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领读中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领读中国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领读中国读后感10篇

  《领读中国》是一本由许金晶(编著)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9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领读中国》读后感(一):推荐序|徐雁:读书会的意义

  行走在南京街面上,有一幅主题为“春光无限好,正是读书时”的公益宣传画,可能与你不期而遇。在画面上,山环水绕,柳拂草摇,一对乐龄夫妇正从屋里兴冲冲地走出,可是院落里的石台上,却怎么找也不看不见书本儿的踪影……原来这幅“丰式漫画”,旨在鼓励人们要暂且放下手中案头的“有字书”,直接去领略冬去春来的灵动,体悟天青地绿的丰美。明媚春光里,万物皆书卷。叫人诵读不尽的是天地阅览室里的万千言语!这种“万物皆书卷,天地阅览室”的“大阅读”精神,可能正是古来智者身探禹穴、目测天文而有所建树的秘诀所在。

  发生如此一番感悟,是因为昨天下午去到位于南京龙蟠里的江苏省文化厅机关会议室,参加了江苏省全民阅读专家智库成员的聘任座谈会。在座谈间隙,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一个孩子在认字之后,假如只读报纸新闻和期刊文章,而不读知识、学识、见识高度凝聚的书本,尤其是其中的好书、佳作、经典、名著,他的心智能够得到良好的成长吗?如果不能,那如今一机在手,成天忙于信息浏览和网络社交的学生们,难道不令人忧虑吗?再假如一个学生,只读书、报、刊、网上的信息和知识,而不善于观察和思考,不能够体会和感悟,他的所谓阅读会是行之有效的吗?如果不是,那我们鼓励读书、倡导阅读的人文意义又将何在?”

  其实,“与其坐而论,不如起身行”!在全民阅读领域最难能可贵的,是那种有“从我做起,舍我其谁”的道德担当,有“从现在做起,刻不容缓”的行动精神的人。他们融汇了各自的兴趣和爱好,能够以知行合一的积极身姿,投入到全民阅读推广的社会行动之中。而《领读中国》书中介绍的这十六家或知名或暂时不甚知名的读书会,都以各自的身姿投入到了或小众或大众的阅读推广活动中,他们,它们在城市文化生活的不同层面,正发挥着既有同又各有不同的文化作用。

  这十六个自发纽结而成的读书团体是:位于北京的爱思想读书会、同道学园;位于上海的星期天读书会、慈怀读书会;位于天津的燃灯者读书会;位于广州的爱读书会;位于深圳的后院读书会;位于杭州的种德元典读书会;位于浙江海盐的海盐读书会,以及在南京的金陵读书会、悦的读书会、南园读书会、群学书院、半城读书会、知语轩、嘤鸣读书会。

  据我所知,早在2010年,本书的编著者许金晶先生就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担任了金陵读书会的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正如其所自述的那样:“六年来,我见证了读书会从一个书友们的自发沙龙,到被各大出版社和读书类媒体广泛认可的全部发展历程,而我本人,也正是通过在读书会的学习与成长,成功从一位经济管理类的媒体人,转型成为定期给国内一线媒体供稿的书评人。我自己的这一转型历程,恰恰正是金陵读书会在业余读书人当中倡导专业精神的最好体现”,“单纯从专业和教育背景上来说,金陵读书会的理事和书友们,都是不折不扣的业余读书人,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出身理工科专业,人文社科的学术书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业余的阅读爱好。然而通过长期的阅读积累和彼此之间的读书交流,读书会中的很多人,都已经建构起比较系统和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基础。通过读书会一直倡导的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的训练,金陵读书会的书友,尤其是诸位理事,已经初步具备了跟人文社科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学术对话和交流的能力。这样的成长,或许正是金陵读书会坚持在社会公众当中,推广阅读人文、社科学术书籍的最大意义。”

  许先生别署“竹林斋主人”,是我的母校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7届的毕业生。他有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做记者、当编辑的媒体工作经验,其豆瓣、微博名为“江海一蓑翁”,微信公众号为“蓑翁论书”(微信号:wengonbooks)。多年来,除了业余负责北京大学南京校友会、金陵读书会等的有关活动外,他还是一位人文、社会科学类书籍的书评作者和阅读推广人。

  尽管都在南京,但我与许先生却至今仍缘悭一面。然则同是书林学海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以书为缘,其缘必长。譬如本书稿,听说就是在去年某个聚会上,在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经理徐海先生的选题创意和策划下,达成协议的。然而投入了大半年的时间撰写完成,拟于今年“423世界读书日和版权保护日”前夕推出。可见这部将以“领读中国”为书名的出版物,本身就是一种书缘所结的“金晶”。

  我期待,如雨后春笋般存在于南北方各地的读书会组织,能借助本书的阅览,进一步提升各自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自律性,自觉把握“文化主旋律”,积极弘扬“精神正能量”,真正在民间“领读”好全民阅读推广的每一章每一节。是为序。

  丁酉年惊蛰节前四日,于金陵江淮雁斋。

  (推荐序作者徐雁先生为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标题为蓑翁自加,配图来源于网络。《领读中国》一书日前已经在亚马逊、京东、当当等网站上线,欢迎购买、阅读和交流。)

  《领读中国》读后感(二):自序:我们为什么需要读书会

  《领读中国》这本书的诞生,源自跟江苏人民出版社老总徐海先生的一次饭局。在饭局上,徐总探讨当下中国各地的读书会可谓如雨后春笋般风起云涌,这样一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不知道他们社能不能出一本关于全国各地代表性读书会的书。

  我跟徐总本来就是因为读书会而结缘——我参与创建的金陵读书会曾经多次举办过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当中优秀作品的读书沙龙,从而赢得人民社的关注。之后,金陵读书会多次跟江苏人民社合办读书沙龙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和社会效益。听到徐总有这样的设想,我自然就毛遂自荐,由自己来撰写这本书。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很快便签署出版合同。

  至于“领读中国”这个书名,“领读”二字,是源自南京市阅读办主任葛继彬女士的创意。在她的倡导下,南京大大小小百余家读书会一起组成联盟,共享各种资源,把各类读书活动办得风生水起,而她特意将这样的联盟命名为“南京领读者联盟”。受她的启发,我原本的计划,是将这本书命名为“领读者”。

  后来在徐总的建议之下,本书以“领读中国”的书名出版。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介绍的十六家读书会当中,有将近一半(七家)来自于我生活的南京,其余九家读书会尽管涵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等中国主要城市,但以区区十六家读书会的数量和类型,完全无法涵盖中国当下读书会的全貌。如果大家能够管中窥豹,通过这样十六个案例,对于中国读书会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我的目标就已经达到。

  翻看这十六家读书会的案例,会发现读书会与读书会之间,在定位、活动类型、目标人群等方面,可谓是千差万别、百花齐放。这里,有定位于青年文化公益组织的嘤鸣读书会,有倡导独立思考与健全公民精神的爱思想读书会,有致力于在社会大众当中推广人文社科学术阅读的金陵读书会,有希望在高校跟社会公众之间搭建沟通桥梁的群学书院,有定位于中产阶层女性文化培育和自我意识觉醒的半城读书会,有致力于全方位提供都市大众文化休闲方式的悦的读书会……这些风格和形态各异的读书会,是中国当下都市文化的最佳代表,也是日趋开放、文明的中国社会的缩影。透过他们的执着和努力,我们理应对中国的公民社会和文化复兴进程持乐观态度。

  一个人自己读书,或许只是一种自我教育与提升;然而一群人一起读书,我们看到的就是城市社群和亚文化团队的兴起。事实上,这种民间社群和亚文化团队的兴起,绝不仅仅体现在读书会上。以南京为例,电影领域的后窗放映、文艺复兴电影沙龙、后视镜放映组,旅游领域的南京暴走团、重读南京寻访团……都已经是持续多年、非常成熟的文化团队和社群组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包括读书会在内的城市社群和亚文化团队的兴起,正是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对比,构建一个成熟的开放社会的应有之义。而这,或许也是我撰写本书最重要的目的所在。

  就此搁笔。

  2016.10.26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是蓑翁为自己的第二本书《领读中国》撰写的序言。《领读中国》一书日前已经在亚马逊、京东、当当等网站上线,欢迎购买、阅读和交流。)

  《领读中国》读后感(三):“吾道不孤”

  前两年我在南京工作的时候,除了日常两点一线的上下班,业余时间有很大一部分,是参与各种读书会。

  这是偶然,也是必然。说偶然,因为我那时候正处于社会新鲜人的状态,对于工作之余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还有些茫然,误打误撞间,认识了一些书友,朋友带朋友,也就有机会参与了一些读书活动。说必然,自父亲从小有意识培养我阅读习惯以来,书籍已经成为了生活里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与人交流,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要谈到与书相关的一切。自本科时期自己创办文艺沙龙,到工作后接触各种前辈们设立的读书会,其中的默契与隐含的逻辑,是读书人与读书人之间的心照不宣。

  其实在宁期间,我和几个朋友也差点白手起家做了一家读书会,但读完《领读中国》,我有点明白我们那时“不成器”的缘由。

  作为金陵读书会的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作者许金晶最是明白一家真正能够走得久,走得长远的读书会,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起篇对金陵读书会的介绍,就印证着这一点。

  去外地后,许多朋友与我聊起南京,常常会说到风雅,谈到情怀,但我更愿意向他们诉说我所知道的这些居务实的读书家。所谓务实,譬如金陵读书会,在成立早期就确定了“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观念,他们不追求参与者的数量,不刻意追逐热点与流行话题,扎扎实实地凝聚真心钻研经典文本之人,这样的读书会,虽自谦为“业余”,其实很有些文人傲骨的真风流。

  与此同时,我也很欣赏那些在普知层面,令到更广大群众开始参与阅读的读书会。其实读书的事,确实容易使人觉得彼此相轻,可当我们在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上去看这件事的时候,譬如开始谈论我们的人均读书量,去观察国人消闲时分配了多少精力阅读,我们就会开释:假如能够让更多的人开始亲近书,我们才有可能在更多的平台上讨论书籍的孰优孰劣。

  这也让我想起台湾的图书业,很大众的一家:垫脚石书店。它就是那种致力于让主妇们进去都可以选购到满意书目的存在。其实书没有区隔,戴着有色眼镜与定势头脑的是人本身,假若我们去发现,其实我们周围的长辈,孩童,也都有各自阅读的需求。读书人的“吾道不孤”,应当不是仅仅窄化地指向唯一的心灵伴侣或成长导师,也应该从更博爱的维度,了解大众都能够参与其中的愿望和心情。

  半城、嘤鸣、星期天……多样定位多元参与的读书会,它们的影响力,也不再是一城一地。不同年龄与层次的人,都能于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当然,每个组织都有聚合离散,每个组织也都需要花费时间成本与精力成本反思和完善自己,但一家能走上一年、三年、甚至数年乃至十数年的读书会,肯定已经在接近它的人们的心中,形成了某种信念。

  此外,这本书除了客观地记录国内读书会们的发展,也在末尾提出了非常冷峻的思考:对于形式主义与有效程度的反思,对于名人站台与实质收获的质疑,更有对于相关宣传报道缺失与不足的痛心。

  作为国内罕见的,甚至可能是首本采写当下都市生活中读书会这类组织的书籍,它少有地做到了客观、公允、翔实,作者以资深读书人的态度,表达着对这些团体未来发展的关心与祝愿。化用书中的话来说:书籍是所有读书人的金饭碗,它的闪光就足以使我们感到富足,读书会凝聚着一群群书友的智慧,我们期待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够热情主动,从自身开始,领读中国。

  《领读中国》读后感(四):读书会集锦

  2017.10 对全国部分读书会的访谈录,让我们看到高水平读书会里的大神对书籍的解读方式,也带来高质量的书单。 金陵读书会 主要是人文社科严肃图书,认为这类冷门的书籍才是文化传统和沉淀的主要区域。成员精简,以八位成员为中心。 推荐的书籍(2013年)

  悦的读书会

  针对人群广泛,门槛低,活动多样性。其它南京读书会:

  南园读书会

  与金陵读书会类似但深度没有金陵深,读书笔记要避免流水账式。南园的风格我喜欢,在专业和大众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群学书院

  高大上的读书会,慢慢也有吸收一些大众读者。推荐《乌合之众》,有意思!哈哈哈

  半城读书会

  女性朋友的读书会。尝试用科普读物吸引大众眼球,用正能量高素养的内容反击世俗和鸡汤。与群学书院是战略联盟,也使用永慕庐作为据点。

  知語轩

  大学生创办的平民阅读团体。办了一期游学,串联了很多读书会,分享心得和推荐书籍。

  嘤鸣读书会

  涉猎广泛,已经超越读书会性质,变身文化公益事业。

  以上是南京读书会

  同道学园

  同道中人的自我教育。由于搞了读书会联谊大会而出名。

  爱思想读书会

  坚守思想

  慈怀读书会

  以上是上海读书会

  爱读书会(广州)

  媒体和广告界的读书会。

  后院读书会(深圳)

  燃灯者读书会(天津)

  种德元典读书会(杭州)阅读经典

  海盐读书会(海盐)

  最后,作者提出要警惕读书会的运动化和仪式化。读书,买书,论书,写书。

  《领读中国》读后感(五):丁进:文化复兴语境下的中国读书会——读许金晶《领读中国》

  十多年前夜读春秋,常写书评,近二十篇文稿散见《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扬子晚报》和《金陵晚报》。这么多年来第一次重做冯妇,那是一个春风沉醉的午后时光,我在布朗石餐厅喝了一杯咖啡出来,心情愉快。回到办公室就给金晶拨了一个电话:“《领读中国》出版后我写一篇书评。”金晶说:“我很感动。”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喝酒如此,喝咖啡也不例外。虽然从2015年以来,我主要以喝茶为主。何况金晶在《领读中国》的扉页上,用质朴整齐的字体写下了“师友丁老,为学为人,足称楷模”。“足称楷模”后面还是感叹号!

  性情中人

  我大学时就长期担任班团干部,后来又从事媒体工作多年。期间参与组建多个青年社团,包括华东地区最早的户外社团——南京野外活动俱乐部。把臂高歌,交游广阔,来往者工农兵学商社会各阶层凡数千人,南京这座城市精力过剩的朋友大都认识。金晶是益友中比较特别的一个。

  金晶的特别,在于他兴趣广泛,敏则多功。金晶爱读书,不完全统计,购书赠书加上在南图的借书,一年阅读量在两三百本书。读完书之后,金晶还文思泉涌,一不留神就成了书评人。至于其他爱好,举凡音乐、电影之类,金晶涉足以后,就成了专业人士。听了音乐,金晶不觉手痒,出了一张《中山北路上的诗意》,又出了一张《光》。里面《南朝四百八十寺》《孤独的鼓楼》《竹林七贤》《瓦官寺》几首歌,是我比较喜欢的。

  金晶的特别,在于他阅世而不世故,用老子的话就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在这样一个波谲云诡的互联网技术时代,金晶几乎完全袒露自己,用他自己的话说,在网络世界,他没有秘密可言。2015年2月以后,金晶开通微信公众号,他的个人状况、工作进展、业余生活大都现场直播,包括他和爱人的恋爱故事,也有专文回忆。宋老师评价:“性情中人。”我深以为然。

  金晶的特别,还在于他襟怀坦荡,爱憎分明。金晶身上有着不少优秀的品质,比如正直,包容,诚信,守时。我认为,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是和上述品质密切相关的。多位朋友和我提到,但凡给金晶留言沟通,他都会及时回复。这个细节体现了金晶的尊重他人、重视情义。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我是一个慎言语的人,凡事没有思考,不会轻易发言。近年因为转基因食品问题乱象丛生,危及民族生存,我为此发表了数万字的论文和评论。2015年9月的一天,金晶和我对转基因食品问题有不同观点,我找了一篇习作《公共政策过程的利益表达研究》供金晶参考。金晶很快回应,并称被“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所打动”。君子以义交,小人以利交,家国情怀也是我们友谊的共同基础。

  存史之作

  谈了金晶其人,再论金晶新著《领读中国》。

  拿到《领读中国》,我就联想到汪继芳老师的《最后的浪漫》和《断裂》。汪继芳大概是大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撰稿人。我当时在为写作《中国摇滚乐十年简史》准备资料,然后就读到汪继芳发表在《钟山》杂志的纪实文学《京城摇滚人》。没多长时间就结识了汪继芳,不久受赠《最后的浪漫》,关于北京自由艺术家的一本生活实录。世界就是这么神奇。

  《最后的浪漫》是我最早读到的用新新闻写作方法问世的作品,金晶的《领读中国》可以归入这一类。《领读中国》选取十六个中国读书会的案例,意图窥斑见豹,对当下中国读书会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况有所描绘和报道。中国读书会历史最悠久者也不过十年时间,对这一新生事物进行关注,既得益于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经理徐海的慧眼,也是金晶曾经记者生涯的一次深耕。关于读书会,就我收集的资料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等都有过报道,然而像《领读中国》这样大篇幅全景式的完整记录,可以说是第一次。中华民族复兴初期的读书会,从小荷尖角到风生水起,媒体人和出版人没有缺席。

  《领读中国》能够成为存史之作的重要条件,是这本书编辑校对质量相对较高。我想这与《领读中国》的责任编辑卞清波和特约编辑孙海彦有关。和清波认识是在江苏大学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清波是一位有着“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之风的朋友。我对清波编辑的几本书中的某些地方提出商榷,他都表现出从善如流,尤其是乐于听到批评意见的雅量。海彦本身就是敬业的资深编辑,多次收到她赠阅的期刊,在此表示感谢。

  好的书评是好处说好,有问题的地方提出修订建议。第一点是关于一个史实的讨论。金晶自述第一次参加金陵读书的活动,是2010年一场讨论“十二五”规划对我们生活影响的沙龙(见第28页)。这次活动我是主讲人之一,因为我参加的课题研究,有两项在“十二五”转化为政策实践。其一是在《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改革报》发表文章,建议在“十二五”确立扩大就业优先原则——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就业优先战略。其二是在研究报告中建议提升人才强省在江苏的战略地位,研究报告在《第一资源》集刊发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科教和人才强省战略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

  截至2010年,我做了学术笔记近四百万字。“十二五”以来,我每年做学术笔记八万多字,一直坚持至今。关于“十二五”规划对我们生活影响的沙龙,我也有笔记,时间是2011年3月27日。这点史实提出来供金晶斟酌。

  第二点建议是照片署名。所谓图书,图文并茂,左图右史。我在创办《新人才》杂志的时候,坚持为图片作者署名。《领读中国》选用了不少图片,我记得宋老师、金晶和我的那张合影,摄影者是孙红进。建议再版时加以增补。

  金陵读书

  在哲学史著作中,我最喜欢的是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这本书记载了八百多年前的鹅湖之会和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的一次讲演。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朱熹和陆九渊在江西名胜鹅湖寺相会,讨论为学方法,两人不欢而散。后朱熹在江西做官,修复了白鹿洞书院。淳熙八年(1181),陆九渊来访,朱熹和他坐船游览,并说:“自有宇宙以来,已有此溪山,还有此佳客否!”朱熹邀请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作了一次讲演,陆九渊论《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提出“学者之志,不可不辨”。这场讲演很成功,听讲的人大多感动,有的甚至落泪。

  我读《领读中国》,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温暖和大江东去的慷慨,耳畔时常响起昔年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校歌:“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惜夸雄风,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观诸白鹿洞书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朱子教规,王阳明“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的手订教条,在我看来,中华民族复兴初期的读书会,是古代书院在现阶段的传承和探索,其中尤以金陵读书为代表。

  现阶段的教育积弊甚多,真正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其一是膜拜西方。君不见,无数莘莘学子在英语上耗费无限精力,多少学术评价以在国外发表论文为荣!殊不知,不但英语晚出,直到15世纪英语才逐渐形成,其时郑和已经率领庞大的舰队从南京出发,文明之光,耀及全球;而且被视作西方学术源头的所谓古希腊文明疑点很多,已经有何新《希腊伪史考》、董并生《虚构的古希腊文明》等论著予以揭露。被尊为神圣的“古希腊文明”可能是个笑话,历史就是这么幽默。

  通览《领读中国》,在全国各地读书会中,金陵读书主题涉及的学科最为丰富。文史哲,政经法,金陵读书皆有涉猎。不是表扬金陵读书阅读面广,而是当前现实问题纷繁复杂,单一学科的某个二级学科的某个专业方向,根本无力作出理论解释或者供给解决方案。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重视决策理论和跨学科研究,推进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创新。北宋哲学家张载呼唤的能够“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一定是博览群书后断以己意的学者。

  金晶在《领读中国》自序中热情洋溢地说:“这些风格和形态各异的读书会,是中国当下都市文化的最佳代表,也是日趋开放、文明的中国社会的缩影。透过他们的执着和努力,我们理应对中国的文化复兴进程持乐观态度。”我认同作者的期许,并认为读书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同时建议把“凡事惟论是非,不循好恶”作为聚焦讨论的原则,把“君子检身,常若有过”作为读书会诸君人格成长的动力。

  我们将见证辉煌。那是初春晨起,漫步海滨已见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的朝阳。那是初夏季节,站在青藏高原已见雪山下凌空翱翔的雄鹰。

  我们在创造历史。我们的事业将永恒发挥作用地默默地存在下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面对我们的名字,品德高尚的人们将流下热泪。

  2017年4月23日凌晨构思

  2017年5月11日下午完稿于三乐斋

  (本文作者丁进是蓑翁在金陵读书会的同仁、江苏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本文是他读完蓑翁新书《领读中国》之后写下的读书随笔。)

  《领读中国》读后感(六):《领读中国》后记

  《领读中国》是自己的第二本书,而这本书的出版,要比第一本书《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来得顺利得多。相比于后者的到处联系出版社、在进入编审过程之后更换出版社、以及编校送审导致的出版时间一再推迟,《领读中国》这本书本身就属于出版社的约稿,因此不存在联系出版社的问题,而得益于自己多年经营读书会积累下来的在读书界的人脉资源,本书的写作过程也是非常顺畅。这两本书的不同境遇,不知道是不是映证了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一回生,二回熟”的老话。

  尽管写作周期较短,但到了临近出版的时刻,书中很多读书会的境况,跟我撰写文章时相比,又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有的读书会调整了运营模式,有的读书会声势不断壮大,当然也有的读书会遭遇了相当多的质疑与信任危机,有的读书会则接近停滞状态。然而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我并没有对之前编撰的书稿进行更改;相反在读书会的会长访谈,以及随后收录的沙龙实录和讲稿中,我还尽可能地去保留受访者回答以及实录的原貌。我更希望这本书,是在一个几乎相同的时间节点上,对于全国主要城市的代表性读书会的田野实录和文本实录,至于读者和研究者们根据这些素材,得出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则完全属于他们的自由。我也很乐意把这种阐释的权力,留给读者们去完成。

  这样一本介绍读书会的书,之于我个人而言也是意义非凡:我非常尊敬的师友——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总经理徐海先生,是这本书的策划编辑;我在南京最好的朋友卞清波先生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而我的爱人孙海彦,则是这本书的特约编辑。一本书,能够由自己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三个人一起参与完成,这是何等的幸运!

  我也要在这里,感谢受访的十六家读书会的负责人,尤其需要感谢的,是金陵读书会的诸位理事与书友同仁。我在南京生活的近十年岁月里,金陵读书参与了其中的七年,跟诸位同仁一起互相鼓励,共同成长,以书会友,已经成为我在南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也时常会畅想:等到三四十年之后,已经退休了的我们,仍然相聚在南京的大行宫,读书明理,品茶论史,如此终老,人生必将无憾!

  2017.2.15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是蓑翁为自己第二本书《领读中国》撰写的后记,日前本书已经在亚马逊、京东、当当等三大网店上市,欢迎购买、阅读和交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领读中国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