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社交红利2.0》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社交红利2.0》的读后感10篇

2018-05-26 21: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社交红利2.0》的读后感10篇

  《社交红利2.0》是一本由徐志斌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社交红利2.0》读后感(一):即时引爆,笔记ppt

  1.一九法则互联网时代是加剧垄断,赢家通吃的时代;无价值信息泛滥,就是有价值的信息更加昂贵

  要么平平,要么通吃!

  2.2011.1.21,433天后,微信突破1亿用户;2015年,微信5.7亿用户。

  3.2013年初,最多的APP下载一天突破80万;2013.5,疯狂猜图突破一天下载300万;脸萌,2014.4,突破500万下载量。

  引爆的更猛,更快!

  4.四大社群引爆法则:

  短-零成本、用户时间少,上手快,轻松,粉尘化时代

  新-体验新奇

  好友-好友向外转发的欲望

  快衰-不断快速迭代

  5,标题类似颜值重要性凸显

  这,最,好HOW,玩WHY

  《社交红利2.0》读后感(二):产品经理和产品运营常识

  这本书所写的,应该是产品经理和产品运营必须具备的常识,写的也像一份互联网产品运营报告或者说数据分析报告。那么说到是常识,那就做一个简要的提炼。

  社交引爆四大定律

  短定律:用户投入时间成本越少,越容易引爆

  移动时代时间的碎片化,各个产品都在争夺用户时间和用户注意力。信息时代,人要求的是快速的反应,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反馈,用户的心智会对长时间的投入不耐烦,时间成为最重要考虑的成本。信息越快,社会节奏越快,人们很难在一项产品投入大量时间。

  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投入足够多的内容,成为最优选择。只有当收益过时间成本,才会实现用户黏着,变成长期用户。

  用户的理解使用成本越低,企业需要投入的成本越低,用户收获愉悦或价值越大,企业最终收益越大。

  新定律:玩法越新,引爆速度越快

  产品同质化的时代,新玩法的重点是让用户以新鲜感状态来生活和消费产生强大分享率和转化率来实现引爆。新的意思,也表现在用户需要在社交中更新自己的状态,重新定义自己的状态。

  好友定律:用户越投入,对好友的影响越大

  好友影响的基础信任机制,会对分享率、转化率和长期黏着留存产生影响。

  好友的聚集就是社群,社群扩散就会从强关系的好友扩散到弱关系的半熟人陌生人

  社交指数=1*时间系数*社交影响力(转化人数)*分享率

  社交指数越高,扩散和转化的双重效果就越好,就越逼近引爆点。

  快衰定律:使用时间越短,衰减速度越快

  即使是使用时间很短,但是收益很低的产品,用户也会很快退出。可是,如果加上新定律和好友定律的影响,那么就会是新用户增长速度在衰退,但是产品是正常运营。

  快衰后的三种对策

  肥尾

  复制

  频度和宽度

  连接点,用户从一种生活方式进入另一种生活方式,从一种服务切入另一种服务,一种能力对接另一种能力的窗口。

  社交7定律,如果一名用户进行有价值分享的次数达到7次,所产生效果会大于7个人各分享1次的效果。

  社交网络与长连接,企业与用户接触点的优化。

  社群运营引爆和黏着的四大原则

  社交网络中两种常见形态,个人关系链和社群

  原则一,不是企业自建社群,而是让用户自己来

  原则二,给出简单清晰目标,并逐级实现(让用户在社群中有成长感,自我激励

  可以做用户每天的签到和积分成长体系

  在自主激励和自助目标联合发挥作用下,用户得以实现长期黏着和留存,即长连接。

  原则三,每个人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并去完成

  解决核心用户长期活跃问题

  原则四,即时且正向的群体激励

  关注用户在社群中的排名

  杠杆运营,将用户每天发布的海量内容中优秀部分,通过图片宣传活动奖励虚拟成就等方式呈现出来,引导用户进行参考对比,进而创造更多和更好的优质内容。

  为引爆而生的轻开发模式

  即精益开发,灰度测试,快速迭代。

  好好做个标题党

  数、最、How、Why,用数字、最、如何以及为什么来做标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否能够吸引足够的流量和点击量主要取决于标题的吸引力大小,做到有故事冲突性,有兴奋点,简洁有力观点鲜明结合知名著作、知名电影、知名人物、知名企业或组织以及当下热门事件,就会是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标题。

  这本书的作者,在从事互联网工作前,是一名记者,所以他在做移动社交网络研究中,是懂一些互联网运营的知识,但是如果他从事过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工作或具有相关的知识,那么就会写得更好了。

  《社交红利2.0》读后感(三):社群这道菜

  说实话,这本书是那天听徐老师在微课堂里面分享后的那个晚上,我用了大概3个小时看了一个抢先版(PDF),因为之前看过《社交红利》,所以看这本书会比较的快,加上我看书的习惯,把目录浏览过之后,重点的地方慢看,不那么重要的就一带而过,200多页的书,看起来其实不蛮。

  对这本《社交红利2》的第一句评价是:这本书不是拿来看的。

  如果你想学习怎么真的运用大数据来分析你看到的现象,产品,或者是一个行业发展,这本书可以给你一个思路。本书的珍贵在于实操性非常的强,比如在解释快衰定律的时候,作者引用了“足记“APP,来作为例子,首先展示的是足记的发展历程,接着给予足记在Android版本和IOS版本新增用户数据的折线图来说明他的命题”引爆", 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数据分析作为论据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对于本书的第二句话:本书从实例中告诉你用户是什么

  不论是《社交红利》还是这么《即时引爆》,作者关于用户的总结如下

  1. 如何短时间获取用户?

  2. 如何最大限度的把新用户转化为持久用户?

  3. 如何提升自身,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

  不同于其他讨论社群如何搭建的文字,本书从来不讲概念,只从WHO和WHY两个方面对于这个部分进行解释,而是通过实例来论证,详见第二章的内容,非常的精彩,我就不多言了,毕竟没有徐老师的那么精彩。

  最后聊聊我眼中的社交,或者说社群该怎么做

  内容>口碑>用户,这是个人认为的优先级。

  用户。任何产品发布后,自然而然开始下一步的部署:如何提升下载量、提升注册用户数、增强用户活跃度。一般来说,最基本也是最容易的做法之一就是尽量利用普及的帐号,而企鹅在这点上肯定是国内当前使用最广、最完善的帐号系统。当用户数够了,那么对于用户的关注度要时刻把握,这一点,私以为FB,Tweet把握得比较要,除去你每次登陆后会给你推荐可能认识的人,感兴趣的话题之外,定期他们会有邮件推送给你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这一点上之前提到的Medium做得更加出色,Medium每日会推送一次(3篇文章)到你的邮箱里面,这三篇文章是根据你最近参看文章的类型来推荐的,而且手机上也会更新提示,对于用户行为把控得非常好,这是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用户去搜索,去关注。要知道,用户是懒的,而且还是懒的爷,没办法,您得伺候着。

  口碑。很多产品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口碑效应。这是被认为最有效获取新用户的方式之一,而社交网络大大的降低了口碑相传的门槛,而且成为最高效率传播场景。任何的产品要借助社交产品传播力,内容与方式都需要好设计,这是比内功的时候。这也是为啥我觉得国内很多都不是在比内功,都花在了如何给用户礼包啊,福利的短期浮夸的收益上,短期获利,长期只能是崩盘。

  内容。(再次强调)很多人说,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把所有的点连接成面,从此信息没有信息孤岛不再孤。

  这里拿微信做一个例子,微信在这一点上做的是传递信息的本质,无论是公众号,还是基于个人之见的信息传递,让信息有效、准确的传递到用户那一端,解决好这个问题。另外,在App没那么发达时期,有人将其视为孤立,彼此信息不通畅,从这点上似乎违背了移动互联网的本质。然而,微信则抢先一步,先触及这个目地,借助其开放平台庞大的用户基础,辅以推广运营得当,比粘性更低的搜索产品更有机会获得用户的青睐,从而把用户作为中心,打通各APP,帮助用户实现互联网信息的跨应用浏览和无阻碍信息推送。但是,你不能仅仅是一个搬运工,这样无意义,也非常容易被取代,那么如何做到不可替代?很简单,模式应该是:客户关系管理+富媒体应用+关系链管理+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精准推荐,在最初的端口把握好内容的精准分析和审核,这样到了终端,还会不合用户口味吗?我想应该是不会的。

  所以社交的引爆点还是要回归到 ”内容“ 上,当内容做漂亮了,是干货,用户只需稍稍引过来,自然就能爆

  《社交红利2.0》读后感(四):创业者实战秘籍

  互联网就如股票中的大盘,最先下去炒的,不用拿出很多本钱,也会引来几轮风投,然后坐等分钱,就如刘强东、雷军等人。京东也好、小米也罢,当我们大体上掌握了人家的运营模式,准备如法炮制或者按照其模式完成逆袭,就会发现,人家已经掌握了海量的、固定的客户群体,在这个市场上已经抢占先机,实际上已经挖掘了更大的财富,而我们作为模仿者,只能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像炮灰一样成为过眼云烟

  纸媒的逐渐消亡,已经证明现在是互联网盛行的天下,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都可以回家啃老了,只要拿起手机,拍个照片,写几个文字,发个微博、发个微信朋友圈人人都是记者,制造轰动的事件,都可以刷爆朋友圈,吸引大量人群转发。 不过,毕竟你的朋友圈中还是有人对你发的东西不感兴趣,如果你是靠微营销打天下,那么如何找到精准客户,才能让财富随之聚来。

  《社交红利2》中的社交不是指大家的社会交往,而是指网络巨头们构建的客户平台。这本书通过案例、数据图表逐层分析,让创业者们都能了解创业成功的秘诀,以及失败的主因。会告诉你如何在短期内获取客户、如何把新用户转化为自己的客户、如何提升自身的内部架构,去应对大趋势的发展变化,实战性非常强。

  不管你是个人做微商,还是从事网络公司的运营,《社交红利2》都会让创业者从书中的实例和数据中体会领悟新颖独特的观点,会教你把网络实战的方法运用到现实创业中去。可以说,这本书是创业者的实战秘籍,创业之前阅读这本书,将对未来自己的网络推广和运营大有帮助。

  《社交红利2.0》读后感(五):好内容结合社交红利理应即时爆炸

  社交引爆四大定律:

  1、短定律:用户投入时间成本越少,越容易引爆

  (1)“标题党”总是能在短时间吸引用户,让用户在很短的时间获得信息或能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

  A.带数字的总结类标题:解密德国最受欢迎的10个品牌、去法国买这10款产品就够了、日本造型师私藏的10款美发神器等(注意,如果把10个改成5个和30个标题的吸引力度又会不同)。

  .能解决某些问题的标题:十一月,中国最美的地方是哪、习大大说了什么竟让无数官老爷无地自容、万万没想到最容易贬值的是这十款车型、你见过最美的女神是什么样的。

  (2)一些小游戏让用户能用5秒钟获得5分钟的愉悦,这就是让用户实现小成本得到大收益

  “围住神经猫”、“脸萌”、“打飞机”都是“马桶游戏”,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能玩一次,却能让用户得到很高的愉悦感。

  2、新定律:玩法越新,引爆速度越快

  一九法则:在社交网络中,一款快速增长的应用或者服务,能够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

  用户日益增多的日常生活艺术表达需求

  以上两个基础造就了越来越多细分化的产品,并且每个产品都在对应的细分市场取得领先:强调自拍的美图秀秀、风景修饰类的CAMARA360、电影大片类的足记、漫画头像类脸萌、漫画故事类的魔漫相机等;

  3、好友定律:用户越投入,对好友的影响越大

  需要注意的是,在社交网络状态下,社交指数不再强调粉丝数量,而是强调流动性。想想那些爆款文章的公众号,尽管其公众号的粉丝数不太多,但是很多文章不断被好友分享能够达到百万级别的分享量。

  因此,如果让让产品和用户展开互动,让用户有兴趣分享信息,是其中的关键,一些案例:

  (1)“你击败了XX%的好友”,瞬间拉近了你与好友的距离,让人不断想击败好友,当有了进步会不断分享;

  (2)滴滴打车的红包券,不断与好友分享,持续保持互动;

  (3)逻辑思维的特供月饼,可以自己下单后不购买,邀请好友代付或者送礼、拼手气送礼、抽奖等,都能增强与好友的互动并且加速分享;

  4、快衰定律:使用时间越短,衰减速度越快

  若要逆转快衰曲线应注意:

  (1)持续推出新作品,保证肥尾;

  (2)复制

  (3)频度和宽度

  想想微信红包在滴滴打车、购物中的新增功能;秒拍、魔漫相机等可以在微信分享;虾米、网易云音乐无法在微信分享导致发展受限等;都是频度和宽度上的考虑;

  不断与用户建立连接点。

  社群是使引爆中为尝鲜而来的用户群,长期黏着、转化的最好方式之一。

  社群运营四大原则:

  1、不是企业自建社群,而是让用户来

  “三近一反”(行业相近、排名相近、兴趣相近、性别不同的用户)聚集在一起,组成社群。这样能够确保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分享、相互交流。

  2、给出简单而清晰的目标,并逐级实现

  “刀塔传奇”中的自助目标和自助激励:想体验升级超过好友的感觉,想体验获得新英雄的感觉,想体验新装备的感觉,想尽快体验一些需要达到特定要求的副本的感觉,以此实现付费。

  3、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任务,并去完成它

  值得注意的是,依靠社群领袖来维持大量社区活跃度的方式并不可取。

  4、即时且正向的群体激励

  游戏中的好友排名;超过了##%的好友;点赞、转发等;一些网站的签到奖励等;

  小团队和扁平化管理的重要性

  例子:韩都衣舍267个产品小组

  《社交红利2.0》读后感(六):【社交红利时代】--社交收益=信息(7肉)*关系链(2骨)*流动(1血:互动、评论和转发)/点:微博-线:QQ空间-面:微信

  社交收益=信息(7肉)*关系链(2骨)*流动(1血:互动、评论和转发)

  点:微博聚焦于信息一端

  线:QQ空间强调关系链的自然沉淀

  面:微信的互动是核心的部分

  7肉:信息

  5骨:关系链

  1血:流动

  不管是传统还是线上,社交网络因为共同需求而建立,群内成员有特定的商业需求希望得到满足,若能掌握社交网络特质,设计出方案满足他们的需求,各种商业机会就会呈现在不同的社交网络中。

  在国内外,有许多拼车、团购、美食、打车、电影、健身、二手商品租用、销售等网站和服务,社交网络都是在具备商业需求的前提下形成。需求被细腻化、精致化,结果又创造出更多新的商业机会

  ======收益=信息×关系链×互动/流动(评论和转发)

  红利收益正是从这三个原点散发出来的,就像一个简单的等式:收益=信息×关系链×互动

  “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或者是鼓励“让人们讨论你”。

  依据上述环节,我们可以得窥产生红利的几个部分:它们可以从一条基础但又精彩的信息中产生,通过不断的、更多的用户分享,在用户的好友中得到信任与共鸣,并因此传递到更多人面前。

  不管是精彩的信息、深厚的用户关系链(结识好友的多少),还是互动(由简单的评论、转发所引起的激励效应),都会带来社交红利。

  利益的获取或许不再依赖于宏大叙事、大资本投入,以及企业间的大规模战略合作、资源倾斜,而是只关乎细节。信息文案的拟写、推动目标用户之间的积极分享与互动,这就是细节。

  尽管社交网络们同样都具备着“信息”“关系链”“互动”三大环节,但不同的产品,信息流动的速度、覆盖的人群范围与沟通密切程度截然不同,所引起的互动形式、所能承载的应用和服务也不一样。

  微博越来越聚焦于信息一端,

  QQ空间的各种玩法强调指向于用户关系链的自然沉淀,

  而微信在无线与碎片、关系链的多种作用下,“互动”会处于极为核心的部分。

  伴随着时间的延续,即使在同一平台之上,也会发生许多不同的变化。比如信息,我们会悄然发现尽管信息的保鲜程度越来越脆弱,可能5分钟一过,好友们就再也看不到了,但它们意外地通过互动的增加而使

  生命力强劲且漫长。这些细微而奇异的变化,带给了企业与创业团队许多值得思考和利用的不同角度。

  观察QQ空间、微博,乃至新崛起的微信及其他平台,基础的用户发布“信息”、相互之间添加好友结成的“关系链”及所进行的互动方式,是理解社交网络的最佳切入点与行动指引器。这些虽然琐碎,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细节:每个细微的分享和评论

  窥一斑而知全豹,每个细微的分享和评论背后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和大型平台合作的方式,不再是用过去资源互换等传统方式进行。通过观察并充分利用、优化每条细微的信息,以及每个细微的分享、转发与评论,

  不仅会发现它们正在构建出一个庞大的洪流,将社交网络的红利带到合作伙伴面前,也能清楚地看到社交网络自身的未来发展与运营规律,让它们的能力为自己所用

  ====================================================== 社交红利时代

  ========================== 1 信任背书

  我们能留意到几个关键信息:时间的延续、细心互动、专业、品牌。如果再细看,会发现这些信息都在指向信任的建立。互动中,烟烟通过自己专业、耐心的解答赢得了更多粉丝/听众的信任,尽管没有做广告,但用户依然选

  择了在她的网店采购奢侈名贵的商品。

  每一个细微的分享动作汇聚起来时,将形成庞大的洪流,而社交网络承担了“汇聚与分发”的平台作用。在汇聚与分发中,现有企业与创业团队都可以便利且低成本地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流量、用户、收入,或者是口碑、

  销售、客户认可等。

  在这个案例中,前总裁为那位成员做了信任背书。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接到推销电话,多半不予理会,因为没有证据或者是信息显示电话那头的陌生人值得信赖。而好友圈子为这种信赖提供了传导的可能,

  即便在陌生的环境下,如果某个成员的真实身份信息、历史谈论可查询,基于对他本人的信任可在一定程度上建立,或者经人介绍,就可以将这种信任背书传递下去。

  信任总是先行产生在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之间(可以将之称为强关系),然后是领域之内的同行或朋友的朋友(可能发生联系而变成强关系),最后是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可以称为弱关系)。

  对于陌生关系的信任建立,烟烟做出了很好的范例:通过专业、细致的互动,能够在陌生人群中逐渐累积信任、增加背书的速度。

  信任的建立伴随着社交网络的种种环节,包括专业的内容(信息)、朋友间的介绍(关系链)、认真地转发评论乃至服务提供(互动),在协助企业快速转化为自己期望的效果之余,逐渐吸引更多潜在目标用户。

  信任在这个传导链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整个社交网络中最关键的因素。

  =========================2 媒介重组与权力再分配----这种变迁源于好友关系链及依附在其上的信任

  现在,任何一个单向媒体都无法满足公众对于信息的渴求,哪怕它过去是权威的代名词。

  自媒体账号的极大丰富,带来评价舆论声音的极大丰富,并继而将带来传播形式与获取方式的变化,推动媒介的改变与媒介权力的再分配。

  社交时代里,去中心化的架构导致了任何一个账号和用户都是一个传播节点,编辑已经无法实现控制。

  人们更加依赖阅读好友们推荐的文章与链接,尤其是他们发出的关于新鲜好玩事物的信息。

  这背后折射出媒介权力的变迁,即人们不再信赖过去的权威媒体,媒介权势的迁移速度超过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网络媒体时代,这一过程已经不可避免地从传统媒体部分让渡到了网络媒体身上,但当社交网络蓬勃发展时,

  更多的媒介权力开始转移到社交网络中。如前所述,这种变迁源于好友关系链及依附在其上的信任,

  广义上,每有影响力的用户都将变成自媒体,不管是名人明星,已成规模的微博内容大号、微信公众账号,还是普通的用户,都会不断承接着由信任赋予的新的媒介权力。媒介流失的权力很大一部分会返还给每一位民众、

  每一个专业人士本身。

  用户并不会满足过去单向的信息接收,他们希望互动,希望将自己的感受发在微博或者好友群内

  当媒介权力开始返还给普通用户,及由他们所发出的一条条细碎的信息时,在信任背书的推力下,新的社交红利时代已经悄悄到来。对于企业而言,新的营销时代也同时开启。

  ============================3 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

  都源于用户分享、发布信息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

  社交网络四维:1对N和延迟和及时.png

  ----“信息”是肉

  观察社交网络中纵横往来的信息,最受用户欢迎的类型可被归纳为:利益(利己或利他)、娱乐、情感(充沛流动的好奇心、八卦心、泛滥的爱心、侠义心)等。

  ----“关系链”是骨

  ----“互动/流动(评论和转发)”是血

  “互动”(评论和转发)的发生本身取决于“信息”文案写得如何,及用户好友数量的多寡和紧密程度。互动也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激励,推动有价值的消息在人们当中口口相传流动开来,形成口碑效应和病毒的传播。

  企业对三个环节的不同分解与侧重,衍生出不同的风格。

  强调信息的企业与创业团队,以策划和活动见长;

  强调大号的价值,微博营销多云集于此;

  强调应用与产品,多是技术型创业团队。

  ===================================================第二章 信息的重量

  用户在社交网络“创造/分享→浏览→互动”一连串动作中,创造和分享是最重要的。信息一旦被发布出来,即已经拥有自身的生命力,产生的作用或大或小,引起的转发及覆盖的人群也大小不一,即使同一人用不同的表述方式,

  也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差异。

  引发作用差别的细微因素在背后默默地产生着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情感。热点事件因此而起,人们围观参与令自己开心或愤怒的事情,也由此产生了许多无聊的“自娱现象”。当信息纵横流动开来,会将一个个原本分割

  独立的社交网络连成整体,论坛与微博、微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同一事物的不同映射。

  -------------------------1 充沛流动的情感与自娱情结

  群成员是互联网圈子的一些创业者、企业高管和投资人等,信息发布者是一家投资公司的投资人。这句反问让人大跌眼镜。理论上的高端用户,为什么也会愿意分发并维护明显是荒诞的信息?

  “高雅各有不同,低俗却惊人地一致”,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与事物,精英人群与草根用户没有本质的不同。

  炫耀是另一个可被简单识别的重要推力,在博客与微博发展早期发挥了巨大作用,部分用户晒出自己隐私的目的正是希望收获被关注的目光。相比熟人之间,陌生人氛围起的作用更为显著。

  在这些不同年龄人群中,数据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即对轻松内容的需求和获利需求(如对抽奖活动的参与和关注上)。

  越是在工作和现实中煎熬的人们,对于能激励或逃避一时的内容需求就越大,心灵鸡汤和语录满足的是这个需求。无聊的自娱提供的是廉价的自我娱乐,哪怕这些内容没有产生价值。

  -----------------------2 信息的四种作用

  从愿望出发,企业总是希望每条被用户分享或评论、转发的消息给自己带来四种结果,

  它们分别是:带来高质量的转发互动、带来口碑、吸引目标用户群(追求更多粉丝)、吸引用户点击链接或购买。

  -----------------------3 回流的差异和优化

  1.去三亚?还没做好攻略吧,我之前需要的信息都是在这里找的(附带链接),吃喝住行很全面,你还不参考下?

  2.我也即将去三亚,景点、住宿、美食、交通轻松都搞定,这儿的信息帮了我大忙,强烈推荐(附带链接)。

  3.带朋友出去玩,行程必须充满惊喜呀,这里有好多情侣回来后写的三亚精彩游记(附带链接),赶紧学习学习。

  4.Hi,去三亚旅行也是我的最爱。玩什么、吃什么都难不倒我,因为我在这里找到了最实用、最全面的三亚旅游攻略(附带链接)。

  5.到三亚旅行,玩得怎么样?去过三亚的朋友都在这里(附带链接)。分享精彩旅行,你还不来看看?

  5条不同的文案,在同一天分别发了出去。当天试点结束后我们看到,前面3条的转化点击比例在60%以上,后两条在6%~7%。单独从这5条文案看,只是言语的出发点不同就能带来点击访问回流上的很大差异

  ,前3条数据表现良好,正是因为简单而直接地提出了衣食住行的实用信息,这对出行前的用户有着巨大的帮助。从文案本身看,继续朝这些角度优化还能获得再度提升。

  ----------------------4 信息的承载

  微博易将之总结为:

  ·重复。通过在一个时间段内讲述同一品牌的不同故事,经过用户的关系链扩散后反复传递到目标用户面前去。由于轻松,用户会乐于接受。

  ·影响力与信任背书。邀请或选择部分名人明星、认证账号发布微博,借助发布者的影响力。对于他们,用户建立信任所需要的时间显然更短,也更易被影响。这个做法很眼熟,和企业投放电视广告的策略一样,只是讲述的内容和故事在不断变化,甚至以天、小时为单位进行调整。

  ----------------------5 超越140个字:信息的进化

  从长篇博客到140字微博,书写门槛的降低推动了微博在诞生早期吸引了诸多用户

  ----------------------6 马桶游戏与轻量应用

  信息的简单与碎片,在无线与社交的双重影响下更显突出。

  =========================================== 第三章 关系链壁垒

  曾经的互联网,是一个以内容和话题为唯一驱动力的理性的、浩瀚的信息海洋。然而,创造和消费互联网服务的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社交网络的崛起开始为互联网增添了以人为本的色彩,

  使得网上的信息、交易、娱乐增添了某种基于人群、信任和关系链传播的色彩。正是这么一个看似微小的变化,几乎改变了线上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创造出一系列创新、创业的机会。

  对于社交网络来说,有两个渴求:一是能让用户找到更多好友,好友数量(关系链)越多,能够带来的价值与效果也越多,也越容易留住用户;

  另一个是降低用户寻找、添加好友的难度,微信的朋友圈之所以能用最快速度吸引大批用户的目光,一个原因是用户无须再寻找添加其他好友,直接继承了微信好友本身。

  -----------------1 你的好友即整个世界

  2007年,我刚加入腾讯公司时,一位产品经理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会习惯性挂着QQ?答案非常丰富,有人认为是增长经验值,有人认为只是习惯,或方便联系友人。但这些答案都有偏差,那位产品经理说:人们习惯挂QQ的原因,是方便别人随时找到自己。

  “方便别人随时找到自己”,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用户用隐身的方式挂QQ,本质还是害怕自己被他人遗忘。在社交网络中一样,人们习惯刷微博、看朋友圈的原因,是希望自己了解世界,掌握更多信息,在和友人见面时有共同的话题。

  观察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成长,不管是发言还是收听关注,一般都会出现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用户刚刚进入社交网络。以微博为例,一开始,用户新进入时,面对零个用户关注、零个用户收听、空白的Timeline(时间轴)及自己的零条发言,多半会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操作。运营部门会在这个阶段介入推荐账号的动作,目的是吸引、留住用户。尽管这个做法有其明显弊端,但毫无疑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是用户进入活跃期,这时,会大量增加好友的数量。如海量收听微博账号、增加新的微信内容公众账号等。

  过载信息的处理方式也可以通过QQ邮箱的策略进行观察。在QQ邮箱订阅推送中,每天文章数量被限定在6~15篇。

  第三个阶段是成熟期。用户在微博中的成长进入到第三个阶段时是最佳状态,会主动开始不断优化过程,取消话唠或无趣账号,增加收听有用、喜欢的对象。

  开始学会优化的用户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用户

  -----------------2 每个账号背后有力量

  微信自身用户数的快速发展,也是充分利用现有关系链的最佳典范。观察过去的发展,“附近的人”与“摇一摇”这样两个有很强娱乐属性的新功能推出,为微信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社交网络一开始是企业和人们现有能力与资源在网络中的兑现。

  企业与创业团队也有另一个庞大的需求,是希望能够缩短这个过程,并获得更大的一个人群的回应与聚拢。没有基础及用户的公众账号、微博内容账号,就必须依赖于内容专业度。要想用户订阅关注,就必须有所贡献

  ,用户订阅与收听一个非自己好友账号的首要动机,很大程度上就是“有用”或未来可能“有用”。

  搜狐新闻客户端微信账号运营就体现了这些特点,工作人员王璇在《新媒体如何玩转公众账号》中总结如何吸引用户添加搜狐微信账号时说道:

  ·内容独家。别的地方没有,要想看到这内容,你就必须关注我们的账号。比如我们在元旦和春节做的明星拜年送祝福,通过一线采访收录到很多明星的拜年祝福,如姚晨、韩庚、Angelababy等,然后把他们的祝福在合适的地方进行推广,吸引他们的粉丝来收听。

  ·内容够新奇。人都有好奇心,都喜欢了解一些自己不曾了解的故事和知识,我们就做一些未解之谜等内容来做引导推广,效果不错。

  ·内容有深度、全面。现在大家谁都不缺信息。作为一个资讯媒体类的用户订阅者,绝不是仅仅告诉用户发生了什么,更多要告诉用户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对他的生活、工作、价值观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些比较有深度解析的、带有独特视角的文章大家会很喜欢。这时,去做适度的内容引导也会带来一定的微信订阅数。

  -------------------------3 第三节 大号崛起:如何聚拢更多新用户

  弱关系指的用户对某一账号/用户并不相识,凭借个人的兴趣、爱好而关注收听。

  《社交红利2.0》读后感(七):阅读作者《小群效应》吧,好了很多

  黄光明说:“我们的对手都消失了。”许朝军说:“追随者都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这个特点我们一开始就有所感知,社交中用户的关系链(也就是用户和他的好友们)会对一些自己喜欢的应用和现象进行保护,并将其竞争对手驱赶出去。 “在社交网络中,一款快速增长的应用或者服务,能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我们称之为“一九法则”。 过去我们已知,分享是社交网络中最为核心的动作,也是获取社交红利的基础行为之一。毫无疑问,高分享率带来的病毒式扩散是这款游戏成为最早的“起点即引爆点”案例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核心指标是转化率,这依赖产品体验,解决产品希望长期黏着用户、吸引用户反复使用的问题。和分享率一样,向好友求助的信息在社交网络中通常会激起人们帮助他人的意愿,有着较好的转化率。不过,这并不能支撑产品的快速发展,只有产品体验足够好,用户才愿意分享推荐,才能在第一次体验时就被吸引,从而留下来。 社交引爆四大定律:短定律:用户投入时间成本越少,越容易引爆;短定律:用户投入时间成本越少,越容易引爆;好友定律:用户越投入,对好友的影响越大;快衰定律:使用时间越短,衰减速度越快。 “短”定律中的“短”,指的是用户花费更少的时间、投入更低的成本,包括使用服务时的点击动作、理解服务所需的脑力等,从某项服务(包括应用、活动等)中获得愉悦享受,或者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本书提到的大部分案例,都在强调简单地使用和理解:用户可以很轻松地体验整个流程。在社交网络中,时间就是最主要的成本和支付货币。 腾讯科技副总监龙兵华在网络媒体行业从业超过14年,他一直对编辑同事们强调,要“明确数字和行为的意义”。例如阿里巴巴上市的新闻,如果使用“阿里巴巴IPO(首次公开募股)融资200亿美元”这个标题,就没有使用“阿里巴巴将创下史上最大规模IPO”更能吸引用户;苹果的财报新闻如果用“苹果第一财季净利润仅增长2%”这个标题,就不如“苹果净利润创下15个季度以来新低”更加简单易懂。 “消磨用户时间的产品想要崛起,必须在大量占据用户时间的平台上爆发;刷存在感的产品想要快速崛起,也必定要搭上社交关系链。正巧,中国市场的这两个平台都指向了微信。因此目前可见,引爆产品大多依赖于微信。”胡澈认为,这两个前提条件首先满足了碎片化场景的要求。由此衍生了一个特殊的人群状态:快速获得产品并快速获得满足的愉悦体验。 蔡文胜认为,用户未来或许会使用“时间货币”来进行支付,这和李拯民所提到的“关注度货币”类似,都与廉价娱乐、充沛的信息或应用、浪费式生活习惯等新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即人们希望花费最少时间获得愉悦享受。在蔡文胜投资的一系列应用中,我们多见消磨时间、提供廉价娱乐这两条重要主线。 用户分享率。用户分享率是指信息在后续传播链条中的穿透力,即再次被分享、被转发的次数。比如杏仁医生在第1度分享产生后连续扩散影响到了12度以外的好友。分享率体现了信息的价值与生命力,即使剥离了发送方与接收方的关系,这种生命力也依然会存在。在社交指数中,分享率代表着社交中的深度。 在两个阶段中,“三个爸爸”都传递了不一样的信息点,第一个阶段蕴含了更多的创业梦想和社群代言的情感,社群好友成为关键启动人群;第二个阶段强调产品本身质量,以及“爱孩子”等情感,在大众中广泛传播。 心理学中有一个“七次定律”,认为人们的长期记忆都需反复7次。微播易创始人徐扬在观察了社交网络中的大部分广告投放、市场营销活动后发现,“七次定律”在社交网络中同样存在。徐扬说,“对一项服务有需求的用户,如果在他的好友圈中见到过7次关于该品牌(或服务)的信息,就会变成这个品牌的忠实客户。” “社交七定律”的另一层含义是,如果一名用户进行有价值分享的次数达到7次,所产生的效果会大于7个人各分享1次的效果。 通常,社交网络中如果需要将用户加为好友,以此加强互动,那么运营团队会在活跃用户中选择地域或行业相近、排名相近(这样不至于太悬殊,进步可期)、兴趣相近、性别不同的用户并将之组合在一起。这被简称为“三近一反”。“三近一反”降低了陌生人聚拢在一起时“破冰”结识的难度。共同的“近”有助于消除隔阂。 蒋冠川只需利用2~3个工作日中的业余时间即可开发一款应用。秦川只用了一天半就完成了“围住神经猫”的开发和美工工作——如果说用户与应用/服务之间的接触更为短促、迅捷,那么时间就像是迅速被加速了一样,再用过去的速度来开发、测试应用,试探用户的反应,显然有些力不从心。等待新服务到来的时间过长,会令用户流向他处。

  《社交红利2.0》读后感(八):品牌存在于社交当中 未来即现在

  1.起点即引爆点,粉丝转发的行为目的在于塑造差异形象。

  2.用户三阶段:潜在用户、体验用户、成为大节点。

  3.社交四定律:短:用户投入时间成本越少,越容易引爆。(轻易?时间?步骤?)碎片化、收益足够高;黏着产生长期用户。新:玩法越新,引爆速度越快。解决什么?好友:用户越投入,对好友的影响越大。刷屏。快衰:使用时间越短,衰减速度越快。(短平快、稳准狠)

  4.短定律:社交中的0成本现象。标题口语化,多包含数字。“要明确数字和行为的意义。”“这最好玩”这This Here’s 最...好HOW玩WHY a.故事冲突性。故事!b.提炼兴奋点(数、行为)c.简洁有力d.观点鲜明(极端而不中立)e.名著电影事件 结构解构 用典

  5.好奇 怀疑 想学 共鸣

  6.活动运营6大法则:免费 简单(2s)透明 有趣 可累计 可兑换

  7.成本:理解 消费 创造 扩散 转移

  8.总结盘点各类文章“名老中医之路”

  9.“无价值的信息泛滥时,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会变得更加昂贵。”

  10.消磨无聊时间所获得的愉悦感。收益/时间 效—势 轻松简单,意犹未尽。

  11.全面体验活动(或应用)查看使用时间的长短、操作步骤多寡、能否一目了然(成本)以及是否愉悦,有成就感及持续供给的时间长短(收益)等方面。时间步骤 少;愉悦感受 高。

  12.用户愿不愿意谈论自己?用户的理解和使用成本越低,企业所需投入的成本越低,用户收获的愉悦或价值越大,企业最终收益越大。

  13.状态来源于几个基本诉求:塑造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差异化,缺啥补啥,“自我审查”利他;维持并增进和某个人群的关系。

  14.表达诉求或者意愿。“日常生活的艺术表达”正安人的生活状态。定义状态。定位。连接。

  15.用户宽度。只有状态才能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不同用户群体的阻碍。

  16.胡澈:引爆应用的两个前置条件:用户消磨时间(killtime 平台);自我认可(寻找话题和刷存在感 社交关系链)

  17.“时间池”

  18.用户状态和大平台使用场景紧密关联,时间货币。

  19.最近什么影响了朋友圈?情况如何?

  20.只有沉浸在社交网络中的用户才可以理解焦虑?一般需求没被解决——焦虑。询问批评抱怨发现感觉。

  21.用户越来越“懒”于行动(如订阅和打开账号)越来越依赖于好友的推荐(分享就是推荐的表现之一)来做判断。

  22.社交指数是指某一主体在社交网络中所拥有的被用户分享扩散及转化能力的相对性。

  23.社交指数三要素:a.社交影响力。辐射宽度。实际人数,转化倍数,回流量。b.用户分享率。深度。后序传播穿透力。c.时间系数。纵深与宽度同事发酵的时间周期。准备度。

  24.长连接,企业通过其应用、服务、活动、信息等方式,不断与用户发生接触。吸引他们体验产品或服务。这种企业和用户长期不断接触而产生的长时间维系,被称为“长连接”。

  25.接触点优化。连接与接触点。从应用服务到用户的每个接触点。

  26.个人关系链和社群是社交网络中最常见的两种形态。黏着、转化。详细的任务清单。

  27.原则一:不是企业自建社群,而是让用户自己来。社群运营增加接触点。time增加。让用户相互服务。点子王。神文案。笔记侠。老中医。策略帝。大金主。

  每个人的关系链和朋友圈就是一个个社群,对企业来说,在高频需求之下,现有用户、合作伙伴的好友关系链就是社群。低频、小众需求就是社群。亚文化。既能强关系,又能强扩散,这是社群的最大魅力所在。

  28.原则二:给出简单而清晰的目标,并逐级实现。重点解决用户个体在社群中长期活跃问题。所谓自助激励,是用户主动寻找属于自己的游戏或社交激励。树立自助目标。

  29.原则三:每个人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并去完成它,重点解决社群中的核心用户群长期活跃问题。月活跃(MAU)。#话题#是弱社群。社群用户群体:a.原创内容生产者;b.浏览者,沉默的大多数;c.内容传播者。每个人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并去完成它。周期性地释放活动计划。

  30.原则四:即时且正向的群体激励。重点解决企业与社群之间黏着关系、方向控制的难题。

  31.开发新应用——用户体验——用户选择——汇聚分析——优化——

  32.分享率。转化率。留存率。

  33.社交网络信息流。Timeline

  34.快衰的并非应用本身,而是分享的动力。

  35.快衰亦可以引爆。

  36.轻度用户行为。中度用户行为。

  37.先例。fast follow

  38.创意的现实参照物。

  39.高价值、低频度、宽广度。

  40.快衰:肥尾。复制 对于用户在社交中所处状态的理解。频度与宽度。

  41.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42.SDK 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软件开发工具包

  《社交红利2.0》读后感(九):移动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

  09年开始接触电商,正式入互联网行业也转眼有3年。身处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亲眼目睹移动互联网大潮对现在生活的影响力。每天都有新的app面试,每天都能听到互联网行业内的创业故事,融资消息。从来没被打过这么多鸡血,没喝过这么多鸡汤。感觉人人都能从互联网红利中分一杯羹。

  不得不说,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与人直接的信息更对等,信息的对等也让社会变得公平透明起来。身处互联网浪潮,我们每个人都是受益者。本书主要是通过近期的案例,分析了目前火爆的一些应用的引爆规律,因为水平有限,不敢点评分析的是否正确,但对作者对数据的观察和逻辑还是很敬佩的。

  在我看来,本书先通过脸萌和围住神经猫,魔漫相机等几个例子分析了社交引爆的四大定律:短定律/新定律/好友定律和快衰定律。之后讲了如果逆转快衰曲线:与社交生活有连接点/和用户维系在一起,社群运营。最后点了下小应用怎么在大企业环境中求生存(深挖垂类,从长尾中着力)。

  感觉我可能是个跟不上时代的古板人,还惦记着读书看报的年代,对互联网并不是那么有热情。但身处浪潮中,行不不行,知与不知,都还是随着浪潮在波动。

  《社交红利2.0》读后感(十):社区运营变态中的常态

  阅读社交红利2.0的过程是个烧脑的过程,一大法则四大定律,产品与社交的结合,如何通过社群运营达到逆转快衰曲线及开放平台上做超轻应用的测试开发的积累等等。每个点作者都是通过案例和数据来佐证。然而作者不光是佐证了这些点,而且深挖了在社交平台上如何通过社群的运营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1、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用户;

  2、如何尽最大限度的让新用户转化成老用户;

  从事互联网工作7年有余,从入行的第一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从早期的盗版书站的运营到社区运营,再到全民偷菜抢车位的SNS的开放平台,一路走到今天BAT及超级APP都开放了。技术变了、产品形态变了、平台变了,我们这些小开发者依然还在思考如何更快速的获得用户,如何更低成本的让新用户转化成老用户。一款产品在社交平台上需要被引爆(即快速的获得新用户)一方面考验产品的设计能力,另外一方面也非常考验运营人员运营的能力,对于我这样一个做着小运营工作的人来说,标题党是永不衰退的法则。

  通过一个标题抓住浏览者的眼球是运营小编的日常核心工作之一,有些时候资深的运营也会为一个恰当的标题苦思冥想。什么样的标题才具有这样的能力呢?

  1、 勾起读者天然的好奇心,使人好奇。

  2、 引起读者故有的疑心,使人怀疑。

  3、 满足读者想了解的欲望,使人想学。

  口语化和带有数字的标题更能吸引用户关注,此类型的文章总是会收获更多流量和点击量,以及更多的分享和收藏次数。

  如:地球上即将消失的100个小岛;10家你吃了就想哭的餐厅等等。

  近两年脑海里不停的出现“视觉暴力”这个词,也通过观察儿童观看动画片的类型,日常运营来印证这样一个可能性。信息接收者越来越需要更刺激的文字去冲击他们的视觉,也会更向往用第三者的视觉去发泄自己焦躁及幸灾乐祸的心理状态。

  作为一个从业者,看这本书很累;作为一个运营,看这本书更累;但如果想做好运营工作,看这本书肯定会是非常有必要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