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正红旗下·离婚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正红旗下·离婚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正红旗下·离婚的读后感10篇

  《正红旗下·离婚》是一本由老舍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红旗下·离婚》读后感(一):老舍的厉害之处在作品里尽显

  纵观国内文坛,若说谁的文学造诣最高,个人认为,老舍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我之所以这么说,是从作品成就和文学素养两方面综合考量的,首先他是个十足的艺术家,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其次老舍曾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中,以最高票数当选;最后他的作品涉猎极广,小说、话剧、散文等无一不是精品,其作品深度和宽度都极具代表性,充分反映了社会现实。

  老舍出身贫苦百姓家庭,从小与下层民众接触,对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语言,通俗流畅、生动形象,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散发出独特的京味,富有生命力。同时生活气息醇厚,活泼有趣、质朴自然,对地方风物和民情风俗的描写,真实而又感人,具有独特的魅力。在老舍众多作品中,如果说《四世同堂》是最能体现其深刻思想的作品,那最能表现其幽默语言风格的的代表作一定是《离婚》,而最有可能成为他最伟大作品的只能是《正红旗下》。

  庆幸的是,最近在读的《正红旗下·离婚》便选取了老舍这两部经典小说,合二为一,不带领读者回到老北平,感受那时的百姓世俗生活,更让读者同时领略到老舍的语言与思想,读来颇有一番趣味。其实严格说来,《正红旗下》还不能算是一部作品,因为它并没有写完,老舍只写了11章就被迫停笔,之后再未动笔,实在叫人遗憾。老舍是满人,隶属于“满洲八旗”的“正红旗”,这也是书名的由来。他一直希望以自身成长经历为素材,创作一部反映清末社会现实和旗人生活现状的长篇小说,以此表现社会风习与历史的变迁,进而反思本民族衰败的原因。

  所以说《正红旗下》充满了浓郁的自传色彩,老舍以“我”为视角,讲述了“我”出生后一个月内的故事。当时正逢清朝末年,曾经风光无限的大清王朝已摇摇欲坠,社会动荡不安,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洋人的入侵,百姓们看似平静的生活被打破,沉浸在享乐世界里的八旗子弟如溺水般争扎起来。在老舍细腻的描绘下,塑造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他们的过度乐观,更显得麻木不仁,不但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还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悲哀。面对社会的动荡,这些身处历史洪流的大清子民,都将走向不同的命运……

  至于《离婚》,顾名思义,讲述了民国时期几个家庭的婚姻危机。就内容而言,其实对如今的年轻读者缺乏吸引力,归根结底就是小市民的家庭琐事,可为啥还说它值得一读呢?就在于书里的语言魅力,相当的幽默,于调侃中带点讽刺,最后又毫不留情的批判。故事围绕北平几个小科员的家庭展开,因为各种原因,居然都在闹离婚,最为典型的是老李。他是个文化人,受过高等教育,却在父母的包办下,接受了一个没有共同语言的妻子,但他内心始终渴望拥有一个“诗意”的爱人,然而一切只是想想而已,老李终究没有离成婚。或许婚姻真的是凑合过日子,每天想着柴米油盐,哪还有那么多“诗意”。

  两部小说,同样是描写小人物的故事,却呈现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尽管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可放眼当下的社会,依然有不少借鉴意义。或许这就是老舍的厉害之处,他的作品总让人受益匪浅、感悟颇深。

  《正红旗下·离婚》读后感(二):老舍笔下民俗民风的诗意记忆

  美国研究老舍的著名学者宁恩承先生在一篇纪念老舍的文章中写道:“如果作家可以按民族分类,三百年中满洲人有三位杰出的小说作家,可称为满洲三杰。第一个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第二个是《精华原作者》李汝珍,第三个当推老舍。”且不说曹雪芹和李汝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带有明显的满族民族特色而有成就卓越的满足作家,当非老舍莫属。老舍是满族人,他热爱并熟悉本民族,有着刻骨铭心的民族情结。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老舍用他的大笔浓墨重彩写下满族的民风民俗,写于60年代初期的小说《正红旗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老舍在这部作品中以自传为线索,表现社会风习与历史的变迁。随着老舍的笔在舞台上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温和老实的父亲、勤俭朴实的母亲、尖刻自大的姑母、吃喝玩乐的大姐夫、蛮横无理的大姐婆婆、无过是福的大姐公公、聪明能干的福海二哥、奸滑钻营的多老大、性格直率的多老二、正直善良的老王掌柜,倔强耿直的王十成、养尊处优的定大爷、逍遥自在的博胜之、妄自尊大的牛牧师……一朝子民,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活得有滋有味无忧无虑,可当他们赖以支柱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破碎飘零时,他们的命运就同样不济了。

  《正红旗下》是老舍建国后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共写了十一章,约八万字,从描写内容和结构安排来看,它只是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的开头。小说以旗人出身的“我”为线索,以“我”的视角为窗口,观察了清代末年的人世社会,写了“我”的出生、洗三、过年、满月以及与之相关的王掌柜受欺侮等生活细部,展示出满族旗人丰富的民俗风情和文化蕴涵。

  与其他描写市民生活的作品比较,《正红旗下》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不是简单客观地描写清末旗人的生活,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形象地写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老舍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朝代的灭亡,首先是由于统治阶级自身的没落、腐败造成的。清朝的灭亡也是如此。老舍夫人概括这部小说时指出:“老舍通过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要告诉读者:清朝是怎样由心儿里烂掉的。”这个概括恰如其分。

  作为满族作家的老舍,在小说《正红旗下》中用亲热温情的笔触对满族的民风民俗作了诗意的描绘,给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真实的满族社会生活画卷。他在叙述本民族的社会习俗与历史变迁时,在亲切形象的描绘中也伴随着冷静的对民族性的批判与反省,老舍痛惜本民族的衰落,为满族人沉醉在小刺激与小趣味里的文化而痛心疾首,热忱地呼唤民族文化的新生。作为记录满族民俗的一部著作,毋庸置疑,《正红旗下》是当代满族文学的瑰丽珍宝。

  《正红旗下·离婚》读后感(三):八旗子弟的讲究和老北平人的敷衍

  毕业这么多年,还是头一次认认真真得读老舍的作品。《正红旗下·离婚》这本书选取了展示清末中下层平民生活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和展示北平政府机构财政所小科员生活的《离婚》两部小说。

  《正红旗下》是老舍未完成的一部作品,以“我”的视角,展开清末八旗子弟为主的中下层平民的生活。从“我”出生至“洗三”过程的前前后后,到山东人王掌柜与“眼睛多”多老大之间冲突的不断升级,把八旗子弟的骑兵、头衔,各家之间的人情世故、风俗礼节,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处境,都描摹个清楚。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八旗子弟的讲究。从他们对官职等级的攀比、婚配条件的斟酌、人情来往的说头、节日及日常吃食的挑拣,真是事无巨细,没有规矩罩不到的地方。而这“讲究”,就是他们的生存法则。只是这法则是大清朝的强盛时期形成的,却并不适用于没落的清朝末年。

  八旗子弟自恃在旗的身份,以及朝廷历代的丰厚俸禄,坐等“吃皇粮”,虽身无长物却又自命清高,只求混得一官半职得以倚仗朝廷的供养,不肯掉了丝毫的排场和架势。哪怕越来越少又掺杂的俸银早已无法维持他们的优渥生活,他们也丝毫不肯走心打理,依旧闲逛、遛鸟、各项玩乐不肯削减,寅吃卯粮,先赊后还,抵押房契……日子已经过到了山穷水尽还“穷讲究”,真真是活在大梦中。

  其实《正红旗下》如果继续写下去,洋人和“眼睛多”为代表的“二洋鬼子”必然会极尽挑拨之能事,把王掌柜、十成等一干平民进一步逼上绝路,而“我”一家、大姐夫一家、福海二哥等也都会更难维持生计。在那个行将崩塌的年代,底层平民在中外各种恶势力的碰撞和欺压下,挣扎求生,举步维艰,原有的生存法则早已不灵光了。记得N早以前,1987年,有部电视剧《八旗子弟》,潘长江、李丁等人主演,对清末八旗子弟的群像刻画的很突出,他们的荒唐、麻木,真是让人恨不得一巴掌把他们打醒。而剧中二妞和朋友们通过奋力反抗,终归奔向了自由光明,这便是最大的希望。“讲究”已经过时,反抗才有希望。

  《正红旗下·离婚》读后感(四):从老舍八十年前的《离婚》看我们如今的婚姻与生活

  鹭江出版的小说《正红旗下·离婚》可说是买一送一大放送,厚厚的一本书集结了老舍的两篇经典之作。《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的绝笔,重读此文很自然的在字里行间中看到了老舍先生于幽默之外的悲悯和通透。但正红旗下这篇小说我曾专门写过书评,也就不多评述了,《离婚》一文十几年前我就看过,不过那时的我哪懂什么婚姻家庭,看过即过。如今有了生活的积累,再看这写于80年前的小说《离婚》,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一支笔写尽了人生百态,在戏谑中道尽了爱情和婚姻的选择取舍。

  离婚本该是一男一女的事情,但在小说《离婚》中,女人们都是些配角,主人公则是两个大老爷们——张大哥和老李。

“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就是这么足。”

  开篇老舍先生就用这么一段文字为张大哥定了性,而后的细致描写则更加加深了张大哥在人们心中的大哥范。张大哥保媒拉纤,还必得是婚姻双方门当户对彼此平衡,姑娘有点麻子,小伙子就该是个近视,彼此平衡婚姻才能长久,这是张大哥的婚姻之道。 工作上张大哥也有关系,会办事,该拿的回扣不少拿,该分的利益也不独吞,一个庶务做的风生水起,人人称赞。

  这样有关系,会办事的张大哥,看似无所不能,然而一件事情就差点要了张大哥的老命,那就是他的儿子天真。不过真论起来打败张大哥的也并非是天真,当然更不是无邪,是那个混乱的世道,一个没有王法也没有正义的世道。

  张大哥遭此厄运,便忽的一蹶不振了,儿子没了,心气也就没了。这到也和如今的许多人一样,工作是为儿女,生活是为儿女,连婚姻也是为儿女,为儿女也没什么不好,只是活没了自己到底感觉缺了些什么。

  老舍先生的小说隔了80年再看犹能看到现世的影子,从张大哥的门当户对,再到劝和不劝离,再到为儿子而活,所有这一切在如今依然有相当的市场。不过时代毕竟变了,虽然还能听到些诸如“结婚就是搭伙过日子,时间长了都一样”,“离了婚再找还不是一样”,“为了孩子,咋能离婚”这一类的言论,不过还是有更多人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与婚姻,也就是老李一直求而不得的“诗意”。

  老李,离婚中的主角,一个在浊世中有清醒头脑但没实际行动的人。老李受过教育,出身乡下,或许是这两个原因让老李能够不被这个北平城同化掉。他的固执和善良让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但老李的格格不入总带着愚笨、带着不通情理。这样的老李让人看到他既想帮帮他,可有时又觉得他会有如此遭遇也是活该。

  就拿老李失望透顶的婚姻说吧,老李自有他“诗意”的爱情追求,但是老家里硬塞的婚姻他也并没有去抗争拒绝,于是老婆有了,孩子也有了。有了老婆孩子,将他们都留在老家,这算是一种不怎么高明的逃避,到了张大哥的家中,一顿涮羊肉的热气便又改了主意,逃避不是办法,看在孩子的份上,家眷还得接过来。

  接来老婆孩子,觉得老婆土气丢人,可是又不同妻子讲。不同妻子讲这是老李的一贯做法,觉得讲不通,也便不费什么口舌了,而这其实又是一种逃避。房东家的马太太有学问,人也文雅秀气,老李“诗意”的对象就近择定了马太太。然而老李也就只是看看想想,望着背影发发呆,没有行动到并非是出于道德上的考虑,更多的还是逃避——逃避追寻“诗意”需要付出的代价。

  老李唯一硬气了一回便是给张大哥出头,不过终究也没什么大用场。要不是老舍的安排,老李在小赵手下真过不了三招两式。及至小赵死了,张大哥又回了衙门,诗意也在眼前破灭了,老李也就选择回了老家,还是一种逃避。乡间也并非就是太平,就没有虚度和消磨,就没有黑暗与丑陋,所以小说的结尾张大哥信誓旦旦的断言

“可是,老李不久就得跑回来,你们看着吧!他还能忘了北平?”

  离婚这篇小说,开场热闹有趣,用语诙谐幽默。然而看着看着幽默不见了,有趣也不见了,只让人看到满纸的无奈和叹息。在创作《离婚》的这个时候,老舍的小说还未像后来的作品那样有着如山海般厚重的悲悯,但透过小说中的诙谐幽默,我们于今日都能透过老舍的讽喻而感受到老舍想要传达出的思考。我们可以反思婚姻与爱情的选择,反思男女的相处之道,反思对社会是同流还是抱守。

  一篇八十年前的《离婚》至今都能让我们去思考该选择何样的生活,该怎样去追求爱情面对婚姻,这就是经典永不过时的力量。

  《正红旗下·离婚》读后感(五):带着满腔怒火离开人世的老舍

  老舍就是这些知识分子中的一人,《正红旗下》这本书著于1961年至1962年之间,因文化大革命的迫近,他被迫停笔,1966年浪潮最先席卷到北京,他作为北京文联的主席,被批斗了无数次,以老舍的性格,他宁愿自杀,也不愿备受屈辱,1966年8月24日跳入了太平湖中,了结了自己的一生。1968年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中,他以最高票数当选,却由于老舍在文革期间已经过世,不得已将此奖颁发给了日本人川端康成,这不仅是老舍的遗憾,也是全中国人的遗憾,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就这么失之交臂,《正红旗下》这本书也成了老舍终身的遗憾,他的故事没有讲完,可我觉得他的故事却一直还在发生着,他将故事的生命力赋予到了每一个读者身上,读者发挥自己的臆想将故事延续了下去。

  老舍是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他出身于清光绪二十五年,也就是1899年,正红旗是清代八旗之一,历史学家研究指出,八旗是清代满族的一种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以旗的颜色为号,有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八旗,凡满族成员都隶属于各旗,老舍的家族属于满洲八旗中的正红旗,《正红旗下》这篇小说写的是别人的故事,其实是老舍的自传体小说,他将自己年轻时候的记忆都赋予在了里面。

  老舍生于清朝末年,这是一个时局动荡的朝代,尤其是在末年的时候,各大国家都想来资源丰富的东部分一杯羹,旗人们的生活本应是富庶的,不愁吃喝,毕竟有皇上护着,清朝末期,贪官污吏越来越多,民不聊生,看似安然无恙的朝廷,内部早已被蛀蚀的千疮百孔,百姓过不上好日子,自然会领头人带动群众出来抗议,随着义和团的到来,风平浪静的朝廷骤起风云,旗人们为了国泰安康尽了自己的最后的努力,但终究抵挡不住来势汹汹的外来力量,一个朝代就此走向了灭亡。

  《正红旗下》从“我”出生开始讲起,将历史事件完完整整的还原在了故事里面,有人说如果老舍能够将其完成的话,这将会是他一生中最为伟大的作品,在书中,他将历史与“我”的命运相结合,社会与人的关系,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在他的笔下客观的描述了出来,他忧国忧民的情感在字里行间中都能表现出来,他用深刻的笔调引发读者思考国家的衰亡到底出自于何处。

  《离婚》这篇小说相比于《正红旗下》来说,格局并没有那么大,他讲的是小市民的故事,《离婚》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角是一群国民政府中的科员,小人物的烦恼很简单,无非就是“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世间缺达官贵人,缺商贾富甲,唯一不缺的就是小人物,他们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就如韩寒在去年拍摄的电影《乘风破浪》中的一句台词,“都是些小人物,说什么大话!”没人会去注意这些人,然而是数不清的他们才构成了这个社会,老舍是最擅长描写小人物的,往往微小的难以察觉的冲击却最能爆发出超乎寻常的力量,就如蚂蚁能够搬动比他大数倍的物体一样。

  《离婚》和《正红旗下》这两部作品都是老舍的不可多得的佳作,也是严肃文学领域的代表作,何为严肃文学,就是作家通过文字来表达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知。研究老舍的作品,必须得先了解他的背景,他出生的年代与他经历的年代为他构建了庞大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他这种心系平民百姓的作家实属罕见,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他更是一位人民的英雄,他为人民发声,却不求任何利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