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下流社会》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下流社会》读后感10篇

2018-03-12 21: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下流社会》读后感10篇

  《下流社会》是一本由三浦展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3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下流社会》读后感(一):如果这就是下流社会╮(╯_╰)╭

  本来以为这书应该没那么快读完,可是读起来却是意外的轻快。大概是因为和自己现实生活没什么关系缘故吧。所以中国如何预防社会的下流化神马的,这话还是说得太远。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至于谁是骆驼谁是马是无须多言的。唉,看得我很绝望啊。如果说除了gdp神马的追上了日本之外,物价居然也渐渐逼近了日本的水平。。可是工资却和日本差很多啊很多啊很多啊多啊啊啊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TT TT 我看即使是学经济的人都无法说清楚吧,这些家伙名声现在已经臭不可闻了=”= 说是中国在走日本的老路,可是那种全民皆富的时期到底在哪里呢?我们不会是只挑日本最差的低谷走了吧。从全民皆穷一下子就到了两极分化。。真可怕啊。。所以国民哪能有生活的动力呢,生活的动力来自哪啊 TT TT 真是暗无天日啊。。。唉。

  也可能是不受重视吧,也可能是因为本书的原案就是一个比较粗略的调查报告,对于数据的解说多是以一种假设和推测的口吻来进行的,当然笔者也说过会进一步研究,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这书的校译好像有些问题,什么团块世代、团块次代老是有弄混的时候,看得人比较乱。。 = =

  再说这篇书评是绝对不会出乎我意料的。。。嘿嘿

  《下流社会》读后感(二):一不小心就被“下流”了

  三浦展这本《下流社会》整个一调查报告,不过我硬生生给看出励志味道了。

  这里所谓的“下流”指的是社会阶层中处在下游的。如果只是闷头过自己的日子还真不在意这样的问题,不过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不错视角来看待社会,至少有一点,尤其是这些天真浪漫学生们应该知道的是:这个社会从来都是分作三六九等的,日本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全世界都是。

  作者搞了些调查,参考了些资料发现了些问题。因为缺少相关的背景知识,所以作者引用的这些数据有多少可靠性我是不得而知的,但见里面调查方式样本的相关信息给的很翔实,我决定相信他,毕竟,在天朝你连个像样的统计数据都见不着的。

  大致上,经济飞速发展过后的逐渐放缓使得日本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相比之前,中流阶层的人群减少,少数步入上流,而大多数则沦落至下流阶层,整个社会在下流化。这一点本没有什么,社会中人群的收入遵循幂律分布几乎是自然规律一般的事实,问题在于阶层固化,各阶层之间的流通受阻之后富二代和穷二代们的故事大家自然心里有数。这还没完,作者发现,更大的问题在于,不仅仅是按照经济水平的划分,很多人干脆成了精神上的“下流”。他们的家庭教育背景输在了起跑线上,使得他们没有相应的视野素质步入上层,但他们也乐得如此过活,认为这样懒懒散散遵照个性自由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好

  需要一提的是,现在所谓的“下流”并非是挣扎温饱线上的状态,社会发展的结果就是哪怕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们也可以买得起房子汽车电视电脑这些就更不用提了(说的是日本,我朝有多少人还吃不上饭我真不愿去想),活的也不挺好。只不过身处下层,虽然可能和那些上层人士一样忙碌,但收入终究太低,手头拮据是免不了的。

  书中显示了这样一种趋势,处在下层的人更有遵照自己意愿自由自在生活的意思,而在日本,恰恰是那些企事业单位的正式工才更有机会获取一份不菲的收入,跻身上层。不知这种不愿受到限制想法葡萄心理还是他们没有正式入职的根本原因。反正如果你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往主流上靠拢,单凭自己的美好理想就妄图以一己之个性行走于社会的话,最终多要沦落到社会下层的地步

  这点我朝只会更厉害。上次听人跟我讲所谓占位思想,我朝很多肥差要职真的要不了什么技术含量,谁都能干,所以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水平,关键是你能否占到合适位置,这决定了你的收入和地位年轻人爱把事情看得太理想太浪漫,以为占位这种事情有些不可取的龌龊,并且未来机会很多,但占到个好位置确实是对于未来的一个通行的保证,至少数据就是这么显示的,很多过来的家长也清楚的很。所以光是对未来满心的憧憬有用,荒废度日也不可取,真要一个体面的未来还是得好好学习努力奋斗,上学是为数不多的上升途径了。

  书中也显示,虽然电脑上网是个全民皆爱的兴趣爱好、休闲方式,但在下流阶层里面这几乎是安身立命东西——有钱人则会有一些户外的,交际的,高雅的爱好。“宅”这么个亚文化关注已久,波及面是如此之广,身处其中的人或许还有些洋洋得意,但说实在的,整天泡在网上的现实生活也多半都是loser。实际上不光是上网玩电脑,下层人最喜欢这种不需要与人交往自得其乐即可的放松形式。但是,现在这样的社会越能与别人有效沟通的人越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整天宅在家里不见人哪来的未来?

  平时富人平时见的多是富人,穷人也多半只能和穷人来往,这个合情合理。有人欢呼说有了互联网,这上面该是公平的吧,其实也不。网上很容易形成回音效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照样成立,你看到的都是你想看到的,形成圈子以后就很难突破出去。人们在网上聚成小团,在内部联系紧密,跟外部老死不相往来,偏偏还以为互联网的存使得世界被更紧密的链接起来,跟井底之蛙无异。尤其是见得同类多了日子久了就会以为世界就是如此,被锁在无形的牢笼中而不自知。有时候阶层之间流动困难还可以克服,怕就怕丧失了那股往上爬的意愿,那就真的没救了。

  我一直有一个错觉,有房有车该是富裕标志,但周围太多人有房有车的人依旧疲于奔命省吃俭用品味就甭提了,我可不觉得这些人在经济水平上或者在精神上够得上中产,社会发展太快,老标准已经过时了,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很多人一不小心地就被“下流”了。中国与日本虽然还有差距,但毕竟同处一个时代,很多情况就我所见也很一致,所以上面的讨论没区分的太清楚到底说的是哪儿。只能说,若是日本有下流化的意思,那我们也好不到哪儿去,共同富裕什么的还早着呢。

  《下流社会》读后感(三):不同意!

  日本人向来比较“思危”,但是这样的思想容易造成人悲观心理。日本变态事件这么多也是有受其影响的。

  我觉得,这个世界是需要多种追求的人,需要多种分工简单举例就是需要小小利益满足平民,也需要大步向前冲的精英。无论是哪个社会,都有人以赚钱为乐趣为自我价值实现,有的人可能是以艺术或是安逸的生活为人生追求,不能因为“思危”而去强求全人类都去追求你所乐钟的人生追求。

  科学家在不断创造便于人类的科技产品,娱乐文化也在树立个人追求浓厚的社会文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不能否认当前这种状态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

  笔者可能太激进了,忘记了平凡生活的本身。大多数人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考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孩子而活吗?

  《下流社会》读后感(四):下流社会与网络暴民

  下流社会的男性最热衷于上网(注意是一整天),达95.8%。

  同时下流社会的男性无法从自我主张的路中走出,他们自我感觉良好,他们对社会不满

  第三点是,来自下流社会的人,只要就职成功就算跨入胜组。一旦就职成功,其安全感和满足感也更强。

  三浦展《下流社会》中提到的这三点,让我们发现,全世界的下流者,是多么的相同

  我们的网络暴民,或曰愤青,的成因,就是以上三点。他们收入少,他们毕业于二流大学,他们艰难的寻找工作,找到了便算是胜利。他们对社会充满不满,认为自己是个不一般的Only One。他们的种种不满,通过他们最爱的网络,发泄了。

  但同时不同于日本的下流一族,中国的下流男女,热衷于政治,热衷于他们八竿子打不着的政治,父母的阶层够不到任何政治权力,他们对政治充满了虚无的幻想。他们的道德感很强,但农业文化的道德观是他们成为了他们最爱用的贬义词的代言者:“封建”。他们还热衷于民族主义,这造就了这个独特的愤青亚文化。

  这些二三十岁的大孩子,吃着方便面,点着鼠标,制造着“龙须门”,制造着茶杯里的风波。他们的自我感觉良好使他们不为自己的文化知识缺乏汗颜,没认真读过书,无法通过外语理解外面的世界不是问题,因为他们是伟大青年,他们可以对一切评论

  《下流社会》读后感(五):读书笔记Notes

  2 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加入“下流社会”,其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态度消费欲等的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

  1 “下流指数”的12个特征

  (1) 年收入不足自己年龄的10倍(日本的标准,在中国可以认为年收入不足自己的年龄)

  (2) 不考虑将来的事,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3) 觉得人应该活出自己的色彩

  (4) 期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想违心的虚度此生

  (5) 事事麻烦,生活部规整、不修边幅

  (6) 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

  (7) 生性朴实不喜欢显眼、不出众

  (8) 服饰不追逐流行而是展示自我风格

  (9) 觉得做饭吃饭时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10) 经常吃零食与快餐

  (11) 呆在家中玩一整天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会厌倦

  (12) 未婚(男性33岁,女性30岁)

  4 阶层意识不单单是由一个人的收入以及资产等说决定的,还取决于这个人的学历职业因素,而且不仅仅受到个人收入的影响。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兴趣、幸福观、家庭关系等。

  4 所谓“下流”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其人际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等全都较之一般人更为低下。对于全盘人生热情低下,其结果导致收入很难提高

  6 “1955体制”,指1955年日本自由党与民主党两大保守党派合并成立自由民主党,形成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由 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

  1955体制在经济上与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相契合;在消费方面大众消费社会不断发展,中流社会逐渐扩大的时期;对社会积累起来的财富,不再只由少数资本阶级、权力支配阶级独占,而是让更多的国民来参与进行平衡分配,从而构筑一个中流人占大多数的社会。

  18 阶层化社会的价值观:

  (1) 具有阶层上升志向的人群较之以前有所减少,反之重视个人兴趣、或者投身于NPO、志愿者活动超过重视工作和金钱等的人有所增加。

  (2) 在阶层上升志向不强的人群中,不进入企业正规就业,而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选择更加自由地工作形式的人将越来越多。

  (3) 依然有一定的人数特别是女性中,仍然怀有较强的阶层上升志向。大多数选择进入重视个人绩效的薪资体系工作

  (4) 期望依靠丈夫的经济实力而跻身较高阶层,成为专业专业夫妇的女性依然有相当比例

  73 现在30岁上下的一代人少年时代物质生活过于丰富了,踏上社会后唯一感觉是失落

  128 团块世代在其年轻的时候,追求“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愿望也是下流阶层比上流阶层来的强烈,但后来有“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愿望的人渐次因事业成功而自我意识跻身“上流阶层”。相反,“按照自我的方式生活”愿望薄弱的人,则过着平凡的上班生活,最终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中被裁员而成为下流阶层。

  135 NEET族: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指既不上学,没有工作,也不接受培训的年轻人一族,年龄在15到24岁,与父母住在一起,成为“啃老族”。

  144 将社会上的种种不平等,借助所谓的“自由”、“个性”、“唯一”等充斥着大人们欺瞒的措辞而将他揭露出来,告诉孩子什么是残酷的现实,并且正因为存在这样的现实所以更加不应该放弃努力。

  149 下流社会的5P关键词: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手机pager,掌上游戏机psp,瓶装饮料PET bottle,薯片 Potato chips

  《下流社会》读后感(六):引人思考

  这篇书评的名字真的让我想了很久。

  《下流社会》的大名年前就听说了,一直等到5月我这也没出现它的身影,只好网购。

  与我想象的不同。我一开始以为它是本小说,看到一半的时候意识到它其实可以说是一篇社会调查报告。在书中罗列了大量的数据和调查结果,还有非常多的专有名词,让我一度放弃阅读。

  书的前半部分与日本社会结合很深,我想不是专业的日本研究家是无法从里面看出点什么的。有趣的是后半部分以及作者身为一个日本人在思考问题时流露出的“日本特点”。

  补充说明下:这里的“下流社会”是相对于“上流社会”的,但还在中产阶级的范围。

  感兴趣的问题一:追求自己的个性是“下流”?

  这是书中第五章的题目。刚看到就很有兴趣。

  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到底是要个性还是要潮流?我最后选择了个性,不是因为喜欢,而是没那个财力和精力。

  其实我不喜欢“个性”,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个性”。

  当时的一种说法是“个性”=“与众不同”。问题是:我们什么时候一样过?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虽然往往有共同的爱好或者习惯,但完全一样的人却是没有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个性”=“特例独行”。现在恐怕还好点,大家有点钱,国家也更开放了,所以可以真正做点特例独行的事了。但这样的个性只能是少数,或者这么说:既然是“特例独行”,那么就不可能普及、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实现,那么一般人又怎么“个性”呢?

  书中的“个性”我的理解是“追求自己喜欢的”,这也是最近对于“个性”的一个新解释。在书中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过这样个性的生活的结果就是跌入“下流”,如果你原来是在“中流”或者“上流”的话。

  这里又牵扯出一个新问题:就是如果我活的开心,那么“上流”“下流”又有什么所谓?作者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探讨。结论是:当你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差的时候,你当然还是可以乐观。可是,如果你周围的朋友都越来越往“上”走了呢?如果你已经不在年轻、不在身强力壮了呢?

  我当时第一次觉得改变自己适应社会不是一件屈辱或者让人觉得丢脸的事情。

  感兴趣的问题二:“上流”会容忍“下流”多久?

  这是日本的问题,中国目前还没有,但总觉得不久后就会面对。

  没工作没纳过税的人可能无法理解这个问题。在国家提高个税标准前,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纳税人。那个时候会本能关心国家的财政政策,因为会下意识的想:你用的可包括了我的钱。

  我记得我当时对于国家提出要全免农村小学教育费用的做法非常的不满。不是不满“免”这件事,而是不满范围只限“农村”——大家都有小孩,大家的小孩都要读书,凭什么因为“穷”就可以得到好处,好象“穷”是件多了不起的事?但是怎么帮助,帮助多少,真是个复杂的问题。

  感兴趣的问题三:日本女性没有地位。

  书中并没有讨论日本的女性地位,但日本女性在日本的地位到底有多可怜看完这本书却可以完全体会。作者没有歧视女性,他只是代表了日本的男人而已。

  最后,这不是一本励志书,看完以后却能起到调整人生目标的作用,算是额外的收获吧。

  《下流社会》读后感(七):看得清就好~

  还不错呀~至少是真的

  《下流社会》读后感(八):《下流社会》:日本社会阶层分析报告

  很少能看到这样的调查报告,到处是数据与表格,却一点不枯燥。

  这本《下流社会》分析了日本的社会阶层流动现状,认为曾经让日本引以为豪的中产阶级已经分崩离析,其中大部分人逐渐走向“下流”。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水平之后,在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人们普遍选择一种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而进入上流社会所必须的毅力与努力被置疑,成功不再被认为是唯一的价值。书中举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在登山过程中,你登到七成高度就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又何须去费那么大的劲爬到光秃秃的山顶?

  这种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当然有其强大的吸引力,但问题是,一旦选择这种生活方式,一些负面的生活态度可能也随之而来,自我封闭、自我主张、缺乏生活热情、欲望低下、能力低下等等,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松松跨跨地生活”。

  这是谁的过错?这是社会犯下的错。

  书中的数据显示,日本近年来的基尼系数(第一次分配)从1999年的0.433上升到2002年的0.498,这一数据相当可观。当这个社会的财富越来越集中、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时,人们要获得更高生活水平也就越难,阶层向上流动的渠道越不畅。在这种情形下,有网友评论说,不能拥有财富,也就只能拥有自己了。社会环境是个人无法改变的,人们只能在这个社会中选择更合理的生活方式。

  同时,经过分配调节之后的基尼系数则为0.322,这说明经过税收及社会保障等手段加以调节之后,贫富差距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基尼系统反映出了人们普遍面临共同的社会环境:通过自己努力获得财富的可能性不高,而通过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可以得到补偿,因此人们共同选择一种“懒人”的生活方式。这种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都出现。

  问题就在于,追求个性化生活并非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念,但社会应当同时提供各种平等的机会,促使人们积极地改善自己的生活。书中提出了一些防止阶层化的理想观念,主要集中在教育机会的平等问题上,要让不同阶层人群的子女拥有相同的教育条件,以便他们在进入社会的时候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书中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观点,是引用了一本漫画书中的话,引用至此:

  你们以为没有必要百得争第一(Number One),只要证明自己是唯一的(Only One)就行了吗?别开玩笑了。所谓的Only One就是那个领域的Number One。

  当所有的人都追求个性化生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个性其实也就是其他人的个性。

  社会就是如此,读完书后,你会错愕,和你一样的人,原来有这么多。

  原文地址:http://www.lookinto.cn/post/1892.html

  《下流社会》读后感(九):下流的风声

  “你属于下流阶层吗?”日本文化研究所的三浦展就这样抛出一个惊动日本全国的概念,如今,他的问题来到了中国。

  什么是三浦展笔下所描述的“下流”?当然不是我们中文词汇的习惯思维——指向道德品质,他所认为的也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其人际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等也全都较之一般人更为低下,概而言之,即是对于全盘人生热情低下。在我们之前接触过的社会学(社会人群学)舶来品中,三浦展的“下流社会”绝对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

  在以前,大家都只知道小资、波西米亚族、BOBO族、讲“格调”的中产阶级、雅皮士、有闲阶级……这些不用脑子就值得全身投入地向往的社会人群类别。这次的“下流社会”也许是个例外,以前那些只要不必划入此阶层的,大抵都不会向往之——尤其是那些真正的上海人(很不巧的是,这本书的中文版竟然来自一个上海的出版社),它只是提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存在:中产阶级的分崩离析。都市化发展在全国其他城市之前的上海,敏感地嗅到一丝全球社会纷纷向下流动的预兆性气味。

  三浦展认为:“在这样的时代,松松垮垮照样能够生活,努力工作的人却可能会被讥讽为傻瓜,因此,便有越来越多的人松松垮垮地生活着。然而,以团块次代(在日本指集中于1971~1974年间出生者)为中心的年轻世代今后将继续生活下去的这个社会,已经与以往的社会迥然有异了。”——我想包括电子时代带来的新断裂层所提升的高门槛以及随之结构性社会转型等。

  三浦展拿人生轨迹跟登山做对比,指出一个重要的事实——为什么人类要不断攀登险峰?是因为期待着险峰之巅有令人惊奇的美景。倘若已经攀登至七成的高度,并且险峰之巅根本没有什么美景,而七成高度的地方却是山花烂漫,乱云飞渡,美不胜收,那么谁也不愿意花费气力去攀登顶峰的。下流社会的不求上进就跟登山是一个道理——对他们来说,买小巧而有意思的日产CUBE就够了,何必去拼搏十多年去争取一辆凌志车?生活态度的轻松化、人生热情被多种物质产品的分化,在此产生了一个剧裂层,有意志与上流意识强烈的人才愿意继续跨越这道鸿沟,向上攀登;大多数的人或者是“怀才不遇”(现在这种情况基本已经绝迹了)或者是个人发展遭到困局下由于性格与周遭环境的不足而失去了向上的意志。

  三浦展的研究课题并不局限于“下流社会”本身的趣味,还发散性地比较了如今在日本的几个处于热潮中的现象——如东京日本桥地区美女增多之谜(说的是在该区域金融机构里工作的金领丽人,身心优裕,既努力工作又懂得自我保养);如在大都市圈郊外的“酷女型”(那些有着花里胡哨的外观,却内心渴望做家庭主妇,向往早婚的女性阶层);如“LOHAS族”(定义大家都已经清楚,人群的定位是那些相对具有较高学历和较高收入,不过出人头地的欲念并不强烈,希望自己能为地球环境和社会幸福做贡献的人)……这些都是为了映照出“下流社会”的棱角。

  依照三浦展所描绘的“下流男”有着3P的特征,分别是: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手机(Pager)和掌上游戏机(Play Station);而“下流女”则喜欢唱唱跳跳。我们会发现——现在我们中国都市中的那些年轻人的主流状态不正也是这样吗?

  “不喜欢与别人接触是下流人群的主要特征。”我不得不佩服三浦展,因为他所在国家的发达资本主义自由开放的市场泡沫状态的启迪,率先地发掘了一个大卫·理斯曼在《孤独的人群》之中无法突破的社会主题——人群在变得孤独后,他们实际上便自动组成了一个群体,并直接地引起了社会风气,导致了消费市场的产生。

  研究下一代人的生活态度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传播与销售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比如一个显然易见的事实是,专门针对他们的杂志或者其他媒体都并不多,在国内,如果存有这么一群“下流社会”群体,那他们的媒体工具一定是“BT”——下流社会的人群都知道这个东西。

  恰好地,我发现手头正在阅读的《NUKE》杂志正是这类型的媒体,尤其这期的主题“POLLUTED GENERATION”(姑且认为是堕落一代)正好与此呼应。这本杂志名叫“核弹头”,估计是希望自己能有爆炸性效应。

  来自巴黎的《NUKE》在欧洲并非异类,我们知道英国很早便有了一本叫《DAZED & CONFUSED》(惶惑)的杂志,在荷兰存活了多年在这两年消失的《BABY!》,来自英国的也已经消失的独立讽刺杂志《Sleaze》……在当年,我都无法为它们作一个明晰的定义,如今,我想它们大致都可以呼应这个“下流”人群,他们喜欢个人藏起来阅读杂志,杂志的内容?千万别告诉他们下一季度流行什么?他们接受无趋势的引导,他们可能关心的是别人是否过得如同他一样不耐烦世界其他人群的进步。

  “这个世界似乎并不是为我而私下准备的,在这种状况下,我变成看不见的人。我不会试图去解释任何东西——你如果知道我想说什么的话——我甚至不想在舞台上出现。”《NUKE》杂志上,一个名为Curtis Mayfield的家伙如是代表发言。这种消隐的舞台不正是下流人群的现实心境么。

  “我会把电视打开,让它对着我的床,如果没有人打来电话,我一天都不必说一句话,这意味着我消失了吗?如果没有你,我是更自我还是更失去自我?”另一个署名为“Everything But The Girl”的一个网民如是说,很平淡,却被《NUKE》煞有介事地引用了出来。

  《下流社会》读后感(十):今天,你下流了吗

  从北京回来的六个小时,看完了手上的一本小书《下流社会》。一个叫三浦展的日本社会学家写的东西,用作者的话来讲,这个“下流”并非指社会底层,而是指中产阶级的居下游者。他们的物质生活已经足够温饱甚至小康,但却在物质、精神等各方面失去了向上发展的动力,而甘于平庸。 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网上搜吧,我就不引用了。

  三浦展拿人生轨迹跟登山做对比,指出一个重要的事实——为什么人类要不断攀登险峰?是因为期待着险峰之巅有令人惊奇的美景。倘若已经攀登至七成的高度,并且险峰之巅根本没有什么美景,而七成高度的地方却是山花烂漫,乱云飞渡,美不胜收,那么谁也不愿意花费气力去攀登顶峰的。下流社会的不求上进就跟登山是一个道理——对他们来说,买小巧而有意思的日产CUBE就够了,何必去拼搏十多年去争取一辆凌志车?生活态度的轻松化、人生热情被多种物质产品的分化,在此产生了一个剧裂层,有意志与上流意识强烈的人才愿意继续跨越这道鸿沟,向上攀登;大多数的人或者是“怀才不遇”(现在这种情况基本已经绝迹了)或者是个人发展遭到困局下由于性格与周遭环境的不足而失去了向上的意志。

  我的神啊,在我还为自己买的小房子装修忧心忡忡的时候,在我还在为吃顿饭都能捡个客户沾沾自喜的时候,一不留神发现自己怎么就又下流了呢。是不是人越上年纪理想也就越现实,甚至于在回家路上自己盘算的不过就是怎么能快点把老婆的彩礼钱攒够的时候,又被人活生生的上了一课,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稍微放松一下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就忽略了作为有志青年身上沉重的社会历史责任了。

  社会学家往往只是提出一种现象,当现象描绘的越清晰,道路反而也就越模糊了。其实这本小书读完以后,真的有些迷糊,是不是目标越小,就越容易迷失。从青岛到北京的动车组要275元,在北京吃碗羊肉泡馍要16块,也许现在的我,努力过好眼前的生活,让自己老婆生活的快乐富足,就已经足够了。下流么?或许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