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创新自信力》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创新自信力》的读后感10篇

2022-05-17 02:07: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创新自信力》的读后感10篇

  《创新自信力》是一本由【美】汤姆•凯利 / 【美】戴维•凯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新自信力》读后感(一):树立创意自信,用创意改变生活

  文/暖暖蓝田

  《创新自信力》的作者是创新前沿两位领军人物——IDEO(全球顶尖的创新与设计公司)的创始人戴维•凯利和畅销书《创新的艺术》的作者汤姆•凯利。他们是一生亲密合作的兄弟俩,本书的故事开始于2007年4月。

  一天,哥哥戴维接到医生的电话,得知自己被诊断出患有喉癌,只有40%的存活机会。彼时弟弟汤姆刚刚成功地为2000名企业高管做完演示报告,戴维罹患癌症的消息令他震惊,他取消了在南美的剩余行程,赶到哥哥身边。接下来经历了漫长的化疗、放疗、水化治疗和吗啡止痛以及外科手术,年底,戴维终于康复。经此一劫,兄弟俩决定做两件事:一是一起旅行一次。二是携手开发一个项目。而这个项目就是我手里的这本书。

  众所周知,创新和创意几乎是成功人士的必备技能,与此同时,人们却日渐远离创意,认为创意创新是艺术家科学家们才有的特征,是天赋,是自己可望而不可即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本书正是希望把创意理念尽可能传递给更多的人,为未来的创新者提供追寻梦想的机会,帮助个人和机构释放潜能,树立创意自信。

  其实只要做到以下几点,人人可以用创意改变生活。

  一、 了解情况,明确创意方向

  斯坦福商学院教授级吉姆•帕特尔执教一个课程,该课程的项目是研究和设计一种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婴儿保温箱,可是团队成员对早产并发症知之甚少,更别提为别的国家设计医疗产品了。于是教授访问了尼泊尔的一家现代的城市医院,可是在那里了解到一个奇怪现象,捐赠给医院的很多保温箱都闲置着。医生的解释无奈而悲哀:因为需要保温箱的婴儿往往出生在30里外的乡村,无论保温箱多么便宜、设计得多么好,婴儿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事情都发生在母亲家里,而非医院。此次访问使教授意识到保温箱的成本仅仅是他们的设计挑战之一。

  于是设计团队没有去设计用于医院的新一代保温箱,而是设想如何能为偏远地区父母们设计一种婴儿保温设施,给濒临死亡的新生儿一个生存机会。

  二、克服恐惧,拥抱失败

  爱默生说:去做你恐惧的事情,于是恐惧必然死亡。我们熟知的许多创意天才,比如莫扎特、爱迪生,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他们最终成功并不是比普通人成功率更高,而是不在失败面前止步,勇于一而再再而三的尝试而已。

  二、 勇于实验,付诸行动

  如果不付诸行动,创意只停留在思想层面的话是毫无意义的。大多数人总是徘徊在打算行动和采取行动之间,因为未卜的前途令他们望而生畏。事实上,只有果断的采取行动,才有可能创造出精彩事物,从而改变生活甚至造福人们。

  大名鼎鼎的乔布斯曾经说过:一旦明白了那点,你就能推动人生... ...你会从此脱胎换骨。额,那点指的是:你周遭被你称为生活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不如你聪明的人组装的。而你可以改变它、影响它,你能够创造自己的产品供人们使用。

  嘿,让我们打破思维局限,去拥抱生命中的创意自信吧,人人皆有能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创新自信力》读后感(二):释放你的洪荒之力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最有可能带来商业的成功,这样东西恐怕就是创新,尤其是在这个VUCA时代,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这一点只要看下当今世界最成功的企业,不言自明。

  那么创新能力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企业里面每个人的创造力被更多地激活和释放;来自于跨界团队构成的大脑,在巧妙引导之下的良性共振;亦来自于企业精心营造的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设计思维恰恰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些,也难怪Google、宜家、宝洁、SAP、IBM等公司纷纷将其作为企业的底层基础大力构建。设计思维有助于释放个人的创造潜力和组织的创新能力,为创新者提供追寻梦想的机会。它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假设之上:每个人都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勇气,只要稍加实践和鼓励,他们便会打开创意之闸。其实仔细回顾下咱们自己的童年,这可确实是从每个人一出生就自带的洪荒之力啊!

  《创新自信力》这本书,是斯坦福D' School的创始人戴维.凯利和他的兄弟汤姆.凯利合著的一本教人们如何释放自身创造潜能的书。关于设计思维的书我读了不少,大多数都是在讲工具和方法,唯有这本书在道的层面,讲的是更加根本的,创造力从何而来的问题。 其实设计思维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用来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方法论了,它完全可以被无缝地应用到跟Problem Solving相关的各领域,尤其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高的、需要达成突破性飞跃的问题时。譬如最近我们公司就在研究如何把设计思维应用到管理创新和组织设计领域(感兴趣的朋友请加cavenran)。

  一如既往,从书中摘录几句以飨读者:当你与竞争对手吸收的全是相同的数据时,即使你随时关注业界博客和行业出版物,或在顶尖的课程中用功钻研,也难以赢得竞争优势创新不只是拿出一个天才的点子来解决问题那么简单,而是历经上百次试验和失败,然后找到最佳方案你周遭被称为生活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不如你聪明的人组装的。而你可以改变它、影响他,你能够创造自己的产品供人们使用

  《创新自信力》读后感(三):创新+自信=完美的成功

  说实话,创新力这事儿已经是老生常谈,自信嘛,对于国人来说也已然不新鲜。从夜郎自大到小小自卑,到今天的中国人开始努力一步步的重拾自信,只是对于创新,中国好像一直都不自信。

  打开百度,输入创新。得到的答案是: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在中国大陆,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 。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

  翻开这本书,作者们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好像创新并没有那么难。真的只是生活中一些细微小小的改变而已。而这一切改变,无需费那么多精力,也无需费那么多心神。这本书告诉我一种模式,就是创新不需要喊口号,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提到作者们,汤姆和戴维,作为设计领域的佼佼者或许并没有广为人知。戴维.凯利是IDEO的创始人,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缔造者,汤姆是公司合伙人,也是多部著作的作者。他两利用斯坦福设计学院里的实际案例,以及多年设计工作的经验教训为蓝本,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创新是人人皆有的潜能,通过有计划的培育实践可以提高创新的自信力和创新的实际能力。我佩服他们的创新能力,更佩服他们能把创新这样一个高大上的东西娓娓道来,给我们这些门外汉一份小小的自信,甚至有那么一刻,我会恍惚觉得我也能创新,也能设计出一份改变生活的小东西。

  想想我们的创新,看看作者讲述的创新,我觉得首先要创新的就是思路。改变以往那种对创新敬而远之的态度,给自己一份自信。

  《创新自信力》读后感(四):每个人都具备创新力

  1. 腾跃:从设计思维到创意自信

  • 以人为本的同理心是创新的入口。

  • 成长型思维模式

  小结:这一章主要就说明一个观点,人的创意潜能是无限的,是可以被开发的。

  2. 胆魄:从畏惧到勇气

  • 引导式精熟程序

  • 克服采访客户恐惧心理的引导式精熟程序:

  i. 在网络论坛里当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

  ii. 亲身体验一下客户服务

  iii. 与意料之外的“专家”交流:与维修人员交流而不是开发人员;与助手交流而不是医生。

  iv. 当个洞悉内情的侦探:去行业会议

  v. 访问一些消费者

  小结:不要害怕失败,创新是一种积累,不断的尝试。

  3. 灵机:从空白页到洞察力

  • 重新界定问题的技巧

  i. 抛开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

  ii. 改变焦点或观点

  iii. 寻找真正的问题

  iv. 想办法绕过阻力或心理障碍

  v. 逆向思考

  小结: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如何换个角度看问题,进而带来新的灵感

  4. 飞跃:从策划到行动

  • 建立错误列表

  • MVP:最小可行性产品开发的思路

  小结:行动的力量

  7. 提高创意的练习:

  1. 思维导图

  2. 梦境/灵感记录

  3. 30个圈圈

  4. 同理心图

  5. 鼓励并接受反馈性意见:我喜欢…我希望…的句式

  6. 快速“约会”:用于打破社交障碍。事先拟定好一些有趣的开放式的问题,问题最好能马上回答出来。配对回答问题,交换搭档回答问题。

  7. 绰号热身:准备有幽默感和情感色彩的绰号。抽签选去名字,被抛球选中的人用新的绰号做自我介绍。目的是拉平等级,关键是让高层参与进来

  8. 流程图:例如就诊的过程。模拟每个步骤,尽可能细化,然后在明确各个步骤之后,看看哪些能优化,能更加明晰。

  摘抄:

  • 如果你困于“看似光明,感觉却糟糕”的职位或工作,请在你的个人激情与可选的工作之间寻找交集;学习新技巧;开始记录职业生活中的新故事;不断寻找看似光明、感觉亦佳的职位,并不断朝着它努力。抵达那里之后,你也许会发现,它就是你的使命。

  • 如何能发现自己天生适合做什么,或者擅长做什么?方法之一是,把闲暇时间用在兴趣或爱好上。业余爱好不仅本身能带来满足感,还能帮你在工作中释放创意能量。所以,要想办法让业余爱好与你的工作产生交集。

  • 仔细思考在每个活动中你喜欢什么、希望改变什么,然后根据经验选择下次想尝试的事物

  • 他在一年多时间里仔细观察自己的行为和工作实践。每天结束之时,吉姆不仅记下发生了什么,而且写出一天中对自己最满意的是什么。经过一年多的记录,一个模板出现了。当他把复杂问题进行系统性梳理或者把这种方法教给别人时,心里觉得快乐极了,于是他决定把这种方法教给更多的人

  • 所以别坐等环境来决定你的命运,主动采取行动去影响别人的行为吧。

  • 欲克服惯性,仅有好的理念还不够,即使加上周密的计划也不够。繁荣发展的企业、社区和国家,尽是那些果断采取行动、启动快速创新循环、尽快从行动中获取新知者。他们勇往直前时,别人仍在起跑线上踌躇不前。

  资源:

  • 开放式创新平台OpenIDEO网站:https://openideo.com/

  • 网络创意思维研讨班:

  以上是第一版的读书笔记。

  下次再读时,笔记会继续补上。

  《创新自信力》读后感(五):我们生活的任何场景都需要“设计思维”

  这本书太让我惊喜了。

  贯穿始终的“设计思维”和“创意自信”给了我们全新的思维方式,原来任何一件枯燥的事都会发生有趣的化学反应。

  1. 创意自信:创意不是天生的,而且后天习得的技能,是努力的结果。

  2. 开启设计思维:发散性思维,制作原型,实验性,一步一步开始行动。

  3. 团队创意:分享精神,创意型企业的关键是每个员工都体验了设计循环,都成为了“辅导员”。

  这本书不仅给了我们创意的概念,还把应用场景详细地分析,并在最后给出了10种创意挑战的方法。

  既带来心理学中的自信心培养,又把方法论讲的透彻清晰,确实是一本创意指南。

  我惊讶于自己长久以来摸索的创意概念,于书中作者观点诸多不谋而合,欣喜之余,希望从这本书起,打开我的创意源泉。

  《创新自信力》读后感(六):《创新自信力》

  书籍名称:《创新自信力》

  【阅读感受】 作者凯利兄弟运用他们在IDEO和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工作过程中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解决问题时应如何发掘创意源泉与想象力,并透露了释放我们蕴而未发的创意火花的具体策略。他们解释说,创意和创新能力如同肌肉,越用越强劲。《创新自信力》给了我们改变身边世界的勇气,激励我们把突破性理念付诸行动,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和事业蒸蒸日上。

  【精彩摘抄和启迪】 1、创意自信的核心就是相信自己拥有改变周围世界的创新才能,坚信自己所做的工作必有所成。 2、获得创意自信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相信自己的创新技巧和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 3、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人的真正潜能是未知的,长期的的激情、辛劳和训练所能造就的才艺也是无法预知的。 4、培养“训练有素的头脑”,在灵感浮现的时刻抓住机会。 5、要么做,要么不做,没有试试一说。

  【下一步行动】 激发自己的发散式思维和创意型思维,安排一个时间,做书中的创意挑战,其价值不在于想法,而在于行动。

  【每日一句】 极少有人想到或者意识到,其实人类创造的事物中没有哪一件与设计无关。

  《创新自信力》读后感(七):小时候妈妈夸你真有创意,可现在为啥习惯按部就班?

  创意这件事,我原以为跟我没啥关系。

  觉得这可能是科学家、艺术家或者设计师的事。但这本《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却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

  谁都拥有创意自信的权力,而且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提高自己的创意能力。

  本书作者有两位,都是业界大咖。

  第一位是戴维•凯利。他是全球顶尖的创新与设计公司IDEO的创始人,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缔造者。

  第二位是汤姆•凯利,是IDEO合伙人,畅销书《创新的艺术》和《创新的10张面孔》的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资深顾问。

  显而易见,两位作者都曾经在某一创新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这为本书的写作是准备了可靠的材料。

  如果你问我,读完之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以下三点是我最想分享给你的。

一、人人皆可有创意的“自信”

  自信,是打开创意之门的金钥匙。

  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创意设计师。只不过好多人都像我一样,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员工,按部就班做事就可以了。

  这种现象还出现在日常娱乐场合。如你觉得自己五音不全,不会唱歌。那么,你就不敢拿起话筒去唱歌,结果你越来越不会唱了。

  而那些所谓的“麦霸”,他们也不是天生就是歌神。唱得越多,越有自信。

  创意也是如此,有自信,才能付诸行动。越行动越有创意。

二 、行动比创意想法更重要

  受到鼓舞之后,也许我们总能冒出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想法,但因为前怕狼后怕虎,这些奇思妙想往往就被搁浅了。

  所以,困守一隅的原因,是徘徊在打算行动和采取行动之间。这样,我们常常深陷知与行的鸿沟之中。毕其功于一役总是困难的,老想着有一天可以一鸣惊人或者一步登天都是不可行的。

  所以要先行动,然后不断做出快速改进。

  如何才能进入行动的姿态呢?作者给出了以下几个技巧:

  1.找帮手

  有一个帮手,往往是我们快速行动的催化剂。

  2.制造同侪压力

  也就是自己给自己找对手,然后互相形成竞争压力。

  3.找一个听众

  找一个能为你鼓掌,为你打气的听众,无论他给你什么样的积极意见,都将促使你更快行动。

  4.先拿出个粗糙方案

  对于追求完美主义的人来说,先拿出一个粗糙方案,然后行动,就容易多了。

  5.降低筹码

  先试着从小模型开始,降低筹码,可以有效促进自己行动的效率。

三、如何训练我们的创意思维

  不妨从一些简便易行的小操作开始吧。

  1.激发创意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工具:思维导图

  尽可能利用每个关联点激发新点子。

  2.提高创意产量

  工具:纸和笔

  随时记下你的的想法或者观察到的趣事。

  3.快速构思练习

  工具:30个圆圈

  把圆圈画成不同的可识别物品。

  4.从观察人类的行为中学习

  工具:同理心图

  用四象限图,分别标注:说、做、想、感觉

  用笔记录观察到的人们的行为,然后去做推断。

  5.鼓励并接受建设性反馈

  工具:我喜欢/我希望

  6.理解客户、雇员和其他终端用户

  工具:客户路线图

  写出或画出客户行为过程路径

  出现什么模式?

  如:去急诊室就诊——

  (1)感觉疼痛或发现症状(2)考虑是家庭治疗还是去医院

  (3)选择去医院的交通方式(4)到达并停车(或者付出租车费)

  (5)进入医院找急诊室(6)见分诊护士

  (7)等待,再等待(8)被带进诊室

  (9)再等待 (10)医生初步诊断

  (11)化验或检查

  (12)确诊

  实现提供程式化说明,能化解病人紧张感。这是个多么有意思的案例啊。加入一家医院能够这样站在病人的角度来思考和提供医疗服务,那么我相信99%的病人都会为它竖起大拇指。

  怎么样?听完我为你介绍的《创意课》你是不是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呢?

  感快行动吧。

  《创新自信力》读后感(八):创新的意义以及如何创新

  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的机器对大人来说不会有恐惧心理,沟通和使用起来也不会有突发状况,但对孩子来说,能踏实的进入数分钟会非常不易,能按照医生的指示完成更是难上加难,造成了不少医生和资源的浪费,孩子本身也很吃苦。这种时候应该怎么提升服务改善条件呢?一些具有创造力思维的人从孩子的心理入手,迅速提出了解决方案——把核磁共振的机器及其室内环境装饰成海洋世界,用童话语言来引导孩子们进行医疗动作,结果非常顺利,孩子克服了恐惧,医生也节约了不少时间。

  大多数人应该都听说过婴儿保温箱,在大陆的行情都十分昂贵,一天费用在1000元到3000元不等,给一般的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父母们不仅担心早产儿的身体健康,保温箱高昂的费用更是雪上加霜,落后国家的早产婴儿们因为落后的经济和医疗环境,只能死亡。那么是否能够帮帮这些可怜的人呢?一些人又闲不住了,于是通过大量的调查,发明了一种可以变温的睡袋,只需要把婴儿睡袋的温度按钮调节在二十几度即可保住婴儿的生命,成本非常低廉。

  他们为什么能做出这么有益的事情呢?这些事情很难吗?看着上面两个改进的案例让人豁然开朗,而且看上去没有多难啊。

  的确,只要一个人具备一种创新思维,很多事情的实现其实一点也不难,一生能做出很多有益的事情。这本书里循序渐进地指导了人如何培养创新思维以及如何成功得去创新。

  这里有几点根本:

  * 创新的根本是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这个不难理解。

  * 创新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更是一种行动后的产物,创新是一种行为和行动。

  * 学无止境。跨学科思考,一个运动员教练能提升手术室切换效率。

  * 必要时,组成一个团队来完成。

  书里用大量案例来展示创新力是非常容易习得的,它是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课程,除了部分章节有老外少量啰嗦的段落(ps:很多老外有啰嗦的性格,而且还很严肃的啰嗦),整体值得一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