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发展与罪恶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发展与罪恶读后感10篇

2018-04-23 20:4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发展与罪恶读后感10篇

  《发展罪恶》是一本由[意]鲁格▪肇嘉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展与罪恶》读后感(一):理性应有的反思

  理性应有的反思

  评《发展与罪恶》

  人类个体成长属于自然过程:从小慢慢长大,到一定年龄以后身体停止发育,身体器官年岁增长慢慢老化,最终步入死亡的殿堂。人类个体从这个自然规律之中明白自己一生,于是个体在每个阶段都力求表现出应有的状态,从感性上个体容许不完美,更能将每次不完美的表现作为下一次改进的契机,且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通常人少年好奇勇敢青年意气风发,中年时稳重踏实,老年时慈祥和蔼,我们说个体受到了限制,顺应这种限制的人获得了生活的更多恩赐

  依附于人类身体的理性,在它的初期阶段也是受到了限制的,那时应该是认知上的限制,由于初始的无知,他们将那些无法对抗的力量称作神灵,于是理性听从于神灵的教诲先知指引,慢慢将人类从混沌状态引向开蒙。人类的理性继续向神灵进军,他们的大胆狂妄受到了惩罚,理性再一次将这种惩罚当做是“众神的嫉妒”。理性的逐渐成长终于使得人类征服了自然,在理性中逻辑中,科学已经战胜了神学,人类的自私欲望一次又一次突破自然与社会的限制。在不可抵挡的发展面前,人类代表着罪恶。

  为了更清楚看待发展与罪恶,我们还是回到发展的初期去看待我们的理性。在《发展与罪恶》书中,作者用诗性的语言描写理性的出现与发展(吊诡的是,理性从感性中产生却最终走向了感性的对立面),从哲学家对于世界的认知、历史学家对于事件描述神话故事中人类社会受到的限制于众神的嫉妒,理性在希腊的雅典及周边城邦中萌芽、发展、成长最终成为西方文明的引线,理性借助人类社会的分工以及科学技术精进,逐步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思维,并指向更多的未知和无穷。无穷是发现和征服的所在,但也是可怕的未知事物和一个无底的深渊

  发展这个概念已经破除了限制与约束,于是这里就存在了理性的不可知之处:如果理性一直推动着人类的发展,那么人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未来仍会保持高速发展么?或者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么?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社会失和等问题人文主义者将“回归自己”当做目标,这无疑给发展论提出了一个不可能实现难题。当发展已经带来罪恶的时候,是我们重新面对危机并提出解救办法的时候了。

  人类肆意暴力狂妄自大)的杰作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是宙斯调查了每件事的结局突然间,风迅速吹散春天的云,搅动大海深处,让其波涛汹涌,造成了良田的浪费,甚至直达高空众神所坐的地方,让天空再次清澈,直到太阳的力量公平地照亮肥沃的土地万里无云—这也是宙斯的报复。他不像我们在每一件事情上都会很快发怒,然而,他总是可以不断知道那些有着邪恶之心的人,这样的人当然最终会归于质朴相信理性可以理解它的发展与罪恶,并重新调整新的模式,让人类返璞归真

  2016-11-9

  《发展与罪恶》读后感(二):从心理学角度看发展

  当代心理分析学家鲁格肇嘉在本书《发展与罪恶》中,从心理分析学的角度阐释了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罪恶感和内疚感,并从中反思找到救赎方式方法,探寻现代文明发展的限制或界限。这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值得我们反复研读和思考。 没有限制的增长等于抢劫,没有界限的发展是一种破坏。 西方发达国家走过了先工业发展的路径,攫取大自然馈赠,换取新经济的发展,也遭受到大自然反过来带给人类的惩罚。发展和限制的理念,一直在社会文明的变迁中存在互动。 鲁格肇嘉从希腊的过去和现在的神话中寻找发展和限制,探寻众神的自我主义心灵的力量。从害怕自然,崇拜自然界,到崇尚自我主义,控制自然万物。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繁荣历史文化同时,将人类奉为神明,陷入绝对发展的理念,相信历史文明会无限持续,在持续当中又包含与之相反的盲目恐惧。直到诸多灾难的随之发生,缺乏承担责任能力人们,陷入恐惧的泥潭开始寻求精神上的帮助。最近各种对灾难粗鲁而自我惩罚性的迷信,为那些可以超出纯粹生理表达界限的潜在驱动提供了证据。 在无限制的发展过程中,漠视限度,用发散的思维理解世界虽然为我们改变世界、修正态度提供一种方式,然持续性的发展扩张主义,使科学、技术和对征服的渴望坚决的没有了界限,同时道德主题退化,伦理道德走向一个边缘地带,出现满足追求行为反抗之间的冲突。 这是一本厚重的图书,也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值得我们每个人仔细的研读。在鲁格肇嘉的发展心理理念和限制理念当中,反映的不止是现代科技问题,也反映出人们对那些古老的心理创伤和响应感受的觉察。我们在科技分析中了解发展的路程集体意识的罪恶感,从中更好的把控当今世界的和谐发展和走势。 对于我们国家发展的启示也是这样,在科技进步技术领先作用下,追求经济基础的大发展的同时,更加的关注自热、人类、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限制无理性的扩张式的不可逆的破坏。让活在内疚感的现代人真正的意识到“认识你自己”和“凡是勿多”的箴言理念,知足之足,常足矣。

  《发展与罪恶》读后感(三):幸好还有神话

  弗洛伊德曾说:“神在被文明取代之后就变成了恶魔。”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神话在现代社会不断被袪魅,同时日渐式微。如鲁格▪肇嘉在《发展与罪恶》一书中所概括的那样:“神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被创造,科学技术则明显地展示出其完全世俗价值而绝非超自然的力量”,而“在现代的疾病心理学中,神话力量不再由天堂降始,反而起源于深渊,那是我们压抑的处所。”在这场现代科技与远古神祗之间的较量中,随着神话被抛弃,人们同时毁灭了那个关于神话与英雄的文明世界,科技发展削弱了人们对于道德的限制感,却无法摆脱潜意识中所感受到的发展所带来的罪恶感,其结果导致人们的精神迷惘贫瘠,甚至染上了冷漠抑郁等精神疾病。

  人类因为神话的消逝而病入膏肓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根据肇嘉的梳理,希腊原初的道德准则有二:一为羞耻,另一为惩罚;前者带来道德与罪恶感,后者则对应限制与发展。神话在起源最初,人类创造阿尔卑斯众神的形象,是为了让他们代替自己的族群承担罪恶感。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层论述过这一点:“在很多时候,希腊人都利用他们的神远离‘良心不安’,或者满足他们的精神自由。”众神是灵魂放纵,而非道德之由来,神非完美,相反充满人性瑕疵,人类通过创造高于自己的存在,来建构某种罪恶感的代偿机制。希腊神话中的神祗不同于一神论的一个中心与绝对意识,而更多地属于情绪性的神,对应生活日常类似的情状:战神阿瑞斯对应冲动,阿芙洛狄特对应爱,克罗诺斯对应悲伤……众神归位,既是超级英雄,也可能成为祸害贻害人间。令人类难以承受之中的悲剧命运,通过神的行动与承受,完成现代深度心理学所提倡的来自神话原型的隐喻,让人心里释然,神尚如此,人又何忧。

  我们通过对神的“惩罚”,来完成为人类社会恢复秩序目的。基于对神话中“不完满的神”的复杂情感,希腊人的气质有一种包容的存在,“这种深刻接受他者甚至对手的能力,在希腊史诗中得到了表达”。在神话中,很多概念是模糊的,很多关系暧昧的,内心能够足够共情,且不至绝对,比之而今刀剑相向的针锋相对实在和谐太多。当现代文明放弃神话后,同时失去的是神话中“象征性补偿感”,以及“认同敌人的能力”,现代人似乎思路更为清晰,对于各种事物概念的认识边界更为清晰,将世界分成精确的类别,最终,“在善恶生死、意识和无意识、科学和迷信,以及真理和谬论之间看到更大的对比和更少的和解”。我们活的明白,却丢了同情力与信仰

  从尼采所宣称的“上帝死了”风靡世界时,神话已然更早的死去。早在普罗米修斯与宙斯握手言和的神话架构写就,神学的妥协已经开启。“希腊人可以走出他们的传统并为其走向扩张性的思维模式做准备”,人的地位无限上扬,随之而来的是扩张带来的狂妄。“”精英们对技术和扩张的信仰已经取代了在先前时代培养起来的对上帝和神圣恩典的信仰”,“人类把神性变成了自身的一部分”,包括神性的弱点譬如妒忌。道德的限制沦丧,人类开始自相残杀,陷入发展与罪恶的循环之中,疯得彻底。

  幸好,面对有病的人类,以肇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们找到了缓解的药方。过度扩张的自然科学曾打破的人与神话之间的联接,当物质欲望让人们称为忘却传统文化的怪兽之时,他们为我们捡回了珍贵的神话,这是卓越文化奠基者的精神财富永远不应被再度放弃。

  《发展与罪恶》读后感(四):人性之根与当下困境

  当下的世界面临着诸多问题,全球性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能源枯竭正在将人类带向一个充满未知的凶险的未来。而自以为是当今世界主宰的人类,则正在被日益增多的种族屠杀、毒品泛滥、贫富不均和心理疾病等社会问题所困扰,毫无幸福可言。我们不禁要问,人类这是怎么了?难道非要在毁灭自己的同时与整个地球同归于尽吗?

  在当代心理分析学家,曾任意大利心理分析学会主席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主席及道德委员会主席的鲁格·肇嘉看来,这些都是人类的原罪。他借助于历史、文化、神话及深度心理学,旁征博引引经据典,通过梳理“限制”与“发展”这一对理念的历史发展,进而阐述了“限制”对于我们当代发展,对于我们每个人所具有的意义。他认为,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拓展,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的无尽索取,丧失了对自我行为的限制——人类文明颠覆了自身本能层次结构,科学的追求没有止境,征服的欲望没有边界,人们对自然无所畏惧相信自己无所不能,已经丧失或者扭曲了人类的自我调节机制。

  作者提出这样一对概念,可能符合心理学家的口味,但却不符合人类发展的历史。为什么史前的人类会创造神话?会有诸多的清规戒律来给自己套上枷锁?那不是人类自己想要限制自己,而是因为人类自身的力量太过弱小,面对变化无端的大自然,面对那么多无法理解的现象,自然想要通过限制自己来顺应神灵,以避免触发那些自己无法控制、但又能够预见了的灾难。比如在神山面前不能大声说话,因为那会惊动了山神而引发山崩等等,都是如此。人类对于自我的限制来自于对自然力量的恐惧,是对外在环境的一种妥协与让步,而非人类心理自然而有的原理。所谓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不断挣脱大自然加于其身的锁链,从自然母亲怀抱中脱离的过程。所以说,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实力不断壮大的今天,自信心的膨胀是今天人类行为失去限制的必然结果,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建造超级工程,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地球,又将探索眼光投向了浩瀚的宇宙。时至今天,除了人类自己,大概已经没有什么事物能够再次限制人类了。

  人类作为个体的境遇,其困境与人类作为整体的困境是截然不同的。在原始社会,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不但享有彼此的食物,而且还共同抵御外在威胁。而且即便不是一个部落,甚至彼此相互敌对,都还有可以共同敬奉相同的神灵,遵守相同的规则,传承相同的神话,以争夺大自然有限的赐予,个体必须融入整体,成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活下去,这个整体是清晰可见的。如果说是原始的人受制于自然的话,而现代人则被囿于社会结构之中。而今,人不再面对险恶多变的自然,而是变化无端的人心,是人类自己。在地球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时,但人类社会却日益的原子化,个人在物质上、生活上越来越依赖他人,却越来越看不到他人,丧失了归属感,彼此间的感情沟通却越来越少,成为一个个孤岛。神话曾经是远古时代人类对未知的强大的自然的唯一联络,也是唯一解释,但这种心理遗存到现在还能有多少,上帝死了,我们该去信仰谁?心理疾病高发并非来自于对于自然界的压力,而是人与人关系的疏远与冷漠,让人类困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找到出口,这是负罪感的主要来源,也是现在心理疾病高发以及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

  然而,如果我们从另外一角度看,人类现在面临的困境,特别是人类精神上的困顿,并不算是非严重的问题,很多只不过是因为人类自身的进化赶不上对这个世界改造的速度而引发的。从本质上,人类的发展,就是作为一个物种的整体力量在不断鼓胀强大,而作为个体在不断弱化衰弱的过程。人类从类人猿进化到史前人类耗费了数百万年,从采集狩猎到农耕时代农耕时代用去了几万年,进入蒸汽时代花了几千年,而从蒸汽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则仅仅用了几百年,人类在与自然的对立对抗中成长起来的,自然对人类的压迫形成了许多固有的心理反应机制,这些机制对于当下的现代人来说未必就是全部合理与可靠的。拖着从原始社会带来的身体、情绪形成机制来适应当下的日渐原子化的社会,当然无所适从,产生这样那样的疾病也就再所难免,我们所要做的,无非就是慢下脚步,等一等我们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躯壳。

  欲望的无尽生长是人类的本性之根,发展的当下困境只不过是人类历史上遭遇无数凶险的一个小小的浪花而已。人类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自适应能力的物种,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但对于延续自己生物种类仍然是一种本能,人类的发展也可以看作是人类在寻找强化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但即便如此,现代人类对于一个衰弱不堪、日渐支离破碎的大自然,显然是无法高兴起来的,更多的是满负愧疚感而非洋洋自得?这种罪恶感可能会警示人类自我收敛,却对改变现状根本无所补益。发展中的问题是因为发展带来的,只能靠发展来解决。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放缓自己扩张的脚步,让欲望稍微等一等我们还在原始社会的身体,同时将人类放到整个自然、宇宙中来考察,而不是将自己置于自然的对立面,以自然万物的主人自居,狂妄而不可一世,那么将会在人类将在解决当前困境上有更大的胜算,可以更加从容不迫的走向未来,让人类的发展具有一种和谐的美。

  《发展与罪恶》读后感(五):【拾光书屋(书评)】发展中的心理,发展中的限制

  看到书名,容易让人以为这是本研究个体的心理发展,如笔者!作者以更宏观的角度来阐述人类的心里的发展历程,借助历史、文化、神话等。在这个无限制非理性繁荣的增长过程中,背后必然有其代价,通过剖解过去来探寻现代社会的问题本质。

  序中说道:发展与增长并非总是积极与美好的,或伴随其惨痛代价,必有其隐藏;在发展与前进的路上,背后往往隐藏的罪恶的存在,当我们进行反思时,或许会有许多内疚,甚至罪恶感,后者,为书中主题

  书中分为四个部分:问题所在、希腊的过去、从希腊到现在、复仇女神归来

  上述书目可知,作者通过分析神话文明与禁忌、历史为例来阐述这一历程,虽远!重点都在于当下所含的限制与界限,当界限被打破,无限制的发展,等于一种抢劫与破坏,发展与限制的失衡,虽使社会极速发展取得胜利,对大自然无限索取与破坏,大自然也会给予“报复”,在大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力量显得过于渺小,各种的灾害面前,我们过于无力,如地震,雾霾;工业时代后,人类社会急速的发展,在享受高科技产品的同时,伴随着宗教的解体,信仰的破碎;科技的不断进步,使神话逐渐的消失,看似幸福的表面,存在无信仰的“心灵空虚”,至此,作者认为限度的消失视为“精神空虚”的根源。

  现代社会的无限制发展,过度使用资源,对发展无止尽的欲望,消耗的资源超越过往,表面上是社会的急速进步、科技的发展,但是真的是如此吗?在这背后会失去的是大自然的庇护,是“精神”上的“空虚”,无限的增长相当于偷窃,无据的演练是上帝的权利,细看之下,繁荣的背后面临着危机。

  现代文明逐渐的取代神话,思维限制的突破,众神逐渐走向黄昏。这是本治愈人类心灵创伤的书,社会无限制的发展,藐视限度,对应深层次的罪恶感,作者理念是发展与限制的平衡,“构建和谐社会”,笔者个人认为,在发展与限制方面,我国很需要这一点,中国的过度发展,绿化逐渐减少、环境的破坏、空气质量的降低、河水的污染等,需要在环保、思想及观念的束缚与限制。

  《发展与罪恶》读后感(六):迷失的道德与罪恶的发展

  迷失的道德与罪恶的发展

  人类是一种天然有缺陷的动物,但与别的动物相比,人类却具有其自我完善的能力。有无自我完善的能力是区分人与禽兽的显明的特质。借助于环境的影响,可持续不断地促进人类其他能力的发展。这种能力不仅提升了人类的理性,使人类迈向幸福之路,也使人类走向罪恶之途,“使人类显示出他的智能和谬误、邪恶和美德,最终使人类成为自己和自然界的暴君”。正如当代心理分析学家鲁格·肇嘉所言:“无视界限的征服已然成瘾,无视死亡的存在也成了生命导向的神经症……死亡在意识领域中被驱逐,并因此导致了所有限制性禁忌被摧毁……弗洛伊德对这一过程有清晰的理解,他曾断言说,人类会把自己转换为代用的上帝。”在《发展与罪恶》一书中,著名原型心理学家詹姆斯·希尔曼(James Hillman)口中的“人类心理学家”鲁格·肇嘉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分析心理学的专业视角探讨了科技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危机。

  “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一个“野心勃勃的穷孩子”,向往着富裕的生活,希望获得宫殿般的房子和可供奴役的仆人,于是全身心地追求财富和地位,为了超越竞争对手而不得不服务于那些他憎恨的人。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警示人们不要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迷失内心的道德追求。但是,“在这场胜利中,我们并没有认出自己;相反,我们愈加对处于消失边缘的乡村和原始世界感到迷茫。”正如肇嘉所言,即使是席卷全球的西方式发展,伴随着科技与市场的优势,走到如今,究竟如何?又该何去何从?在“发展”的背后,在GDP增长的指标之外,会有让我们内疚的现实吗?若对其反思,我们会有罪恶感吗?作为资深的心理分析师,他对现实和存在有着一种莫名的彷徨。在《发展与罪恶》一书中,肇嘉以西方的文化为历史背景来反思“发展”,或者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意义。他不但梳理了“发展”与“限制”这对理念的历史发展,还展示了它们在欧洲的社会文化变迁中是如何互动的。他认为,当你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不是“发展”与“限制”之斗,而是在争谁发展得更好更快,谁更能让人类跑步进入文明世界。

  “发展”是积极、进步的。但是,发展并非总是美好的,“在貌似繁荣发展的背后,我们正面临危机,过度发展的危机。”所以,欲望也是需要加以限制的。按照荣格心理学的结构来看,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发展,其实有两条线索:发展和节制。“没有限制的发展相当于偷窃”,没有界限的发展就是破坏。肇嘉认为,神话总是真实的,即使有时候我们自己的道德和理性会难以接受这种真实。他的《发展与罪恶》一书,借助历史、文化、神话及深度心理学(旁征博引),旨在提取与阐发有关“界限”对于当代发展,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即使后期模式的基本形式和知识的各个阶段在神话中没有得到揭示,他们也并不是必然无关的。”肇嘉希望人们同时关注德尔菲神殿的那两条箴言:“认识你自己”和“凡事毋多”。前者,作为发展的“初心”;后者,作为“界限”的启迪。在《发展与罪恶》一书中,肇嘉呈现了所有西方心理学都应当解决(或者说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通过在西方历史、文化和神话的背景下对所有的个体心理学和疗法进行探讨,肇嘉还揭批了数千年来人们对限制及随之产生的挥之不去的罪疚感的否认。

  照亮“道德星空”,需要每一个人的“初心”(良心)闪耀。“科技与艺术的诞生,是出于我们的罪恶”,“科技与艺术日益进步,人类变得越来越坏了。”卢梭在《论科技与艺术》中写道:“随着科技与艺术的完善,我们的灵魂腐化了……随着科技与艺术之光的增强,美德消失了。”这即是说,科技拉低了人类自身的道德底线,造成人类自身价值取向的混乱、信仰的缺失,而此种“发展”必然衍生种种罪恶。在《发展与罪恶》一书中,肇嘉举了普罗米修斯的例子:普罗米修斯从神那里盗来火种给人间,神认为普罗米修斯做错了——当人有了火就会发展(产生)欲望,而欲望会促使犯罪,乃至战争掠夺。所以,普罗米修斯受到了惩罚。肇嘉认为,正是因为我们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把众神抛到脑后,心中没有众神,也就没有了顾忌和敬畏,因而必然自封为神,把阻扰我们发展的各种生物,无论是藏羚羊还是印第安人,都视为需要消灭的恶魔,而这又导致了所有限制性禁忌被摧毁,人类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原载《山东商报》,发表时有删改。

  《发展与罪恶》读后感(七):发展与罪恶

  发展跟罪恶是如何扯上关系的?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在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话题。本书的作者鲁格•肇嘉是一位意大利国籍的当代著名心理分析家。在他看来,没有限制的增长相当于抢劫,没有界限的发展是一种破坏,全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但也带来了全球性的危机,而深究根源,在于人类来自久远时代的心灵创伤和罪恶感。

  在一般人看来,“发展”或“增长”总是积极和美好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渴望。但现在并非如此,发展与增长并非总是美好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太多太高的代价。当我们对发展的代价进行反思的时候,或许会产生一些内疚之感,甚至于产生罪恶感。这或许真是这本书要表达的主题。

  在这本书中,作者并不反对发展,强调的当然是过度的发展。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带来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这种发展会引发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全球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了营造上层建筑,我们必须先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作者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把社会和群体看成一个整体的病人,想用荣格心理学的方法去治疗。在作者看来,过度发展的问题是由于我们的心灵出了问题,而导致上层出现问题。

  在这本《发展与罪恶》中,作者试图去探寻西方人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失去了对欲望的控制,开始失去了对限制的意识。作者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文化。在古希腊文化中,限制还是非常严格的。以普罗米修斯神话为例,他从神那里盗来火种给人间,人有了火就会开始发展,开始积累,开始扩张,普罗米修斯最后就受到了惩罚。

  在我看来,作者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观点,过度发展会带来各种不良的结果,我们应该适度找到并了解我们的欲望,设定适当的限制,让我们良好地发展。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尤其值得借鉴。

  有节制地去生活,这当然是美好的愿望。但人类要发展,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向环境掠夺资源,这是很难改变的事实,人类的数量在不断地增长,节制是一件两难的事情。但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发展过程产生的问题,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不然的话,人类的末日也就不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了。

  《发展与罪恶》读后感(八):只为从容赴死——读《发展与罪恶》想到的一些

  一天夜里,我正在书桌前写着。有那么一时,思绪断了,我也没有勉强,索性休息起来,无聊中眼神划拉起了书桌上横七竖八摆着的东西,突然间我发现,在那几分钟里,那些平日里只是“在那里”的物品,仿佛有了存在感。我加意仔细的审视着它们,一件一件,一股印象在心里升腾起来,这股印象就是,我觉得,我很富有。

  一只泥瓷的花老虎,是某人送的生日礼物。捏着它的屁股推动,“嘎嘎嘎”,略显痴呆的叫声与花绿的夸张颜色、泥塑的笨拙材质,很趁,处处透着那么一股子土气。三只杯子(太多了),其中两只在家喝水用,另一只乐扣的透明塑料杯,适合夏日的长途旅行。外出的装备也有,一个墨镜,一只运动手环,荧光绿的,我很爱它,每次去公园必定戴在手脖子上,跑了多少步,折合多少公里,消耗了多少卡路里都一一报告给它的主人,是一个忠诚的微型机器人。除此之外,还有几瓶子药。一个学名安美露,因为那塑料瓶脖子上有个拐弯,我干脆叫它“歪脖子”,关节痛了抹上一点,舒适的薄荷药味儿让人安心。还有一大瓶子钙片,它的药片很大,瓶子也很大,足足装了一百片。近日每到傍晚,某人总会过来问:今天可吃了钙片了?像一个严肃的执行自己的使命的医生——我理解这种怀着希望的爱,希望药力能够缓解,最好是治愈我的关节痛。

  看着这一切,我觉得我拥有的太多了。我该对生活做减法,把生存的需求保持在最低配置。就像一棵树,一旦站定,只需要大自然最基本的阳光雨露,便可枝繁叶茂。大自然慷慨的供给,植物却只取生存需要的小小一撮,而它们的回报却是毒日头下一年又一年的大片阴凉。

  我不想以“比如,我有个朋友......”这样的句式继续写下去。在生活里把自己排除为一个旁观者和清白者的位置上去,是可耻的。我只想说说我自己。我有资格说的,也只有自己。

  那天夜里,富有的情绪就那样蔓延着,像一只热烈的幽灵占据了我的心。我感到了难以言传的幸福。这种感觉似曾相识,跟金钱无关,也没爱情啥事儿。记得在十几年前,我正在上中学,那时我曾长久的处于这种情绪之中。后来,情形变了。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商品的伊甸园里,一切都似乎长了翅膀,变得虚幻。我生在农村,在村头花5块钱理一次头发,就是我全部的商品世界。我于文明世界是一个初来乍到者。“作为一个“未被‘文明’开化的人,满望着经由文明来实现自我完善。”——在《发展与罪恶》一书里,鲁格·肇嘉在如是说。我初到文明世界的时候,也是这个状态。出人意料的是,在文明世界的这几年里,我学会的东西除了傲慢、衣服的品牌,就没有什么了。鲁格·肇嘉判断说:

  “这样的可能会‘疲于生活’,却永远不会‘满足于生活’,至少在原则上,其完全性的前提可能会被无限延长。正如不计其数的文化商品那样。”

  发展至如今,焦虑如影随形的折磨着我们,我们为了重获平静,我们使着劲儿想找到焦虑的原因。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被教导占有更多,“只有我有了***,一切就会变好了。”事实上,焦虑根本的原因并非拥有的太少,而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占有的太多。

  人们总是不停追求,追求得到更多,好像可以永生似的。限制感(鲁格·肇嘉在书中提出的核心概念)早在人类早期已经像一件旧衣服,被扔在狂奔发展的来时之路上。思想没有了紧箍咒,人的狂妄自大持续膨胀起来。怪圈就这样形成了:我们越努力想抓住更多,就越焦虑,离平静就越远。

  事实上,永生是妄想,无限的占有只能导致无限的焦虑和膨胀。文明带给我们便利、舒适的同时,也在一点点侵蚀着我们的思考能力。“吃为了活着,活着为了吃。”类似这样的插科打诨的论调已经够多,这种鸦片烟似的态度,既不能思辨,也无助于救赎。而现代医学在延缓人的寿命上所谓的成功,却只是“让人更长时间处于生与死之间的状态”而已,实在不必炫耀。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停下来呢?停下来想一想,想一想自己的生,想一想自己的死。

  从人存在的本身思考,或许会让人在认识自身这件事上更清醒。从宇宙的广度推演,人之渺小如沙。而在时间里,人类动辄八九十岁的寿命,与宇宙的亿年单位相比,也只像佛家所说一念之间而已。这就是人的生。

  我来了,我走了。一个人(或者说人类,从文学分析人性的角度,一个人就是人类本身)面对浩瀚的宇宙有这么六个字也就是一生了。生死是宿命。生是偶然,就那么对应着死之必然。只是就这么生着的时候,每每会想到死,特别是死之后的状态。很遗憾,于此我的想象力一如既往的匮乏,我想到的只是一片黑暗而已。这黑暗不可感知,看不到头儿。每想到这里,我心里就莫名的害怕,那恐惧之深之实在,根本没有地方躲藏。这就是人的死。

  从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也是怕死的。但我是不怕丑,不怕老,唯独怕死。我想象了一下死的时候的情形:上帝派天使来捉我,我立马远远逃走(如果可以的话)。原因有二,一是我太惜命啦,世界上的所有美味我还没有一筷子一筷子的亲口尝过,对爱的人我还没有许以久远的日子,冰封静谧的贝加尔湖、沙漠里厚嘴唇的黑非洲我都没有亲眼见过。另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还没搞清楚为什么活着这件事,因此肯定会对着天使又喊又叫,说不定会扭打起来,那样上天堂,实在不够从容,太没面子了。

  因此,在活着的时候努力去了解生命的真相,是一件顶要紧的事。它能让人的死变得体面,而不是躲在医院里苟延残喘。

  电影《时时刻刻》里,伍尔夫沉河前给丈夫雷纳德留书道:“直面人生,永远地直面,了解人生的真谛,永远去了解。”正如世代的作家试图去揭示的那样,在人的身上,存在一种跟宇宙的规律相同的东西,让人与宇宙化而为一。跟万物一样,造物主也在人类身上安装了密码。以前我总在思索小时候“那么幸福”的原因,结论是:那时候“傻”。这种“傻”的状态,正是造物规律给人的,而且与它赋予自然万物的没什么两样。在社会侵入人心之前,人是自然的,与天地万物同在。夏天纳凉,冬日加衣,像鱼儿顺着河流游动,像秋天树叶儿变黄。

  我确信宇宙万物中存在一种真谛。人类社会里的真理,则是一个人一个样儿。也许有人终于找到了这真谛,也许有人中途倒下,在失望中死去。我不知道,我无法辨别。但我却隐隐感受到人们一代又一代,从四面八方,沿着不同的道路,向着同一个目标行进着。

  经过二十多年的天真度日,似乎命中注定的,我也踏上了追逐真谛的迷路。只是我从未想到如此艰难,孤独总出没于不经意的角落,恐惧就在往前迈出的脚步之下。每次奋力挣扎后似乎摸到了那真谛之塔的光芒,我体味到秘密的惊喜和战栗,但更多的是恐惧。我为自己先前对来路很轻松的判断而羞愧。事实告诉我,前方并不是有花有果的伊甸园,而是无尽的黑暗。有很多次我因害怕而想要放弃,却每每又不知被哪里传来的声音一遍又一遍的唤醒。在我生活过的二十多年里,在那段年轻的日子里,有许多时刻看似寻常,如今回想却意义重大。那些重大时刻里我没有妥协,我很庆幸。过往的生命就这样流过,留下了很多疑问。王小波说,“我渺小的心灵里,容不下一个谜,一点悬而未决的东西。”正是与小波相同的不解,促使我走上了寻找的路。

  我也终于想到,令我恐惧的并非死亡,而是从未找到生命的真谛就死去,浑浑噩噩的死去。但恰恰是死亡,也只有死亡,才赋予生命以意义。我们要做的,只是在活着的时候不停寻找,在生和死之间搭起一座可以从容走过的桥。

  这条寻找之路正是解忧的杜康,这条路上外物越多越是累赘。因此我能想到的美好的道路,就是一个小小的行李箱,一颗头脑和一颗心,就是我全部的家当。如今我正带着它们,走在路上。(完)

  (P.S. 本文也融入了读《瓦尔登湖》期间的一些思考)

  《发展与罪恶》读后感(九):读《发展与罪恶》,看社会的发展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最初拿到《发展与罪恶》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要讲的是科学、自然、人文、环境的故事,可打开书后我发现我错了。这是啥?为啥讲的是神话故事?说好的发展呢?说好的罪恶呢?好吧,神话里的确是有不少的罪恶、神罚之类的东西。

  《发展与罪恶》读后感(十):从心理学看发展《发展与罪恶》

  从心理学看发展《发展与罪恶》

  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格鲁肇嘉,他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去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去剖析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发展而且是告诉的发展,对于中国人来说好像就是文明进步的常态,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几乎从出生就开始了这种高速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几乎每十年我们的社会发生完全不同的改变。都会变得几乎认不出来了。对于深处变化中的我们,也深刻的体会到发展的代价。

  正如本书的前言中所说,没有限制的增长等于抢劫,没有界限的发展是一种破坏。实际上,在快速发展,和经济繁荣的背后,我们时刻都面临着危机,这就是发展带来的危机。

  其实正是发展遮蔽了很多问题,我们用发展来使很多问题在发展中得到了解决,使很多问题在发展中消失了,但是依然有很多重要的问题,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跟随着我们。甚至有很多问题随着发展而变得越来越严峻。比如环境问题。

  欧洲文明曾经征服了整个世界,成为我们星球上的普世文明,这是第一次有一种文化遍及几乎全球,所有原来孤立的文明世界,从此联系在了一起。但是欧洲文明在高速发展和不断征服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很多问题。就是今天称霸世界的第一大国美国,也一样,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很多问题。而现在看,中国的崛起和发展,给世界另一个思路,也许非西方文化有一天也可能成为世界的主流。

  发展就是好的,只要能发展就是进步,就代表未来,即便出现和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当发展起来以后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智慧和更多的钱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成为一种神话,成为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最重要的指标。

  这本书的主题在谈限制,从文化的内部谈发展的边界。其中特别提到了东方和原始社会的限制,其实所有的文化中都有这种声音,伟大的哲人们都比较反对发展,因为发展是双刃剑,一方面带来繁荣带来进步,同时也会带来各种问题,带来社会的危机,带来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

  而且最重要的是,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要向何处去?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到底要引导我们走向何方?这种科技加速的增长按照数学公式看,很明显会有一个终点,这个终点是什么样的?终点以后呢?这终点会不会是文明的终结?在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的时候,贸然前进,是不是意味着一种风险?总之要对发展保持警惕。小心为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