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亲历抗美援朝战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亲历抗美援朝战争读后感10篇

2022-03-12 15:14: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亲历抗美援朝战争读后感10篇

  《亲历抗美援朝战争》是一本由孟昭瑞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历抗美援朝战争》读后感(一):战场之外的战争

  书名虽定为亲历,作者也确实一直在朝鲜战场,但就收录进来的照片来看,真正拍摄枪林弹雨、战火纷飞那种战斗场面的并没有几幅——全部200余幅照片被分成了六个部分,只有第二部分的主题是上甘岭战斗,其他五个部分拍摄的都是战场之外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刚刚入朝时的景象,第三、第四部分是有关敌我双方战俘营的内容,第五部分是签署朝鲜停战协议的过程,第六部分则是国内慰问团赴朝慰问活动的一些场面。当然,这些照片也来之不易,是作者冒着纷飞的炮火,在极端恶劣条件下拍摄的,反映了作者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

  事实上,对于一场战争来说,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则是在战场之外,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战争。就朝鲜战争来说,过去我一直关注的都是与其直接相关的国际形势、决策内幕、战争进程、战斗场面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如战俘问题、舆论环境等方面则极少关心,而这本书所补充的就正是这些方面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其他书中所没有的东西——这些照片所记录的是一个个现实的场景,拍下的是一张张真实的面容,它们所凝固的,则是一个个历史的瞬间,也是一个个真实的情绪表达,每一张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和一段生动的史实。也就是说,这就是历史。

  当然,有人认为,书中这些照片都是为了满足对外宣传的需要而摆拍的,做的都是官样文章,没有什么价值。但我却认为,即便是摆拍,这些照片特别是那些战场之外的照片,对于我们重新还原那段历史的情境,反映当时国人的精神岁月,理解当时国人的态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实际上,在那场战争结束60多年后的今天,有关它的争论一直都未停歇。而这些照片则以更直接、更生动的形式为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那场战争,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有它独特的史料价值。

  《亲历抗美援朝战争》读后感(二):照片留下了历史,历史留下了什么?

  《亲历抗美援朝战争》是一本照片集,装帧比较考究,线装本,全胶版纸印刷,捧在手里相当地厚重。翻开书,一股胶版纸特有的墨香扑鼻而来,同时印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带有历史厚重的黑白老照片。这些照片大多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前后拍摄的,其“年纪”比我父亲还要大,也就更增添了此书的凝重。

  放下这本厚重的书,我的心里却更加沉重。这些照片留给了我们一个历史,但这段历史又留给了我们什么呢?也许,只有未来才能告诉我们吧。

  《亲历抗美援朝战争》读后感(三):一本描述朝鲜战争的官方宣传摄影集一般要记录哪些内容,欢迎补充!

  1、朝中两国人民、士兵伟大的友谊。

  2、朝中两国士兵英勇乐观的战斗精神。

  3、我方对敌方俘虏的善待。

  4、敌方对我方俘虏的虐待。

  5、中国参与战争的合法性。

  6、战死的朝中将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8、我方将士对敌方漂亮的胜利。

  9、领导对我方受伤将士的关心

  10、朝中两国人民对这场战争的支持。

  11、我方领导的指挥若定、远见卓识、优雅风度等。

  12、军民一家亲。

  13、热爱毛主席

  14、。。。。。。。。。

  《亲历抗美援朝战争》读后感(四):英雄不应被忘记——《亲历抗美援朝战争》有感

  抗美援朝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冷战对立,两种意识形态尖锐对抗下的无妄之灾。战争是大人物博弈的谈判桌,同样却又是那么的残酷,影响着无数小人物的命运。如诗词所言:可怜河边无定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我们现在再去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扭曲,小人物悲惨的命运始终让我不寒而栗、心有戚戚。

  有幸看到后浪出版社出版的《亲历抗美援朝战争》,使我得以从一个国家政治宣传者的视角来看这段历史。照片记录了很多珍贵影像,而强烈的时代特色也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独特气息。比如拿着毛主席像宣誓,各种摆拍。毕竟是为了政治宣传,珍贵但是不生动,也没有太多一线的照片。

  但却用大量胶片记录了优待战俘的事情,战争是残酷的,资源是有限的,却为了塑造正面形象,占用大量资源给战俘,战俘营像是度假村一样。当然这也是新中国一贯特色,宁可饿死自己人,也要招待好外人。虽然这样说,看着宣传的过着很好生活的战俘营,实际上也死亡1000多名战俘。志愿军战俘则没有那么多优待,战俘营分成反共和亲共两派,反共一派对亲共战俘各种排挤虐待,甚至为了震慑亲共派。反共战俘挖出了亲共派代表张子龙的心脏,以恐吓希望回国的战俘。不寒而栗的血腥和恐惧折磨着这些亲共的志愿军战俘,而最终还是有很多人选择遣返回国。但是他们波折的命运才刚刚开始,在刚遣返时受到热烈欢迎,而没过几年就开始十年浩劫,这样当过战俘的经历不知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又为他们带来多少苦难。人性在极端的环境中扭曲,也许这些回国的志愿军战俘,无数次在想,当时还不如牺牲了好吧!

  不管如何,志愿军抛头颅洒热血,为之奋斗的这一段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舍弃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打出了新中国的不怕死气质,震慑了美帝。

  我的文笔写的也不好,最后就安利大家两集讲抗美援朝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儿》

  http://v.qq.com/cover/j/j7541gsxsdzu0wu/n0150pn1rxr.html

  http://v.qq.com/cover/j/j7541gsxsdzu0wu.html?vid=o0151q8va7m&ptag=baidu_aladdin.cartoon&fm=ala

  《亲历抗美援朝战争》读后感(五):图片中的历史

  一册充溢着历史感的图片史,通篇黑白色构图。装帧质量喜人,每两页自然平摊超过170度,不用担心会从中折断,也让大尺寸照片无阻隔的展现在我的眼前。作为书籍爱好者,不用再体会一册自己中意的书翻看几次就断胶后的鸡肋感。

  关于当年那场战争的场面,美国人约翰托兰写过一部《漫长的战斗》,中国有个叫叶雨蒙出过《黑雪 汉江血 黑雨》,此外博客上有个叫春生的老兵,亲历过那场战争,以个体视角描绘出一些细节。以上这些都着眼于战争场面或政治格局,有兴趣者可找来自看,不多赘述。

  本书体现的场景大多是战场之外的,摄影者本身对很多人物表情或动作捕捉的很到位。进而让我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列出一些我感兴趣的细节,以下每段均是一副照片

  我方的鸭绿江畔,两位边防军战士。一位站着,右侧腋下夹着步枪中段。另一个斜站在简易战壕中,右腿半跪着,右手挨着机枪的握手。两人同时望向对岸的硝烟弥漫,那里在轰炸。战场离得如此近,却因着一条河又那样远。

  由近及远十几辆马车向前线输送成箱的弹药。单论速度,比急行军快不了多少,想见我们当时的运输条件很慢。

  近距离火箭炮发射瞬间拖着的耀眼的长尾巴,射向目标阵地。瞬间发射出去的场景占了一大半的取景器,气势恢宏。

  一位半秃顶的战俘左手握着小提琴,侧仰着上身,微微弓着左腿,嘴巴歪着,右手的琴弦却抗在右肩上。滑稽的表情逗得他周围的战俘哈哈大笑。

  朝鲜停战协定前后谈判了两年。两年前彭德怀司令抿着嘴唇,脸颊两侧和下巴上露出用力后显出的沟壑,眉头也微皱着,同时左手食指向上抬起,带动其他手指,似乎在做出制止的动作,但手臂并未抬起。边上的李克农对着他也许在说着什么。(这个时间是猜测,书中未标明)

  两年后签字仪式上,还是这两人领头。从面相上相比较两年前,明显的瘦削了不少,从角度上很容易看出李克农两侧颧骨都微微露出。可见两年的谈判必是一波三折很是磨人。

  第三届慰问团见面时也是类似的动作。这次是拇指和小拇指在里面,其余三指露在外面。

  瘦削的脸,长满了皱纹,擦着头皮的短发,两只手捏着发言的桌子边沿。这是慰问团农民代表董存瑞的父亲董金忠在发言。

  两层高的楼房,上一层部分破碎,水泥块被其中的钢筋串联着,下层墙上能看到一个洞,半个脑袋大小,洞口周围是粉末状了的砖块外壁。应该是飞机上的高射枪留下的。

  1953年10月,作者与另一名记者在一辆车上合影。笑容很灿烂,此时距离7月28日签署停战协定已经过去两个月,想必他们不用再担心战火对生命的威胁。

  嘴唇绷紧,双目圆睁,眉梢上挑,眼珠下错。这是梅兰芳在《贵妃醉酒》的一瞬,时值第三届慰问团慰问期间。

  一脸严肃的郭沫若,倒背着手。他左边是双手拢在身前副会长魏传统,右侧是背手的杜平。军人出身的杜平腰杆笔挺,表情刚毅;知识分子的郭带着眼镜,眼皮下塌,看不清眼神;魏身体微微前倾,有点佝偻着背。

  胸前佩戴一朵大花,咧开嘴笑着挥手,手型像握着什么的样子,想见是平时握惯了锄头工具等的习惯姿势。她左手臂被一位姑娘紧紧搀扶着,这是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

  到此,对那段战争有了解的人想必能从这些人的表情中印证出些什么也未可知。

  时间永恒的在不断流逝,距离那场建国后的第一次战争已过去六十多年。在异国他乡有十四万(官方)名祖国同胞再没有返回故土,他们的灵魂永远的留在战场上。正是他们英勇的铁与血的付出,才换回后来的和平。我现在才能安心坐在桌子前翻看这些当年的照片,写下这些文字。

  有人说“历史是一笔模糊的遗产”,历史学者做的事情就是无限接近事实的真相。再过几十年,必要的文字史料加上这些图片和更多的有待解禁的资料,就成为后来人还原并研究那段历史的原料。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要做,我不一定站上伟人的肩膀,愿立足前人的脚印!

  《亲历抗美援朝战争》读后感(六):看不到战争的残酷

  底页上写着“用毕生的精力记录历史”(拍几张活动照片难道不是他的工作么,美差)

  “却始终站在镜头之外”(作者也仅仅是站在镜头之外)

  “不管条件多么恶劣,多么紧张,都会记录姓名和事迹”(可能作者的一些战场影像没有录入,否则我怎么看不出来环境的恶劣和战场的残酷呢?单看这本书,作者如果参加一些慰问活动,宴会和追悼会都会紧张我无法理解。)

  书中多次提到一个英雄罗盛教,他对战事的影响可以说很微小,他只是两国zz友好的工具,这么多年以后还把这个当主角而忽略那些牺牲在战场的志愿军,我怎么觉得这位“亲历朝鲜战争”的摄影师有意遗忘了什么或者他确实只知道这么多?

  对于这本“写真集”,价值绝对有,毕竟拍的确实有水准,事件也很重要。但是书名为《亲历抗美援朝战争》,而且贴上了“记录历史”标签,我认为有些名不符实了。开篇上来就谈优待俘虏和联军虐待俘虏,不是我不相信,我相信志愿军优待俘虏确有其事,但是作者说的联军虐待俘虏一事证据不足啊,一共三个事例都没有说明白原因。

  排序混乱,看这本书我都不太清楚时间的正常顺序,作为一部战争影志居然以乱序的方式展示文艺慰问团的图像。。。。我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亲历朝鲜战争的,看完这本书我只明白一件事——作者一场文艺表演都没落下。

  不过呢,话说回来也许作者只想展现愉快的时光,那些残暴让人绝望的画面作者静静地藏在了自己心里,让我们这些新时代的读者看到和平的美好,珍惜和平的果实。

  抗美援朝是一场伟大的战争,志愿军是伟大的,虽然书中无法展现但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明白。那些血肉之躯就像流星一样划过夜空,渐渐沉寂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光上甘岭上,一夜轰出30万发炮弹,多少人葬身于那一个个3平方米的山头?

  《亲历抗美援朝战争》读后感(七):愿我有生之年,得见你君临天下

  大家都知道,清政府怂出了世界,怂出了新高度,怂成了一个国际品牌。即使我们国共联手外加老美支援打跑了日本鬼子,但我们依然很软很萌很容易被人欺负。

  我们喊苏联大哥,时不时跟他要点儿物资和技术,大哥跟别人冷战回家看到小弟这么可爱,也就随意地许下了诺言。

  全世界都不知道中国正在悄悄长大。

  我们的成年礼就是抗美援朝战争,大哥答应给我们的衣服没有给,答应给我们的面包没有给,后来大哥干脆就不回家了。

  美国大兵开着坦克大炮,驾驶着飞机,啃火腿啃得失去了自由的灵魂。

  而我们当年还是小鲜肉的先辈们吃着炒面裹雪,任眼泪鼻涕冻成冰的趴在雪地里等待着一声号角。

  我们当年还是小鲜肉的先辈们玩的游戏简直惊心动魄,他们在战场上玩起了人体多米诺,以此来对抗飞机和坦克。你们有钢铁,我们有数不清的生命。你们有火腿,我们有钢铁般的意志。

  我们的游戏被世界电台转播,全球都看到了中华武术龙之精魂,因为害怕所以礼让,于是才有了后面的建交和改革开放。

  这就是我眼中的抗美援朝战争。它的可歌可颂意义重大。

  我们送了几十万人头,那又如何,我们最终推倒了你们的大本营!

  所以,这一段历史是尤其值得纪念的,虽然它在历史课本里不过短短几段话而已。

  我们今天可以在微博上因为豆腐脑是甜的还是咸的刷上几千页,都是因为前辈们吃过炒面裹雪。

  我们今天可以偶尔体验资产阶级的腐败,也是因为前辈们曾肉搏飞机大炮。

  这样一段历史,任何时候都值得纪念。而如今,恰好有那么一个老人拍了许多许多照片,而又有那么一家有情怀的公司将这些照片组织成了一本书。甭管那些照片看起来多么缺乏艺术美感,也甭管我们的印刷技术究竟落后发达国家多少年,有情怀的人们值得人民的尊重。

  历史,因为是历史而无法再现。拍照的老人,也倏忽成了历史。这总让人感到悲伤。

  不知为何,我拿着这本厚重的书,看到了许多双竭尽全力抓住历史一角的手。

  有句话老旧得不得了,但真的,我被这些力量感动了。

  最后,我捧着书,默默念道:愿我有生之年,得见你再君临天下。

  《亲历抗美援朝战争》读后感(八):忆往昔峥嵘岁月

  孟昭瑞同志离休后的二十多年里,先后出版了图文并茂的《共和国震撼瞬间》等5部专著,颇受摄影界和读者的好评。现在又有一本《亲历抗美援朝战争》即将付梓,看了清样,既看到当年曾发表过的感人画面,更多的是他从珍藏的大量历史照片中挑选出来的佳作。全书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那场战争的诸多重要场景和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既是一部珍贵的史料,又是一部抗美援朝战争令人震撼的新著。不由得使我想起六十年前在朝鲜那些年的战斗和生活,感到格外亲切、激动。

  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久,长期战争造成的创伤还没有恢复,百废待兴。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短短几个月时间,美国纠集了16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和李承晚军队,把战火烧到了我国边境的鸭绿江畔,并且频繁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地区,使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共中央经过多次讨论,终于毅然做出了组成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决定。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在朝鲜战局极端严重情况下出国作战的。我军装备简陋,却面临着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加之人地两生,种种困难难以想象。然而,志愿军战士们发扬了我军的优良传统,打了一场现代条件下具有相当规模的国际性的反侵略战争。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道,歼敌九十余万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志愿军的胜利消息源源不断地传回国内,大振军威国威,真是大长中国人民志气,大灭帝国主义威风啊!

  当时,昭瑞同志正在采访第一次全军英模代表大会,得知部队即将入朝的消息,他立即请缨到前线采访。10月下旬,他来到鸭绿江边,敏锐地拍摄到我边防军战士守卫在江边的镜头。昭瑞同志是最早用画面向国人展示“侵略者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这一严峻事实的战地记者。接着,他又拍摄了大队人马跨过鸭绿江的浩大场面,他自己也随着铁流,追赶部队去了。

  抗美援朝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是运动战时期。在此期间,志愿军先后组织了五次战役,在运动中歼敌二十余万人,把敌人由鸭绿江边,一直赶到汉江以南,使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仅仅两个多月,1951年1月初,志愿军取得了第三次战役胜利,将战线推到汉江以南。昭瑞同志再次拍摄到俘虏英军29旅军官的镜头,英军同样也是可以战胜的啊。此时,志愿军空军部队也迅速成长,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1月下旬,年轻的空军战士参加两次空战,就取得击落击伤敌机3架的胜利。

  1951年6月,作为运动战的五次战役胜利结束,我军歼敌三十余万人。9月,由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杜平率领志愿军战斗英雄国庆观礼代表团一百余人,在参加国庆观礼后,分赴各地作报告,历时两个多月,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国内人民。战斗英雄张积慧、赵宝桐、刘玉堤、杨连弟等不论走到哪里,都被群众包围簇拥,那种热烈的场面,书中反映得极其生动。

  从1951年6月到1953年7月,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阶段,是“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阵地战时期。志愿军在“三八线”地区构筑了三道防御阵地,以“零敲牛皮糖”战术,打小歼灭战,又不失时机地进行战术反击和战役反击。每次战役战斗,小到十几人几十人,大到成千上万人地歼灭敌人,积小胜为大胜。

  在敌人有着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的条件下,阵地战同样是异常艰苦的。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上甘岭防御战,就是一次有代表性的阵地防御战役。地处中线的五圣山前沿,在不足4平方千米的狭小地区,敌人投入总兵力达60000余人,飞机3000余架次、投掷炸弹5000余枚,大口径火炮300余门,加上170余辆坦克,共发射炮弹90万发。我阵地内有两个高地的土石被炸松一至两米。我坚守阵地的部队,在43个日日夜夜里,历经无数次极其残酷艰辛的战斗,先后打退敌人大小冲击670余次,进行数十次反击,共歼敌25000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击毁击伤敌火炮61门,坦克14辆。

  看到这些在战火纷飞中拍摄的图片,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他许多图片中那种善于捕捉历史瞬间的机灵与才气。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振奋了祖国人民,规模更大的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一千余人,又一次来到朝鲜,慰问活动历时两个多月,期间昭瑞同志又有大量佳作。志愿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迫使美国侵略者不得不边打边谈,打打谈谈,尤其志愿军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接连取得胜利,终于迫使敌人向我方作出了签署停战协定的保证。

  停战谈判经历了不断的斗争才终于达成协议,即使在签字前后,同样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斗争。昭瑞同志叙述了不少这方面的故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帝国主义侵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也为我军取得了进行现代化战争的经验。1953年10月,祖国人民又一次组织了以贺龙元帅为团长的四千余人参加的更大规模的慰问团,历时两个多月慰问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各个部队和朝鲜军民。

  昭瑞同志在关注胜利欢乐的同时,又把注意力注意到志愿军归俘人员。这同他一年多前,拍摄的我军在平安北道碧潼郡安置的敌军俘虏营,形成强烈的对比。大家可以看到我军在战争紧张进行的时候,抽出人力物力组织战俘营,对敌军战俘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从宗教信仰到收发平安家书,从伤病医疗到心理安慰,照顾得无微不至,战俘欢乐安详,场景真实感人。然而,停战以后,我军归俘人员,从敌方迈着蹒跚步伐,回到我方,曾经遭受敌人非人待遇,甚至挖眼割耳的情景,真是叫人揪心,如果没有图片为证,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昭瑞同志用图片告诉我们,是谁真正实行人道主义,谁在口头上大喊人道主义,而实际上做的却是毫无人道的犯罪行为。

  朝鲜停战以后,志愿军在朝鲜又驻守了5年,他们警惕地守卫在非军事区前沿和许多重要阵地,他们帮助朝鲜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他们为牺牲的战友修建了烈士陵园,直到1958年,才陆续凯旋回到祖国。

  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摄影作品,有许许多多专业记者和业余摄影爱好者的参与,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昭瑞同志以一个人的镜头,能够反映多少呢?看完全书,应该说,昭瑞同志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方面有了比较深入的反映,而且有许许多多可以说是颇有经典意义的佳作。

  这些作品,很多是在战争环境下,在炮火纷飞、山路崎岖、气候恶劣的条件下拍摄的,这就需要作者有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

  这些作品,很多是在战斗正在进行、战场局势千变万化条件下拍摄的,这就需要作者熟悉战争、熟悉战士,善于机动灵活地捕捉历史的瞬间。

  这些作品,许多不是孤立的画面,而是有生动的史实和感人的故事,使这些画面立体化了。我们看到昭瑞同志亲自撰写几万字的说明,就知道作者是个有心人,他在拍摄现场,不管条件多么恶劣,多么紧张,都会记录当事人的姓名和事迹,了解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所以,他在整理书稿时,不仅可以从保存完整的大量底片中精选,而且有一本本战地笔记,可供撰写章节概述和图片的文字说明,这十分难能可贵。

  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六十多年,昭瑞同志已经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变成了耄耋之年的老人。他依然葆有一颗战士的豪情和心态,不辞辛劳地整理并撰写了这样一本很有意义的书稿。在即将出版之际,我由衷地祝贺他,感谢他!

  《亲历抗美援朝战争》读后感(九):抗美援朝战争的生动记录

  这部《亲历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大的特点是生动直观,这是摄影作品集子本质特征决定的。作者用他的照相机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中那些重大的历史场景和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是一份难得的珍贵的图像史料,生动地记录了六十年前的那段烽火岁月。

  作者是一个有心人,在拍摄的同时,用笔记录下了当事人的姓名和事迹,这为出版这部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图片加上相对应的文字,图文并茂,对于了解图片背后的故事是有所帮助的。

  本书的作者孟昭瑞出生于1930年,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作者还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干劲十足,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作为一位战地记者,是有很大的风险的,一不小心就可能出现意外。可以说这本书是作者经受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的一份记录。光是这一点,作者的勇气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作为一名军事摄像记者,作者单枪匹马在前线抢拍镜头,其会遭遇的巨大的困难可想而知。但作者克服了种种困难,拍摄到了许多精彩的镜头。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斗估计是整个战争中最残酷的战斗了。作者不畏艰险,冒着生命的危险上前线进行采访。拍到不少珍贵的照片。诸如作者就拍摄到巍然耸立的上甘岭主峰——五圣山。在这照片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这座山的大致面貌,中国志愿军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两个山头阵地就在此山的南面。难的是作者还拍摄到上甘岭前线指挥所,照片上两位指挥官在用望远镜侦查前方战情,一位指挥官可以在对着话筒发出指令。作者还拍到了高级指挥官,志愿军12军副军长李德生和炮七师师长颜伏在研究敌情、部署兵力的照片,士兵们对着毛主席的照片发誓的照片也是颇为引人注目,高炮部队放炮的照片更是让人感受到战争的烟火,运输炮弹的照片见证了运输队的功劳,真是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向阵地运送弹药,才保障了战斗的胜利。

  作者拍摄的一系列的碧潼战俘营的照片也是值得一看的,就是这些照片有力地反驳了当时的美国政府诬蔑志愿军虐待战俘的谣言。

  1953年7月27日是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字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作者拍摄的这张签字仪式的照片无疑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本摄影作品集子无疑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生动记录,对抗美援朝感兴趣的读者值得参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