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误会了袁世凯》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6: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的读后感10篇

  《中国误会袁世凯》是一本由吕峥著作,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5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读后感(一):袁世凯与“二十一条”真相

  “二十一条”的签定是袁世凯的一大罪状。可日本一开始提出的“二十一条”同后来签定的《中日新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版本,经过老袁的软磨硬抗、斗智斗勇,日本不得不降低要求,把危害中国最大的条款去除。袁大总统签定后愤恨难平,令将签约日定为“国耻日”,以志不忘此仇。⑦ 在“二十一条”的谈判中,袁世凯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日本人已经得到的,可以让步,日本人还没有得到的,锱铢必较。如满洲问题,袁世凯同曾叔度(时任国务院参议兼大总统府秘书)说:“满洲外的要求,我尽量全部驳回。满洲内的要求,多少答应几点,而这几点答应了,我有办法要他等于不答应。不但如此,我还要杀他个回马枪”!(曾叔度《我所经历的“二十一条”内幕》)

  满洲在日俄战争后已是日本的口中之食,再让他吐出来是与虎谋皮。在谈判桌上,一个弱国能保住既有利益已是不易,不可能把已失去的再夺回来。那不是难为袁世凯吗?《中日新约》签订后,日本人大失所望,在国际上也大失面子。袁世凯被迫在修改后的“二十一条”上签字后,好多天神志为之不宁。他让丁佛言⑧撰写了一本书,叫《中日交涉失败史》,印刷了五万册,密存山东模范监狱中。对左右说:“勾践不忘会稽之耻,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那些咄咄逼人的人终有肉袒牵羊之一日。到那时,此书就可问世啦。”1915年5月8日,他在北京政府高级官员全体出席的国务会议上讲话,表现得极为沉痛,他说:“ ……为权衡利害,而至不得已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是何等痛心,何等耻辱。无敌国外患国恒亡,经此大难以后,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举凡军事、政治、外交、财政力求刷新,预定计划,定年限,下决心,群策群力,期达目的,则朱使(英驻华公使朱尔典)所谓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或可尚有希望。若事过境迁,因循忘耻,则不特今日屈服奇耻无报复之时,恐十年以后,中国之危险更甚于今日,亡国之痛,即在目前。我负国民付托之重,决不为亡国之民。但国之兴,诸君与有责;国之亡,诸君亦与有责也。”⑨

  袁世凯死前为自己写下了一幅耐人寻味的挽联:

  “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从中可见袁世凯对日本的切齿痛恨。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读后感(二):这本书适合对当前对历史了解较少的朋友看看,

  在图书馆借到的这本书,被标题吸引过来的,但是看完之后一句话,很失望。

  第二个是作者好卖弄,然而并没有太多的才气驾驭,使文章显得不伦不类。不知道是作者做的资料搜集不够,还是晚晴还是那么点史料,里面提到的许多都在唐浩强的《张之洞》中见过,再次看到难免有点炒剩饭之嫌。另外在书末穿插的那段沈玉英和 伍连德那段充满模型的对话是什么鬼,满满的三体风,尤其是那段把整个宇宙看成一个瘫痪的残疾。简直是赤裸裸的抄袭。而且这段话从他们两个人说出口有种特别怪异的感觉,别的不说,沈玉英是一个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妇人,而伍连德则是一个医学领域的专家,他们能有这种对整个宇宙的深切思考吗?

  这本书很显然在模仿当年明月的笔风,然而并没有模仿到家,尤其是当他写袁世凯救灾那段的心理描写,更是让人觉得十分突兀。几乎有弃书的想法。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读后感(三):历史没有误会

  袁世凯这个名字已被熟悉,却没有多少人对他有好感或者好评,一连串的词汇中都洋溢着批判与讨厌的气息。这个早已化作春泥护花的人,只有在文本的记忆中才可以窥探其雄心,其伟略,还有那些奸诈与狡猾。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需要回到那个年代,回到那些情境之中,而非站在今天的高度,来俯瞰历史的微妙错失与愚蠢。今天的人在看历史的时候多少会有些优越感,这些优越感来自自己对历史的完全把控,知道怎样做还会更好,而当这批人回到了历史的情境中的时候,却没有这样的判断,这不是偶然的,这是剧透的悲剧。

  历史书籍的剧透让人感觉有些喘不过气,但是又是让人迷恋。有些时候我们在观望他们的时候不免会对自己的事后诸葛亮表示一种骄傲,然而却会陷入过于自信而失去客观判断的圈套。谁也不知道世界的轨迹会朝着什么方向走去,也不知道自己的世界会朝着那个角落走去,也许,历史终究都只是历史,从来没有人知道,历史的下一步是什么。更加也不会有人知道,谁才是正确,谁又是错误,谁误会了谁。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袁世凯的出现无疑使得那个年代增加了不少神秘和悲剧,他是一个将才,却从来都不会是一个帝才,倘若那个年代接受了他的称帝,恐怕中国的历史改写会走进新的循环。我们不知道现在是否还会读着这样的一本书,我们的世界又会怎样。

  历史的神秘面纱是有着不可揭露的性质,有些东西太过直白会导致我们的盲目,我们会看不懂真正的历史含义,最后失去了对历史最直接的理解。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读后感(四):值得看看,但是有些别扭

  资料搜集的比较仔细,没有脸谱化袁世凯,晚清的一些周边人物的逸闻趣事也很有些看头,看一看不算耽误时间。

  但是有几点看着真的非常别扭。

  其次作者中间夹杂的私货太多,总是长篇的议论指点一番,实在没有必要。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说少年袁世凯跟袁甲三见过曾国藩,听过王闓运,容闳等人对中国政治的针砭,再加上亲历丁戊奇荒,因此年轻时候就立志亡请,所有的袁世凯的行为都是围绕着亡清,而因此才有中国人都误会了袁世凯的说法。这简直是不可理喻。

  另外一些给革命党涂脂抹粉,捎带脚抹黑一下北洋,还是有的,比如第六镇吴禄贞悬案,还是被写成是袁世凯指使的(应该是悬案,背景其实挺复杂,好像和梁启超有关,另外吴禄贞自己也有染指北京中央政权的想法),这些倒也不必深究。

  袁世凯近代史算是一代伟人,被抹黑的离谱儿了,真的没必要说袁世凯从小立志亡清什么什么的,没那必要,只要把袁世凯的生平考据严谨些,功过是非每个读者自己心里得出结论就可以了。

  在亚马逊买的,同时买的一本写袁世凯的小说《1916》,和那本小说比,这本书算是好的了,那本小说,就没办法说了。

  简单写几句。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读后感(五):袁世凯,近代史真正的功臣

  袁世凯是个五短身材、连秀才都没考上的河南人,中原自宋室南渡后,就没有出过彪炳青史的一流的大人物,到了二十世纪初,出了个中华民国大总统,也算是“人起三代之衰”。初是骂和恨,那是教科书的功劳;继而是怀疑和无言,那是言论渐开的结果;随着新的史料和证据的出现,使我对袁慰廷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袁世凯在晚清的政坛上翻云覆雨,权倾一时,先后被吴长庆、李鸿章、维新党人、光绪、荣禄等重要人物所青睐,手握重兵而没有受到狡诈多疑的西太后猜忌,不断予以擢升,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秉政相国,仅靠奸诈、贪墨是远远不够的。今日观袁世凯照片,目光灼灼逼人,谁人可比?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读后感(六):从另一个角度看袁世凯

  在大多数涉及到清末民初的读物里,不管是资料还是历史读本,对于袁世凯的描述都特别脸谱化,说他是历史的罪人。无非就是两点,签订《二十一条》和冒天下之大不韪当皇帝。以至于当大多数人提到袁世凯的时候,第一时间越入脑海的就是这两点。

  袁世凯这两点做得不对,是不容争议的事情,但那个时代是一个波诡云谲的年代,除了普通人生活艰难食不果腹之外,有良心的精英阶层的上层人士过得也并不好多少。袁世凯作为一代枭雄,在年轻时面对千疮百孔的华夏大地,也是有抱负的,也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虽然最后变得厉害,但我们在讨论和研究他的时候,其身处的环境和时代也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作为历史爱好者或者读者,我们应当抱着客观的态度去思考和论证。

  其实,对待任何历史人物我们都应该抱着这种态度。老话说,人之初,性本善,一个坏人并不是刚出生就那么坏的,肯定有所缘由。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这个书名很大,也很吸引人,给人的第一眼感觉,好像有人要为袁世凯翻案。阅读完这本书,和同类型讲袁世凯或者清末民初历史的书籍确实有很大的不同,观点也非常犀利。在作者的笔下,袁世凯是一位有很大的政治抱负的人,他勤政、爱兵、能征善战、懂官场之学、在复杂的晚清宦海里如鱼得水,而做这一切的缘由是他有一个“顶层亡清”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忍辱负重,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

  说实话,关于这种观点,是非常少见的,或许是我读书还是不多的原因,我貌似没有在其他的书籍里看到类似的观点,大多都是千篇一律的调调。从这一点上来说,该书是值得一读的。

  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丰富多彩,无数人物绚烂登台,也有无数人物被历史尘埃无情地湮没。一个能在历史里留名的人肯定有其过人之处,像袁世凯这种充满争议探讨言辞层出不穷的人物,肯定不一般。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以及隐秘的传闻,将会是一代代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故事。

  虽然时常有作者的主观臆测在里面,但大体来说,本书的观点还是客观、公正的,引用的史料也特别丰富,还有很多不常见却非常有用的成语和词语在里面,让人阅读本书之余还能学到书本之外的知识。不亚于当年明月的幽默文风外加镜头式的画面切换让人读起来特别享受,较强的画面感让人犹如在观看一部电视剧。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书中有不少篇幅描写了很多和故事以及主题并不相关的内容,甚至还有大量的论文式的篇幅描写。虽然能理解作者是想把一件事情一个观点讲清楚,但多次这样,就显得有点泛泛而谈偏离主题了。

  但综合来看,总体来说,该书还是值得一读的,毕竟,对于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不同角度的观点对全面了解该人物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何况是袁世凯呢?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读后感(七):对于宫保和少卿可怜一下好了

  少帅与袁世凯

  最近很多文章和书籍貌似对袁宫保从学界到普通民众达成一基本共识,袁宫保应当给予更多正面评价,这古风儿也不知道谁刮起来的,总之宫保算是得到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了,然以我目前接触到的宫保最大的败笔貌似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称帝,同样的少帅我仅仅知道的一个小小的败笔就是丢了东北,或可认为罪过比袁宫保略微大些,现奉上小子的一家之言,看官自己细细品去。

  宫保的小小错是称帝,之后当时的国民奋起而击之,无论是辫子军还是段系还是其他的军阀甚至于国父孙中山先生,没一个不讨伐袁宫保的,结果袁宫保的错误很快结束了,此其一。其二就是宫保的年龄姑且算是中年好了,阅历嘛姑且说老谋深算,城府巨深,有人言宫保自弱冠之后心机渐深颇通人事,说白了成年之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眼儿贼多,什么帝党后党之争啦,什么旧疾复发托病不出啦,什么撺掇革命果实啦,太多了至于称帝到底是他自己的野心还是被儿子部下撺掇的(袁克定太想当太子了,好自己也当皇帝,至于部下都想荣华富贵光宗耀祖)?或说是老了令利智昏?总之是小阴沟了翻船了,后来把自己小命儿搭进去了,但是这个错误很快被纠正了,到如今被宽宏大量的国人给小事化了,不当一回事儿了。

  不管是少帅自己逃跑为了保住实力(当时太多军阀头子这样干了,太正常不过的事)还是很清楚自己的部下指挥不动被迫选择逃跑又或是吃大烟导致的产生了幻觉?不过从之后的东北军狼狈来看,根本就是他自己不懂战略,手下军纪废弛属于杂牌里的杂牌,先前进驻北京的是二十万精锐,剩下的可想而知了而且东北军名声一直很坏(别人说的,不过我猜也不好的)精锐不想回去送死,杂牌一听撤退直接逃跑了,还留下一些抵抗的。可以这样说少帅判断不足也不想损失自己,对于蒋公和国际势力留有无聊的幻想。这是从当时少帅本身的年幼无知说,当然他不是军神更不是打仗的好手,也别提将兵就是个少爷。任何神话或者妖魔化的都不负责,他是会成熟的最重要的他非常清楚什么是民族大义,没投降之后又制造了西安事变,把自己架空了遂了蒋公心意。再看看当时的大环境哈!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其后四个月丢掉整个东北,到了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又叫双十二事变,插句闲话本人只在印象里觉得这两个事件有时间差距,没想到竟然有四年半的时间这么久。这两个时间都是我刚百度来的但是并不影响我要说的,前面宫保当皇帝多久被解决了?好像是和百日维新一样,一百天左右。可是我们的少帅做错了事啥时候解决的?要不是他自己是在觉得过意不去搞了个兵谏之后跟日本打持久战,我想指不定东北被日本占领多少年。张学良自己成长了将自己的错纠正了,可是内耗一直持续着直到蒋公去了台湾还在继续着。日本入侵的时候好像除了蒋公和少帅以外军队还有别家的,我知道的阎锡山算一支,冯玉祥算一支,白崇禧算一支,西北军的杨虎城也算一支,还有我不知道但是确实存在的诸多支部队。他们干嘛呢?缴共或者保存自己实力,争权夺利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打发战争财呢!其实也挺难为蒋公的这么多表面上听话实际上打仗不卖力,拼命邀功请赏的要加官进爵的,据说导致蒋公任命了很多的上将、中将、少将多如牛毛,被诸多人士耻笑不已,我套用曹操的一句话,没有我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原话忘了。要不是蒋公如此拼命才出了一个溥仪一个汪精卫,真不知道会有多少个汉奸投降日本。另不少军队投降日本当汉奸的,都是些不受待见的杂牌军少量正规军。千八百人配点儿枪支就是支打仗的,可是谁去管当时丢了的东北了?要知道当时只有东北沦陷了,其他地区还是有兵工厂和兵员的要是号召起来日本也不至于如此猖狂。

  很是奇怪啊!为啥没人将少帅当成一个孩子呢?然后才是一个将领,在之后才是民族大义,最后才是功过是非,可是评论他的只有功过是非和民族大义,说他站在一个东北王的位置,诚然少帅没死被幽禁有他东北军忠心的将军们的威慑在,怕他死了东北军变成祸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父亲给他留下的巨大知名度以及宋美龄帮着说好话,他才落下个幽禁而不是落得和杨虎城一样的下场,而且他还不是亲临一线下达的命令,在北平看到电报才命令东北军撤退的,更奇怪的是他从东北撤退之后,竟然有四年时间里没有掀起大范围的拯救东北运动!直到37年日本挥师南下才有对日宣战还仅仅是形式上的,蒋公这个大山头下的小山头们全都在想着自己荣华富贵,不肯卖命打击日本,各种理由搪塞到发现日本非得灭掉 他们的时候才肯卖命,让日本做大的是当时所有人的错,却只算在少帅的头上真是要不得。不过当时的人犯的错用自己的方式去赎罪改正了。可是如今的我们却在自以为是的指责辱骂他们,太过分了。

  宫保一个老狐狸在晚年还被部下裹胁着称帝、犯错,被全体国民加以制止,而其后的辫子军更只是一场荒诞的闹剧,同样的小孩子犯错了不但没人给纠正拖到最后自己发现问题改正了,却到如今徒留骂名,到底是他活该还是我们可悲?后人哀秦人而不自哀也。

  我曾看到过一种说法,少卿为小人误,原话忘了。不过少卿和宫保确实在我眼里很可怜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