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还有多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还有多久》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5: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还有多久》读后感10篇

  《还有多久》是一本由李铁峰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66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01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还有多久》读后感(一):你了解金融危机吗?

  金融危机是什么?估计除了金融业相关的人士知道,普通民众也只是对这个名词熟悉而已。

  国际金融交易充满了战斗性。这本书在详细介绍历年经济危机的始末时,用了较为通俗的语言,说理简致,易于读懂。以前看过一本书叫《学一点政治经济学》,普及类的读物。今天看了这本《还有多久》,觉得这本书也应当普及一下,普通民众通过读这本书,可以了解金融危机的历史,历次金融危机的始末。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大萧条,到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再到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作者如数家珍,十分详细。

  我被其中的一篇《索罗斯兵败香港》打动了。这篇文章很有激情,还原了当年一场金融保卫战的场景,也深深的激发了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看完了这本书,我就想用简短的话归纳一下金融危机。它让我想起了贾谊的一篇文章,《无蓄》。开头两句十分有名:禹有十年之蓄,故免九年之水;汤有十年之积,故胜七岁之旱。夫蓄积者,天下之命也。敬粟多而财有余,何响而不济?

  在《索罗斯兵败香港》一文,是祖国强大的支持决定了香港最后的胜利。好比日常生活中过日子一样,有积蓄为后盾,很多的事情都好解决。

  金融危机离普通大众远吗?08年次贷危机发生时,导致了许多行业的崩溃与倒闭。不止如此,通货紧缩,切切实实的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

  作者以《还有多久》为题表示了对金融危机发生的担心。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

  《还有多久》读后感(二):有趣的金融危机故事 先了解危机再理财

  因为想学习理财的缘故,最近一直在恶补各类理财书籍。《小狗钱钱》、《富爸爸,穷爸爸》、《解读基金》、《财务自由之路》等等。然后中间读了这本《还有多久》。这本书写得很好,它的主旨是为非金融专业的人讲金融危机的故事,是“容易听懂的金融学课程”。配合这个主题文中的用词非常简单易懂同时充满趣味。

  小说中“金融学博士斯宾塞”负责讲故事;从华尔街失业的交易员“弗兰克”负责记录整理这些故事,发表在报刊上;而正在上大学,对金融危机充满兴趣的女孩劳伦则是你我这读者的化身。叙事方法其实类似小狗钱钱对吉娅讲理财道理,也像富爸爸对“我”讲故事。这种方式有一种好处,是在金融这些貌似枯燥的题材里添加了趣味性,好像是普通人在聊天,拉近了它们和日常生活的距离。

  了解金融危机的故事,相信对投资理财有一些预警作用。多了解前人失败的原因,至少可以培养一些规避风险的意识。建议刚入门的童鞋们一定看看这本书,一方面它能调节一下枯燥烦闷的学习,对我来说它真的有加深我对金融的兴趣。一方面书里也介绍了很多金融专业知识,如在一个故事中引出了拥有“护城河”的企业,介绍了护城河的概念和在投资中的应用。这些对于投资新手来说都是必学的。

  不过有点遗憾,书里没有太多和中国有关的金融危机内容,我知道很多人都说中国没有金融危机。但其实可以侧面多介绍一些别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这样会丰富读者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代入感也会更强烈。

  如果没有看这本书,还不回知道原来伟大的牛顿也是金融危机的受害者。“我可以计算天体的运行,但无法计算人类的疯狂。”至于牛顿是在哪一场金融危机中亏损,在这里卖一个关子,去书里找答案吧。

  《还有多久》读后感(三):门外汉的金融敲门砖

  金价下跌后,朋友的妈妈在专家的分析下,带齐棺材本去香港淘金。时隔今日,老人想给儿子在市中心买套房子的愿望还是没有实现。因为金价并没有在专家的预测下一路升高。根据《路透》报导,黄金现货价格上周五(11日)下跌1.5%,至三个月最低,报每盎司1,266.80美元,最多曾下跌1.8%至1,262.14美元。

  由于国际黄金价用美元计价,在基本面、资金面和供求关系等因素均正常的情况下,通常呈现美元涨、黄金跌和美元跌、黄金涨的逆向互动关系。这是投资者判断金价走势的重要依据。

  坦白来讲,一直的一直,我都认为“金融危机”与我没有任何关系,那只是“金融人士”有关的事。慢慢的我们发现,破产的大亨们并没有和我们坐在一起吃肠粉,而是坐在另一栋别墅里感叹今年的富豪榜他与之失之交臂.....5年前,雷曼公司破产,书中的主人翁加入破产大军。

  什么是金融危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室主任、研究员张晓晶先生给予了这样的答案:“金融危机是从信用、借贷、货币、以及后来所谓金融产生以来一个自然的伴生品”。一个伴生品,却与我们的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看似与我们普通人毫无关系,但危机过后最受累的还是各行各业的最底层人员。关键是,那时你还不自知为何!

  本书一共分为十二章,详细的分别讲述了最早由荷兰开始,到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拉美国家、东南亚乃至这两年华尔街(美国)和欧债引起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像一般的专业书那样教条难懂,而是以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引人入胜。

  虽然危机是繁荣时期播下的种子,为下一轮繁荣鸣锣开道。但我依然希望,看金融书籍,聊别人的金融危机。这种事情还是不要有的好。但愿望终是愿望,在新兴国家危机到来还有多久知己?在她未来之前,作为小老百姓,我们不要一味的依赖专家分析,预测....

  俗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适合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管理者、金融证券从业人员以及广大关注金融危机的读者阅读。其实我觉得书没有适与不适之说,只有读与不读之解,每本书的出版,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还有多久》读后感(四):读史有所明鉴

  正巧在办公室翻阅书籍,看到一本名为《还有多久》副标题为“金融危机的前世今生”。咱们办公室来一本金融类的书籍,出乎我的意料。平时研读经济类书籍的我出于习惯,顺手翻开这本书,大致游览了一下目录,从荷兰郁金香事件开始说起,一直到近期的欧债危机。为什么要从郁金香事件开始呢?因为是荷兰人发明了金融游戏,世界上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就是荷兰人成立的——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这个曾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的强健国家,却因为一种美艳夺目的花而引发金融危机,就此经济不振,商业衰退。

  关于郁金香事件的述说,却是一个十分巧妙的方式。述说故事的人叫弗兰克•布莱尔,2008年他从华尔街失业了。弗兰克打算回到新西兰老家,在那片蓝天白云、碧海连绵、风景如画的土地上度假期。也许,他暂时不会回到华尔街了,弗兰克每天坐在咖啡馆里关注华尔街的新闻。有一天,他遇到了斯宾塞博士,一个地道的澳洲人,刚从悉尼过来,打算在奥克兰小住。老教授答应给文学系的大学生讲一次“容易听懂的金融学的课程”。我不禁笑起来,给文学系的学生讲金融,他们能理解吗?不知道这位教授有多大的本领,能够把艰涩难懂的金融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

  然而,他确实出色地办到了。当然这也少不了弗兰克对每一期课程的整理,编辑。当你在看这些历史上著名的金融危机事件的时候,压根不觉得这是关于金融的。你仿佛在阅读一篇文字优美、叙述简洁,但逻辑清晰的小故事。读起来如此引人入胜,这对于没有金融学知识的初级者来说,是最好的教材了。恐怕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本以写故事的方式叙述金融危机简史的书本了。尽管我对经济学理论颇为熟悉,但读起来还是爱不释手,让人有着一口气想读完的欲望。其实这是故事中的故事,真正的作者,是李铁峰,一位在资本市场身经百战的“马前卒”。这是他一贯有的自嘲方式,但作者的智慧和经验、以及对经济规律的考察与理解,都被一个个小故事诠释出来了。

  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发行纸币,央行垄断发行权的做法,可以追溯到1716年的法国。当时法国正处于国家财政崩溃的边缘。在东征西伐后,法国有近30亿的利弗尔巨额债务,每年需要清偿的利息就达9000万利弗尔,约占财政收入的56%以上。法兰西摄政王奥尔良公爵想不出什么办法可以化解这场债务危机,有人建议干脆就赖账吧。好歹是法兰西王国,怎么能抵赖呢?奥尔良公爵迫不得已采取了一种较为卑鄙的做法,降低金属铸币的重量,比原来轻了20%。这无疑是一种侵犯财产权的做法,政府偷偷摸摸地减去铸币的重量,形同偷盗。与此同时,法国加重了赋税,横征暴敛反而激怒了当时的国民。

  其实奥尔良公爵的做法并非个案。在西方世界,减低成色在17世纪以前一直是通货膨胀的标准形式,它广泛而不间断地存在于古罗马和几乎所有中世纪基督教王朝的历史之中。1066年至1601年,英国的银磅成色减低了1/3,也就说500年跨度的时间里,英格兰国王竟然膨胀了货币供应量的0.3倍。这些国王的做法实际是在铸币中掺假,这种行为无疑是在伪造货币。为了方便自己,他们将发行权垄断,即所谓的法币制度。伪造货币从此成了政府的特权,通货膨胀一发不可收拾。

  可惜这种办法无法瞒过老百姓,真币假币是能够被鉴别出来的,哪怕你就是不降低成色,分量的减轻也很容易被手感识破。看来,这终究不是一个长远之计。一个从苏格兰潜逃在欧洲的罪犯约翰•劳,向奥尔良公爵推销他的“纸币说”,央行独自拥有纸币发行权,而政府为其纸币做出担保。很快,这一招采用后,效果不错,大量低息贷款增加了流动性,刺激法国经济走出低谷。约翰•劳认为,一国的实力和财富,与人口、军火和外国商品的数量有关。这些东西依赖于贸易,而贸易又依赖于货币。他认为在经济萧条就业不足的时候,发行纸币可以增加货币供应量,这样就可以刺激经济增加产出。看到这里,我脑中浮现凯恩斯勋爵的头像,他意味深长地捏着自己的两撇八字胡,似笑非笑地看着我,而我不禁打了个冷颤。

  原来,约翰•劳就是凯恩斯的前身啊,或许后者从前者那里得到了灵感也未定。凯恩斯经济学在20世纪初的流行,毫无疑问地为罗斯福新政的财政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胀不仅仅是政府在赤字上东墙补西墙所必须的手段,同时通胀还需要一个强大集权的政府。这真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到底是通胀导致了集权政府的出现,还是集权政府需要通胀?总之,史无前例的“罗斯福新政”,所谓的“罗斯福新政带领美国走出大萧条”的美丽承诺背后,却是一双力大无比的手——政府干预经济的有形之手。

  正如,约翰•劳死后的墓碑上如是写道:“这里安息的是一个著名的苏格兰人,他是独一无二的算术家,并且用自己的代数学法使法国人民倾家荡产。”而凯恩斯留给我们的遗产是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全球的央行法币制度,所有的央行都在发钞为财政赤字背书。我们的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购买力每况愈下。

  要维持财政收支平衡,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一项任务。赤字扩张在欧美国家成为常态,尤其岌岌可危的“欧猪五国”所在的欧元区,更是一片狼藉。没有德国佬的支撑,欧元区是否还会继续存在?这是令人值得怀疑的。默克尔被希腊人民描绘成一个可恶的“法西斯女头目”,仅仅是因为德国坚持原则,不容许希腊继续堕落下去。西班牙每十个青年当中,就有六人处于失业状态。可是,经济似乎没有好转,失业的人群跑到街道上抗议,他们要工作,要牛奶面包,还要各种补贴,养老金,甚至度假津贴……人们索要的如此之多,政府已经承担不起,哪个执政党不同意,就把哪个执政党换下来。南欧,出现史无前例的混乱,一切都扰乱了,欧债危机重重,我们似乎看不到任何希望。

  本书对于欧债危机的解析还是颇为到位的。政治首脑与民众都成了这场危机中的输家,民众恼怒地赶走政客,政客一次次地背叛民众,可是经济怎么也不起色,欧猪五国越来越伤不起。作者认为,欧债危1机至少有四大原因,如下:

  1、欧债危机是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延续,全球金融危机的新阶段。

  2、欧元区设计缺陷使得欧债危机不可避免。

  3、欧盟各国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4、欧盟国家的福利政策导致债务危机。

  我还想加上自己的一个理解:货币统一了,但财政没有统一。欧债危机会促使欧元区瓦解,还是欧盟在政治和经济上全面走向统一呢?我认为前一种的可能性更多。

  然而,金融危机到底是华尔街干的?还是政府干预所致?从这本金融简史中,我们能够找到答案。中央银行、发钞权、法币制度都成为政府资不抵债时用来巧妙躲避债务的手段。这一系列被发明出来的国家层面的金融制度,使得老百姓手上的钱变毛了。早期虽有节制而勤勉的银行家,但也不乏越来越多贪心不足的银行家,他们与政府勾结,共同设局,在资本市场上买卖内幕。

  也许我们早已对金融失望彻底,也许我们早已被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所麻痹。眼看着手中的货币购买力每况愈下,作为一个平头老百姓,还能指望通过什么途径来保值呢?就连中国大妈近期都被黄金一波波凶险的下跌套牢,还有什么是可值得信靠的呢?我们还要被金融危机折磨到什么时候?从奥地利经济学的视角解读,正如哈耶克所说,政府才是制造危机的罪魁祸首,因为它们扰乱了商业周期,通货膨胀加剧了贫富差距。我想,只要政府有形之手不放,那么经济规律也很难被调整到原有的频率,而扭曲将一直存在下去。

  y 刀劈三观荔枝

  《还有多久》读后感(五):我终于找到了。。。

  作为一名财经大学的老师,给下一届的学生推荐一本什么样的合适读物,一直是我在假期里动脑子考虑的一件事。无意中在网上看见这本很多金融界专家推荐的这本书,便买来,在夏日的午后,拉上窗帘,泡上一杯咖啡,开始品读这本书。

  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见解,通俗的理论讲解,让我一个下午都沉浸在其中,竟然忽略了桌边散发着浓郁香味的咖啡。。。。。。太精彩了!

  入门推荐读物就是它了!!!!

  《还有多久》读后感(六):只愿你,不再成为被操控的蝼蚁。

  前几天,我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前老板发一条“市场不景气,大家勒紧腰带过日子吧”的状态。我其实从来没有将这个上海女人跟“不景气”三个字联系在一起过。含着金汤匙出生、毕业后在报社工作、之后再出国去澳洲读研、回国后创业并嫁了一个混迹金融圈的老公,所有的一切看上去都顺山顺水,公司的业务即便是不盈利,感觉也已经衣食无忧。但不止是她,身边感叹起“日子难过“的人开始慢慢变多了起来。我一个学审计的朋友,偷偷摸摸跟我说之前接了一个大银行的客户,发现审计下来有许多漏洞和”蛀空“。”如果处理得不好,就这几年再有一次金融危机也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这是他对我所说的原话。

  坦白来说,大多数时间我认为自己跟“金融危机”是离得很远的,普通人总是一个思维,认为这些东西都是“金融人”的事。但就慢慢越来越资本市场的中国而言,以“金钱”建立起来的社交体系已经有了相当明显的雏形。如果经济崩塌必定是影响到一个人的方方面面。而且就现代社会来看,一个大的金融危机下,受伤最大的往往都是最底层的人。18世纪的年代,让法国人倾家荡产的始作俑者约翰劳还有可能会被私刑处置;但到了今时今日,搞垮华尔街的金融大亨们,几乎没有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惩罚,按照书中的意思来说,就是“他们只是打着高尔夫球,抱怨政府限制了他们的奖金这件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一次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下,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肯定是普通人。丢了工作、没了收入、房子被银行收回,甚至连一日三餐都不知道从何而来——每一次的金融危机,都造就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可怜人。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大众投机者永远是盲目的,狂热时他们被贪婪蒙住眼睛,恐慌时他们被害怕吓破了胆“。人的一生,最怕活成”大众投机者”这幅蝼蚁的模样,人云亦云,倚靠在一个体系中,只要体系一崩塌,就失去方向和前路。要彻底避免成为“受害者”,还得了解“加害人”到底是通过怎样的手段在操控经济。那么接下来就只剩下一个问题了,就是普通人怎么去了解和理解所谓的“金融危机”?

  这本书所传达的观点与我之前所说的一致,与其做一个“事后诸葛亮”,我们不如做一个“事前的智者”。其实每一次的金融危机并不是没有智者看穿,但“特立独行的智者的悲剧在于,他们的价值总是在很多年以后才被世人所认识和推崇,而那些事后赞誉除了能证明人们自己的愚蠢以外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了避免大多数人成为一个“愚蠢”的人,就是这本书存在的意义。这本书很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是一本通过小说的形式串联起来的金融知识读物。通过一个叫做“弗兰克”青年的视角,来盘点历史上几大著名的“金融危机”事件。比如我是通过这本书才知道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荷兰,而世界上的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是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并且荷兰的“金融危机”极其具有戏剧性,整个经济危机是围绕着“郁金香”这个花束而展开的。

  本书全书十二章,分别讲述了最早由荷兰开始,到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拉美国家、东南亚乃至这两年华尔街(美国)和欧债引起的金融危机。从中又解释了金融危机的定义、模型和形成机制乃至危机事件的发展顺序。从本书中,其实不难了解到,所谓的“金融危机“真的是人们的贪婪所致。这些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从最初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到”日不落“伦敦,包括做着”世界第一美梦“的日本和”超级大国“美国,无一不是在金融危机前,仰仗着自己”世界第一“的霸主地位,开始在经济乃至各个层面都把自己”捧上了天“,然而当泡沫破灭时,从高空摔下的他们,不可幸免都遭遇了经济上的重创和”必死无疑“。

  为什么会有金融危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室主任、研究员张晓晶先生给予了这样的答案:”由于经济趋向于金融化的发展,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一方面劳动生产率在增长,另一方面与之相对的劳动报酬却未能相应提高,从而出现了无分享的增长,并埋下了危机的种子。“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现在的中国,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都在开发房地长(生产率在增长),但大部分人民的收入却不见得有提高(劳动报酬并未相应提高),当人民都买不起房子的时候,这些房子就都成为了“无分享的增长“(没人购买,没人使用,正如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倒入河中的牛奶和在农场被成群屠杀的牛羊),建了也只是空置,这就为金融危机埋下了相当大的伏笔。这其实跟普通人的生活真的息息相关,难怪上一次去长沙见津津时,她会忍不住感叹,”现在长沙到处都在建房,哪儿都是房地产商,但大部分长沙人自己有自己的房子,外地人也不见得非要来长沙定居,所以这些房子到底能不能卖得掉都是一个问题。“

  这本书对国人乃至我国有着警示意义的原因几乎不需要言喻,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几乎所有国人都有目共睹,在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前几年以不可思议的增长率收获各大奢侈品牌关注的中国,确实是站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几位。然而“虚荣“、”膨胀“以及”不可调和的贫富差距“这些都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前兆。我们当然希望当今的中国会越来越好,人民也会过得越来越幸福,但就目前的政府和企业公信力来说,这件事情还真是有点儿悬乎。好在这本书轻松易懂,所以我今日分享出来,也是希望让更多人的不会在事情发生前都毫无准备,只能成为蝼蚁,被轻易践踏生死。但丁在《神曲》中说,盲目的贪欲煽动着人们,到后来却永远使人们受着酷刑。说到底,人终究要学会满足,切勿过于贪婪。

  《还有多久》读后感(七):和平年代的战争or金丝雀的哭啼

  这年头可能经济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汇,从70年代的石油经济危机,90年代初的日本泡沫经济破灭,98亚洲金融危机,到08年的华尔街金融风暴,经济危机四个字如同天空中隐隐约约的乌云,总会在某一个时间给这个世界来一场倾盆大雨,有多少智叟穷尽一生也不过是在解释这个恶魔的前世今生,有多少人闻之胆寒,见之惊心。

  我常常喜欢看战争时代的老照片,以前喜欢看大炮轰炸机,现在则更留心那些照片里面或惊恐或茫然的普通人,也许是农妇,耕夫,也许是路边小吃店的老板,在那个年代,他们没有听说过什么叫“经济危机”,却多多少少都经历过比我们遇到过的种种危机更恐怖的伤害,也许会为躲避战火而开始迁徙,流浪的生活,也许今天亲人不幸遇难,明日家产毁于战火,可是他们大都都坚强的活下来。

  今天我们坐在电脑前不断分析美元走向,黄金价格,害怕自己成为下一破浪潮的牺牲品,可我们毕竟不需要为躲避战火千里流亡,不需要为求果腹而沿街乞讨,只要没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只要天不崩,地不裂,人类的生产力毕竟还是会不断的前进,所谓经济学,不就是研究财富是怎样产生,继而怎样分配的学问吗?

  也许很多事情太危言耸听,有些人把经济波动叫做和平年代的战争,其实,它也许只不过是金丝雀的哭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