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灰犀牛》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灰犀牛》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12 21:0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灰犀牛》读后感精选10篇

  《灰犀牛》是一本由[美] 米歇尔·渥克 (Michele Wucker)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9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灰犀牛》读后感(一):灰犀牛

  面对危险或潜在威胁,我们应该如何及时发现成功躲避。

  你可能会认为,我们不需要注意那些明显危机事件;或者认为,我们已经在处理这些明显的危机了。但是,事实恰恰相反。我们很少会去注意那些可以预期的事件。有时候,灰犀牛式危机越是严重,我们越难看到它的存在,越难逃离它的进攻路线

  当你学会了辨认危机的各个阶段,你就能清楚地看到明显危机中每个阶段里的陷阱机遇:把否认抵触情绪转化为接受危机的存在,把拖延转化成积极制订行动计划,避开恐慌阶段,尽快进入行动阶段,如果不幸灾难重创,也能够做到重整旗鼓,重塑辉煌

  要勇敢质疑可疑人物言论,不要害怕犯错误,要勇于犯错。不要因为当权者说没事,就认为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他们在现状有利可图,所以他们会抵制任何可能会毁灭现状的东西。一定要不断地寻找、提出严厉问题。一定要时刻注意防范群体思维,并且要坚决抵制它的影响

  一、什么是灰犀牛?

  灰犀牛就是比喻,你明明能预感到是有危机的,但是呢,又视而不见,等到了眼前已经来不及了。灰犀牛是有先兆的,某种程度上是可预知的,就是我们视而不见,心存侥幸。

  二、面对灰犀牛我们会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否认,不愿意去接受;

  人们往往宁愿和大家一起犯错,也不愿成为唯一正确的那个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太容易过于乐观,大多数人会高估自己能力寿命,总是把希望寄托未来

  作者建议

  第一,多听听圈外人的预测,他们的意见可以帮我们抵制集体思维,让我们发现然我们视而不见的事实。

  第二,控制自己的热情。如果预言说某个事件的结果是好的,人们就会相信这个预言;反之则不信。

  第三,挖掘群众智慧。把一些分散独立的预测信息聚拢起来,能够帮我们看到更加真实的图景。

  第四,坚持学习认识到自己的偏见倾向性,能帮我们做出更加准确的预测。

  第二个阶段呢就是“混日子”阶段,或者叫作“得过且过”阶段;

  我们之所以会得过且过,是因为要避免灾难,多少都要采取行动,那么也就会有一些牺牲,通常想想就算了,但是没有意识到,不作为带来后果代、价可能更大。

  作者的建议:要变革奖惩机制

  建立一个特殊预算体系,用来奖励那些能及时发现问题主动解决员工;还有要公平地分担成本,找到有效方式来减轻被牺牲者的痛苦

  第三阶段是:诊断延误,不知道先处理哪一类危机,反复斟酌,自我质疑,总是不肯快速展开行动,浪费宝贵时间

  成功走出了前两个阶段,我们你仍然会面临一个大问题,就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分不清哪一类危机先解决,哪一类后解决。

  第四阶段:就是恐慌,在强大压力下,我们的感觉会变得敏锐起来,决策有可能是对的。大部分时候可能就错了;

  人们总觉得、紧急情况下,急中生智的都是好主意有时间深思熟虑做的决定不怎么样。这是因为,我们冥冥中预感到有事情发生,这时候是最恐慌的,但发现了威胁存在,又不会变得太紧急了。

  作者的建议:

  我们需要一个体制来确保事前计划好的每一步都能按照计划严格执行。躲避灰犀牛式危机的侵扰,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越过恐慌期,并且尽快从判断期进入行动期。恐慌情绪会放大最初的小问题,并且把它升级成灾难。

  第五阶段:匆忙应对或自我崩溃;

  虽然开始了行动,但通常已经很晚了,这时候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补救,而且造成巨大资源浪费。

  作者的建议:

  关键的第一步,要得到准确的测量数据分析一下现在危机发展到那种级别,有数据作为参考,让我们应对策略会更加准确一些。

  第二,要和决策层达成共识,好的主导者能够有有坚定决心长远的计划。也能找出问题的根源

  第三,分而治之。如果你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那么就应该选择你能解决的那一部分。同理,你应该把决策分解成一个一个小的、详细的、有效的单元来处理。

  三、正确的面对“灰犀牛”危机我们需要做的是:

  第一,承认危机的存在,定义事件的性质,分清轻重缓急

  第二,不要静立不动,要防范于未然;

  第三,不要浪费危机,危险与机会并存;

  第四,站在顺风处,盯紧远方。

  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都在面临威胁,挑战我们的是——何时发现并成功躲避这些极有可能发生、又被我们视而不见的危险。

  《灰犀牛》读后感(二):企业该如何应对比天鹅致命的灰犀牛?

  在界面上看到蔡越老师的一篇关于本书的书评,概括得精准,非常喜欢,分享在此,也想给想读这本《灰犀牛》的朋友们一个引入口: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的黑天鹅理论,让人们对小概率而又影响巨大的事件愈发重视。其实,大概率、影响巨大的事件,才应该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国际政策研究所长、《国际金融评论》拉丁美洲办公室主任米歇尔·渥克(Michele Wucker),就是最早研究后者的学者之一。在2013年1月的达沃斯全球论坛上,渥克针对大概率、影响巨大的事件,首次提出了“灰犀牛”概念

  渥克认为,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其实有更大的发生概率。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颠覆了传统媒体现实数码技术等,都是典型的灰犀牛事件。

  企业在经营历程中,不一定会遇到黑天鹅事件,但是,遇到灰犀牛事件几乎是板上钉钉。如果企业无法对此有效应对,那么,灰犀牛将会是比黑天鹅更致命的风险来源

  企业在面对不容忽视的灰犀牛时,该采取怎样的应对之道?渥克在《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中,概括出了以下四个要点。

  1、分而治之

  较为严重的灰犀牛危机,其实是难以一步到位解决的。此时,运用分而治之的方式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是更合理的策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整体目标的矮化,而是说,企业在实施应对策略时应有计划地分步执行。企业可以把应对灰犀牛的决策,分解成一个个小的、详细的、有效的执行单元,通过各个单元实施效果的叠加,让灰犀牛不再成为挡在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物。

  比如,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许多企业都在面临的棘手灰犀牛。联合利华CEO保罗·波尔曼(Paul Polman)的应对之道,值得各企业深思。2009年波尔曼上任时宣布,要让联合利华在自己的任上规模翻番,同时大幅度降低公司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用以实现宏大目标的,是波尔曼分而治之的具体治理措施。比如,联合利华改变了过去填埋垃圾做法,把它们变成低成本的建筑材料,这使联合利华在2015年实现了零垃圾填埋的目标。又比如,在2008年至2013年期间,联合利华从加工和物流中减少了100万吨废料产出,这不仅为其节省了近4亿美元的费用,也使其污染物排放量大为缩减。在印度,联合利华把有机废料变成肥料,提供给蔬菜种植区,在印尼,联合利华把废料给加工水泥提供燃料。这些细分的措施,共同汇聚成为了联合利华于2010年开展的“可持续生活计划”(Sustainable Living Plan)的一部分。波尔曼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2、精确评估

  准确分析出灰犀牛问题的程度级别,可以让企业更好地选择确切应对策略。对灰犀牛预判得过重或过轻,都不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在这方面,索尼的案例就是一个重大教训

  游戏娱乐行业的企业,是最常受黑客们攻击对象之一。但是,索尼公司的安全措施一直并不严格,公司也在一直忽略员工们的警告。2011年4月,索尼的游戏平台遭黑客攻击,损失至少1.7亿美元。然而,即使是这样明显的灰犀牛,也并未让索尼的相关部门,真正评估出其所面临的潜在风险究竟几何。到2014年的11月,索尼影业遭受黑客入侵时,索尼终于蒙受了巨大损失:黑客入侵造成4.7万名索尼影业现任和前任员工、以及好莱坞明星的社保号码泄露。这一事件,也被美联社评论为“恐将成为美国企业史上损失最惨重的黑攻击事件”。事后人们发现,索尼的内部系统少有17%的部分,处于无人监管状态。而像老员工和客户数字记录这类重要涉密资料,索尼也把它们存储在已接入互联网计算机内。

  索尼严重误判了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最终付出沉重代价。精确预判出灰犀牛的量级,并给予相应规模的应对之道,是每家企业都应该重视的任务

  3、通过戏剧性事件促使改变

  企业所处环境或企业自身的某些缺陷,往往才是企业会遇到某一类灰犀牛的内在原因。此时,如果企业能够把目光投向外界,从外界寻找到一些能够激发改变的戏剧性事件,那么,企业面临的灰犀牛也许可以不再成为威胁。

  因为气候的持续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五大湖地区平均水量开始大幅下降。这对位于密尔沃基的米勒康胜啤酒公司来说,是一头难以招架的灰犀牛。毕竟,正如米勒康胜啤酒公司可持续发展部的金·马洛塔(Kim Marotta)所言,所有战略核心都指向一个简单道理,“没有水,就没有啤酒”。

  为此,米勒康胜啤酒公司派遣了一个小组远赴南美洲,去学习当地啤酒公司蜚声海外的节水经验经过细致考察后,学习小组有了一些惊人发现。一些南美啤酒酿造厂商善于与大麦种植者合作节水,他们共同培育了抗旱抗风的大麦品种,把每英亩的产量由100吨提高到了140至160吨。不仅如此,一些厂商还善于把蒸锅控制在最适宜的温度,且把清洗设备步骤控制在最恰当的时间,这些措施都有助于企业的节水。学习小组归来后,米勒康胜啤酒公司在密尔沃基建立了用水作战实验室,并一一实施了学习小组的习得成果。这让米勒康胜啤酒公司的用水量大为缩减,企业也逐渐摆脱了缺水这一灰犀牛的困扰

  4、把危机定义成机遇

  如果企业能把自身遭遇到的灰犀牛,当做改善企业商业模式管理水平的一次机遇,那么,企业完全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完成企业的再造与升级。MAS公司就是一个将危机转化成机遇的典型案例。

  斯里兰卡的MAS公司是一家混合纤维制衣厂商,与多家美国公司保持业务合作关系。美国公司根据《国际纺织贸易协定》给MAS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随着这些优惠政策在2005年到期,MAS将不得不付给工人小时35美分的计时工资。而此时,南亚其他国家的企业却有远比这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如孟加拉国的同类工资是每小时16美分。

  在面对如此严峻的灰犀牛危机时,MAS反而把这当成了让企业优化人才结构契机。MAS在企业内开展了一系列新的措施,比如提供更好的现场医疗服务,禁止超时工作,实现员工和经理之间互相更加尊重交流方式,提供免费的交通教育等等,这使得MAS的劳动素质与雇员工作积极性都有了明显提升。经此变革后,MAS赢得了诸如维多利亚的秘密、玛莎百货这样的重量级客户,企业的发展反而进入到全新的阶段。

  《灰犀牛》读后感(三):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

  原文链接

  作者:米歇尔•渥克

认识灰犀牛

什么是灰犀牛事件

  灰犀牛事件则是那些有迹可循的、我们可以把控的事情,比起黑天鹅事件,那些事情才是更值得我们进行高度关注的

特点

可预见的有一定概率发生、不发生的两面性 灰犀牛的概率性,决定了有危就有机 ,重视灰犀牛事件, 往往就能发现更多的机遇

举例

开车的时候打电话、聊天、喝过酒,极大的增大了事故概率,但是因为以往的在这种情况下“安全 ”驾驶的经历导致我们在当时极大的忽略了这种概率,所以总会内心将这样的概率降为0总是踩着点去赶火车飞机、上班

认识灰犀牛的五个阶段

为什么灰犀牛事件容易被忽略

低估与高估

  低概率发生的事情,一直没发生的时候我们会低估其发生的概率;一旦发生过一次,我们便会高估其发生的概率,至少短期会如此;比如上面的开车打电话,之前一直没有出事故,我们很容易把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心里自动降为零,一旦出现事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便会将其发生的概率提到非常高,以至于开车会比较谨慎,开车打电话这类事情短期内肯定不会再做了。

  在我们的认知中,概率并不是数学中那种恒定的、可计算的,是随着我们发生的事情极大的波动的

自我保护机制

  每个人都有很多的心理倾向,比如厌恶失败,厌恶损失,固守观点,融入群体等,这些心理倾向在很多时候会阻止我们看清真相,也会阻碍我们客观地评价对错。

  人们对于新事物或者未发生的事情,总是倾向于将她的分险调到很高或者很低,对新事物,我们总是过分强调其风险,因为它与我们的已有的认知是不一样的,甚至是颠覆的,我们就会本能的拒绝;而对于在自己身上以前从未发生但是有概率发生的事情,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其不会发生,因为过往的经验从我发生过。

不作为

  处于对事情概率不正确的认知以及自我保护机制,在面对灰犀牛的时候,我们会选择采取拖延战术—不作为,很多人认为不作为最多是不变好,也不变差,其实并不是这样,不作为是有成本的,那就是机会成本。同一份时间内,你的“本可以”能达到的最大效果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应对灰犀牛事件

自我觉醒,承认危机 自我保护机制,感知不到灰犀牛事件或者对其的可以忽略,很难通过他人教导或者提醒解决的 ,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自我觉醒,对于自我觉醒,没有好的办法就是要多去尝试、多摔跤,才知道哪里容易摔跤; 同时,要打开心扉,乐意尝试新事物,才能对灰犀牛事件有所感知。增加赌注,提前让人意识到灰犀牛的危险,提高恐慌指数——记得有个人每天都会看一个车祸的视频,以此来提醒自己开车要注意安全 可能的话把灰犀牛可能的危险提前预演,我们可以以恶作剧的形式来模拟灰犀牛事件的危险性扭转思维,把灰犀牛事件转化为可能存在的机会利用人性的趋利性,让人们在机会前更趋于行动远期做战——做事情要盯着5年、10年去做,而不能仅仅只是当下,我们需要去关注更本质的根源 每个灰犀牛事件之所以存在,都有其更为本质的根源;当你追溯源头的时候,通常都会发现都是因为在很久以前,你有某些事没有做好,可能是当时为了度过危机,选择了短期利益,没有抓住本质;只有着眼于更远的未来才是减少灰犀牛总量的唯一方法早做决定,增加选择余地 对于灰犀牛事件的应对,成功率很受时机的影响,具体来说,越早成功几率越大,越早可选择的余地越大设置红线,做好预案 关于做好预案,可以参考《WOOP思维心理学》中WOOP方法中的PLAN,这里的P指的是当出现Obstacle(障碍)的时候提前准备好的计划,以健身为例,当健身碰到一下障碍时 如果天气下雨,就改到室内做俯卧撑如果有同事要去吃饭,那就注意控制吃饭的量,不能吃太饱,并且回来之后做平板支撑较简单的动作如果当天加班的话,那么就将健身时间缩短到20~30分钟左右尝试与归纳 ——不断尝试解决灰犀牛事件并不只是解决那一个不知道会不会发生的危机,而是试图找出解除那一“类”危机的方法,通过反复印证来提升自己的危机预防能力。

  《灰犀牛》读后感(四):“灰犀牛”很可怕,没有决策更可怕

  如果说“黑天鹅”是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那么“灰犀牛”则是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我们应该去注意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在它演变成危机之前就做好准备。

  一位邻居家里本来很富裕,后来迷上了赌博,在赌桌上很快就输掉了家产。从那以后,他脾气变得特别暴躁,对家人拳打脚踢,而且一门心思,想要捞回以前输出去的钱。偶尔在赌桌上,他如果有一点赢头,就会很开心,接着会继续加大堵住,想着再有一局就可以赢得更多。

  结果是,输掉了更多。

  这件事过后,很多亲戚好友劝他,不能再继续赌博了,否则他会失去所有。而他本人也知道,继续赌博对他来说也是百害无一利,但就是没能收手。

  毕竟失去更多这个说法,对他的印象还不是那么深刻,现在失去的仅有钱财,他觉得可以赚回来。即便是赌博不能赚回来,以后靠自己的双手也可以让自己的资产回到最初的状态。

  他每天到处问别人,在赌桌上如何只赢不输,后来一个老人告诉他,永不再赌就是了,他并没有听。后来演变成连家里的房子都输掉了,他的老婆和孩子也一走了之。

  这件事过后,他自己其实是厌恶自己赌博的,因为此时他失去的不仅仅是金钱了,还有家人。但他觉得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错,毕竟他继续赌博,只是为了赢钱,来快速改善家里的情况。

  这种否认,让他更加无视自己的行为,他心存侥幸,觉得一定有赢回来的那一天,殊不知,这其实加剧了他失去更多。

  试想一下,如果在最初失去钱财时,他能够自我觉醒,分析赌博这件事带给自己的危害,比如钱财失去会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水平,赌博被追债会影响自己和家人的关系,会让自己最后妻离子散……

  一旦想到这些,如果能够及时收手,通过更加正当的方式,其实也能够及时止损。

  再一个,在赌博的最初,如果他能够设置一条红线,比如输掉多少钱,自己就必须离开赌桌,结果也不至于更加糟糕。

  很多人在节假日,觉得没什么事,就喜欢在牌桌上,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娱乐方式。其实我并不反对上一辈人的这种方式,但是我认识的很多人,偶尔也会小赌,但就是依靠自己设置的那条红线,愉悦身心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生活不至于被赌博影响。

  邻居在失去一切后,终于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可他却不知道,在他沉迷赌博,忽略自己会失去更多这一可能性时,就已经产生了成本,比如,生意伙伴的不信任,家人对他的极度失望。

  即使开始正视,这些东西也已经失去了。

  《灰犀牛》读后感(五):不要欺骗自己灰犀牛不会顶过来

  同学胡博微信推荐灰犀牛和黑天鹅。先看了灰犀牛。 作者所称灰犀牛是指发生概率大,影响力大的危机,一般人遇到灰犀牛会有五个阶段,抵触否认,能过且过,判断危机类型,恐慌,坐以待毙或者行动。认为存在两点问题,前四个阶段都是反面,最后一个却是两面;第二,第三阶段并非独立,分解于一二,主要是二。

  抵触否认里引用的一段话有意思,为什么会否认危机,因为我们人类有乐观倾向,这对我们采取行动~存活下来有很大帮助。如果不乐观,就会听天由命,坐以待毙。不完全同意,尽人事听天命,是努力之后,乐观期待结果,而不是什么都不做,期待好运。

  特别同意,采取行动要把握好时机,做早了浪费精力时间,做晚了贻误战机,对待风险不枉不过,否则都不好。比如走路要小心,太小心了,走的慢还会忽视周边风景,走的快费力还容易摔跤。提到,张维迎说我们伟大毛主席去世的时间刚刚好,或早或晚,都不好,具体怎么影响,引人好奇。

  讲到当政者注意到了危机,但也仍选择维持现状,而不是去改变。道理很浅显,选择容易出成绩而不是出乱子的工作来做。作者建议完善奖惩机制。我想需要一个长期的评价机制,能将成绩和祸端追踪到源头才好。

  作者最后为应对灰犀牛给出了六点建议,直接承认,判断类型,不要静立不动,不要浪费危机,站在顺风处,做能辨认,控制灰犀牛的人。认为逻辑混乱。

  提醒我,对危机的分析有道理。危机迫在眉睫,才会迫使人立即采取行动。作者还提到,有时可以采取行动激化风险,以提高人们的危机感,吸引注意力。危机过后,从中吸取教训,不能浪费。的确,危机处理好,即是转机。

  作者还提到重要的一点,组织、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圈外人的观点,不同的意见。不要排斥否认你的意见,想起了同事李伟威,故意找茬你的观点,但正是如此,逼迫你去完善你的观点。

  一句话概括书的观点,正视危机,行动起来,越早越好(具体把握时机),否则被撞翻。

  《灰犀牛》读后感(六):职场35岁现象与灰犀牛式危机

  最近,我面试了一个前来应聘企业文化主管(负责新媒体运营)的人,1983年出生,先在传统报社当记者,后去一家民企里做内刊,最后五年的从业经历是在一家上市公司里做企业文化主管。这份简历假如早十年的话,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完美的职业经历了。然而,从他最近五年的经历来看,他处于主管岗位,很多事情没有事事躬亲,特别是在新媒体运营这一块缺乏锻炼。从面试经过来看,也能证实这一点:被认为无法用90后喜欢的语言去交流,也无法深入理解90后的心声。

  2006年,我开始从事企业内刊编辑工作。我所在的单位是一家老牌国有企业,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从1986年开始创办内刊,在我之前有十几任编辑,其中一位后来当了银行行长,还有一位从办公室主任一路升到公司总经理,其他几位有的出国留学,有的当全职主妇,有的转行到专业岗位上,并有较高的成就。而我后来跳槽去了一家著名的民营企业,从事企业文化方面的工作,之前的编辑工作只占其中一小块,开始从企业文化到活动运营再到新媒体运营的全面学习和执行。几年后,我就不再在宣传一线呆着了,转到人力资源领域。

  算时间,我也是有将近十年的内刊编辑+企业文化宣传经验,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数规模很庞大,基本上稍微有点规模的企业都会办内刊。所以,早期的从业经历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参加省、市级别的企业报负责任人的会议,因此也认识了一些大牛。有些前辈在这个行业里工作了一辈子,比如《杭钢报》总编辑刘和平,就在杭钢关闭的日子里,他说,虽然其他工人都遣散了,但是这个编辑部的人员一直都在,继续记录企业的历史。他是在杭钢关闭一年后退休的,现在还是浙江省企业报协会的顾问。《海亮报》的潘金生,是青年才俊,80后最早的一批青年,现在已是共青团中央候补委员。《吉利汽车报》的叶万芳,从编辑开始,后来转做企业文化经理,现在负责吉利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块。有一些老报人,比如原《台州日报》的主编王军和副主编叶敬圣,退休之后分别被《吉利汽车报》和《商城商报》返聘,发挥余热。还有白发苍苍进入耄耋之年的金家淼老先生,每次企业报会议上都有他的身影,他们对办报是有深深的感情的。

  企业内刊的鼎盛时期也就是那么几年,纸媒没落的传言虽有风声,但还没有大规模的到来。事实上,在2000年后,互联网开始发展,门户网站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是第一波冲击。在大多数人看来,在新媒体时代纸媒的发行份额、读者数量、广告收入都被严重挤占,因而遭遇挑战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这种挑战背后,实存在着一种不合理的背反。有评论者从“休刊”一事中看到了长久以来潜伏的症结:“门户网站借助强大的平台力量,几乎是以零成本的方式从纸媒攫取宝贵的新闻内容与信息资料。不得不承认,在网络蚕食纸媒的同时,纸媒用自己的内容资源喂养大了网络新兴媒体,而新媒体正逐渐抢占纸媒的市场份额,成为纸媒的掘墓者。”这些前几年的论调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的无力和无奈。

  到2010年后,纸媒没落的趋势就呈断崖式开启,不少知名报刊都进入休刊模式,连我喜欢的《上海壹周》也停刊了。特别是微信的出现,为纸媒的没落推波助然。2011年1月21日,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这位“微时代”的新宠儿实现了由“弱关系链”向基于个人手机通讯录“强关系链”的转化,并在一年后达到了3亿的用户数量,时间比新浪微博缩短了一半。截至2013年11月,微信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亿,每日活跃用户达1亿,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其中,微信公众账号在15个月内增长到200多万个,每天保持8000个的增长以及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人民日报、央视等中央媒体微信粉丝数突破百万。 从上述迅速增长的数据不难看出,微信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引领着所谓的“第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它改变了国人的信息接收习惯,推动着传统新闻业不断尝试与变革。

  2016年可以说是新媒体发展元年,很多靠此吃饭的新媒体从业人员都完成了财富积累,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南方报系的编辑运营自媒体是最成功的,比如咪蒙、黎贝卡的异想世界、深夜八卦等。而央媒的几位主持人转型去创业或者互联网金融的更多一些,比如王凯的《凯叔讲故事》,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还有张泉灵做了天使投资人等等。

  新媒体的趋势势不可挡,很多传统媒体的人员转型新媒体从业者,并且,新媒体的发展对他们的内容原创性提出了挑战,有干货、原创的内容还是会吸引大量粉丝。在传统媒体时代,报刊等发行量决定了广告收入。但新媒体的考核更加残酷一些,有流量,才有广告投放,正所谓流量即是金钱。咪蒙的广告位为一篇软文50万。这恐怕也不是传统媒体举整个报社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而在新老媒体交替的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内刊从业者就略显悲情。做得好的企业品牌微信公众号有:海尔、杜蕾斯、下厨房、乐纯等等,而这些公众号的特质无一例外都摆脱了传统媒体的高大上套路,走起了小清新、文艺范、重口味等风格,迎合了90后读者们。更重要的是,这些流量的带入,都成了企业转化率的最直接利益体现。当然,还有大量的企业公众号运营模式非常传统,还在吸粉的路上拼力挣扎着。

  华为的34岁裁员事件让职场35岁现象的话题重新回到公众视野,那些“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的鸡汤文也拯救不了这一批受时代所影响的媒体从业者。在《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中,定义了这样的灰犀牛,灰犀牛生长于非洲草原,体型巨大、视力较弱、看似笨重,一旦快速奔跑起来,会让人来不及躲避被扑倒在地,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灰犀牛式危机就是指存在你身边,不被觉察或有意忽视的危机。每个人、每个企业,在个人成长、企业发展中都遇到过或可能遇到灰犀牛式危机。

  根据这样的定义,传统企业内刊从业者经历的恰是这种灰犀牛式危机。也许从2000年开始你就陆陆续续感受到传统媒体的若干现象,然而并没有重视,渐渐的,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你又没有马上行动起来,还处于观望状态,再到如今新媒体这趟列车再也赶不上为止,你的年龄恐慌和职业危机接踵而至。这也是灰犀牛式危机的五个阶段:否认、得过且过、犹豫不决、恐慌、行动或放弃。

  不管是典型媒体行业,还是其他的任何行业,总是暗藏着各种危机。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鹰一样的敏锐,要有自断其位的勇气和决心,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你要承认危机的存在,行动起来,哪怕是最容易做的不断学习,不断寻找机会,让自己躲开这头凶猛的犀牛。

  那么问题又来了:新媒体运营编辑的出路在哪里?

  《灰犀牛》读后感(七):一图读完《灰犀牛》

  这本书对我们有两个启发。

  1、如何利用“借鉴”的方法打造一本畅销书。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就是跟热点。作者也毫不掩盖本书和《黑天鹅》的关系,前者是高概率高风险的事件,后者是低概率高风险的事件,影响都极其重大,但一个可以预防,一个难以预测。相信正是《黑天鹅》的畅销,让作者产生了“灰犀牛”的概念,用一个让人好奇的动物形象,引出一个经济学的观点,既生动,又容易记住。不仅是内容,在书的营销过程中,也可以反复提及《黑天鹅》,借住一个已经火热的“IP”,提升人们对此书的兴趣。

  基于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推出《黄土狗》《红猩猩》系列书,来分别形容高概率低风险和低概率低风险的事件。不过由于事件风险低,相信也没什么人会关注--由此也能看出作者选题的高明。

  2、面对危机,立即行动

  这也是此书的核心观点。《灰犀牛》是可以预防的,作者也给出了相应的措施。

  承认问题发生,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逃避和拖延是让问题更加严重的大敌。

  对问题进行诊断,不同类型的危机采取不同措施。

  未雨绸缪,提前建立应对机制。

  对问题分而治之,如果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就先选择能解决的那一部分。

  作者给出了很多“灰犀牛”的案例,但都是宏观层面的,包括全球变暖、希腊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网络安全、水资源危机等等,让人读起来总感觉有点遥远。如果把“灰犀牛”应用到个人生活层面,那么所有我们都想拖延不愿面对的问题都是“灰犀牛”:熬夜不睡、肥胖、找不到另一半、工资不够花、工作中缺乏竞争力...

  --------------------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zhuangruo2

  《灰犀牛》读后感(八):HOW TO ACT ON

  昨天下午、晚上看完了前五章,今晚加班回来翻完了后五章。我手上的书是17年9月的第10次印刷,2月是第1版,这个量是很惊人的,作者渥克,中信出版社估计会很开心。提出“灰犀牛”这个概念,并将这个概念迅速炒热升温,以至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提及了,这就是现象级词汇了。

  灰犀牛,到底是什么?书中有一个地方写到:灰天鹅特例——曼德尔布罗特式的不规则性,其实,这就说明,至少在某种程度上,“灰犀牛”是“黑天鹅”的副产物或衍生物。“灰犀牛”是概率高、影响大、可预知的,而黑天鹅是相反的。问题在于,可预知在什么程度上实现?

  凯恩斯讲: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去。Zero Hedge座右铭说:“在足够长的投资期限上,任何人的生存概率都是零。”这和凯恩斯是一个意思,这个角度看,生老病死是可预知的灰犀牛,可怎么能躲过去呢?HOW TO ACT ON?书里其实并没有答案,有时让你去硬碰硬,有时让你去躲闪,有时让你啥都别做,有时让你逆向操作。

  例子当然举了不少,从埃博拉、全球变暖、千年虫、阿根廷债务危机、08金融危机、雷曼兄弟、飓风、山火、洪水、污染……随便翻到哪一页,都会有几个例子,人物也有不少,柯维、稻盛和夫、张维迎、叶利钦、格林斯潘……随便想一想,就会蹦出几个熟悉的人名,可这真的与“灰犀牛”有关吗?作者是个记者吧,把她采访手记或看的商业杂志上的东西堆砌起来,包裹着看似犀利的“灰犀牛”概念吗?

  另,书中有两处显而易见的错误,不只是否翻译的问题。

  209,在1992年……将是欧元解体的先兆。92年有欧元么?

  325,克鲁格国家公园……7500平方英里……比以色列……面积还大。是吗?

  《灰犀牛》读后感(九):当你遇上“灰犀牛”,你会躲避还是进击?

  只要开始行动,无论对错,都应该值得表扬。——大栗致自己

  还记得小学课本里的一则故事吗?一群小伙伴遇上一只危险的熊,其中某个小伙伴爬上了树,又有其它小伙伴装死逃避,让熊忽略他们。其实不止是熊,诸如野外的灰犀牛这种大型动物,人在选择应对危险时,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大多数人的反应其实没有那么灵敏。他们在面对体积庞大或者性质危险的事件时,会愣在原地,不知所措,甚至都不会变更大型动物奔袭的方向。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反应呢?

  也许你可以在《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在书里,灰犀牛不仅仅是非洲草原上的一个自然物种,更多的是喻意—那些已经存在但却被忽视的高风险的灾难性事件。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米歇尔.渥克, 全球思想领袖,是2007年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也是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青年领袖",她身兼数职,担任总部在纽约的国际政策研究所所长、芝加哥议会全球事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金融评论》拉美办公室主任。也曾多次给《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国际政策》等媒体撰写文章

  米歇尔.渥克在《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将灰犀牛危机进行了分类,并着重于灰犀牛式危机的5个阶段的论述。

  一、 灰犀牛式危机的分类

  作者大致将灰犀牛式危机分为不愿面对的事实真相、反复出现的犀牛和发起冲锋的犀牛、元一犀牛式危机、难题和戈尔迪之结、科技创新的颠覆力量、身份不明的犀牛、犯错误、致命危机这几类。

  第一种灰犀牛式危机是不愿面对的事实真相,它的特点是即使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行动却遇到巨大阻力。比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可能每个人只是简单地做下关灯或者多种棵小树苗,但是即使是这样,在雪崩来临之前,每一片雪花都觉得自己无辜。

  而反复出现的犀牛和发起冲锋的犀牛,前者的例子像流行性病毒和金融危机,后者的案例又好比已经到来的哄抬的房价。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在努力应对,毕竟这些问题都是紧迫地。这种亟待解决的特性对行动来说也算是福利。

  第三种元一犀牛式危机,它的特点更倾向于机构性问题导致的危机。比如工作中的性别歧视。有时候在处理这类危机时,会优先处理或者和他们一些结构性的管理问题一起解决。

  第四种难题或戈尔迪之结的危机带有根深蒂固的障碍,比如种族歧视。第五种危机是科技创新的颠覆力量带来的,这种危机可以从柯达公司发现一二。而假使不能正确判断灰犀牛的性质,那么我们会陷入身份不明的犀牛危机。当然决策失误,也会带来危机,比如可口可乐公司遭遇百事可乐的竞争危机时,改过饮料配方问题,当然后来又改回来且重新赢得市场占有率。不能说决策失误就不去行动了,做错的代价其实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更多的时候,是有能力改变的人不作为引发的危机。

  灰犀牛的危机分类其实有很多次级种属,每一级种属都有大量与众不同的特征。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灰犀牛的5个阶段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灰犀牛危机的分类,那么我们来分析下我们会遭遇到的灰犀牛式危机的5个阶段。

  想象一下,当你发现灰犀牛危险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像个勇士一样冲上去?显然不是。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怎么会。也就是灰犀牛式危机的第一阶段是“否认”,那么第二阶段呢?一看见危险,就意味着麻烦,有了麻烦本能想逃避。因此,“否认”阶段过后,就是“得过且过”阶段,也就是混日子阶段,想方设法将问题推给将来。

  当然,这还不够,毕竟最终还是要解决问题的,于是开始了没完没了的判断灰犀牛性质或类型。也就是说我们进入了第三阶段—诊断阶段。在这阶段,我们会对灰犀牛性质的危险做一些有用的回应,最终演变成对于什么是正确防御的争吵,这一阶段可以很慢。当我们的“得过且过”和“对于到底该做什么的争吵”都没能避免灾难的到来时,我们就进入了灰犀牛式危机的第四个阶段:惊恐阶段。很快,又从第四个阶段—惊恐阶段进入第五阶段,也就是最后阶段:行动阶段或者是崩溃阶段。

  第一阶段的抵触否认是基于我们本身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这阶段,我们需要战胜群体思维以及接受更多的可能性,当然还要建立对危机的反应机制。第二阶段的得过且过,需要一些外部力量或者组织结构性的改变,还要有适当的奖惩措施,不然决策者总是可以忽视危险,或者相信危机总是在最后关头解决。而对于第三阶段的诊断,那么需要建立一些样本档案,充分认识灰犀牛式危机。也不要盲目相信过去的经验。而在第四阶段的惊恐阶段和第五解决的行动阶段,则更多的需要信心,这种信心可以治疗恐慌。而且需要对那些出现的大概率危机群体分而治之。把每一次危机当做是机遇,转换思维很重要。

  最后

  到这里,我们会发现米歇尔.渥克在《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提到的灰犀牛式危机,其实很容易被人熟视无睹。毕竟相比黑天鹅事件的稀有容易引起重视,那些不愿意看到的大概率危机反而由于决策者的一再逃避,从而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这样的灰犀牛危机可以是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寻常肥胖问题,也可以是令人垂手顿足的全球金融危机。它无处不在。早点提上日程是正道。可惜的是我们容易陷入此事与我无关思维以及小病了了的错误。

  《灰犀牛》读后感(十):想清楚面临事件的本质

  1. “灰犀牛”是大概率大危害的潜在危机;“黑天鹅”是小概率大危害的偶发危机。二者皆要防范。

  2. 为什么我们明明看到了“灰犀牛”(巨大危机)就要袭来(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已经出现),偏偏就没有行动呢?举个例子,明明已经警报暴风雨就要来了,就是不听,还是出门,结果死亡;明明次贷危机刚刚经历,就是不管,还是不靠谱投资,结果破产。

  3. 心路历程是这样的:听到坏消息,第一反应排斥,不能接受又貌似毫无办法。暂时算了不理他,看看情况,说不定会自然解决的。时间过去,好像真的不解决不行了,但反复斟酌,还是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时间又走,完了完了,真的要死了真的要死了。危机直接来临,不管了,硬着头皮上。死亡。(某些大学生请联想期末考面临“挂科”的情景)

  4. 应对“灰犀牛”的办法:承认危机存在,早早的不躲避。深入思考,想得足够深入(上面的“反复斟酌”就是不够深入,只想着“斟酌往哪走”,没深入问题本质),必须想清楚这件事情的本质。花足够时间在思考本质上,想清楚了才能权衡取舍,牺牲自己什么资源换来平安(当然不牺牲更好),制定计划执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