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费马大定理》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费马大定理》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20 04:3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费马大定理》经典读后感10篇

  《费马大定理》是一本由西蒙·辛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6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费马大定理》读后感(一):我想,它能胜过一百本鸡汤

  我从来没有想过,居然会因为一本数学书,激情澎湃了无数次,好遗憾大学之前没有读到它,我一定会比那时更加热爱自己专业

  费马大定理简单的来说就是:x的n次方+y的n次方=z的n次方 当n>2的时候没有整数解。

  可这个定理整整困扰人们整整358年才被怀尔斯用了7年才证明出来,还是用了最新的数学成果。最气人的是,当年费马在书的空白处写了一句话说:"我有一个对这个命题的十分美妙的证明,这里空白太小,写不下.”

  我崇敬费马,高更,卡夫卡,在我心里他们是真正的隐士,为了自己热爱,为了纯粹的自我满足奉献终身。高更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而卡夫卡,蜗居在地下室写作,最后却嘱咐自己的朋友把所有的作品处理掉。像费马,不愿意公开自己的数学成果,不在意名利,只是因为不愿意浪费时间世俗影响

  我羡慕这些精神自由的人,觉得他们才是认真的活着,虽仅仅是为了走回自己的内心深处,却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永恒生命之光。

  这本书还简单的介绍了一些数学的发展,大部分关于数论。你会发现,在数学这座殿堂里,太多的人付出青春热血甚至是生命。从来不曾想过那些枯燥难懂定义背后的付出,那时候学虚数的时候真的很莫名完全不知道有什么用,还是这本书给我了答案。对大部分人来说,数学就好像是一个个割裂开的无比枯燥复杂还又抽象工具,比如离散,比如偏微分,比如实变,比如微积分,比如拓扑等等等。但如果真的熟练掌握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真的是杠杠的。就好像我,后来的无数事都让我发现,数学啊虐久了就是真爱,而读完这本更是恨不得刷上一套吉米多维奇的习题册好嘛。

  曾经我不明白,数学证明到底是为了什么,是怀尔斯告诉了我:“判断一个数学问题是否是好的,其标准就是看它能否产生新的数学,而不是问题本身。”

  曾经我也不懂,为什么有人可以奉献一生,就为了证明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数学猜想,也是怀尔斯告诉了我:“你可能会问我,怎么能够决心把无法预料其限度的时间投入到一个可能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中去。回答是,我就是喜欢研究这个问题,我被迷住了。我乐意用我的智慧与它相斗。此外,我一直认为我正在思考的这种数学,即使它不是有力到足以证明谷山-志村猜想,因此也不能证明费马大定理,但是总会证明某些别的东西。我并不是在走向一个偏僻的小胡同,它肯定是一种好的数学,这一直是真的。确实有可能我将永远证明不了费马大定理,但是绝不存在我完全在浪费我的时间这样的问题。”

  我想,这本书应该能胜过一百本鸡汤。

  《费马大定理》读后感(二):一点笔记

  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惑世间智者358年的谜 西蒙·辛格 点评 点评此书 ★★★★★ 翻译的问题不足以掩盖内容精彩,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伴随着恢宏壮阔同时也令人唏嘘的数学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再看了一下,如果下文中用了「あの人」的话,那就是确实指的是一个人而非多个人了。那么到底是指志村还是美佐子呢~ 第三章 数学史上暗淡的一页 闭上眼睛所有想法都在脑海中呈现,而不必花时间写,很奇妙脑力惊人。 在后来的17年中欧拉继续发展着数学,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比以前更为多产。他具有的无比的智慧使他能巧妙把握各种概念和想法而无须将它们写在纸上,他非凡的记忆力使他的头脑有如一个堆满知识图书馆。他的同事们说失明的袭击似乎扩大了他的想象范围。值得注意的是,欧拉关于月球位置计算是在他失明期间完成的。 ??这里意义不明啊。实数中12因数分解为2*3*3,引入复数后变成2+2根2i和2-2根2i,这两个数又不是质数,怎么证明前面的说法? 另一种分解12的方法是(2+[插图])×(2-[插图])。唯一因子分解不再成立,而是有各种可选择的因子分解方法。 第四章 进入抽象 就在这同时,也在为希尔伯特的伟大计划努力的英国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却有了一个毁灭性的发现。尽管遵循着希尔伯特的严格规定,罗素还是碰到了一种不相容性。当意识到数学可能生来就有矛盾时罗素回忆他自己的反应时说: 一个类有时候是,而有时候又不是它自身的一个成员。例如,茶匙的类不是另一把茶匙,但是,不是茶匙的物组成的类是一种不是茶匙的物。” 天呐。 列出所有不将自己列在其中的目录册的那个大目录册是否应该在本身中列出?如果列出的话,那么按照定义,它不应该被列出。然而,如果不列出的话,那么按照定义,它应该被列出。图书管理员处于无论怎么做都不会对的情况。 第五章 反证法 这简直太梦幻了,两个不同的人,在钻研一个尖端的细节部分时相遇,发现两人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在人生中能遇到这样的伙伴真是太幸福了。 几天以后,一张明信片出现在志村的桌子上。谷山回信说他正在进行同一个计算,并且在逻辑上也在同一处卡住了。他建议他们互相交流一下想法,或许还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合作。一本图书馆的书带来的这个机会引发了他们的合作关系,这个合作将会改变学历史发展的进程。 数学的独特魅力。 “当然,有许多学科要学,但数学是最方便的,因为我只要看看数学课本就可以学习了。我靠读书学会了微积分。如果我想去钻研化学或者物理的话,那就还需要科学仪器,这些东西我根本没有办法搞到。我从不认为自己是有天分的,我只是对数学特别好奇。” 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因为尽管没有任何明显理由,这个模形式居然能与一个椭圆方程通过它们各自的M-序列和E-序列发生联系——这两个序列是完全相同的。形成这两个对象的数学DNA是完全相同的。这是有双重意义的深刻的发现。首先,它提示人们在深层次上模形式与椭圆方程这两个来自数学中不同方向的研究对象之间有一种基本的联系。第二,它意味着如果数学家已经知道模形式的M-序列,那么他就不必再计算对应的椭圆方程的E-序列,因为它与M-序列是相同的。 友谊却以这种形式戛然而止。 志村原打算在他作为客座教授在美国工作2年之后恢复和谷山一起研究,但这已永远不能实现。1958年11月17日,谷山自杀身亡。 这里的某人应该是志村而非女友美佐子。 “直到昨天,我还没有决心自杀。但是很多人想必注意到近来我无论在体力方面还是心智方面都十分疲乏。至于我自杀的原因,我自己都不十分清楚,但它绝不是由某件小事引起的,也不是出于特别的原因。我只能说,我陷入了对我的未来失去信心心境之中。我的自杀可能会使某个人苦恼,甚至对其是某种程度打击。我衷心地希望这件小事不会使那个人的将来蒙上任何阴影。无论如何,我不能否认这是一种背叛行为,但是请原谅我这最后一次按自己的方式采取的行动,因为我在整个一生中一直是以自己的方式行事的。” 再回来看这两页很令人深思啊。我第一遍是坚信不疑谷山所说的背叛是指对志村的背叛。但美佐子的遗书表明谷山和她之间还有爱的誓言感性的人一定更愿意理解为谷山的遗言表达的是对美佐子的歉意吧。 意味深长的是,译文中谷山用的“某个人”这个词,在日语中应该是「ある人」?(有空去考证一下)我觉得一般理解为“某个人”,但是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有些人”,所以他到底指的是谁并不能确证。 我的观点更偏向于指的是一个人,研究同伴志村。 就这样,一位那个时候最杰出和最具开拓性的学者按照自己的意愿结束了他的生命,就在五天前他刚满31岁。 几个星期后,又一个悲剧发生。他的未婚妻铃木美佐子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据报道她留下一张纸条写道:“我们曾彼此允诺,不管我们到哪里我们将永不分开。既然他去了,我也必须和他在一起。” 两人的自杀。前者是天才的难以理解的智慧头脑的末路,后者是女性的殉情。这该怎么说呢… 他的未婚妻铃木美佐子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据报道她留下一张纸条写道:“我们曾彼此允诺,不管我们到哪里我们将永不分开。既然他去了,我也必须和他在一起。” 第六章 秘密的计算 “当然,已经很多年了,谷山-志村猜想一直没有被解决。没有人对怎样处理它有任何想法,但是至少它属于数学中的主流。我可以试一下并证明一些结果,即使它们并未解决整个问题,它们也会是有价值的数学。我不认为我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这样,吸引了我一生的费马的传奇故事现在和一个专业上有用的问题结合起来了。” 历史学家们曾争论过这场决斗是一个悲惨爱情事件结局还是出于政治动机,但无论是哪一种,一位世界上最杰出的数学家在他20岁时被杀死了,他研究数学才只有5年。 如果有某个特别的东西不断地使我感到兴奋,那么我就不需要任何写字的工具,也不需要任何书桌来在它上面工作,相反我会出去沿湖边散步。当我走着的时候,我发现我能够专心地思考问题的某一个非常特别的方面,全身心地贯注于其中。我总是准备好一支笔和一张纸,因此如果我有了一个想法,我就能在长凳上坐下,开始飞快地写下去。 在普林斯顿当了实际上的隐士达5年之后,他认定现在是重返交流圈以便了解最新的数学传闻的时候了,或许某地的某人正在研究一种创造性的新技术,而由于某种原因迄今还未公开。 重新开始进行学术交流后恰好发现了一种新的技巧。人啊,不仅要考虑个人的奋斗,还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他是用最近由科利瓦金(Kolyvagin)设计的方法来做的,看上去仿佛他的方法完全是为我的问题特制的。它似乎恰恰是我需要的,虽然我知道我还必须进一步发展这种所谓的科利瓦金-弗莱切方法。我把我一直在试用的旧的处理方法完全丢在一边,夜以继日地专心致志于扩展科利瓦金-弗莱切方法。 他们认定最好的策略是宣布举行一系列面向系里研究生讲座。怀尔斯将讲授一个课程,而凯兹将会是听众之一。这个课程将有效地包括需要核对的那部分证明,但是研究生们是不会知道这一点的。以这种方式将核对证明这件事伪装起来,其优点在于这将迫使怀尔斯一步接一步地去解释每一件事而又不会引起系里的任何怀疑。就其他人而言,这只不过是又一门研究生课程。 而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数学是做什么用的话,你就不可能懂得它。即使你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它也是很难搞懂的。不管怎样,研究生们一个接一个地逐渐消失,几个星期后我就成了留在听众席中仅有的一个人。” 当时已到饮茶休息的时候,我走下楼去,内达非常惊奇我来得这么迟。然后我告诉她——我已经解决了费马大定理。”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对促成这个证明的那些思想做出过贡献的人实际上都在现场的房间里,包括梅休尔、里贝特、科利瓦金以及许许多多别的人。”到那个时候,谣传已经达到如此逼真的程度,以致剑桥数学界的每一个人都来听这最后一次演讲运气好的人挤进了演讲厅,而其他的人只能等在走廊里,踮起脚站在那儿,透过窗子往里凝视。肯·里贝特采取行动确保他不会错过这个本世纪重要的数学成果的宣布:“我到得比较早,和巴里·梅休尔一起坐在前排。我带着照相机以便记录这个重大事件。当时的气氛充满了激情,人们非常兴奋。大家肯定都意识到我们正在参与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在演讲之前和演讲过程中人们的脸上都绽露着笑容经过这几天气氛已逐渐紧张起来。现在,美妙的时刻即将到来,我们正在走向费马大定理的证明。” 当我宣读证明时,会场上保持着特别庄重寂静,然后当我写完费马大定理这个命题时,我说:‘我想我就在这里结束。’接着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持久的鼓掌声。” 这种想法其实很常见,比如考研结束的那一瞬间,感到一年来支撑自己的某种东西突然消失了,感到前所未有焦虑。 怀尔斯从10岁起梦想证明费马大定理,后来又真正为此奋斗了7年,这种感觉必然无比强烈奇怪的是怀尔斯对演讲有一种矛盾的心理:“很显然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是我的心情很复杂。7年来这已成了我的一部分:它曾一直是我的整个的工作所在。我是如此地投入这个问题,我真实地感到我与它已密不可分。但是现在我失去了它,这种感觉就如我放弃了我自己的一部分。” 奇怪的是怀尔斯对演讲有一种矛盾的心理:“很显然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是我的心情很复杂。7年来这已成了我的一部分:它曾一直是我的整个的工作所在。我是如此地投入这个问题,我真实地感到我与它已密不可分。但是现在我失去了它,这种感觉就如我放弃了我自己的一部分。” “ 这是一个极其非凡的事件,我的意思是,你去参加一个会议,那里有一些很平常的演讲,一些好的演讲,还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演讲,但在一生中你只有一次听到演讲者宣告他解决了一个长达350年的问题的演讲。人们彼此对望着,喊道:‘我的天啊!要知道我们刚才亲眼目睹了一个多么伟大的事件。’然后,人们对证明的技术细节以及它对其他方程的可能的应用问了一些问题,接着又是更久的寂静,之后,突然爆发出第二轮的掌声。下一位报告人是一个名叫肯·里贝特的人,就是鄙人。我做了演讲,人们作了笔记,鼓了掌,可是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对我在演讲中讲了些什么都没有丝毫的印象。” 可怜的里贝特。 下一位报告人是一个名叫肯·里贝特的人,就是鄙人。我做了演讲,人们作了笔记,鼓了掌,可是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对我在演讲中讲了些什么都没有丝毫的印象。 第七章 一点小麻烦 值得解决的问题会以反击来证明它自己的价值。——皮特·海因(Piet Hein) 多年的秘密演算给他带来的愉悦、激情和希望被烦恼和失望替代。他回忆说他童年的梦想已经变成一场噩梦:“在我从事这个问题的研究的头7年中,我很喜欢这种暗中进行的战斗。不管它曾是多么地艰难,不管它看上去是怎样地不可逾越,我与我心爱的问题密不可分。它是我童年时代的恋情,我绝不能放下它,我一刻也不想离开它。后来我公开地谈论它,在谈论它时确实有某种失落感。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看到其他人对证明作出反应,看到这些论证可能改变整个数学的方向,真是美妙极了,但是与此同时我却失去了我个人的追求。现在它已向世界公开,我已不再拥有我一直在编织着的个人的梦想。然后,在它出了问题以后,就有几十、几百、几千的人要使我分心。以那种过分暴露的方式做数学肯定不是我擅长的,我一点也不喜欢这种非常公开的做事方式。” 经过一两天的骚动后,有些数学家重新看了一下这封电子邮件,开始认识到虽然它署的日期确实是4月2日或4月3日,但这是已经第二次或第三次收到它所造成的结果。最初的那份内容发出的日期应是4月1日[插图]。 第八章 大统一数学 当然,当你写关于椭圆方程的论文时,我们现在可以直接说:我们已知谷山-志村猜想是对的,所以某某结果必定是对的;而不必像过去那样说:我们尚不清楚,所以我们打算假定谷山-志村猜想是对的,然后看看利用它可以做些什么。这是一种非常非常愉快的感觉。 确实有一种失落感。我们失去了曾经与我们相处这么长时间的某种东西,那种把我们中许多人引向数学的东西。也许这是研究数学问题必然会经历的过程。我们必须找到能吸引我们的新问题。 我得到了这种非常难得的荣幸,就是在我的成年时期追求我儿童时代的梦想。我知道这是难得的荣幸,不过如果你能在成年时期解决某个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事,那么再也找不出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了。解决这个问题之后,肯定有一种失落感,但同时也有一种无比的轻松感。 来自微信读书

  《费马大定理》读后感(三):关于附录的一些注

  仅为自己的一些想法,欢迎讨论!

  附录4. 贝切特的的称重问题

  可证明只考虑加法,6个砝码为最优解。且可推出称1kg到x千克(x为整数且大于1)的重量,该种取法(按2的n次方)最优。

  证明:

  可证明以下两个推论

  1.每个数学至多出现一次

  2.1是必须出现的

  得证

  附录5

  可证奇数中的平方数有无穷多个

  证明:奇数的平方为奇数,即有无穷多个奇数为平方数。得证

  附录6

  即证明了所有点中离直线最近的那个点为D,D最接近的直线为L,L上不可能有3个点

  110页讨论的命题(其实不能称为命题,因为不能判断真假)可以概括为:

  命题M:M为假

  86页弟14行,如果我们限于实数的情况,应该改为我们限于自然数的情况

  141页15种可能是C31+A32+A33

  《费马大定理》读后感(四):读《费马大定理》有感

  高智商的人之间,总喜欢玩一些高智商游戏,数学家们尤其如此。17世纪一位名叫费马的业余数学家,巧妙地向同行们留下一个谜题,而解决这个谜题,花费了全世界最高智商人类358年的时间。

  这个谜题就是最开始所展示的——看似很简单、几乎所有人都能读懂谜面的谜题。然而让这个定理充满神秘色彩的重要原因,是费马写在这个定理后面的一小段文字,“我已经有一个很简明的能证明这个定理的方法,可惜这儿的空间太小,我写不下”。

  数学的魅力在于,它如此简洁,如此有说服力,以至于数学中由每一个公理所推导出的每一个定理都是真理,逻辑的严密无懈可击,一旦成立,永远不会担心被推翻。我们学过很多其它门类的科学,譬如历史、哲学、物理、化学,这些学科的建立,都是通过不同的手段总结自然规律,归纳实验数据。所以这些科学发展的方向是——无限接近真理,永远达不到真理的高度。而数学,就是真理。

  数学的发展史其实是一部无声的血泪史。为了寻求真理而牺牲的人类不在少数,同样,为数学这一美妙的真理献出一生的也不在少数。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数学史上居功至伟的人物,从古希腊开始就层出不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

  著名的勾股定理:x²+y²=z²就是毕达哥拉斯的杰作,而费马脚踩在毕达哥拉斯的肩膀上,撂下一个自称已经被简明证明的“定理”,严格意义来说,未找到真正证明过程之前,我们只能称其为“费马大猜想”。

  数学家在常人眼中是一帮不食人间烟火的家伙,因为他们在研究的,很多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毫无意义的东西。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属于众多毫无意义的东西中的一个。然而正是为了证明这个“无用之物”,数学家们开始了这场长达358年的竞赛,几乎涉及数学史上所有成绩卓著的伟人。而这358年,数学在围绕这个命题迅猛发展。

  回归到生活中,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其实正在其它方面影响着生活。不要怕做别人眼中“无意义”的事,现代人做了太多“有意义”的事,“没有不可认识的世界,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世界”,很多尚未被认识的,说不定就存在于那些“无意义”的事中。

  我们可以从数的发展看到数学史的缩影。从整数到分数,从正数到负数,从有理数到无理数,从实数到虚数,每一次对数轴的补充都是数学发展的一大步,这每一步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然而这并不妨碍无数数学家前赴后继,追求真理与完美。

  在费马大定理的整个证明过程中,人性的光芒,对真理的执着,从来没有停止过。欧拉虽证明折戟,但其一生奉献给数学,失明后仍在进行计算;女性数学家热尔曼的成果得到大数学家高斯认可,数学抹掉了性别歧视;一位名叫沃尔夫斯凯尔的业余数学家在准备自杀时遇到了费马大定理,于是放弃为爱殉情的念头……

  从椭圆曲线到模数学,从谷山—志村猜想到费马大定理本身,这个定理的最终证明者安德鲁·怀尔斯,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数学定理证明过程,还有解决问题精湛的思路。

  所有科学,甚至生活中的问题,都跟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过程一样。世界是相通的,看似完全不同的东西之间,都有共性存在,我们需要发现共性,然后去证明它。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的无线电波和可见光看似完全不同,而本质都是电磁波。我们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选择换种方式思考问题,而不是钻牛角尖在某个领域棘手的问题,在另一领域存在简明的解决方法。

  现代的数学在向大统一数学靠拢,多学科融合是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一味坚守有限的阵地等于固步自封。这好比在我所从事的核医学专业,就必须将核物理、电工电子学、放射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影像医学,临床医学结合。了解每个领域的需求和最新动态,相互联系,相互服务,才能让新兴学科发展步入正轨。

  除此之外,对我的人生启示是,兴趣如同信仰,是黑暗中的一座灯塔。罗振宇在解读这本书的最后也说到:“没有兴趣,你将一事无成。”

  《费马大定理》读后感(五):说点题外话

  怀尔斯的证明已经超过250页,而证明过程更是涉及代数、分析领域的多个分支,需要的知识储备与理解还非我们一般人所能及。

  纵观数学领域的进展,种种猜想的证明已经越来愈长,而所使用的数学工具更是越来越复杂、艰深。虽然现在数学中的交织方向已是主流,虽然有朗兰兹纲领之类渴望建立数学大一统的存在。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数学已经是如此艰深的一门学科,难到没有过人的毅力与智力将很难在其中建树;同时现代数学也早已是如此体量庞大的一门学科,庞大到很多年前,人们终其一生也难以学完其中所有分支,最后一个“通才”庞加莱去世已有一个世纪。

  那么问题来了,倘若黎曼猜想、孪生素数猜想……这种种问题所需要的数学工具,我们尚未发明出来,而它们需要的、是各个分支领域最尖端、最深奥的成果,或是跨多个方向的结果的大交叉,或是人类永远学不完的方向的总和——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将再没有机会去触摸真理的大门?

  现在依然火热的机器证明可能是其中一个解决方案,但是且不说机器证明至今仍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就是真有一天,机器能综合数学的所有领域,那么人脑中常常闪现的智慧的火花——机器也有这样的火花么?也会灵机一动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么?恐怕很难说吧。

  不幸的是,上面所讨论的方向已经初见端倪了。群论,这个人类文明从学会加减法起就不自觉运用、从伽罗华等一代人花费百年建立起来的体系,至今还在扩充与完善中。但是已经没有人(或是可能还有最后一人)能细说其中各个角落了。最近,世界上所有的代数学家已经集结起来,整理审阅三百年发表的群论论文,剔除其中的瑕疵,为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然而预估将要集结出版的群论结论可能要多达十余卷之巨!详细的证明与发展还不知会有多少。

  想想看吧,这还只是代数学中群论一个方向,倘若是算上代数学的其他方向、算上分析学、几何学另外两大数学支柱。不敢想象吧。

  ——不管怎么说,我只是个普通的反应堆μ介子转运管维修员,别的东西我都不会(笑

  《费马大定理》读后感(六):浪漫的态度

  我数学很差,一直都不好,从初中到高中背了无数的公式,都只会背不会用。所以,由于对数学的不喜欢,就自动的形成数学好的都是很沉默的人刻板印象。可能因为我很活泼,哈哈哈。没有觉得他们浪漫或者有任何我感兴趣的一种品质,但是,后来网上很火的理科生的情书、还有这本书给了我数学另外一面。就是浪漫、严谨、又很美丽的那一面。就像一位有点调皮但是正统的绅士。这给我的感觉慢慢愈合了我觉得文学和理性思维割裂的隔阂。觉得他们不再是平行的两条线,甚至有时候也有一些交集。

  《费马大定理》是BBC一个记者在采访破解费马大定理的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写的一本书,里面记录了费马大定理的提出、以及历史上破解过这个定理并为此做出贡献的人。最后描述了怀尔斯闭关七年破解定理的过程。

  怀尔斯在很小的时候对数学很感兴趣,经常看一下很有趣的数学问题,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看书的时候就看到了这本书,也就是定理X的立方+Y的立方=Z的立方没有在整数解。这个定理发展自毕达哥拉斯的勾股定理。就是我初中背了好久的一个公式,所以我看到的时候也觉得他很简单。小怀尔斯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当他看到这个还是一个世界未解之谜的时候,他就觉得他的机会来了,总有一天他要破解这个定理。后来我去查了BBC采访他的那集的纪录片,里面有一个画面是回放他从小时候到青年到中年的代表照片。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从小时候到中年,从一个叛逆时期留着爆炸头的青年,到中年时候戴眼镜穿着格子衬衫的大叔,经历了好多年,他脸上的笑容没有变过,陪伴他的费马大定理也没有离开过他,他把他当做另外一个自己,在自己没有潜心研究他的时候,他把他当做自己的目标。他鼓励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当他潜心研究他的时候,那七年的每一天他都在思考着他。他说他是他童年时代的恋情,他一刻也不想离开他。

  在解答费马大定理的历史中,像他这样坚定的人比比皆是,其中不乏一些很有名的我们耳熟能详的数学家。比如高斯、热尔曼、罗素、欧拉等等。费马大定理没有成就他们,但是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新的定理,这些定理使得后代很多数学家因此受益。可以说他们的失败和探索成就了另外一些人。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数学也是,数学是由未知海洋中的一个个知识孤岛组成,在那里有几何学家占据的孤岛、也有概率论学家的孤岛,数学家在那里讨论风险和机遇。在每个岛上使用自己的预言。但是在日本谷山、志村想联系起来了,他们把数学的模和椭圆定理结合起来。他们认为模的定理和椭圆曲线的定理是一样的,这个猜想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从来没有人把这两座孤岛联系在一起。但是遗憾的是在没有对此猜想做出更多说明的时候谷山自杀了,志村因为心存没有陪伴他的内疚,也没有继续研究下去。当安德鲁.怀尔斯第一次看到这个猜想的时候,他思考了这个猜想和费马大定理之间的关系,在经历一番推测之后,他觉得他证明了谷山、志村的猜想他就可以证明费马大定理。

  在安德鲁讲到他的想法的时候,以及七年之后他证明出来的瞬间的时候。他的声音还几度颤抖和哽咽。这个采访已经是在他证明定理之后的一年了。他在这座叫做费马的大厦里面摸索了很多年,一个定理的证明需要很多其他的定理的支撑。所以费马大定理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攻克世界难题,还在于他的证明的过程为数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拓展空间。

  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思考了一下数学家的精神,数学定理对我们的生活没有用,大部分时候是这样。并且当你投入到一个未知的数学定理的证明的时候。你甚至不知道他证明的结果是错的还是对的。所以当你付出了几年艰辛之后可能得到的是一个事与愿违的答案。但是即便这样,在每个时代依旧有成百上千的被这些数字、这些图像、所迷倒,在我们看来就是椭圆曲线、就是几何图形的一些东西,他们认为这里面蕴含着美和韵律。你在九岁的时候,你也看到了一个你可以看懂的未解决的世界之谜,我可能就是固化的认为这是一个未解之谜,而解决他不是我的责任,而怀尔斯在看到他是认为我和这个数学家拥有一样的知识,或许我可以解决他,所以我和数学家的成功差的就是这个开始。

  而我之前认为的文学和理性分开,浪漫你就认真的浪漫,没有必要加入上纲上线的因为所以、定理证明。但是我现在觉得数学的可爱和浪漫,在我的生活和学习没有数学的影子之后。他们因为演算用粉笔写好看,在那家他们公认为很好的粉笔宣布破产之后,在各大报刊上联名抗议,甚至在聚会的时候最骄傲的炫耀是他囤积了多少那个牌子的铅笔。所以当你的一生中只因为这个爱好去努力的时候,付出了自己所有,甚至在解决他之后、欣喜之后。没有他的陪伴而感觉到了空虚和失落。

  世间人,世间事,有几分如此动人也。

  《费马大定理》读后感(七):更为生动的数学世界

  从学生时代开始,数学这门学科,估计成了不少朋友们的梦魇,而有时也会有些“数学无用论”的抱怨。当然,无用只是调侃,没了大量的计算,没了现代的应用数学,也就没了神十一上天之后,我们的欢呼了。

  不过,数学中似乎确实有一些区域,真的没有多少实用性,或是也看不清实用性的前景,但依旧有无数的数学学者被某种魅力深深吸引过去。而要说起数学界中的难解之谜或是未解之谜,即便大家没有太多数学兴趣,想必还是会容易地说出“费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

  费马,这个满足于证明成功后喜悦,有些随性,有些幽默的“业余数学家之王”,在《算术》这本书的靠近问题8的页边处,他记下了他的结论:

  不可能将一个立方数写成两个立方数之和;或者将一个4次幂写成两个4次幂之和;或者,总的来说,不可能将一个高于2次的幂写成两个同样次幂之和。

  而在列出这个结论的第一个边注后面,这个好恶作剧的天才草草写下一个附加的评注,这个评注使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们为之苦恼:

  我有一个对这个命题的十分美妙的证明,这里空白太小,写不下。

  《费马大定理》,西蒙·辛格的这本科普作品,正是讲述了这个因“恶作剧”而生的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

  黑格尔说,哲学史就是哲学。一个学科理论的积累、历史的发展的过程,比起单纯理论本身,确是更有魅力。数学史未必可以说是数学,但历史中的故事,历史中的人物,却也可以让我们看到数学“不惹人厌”的那一面。

  《费马大定理》编写,并没有简单的以大定理的表述提出,大定理历代数学家的证明罗列为结构叙述,而更接近于故事的讲述。从它的历史渊源,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诞生和经历;它的提出者费马的人格魅力;它的历代挑战者,从“独眼的数学巨人”欧拉到伟大却又限于时代的女性数学家索菲·热尔曼,再到最近的挑战者、为了理想秘密演算的怀尔斯,作者展现了整整数千年数学界的一种生态,一副巨大而又生动的画卷。

  这本书中展现的不仅仅是历代数学家的成就,更通过时代,通过他们的生活,通过他们的证明工作展现出他们身上独具的魅力。

  数学界富有盛名的伯努利家族,其中的丹尼尔·伯努利在有一次正在穿越欧洲的旅行,他与一个陌生人开始交谈。片刻之后他谦虚地自我介绍:“我是丹尼尔·伯努利。”“那么我,”他的旅伴挖苦地说,“是艾萨克·牛顿。”

  生于法国的索菲·热尔曼,因为阿基米德临死前演算的故事深深爱上了数学。而当1806年拿破仑入侵普鲁士时,为了“数学家之王”高斯的生命,特地写信给前方的将军,希望他们能够保证高斯的安全。

  这些故事我们跟曾经受过的数学教育,更有些幽默,更有些人情。《费马大定理》中,还有不少这样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数学知识之外,将数学家们从抽象中走出,展现了更为血肉的一面。他们也会因为成功喜悦,失败懊恼;会有些风趣,会有些刻薄;会追求伟大,会刻苦执着。

  或许这些智者们的故事,更能引起我们对于数学的兴趣。

  《费马大定理》读后感(八):“费马大定理”传奇

  皮埃尔•德•费马无疑是数学史中最令人着迷的家伙之一。他出生在十七世纪法国一个商人家庭,仕途一帆风顺,以至于有资格使用“DE”这个具有贵族姓氏的前缀。费马是个富二代,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数学上了。才华横溢的他被《业余大数学家的数学》一书的作者排除在外,“他那么杰出,应该算专业数学家。”当时数学刚从黑暗的中世纪缓过神来,整个欧洲只有牛津大学对数学研究持积极态度。巴黎数学家从十六世纪传下来的守口如瓶并非是一种好传统,不幸的是,“费马大定理”的两个核心人物都继承了这个不太招人喜欢的传统。

  一本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所著的《算术》跟随了费马一生。他在这本书上简单、潦草记下了四十八个评注。这些评注即是一系列数学定理,费马对此要么根本没有解释,要么仅仅给出一点点证明提示。后人的任务便是求证费马潦草笔记的正确性。例如:大于2的任意质数可以表示为4n+1或4n-1两种形式,其中n是某个整数。费马断定第一类质数总是两个平方数之和,而第二类质数永远不能表示成这种形式。质数的这种性质非常简单,但证明这种性质对每一个质数都成立则非常困难。大数学家欧拉经过七年的努力,几乎是在费马去世后的整整一个世纪时,才成功证明。费马说过,他对其每个评注都有一个证明,所以它们是定理。实际上,在后人证明这些评注之前,它们应该叫猜想而非定理。随着时间流逝,费马猜想一个个被证明,除了“费马大定理” ,因而,它也常被叫作“费马最后定理” 。

  读《算术》第二卷时,费马观察着毕达哥拉斯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也叫勾股定理,它有几十种证明方法。这对费马来说,肯定没有吸引力——忽然灵机一动,如果将毕达哥拉斯方程X2  +Y2  =Z2  中的X、Y、Z的2次幂升级到3次幂会怎样?他发现方程将没有整数解。他试着将其变为4次幂、5次幂……结果都没有任何整数解。在数的无限世界里,竟没有“费马三元组”的位置,这似乎是不可能的。费马在这个结论的第一个边注后面,写下了令一代又一代数学家为之苦恼的一段话:“我有一个对这个命题的十分美妙的证明,这里空白太小,写不下。”

  在费马看来,它只不过是随手写在页边的众多数学评注之一。他从没想到,这个问题困扰人类长达三个多世纪之久。尽管他的好友梅森尼不断鼓动,费马仍旧我行我素,拒绝公布他的证明。费马十分满足自己对外界的挑战成功:只有我能证明,而你们不能。他并非与数学界毫无接触,事实上,他与他们通信,在信中费马叙述他的最新定理,却不提供证明。这种明显的挑衅叫他人无法忍受。有人叫他“那个该诅咒的法国佬” 。费马仅有的一次与他人探讨数学的通信是同帕斯卡,他们探讨了概率论。当帕斯卡催促费马发表他的某个成果时,这个喜欢恶作剧的数学家说,“不管我的哪个工作被确定值得发表,我不想其中出现我的名字。”伟人自有其特别之处。我们不能苛求费马改变个性,只能埋怨当时的图书出版商为何不将书籍的页边弄得更大些。如今的书籍并没多大改变,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以后有费马式的数学天才再次降临,我们还会再受一次同样的折磨。

  欧拉只证明了3次幂的形式。“数学家之王”高斯虽然没有研究过费马大定理,但他得知女数学家热尔曼(当时他并不知道热尔曼是女性)对证明费马大定理有突破性进展时,一反常态,忘记了他一贯的态度而显得惊喜万分。1825年,两个年纪相差一代的数学家在热尔曼的基础上同时独立证明了5次幂的形式。14年后,法国人证明的7次幂的形式。在热尔曼取得突破性的工作后,法国科学院设立专项奖励,但以后每一次声明成功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证明都被发现致命漏洞。数学家渐渐绝望,大多数人认为费马大定理无法证明。他们端出笛卡尔的话证明他们的无法证明。笛卡尔说费马在这个问题上吹了牛。

  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由假设开始,然后在自然界或实验室进一步验证它的预言能力。例如,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猜想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科学家于十七至十八世纪在实验室中证实了原子的存在,十九世纪末,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原子不再不可分割。后来,陆续发现基本粒子与反物质粒子。现在物理学家猜想基本粒子是由更小的“弦”构成。数学则一开始就要求唯真。它从公理出发,经过逻辑论证,得出某种结论,一经证明便永远是对错分明。如果不经证明,便有犯错的可能。例如:欧拉猜想X4  +Y4  +Z4  =W4  不存在整数解。二百多年来,没人证明,也没人举出反例。直到1998年,有人发现了这个解:26824404  +153656394  +187967604  =206156734  这个解已经相当大了。事实上,欧拉方程有无数个解。如果数学不经证明,那么它所构成的数学大厦便有随时坍塌的可能。数学家不能容忍这种危险的存在。

  关于费马大定理,有无数数学家的传奇,甚至包括了决斗、自杀、绝望。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奖金的设立人却仅是一名数学爱好者。德国人沃尔夫斯基凯尔失恋后决定自杀,他利用离他设立自杀的时间前的几个小时,在图书馆里翻看数学书籍,如你所料,他看到了费马大定理。费马大定理与其他著名世界数学难题一样,有中学数学水平的人都能看懂。沃尔夫斯基凯尔着迷了,忘记了自杀这回事。他立下遗嘱,以2007年为限,奖励第一个证明费马大定理的人10万马克。奖金的设立使证明费马大定理在全世界范围内真正疯狂起来,以至于负责这笔钱的格丁根皇家科学协会不得不印刷大量的退稿卡片来应付来自各地的信件。

  英国人安德鲁•怀尔斯默默埋头费马大定理很多年了。那时费马大定理已转换为证明谷山—志村猜想,但它同样令人绝望。怀尔斯像进行着007的间谍工作,成功地隐瞒了七年。这与他的前辈费马有神似之处,他们都不希望被外界打扰,又同时对荣誉十分渴求。毫不夸张地说,怀尔斯动用了自从人类发明数学以来的几乎所有的知识,汇集了20世纪数论中所有的突破性工作,才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他的证明写了满满二百页,被分成六章,由六个世界顶级数学家独立审核。很显然,经过358年的努力,虽然人类成功地证明了费马大定理的正确性。但这个证明用到了费马根本没听说过的模形式、谷山—志村猜想、伽罗瓦群和科利瓦金—弗莱切方法,并且,怀尔斯的证明即使浓缩到最短,也有一百页之多。这与费马留在页边的那段话格格不入。包括很多著名数学家在内的人认为,一定有以十七世纪数学知识为基础的简洁巧妙地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费马大定理至今仍没有完美解决。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徐迟一本《哥德巴赫猜想》让全国人民忽然议论起“1+1”和“1+2”来。这其实是哥德巴赫猜想的形象说法。陈景润在1966年证明了“1+2”,证明过程也写了二百多页,离最终的“1+1”只有一步之遥。但人类迄今为止,还在这一步之遥上努力。不仅是数学,每一个科学理论的发现与完善都是由一个或者很多个传奇故事组成,人类探索自然的好奇心永远不会得到满足。科学包含了功用利益,又永远超越着功利主义。这是一个艰辛、充满传奇而又幸福的过程,即使是对数学一知半解的人读来,也觉得惊心动魄,引人入胜。

  《费马大定理》 (英) 西蒙•辛格 著 薛密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费马大定理》读后感(九):数学之致敬,人类之尊严

  越读越震撼。这是一个值得致敬的群体,一连串的数学家前赴后继,去填补费马留下来的空白,历史已经写不下他们的故事了。

  许多人年幼时都幻想去解迷题,去挑战费马,或者哥德巴赫,或者黎曼。怀尔斯能从同时代的同行中脱颖而出,童年的梦想给予他莫大的支撑。他或许是最后一个以欧几里得式的传统克破数论难题的人了,没有使用计算机,仅靠纸笔和人的头脑,就能完成几千个逻辑链的连环,这就是人类的尊严。电脑或许可以无穷地运算下去,但是它没办法形成这样伟大的逻辑回路,更不可能以梦想来推动逻辑的演进。

  三百年,无数数学家前赴后继,幸好人们还记得他们,他们的成果在传递中获得不朽。看着他们的传奇都可以激动不已,那是弱小的个体或小群体孤独反抗巨兽的勇气。作者在怀尔斯那里花的笔墨其实也就是六分之一这样,看样子小说主角,确实太少了,可是这本书的主角并不是他一个人,他之前的所有先行者都是主角,不管是恶作剧的费马,还是之前的毕达歌拉斯和欧几里得,或是双目失明的心算神,或是孤身前行被歧视的姑娘,或是决斗中丧生的共和主义者,因之放弃自杀的巨富,无故自杀的新郎,眼见猜想被证明的老人。

  这些人各有特色,他们所做的努力不一定对社会有多大的推动力,所以他们被世俗误解,不被重视。能顶着压力在望不到边的智力王国中开疆辟土,还乐在其中,殊为可叹。怀尔斯苦心孤诣隐居七年,作者叙述这七年的过程,我的心也是一紧,虽然知道他最终做到了,还是有强烈的共情。仿佛自己和他是一个人,最后看到“我想我就到这里结束”时,也感动得几乎落泪。这是一本很容易让人想起童年梦想的书,看着那些梦想在另一个人身上实现,不可能不沉醉其中。

  数学是孤独的学科,世上如之者甚多,有许多人埋首其中默默无闻,他们孤独地行走在自己的王国里,远离喧嚣和荣华富贵,最后慢慢就被人遗忘了,就像志村和谷山。人们还是不要那么冷心肠,多把这些人从堆积的尘埃和厚重的历史中翻出来吧,或许看不懂他们的方程所谓,那就看他们的足迹与命运,那也是你作为人类的尊严的一部分。

  感谢作者。

  《费马大定理》读后感(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个青年在一页书角落批注了一个关于数学猜想的方法:“我有一个对这个命题的十分美妙的证明,这里空白太小,写不下”…… 导致这个猜想困惑了数学家300多年,直到经过一位位数学家的努力、沉淀、积累才有了怀尔斯沉寂七年之后在某次学术报告快要结束的时候,不急不忙地道出,之上的证明就是费马大定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我们之所以要了解历史是因为我们要以史为镜,站在历史的肩上来看的更远。

  数学的世界里可以用“数”描述一切,以严谨方式穷尽其智慧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数来描述,这颇有“格物致知”的意思。但是数学的世界里是严谨的、可验证的、可加以运用的科学。我想这也是数学是其他科学基础的原因吧。各个猜想(定理)是建立在其他已经证明的定理基础之上的,所以也必须维持定理的严谨性、可靠性,否则一旦一个最基础的定理被证明不成立,可能会导致其他以这个定理为基础的定理不成立,数学这座大山就像多米诺骨牌倒下,跟着的就是以数学为基础的其他学科也会被推到,一切都要重新来过。所以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注定是站在数学历史之上的工作,也必须是推陈更新的过程,也是智慧的结晶。如果不是欧拉、热尔曼、柯西、库莫尔、哥德尔、谷山、志村、伽罗瓦等前人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也不会成就怀尔斯。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站在历史肩上成就了另一段历史事件的事件。

  当怀尔斯听到里贝特已经证明了谷山-志村猜想和费马大定理之间的联系之后,感到极大的震动。他想这意味着童年的梦想现在可以成为体面的值得去做的事了。一切从头开始,七年时间里,同事不知道他在秘密研究费马大定理,时不时地发表一些其他方面的论文掩人耳目以安心的证明费马大定理。七年时间里他翻阅查找并认真分析了前人对费马大定理证明的思路和方法,七年时间里容忍得了研究的孤寂和证明的愉悦,这是一项他为之骄傲和开心的工作,因为这是他童年的梦想,他的兴趣所在。在保罗设立的奖赏有个时限,是99年,“如果到2007年9月13日尚未颁布此奖,将不再继续接受申请”。在它快要开始倒计时的时候,怀尔斯教授捧走了奖金。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由与费马大定理毫不相干的模型式和椭圆方程,最终征服了它。数学像由未知海洋中的各个孤岛组成,几何学家研究形状,概率论家讨论风险,各有各的行话,相互很难交流。怀尔斯走的是迂回路线,在他背后,有一个希尔伯特计划失败后数学家燃起的新梦想,那就是这些孤岛间是否存在着相互连接的环链,会被人们逐一发现,最终形成一个宏伟的更统一的数学?在这条道路上,怀尔斯仅仅迈出了成功的一小步……

  在忙里偷闲的时候读完了《费马大定理》,静下心来想想其实在人类各个领域我们都是站在历史的肩上,都有可循的经验,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去学习,就会往前一步的。这条路固然会是:寻找目标、奋斗、迷茫、再上路。化作那句诗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