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四大沟通模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四大沟通模式读后感10篇

2018-07-05 05: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四大沟通模式读后感10篇

  《四大沟通模式》是一本由徐丽丽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四大沟通模式》读后感(一):“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近来读了《四大沟通模式》和《非暴力沟通》,通过这两本书,我充分感受到了“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可以说,作为教给人们“怎么说”的书,无论《四大沟通模式》还是《非暴力沟通》,都是用心打造的精品。在两本书中,都没有发现文字错误,当今之世,殊为难得。

  《四大沟通模式》作者徐丽丽,是中国沟通分析协会会长、TA咨询中心创办人。

  作为一个社会人,在我们的一生中,几乎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与我们和他人的沟通有关。沟通绝不仅仅是说话,更多的沟通以“潜台词”的方式存在着。人际关系中,长期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定位也是一种“沟通”,而这里面,存在着太多本不应存在的误解人际沟通分析学(简称TA)将其称为“心理游戏”、“游戏”或“沟通游戏”。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本书作者针对中国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典型“沟通游戏”,在深入实践研究基础上,把它们的过程进行清晰地剖析。

  通过本书,作者要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人际沟通分析适用于所有人,每个人都能够运用沟通分析的相关知识提升交际水平生活质量

  本书是以伯恩创立于上世纪60年代的“TA”为母体,用中国式的案例应用嫁接出来的一个适宜中国文化的新品种也就是说,本书是伯恩TA理论中国化的成果,因此,它比伯恩的原著更适合中国读者。从策划到成书,本书经过了6年时间的打磨。

  《非暴力沟通》作者是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非暴力沟通”是其发现的一种沟通方式。本书中文版译者阮胤华,得到了诸多朋友的帮助和鼓励,并到澳门、印度参加相关培训。在这些有力支持下,经过两年,方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工作。中文版面世5年来已印刷11次,可见本书受欢迎程度

  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前所未有压力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如果能够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将能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促进倾听、理解及由衷的互助,有助于发现我们生命的美和力量。这样,非暴力沟通不仅能促进自我理解和内心和谐,还能痊愈我们内心和人际关系创伤,成为弥补裂痕和仇隙的黏合剂。

  非暴力沟通是打开爱和理解的密码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如果一页中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就用简明的文字列在该页的天头,打开这一页,一目了然,便于读者快速把握内容重点。这一独出机杼的设计非常实用

  读者完全可以只读天头的文字,就能提纲挈领复习回顾和掌握全书内容。每章后有“小结”,扼要回顾本章重点。大部分章在“小结”后还有“非暴力沟通实例”,通过具体的案例一再强化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便于读者学习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时,在一章最后还有“练习”题及答案,通体生活情境考查读者对本章内容理解的情况。这些,对于巩固该章内容都有切实的作用,是注重读者学得的体现,此皆以读者为本也。

  《四大沟通模式》的目录用“简目”概览章目,全书内容一目了然;又用“详目“具体列出小节内容,便于重点内容的记忆回顾,便于内容的查找。这一点,是值得《非暴力沟通》借鉴的。

  《四大沟通模式》中介绍了4大类27种沟通模式,用了65个案例作支撑,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其中找到自己影子,都能对症找到解决自己困惑药方。但这么多的种类不免过于琐细,且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纵然有这么多种类的模式,想要囊括多彩的生活也是不可能的。

  《非暴力沟通》提供的模式就是抓住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沟通时按照我看到了什么,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顺序展开这个过程就可以了。

  可以说,在应用性上,“非暴力沟通模式”操作起来比“四大沟通模式”更为简洁方便,是以不变应万变,有四两拨千斤功效

  另外,《非暴力沟通》一书用纸手感更加光滑、柔韧、厚重,堪称物美价廉了。

  《四大沟通模式》读后感(二):4个概念,10个面对

  4个概念,10个面对

  本书确实是干货,非常接地气场景分析,感同身受。关于“沟通游戏”的说法特别启发。一般的“沟通游戏”没有赢家,因为亲密的关系,不需要“沟通游戏”般的试探。然而通过理解沟通游戏,我们起码可以觉察双方问题,去改善,去思考。不管是与父母、与同事还是与丈夫,双方关系的目标都应该是“和谐共处”。沟通中出现伤痛愤怒,每个人都会面对,和谐共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这是个人的试炼,也是改变契机

  以下是从本书学到的“4个概念,10个面对”,望常常阅读身体力行

  一.自我心理模式

  a.“父母”自我心理状态(简称“父母状态”)主要来自亲生父母和权威人士形象

  “父母状态”分为两种:

  1.“控制型父母”,会扮演权威者,习惯发号施令指导别人的行为、发现并指责对方错误。

  口头禅:“应该”、“你怎么回事”、“你不知道吗”。

  积极:具有威严感,坚持原则道德感强等。

  消极:过分强求、指责他人;禁忌多,惩罚多于保护;有高高在上感觉,看不起别人等。

  2.“养育型父母”。把对方当成需要照顾孩子关心爱护温和鼓励,甚至处处替代。

  口头禅:“你怎么样”、“放着吧,我来”。

  积极:关心爱护别人、有服务精神和献身精神,关心他人多过自己。

  消极:看不到他人的潜力,对他人过分保护。

  .“儿童”自我心理状态(简称“儿童状态”)是儿童时期的内心感受形成人格部分。

  1.“适应型儿童”,多以听话、顺从的姿态出现。

  积极:执行力强,适合在大的组织中工作。

  消极:不能承担过大的责任,缺乏灵活性。

  2.“自由型儿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无所顾忌

  积极:友好合作,处事灵活,想象力丰富创造性强,极富乐观精神

  消极:会以自我为中心,有时会过度挑战规则传统

  c.“成人”自我心理状态(简称“成人状态”)就是认真负责对待当下发生事情,分析情境以及对方和自己的角色,并做出适宜的反应

  “成人状态”像一台巨大电子计算机,主要的功能积累资料、分析处理数据并整合资源应对问题。“成人状态”在社交过程中是必需的,但并不是最好的,有时候“成人状态”会显得比较乏味

  二.“漠视”的定义及行为分类

  在日常培训时,我经常让大家做这样一个练习:闭上眼睛,想一下教室里有些什么。每个人记住的东西都不一样,而每个人也都会忽略一些东西。

  这就是人对外部客观世界主观反应,这个反应过程中每个人都像戴了过滤镜,会过滤掉一些东西,而且每个人过滤的都不一样。这种过滤有时会让我们忽略存在的问题,有时会忽略解决问题的资源,有时会让我们忽略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总之,有时人们会无意识地忽略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各种资讯

  人际沟通分析学(TA)里,把这个叫做“漠视”。根据不同的情况,“漠视”分为以下四种:

  1.漠视问题的存在:忙于工作,越来越疲劳,却不认为是身体出了问题,直到大病来袭。

  2.漠视问题的重要性:知道自己身体可能有问题,却不认为是大事,觉得扛过这段就好了。

  3.漠视改变的可能性:自己虽然在高压力下,但自己并无改变的可能性—因为工作压力是领导给的,不能改变,生活压力是必须要承担的,不能退缩。

  4.漠视个人的能力:认为自己没能力换工作,没能力和领导沟通,所以只能保持现状

  “漠视”的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也可以分成四种:

  1.什么也不做:忽略了自己的价值和努力拒绝改变。

  2.过度适应:习惯化地承担一些不需要承担的工作。

  3.烦躁:咬指甲、抽烟、玩头发暴饮暴食

  4.无能或者暴力

  三.“沟通游戏”

  人际沟通分析学(TA)的创始人伯恩认为:沟通游戏是两个人相处一连串交流与沟通,但这种沟通并不愉悦

  “沟通游戏”特点

  1.处在游戏中的人并不自知,至少表面上看并不是有意制造冲突。

  2.游戏结局混乱,大家的感觉都很挫败,互相指责。

  3.游戏是一再重复的。每一个人都会把自己最熟悉的“沟通游戏”一玩再玩

  4.参与游戏的人之间都会有“隐藏沟通”。在表面的沟通下,会有隐藏的讯息传递

  埃瑞克•伯恩把沟通游戏的过程以六个阶段描述,他称之为“游戏公式”:饵+钩=反应→混乱→转换→结局

  其实所有的游戏原型都是孩子,孩子因为内心的不成熟而做出不恰当的反一种简单有力的图形来分析沟通游戏,就是所谓的“戏剧三角形”。他认为只要是玩“沟通游戏”,主角必定属于“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三种角色之一。

  1. 迫害者:习惯性地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没有能力,总在指责评价别人。

  2. 拯救者:也是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从较高的位置为对方提供帮助,他相信“我必须帮助别人,因为他们不够好,无法帮助自己”。

  3.受害者:自认自己较低下、不好,被欺负了。

  玩游戏的人之间缺乏基本的相互信任,没有诚实亲密和开放的关系。

  人们玩“沟通游戏”是因为它能引起他人对自己的关注,或是打发时间,或是强化早期对自己、对别人或者对命运看法,如“我就知道没人真正在意我”,“我就知道我不可能成功”或“我就是这命,干什么都不顺”。

  四.关于“亲密”

  “亲密”是指我们可以在自己关注的人面前表现真实的自我,表达我们真实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也许我们表现的并不是对方期望的,但我们并不担心对方因此离开,或因此不喜欢我们。即无论我们如何表现,都能体会到对方对我们的接纳、尊重和爱。

  一.面对不自信的领导

  面对不自信经理下属要在平时的细节注意去尊重并认可他。

  首先,无论领导的能力、为人如何,下属都不能说三道四,要管住自己的“口”。

  其次,就是要有足够耐心。下属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

  第三,就是总结看领导比较关注哪些方面,你每次可以在这些方面事先准备一下。

  第四,工作要做到位,把事情整整齐齐地,一条条列出来,依据和资料及结论都要清晰。

  二.面对工作焦虑的自己

  貌似游刃有余的应对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那么轻松,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只有自己知道。

  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并接纳自己。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你也不例外。找到自己的优点,真正用心做工作,解决问题并不是不可能的。

  另外,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总是回避、不懂装懂。看到自己的短板并主动学习才是正道,人的成长就是这样一步步实现的。

  2)勇于信任别人。信任来自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可。要坚信自己值得他人去包容,不论是下属还是上司。你只要用心地去解决问题,哪怕出现不足领导也会包容,并会给你提供机会。总担心别人挑剔自己是内心的一种投射,是内心对自己要求太过完美的外部表现。你挑剔自己也挑剔别人,同时担心着被别人挑剔。

  三.面对迁怒于人的倾向

  不要强迫自己去扮演“拯救者”。自己心情不好,可以坦然地表达,没必要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还要求自己一定要去为家庭而购物。妻子应该觉察一下自己的情绪,问自己“怎么了”,需要什么帮助?高兴就是高兴,不高兴就是不高兴,不想做家务可以暂时不做。勇敢地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期望和自己的情绪,相信他可以安抚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像孩子一样找茬、发脾气

  四.面对对丈夫的高期望

  女性走入婚姻中,社会角色的转变和被评价的焦虑让她不得不去更多地要求自己的丈夫——很多时候这种要求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只是为了满足妻子内心的需求安全感。

  有的时候我们说,“父母”这个角色最需要执照,却从来没有培训和考试,其实,丈夫妻子这两个角色何尝不是如此。

  一个成熟的女人,不论她在婚姻中还是婚姻外,都应该具有足够的内在力量和价值感来证明自己,而不能依赖外界配偶学位财富职位等。作为妻子,可以思考一下下面的问题:

  1)我理想中的婚姻是什么样子?像父亲母亲的婚姻还是其他什么人的婚姻?

  2)我对伴侣的要求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3)婚姻中,哪些会影响到我的情绪:财富、夫妻情感、双方父母的支持?

  4)夫妻有了矛盾,我该如何解决?父母有没有教我一些化解矛盾的方法?除此之外,我还可以寻求哪些人的支持?

  5)我希望自己是个什么样的妻子?

  1)女人除了妻子这个角色,还承担着很多其他的社会角色,

  丈夫的财富与成功并不是一个女人唯一的光环,提高自己作为一个独立女性的自信心,就不会更多地苛求丈夫在财富与职位上的成功。

  2)学会等待。用自信平和的心态等待丈夫的成功。

  3)婚姻情感是夫妻两人的责任。如果不想结束婚姻,就不要再提另一半的过错。

  4)参加父母或夫妻关系的支持小组,积极处理自己的情绪.

  5)必须学会去欣赏和认同自己的丈夫,妻子的否定不可能让丈夫真正成长。

  五.面对生气

  当我们的心理预期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们有三种选择:责怪别人、自责、体会对方和自己的感受以及需要同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停下来,想一想,什么让自己生气。

  接下来,留意一下自己愤怒的对象。

  第三步,体会自己的需要,什么情况改变了事情会好一些。

  第四步,找到合适的人表达自己的需要。

  此时的你,已不受情绪的控制,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看谁能帮你。

  六.面对疾病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话:“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为重要。”

  1.保持对疾病的觉察而不是分析和评价。

  不管是哪种疾病,思考一下它属于哪个层面:生理层面、情绪层面、心智层面还是灵性层面?从病原的层面着手进行治疗,如“我就是这么倒霉”、“注定我要是个失败的人”、“我注定要孤独一生”,等等。如果总有一些这样的观念影响你,而你又总是失眠、焦虑、心跳过速

  2.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保持一个成人清醒的判断。

  美国医学家有一句名言:“医学就是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3.勇敢表达自己不同阶段的需求,让别人知道如何帮自己。

  七.面对职场定位

  一个成熟的管理者观察环境时,需要看到三个方面:系统、他人、自己。

  1.首先是整体“系统”如何。即公司的现状如何。什么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希望在什么地方;什么又是弱项,如何避免;要看到公司短期内可以实现哪些目标。

  2.其次是“他人”。也就是他人在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如技术总监和他的团队,看清他们在系统中是什么样的位置,有什么作用,而不仅仅是关注他人与自己的矛盾或者分歧。

  3.最后是“自己”。自己进入这个系统中,目前合适的角色是什么。

  八.面对曾近的否定

  类似“我不行”的游戏来源于儿童时期的挫败感和被否定的经历,可能是泛指“我不行,什么都干不好”,也可能指某一方面不行或不好。如“我不是个有条理的人”、“我不是个勇敢的人”、“我不擅长体育活动”、“我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等,都是“我不行”的变形。

  这是一种对待生活的僵化模式——即使生活环境已经变化,负面的感觉仍然在影响他们。

  漠视:当“我不行”的信念出现时,我们一定是回到了被漠视的过去。长久的心理错位让我们漠视了问题改变的可能、漠视了我们已经长大的事实、漠视了自己的能力。

  如何调整:

  1.充分觉察自己身上那些“我不行”的感觉,面对它们而不是回避。只有觉察到了才可能改变。同时可以向周围的人求证:这些“我不行”的信念是否符合客观现实。

  2.处理“我不行”背后的情绪。所有的“我不行”背后都有具体的情境,个体都曾经在那个情境中受到创伤。找到能理解你的朋友,倾诉这些情境,如果有不良的情绪,可以真实地表达出来。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长,重复的次数也很多,有时可能像祥林嫂一样,这需要朋友的大力帮助。要充分表达,处理得越充分,改变起来也就越快。

  3.如果这些“我不行”是行为技能层面的,就一定得通过新的成功经验,才能打破“我不行”的僵化模式。

  九.面对父母

  做做下面的练习,看看我们自己受到了哪些来自父母的影响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把你的父母视为一般人。

  第二,察觉父母对重大人生课题的看法。

  A.金钱

  你的父母对金钱的态度如何?

  在你的成长经历中,父母的经济压力大吗?

  他们是必须为了生存奋斗,还是在你的家中,父亲还是母亲管钱?(因为这会影响到在你的婚姻中,你倾向于谁来控制钱)

  父母会把钱花在哪些他们认为重要的地方?

  .教育

  你的父母的教育程度是?

  他们对教育的态度如何?

  他们对自己的教育程度是否满意?

  父母是否认为学历是最重要的资本?

  他们对你的教育持什么态度?

  在教育的投入上,他们是什么态度?

  父母对你的老师是什么态度?

  C.工作

  父母的工作类型是?

  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满意?

  他们希望你从事相同的工作吗?

  父母对工作与性别的态度如何,比如有没有哪些工作他们认为女性或男性不适合?

  D.外貌

  你的父母外貌如何?

  他们对自己和对方的外貌满意吗?

  他们讲究穿着吗?

  对时尚的态度如何?

  E.性别

  角色父母对男性和女性角色有哪些看法?(如男人应该以挣钱养家为己任,女人应该温柔等)

  他们尊重和认同彼此吗?

  你觉得他们是否亲密?

  还是只是在外人面前扮演亲密的夫妻?

  你的家庭中有“家庭势力”的划分吗?他们对家务杂事如何分工?

  他们会互相指责吗?

  F.家庭气氛和休闲娱乐

  你的家庭气氛如何,轻松还是沉闷,还是其他?

  家庭里有些什么娱乐?

  家庭对娱乐投入多少时间、金钱?

  父母对于娱乐的态度是什么,认为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还是没必要,还是其他?

  G.沟通方式

  对于冲突和不同的意见,家人之间是平静地沟通还是某一个人决定,还是其他?

  在沟通中,大家彼此能互相倾听还是互相指责,还是其他?

  H.情绪处理

  你的家庭中允许成员表达负面情绪,还是大家都压抑和逃避,还是其他?

  家庭中是否有人能安抚这些负面情绪?

  I.重大问题决策及危机

  出现重大问题及危机时,家庭中谁是领导?

  成员间能否在有效沟通的前提下达到一致,并为之去努力?

  有没有一些家庭危机曾出现过?(如生意失败、生病、意外怀孕、死亡、自然灾害、离异等)

  这些危机是如何处理的?结果如何?

  第三,根据以上的列表,看一下你有多像你父母,以及在哪些重大的主题上最像。

  十.面对亲密

  你和哪些人之间的关系是亲密的,看看如下的问题:

  1.当你发现对方有些事做得不合适时,你是否能表达出来,并确信这种表达会被对方理解而不会影响彼此的关系?

  2.你从第三方听到了关于对方的一些负面信息,你是否相信他有自己的一些原因?

  3.你们之间发生了一些冲突,你是否愿意主动面对并和对方沟通、澄清误会?

  4.你有事需要对方帮忙,他表示帮不了你,你是否能理解他有自己的难处,并一如既往保持友谊和信任?

  5.在哪些时刻,你们一起体会到愉悦、快乐的情感?

  6.相互之间是否能持之以恒地尊重自己和对方的情感和需要?有时能够主动认同并且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确信对方有能力理解并陪伴你的情感,而不用担心对方的承受能力?

  7.是否能在对方情绪低落时觉察到,接纳对方而不会受到对方情绪的干扰,亦不害怕被对方所依赖?

  8.是否能接纳他人呈现给你的全部?或者,只能有条件地感受、接纳他的情感的一部分,而暗中或者公开地拒绝他情感的另一部分?

  9.面对彼此,你们可以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行为而不担心被评价、被否定?

  很多时候,做到“亲密”并不容易,因为有时“亲密”是有风险的。同时,“亲密”也需要我们投入很多的时间和情感,所以一生之中,我们只能和有限的人达到“亲密”——伴侣、知己、部分家人。

  《四大沟通模式》读后感(三):推荐阅读,人际沟通类书籍,有参考价值

  作者把人际沟通总结出一套简单的理论"TA人际沟通关系学",简单略读一遍,觉得趣味性比较强,可读性高,每一个案例都可以单独时间阅读。

  整本书讲的就是人际沟通时自我心理状态的调整,作者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坦诚沟通,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不要沟通不在一个频道上。“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案例分析(书中叫做沟通游戏),很多案例我们都感同身受,如果有几个案例能够对号入座,就很有价值了,这也是我推荐购买此书的原因。

  《四大沟通模式》读后感(四):与TA沟通

  中国第一位国际人际沟通分析师候选人徐丽丽所著《四大沟通模式》是与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非暴力沟通》同时收到,如说《非暴力沟通》用爱和理解解码沟通,用爱化解非暴力,个人觉得较适合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四大沟通模式》比较适合职场、家庭等各个领域,徐老师通过四种沟通方式且大量实用案例,65个对话案例逐句分析,4大类型27种沟通模式,告诉我们“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徐老师提到的四种沟通模式“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也好”,显而易见,肯定是“我好,你也好”才是沟通的最佳理想模式,怎么能做到沟通双方的互赢呢?徐老师在期间提到了人际沟通分析学(TA)的理念,“自我心理状态”这个状态在另一本《身心结合疗法》中作者也有提到,一个人处于三种基本状态:“父母”自我心理状态(P)、“儿童”自我心理状态(C)、“成人”自我心理状态(A),这三种状态始终贯穿着一个人的一生,在面对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沟通方式时,TA一直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如我们以父母状态应对他人儿童状态时,易出现“我好,你不好”模式的沟通。理想“你好,我也好”模式,需要在平等模式下,即自我心理状态,无论P、C、A何种状态,只要平行沟通,就能达到良好的沟通,徐丽丽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与我们分享27种沟通模式,用了大量实例,看似游戏,是的,是“沟通游戏”,通过游戏你学会了什么,通过学习四大沟通模式,你是想让游戏玩你,还是你玩游戏呢?答案肯定后者,TA人际关系沟通,适用于所有人,每个人都能通过运用沟通分析提升交际水平和生活质量;在我们不懂沟通时,总觉得人际关系很难,当你懂得了真实有效的沟通方式,达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沟通时,人际关系也会迎刃而解。

  《四大沟通模式》读后感(五):学会沟通,人生更精彩

  有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没有沟通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

  人与人交往,离不开沟通。恰当的沟通不仅可以提高做事的成功率和效率,还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小到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父母孩子之间、亲朋好友之间,大到生意伙伴、上司下属、甚至两个国家之间,都离不开恰当有效的沟通。尤其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沟通所带来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良好的感情来自沟通,矛盾的扩大也来自沟通。相信很多人都亲身感受过一言不合造成的无法预料的后果,也感受过愉快的交谈所带来的快乐。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可以说,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或者想做什么,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学会善于与人沟通。成功与否,与其说在于交流沟通的内容,不如说在于交流沟通的方式、技巧。沟通技巧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在很多的情景之中,沟通技巧的优劣会凌驾于事理和逻辑之上,成为不同沟通结果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现今社会,不善于沟通将失去许多机会,同时也将导致自己无法与别人的协作。你我都不是生活在孤岛上,只有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协作,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才能获得成功。现实中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是擅长人际沟通、珍视人际沟通的人。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准确、及时地沟通,才能建立起人际关系,而且牢固的、长久的。进而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最终取得成功。

  其实,关于沟通的技巧,几千年前中国的先哲就已经给予了重视。比如孔子曾说:言未及之言,谓之躁;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意思是,没有轮到你说话,你却抢先说了,这就叫躁失;说话不看人脸色,那简直就是瞎子啊! 再比如孔子又说了: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该说的话,你没跟人说,这是错失了机会;不该跟他说的,你说了,这就是说错了话。一个聪明人,既不应错失机会,也不要说过了才知道后悔。由此可见,沟通的技巧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作为至高道德和修养的代表孔圣人也不得不对此反复强调。

  但是,先哲的语言总是那么奥妙难以琢磨。还好在《四大沟通模式》一书中,作者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和简单明了的图示将复杂繁妙的人的心理通俗易懂地展示给了读者。与以往阅读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不同的是,该书不再以阐述理论为主,而是通过事例教会人们在日常生活哪些交流方式是不恰当的,可以采用哪些更好地方式来交流。正因为这些事例简单而平常,才使读者可以感同身受。

  《四大沟通模式》读后感(六):当人们玩心理游戏时,他们在玩什么?

  前不久我跟朋友去巴厘岛旅行的时候,玩了一个漂流。司机从酒店接到我俩,开出一段路以后,我才突然发现两个人都没有带钱包。因为预付了全部费用,其实整个漂流行程里面没有需要用钱的地方了,不带钱包也无所谓,只是没法给小费了。然后问题就来了。

  巴厘岛的漂流是每条橡皮筏子上配一个专业教练,负责掌控方向以及划桨。一出发,教练就表示他收入极少,需要客人慷慨给予小费。我立即道歉,感谢他的劳动,但是我俩的确忘记带钱包了。显然教练是不肯相信的,于是在两三个小时的漂流中,教练一直滔滔不绝地说他生活如何艰难,收入又少,家庭负担又重,等等。我同伴就很认真地跟他探讨起“收入少怎么办”这件事了。

  同伴:你可以到附近的大城市去找份工作,这样薪水会更高。

  教练:不行啊。我只会做这个,而且我就是附近村子的人,需要养活一大家子。

  同伴:你可以学好一门外语,比如中文,然后做专门的中文导游,一定生意很好。

  教练:学外语太难啦。我现在大概会五六门外语的一点点词汇,跟客人都可以交流,但是要学得特别好真是好难,尤其是你们中文。

  同伴:你可以去银行贷款,自己开一家漂流公司或者把你现在的公司买下,你当了老板,就有钱了。

  教练:一家漂流公司很贵的,比如我们公司,就是xxx钱开起来的,银行贷款也要看我能不能还得起,它们不会贷款给我的。

  后来同伴跟我说,我给了他那么多好的建议,比小费有价值多了,他不听是他的问题,他这种人一辈子都赚不到钱。

  真是好熟悉的对话模式。

  2016年7月,我做了一个人际沟通分析的主题阅读,连续读了五六本这方面的书。有《人间游戏》这样偏理论化的游戏分析大师之作,也有《四大沟通模式》这样对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游戏和破解之道进行解读的实操性指南。“心理游戏”是人们用来获得安抚的习惯化且功能失调的隐蔽沟通模式,绝非人们有意操纵或者迷惑他人,而是卷入游戏的人自己都无法察觉自己在社会、心理两个层面进行的沟通。因为这种“无法觉察”,心理游戏在人们的日常沟通中时时存在、处处存在,并且不断重复着,一方面为人们获取安抚,哪怕是负面的,另一方面又带来人际沟通中的困惑和挫折感。

  《四大沟通模式》的作者认为,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地位和行为模式也是一种“沟通”,她直接按照四种心理地位对Eric Berne在《人间游戏》中提出的游戏模式进行了梳理,并以中国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实际心理咨询案例对这些游戏模式进行了注解和破译。因此,本书中的四大沟通模式其实是传统人际沟通分析中的四种心理地位下的沟通方式;其他人际沟通分析著作在划分沟通模式时略有不同,比如《天生赢家》是分为互补沟通、交错沟通和暧昧沟通,心理游戏属于暧昧沟通,而《人间游戏》将心理游戏定义为一种互补式隐蔽沟通。这些划分并无矛盾,只是本书采取了以心理地位为划分标准的梳理方式。

  这本书一定要放在那些人际沟通分析的经典著作后面阅读,有了沟通分析尤其是游戏分析的理论基础之后,再来与本书中那些接地气的案例一一印证,一边读一边想着生活中自己遇见和自己也在进行的人际沟通,特别有明悟的感觉,读着读着就几乎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觉察力蹭蹭蹭这么上去了。

  一方特别坚持地要提出建议,另一方特别坚持地不要接受建议。这样的沟通,在这本书里,就有很好的实例和分析。一个是“我好,你不好”心理地位下的“我只是试着帮你”游戏,另一个是“我不好,你也不好”心理地位下的“是的,但是”游戏。 “是的,但是”游戏在《人间游戏》中也被称为“你为什么不——是的,但是”游戏,是第一个从社交情境中被抽离出来并且进行分析的游戏,并且也是任何形式的团体和聚会中最常见的游戏。

  有趣之处在于,相似的社交对话,它有可能是“我只是试着帮你”游戏,也有可能是“是的,但是”游戏。更有趣的是,一个人无法独自开始一个心理游戏,必须有另一个跟ta心理地位对接的人与之配合,才能开始。游戏如同下棋,一方放下一个子,另一方接着放下另一个子,一方再继续放子,这个游戏才能环环相扣地进行下去。双方都会在游戏中进行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两种沟通,都会在游戏中有所获益,社交的和心理的,内在的和外在的,也都会在心理游戏中展现自己的心理地位和人生脚本。并且,当游戏中的一方不想再继续下去,而期待代之以真实的沟通和正面的安抚,双方都不得不做出调整。

  斯坦纳说,人们为了心理存活就必须获得安抚,但由于社会及个体内在的规则限制了人自由交换安抚,所以人们普遍缺乏安抚,因此游戏便成为成年人为获得安抚而展开的权力斗争。

  当人们需要接纳、尊重和爱,却无法获得诚实、亲密和开放的关系,需要倾听、关注和信任,得到的却是漠视,心理游戏就登场了。

  本书在“我只是试着帮你”游戏中解剖的情境,第一个是生病求医,亲朋好友纷纷对应该怎么治疗提出自己的看法,而病人诉苦说:“每个人都在告诉我要怎么做,但没人关心我在这个过程中的痛苦,心理上的和身体上的。我要怎么去接受那样的一个术后残缺的身体?”;第二个是大龄剩女,同学从各个角度对大龄未婚的当事人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当事人开始试着逐条解释,到后来只能缄默不语。从戏剧三角形的角度来分析,在这两个情境中,发起游戏的是提出建议一方,主动扮演“拯救者”一方,将对方放在“受害者”的角色中被动配合。发起者认为,看我能力多强啊,我能解决这个问题,你这么不积极真是有问题。

  而在与之相反的“是的,但是”游戏中,分析的第一个情境“论文完不成”,无法完成论文的一方以“受害者”的角色发起了游戏,提出建议的一方被拉入游戏,最初扮演的是“拯救者”角色,直到所有方法被拒绝时,又变成了“迫害者”角色。发起者认为,别人给我出的主意只是敷衍,没有人真正关注我的感受,没人帮得了我。本书在之后两个情境中对这个经典游戏进行了破解和调整,尤其是情境3“其实领导只想让我听”。经理试图发起“是的,但是”游戏,表面上是想跟下属探讨应付某个客户的解决方法,隐藏的心理需求其实是寻求疏解;而下属发现经理否决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以后,及时转变,表达了对经理的认同并关注积极的成果,在心理层面上回应了经理的内心动机。作者建议说,聪明的下属会去关注领导的情绪,做个好的“倾听者”;放下自己下入为主的判断,不再建议。

  伯恩在《人间游戏》里说,作为人生脚本的一部分,一个人最喜欢玩的游戏决定了最终的命运,他的婚姻和事业的结局,以及死亡时的环境。他也强调要帮助人们从心理游戏和破坏性的人生脚本中摆脱出来。《四大沟通模式》一书毫无疑问是在真实社交情境中对摆脱心理游戏做出的努力。认识带来觉察,而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