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国制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德国制造》读后感10篇

2022-05-16 12:47: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国制造》读后感10篇

  《德国制造》是一本由华璐 沈慈晨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国制造》读后感(一):德国战车,跑赢时间

  德国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国度,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元素,比如康德和叔本华以至于尼采,比如普鲁士俾斯麦以至于纳粹的希特勒,还有挑起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战败但很快浴火重生的不死鸟....凡此种种,形成了德国印象:理性与严谨的战车。所以,德国足球队被称为战车,德国的制造业也被称为战车。遗憾的是,对于这辆战车,我们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大都是二手材料。这次,《财经》派出团队亲历德国,实地考察制造业并形成了《德国制造》这本书,确实是国内研究的德国的一种突破。

  《德国制造》这本书布局很强大,既有宏观概览,又有微观透视,可以说作者试图用尽吃奶的力气来分析的德国制造。宏观方面,包括历史进程、产业制度、文化环境等,微观方面,则选取了很多代表性企业,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成功探讨了德国制造崛起的秘诀,进而从“德国制造”的故事和思考中为中国制造和我们众多高端读者发掘深层次的启示。比如文化环境,我们可以从书中读出德国制造的两个特点,一是极致,二是热爱。

  德国制造的特点就是精密,德国制造,代表着高标准和近乎“偏执”的严要求,切合了德国人一丝不苟的量化习惯,这点尤其值得国人学习,我们的缺点就是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缺乏那种量化思维,因而,产品也只能停留在廉价货出的层面,无法达到极致,因而也就没有档次。

  其次是热爱,在德国有子承父业的习惯,在很多德国公司,经常能听到三四代人在同一公司工作的故事,尤其是在机械制造方面,很多中小型公司都是家族企业,依靠高品质延续了上百年。有了这样的传承,在产品质量上就有了敬畏之心。其实,这本质上还是对职业的热爱。但中国呢?有多少百年老店?更多的是,农民的孩子不想当农民,工人的孩子不想当工人,商人的孩子不想再当商人,医生的孩子不想当医生,因为缺乏热爱,热爱都没有,就不会有敬业。所以,培育热爱感,也是中国制造业乃至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除了文化环境,德国的养老制度、产业制度也都很有特点,而且相互间配合的很巧妙,所以让德国成为高端制造业的圣地。所以,中国制造业要想转型升级,结合实际学习德国经验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毕竟,我们无法也不能永远做廉价货。

  《德国制造》读后感(二):《德国制造:一个国家品牌如何跑赢时间》评论-13分

  我从美国官网买了双安德玛的跑鞋,天蝎座1代特别的帅,800元含邮费,漂洋过海邮回来,鞋上面写着:made in china,忍了!读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这双鞋到底值多少钱!我也知道了这800元都花在了哪?安德玛品牌占30%,毕竟是人家设计的,创意就是生产力!销售渠道商占60%,邮来邮去都浪费了,制造商只占10%,可怜的made in china,假如我在淘宝买,得1千元,更黑,淘宝上特别便宜的,又不敢买,肯定是假货啊,这道题挺无解!

  前两天,我的一个同事某刚,着急忙慌要买一双纪念版的乔11,据说这版本马上还要涨价,正常版本顶多1千元,换个颜色,编个故事,就又涨了一千元,这就叫品牌溢价,多出的这一千元,无关制造商,也无关销售渠道,都被品牌挣走了,他兴高采烈的多给了美国人一千元,他高兴就好。

  其实一双运动鞋的成本,顶多两百元,制造+成本材料。谁还没几双美国、德国、日本的品牌运动鞋呢,加工地点通常又都是made in china,或者东南亚,制造一双鞋,中国人顶多赚100元,其他的钱都被其他国家赚走了,我们越是生产,美国、德国、日本就越是赚的多,以此类推。之所以在中国生产,是因为廉价的劳动力,就是业务外包,谁能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就让谁生产!制造加工业又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这些我们还没算进去。

  德国是制造业的王者,中国是制造业的最大市场,同样是出口强国,只是出口的内容谬以千里。书中列举了很多德国品牌的实例,德国企业生产内容针对性很强,却都是具有行业领导地位的,我最喜欢的Leica没有被提及,书中提到了Zeiss和ARRI。作者整理的比较系统,言辞平实,并未做太多的评论,把后话留给读者吧。

  从经济学,谈到社会学,也必然谈到教育领域,第十九章详细介绍了德国的双轨制教育体制,值得一看。我觉得最大的差距,在于规则的树立和遵守,既然玩游戏,就得有游戏规则,大家都遵守,才能玩的长久。而在我们中国这点很难做到,在企业竞争中,总是有人想方设法的走捷径,甚至是犯规,还得紧盯着别人,不许别人犯规,这还怎么玩啊。再者,在事业单位里,同样的工作环境中,没有严谨的规则制度,没有赏罚,做与不做区别不大,没有好坏之分,总在讲人情讲站队,磨灭了工作的积极性。

  这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还需要时间,改革开放将近四十年了,其实变化是很显著的,至少在生活质量上提高极大,再过四十年,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任何国家的优势之处,也并不能照搬而来,还得结合实际,找到适合我们自己前进的线路,事实其实就摆在眼前,但你要问该怎么办啊?却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想要学习飞翔,必须先学习站立,奔跑,跳跃,跌倒,而无法从飞翔中学会飞翔。

  《德国制造》读后感(三):德国“隐形冠军”的一次全方位扫描

  《德国制造:一个国家品牌如何跑赢时间》这本书,是《财经》杂志记者深度采访调查之后的力作,该书封面

  ,书中既有德国制造从“假冒伪劣”到“品质保障”的蜕变历史,也有德国制造崛起的原因剖析,诸如关注的精神、国际化战略、家族式管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严谨的质量管理、巨大的研发投入、对客户关系和员工福利的重视等等,还有德国制造面临的未来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内需不足、薪酬滞涨等问题,以及德国制造与中国制造的对比分析。读后可谓受益匪浅。

  《德国制造》读后感(四):“德国制造”,“中国制造”的一面镜子

  原载2016年《城市化》第七期

  《德国制造》读后感(五):德国制造是面镜子,中国制造得照照

  曾几何时,德国制造成为德国的国家品牌,成为了工艺精湛,质量一流,细节至上的代名词,回顾历史,德国制造也经历过从“便宜和劣质”到“更便宜与更好”的蜕变,从精致厨具到高级轿车,德国制造一路向着高大上飙进。如果说中国制造的现在就是一百年前的德国制造,那么,看着百年后的自己,现在的中国制造又该做些什么来跨越赶超呢?

  先看看德国制造的隐形冠军们的成功奥秘。“隐形冠军”一词来源于赫尔曼·西蒙的《21世纪的隐形冠军》一书,他在书中找出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真正的功臣,德国的中型企业,它们是市场的领导者,却鲜有人晓,因此,被称为“隐形冠军”。那么这些隐形冠军又是怎样造就的呢?本书第一章节对此进行了总结,家族的荣耀、专注的精神、基因中的扩疆精神、朋友般的客户关系、停不下的研发与创新、无处不在的质量管理、德式企业人本主义的责任观,这七个关键因素是德式企业制胜的关键,对比中国制造,专注的精神最值得反思,制造业出现困境,不寻求产品更新和升级,反而抽资炒楼炒股,盲目上市,最终,失去了竞争的根本。

  当然,德国制造的未来也面临着挑战,家族企业的管理、继承等问题日益突显,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重重,像中国一样的后发国家的价格竞争成为德国制造的另一挑战,人才短缺同样棘手。

  而德国政府所做的就是提供孕育隐形冠军的土壤。鼓励创新,对研发的高投入,大力发展研究所,实行“合同科研”,用法律手段保障研发安全,同时实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保障高素质的劳动力的供应,实施养老改革保证企业竞争力。但所有这一切的背后同样存在着隐忧,人口老龄化危机、贫富差距扩大、以及产业单一,没有互联网领域优势都成为德国发展的制肘。

  其实,看着德国制造的这一切,再听一听对专家学者的访谈,对中国制造会何去何从,或者会有所启发。

  那么中国制造目前的位置是在哪里呢?

  《21世界隐形冠军》作者赫尔曼·西蒙这么说,“人们常常说,中国是世界工厂,这也许是真的但是谁来建造这个工厂呢?很大程度上是德国。”

  正如郎咸平的6+1产业链理论所说,整个产业链的“6”,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以及终端销售这6块创造的价值是90%,而中国的“1”,产品制造仅占10%,所以,郎咸平说,我们越生产,美国就越富有。

  同样,德国制造面临的困境,中国制造都有,人口老龄化,研发创新、融资困难等等,显然,以德国制造为镜,中国制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