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的儿女读后感精选10篇
《妾的儿女》是一本由郑霭龄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妾者称之姨太、陪房,亦有二奶、小老婆等俗称,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故事以妾-梅英(祖母)开始讲述一个家族三代的家庭伦理故事,20世纪初中国人在他乡异国艰辛生活的写实。
20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妻妾成群常见,多为富贵人家。那个年代国外的一切都是好的,遍地黄金,走路都得把地上黄金踢开,成千上万男人出国淘金,把家中妻子留在中国,照顾家中老人孩子,但为抵御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的寂寞,纳妾成为当时极普遍的现象。陈山也不例外,让家中老婆黄波为其觅一方小妾,一解孤寂二来传中接待;漂亮的梅英在不能自主婚姻的时代被婶娘卖给远在加拿大的陈山,以梅英的个性反抗过撂过狠话,终是逃脱不过无权决定自己命运的时代,远赴加拿大过“富贵”生活,在陈山家乡人眼中陈山风光无限,加拿大排华,陈山差不多每日为生计奔波发愁,梅英到来自然不会享福,在唐人街饭馆做“启台女”住着肮脏捡漏的廉租房,要帮陈山还债,挣钱让陈山寄回远在中国的家人;还得传宗接代,可惜天不人愿连生两女无半子,遭陈山嫌弃。陈山随着年龄增大思想之情愈浓携梅英及俩女儿陈萍陈楠带着大量外国货风光回家,梅英因与老婆黄波不合,怀有身孕时得算命先生指点男孩为让孩子有国外身份,留下俩女儿,只身远赴加拿大,而陈山则留家中盖理想中的房子。梅英再次诞下女婴-陈杏,既要工作养活母女又要寄钱回中国,艰辛不得而知,此时的梅英酗酒涉赌,经常把陈杏寄住他人家。陈杏自小自己打理生活,承受母亲无理的打骂管教,梅英的管教方式逃离不了中国式。没有朋友,跟随为了生计的母亲在多地唐人街颠沛流离,还好陈杏有自己的主见,认为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学习优秀,努力当得护士。此时的梅英收养一子,与开赌场的周光关系暧昧。陈山盖房后返回加拿大过着与梅英分开的日子,穿插着中国家庭的生活,受战争影响,日子一样不好过,陈楠遭遇日本人糟践死于非命,陈山与黄波之子--陈元天生脚疾,陈萍所嫁非人生活不如意......晚年的梅英偶尔享受天伦自乐,偶改酗酒涉赌,受艰辛生活影响下的性格脾气一时难改。如梅英生活在新中国,现在国外以梅英的能力生活必然不错,个性也会温婉许多。故事结尾陈杏在女儿鼓励下几经波折在80年代找到远在中国的姐弟,结局完美吗?看的多少辛酸。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异国他乡的生活想让家中人生活更好,那个时代的加拿大华人生活的残酷艰辛不为人知,也造就了小妾梅英及其女儿们的波荡人生。作者郑霭玲梅英外孙女用写实的手法讲述祖孙三代的爱恨情仇。
《妾的儿女》读后感(二):梅英和陈山的故事
一个爱听故事的人,遇到这本书,会觉得它很有看点。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情节丰富的,偶尔会波动人心的平凡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既有大环境的烘托,又有小环境的帮衬,既有海外华人背景下的特殊经历,又有在那个颠沛流离的特定时代里与我们大陆人极其相似的过往。诚然,这个由加拿大华人郑霭玲在1984年写就,一经出版立即红遍加拿大的《妾的儿女》有那么多的光环,可是吸引我的,只是故事本身。
这个故事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想很多和我一样有个二十世纪初出生的姥姥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一种亲和力,令人仿佛在看自己家的故事。可又有所不同,它因为波及到了中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就复杂得多了。那个时候很多广东人都会去外国打工。他们通常家里都有老婆孩子,为了不寂寞,就可能带个妾去外国一起生活。作者的外公陈山就是这样一个男子,他的老婆和孩子留在了大陆,之后从大陆娶到加拿大一个妾,梅英,也就是作者的外婆。故事围就此围绕梅英和陈山展开。它所展示的并不是夫妻同心同甘共苦的华人在加奋斗史,因为那并不具普遍性,也并不真实。它所展示的是一个真实的生活现状,一切都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已。也许最初的想法是到国外赚更多的钱,可以生活的更好。可是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的确真的能多赚钱,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要多得多。陈山是个传统的中国男人,传统又老实,所以他在加拿大几十年也并没能有所发展,所以他与梅英没有办法和谐。梅英是中国旧社会下的牺牲品,女人在那时是没有任何地位的,所以十几岁的她就被卖给陈山,漂洋过海去做妾。年轻貌美如瓷娃娃般的梅英,让周围那么多男人倾心,却没有得到她丈夫的怜香惜玉,直接送去酒楼打工去了。可是梅英既然在小小年纪就离开中国去了西方,虽然最初还矜持的保有中国妇女那任劳任怨刚正不阿的思想,可是渐渐的,一切就都改变了。她勤劳,也挥霍,保守,也放纵,终于在中西社会文化的交错下,在异乡生活的艰辛窘迫下,改变了模样。。。
这个纪实性文学作品跨大半个世纪,主要涉及到陈家三代人的变迁,有其特定的背景,可谓宏伟。可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却是越来越感到呼吸困难,情绪低落。作者说故事的手法只是简单的平铺直叙,清一色的大记叙,可谓没有波澜。这让人在阅读时会感受不到吸引力,可是也不想放弃。只好一马平川的呼呼的往下读,读的心情压抑到无法用语言描述。我不知道这本用英文写就的书在加拿大到底是因为什么而那么有地位,我只知道,虽然我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兴趣,但是那只是因为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更多的真实。人总是不愿意面对现实的,不是么。华人在外的辛酸史,毫不辉煌毫也不幸运的真实,若非我亲自读到。。。
《妾的儿女》读后感(三):命运——时代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
只有那些极少数的人才能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魄力和能力,去造就一个时代一个国度甚至世界的命运。
狼烟四起、民不聊生时,有的人守着一方荒田,食着草根、咽着泥土;有的人卖儿鬻女,希冀着生离既能给自己一条活路,也能给儿女一条生路;有的人背井离乡、去异乡寻觅生活……
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其实都应该受到尊重,因为在贫困疾苦的岁月里生存下去远比在开明富裕的时代里生活更加艰难。也许有人会将此鄙夷为“苟且偷生”。
事实上,我个人觉得,生存的问题哪有那么高大上,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最世俗、最具有烟火气息、最接地气的东西。相比于死亡这种最为简易的逃避来说,活着便是一种勇气。
旧中国的华工漂洋过海去美国、加拿大找生活,固然有受欺骗的成分在内,认为海外是“金山”,遍地的金银,只需要自己捡起来就发财了,但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想赚钱、想发财、想改善国内亲人的生活。这种想法质朴而又原始。
这个问题在今天的中国其实也存在。很多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美元欧元英镑就是比人民币值钱,于是背井离乡地去国外打工甚至不惜偷*渡。
有的人的确是赚到钱了,就像《妾的儿女》中的女主人翁梅英在加拿大华人街做女招待赚到的钱不但养活了一家数口人,还在国内盖起来小洋房。
我认为,作为个人,我们很多人无法控制一个时代的命运,但是却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梅英的身上固然有着旧时女子的悲剧的影子,比方说,旧时的女子没有独立的人身权利。身为小妾,不但自己属于这个男人而且自己赚来的钱也是名正言顺地属于这个男人的。陈山在国内颐指气使、挥金如土地盖着想让自己成为村人艳羡对象的房子时,梅英正辛苦地在华人街的餐馆里端着盘子、洗着碗筷。
梅英前半生被陈山这个男人拖累,后半生则是被自己拖累。
孤身在外的人特别容易滋生迷茫感,有些人被这种迷茫感打败了,从此过上醉生梦死的生活,有些人则熬了过来,人生从此另有一番景象。
梅英便是被迷茫感打败的人之一。她寄情于赌博和酒精,却又不懂得如何从这些不良嗜好中抽身而退。
书中,医生对梅英的女儿说,没有人能帮助梅英戒酒,只有她自己。
但是梅英离不开酒精,也离不开赌博,更离不开周光这个男人。
梅英有着女人的通病——易为感情所动。尤其像梅英这样的女人,身不由己,婚姻不过是他人赚取钱财的工具。梅英不曾爱过陈山,甚至,梅英这一生都不曾看得起过陈山。所以,当梅英遇到周光时,追求的是爱情而非面包。周光有钱,但是梅英却想证明自己爱的是周光这个人。年轻貌美的梅英不懂得该如何为自己负担一个年老色衰的未来。她醉生梦死,她寄情赌博,她酗酒暴躁。梅英的悲剧是注定的,幸好她死于还算体面的年纪,否则,更加年迈的她如何支撑起不潦倒不窘迫的晚年?
周光就比梅英懂得自保,明白在不得已的时候要剥离梅英这个负资产,所以周光最后去世时,他的个人遗产不但能支付自己的葬礼费用,还余下4000元寄给国内的亲人。
路在脚下,如何走,就看每个人自己的选择,能走多远,靠的是每个人对自己的命运的把握程度。
生于何时何地,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但是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人生。
去“金山”的一开始,陈山抱有崇高的目的,那就是靠自己的努力来接济远在中国的家庭。他年轻时一直是这么做,不过事情越往后发展,就越不如他意,况且他也年老了,慢慢地接受回国与亲人团聚无望、家道中落这个现实。
其实陈山骨子里还是那种小农家庭的典型男性,最大的梦想就是“头上有片瓦,脚下有块地”,年老回到故土,与听说贤慧的妻子黄波厮守,有子送终。
我们不能期待我们每一位先辈都能时刻高瞻远嘱,英明过人。相反,看到他们为有限的梦想打拼过,挣扎过,也为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时代局限所限制,这样的人物才更立体,更有质感。
以真实动人,不回避丑陋和屈辱,每一个角色都似曾相识(我也南方人,对小说中提到的很多观念都感同身受),所以我才会对这部小说触动很大。
《妾的儿女》读后感(五):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历史
很多作家的处女作都会选择从家族史入手,因为那是最容易熟悉的题材,驾驭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郑霭龄的《妾的儿女》这本书也不例外,她描写了一个侨居加拿大的华裔家族,三代女性先后经历的在蒙昧中反抗、在屈辱中觉醒、在清醒中成长的历程,中国旧式移民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爱恨纠葛如现眼前,这里没有田园牧歌的诗意和宁静,没有妻妾井然、其乐融融的和乐。
只有严格的妻妾制度和家族观念,以及夫权制对旧中国女性的钳制,侨民对故土难以释怀的牵挂、难以承受的责任和梦想。
可以说,这个故事的简介并不算吸引人,那为什么读了之后,会让人有怦然心动的怅然呢?
使本书脱颖而出的,不只是情节的编排设计,而是在于故事背景的选择和情节的推进手法。
本书都把家族史放到了大时代的背景中去写,骤然间就增加了史诗般的壮阔气度,所有的悲剧都带上了历史宿命论的特点。
比如,外公陈三西装革履地去格兰维尔街边的码头等着客轮靠岸,迎接新娶到的小妾梅英时,他不可避免地看到了当年(1913年)抵达温哥华时候用来接待中国移民的简陋的检疫所——被中国人称为“猪圈”的地方。
这个插叙部分,轻易就让我们对侨居加拿大的华人,当时的社会地位有了清晰的了解,那么,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陈三,即便他娶到了小妾,他们会开始怎样的生活呢?
由于时代背景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所有推动情节发展的“意外”都随着历史的翻云覆雨手一步步地展开,而人在大时代中遭受思想火花激烈碰撞所做出的必然反映,种种看似不合理的行为集中爆发就有了最合理的解释。
比如梅英,她带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想法和陈三一起承担起债务,在酒店做了两年多的服务员——这个时候,她是勤劳本分质朴的,她渴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赚来的钱,让陈三邮寄回中国,期待自己能先与正妻生下一个儿子,以此来稳固自己在陈家的地位。
可是,战乱频仍的现实和加拿大经济的急速衰退,失业大潮席卷而来,让她和陈三的生活陷入了困顿,尤其是当她一连生下了三个女儿之后,面对生存的压力,她反抗的意识开始萌芽,首先,她不动声色地鼓励陈三回国,让自己取得短暂的自由呼吸的时间。
随着她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原有的那些自律和坚忍渐渐被生活磨去,当陈三从中国返回之后,她就不愿意再和他一起继续原来那种无望的生活了。
她一步步地走向堕落,虐待自己的身体,虐待跟随身边的小女儿阿杏时,她的心里其实是极端压抑的,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无能为力,尤其是她后来遇到周光时,她勇敢地为自己的这份爱情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可惜,周光比较自私,他无法理解一个失婚的小妾内心对生活的恐惧,对老境将至的恐惧。
于是,梅英重新回到了酗酒的老路上,最终,他残忍地抛弃了梅英。
外婆梅英的一生堪称一部传奇,鲜明地折射出生活在旧时代的女性的悲剧命运,美貌如她,聪慧如她,顽强如她,勇敢如她,依然无法摆脱弥漫在那个时代的女性身上的悲剧命运,也让我们从中了解到旧中国移民在加拿大生存的真正现状。
作者一直在用冷静客观的语调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字里行间透露着宿命一般的悲怆感。
作者的妈妈陈杏生活在外婆梅英的性格阴影里,即便她曾经努力求学,成绩优秀,成为了能够自食其力的护士,即便她后来家庭生活幸福,可是,童年的阴影时时刻刻都笼罩着她的生活,甚至小到一次垃圾桶的翻倒,都能引出来她童年时候的噩梦一般的回忆。
可是,她依然爱着自己的妈妈梅英,爱着自己的父亲陈三,渴望承担扶养他们的责任。 这个故事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责任”。
本书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在背负着属于自己的责任,义无反顾地独自前行,在生活中苦苦挣扎。
陈三为维护在中国家庭里的尊严和地位,维护自己在村里的地位,他隐瞒和梅英在加拿大生活的真实状况,他让自己成为了当时破败萧条的中国农村的一面希望的旗帜,让十里八方绝望的同乡人,从他家的新屋里看到活下去的希望。
他的正妻为他操持着家,无怨无悔地为他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梅英在堕落的边缘挣扎,依然把每个月的工资如数上交给他;陈元即便脚有残疾,依然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向姐姐陈杏求助。
作为中国的传统男性,对家族血脉的延续一直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他很好地承担起父亲的重托,保存好一切,寻找着和散落异国他乡的从来未曾谋面的姐姐的团聚。
至于作者的责任,在我看来,她承担起寻找妈妈悲剧性格的根源时,却发现了一个真相,也给了外婆梅英一个公正地面对后人的机会,一个小妾在承担着全部的生活重担时,她怎么可能还有精力去做一个温柔体贴的好妈妈,去做一个贤惠柔顺的好妻子?
尤其是在她连生儿子的责任都没有完成时,她对未来是怎么的绝望啊!
她是这个家族最悲壮的牺牲者,在她被所有人当做家族堕落的人鄙弃时,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无比凄美的侧影,她穿透时光而来,站在陈三的身边,带着少女对新生活的憧憬,对我们微笑。
《妾的儿女》读后感(六):言和
每人都只占有自己的身体,却都以为是绝对的主角。因此常常会有,“我只是孤身一人”的想法。对那些让你受过伤害的人有着难以启齿的痛苦。尤其是人与人之间,最可痛心的事莫过于在你认为理应获得善良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更有着双重伤害。那种和解必须建立在对对方所处环境,所历经事实荣辱的见证,还得必须有足够长的时间线。与你目前的生活到此为止的截然不同。你没成为对方那样,复制粘贴自己,那才是一种成长,打通任度二脉的和解。
《妾的儿女》读后感(七):一个家族的时代史
有一句话我们常听到:我奋斗多年才能和你坐下来喝杯咖啡。通往大城市的路是如此的艰辛,当一个草根终于可以立住脚跟的时候,千言万语却化作一句云淡风轻的“喝杯咖啡”。要知道,也许,你只需出门左转就可以喝到的咖啡,却是别人十几二十年的光阴努力得来的结果。人世就是如此的不公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际遇。而对于那些在欧洲美洲打拼的华人来说,“面对面坐下喝杯咖啡”这样的事情,往往是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凤凰卫视的纪录片《唐人街》演绎了许多新老华侨的几代悲欢,个人的命运裹挟在时代的洪流里,最后往往是个人的命运演绎了历史的真实。在黑白胶片中,我曾经看到过《1882年排华法案》下早期在欧洲淘金的华人的悲惨境况,在郑霭龄的笔下,她用第三人称尽力拼凑还原一位小妾的一生,但是实则,她却写出了跨越一个多世纪的一个加拿大华人家庭的家族史。而一个家庭的历史,却也是一个时代的映射。陈家(郑霭龄的祖父家)第一代去“金山”(那个时候华人对加拿大的称呼)淘金的,其实并不是陈山,而是陈山的父亲,他赶在《1882年排华法案》出台前登上了北美洲的大陆,也成为了最早的一批美洲的华工,也是待遇最差的第一代华工。那个时候他们,真实境遇就是《唐人街》黑白胶片定格的瞬间,早期累死或者各种意外死伤的华工很多,也有很多的人带着“淘金梦”而来最终也未能荣归故里,但是陈山的父亲还是还清了他来北美的欠款并且通过海外募捐修建了祠堂,在中国的村人只看到了出国者给家人寄回的钞票,就以为国外遍地黄金,而摆脱贫穷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华工出国成为一种洪流,而陈山就是这股洪流中的微小一粒。1913年,是民国二年,中国大地经历了朝代的更迭,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终于落下帷幕,当是时,各种势力此消彼长,军阀混战,都忙着为自己争取势力范围,是老百姓朝不保夕的时代。陈山家在村里并不是最穷的,但是即便如此,要养活几张嘴都很艰难,可以想见其他,所以这也是那些华人为什么妻离子散也要去往“金山”的原因。
而“妾”就是这华工潮的产物,虽然中国有“妾”的历史很长,但是漂洋过海的“妾”却是这段历史的独有产物。陈山为了排遣寂寞也为了传宗接代,和当时的好多华工一样,买了一个“妾”,这个“妾”是郑霭龄故事的主角,她的故事也是那个年代“妾”们的一个缩影。毫无疑问,梅英过的并不幸福。她作为陈山买来的小妾,不但不能得到历史上小妾们的恩宠,反而从落脚加拿大的第一天开始起,就一直辛苦的工作,甚至一度成为陈山的经济来源。陈山的本质并不坏,他只是一个本本分分的农村人,虽然梅英美丽,但是传统的他还是更疼爱和尊重家中的“发妻”。梅英的痛苦也是源于此,她作为一个小妾,从一开始就被当做可供买卖的私有产物,陈山对她毫无怜悯与爱戴,作为一名妻子,甚至她都不能称为“妻子”,这一切决定了她的不幸,而梅英本身就是农村出身的女孩,她也安于这样的命运,不过,在加拿大多年后,梅英开始挣脱这样的受制于人的束缚,但是从根本上说,梅英和所有的中国农村妇女一样,深受传统的熏陶,她的一生,从未真正的自由过。
郑霭龄的母亲,算起来应该是华人的第二代。陈山的父亲虽然是第一代到加拿大的华人,但是却对后代影响比较小。郑霭龄的母亲阿杏,也经历了早期的贫困和青年时期为家庭的牺牲,她虽然受过教育,但是遗憾的是教育却病不完整,到了郑霭龄这一代,才算真的进入了加拿大社会。所以,在文中,阿杏总是和她的子女强调,他们是加拿大人,不是中国人。时代在变迁,排华法案也成为了过去,一百年的时间,才让第三代华人进入了白人社会,才让他们拥有了和白人一样的受教育机会。这样的“喝杯咖啡”是又有几多辛酸可以说的清楚?
80年代,郑霭龄和母亲最终有机会回到广州农村,见到了几乎是家族传说的亲戚。在华工6潮中,有多少的中国家庭一分为二,也许他们都未曾有陈家后代的机会,来到中国的土地上看一看,当年的选择,如今后代的人生有多么不同,然而,历史选择了个人的宿命,陈萍也好陈杏也好,只能安于宿命。
郑霭龄的家族史,恰似一粒水滴,折射的是一百年的历史风云。正是个人的命运,给历史注上了最真实的注脚。
《妾的儿女》读后感(八):坦诚的书
《妾的儿女》最初出版于1994年,并且在加拿大成为持续很长时间的畅销书,它让人们意识到这个国家以前所有过的黑暗的历史,和华裔这个族群在漫长的岁月里所忍受的歧视——尤其是女性。这部纪实的作品成为一个时代的种族歧视,甚至是性别歧视的注脚。
郑霭龄对她自己的家族三代女性的生活叙述显得客观冷静而不动声色,然而许多细节却令人感到有一种隐忍不发的痛苦。
梅英在1924年来到“金山”,作为陈山的小妾在这里揭开了一个家族的故事的序幕。故事里充满了一段段复杂难懂又冲突不断的关系,横跨亚洲与美洲两块大陆。对待这段家族历史,郑霭龄的态度非常坦诚,华工早期移民的故事既有血泪与艰辛,也有着人性不那么光鲜的一面,这些《妾的儿女》全都没有回避。华工买卖子女的出生证明,甚至是买卖幼儿,赌博,酗酒,性交易,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历史。梅英既是美丽的女服务员,勤劳赚钱养家,同时她也是赌徒、酒鬼,并且迫于生计不得不辗转于男性之间。陈山身上既有父亲的慈祥,也有自大,身上还有抹不去的旧式社会男性的观念,他对于梅英来说,并不是个好的丈夫。
但是正是这些第一代的华人移民们,修筑起了太平洋铁路,艰辛地在白人社会生存,供养家乡的亲人。就像结尾郑霭龄所说的,他们他们仍然值得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