文化去思考。但是正如前言中对他在国内事务和外交处理上相对客观的行为分析,相对而言,比教科书式的正反鲜明对我们的教益更大——“其实,这些缺点出现在一个对政治总不是那么敏感的民族的成员身上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然而,正是来自这样一个民族的人,却引领着这个东方大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而且,其指挥手段是那么老练。所以,单从这一点看,虽然他的身上存在着许多缺点,但是他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惊人的,不单是为他的国家,还为他本人。”

  关于李鸿章的一生,书中讲述得颇为详细,我想,它完全可以补充教科书上我们曾经想要问出来的问题。但就这本译本而言,我觉得值得欣赏的地方还在于它的翻译手法。章节的名称就颇有亮点:《瞧,这一大家子》《老李奋斗史》《“痞子李”在天津》《江湖仍在流传他的传说》……俏皮而生动,在历史严肃的外衣下,这些故事,也应该是鲜活的,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如果知道今人的称呼,也许也会捻须微笑吧,毕竟,作为第一个访问美国的中国人,他可算是一个“见过世面”的老人呢。

  才华与争议并存,无论是中国人的历史还是西方人的笔记,在近代史上,李鸿章都曾经掀起过波澜:满人朝廷的汉人大官,他做得风生水起;历游诸国的时候,他又展现出他基于自信和智慧的魅力;他也曾无私为国,也曾贪小利己;他活成独一无二的自己,他是李鸿章。

  y 林怿

  2012年9月2日15:09:31

  写于蓝牙小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