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希望1》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希望1》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26 05:2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希望1》读后感精选10篇

  《希望1》是一本由赫尔曼•沃克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元,页数:3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望1》读后感(一):不是历史,是一部很精彩小说

  本书的作者赫尔曼·沃克是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不过当然,他获奖的作品并不是“以色列风云系列,而是《凯恩舰哗变》,他凭借后者获得了1952年的普利策文学奖。

  沃克是犹太人创作了以以色列建国为背景长篇小说。在《希望1》中,编者给加的副标题是《1948-1957:以色列的诞生独立》,并在封面上写下了一句话:“全景式展现真实的以色列建国历程”,翻过来,以封面内页上又有一句话:“一本书看懂以色列建国史”。我想这样的文字一定会让很多读者认为这本书是一部历史,因为我个人就是这样认为的。但是通读全书之后发现,这本书其实只是一本小说。

  编者加的副标题是“以色列的诞生与独立”,但小说是从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开始的,甚至是从战争的中间开始的。至于比较重要的《以色列独立宣言》并未涉及。不过小说倒是充满着细节画面感。小说的一开头就把兹夫·巴拉克和约西·尼灿直接扔进了战壕里:巴拉克灰头土脸,还挨了一枪;而约西出场的时候更是小屁孩一个。作者没的对这些重要人物做任何阐释性的简介,而是让人物用自己语言行动表现他们的身份。不仅是这二位,就连有着“以色列建国之父”之称的戴维·本-古里安——这位当时的以色列总理,也是在餐桌旁听着妻子唠叨出场的。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沃克的小说大部分都被改成了电影,他的小说基本就是一部没有剧本格式的剧本——没有叙述、没有阐释、没有内心独白、没有背景的展现,有的只是角色的行动和语言,而正是这种只是行动和语言,反倒让人物更呼之欲出,因为在现实当中,我们看到的人物也从来都没有阐释和内心独白,我们看到的也仅仅是他们的语言和行动,但我们依然认为我们了解他们。

  而且,这种只有语言和行动的文字让小说有了更快的节奏和更大的张力。很多时候在上一章中人物还在议论一个计划,而在下一章当中就已经在讨论结果了。很多想学习小说写作朋友倒是可以跟沃克学一招。小说的场景、人物甚至是话题跳跃都很大,但却依然很吸引人,让你不得不关注这些人物的命运

  当然,小说不是历史,但是它到底写的还是以色列建国的大背景。所以我们也可以在其中看出以色列人在对待建国这件事情上的态度。比如约西和他哥哥的态度就截然不同,约西似乎天生就是为以色列而战斗的,而他哥哥李·布鲁姆则做了逃兵,跑到了美国,不过却是以另一种方式——一种更为犹太人的方式帮助了以色列。小说中以色列人拿下耶路撒冷的情节让人动容,让我们看到了以色列人的决心意志智慧。小说里巴拉克有句话让人记忆犹新,他说他们去打仗,只是为了他的孩子们不再打仗。但是在第一部的结尾,他的儿子诺亚却“咬着小下巴,抬起头,看了看四周的据点、悬崖以及闪烁着光芒蓝色海水”,说了句“我一定会把它夺回来的。”所以我们很悲哀地看到,巴拉克不仅没让他的儿子不去打仗,按照年纪算,他的孙子现在也没能生活和平当中。当然我们无法去评判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世界谁是谁非意识形态往往是最不可调和的,真的不知道中东地区什么时候能够和平。

  《希望1》读后感(二):每个人的意图

  这部小说最精彩之处,在于它非常好地展现了以色列建国初期,各个势力派别的真切想法,比如根本不赞同犹太复国主义传统犹太教徒,他们认为这是世俗力量妄图书写弥赛亚神话;又比如经常被指责阴谋操纵美国政策,遥控犹太复国主义的美籍犹太人,实际上他们日常生活的安乐祥和与以色列的艰苦困境相去万里,对以色列的需求知之甚少,他们甚至搞不清西奈半岛在哪个方向。而以色列国家内部生活的宗教、族裔、党派差异分歧,也在这部小说中有相当好的刻画

  但在此之上,这部小说毕竟是以以色列崛起中那些英雄儿女们的艰苦奋斗英勇事迹主题的。当然作为一位美国作家,作者也明显给美式的罗曼故事留出了不少戏份

  以色列的诞生和崛起是一件无法用道德衡量的事情,正如小学数学无法计算积分,亚里士多德物理无法理解相对论儿童零花钱无法决定国家财政

  就这件事本身而言,以色列人显然是鸠占鹊巢之辈,他们的行为既不符合道义,其实也不符合现在的国际标准,只不过不仅他们不道德,所有参加进这件事情的国家也都打着自己的肮脏算盘,整件事情根本没有什么道德荣誉可言。

  问题在于,既然道德并不能阻止奥斯维辛的发生,并不能约束国际强权的任意妄为,以道德要求约束以色列人争取生存空间努力就显然是极度虚伪的。在强权武力成为国际公理仲裁者的时代,道德只是生存下来的人才能享有的奢侈品

  当然,复国主义并非犹太人生存的唯一选择自由包容经济繁荣的美国是个好去处,其他地方也有人邀请犹太人去和平建国,但是,复国主义者们选择了圣城耶路撒冷,即使这意味必然严重侮辱和冒犯八千万阿拉伯人和数个伊斯兰政权,意味着这个国家必然在战争与血腥中才能存在。就算复国主义的领导人们是瞎子,他们也能看出这么显而易见的事情。

  但他们还是选择了这里,我们无法猜测他们的选择究竟有多少出于宗教情结的非理性(因为在实践上他们是相当讲求世俗实际的人物),也无从推测他们对事态发展做了多少准确的预测和预谋,但从今天来看,以色列的强大从地区冲突和战争中受益极多,这点毋庸置疑

  尽管如此,我是不相信阴谋论的,因为阴谋论者总是远远高估人类未来的预测和控制能力。比如,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阿拉伯诸国驱逐本地犹太民众,而这些犹太人逃亡以色列,使这个新生国家的人口在几年内翻了三倍,最初的物资紧张过去之后,犹太民族普遍受过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变成了以色列巨大的国力财富。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这个结果似乎不难预测,简直可以视为犹太复国主义阴谋的一部分。

  但是,你回到第一次中东战争当时,当你体会到以色列这个孤立无援的弹丸之国的存在本身都危在旦夕的那种状态,你就很难相信以色列领导人在生死存亡边界上还能够考虑谋划那么远的奢望。而即使他们真有这种谋划,假如他们必须挺过那样的绝境才能实现目标,你也很难不赞同,这些真英雄确实配得上这份回报

  以色列的历史所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优秀民族在持续的绝境之下,会被激发出怎样耀眼伟大力量,塑造出一个何等优秀的国家,而同样的成果是不可能在安乐窝和太平世界里获得的。

  是的,我说了“优秀民族”这四个字,尽管这似乎政治正确。但所谓优秀民族(或者说任何共同体)不是由什么狗屁血统纯洁和神意天定来决定的,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其成员对这个共同体的信念,以及为止奋斗的努力程度水平和成果来决定的。纯血废物还是废物,虔信蠢材照样是蠢材。

  努力成功的族群会上升,愚昧无能的族群会衰退乃至灭亡,这是人类历史上再常见不过的现实。当然强调以民族为单位寻求认同进行奋斗,不利于某些专制制度下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稳定,那是另一个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人们可以放心相信永久和平与繁荣的世界,而一旦危机来临,无能落后的共同体是无法为其成员提供庇护的(不管这个共同体是家族、民族、国家、企业),外表的强大根本不值一提。看看阿拉伯世界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的表现吧,尽管他们的实力十倍百倍于以色列人,而且占据大义名分。但这些势力彼此的不信任和掣肘,他们吞并巴勒斯坦土地比攻打以色列人更积极,种种此类愚蠢无能和自大最终导致以色列才是胜利的一方,而这种胜利在后来一再被证明绝非偶然。

  至于巴勒斯坦人(或者说,在此时此刻,还只是巴勒斯坦地区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相当无辜,从未拿起武器针对任何人,但他们的无辜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在二十年后的阿拉法特出现之前,巴勒斯坦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国家民族意识及其政治代表,这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只能是在被某个伊斯兰国家吞并,或者遭到以色列为军事安全所计的武力驱逐。这恰恰印证了生活在现代民族世界却没有觉醒民族意识的蒙昧族群的必然下场

  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我们也许不得不重新问一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又想成为什么?

  《希望1》读后感(三):以色列---“初国”

  之所以用这样的题目,是因为这是一部关于以色列建国初期的书。在经历无数的厮杀之后,以色列终于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直到建国初期,甚至直到现在,那片土地上的硝烟仍在继续,像巴以冲突之类的战火一直难以止息。

  当初选择看《希望》系列的书,是因为被它的历史所吸引,而且阿里埃勒•沙龙在今年1月的过世,让我更加期待这样的书。作者赫尔曼•沃克,美国小说家,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凯恩舰哗变》等。

  《希望》系列分为两部,都是以以色列建国为背景,讲述了巴以战争的故事。这不是一部纪实性的历史书,而是一部小说。所以在阅读中,没有干枯的历史,而是具有历史性的“活跃”小说。书中有战争,有丰富情感,从开始阅读就被深深的吸引。

  《希望1》讲述以色列建国初的二次战争,中东的第一次、第二次战争(卡代什行动)。在这个大背景下,又细致讲述了主人公兹夫•巴拉克和约西•堂吉诃德在战中的成长变化。虽然这两个人物不是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却代表着以色列军人本性和他们对以色列建国的决心。而书中的本-古里安却是历史中真实的人物。他是以色列第一任总理,他领导创建了以色列,是现代以色列当之无愧的国父。在两次战争中,本-古里安都是最重要的指挥者。

  伊休夫是以色列国的前身,1948年以色列宣布独立。宣布的同时,与巴勒斯坦的正式战争开始。书中有一段描写,我对它感受很深,是来自堂吉诃德的,当时的战争是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进攻。他看到的耶路撒冷:“无论哪里他都能看到赏心悦目之处,感觉独特新奇光辉灿烂。一座由美丽的亮颜色石块劈砍成的石头城,那些石块不是完全的棕褐色,也不是完全的玫瑰红,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颜色。清澈空气、深蓝色的天空灿烂阳光,与特拉维夫那种雾蒙蒙的风景太不一样了。在棕榈树、果树高大的老遮阳树之间处处都是盛开的鲜花,真是人间伊甸园天堂!”我一直对圣城耶路撒冷感到好奇,历史上总总的战争,尤其在中东,一定要争夺耶路撒冷,原来它是这么的美,也许在每个犹太人的心中,在阿拉伯人心中,耶路撒冷都是他们前进的希望和光明

  书中的第二部分就是讲述苏伊士运河战争,又称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和英法联合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对埃及发动军事行动。虽然在这次战争中英法以最终失败,美国和苏联介入,本-古里安必须把西奈归还埃及,但是以色列得到了10年的和平安宁

  两位主人公兹夫•巴拉克和约西•堂吉诃德都受着战争洗礼,在战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巴拉克从战场上的英雄,一步步地走向政治管理高层,而堂吉诃德从士兵慢慢成长为战场上的英雄。两位主人公分别是这部书的两条线索,一文一武,诠释着一个国家刚初建的艰辛困难。情感上,巴拉克虽有美满家庭,但却对艾米莉有着真情;而成长后的堂吉诃德夹在耶尔和夏娜之间,结局我只能在第二部看到了。

  对于巴以冲突,我以前一直有关注,因为阿拉法特和沙龙。有时候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不能和平,现在理解是:原来他们的冲突一直是历史无法能解决的。我记得报纸曾写过关于沙龙的记述,沙龙为什么这样的独,被称为屠夫,他回答我要保护我的家人,我的国家。我相信阿拉法特也是这样想,保护好国家的子民,希望和平。历史已经把巴以造成了这样的处境,如果想改变只能靠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慢慢化解了!

  《希望1》读后感(四):中东战争的缘起 以色列的希望 ——赫尔曼•沃克的《希望1-2》笔记

  中东战争的缘起 以色列的希望

  ——赫尔曼•沃克的《希望1-2》笔记

  1、赫尔曼•沃克的《希望》

  阅读完赫尔曼•沃克的2卷本小说《希望》,我想找到更多可以了解的以色列建国的历史材料——当然,对于阅读小说的读者来说,他们只要当做一部小说来阅读就行了。所以,沃克还是在《希望》中保留了不少有意思的情节,这应该与他的美国国籍有关系——也就是说,正因为他不是以色列国籍的人,他保持了本身的一部分公正,小说没有写成以色列建国战争中的大英雄人物的崇拜,变成所谓的高大全之类的小说——这是非常了不得保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以色列建国之父”戴维•本-古里安、沙龙、达扬等大人真实的形象,还有国际关系中诸国面对以色列国建所展现的处理手段。

  赫尔曼•沃克生于1915年生于美国,父母是俄裔犹太移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和哲学专业,“珍珠港事件”后加入美国海军,参加过南太平洋战争。后以自身的经历著写了《凯恩舰哗变》,获得1952普利策文学奖,《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更是让沃克赢得了《纽约时报》赞誉。手头的这套二卷本《希望》,则是沃克以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从不存在,到宣布建国的独立日战争、苏伊士河战争、“六日”战争为背景的长篇。作为一个美国人,沃克创作以色列国家战争的题材,他的是基于一种情感催动的。正如他自己在小说后面的附录文章说到,他是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他想凭着文字为以色列国家的尽力,所以记录以色列三十年时间历史的小说被命名为《希望》。

  2、以色列•犹太民族•犹太人

  据说,以色列国家的建立和犹太复国主义有干系,也正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存在和运作,一个罗马帝国初期就被灭掉的国家,在两千年后凭着犹太教《圣经》的记录进行复国。他们的之所以要在耶路撒冷复国,是因为《圣经》里耶和华将这地方赐予他们。

  以色列国家的建立,还和世界第二次大战有关系。因为德国纳粹对犹太民族的迫害,让全世界对犹太人充满同情。而犹太复国主义者借着个机遇,鼓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迁居到耶路撒冷居住,并利用全世界对犹太人的同情心,在1948年发布建国宣言,引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吗,也就是以色列独立战争。后面还接连发生了5次中东战争;赫尔曼•沃克选择了其中的三次战争。我觉得独立战争和苏伊士河两次战争是最有意思——前者可称为卫国战争,后者就是对埃及国家的领土侵略(或许,我们可以将两者都称为领土掠夺);以色列国的创建者本着被放逐的苦难历史,而想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结果他们还是避免不了要让耶路撒冷周围的原住居民遭遇苦难。

  施罗默•桑德的《虚构的犹太民族》的研究内容,即是以色列国的建国理由。他是以色列国的犹太人,关于犹太民族的文化,《虚构》是三部曲中的一部而已。据《虚构》所说,古以色列被罗马帝国灭后,确实有一些犹太人流散到各个国家,但是大部分却是坚守在圣地耶路撒冷居住,并改了信仰。他这是通过基因学和历史研究推断。所谓的后来那些犹太人则是一些改信了犹太教的人。所以,以色列国的建立,就是假的犹太人杀灭、驱赶真的犹太人。

  当然,关于犹太人种族的界定,暂时不明白。但是,从民族的界定来说,散居各地的犹太人确实不能作为一个民族。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后来者的身份归属的紧张心理,宗教的新教徒的信仰疯狂总会比本来就是教徒的人,有更疯狂的心理和举动。因此,《希望》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所谓的英雄面对阿拉伯国家是那种疯狂,是一种仇恨在其中。

  3、巴拉克和约西

  巴拉克和约西都是以色列的犹太移民,为了以色列国的建立,他们参与了战争,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建立和对周边国家的秦烈。

  巴拉克因为家庭关系,和古里安(以色列总理)走得近,准确的说是获得古里安的信任吧。从国内的战场到美国、法国的外交场所,巴拉克得以见识到国内政治和国际事务的真实事件。第一次到美国,是因为护送美籍犹太人米奇•马库斯尸体到美国,有机缘见识了所谓的贵妇人们为了以色列募捐的宴会。那些贵妇人们在这些组织募捐活动所表现出的虚荣争斗,让巴拉克感觉到别扭。在巴拉克的国家,是残酷的生存战争,而在美国则变成了一场呈现慈善的宴会,还有背后募捐比拼。

  事实上,巴拉克一直都是一个思考者——我的意思是说,他一直对以色列的战争进行观察和思考。虽然赫尔曼•沃克没有明确的将巴拉克的那些东西抛弃出来,但是他的眼光及一些心理活动暴露了。或许,我们要说,正因为巴拉克这样,在他面对情报人员的女儿艾米莉的感情中,他没有完全谨守犹太教的文化。小说在说到巴拉克和艾米莉的感情,也是非常有看点的地方。艾米莉的情感经历,或许可以当做二战后美国青年的虚无颓废心理现象……

  约西和巴拉克不一样。约西本人对以色列的建国事业非常热心,如他的恋人夏娜来说,他就是一个异教徒——对战争有着疯狂的投入。约西非常主动的学习犹太教文化,虽然他不能遵守着犹太教一些风俗,但是他骨子里是一个正宗的犹太人。因为一次去巴黎的事情,和严守犹太教规的夏娜发生误会,他在巴黎和耶尔做爱——对他们当时来说,这是一次***。但他们却因此而改变了,耶尔的怀孕让一切都改变。

  夏娜是一个超级可爱的女孩。但是因为遵守教规而失去了爱情。为了约西,她帮着照顾约西的孩子,很长时间都陷入那段情感中不能出来。对她来说,一切都在战争和巴黎事件中改变了……这是她的命运。

  4、赫尔曼•沃克《希望》是什么

  沃克在《希望》中发明的一个词语超级有趣——拴狗链。

  以色列在中东的战争,他们就是善于利用那些大国们的利益牵制,情愿当做一条狗那样做给大国看,同时获得自己的政治利益。在每次的战争中,他们都很好的利用了这些,在大国们推动联合国发起举动时候,赶紧顺着。

  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沃克的这部现实主义小说里,他想干嘛?是想揭露大国的政治博弈?是要同情以色列国的建国?如果是同情以色列,他在小说非常真实的呈现出古里安那些带有乖戾的性格,以及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杀戮,有事什么原因?

  不管如何说,这确实一部非常真实的小说。比较我们的样板戏那些高大全来说,小说真实呈现了以色列犹太人的国家情怀和个人情感等。说到国家的情怀,有一个插曲非常有意思古里安和贝京的争权,最终是以一种和平方式结束——这是非常难得。或许,我们要将之称为犹太人的智慧吧。如果他们继续争斗,处于建国初期的以色列将遭到重创,这个国家最后是否存在还得另说了。

  所以,沃克的《希望》是什么?是否就是他所呈现的全部,从战场、犹太人的个人生活,以及到国际外交中,犹太人坚信着着《圣经》中耶和华许诺给他们祖先的领土,终于再次归复于他们?

  《希望1》读后感(五):顽强的犹太人

  以色列的诞生与独立证明了一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

  一直到1957年的时候的情况表明,这个国家的诞生和独立是靠第一代以色列人用自己的热血,激情和智慧在夹缝中打拼出来的。巴拉克只是其中一个跟大人物有关系的人,但这不妨碍读者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他的努力程度是不用怀疑的,对国家的忠诚也是不用怀疑的。在关键时刻,本古里安将他的亲属派往前线与士兵一起并肩战斗,并且依靠一直在初期并不强大的军队获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最让人佩服犹太民族的一点是,在以色列国建立的初期便遭受多个中东国家联合武装进攻,而飞往特拉维夫的航班却照常进行,大批犹太人仍然第一时间来到以色列这个处在战争中的国家定居。他们当中的年长者下飞机即亲吻大地,而年轻人和壮年人则义无反顾要求加入军队参加保卫国家的战斗。这个民族几年前还在纳粹铁蹄下惨遭蹂躏,此时却表现出极其强大的战斗力。

  同时也必须看到,国际形势对于以色列是有利的。以色列一直受到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照顾,得益于美国的好几个犹太大财团,也得益于在建国时选择的政治制度和道路是美国乐于接受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