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间世》读后感10篇

2018-06-30 04:5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世》读后感10篇

  《人间世》是一本由余世存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1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世》读后感(一):一杯思想的茶点

  10年前,余世存先生的《非常道》让很多中国读者为之倾倒,简洁文字精妙剪辑,无论茶余饭后,还是案前床头,让人读罢拍案叫绝

  从风格上,这部《人间世》仍是《非常道》的继续,文字仍然采用短信微博段子形式,只是内容上不再是寻章摘句的野史掌故,而是来自不惑之年的余世存先生的思想原创。这些文字如同一串串火花,无一不闪现着撼动心灵力量

  在上世纪30年代,林语堂先生曾经创办过一份杂志名字就叫《人间世》。当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然而却是文人知识分子黄金时代。如今处于国泰民安的“盛世”,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能依靠写作存活的知识分子不足千人,比熊猫还少。人们依然更关注熊猫而不是作家

  这是一本以快餐形式包装的思想大餐,貌似现代而时尚,其实传统沉重。从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经济、历史感情无所不包,既有孔子《论语》的味道,又有培根《随笔》的样子,但最终仍透着浓厚的余氏风格。

  买书读书,为中国最后一个作家喝彩,哪怕我是最后一个读者。

  《人间世》读后感(二):美,而不言

  “微博体心思

  副标题写着《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非《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考》,有幸作者余世存并未用此命题写成一本学术著作,而是将他的“微博体心思”汇编成集才有了这本《人间世》的出现。作者历时三年每日坚持花30分钟以上的时间用心写一段微博,可以说这是作者对生活进行留意、观察参与思考,又经其总结、雕琢、打磨后而汇聚的点点“心思”,作者也自谦此书受惠于当代传播介质。

  全书共四部分,分门别类一十五,文章七十九篇,约994段,其内容广跨度大,确实符合“微博”二字之意,虽微细却广博,摘录作者近年之微博过半,数量近千。然而正是这种微博体风,让书的内容变更灵活丰富透彻,使之每一段都可成为独立文章,编排一起亦可相互呼应贯穿其意字里行间尽显作者身为文化人素养以及其理性包容态度

  “人间世”

  《人间世》这本书不难发现余世存身上所积累的那些与中国古圣贤有关的哲思,一如其之前的著作:《非常道》、《老子传》、《大民小国》、《家世》;都能读出作者对中国古圣贤的认同理解,作者站在一个更宽广、包容,或者说是更与世无争角度去看着这些人物、时代、世道,基于此作者写下了这一段段的文字,平静的参与其中,客观理性的分析记录着世象种种,写下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还尝试用一种宁和的态度告诉我们应该进行“自我认识”从而进行个体的觉醒,这能更好的融入其中。

  “我们时代”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全书共319页,除序外正文约994段,也就意味着这约有994条微博信息,而有一个词在本书几乎每一页都出现:我们!

  第一个“我们”,出现在正文第一篇文章“世象一”第一段“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里生存半辈子”;最后一个“我们”,也正是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鲁迅是我们的人”。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不知道是作者或编者有意为之还是巧合,但这也恰恰说明了一点,这本书确实是如实的在述说着“我们”的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

  回到正文,整体并没有脱离现实,作者始终清楚告诉自己和读者,“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一分子,一如作者在第396页《连接》中有一段提到小区门卫亦在读其作品,作者自觉惭愧说写的不够通俗,门卫却坚定的认同其价值评论:看了能提气提神,能安顿人。

  如文章之名作者简单直接的将自己与众我进行了对接,因为这是一个“我们”的时代,而读者能与作者的思想共鸣,这本身也是作者将自我与众我的融合,所以作者在著此书时所写的每一条微博都已经有了理性、客观、明确的定位

  第14页的《青年》一文,开篇如实道出作者大学毕业后所从事过的工种:教书匠、搬家工、校对、看门人、编辑官员翻译策划……。“看门人”,是的,作者在某一时空点上曾是这位读者的同事由此可见我们不需要再去怀疑那小区门卫的阅读能力,或者说作者的写作水平,作者创作出了一本雅俗共赏的书。

  而另一方面,尽管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和平繁盛的时代,但就个人命运而言却又依然是风波未定,一如作者从业经历即可发现我们这个时代对于个人价值实现不明确,混乱无序的各种主义观念,处于各个阶级层次的人思想与境遇上的差异矛盾,作者都将记录在案。

  《青年》文中还有趣的提到朋友为作者推荐的一些可行工作:擦鞋工、风水算命先生、卖字者、养生太极教练……。思想无形人又岂可貌相,或许某天我们在街道不经意间遇到的擦鞋工,就正在酝酿着一场思想巨变或是文坛革新。

  作者将“我”与“众我”的紧密联系,一如副标题所写的那样“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翻开书本随处便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林林总总,不陌生也不亲切,这便是此书的成功可取之处,因为《人间世》写的正是我们的时代,一个我们知道却不自觉的时代环境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扉页之后题有几个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如果此处的“大”是《道德经》中那种“大而无形”、“大音稀声”之“大”,那这就是在表达一种无形却又存在状态,但那紧随其后的“目录”便有着一种欲盖弥彰的味道了,本应“不言”之处却有了说教,如第三部分“时空演化”,以及各篇文章的命名,便尝试要说出那“不言”之物;而第四部分的“个人选择”,更像是有意引导。这让人觉得作者原本用心打磨如实记录对当下时代生活中点滴心思,而且灵活有趣的微博体,在此处便有了教条主义的痕迹了。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本是不说之处却被言语道破了,作者所题的字反倒成了此书的败笔,令其变成没有意义摆设了,此为本书唯一可惜之处。

  《人间世》读后感(三):这个时代的微史记

  余世存就像一个愤怒中年人一样,满肚子的不合时宜,左看不顺眼,右看不顺眼,越看越郁闷,只好郁乎其内,呼之其外,便有了这些废话——肺腑之言

  每个时代都是顺民为主,而每个伟大的时代,却必须有足够多的刁民,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这些不一样的声音,不是吹毛求疵,不是故意刁难,而是醒世省人,让所有人都能知道自己是谁,更能知道自己应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个资讯发达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魏征,成为可以为改变时代而献出一份力量的人。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虽然人人都能发声,但不代表每个人的声音都有深度,不代表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分量,于是,便需要一些意见领袖,一些公共知识分子的出现,这些人代表了普通大众底层的集中的声音。虽然现在公知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我依然认为余世存是一个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

  《人间世》便是这个公共知识分子观察这个世界之后的肺腑之言。肺腑之言难免会是忠言逆耳的,因为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关心,所以他眼中便总能看到种种被伤害的被迫害的被遗忘的被抛弃的,这些美丽世界的孤儿弃儿,在他那不合时宜的嘴里出来,自然多了很多愤怒,也多了很多无奈

  他叹息文化的沦落,却无力去改变什么,他愤怒官员的腐败,却只能无奈地愤怒,他看遍各色人等接触三教九流阅历越来越丰富,郁积之言就越多。这些不吐不快心事,虽然眼下只能是无奈的抒发,但多年以后未必不是一部“微史记”,它以微言记世事,虽然人微言轻,但也是记录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实际上,这样的人这样的书应该更多,应该有更多可以发出的声音,更多公共的有思想有见识的刁民,刁难这个时代。因为这个世界还远未足够美好,远未足够伟大!

  《人间世》封面上说“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其实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我”(余世存)眼中的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个人观察世界的时候,无论多么客观,终究要回到主观的世界,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最终要归于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观点。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其实反映出的精神状况并不足够,最多只是生活状况,工作状况,精神毕竟是内敛的,只有自己能相对真切地感受自己的精神,而别人的精神,自己如何准确地去掌握呢?余世存是一个善于思考且勤于思考的人,但这不代表他可以思考到所有人的精神,思考到所有人的想法,所以,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终究是他所观察理解的时代的精神状况。

  这确实有些不足,但也无可奈何。这就要回到我之前的说法上,即这个时代需要更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的人,需要更多的所谓的刁民,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贡献自己的思想,用每个人的精神状况,来拼成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这才是合理方式。这才是从“微史记”到真正的时代“史记”的转变完善

  余世存做到了第一步,已经难能可贵。希望,更多的人在他的示范作用下,能继续说下去,能继续写下去,让人间世真正的囊括人间事,真正的记录一个时代。

  《人间世》读后感(四):这个时代的罪苦

  这是我去年4月份编辑这本书时写的编后记。

  这个时代的罪苦

  蓝莲花/文

  我常常觉得这个时代是黑色的。走到哪里,都能感觉到一团一团的黑色。这几年,黑色越来越多,越来越浓重压迫得人喘不过气来。

  我也是黑色的。我生活在这个特定的时空,我,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采访对象,还有那些陌生人,共享着某个东西,我不可能不黑。这个事实让我痛苦

  于是做了十几年记者之后,我决定退役了。不是要逃避,而是我必须得面对那个黑色的痛苦了。我是谁?我为什么是中国人?为什么是中国女人?为什么是这个时代的中国女人?总有一个原因的。

  编辑和阅读《非常道三》,给了我面对这个黑色痛苦的机会。我愉快地答应俊秀做这本书的编辑,并不是因为世存于我来说亦师亦友,也不完全因为我喜欢丰满厚重的文字,而是我隐约地感到,我们之间有一种精神纽带

  十五万字的书稿,大约由一千多条微博组成,都是世存这几年发的微博。我得整理分类,将这本书的主旨“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体现出来。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是什么?基本上没有讨论,我完全按照自己想法来操作的,世存后来告诉我,这恰恰就是他想要的。对我来说,他的表达,似乎从更大更远的地方传来,替我说出了很多我想说的话,或者思维边缘碰触到了但尚未有能力说出的话。

  黑色在每个人的心里。“罪苦”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人人都是苦的,哪怕那个人被你认定为恶人。人人都有罪的,哪怕那个人自认为活在天堂邪恶开始如同蛛丝一样地在人心生长,慢慢地越来越密越来越长,连成了网,挤占了光明良善的空间。外在即内在,对于一个长年累月写人间惨剧的调查记者来说,有太多的机会观看邪恶是如何生长出来的。作为一个女子,在我看来,将中国分为一九四九年以前及以后;改革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分为极权与后极权、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左与右,没什么意义。我相信的是我的感受,邪恶以前所未有速度从个人的内心扩张蔓延至外界

  恶人永远在我们身外,这是人类心理特征。在我们这个时代,恶人包括贪官、腐败的公检法、医院教育系统城管等等。于是世界被我们分为两个:可以忍受的,没有什么大善与大恶的现实生活与黑白对立的,洋溢着讨伐的口水仇恨的刀剑的网络世界。而我的记者的生涯告诉我,这两个世界看起来是两个,其实是一个!多年前,一个收了巨额贿款的法官法律人情解释他这么做是合理合法的,那一刻,我晓得他心中并无恶可言,他不知道他做了坏事。人总要想方设法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善恶标准,人要保证自我的存活,就要把那些威胁自我的恶剔除出去。于是,我、你,我们大家,以及好人认为的坏人,与世存在文中写到的“官商”、“官家”、“知识人”都有着同样的面目:人的一面和兽的一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我们,不是别人,创造了这个黑色的时代。

  我们这个民族有一个特点:没有一个上帝提醒我们做了坏事。善变、从权,令这个勤劳的民族五千年生息不止,依旧停留在“类人孩”的状态而不自知。“他们或我们至今仍无走路权也不会走路……”“类人孩”,这是世存创造的词语,这个词语将“我是好的,你是坏的”、“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是家长、你是孩子”的分野击得粉碎。每当我看到那些新闻,诸如我的同胞们抢人家奶粉,我的同胞们在飞机上和人争位置;我的同胞们制造毒品害死自己人等等,总会生起莫大的不安。这张脸、这个国籍注定了内心会对自己不耻的。我和我的同胞相连,我是他们的一部分,他们是我们的一部分,大家在一个船上,谁也逃不了。你逃到了国外,拿到了绿卡,成了人家的居民,你的血液里,你的意识里还是有这个黑色。

  身为一个女人,会体会到男人想不到的黑色。世存似乎不经意地写了一条关于男女的微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我们文明的演进中,女性代表的是可被认识的全体,是基础;她的本质是迷人的。康德因此把“美”分配给了女人。男性则是要去求知的人。随着男人在人生社会的渐次展开,女性因他而经受变形。她默默奉献,做出了牺牲。而她所承受的,总是超出了他所能理解的范围。编辑到这里,泪便如泉涌了。

  男人们占据着公共舞台,女人们作陪衬。这是惯有的风景。我常常想,女人的世界你们知道么?当你们在那里意淫着宫闱秘史、政治风云、经济浪潮、国际纷争时,女人们在暗中笑你们知道么?谈话间来来往往,无非名利二字,何来真理?何来美感?何来爱?而真理、美和爱这才是世间顶顶要紧的事,你们这些决定时代走向的男人们怎么都不关注呢?你们要她们的美,要她们的爱,要她们的才华来红袖添香,无非是想证明“老子多了不起”罢了。智慧在女人手中,你们不晓得。

  只有女人们才晓得,这个时代的罪苦最深重,这个时代最黑的地方在哪里。就在男女对望之间,再也无法爱对方的那一刻!男女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最隐秘最羞耻最微妙的关系脉动。自古以来,无论人类心灵邪恶到何种地步,人类社会败坏到何种程度,爱情总归保留着她原初的美丽,给人留下活下去的希望。我们这个时代,邪恶已经侵蚀到了这个领域。一茬一茬的“异乡人”生长起来,退化了,枯死了,就是这个时代显著的特征。女人们认为男人消失了,一群一群的男孩长大了无妻可娶,人类的繁衍也许就停止了。

  居于最黑色地方,人会最渴望光明。人即使身处十八层地狱,仍有救赎的机会。信仰、皈依,总归有一条路,属于自己的路。只要你肯找,就找得到。“我心光明”,感受这个状态,邪恶的蛛丝会慢慢退去。

  《人间世》读后感(五):言微意深,句短情长

  言微意深,句短情长

  林颐

  “微博体”写作流行,据说始于余世存。《非常道》开创新文风,余世存被称为“微博先驱”。可惜,书市此后跟风的“微博体”作品,绝大多数只是段子的胡乱拼凑,或作者个人无逻辑的呓语录,以至于“微博体”写作给人以偷懒、敛钱、浅薄等不良印象。

  《非常道》出版约十年之后,余世存新近推出又一部“微博体”著作——《人间世》,副标题“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分为时代寓言、精神状况、时空演化、个人选择四个部分。标题和内容安排,隐射出余世存的关注点在于“时代精神”,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却采用“微博体”断章碎片的写作方式,能否表达清楚?是否会割裂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能不令人担忧。

  余世存在序言中说道:“这本书断断续续写来,历时三年,几乎每天早上我都花费半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打磨几句话,一二百个汉字。”可见《人间世》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余世存对社会百态、世道人心长期的观察和思考,随时记录保证“原汁原味”,避免时过境迁之后回忆的偏差和矫饰。通过作者本人和编辑的淘洗选择,“编排成一个多少可观的体系”,每部分都由众多词条组成,如青年、权力、中国男人、民国、友朋、新儒学等,每个词条包涵十几条至几十条微博,散而不乱,散而有序,阅读观感贯彻始终而不至于被动游离、跳跃。

  以“寓言”为例。通过百余条微博,余世存从不同侧面描述达尔文森林里动物们的生活:森林文化的失落、生态危机、享乐主义、物欲横流……老虎把森林管理得乱七八糟,却拒不改进,挖空心思粉饰太平;“坑爹”一族横行,狼之子以“衙内”为荣招摇山林时被野猪暗杀,豹之子因为吃得太胖活活撑死;“揭老底战斗队”纷纷成立,晒隐私、爆八卦,含沙射影,无中生有,乱哄哄好戏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达尔文森林,就像是奥威尔名著《动物庄园》的微缩版,有政治的反思、历史的追问,更有对当下和未来的忧虑,切片式、多镜头呈现当今人类的处境、时代精神的困厄。

  余世存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知识分子气质让他的文字儒雅端庄,诗歌的陶冶则让他多了一丝灵动和气韵。即便是短短百余字,《人间世》的每一条微博都是考究的,绝不浮华,更无口水。时不时的,就那么一两句,轻易拨动心弦。“石头是有记忆,土地的记忆更宽厚深层,云水是有记忆的,天空的记忆更广大深远”,勾起对自然的向往。“疾病哲学有一条是,有些病是朋友。”内涵哲理和禅思。“他和堕落的社会相看两厌,如此才各得其所。”追缅那些孤独的坚守和高贵的灵魂。

  余世存的思想触角延伸的范围很广。既关注时代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命题,又有日常生活细小琐碎的饮食男女话题。当下社会物质日益丰富,而人的精神却呈现出萎靡倒退的趋势。余世存以《人间世》诘问“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言微意深,句短情长。寥寥数语,如微风轻拂,撩起一腔情怀、半湖心事,在庸常的俗世中得以暂时安顿和超越。

  余世存的“微博体”写作,词句微短而内涵广博,因他良好的文化素养,更因他浓厚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人的担当。笔者姑妄揣测,余世存之所以格外青睐“微博体”,是因为“微博体”的传播优势,可以更迅捷、更广泛地吸引更多的大众注意。但是,“微博体”呈现的是“点”的而不是“面”,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激发的通常是一个个点的瞬间一闪的兴趣,首先表现为浅层次的感性的直观感受,而由于点的密集程度和信息量的巨大,怎么样去进一步深入了解、拓展,从而转化成深层次的较全面的理性思考,对于读者本身素质其实是有相当高的要求。

  微博毕竟很“微”,字数的短小限制了它的发挥,它或许能触及世界的各个角落,生活的诸多细节,但进一步的思考,则有赖于读者的主动。社会的发展,同样需要我们的共同关注。

  《人间世》读后感(六):敬作者、赞读者

  作者余世存先生以微博体结集出版的该书,着实另读者眼前一亮,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十五节,每节又以记述主题归纳为关键词若干。可是说,这些分支演绎了时间跨度、社会发展、地域演变、国人精神思维演变等内容。余先生的叙事微博体,旁征博引、思维跳跃、见解有道,读起来令人拍案。

  反观社会本身,在政府强力管理下,物质财富日益增长,几乎所有人都在为人民币奔波的同时,无人无暇顾及精神需求,时间一长,可以说已经放弃演进。这不是个好兆头,社会已经烂到何种地步?似乎无人在意。可是没有人能够逃避现实。阅读余先生的文字,如同一把纳米级手术刀,把腐烂之处割裂开来曝光于众,令每一个读者皆能感到厌恶、惊悚、痛心、邪恶……读罢该书,读者也同样经历着考验、经历着成长。

  当前社会,书店经营尚难以为继、如履薄冰;依靠写作生存的社会知识分子据该书记载,已不足千人,放在全国总人口下俯视,更是凤毛麟角。就是这些人,仍在微微地用自己力量支撑着这个年代的精神支柱。更有读者愿意抽出时间阅读这些文字并反思、共鸣。

  敬余先生这样的作者!赞愿意读这些文字的读者!

  《人间世》读后感(七):看到标题,吓我一跳

  以前没看过余世存的书,所以说不出他的好。有人说这本书是《非常道》的延续。我没看过《非常道》,自然也不知道别人的话是否正确。

  刚借回来的时候,看到封面上印的一句话,心里吓了一跳: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现在看到诸如此类的标题,就头大。我受到如此标题的蛊惑很多了,找到一本,抱着死啃,也弄不明白到底说了什么。弄得自己头疼不说,在别人眼里还特像个装逼犯。

  我不再轻易把这样的书捧在手上,我先要解决切身的问题。所谓“切问而近思”是也。

  所以,我把它压在书堆的最底层。给它生造出一个牢笼,免得书里沉重的灵魂翻跑出来,像藤蔓一样缠绕住我的躯体。等我拆掉囚禁它的的监牢,翻开一页一页的纸张,我看到的是一块一块的思绪。灵光乍泄般的段落,吉光片羽似的蜂拥而来,填满纸张的每一片空间。

  书里呈现的内容真的像封面上印刷的一样,反映的是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一切都是碎片化的存在,没有系统,也不需要系统。

  《人间世》读后感(八):一只丧家狗的坚持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孔子到郑国,弟子走散,一人站在外城东门。郑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如尧,脖如皋陶,肩如子产,可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没精打采之貌,如丧家狗。”子贡告诉了孔子,孔子笑道:“形容我的相貌,未必对,但说我像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丧(音同桑)家有两解,一是举丧之家,一是家族灭亡。

  孔子究竟指哪个,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千百年来,中国读书人大多是按失去“安身立命的根本”来理解丧家,所谓“生于乱世,道不得行,故累然不得志之貌也”。每到价值淆乱的时代,中国读书人便会发出“丧家狗”的感慨,这甚至已成为一种传统和自觉。

  一切找不到心灵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欲忠而无处可忠,明知“两处茫茫皆不见”,却仍要“上穷碧落下黄泉”,翻遍余世存新作《人间世》,无非“找寻”二字。

  他向信仰去找,但困境在于,“最纯正的心灵在我们的时代感受最为悲哀,我们似乎只能经受并演绎‘日常生活的悲剧’而无能为力”。

  他向历史去找,可面对厚厚的涂改液,我们能找回真相吗?我们能因之找到自己吗?“在庆祝独裁者死亡的日子里,我们是否知道自己心中记忆的人物多属哪些”。

  他向文化去找,却又无奈“我们对文化的端正态度被世道废掉了”“文化人很少有职业尊严、人格尊严、阶层尊严。”

  他向自由去找,但“我无能用中文说出那个字”“很多年轻人的理想是尽快实现财务自由,但据观察,绝大部分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并不自由,而是陷入了名声、情感、友谊、欲望、信息等各类纠缠之中”。

  他向诗中去找,可“对真正的青春和精神而言,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糟糕的,可诅咒的,都让人痛苦”。

  他向传统生活去找,比如“父亲在春节期间供奉祖先、祭拜天地,每次他都做得极庄重,似乎一穷二白的家徒四壁真有神灵相伴”“时间感的强化,使我们也知道宇宙的亲切”,甚至“霉气”也是“特立独行者”,但现实是,“我们时代的家已经名存实亡”。

  他甚至向情爱去找,但“我们做爱,宣泄的是我们的仇恨、轻蔑、失意和下贱下流,以无知、暴力和数量取胜,来表达对女人、身体和人类的仇恨”。

  余世存不断在突围,却又不断在碰壁。在一个灵魂有缺陷的时代中,信仰、精神、文化、传统乃至诗歌和爱情,都不会完美。

  其实,反过来想,我们大多数人的皈依真的意味着信仰吗?还是仅仅因为厌倦了漂泊,惧怕了找寻的烦恼和自苦,所以明知不完美,却故意闭上批判的眼睛,伪装出“已到达彼岸”的巨大幸福状,从而在自以为清醒的状态下,又一次昏昏睡去。

  在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因开罪众神,不得不接受惩罚,每日将巨石推到山顶,然后再任其滚下山去,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加缪用西西弗斯来比喻人生,它背负沉重,却毫无意义。

  加缪的不朽,在于看到人生由无数重复的瞬间组成,再美好的事物,都会被这种重复磨成一片虚无,我们以为理性可以把握命运,但真正决定一生的,是谁也无法把握的偶然。所以米兰•昆德拉会说,如果人生只有一次,那么就等于没有。

  我们终将死去,终将沉入无边的黑暗中,那么,为什么还要坚守道义、原则与真理?所谓生命的意义,难道不是麻醉剂?千百年来,一切文明莫不是围绕在这个母题上徘徊,思考越深入,心灵便越苦痛,其实,所谓成长,就是一个经历苦痛、习惯苦痛到拥抱苦痛的过程。谁也回答不了终极之问,但不断追问下去,就是人生的义务。

  与《非常道》相比,《人间世》更丰富也更少烟火气,但在舒缓的笔调背后,丧家之痛依然触目惊心。只要路还在脚下延伸,受苦就不会终结,或者,余世存的意思是,不如换一双轻履,继续在这人间摸索前行。

  《人间世》读后感(九):世间百态,别样唏嘘

  封皮的深沉绿色配上浓墨泼就的三个大字:人间世,顿时让人产生一种捧着一本民国进步文本的错觉。

  而这本书也不负众望地,带给人思想上的冲击。

  第一次看余先生的书,做功课不多,倒上一杯热茶,靠在床头就翻看了起来。这不是一本情节起伏的小说,没有让人手不释卷的情节跌宕,反而让人不自觉地皱起眉头来。

  一篇篇小短文,千百字的段落,一个自以为无甚新意,甚至只看题目便觉得有点空泛的论点,被作者信手拈来,掰开揉碎,我们自文字里看进去,惊觉隐隐望见了一个新境界。

  不过几篇望过,便不得不把书放在一边,反而拿起手机,百度一下这位作者去了。

  对世事了解至此,深思至此的一位作者,字里行间都带着对世间种种的体味,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怀着一颗八卦的心,一行行阅读了百度百科。

  从事了教师,公务员,编辑等一系列行业的余先生,对于工作生活中遇见的种种人事物,有自己的一番独特见解,他把这种种现象融在了书里,寥寥几句,描画出一种人,一桩事,在这人这事的背后,是一种情,社会情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交汇,而造成这环环相扣的关窍是什么呢?这才开始了作者的思考,引导读者们一起思考,抛出作者的观点,与其说这是一本教化的书,倒不如说,像是一位先生坐在你对面,对你谈起他日前见过的人事物,讲这件小事,讲他的观点,而坐在他对面的你我,认同也罢,不屑也好,这便是个思索的过程了。

  也许是因了阅历丰富的好处,作者的观察角度极其广阔,从古到今,无论是政治还是时事,他都有一番见解,甚至连难以描述的精神领域,他都有独到见地。有一些离我平时熟悉的领域着实是远了些,没什么涉猎难免困惑,看到一半就要拿起手机来百度一下某些词句,倒也是颇有一番乐趣。

  让我感触颇深的篇幅之一,名为:罪苦。

  何为罪苦?

  我们于心有愧,被这负罪感压得喘不过气,腰挺不直,心里憋屈,自然就觉得苦。而这愧从何而来呢?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因为我们做了多么天理不容的恶事,而是我们心里的阴暗想法让我们难以获得舒畅,心里失去了光明,所以我们浑浑噩噩地活着,不能快乐。这就是作者反复提及的,精神的力量。

  我们不能给予自己光明的力量,做事没有干劲儿,遇到挫折就颓丧,甚至根本没有奋斗争取的念头,失去了让自己前进的劲头儿,便只好一天一天地混,怎么能活得快乐活得好,自己都看不起的生活,怎么会得到别人的称赞,这阴暗的情绪便一天天积累下来,也许自己抑郁着,也许发泄给别人,把这暗情绪传递下去。怪不得人人都叫嚷着要传播正能量,如此下去,大家都愁眉苦脸的过日子,哪里还有幸福可言?看来这脱罪的方法可不是一人一事可成的,若要人生不苦,须得自己不苦,别人也不苦才是,自己的幸福和他人的幸福同样重要。

  对世事看不惯,看不明,心怀疑惑却不知请教谁;不知道为何而生,如何而活,想要寻求目标却看不清方向;心怀安乐,但求平稳,不知时间艰苦的各位,都可以翻开这本人间世来看一看。

  原来我们不知道的世界有多广博,原来我们熟悉的情境也可有另一番解读,甚至丰富一下历史时事知识都是极好的。

  午后闲暇,捧一杯茶,读一篇文,品一段世事百态,思一回得失取舍,也是妙极。

  《人间世》读后感(十):嬉笑怒骂皆人生

  嬉笑怒骂皆人生

  ——评《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文|molly_小清

  佛曰世间七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求不得苦、最后五阴炽盛苦。世间之苦分为两大类:一生老病死是肉体、生理苦;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三苦是精神、心理苦。最后五阴炽盛总结了身心诸苦。

  人世间的嬉笑怒骂皆逃不过这七苦。人活一世所演变出来的精神、信仰、尊严、贪婪、邪恶、罪苦等世间百态也皆入众生之眼。有些人开始跳出世间,以冷静之矛刻画刺穿世态之盾,你强我弱、你弱我强便是一个轮回。

  世间百态,世间皆苦。余世存通过短小的微文刻画世间百态背后人类在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当然仅限于华夏民族。从农村到城市、从高尚到粗鄙、从你到我,都是这个世间的真是写照。你可以否定文化、精神、信仰,肯定贪婪、邪恶、自私,但它却共存于每个活着的生命中。

  每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却又是最坏的时代。看不惯世间的比比皆是,苟安残喘俯拾皆是,谁都无法考究时代的真正意义,人类自使都知识宇宙洪荒以来的一粒微尘,总是自以为的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和拯救世界这事儿,真的纯粹是人类的臆想,自娱自乐罢了。

  都说嬉笑怒骂皆文章,往大了说嬉笑怒骂就是众生。佛曰:众生皆苦。无一人能逃脱和幸免,人间、世界更是如此。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罪苦,文人骚客的墨笔能写尽人生百态,却无法刻画罪苦于时代的烙印。

  《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态》收录了余世存先生日常微博发问,140字内的百态人生余世存先生描绘的淋漓尽致。其实人活着,都是向死而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生下都是不同时间后将要死去的话,每一个人都是身患绝症的,3年和30年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嬉笑怒骂看尽人生百态,淋漓尽致活的够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