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民国男闺蜜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民国男闺蜜读后感10篇

2022-04-21 03:34: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民国男闺蜜读后感10篇

  《民国男闺蜜》是一本由崔艳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国男闺蜜》读后感(一):告诉我,你有没有一位红颜或蓝颜知己

  告诉我,你有没有一位红颜或蓝颜知己

  读《民国男闺蜜》

  文/方木鱼

  我有一个读友,她每天做一条书摘,我每天一早起来,拿起手机刷微信朋友圈,我发现,她的书摘已经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我了。我为自己又比她起的晚,而心生愧疚。

  比如她今天摘的是:为什么每天都跑步,为什么每天都会写点东西?为什么睡前都看书?因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有每天能坚持的东西?所以任何一种坚持都能区分别人和自己。然后她在后面著名说是刘同说的。

  《民国男闺蜜》读后感(二):友情之上,恋人未满,民国的那些著名的“男闺蜜”们

  一提民国的大师名媛,恐怕会有很多的人会提起林徽因与徐志摩,或者是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更有可能是张学良与于凤至、赵一荻的感情纠缠,但是这些众所周知的故事背后还有一些我们鲜少知道的异性情缘,既是友情也是爱情?这种仰慕和牵挂使他们成为了民国著名的“男闺蜜”。

  金岳霖:爱的极致,男闺蜜的典范

  《民国男闺蜜》读后感(三):时光不老,闺蜜不散

  女人与男闺蜜相处的关系极为复杂微妙。没有一个女人可以完美到满足男人所有方面的精神需求,即使她是他的妻子;而越是优秀的男人,求知的欲望越强烈,这其中也包括寻求对各种优秀女性的优点魅力的了解。其次,见到某方面优秀、突出的女人,未曾见识过的男人被吸引无可厚非。对于这样的女人,不去深入接近和了解,必然如同走马观花,无法感受到一个优秀女人的魅力。男女双方因为刚刚相识和接近,因为希望深入了解彼此,因为希望不因不必要的信息泄露而影响彼此的了解和接近,男方一开始并不告知全部信息,并不过份。但需要秉持的原则是,不要因此做出自私而伤害对方的事。很多时候,正因为男人的优秀和对优秀女性的主动接近,才会导致女性被吸引,才会导致被吸引的女性希望进一步了解男性的婚姻信息。我想强调的是,在彼此接近、产生好感的过程中,男女双方都体会到了异性的优秀之处和魅力之处,都是受益方,有助于未婚一方更全面考虑未来伴侣的条件要求。仅仅到这一步,仍然是在朋友之道许可的范围之内的。在此之后,若女方期待发展关系到超越朋友而进入恋人的领域时,男方才有必要告知自己的婚姻信息。此时,女人往往感到受了愚弄和伤害,这其实是不对的。

  《民国男闺蜜》读后感(四):友情之上,恋人未满

  男闺蜜的好,女人们都懂。他们可以毫无怨言地当你的垃圾桶、司机、保镖兼知心大哥,是放松的陪伴和强有力的支持。不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也是女性内心的阿尼姆斯的投射,通过男闺蜜来帮助自己稳定内心,丰富自己的视角,让关系更圆满。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同性闺蜜之间的友谊。因为与同性闺蜜不同的是,男闺蜜不仅可以陪你哭、陪你笑、陪你疯、陪你闹,听你倾诉、借你肩膀,替你遮风挡雨,还能跟你进行男性视角层面的深度精神交流。

  曾经有调查数据表明,80%的女性都想拥有男闺蜜。女人对男闺蜜的渴求可见一斑。在我们对周边的女白领进行的小范围调查发现,拥有男闺蜜的女人在交谈中显得更有魅力,而且溢于言表的幸福感也让没有男闺蜜的女人眼神中充满了羡慕,当然也少不了被压抑着只是冒了个小头的嫉妒情绪。

  《民国男闺蜜》读后感(五):蓝颜贵相念,何必枕与眠?——《民国男闺蜜》读后感

  不管“红颜知己”是《诗经》中“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还是宋词中“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所谓那人,但终归只是古往今来男人们对女子的一种诉求与精神升华。在封建时代,男人们只管生命中是否有这样的女子,既不失配偶的温存丰盈,又不失知己的笃信敬重,既能含羞嗅青梅、红袖添香,又能把酒共言欢、肝胆相照,却很少有人真正关心女人对男人不同角色的需求。历史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尊重女性的情感,“蓝颜知己”、“男闺蜜”等词语的出现,不仅是女人对身边男性不同角色的重新定义与期盼,更成了如今女人可遇不可求的一笔财富和资产。然而,最先名正言顺享受到这些待遇的女人,该是民国时期的那些女子,因为她们开始可以放足、男女同校,是最早接受接受新文化潮流沐浴的女性,自然也就成了最早有男同学、男同事、男闺蜜的女性。

  然而,无论哪个时期的女人,相信就像男人需要红颜知己一样,女人也是渴望自己有一个灵魂交流的蓝颜知己。《民国男闺蜜》就是汇集了民国期间十二位知名女子与她们人生中的男人们之间的故事。书中收录的这十二位男闺故事,有的不仅仅与女主人公只是单纯的青衫之交,更多的却是作者以自己女性的眼光,重新解读一些文字记载,试图尽可能地去还原民国名媛们在自己缘分戏人甚至纠葛一生的情感中,对男人的抉择与取舍。

  然而佳人已逝,再多的还原也只能是一种猜测,且不说一百年前的爱恨情仇,后人是否可以看得透彻,估计就是当事人也未必全然明白自己的心吧!

  书中的一些男人用现在的评定眼光看,确实可以定义为男闺蜜。比如相交初期的丁玲与沈从文,冰心与梁实秋,都是因文学结缘,有过共同创作的经历。奈何时局动荡、性格迥异,虽然同样都是因误以为好友遇害逝世,写了悼文《记丁玲》的沈从文却不如写了悼文《哀冰心》的梁实秋幸运。前者因为这一纸悼文“反目成仇”直至当事人均已离世也未曾解开误解。让外人看来,丁玲着实对不太住沈从文在其尝尽丧夫之痛时的舍命相救。后者却因为这这一纸悼文更加深了彼此在对方心中的分量,至死还能有一个说出“我没有变”,另一个说出“我也没有变”的默契,着实让人感动。

  书中还有一些男人,算不得男闺蜜。鲁迅于萧红来说,亦师亦友,尊敬与爱护总会多过儿女私情,看似不容亵渎。然而,我倒更愿意相信先生是有那么一点点儿女私心的,更显出他的有血有肉,男人本色来。而民国时期娱乐圈里的男女,却多是未成眷属的有情人。石挥与周璇是,阮玲玉与蔡楚生亦是。时也运也命也,唯有一声叹息。

  最感动我的蓝颜故事,有两个。

  蓝颜知己,总会显得比男闺蜜多那么一点点暧昧,又比丈夫少了那么一点点生活琐碎。要么,终有一方对另一方情有独钟,却迫于诸多无奈,哪怕起居相伴却不能继续升温至共枕同眠,犹如金岳霖与林徽因;要么在缘分天定的夫君之前,他曾与你有过一段情投意合却机缘错失的爱情,犹如张学良与宋美龄

  我为金岳霖曾说过的一句话动容了很久。有人邀请老年之后的金岳霖,为林徽因的文集写篇东西附于书中,金岳霖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可见,半个世纪前的他们之间是无话不谈的。金岳霖对林徽因的至情深藏,只要不是亲口对她说的话,宁可不说,也是断不会说与旁人听。就是这一份对她的尊重与深情,让人觉得坦荡之至,容不得一点亵渎。

  相较之下,九十岁高龄方获得自由的张学良的一句感慨更让人心酸心疼,“宋美龄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这是怎样的念念不忘与情感支撑呢?然而张学良终究没有活过宋美龄。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逝世,享年101岁。2003年10月24日宋美龄逝世,享年106岁。这段跨世纪的生命与情谊终于告一段落,却留给后人各种版本的演绎与纷说。

  说到后人的纷说,我们总爱以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去猜测这些民国故事里的是是非非。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过几条书摘在朋友圈,有几个同时读这本书的书友,就书中的人物之间到底有没有过肌肤之亲而各执己见。

  我相信世间有真正的男女友情,但也只是友情罢了,充其量只是男闺蜜,到不了蓝颜知己的那个温度。蓝颜知己就该有蓝颜知己的温度。这个温度,若没有一些肢体接触,怎么可能让人去一遍又一遍去回忆并支持自己的后半生乃至多半个人生呢?但凡有情有义就该有值得让人尊重的地方,不是么?蓝颜知己就该有那么一点暧昧的,否则就到不了蓝颜知己的味道,只能算是青衫之交。我相信金岳霖住在林徽因的后院,照顾病中的林徽因,即便是在端茶递水的一瞬间有过那么一下碰触,或者他也曾大胆地伸手为她把鬓角散落的头发掖至耳后,都足矣让金岳霖或者林徽因回味一生。

  有时候我想,男人对红颜知己的爱总会比爱自己的妻子少那么一点点,因为他终归没有给红颜知己于女人来说最想要的归宿,即便或许给了她更多的思念,却还是把身家性命交到了那个与之共枕而眠的妻子身上。

  而女人对蓝颜知己的爱却会比自己的丈夫多那么一点点,因为她终归把自己最琐碎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了与之共枕而眠的丈夫,却把最美好的回忆、最值得相念的暧昧留给了蓝颜知己。

  女人往往比男人更了解自己的感情,她们敏感与细腻的神经,可以帮助自己知道该选取谁去做同眠共枕的夫君,谁去做敬爱有加的师长,谁去做志同道合的伙伴,更知道该选取谁去做那个可以在他面前彻敞心扉,又可以通过无限想念而取得精神上的鼓舞的蓝颜知己。若一生真有这样的蓝颜知己,恐怕大多数女人不会介意是否可以与之同眠共枕的。

  整个读书的过程,我还总是想另外一个问题。民国初始到现在不过一百年,书中最后一个离世的人物宋美龄女士,离世距今也才十三年。一百年前的人,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待我们百年之后呢?历史会如何记录我们现如今的生活方式与情感纠葛呢?

  但无论何朝何代,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也只有这份真,才是最让人值得尊重与回味的。

  愿你也有属于自己心中的那位蓝(红)颜知己,不期共枕却相念百年。

  书摘:

  1、老年的金岳霖是和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生活在一起,他称他“金爸”,对他行尊父之礼。而他去世后,也和林徽因葬在同一处公寓,像生前一样毗邻而居。

  2、一扇门,一座城,谨守一生。生也好,死也罢,到底是不离不弃,念念难忘。

  在此,我倏忽明白:陪伴才是这世间最长情的告白,世上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胜得过它。

  3、人和人相识,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是劫还是缘。许多人遇见了,哪怕一眼便是永生难忘;许多人,哪怕是相守一生,到头来也只是恨得牙根痒痒。

  4、离开温州的时候,胡兰成送她,她叹了口气说道:“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伤害是痛彻心扉的,只有独自萎谢了。至此,我们不得不自欺欺人地说明一点:张、胡的分开,并不代表张是被玩弄、被遗弃的一方,而是张自己砰然关上了心门,断然拒绝胡再次走进。

  5、泰戈尔曾对徐志摩说过,凌叔华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徐志摩说过:没有女人,哪有生活,没有生活,到那里寻找诗,寻找美?我生来就爱美,美在哪里,在自然,自然中最美的是什么,是女人!女人是上帝最得意的作品。我不是神仙,对女人,我的爱慕有着情欲的成分,这个我承认,但更重要的是,那美丽女人的身上,寄托着我那份“”爱、自由、美“的理想。

  6、2008年1月5日,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在东方卫视《名人讲堂》讲到他扮演的鲁迅,当时,他以自己人到中年的理解和感受,认为鲁迅是喜欢萧红的,并朗读了一首莱蒙托夫的诗,大意是:”我被你深深地吸引,不是因为我爱你,而是为我那逝去的青春……“

  7、鲁迅从来就不相信世上存在着一种”完人“和”圣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任何人都有自己复杂的、精细的、隐秘的情感世界。

  8、杜拉斯说:“每个人生活里都保留着一块空地,任意堆放一些东西,那里,称之为“禁区”。”

  9、钱钟书师承吴宓,是吴宓最得意的门生。但在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里,人们多少可以看到吴宓的影子。钱钟书对吴宓是深感痛心的,他怒其不争地写了首诗送给老师:“有尽浮生犹自苦,无穷酸泪倩谁偿。”

  10、1926-1927年,沈从文与胡也频的作品开始频繁发表。特别是沈从文,在1925年底得到徐志摩的大力赞赏之后,逐渐成为北京文坛引人注目的新星。1927年,他的第一个小说集《蜜柑》由新月书店出版,更是标志着他已经从一个湘西的“乡下人”,走进了他为之奋斗多年而梦寐以求的文学殿堂。

  11、

  宋美龄说:我们对不起汉卿。

  张学良说:若不是当时已有太太,我会猛追宋美龄。

  蒋介石说:吾妻爱国明义,应知今日一切须以国家为重。

  张学良还说:只要夫人活着,我就要把秘密守住。

  张获得自由后曾有一句感慨:“宋美龄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这句话,对形容宋美龄与张学良之间的关系,再合适不过了。

  12、但是在梁实秋看来,“没有情感的不是诗,不富情感的不是好诗,没有情感的不是人,不富情感的不是诗人”。他觉得这两本小诗集中的冰心是一位冰冷到零度以下的女诗人,让人读完诗后,得到的感受只有“冷森森的战栗”。

  13、翁瑞午的一生,自认识陆小曼以来,便一直以她为基点在旋转,直至生命耗尽才停止。如果用一句话加以概括,莫不是:“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14、海水苍苍,人世茫茫,胡适和陆小曼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交往和友情,都已湮灭在时光深处。世间没有不老的红颜,人生也没有绝对的知己。每一个生命都是从孤独中来,到孤独中去。此一时,彼一时,心灵微妙而幽微的默契,情感中捉摸不定的暧昧,似乎微不足道,都被时光的流水悄然带走。

  15、曾经得爱恨情仇已零落成沧桑的沙粒,可青春年少,温润如玉的他(她)却总在午夜梦回,成了他(她)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爱是什么?是长相厮守,还是永远思念?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掬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

  16、一个男人,他不爱女人,他只是懂女人,那么无论哪个女人遇到这样的男人,这个男人绝对是她的毒药。

  ……………………………………

  《民国男闺蜜》读后感(六):民国女神需要的不止男人和鸡汤

  当下民国女神的情事已经被玩坏了,到处是泛滥的病毒式鸡汤。要知道民国女神征服男人,靠的不是暖心的鸡汤,也不仅是爆表的颜值,而主要看气质。一直期待一本没有误读民国女神情事的暖心书。我们听惯了诸多流传已久的绮丽故事,在心中,她们就是民国最绚烂的风景——有惊世的容颜和傲世的才华、留下一段段令人钦羡的故事。可是我们究竟对藏在她们与男闺蜜背后的真实知晓多少?那些街头巷尾的流言蜚语,究竟掺有几分刻薄、几分客观?庆幸《民国男闺蜜》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干货。

  二十年来,媒体关于民国女性与她们的男闺蜜交往的讨论,无一不与她们的私生活、她们的情感、她们的婚姻有关。当下的人们,为她们的人生加减得失,为她们的人生遭际翻盘,象成功学大师一样为她们指点情感迷津。

  在这样熙熙攘攘的讨论中,我们只看到太太客厅里的林徽因,却没有看到她为中国建筑史所做出的贡献,也未看到她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拓进。我们耸肩遗憾张爱玲孑然一身,客死他乡,却未曾想过她内心从未孤独,其一生都在充实写作;我们只看到萧红与几个男人的纠葛,却看不到她的才华远胜过那些男人。这些女性固然有迂回的情感际遇,但那并非她们生命的全部。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可以得遇良缘,她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可以把握的那部分。

  我们这个时代,人的痼疾,就是过分强调情感戏剧化,看不到内心世界的复杂性,更为赧然的是,我们早已习惯于过度消费他人的情感和隐私,尤其是女明星们的爱情和人生。民国文艺女性于今世,自然也不例外。只是,今人讨论这些民国女性的爱情选择时,是把一个女人的生存价值等同于是否能和男人厮守一生;是把完美的情感生活当作评价女性个人价值的最高准则;是在用我们时代最流行的“成功学”绑架她们的人生。这样的讨论意味着,每个人都在试图使其降格,从而成为我们时代中的一员。

  讨论者们并没有意识到,一个女人如果没有男人,她同样具有意义和价值;她的世界依然可以炫丽、可以强大、可以完美。这是源自五四独立自由的观念,在民国时代已是基本常识。可是我们今天对人和历史的理解仍然如此片面肤浅。曲解民国文艺女神们,自然就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势利、庸俗、浮华和夸夸其谈。

  当一个时代在人的意义、女人的意义这些基本常识上出现理解偏差时,那些关于民国女性形象的讨论不令人满意也在意料之中了。

  与那些优秀的民国女神最好的相逢,是去往她们的内心世界,是与她们进行精神对话。而尊重民国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勇敢地正面直视那个真实的民国时代。

  《民国男闺蜜》读后感(七):我们敌人不是男人,是岁月

  民国名媛与男闺蜜的情事是一道不可磨灭的历史风景线,其间的风花雪月,供后人饭后谈资的爆料也很多。比如沈从文与丁玲就是其中著名的男闺蜜与红颜知己,二人的友谊结缘老乡情分,彼此是在青年未成名时相知的,可谓纯洁无暇,遗憾的是后来却反目成仇。沈从文是通过胡也频认识丁玲的,因同为湖南老乡,对故乡的怀念很快就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三个爱好文学的青年,自然而然情趣相投,往来频繁,当沈从文1925年中秋节再度与他们重逢时,丁玲已经接受了胡也频的爱,三人联系更加紧密。丁玲与胡也频重返北京后,因经济拮据,时常为一点小事争吵,沈从文从此充当了和事佬和救火队员的角色。但三人渐行渐远,并不是因为后来丁玲爱上冯雪峰而飞掉胡也频,而是因为一桩误会。离开北京后,胡也频经常将二人的诗稿寄给北京的沈从文,托他转给《晨报》和《现代评论》发表。由于胡也频、丁玲的字体和行文方式与沈从文不分伯仲,刊物和读者几乎都误认为也频、丁玲是沈从文的另一笔名,为此,沈从文、丁玲和鲁迅之间还引起了一场严重的误会,丁玲因上学无望、处境艰难,向鲁迅写信请教人生的出路问题,但由于鲁迅最讨厌男人化用女人名字,并认定此信是沈从文化名而写,所以从不给丁玲回复。鲁迅还写文章骂过沈从文,但是当美国的斯诺问鲁迅中国作家谁比较好时,鲁迅第一个提到沈从文,说他的短篇小说写得还可以。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尚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得知后,写下了《丁玲女士被捕》一文,后又相继写了《丁玲女士失踪》以及《记丁玲女士?跋》两篇文章并刊出,不久后他听到丁玲被害的谣传,还写下《记丁玲女士》一书,这些文章,涉及很多丁玲的私密往事。这成了丁玲的一个心结,终于在解放后的几十年,对这部关于她本人的传记痛骂有加、嗤之以鼻。丁玲发文称《记丁玲》是“一部编得很拙劣的‘小说’”、“胡言乱语”、“连篇累牍”,并斥沈从文为“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站在高岸上品评在汹涌波涛中奋战的英雄们的高贵绅士”。至此,两人关系彻底破灭,对于丁玲翻脸不认人的举动,小编很是不齿,或许沈从文写了一些你不愿承认或者不愿意回顾的事情,但那也是为了营救你,为了感怀你,在白色恐怖时期冒着风险写下的文字,几十年后再来翻总账,沈老是不是太屈了一点?记恨某人的一些行为,就算他的行为可能有不准确不恰当的地方,但总要看看别人的出发点吧,总不是专门为了黑你丁玲写了这么多文章奔走呼救!两人的过节不止以上一二,故人已往矣,感兴趣的八卦可以去找《民国男闺蜜》这本书读读,我就不多评述了。

  《民国男闺蜜》读后感(八):民国渐远,情事可追

  因了快生活的紧逼,这个时代的人们愈发怀旧。于是,一些有关大师与名媛的民国掌故或者趣闻,竞相以书的形式在坊间流行起来,关于民国那些人的私生活,有些书八卦得越来越离谱,甚至比街头小报还烂俗。好在作家崔艳写的这本《民国男闺蜜》,让我们看到了民国大师与名媛的真性情。说起男闺蜜,并不是当下女子才拥有,在一百年前的民国时期,那些名媛早已拥有了。

  《民国男闺蜜》并非八卦民国大师与女神们的私生活,而是讲述这些名媛与她们的男闺蜜之间的交往事件,包括生活、情感与工作上的那些趣事,其中也含有一些暧昧的细节。通过这些客观史实,让我们对民国那些女性与男性之间的亲密友谊有不一样的了解,此外对这些民国名人也会有新的认识。相信读过本书的人,势必会对民国人物及其人际关系都会有新的看法。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那些声名显赫的名字。还有那些长时间以来在我们的记忆中消失的人和事。从中,我们看到作者为了追踪一个人在民国留下的痕迹,煞费周章地检索资料,主要源于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认识,仍然是不完整的。  

  作者的本行是教师,在文字的准备之外,她还需要去采访学生,去了解民国的他或(她)在当代的命运。也许正因为此,作者对于那个时代和当下的巨大断裂和反差,有着更深刻的体察。“前辈已逝,不可追”、“背影渐远,犹低徊”的深沉感喟,在书中处处可见。这并非文人的套语,其中包含的是对现状严峻的省思和对历史温热的情感。

  即使是在那些我们更熟悉的人物那里,对于一种精神气质和风度的描摹,也没有沦为趣味性的叙述。客观史实使得作者尽量回避主观的价值判断和借题发挥。她常是敏锐地从大量素材中抓取最有表现力的细节,然后用特写式的笔法勾勒出来,只需短短几句,便画面感十足。在细节的穿插点染中,可以不按一语,而境界全出。加之时间不断地在过去与现在之间闪回对照,作者的笔触愈是冷静,其中包含的情感却愈显得炽热。虽然每章篇幅不长,但读后令人低徊不已。就其中情感的深度和广度而言,称其有尺幅千里之势或许并不为过吧。

  自然,这些离不开书中人物自身难以企及的人格魅力。然而,我们心中仍需怀有如此这般的耐心、尊重与温情,不是将他们物化为文化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和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小心翼翼地打捞和护持那个时代所有的光荣和辉煌,借以灌溉我们这个时代并不丰盛的精神家园。

  作者在书中,字里行间絮絮叨叨,呢呢喃喃,没完没了,其实她在向读者诉说一个主题: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有那样一批人物。那样地相识,那样地相知。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所守护和体现的精神、风骨,已与时下相去甚远。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恍如隔世;抚摸历史,我们不禁浩叹不已——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在那个时代,曾经生活着那样一批纯粹的真人,创造着那样本色的历史,发生着那么多耐人寻味的逸事,回荡着那样多余音不绝的言语。

  在《民国男闺蜜》这本书中,历史不再是简单的年代、人名、数字的混合物,而是一幕幕精彩绝伦的鱼羊活剧。这些历史上真实的情事,是不应该随着时间的远去而黯淡,为今人所忘却的。这本书的封面是岁月流金,旗袍女衬着落英缤纷,让人想起那些尘封了的民国情事。欲掀未掀的书皮犹如少女撅起的嘴角,有着讲不完的溢彩风流。

  读《民国男闺蜜》里的故事,就好像穿越到了那个年代,我与他们都一一打了招呼,像一个笨拙的年轻人。她或他并不认识我,只是步履匆匆,消失在岁月之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