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10篇

2018-08-29 04:2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10篇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一):恰巧在需要时候

  之前从来没有读过王小波的作品,没想到读的他的第一本作品就是他的杂文,而不是他引以为傲的黄金时代,书里王小波提到报纸里关于杂文的论点,说现在杂文取代了小说,负起了社会道义责任。很多时候,觉得现代文人也好,电影人也好,都犯了爱讲道理毛病。买本书,作者站在高角度告诉你他有多成功,而你要怎么做就能达到他的成功,买张票去看电影,晦涩难懂剧情突变,最后给你来个现实意义教育下你,升华下电影主旨。而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一个过来人经验分享,不吹嘘成功的坦白

  ”根据我的经验,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时决定自己一生要做什么。在这方面,我倒没有什么具体建议:干什么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写小说,这是和我抢饭碗。当然,假如你执意要写,我也没有理由反对。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是干出个什么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尊严所在。————王小波

  “

  这本书对于我的意义就如标题所说,恰巧在需要的时候。犹如王小波谈论到查良铮和王道乾对于他在文学上的意义,是出现的及时的指导。王小波写下这本书的时候,是中年。而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我22岁时,在我人生最觉得无所事事的时候,对于我来说,最害怕事情不是失败,而是人生没有目标,你连要去实现什么都不知道。我想大部分人在走出校园工作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我知道不会放弃自己所热爱东西,因为放弃了真正所热爱的才是失败,王小波定义的”失败“是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类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

  ”你真美呀,请等一等!我哀婉正在失去的东西“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趣是一种奢侈

  这是一本王小波的随笔集,除了随想随感以外,还有一些书籍序言后记,也许从中能摸出这个有趣的上世纪文人的心路历程。从那个残酷红色时代走过来的文人,几乎只有两种心态。一种是被斗争搞怕了或者想给自己的愚蠢找一个借口,于是疯狂往那个时代脸上贴金;还有一种是见识人性的愚蠢,而变得玩世不恭起来。其实站在两者各自的立场上看,高下是很难分出来的,这充其量只是人价值观的一种选择而已,要尊重多元价值观就要尊重那种保守意见。只是保守的意见现在已经很难有市场了,于是追求反讽和有趣的后一种人就站上了引导舆论制高点

  王小波,似乎就是这后一种表现形式的领军人物

  但我始终觉得他们这一批人的价值观过于矫枉过正了,幽默到了根上就难免露出难看的爪牙来。可以理解的是,经过了人类历史上最集体意识时代的那些人对愚蠢的认识会更为深刻,但因此得出人性有问题或者应该搞无政府主义结论,难免有些牵强。从更大的历史角度上看,所有中国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的变化,总有什么别的国家经历过。16世纪的荷兰有户口制度、1848年前的德语地区有报业管制、冷战时期的美国有过麦卡锡主义排除异己、直到今天英国的土地仍然在名义上并非完全私有……中国社会今天有的所有问题,别人都花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解决,指望自己在三两天里就做出改变,这就是在欺负人了。无论是谩骂、反讽、还是提意见,从本质上都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做皇家喉舌帮着鼓吹伟光正的人,更都不是什么好鸟。与其被这其中一方的价值观领着跑的人,还不如学会自己去看待事物——正确与否并不重要,这可不是考试

  所以输出价值观的篇章,我并不喜欢看,这一点和七八年前的我有了很大的不同。即使王小波在基本观念上也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这也是书名《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来历——我也不太愿意去受影响

  但用幽默的语调描写那个凡人不可言说的时代的文章倒是真真的有意思。看《莎士比亚书店》的时候,我折服于毕奇面对苦难的那种多少显得混不吝的调调。这正是王小波也具有的所谓“有趣”。无聊的人会把苦难写得苦大仇深,让观者落泪,这也算是一种本事。可是生活中的伤心事已经太多了,如果我们想要去了解一段痛史,看看好玩笔法写的又有何不可呢?不是说读者也要像亲历者那样把自己也沉浸在无限的苦楚中才叫把苦难写得好。这就像是厨师做菜,龙虾鲍鱼做得好不叫本事,人本来就好吃;把青椒土豆丝炒好了才能算是大师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三):做有趣的人

  本书由一篇同名短文开始安排了些随笔、序言、评论文章,总的看来本书旨在表达王小波的一些态度,关于写作、关于哲学关于生活,有趣的文字风格不禁让我有以前读古龙小说的感觉,个性鲜明

  书中开始讲特立独行的猪,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想要申明自己思想独特,但至少我想作者虽然怀念这只猪,却并不希望读者都去学习这只猪,仔细观察发现此猪绝对是才能极佳的,没有出色的才能估计它也不敢如此嚣张,而作者敢于去学习这样一只猪,按自己的风格去写作,那也是因为作者对自己的文学才能充满自信

  接下来提到一些对文学小说的看法作文一个门外汉,我是觉得王小波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小说也是门艺术,需要想象力,读者也需要去配合这种想象,不能太较真

  再后面写的序言、评论等主题太多,由于都是些阐述观点的短文,要总结起来还是觉得信息量较大,作为一个纯粹阅读消遣的人来说就不说多了。

  只突出一个让我有感触的一点,就是关于有趣这个话题,作者认为小说应当是有趣的,生活也应当是有趣的,对于这个观点我真是不能更赞同了,如果生活了无生趣,那活着跟被圈养的猪又有什么区别?我觉得生活还是要有点理想,哪怕遥不可及也好,光有理想还不行,还得乐于思考,发觉思考的乐趣享受思考的乐趣,哪怕想的纯属虚构,那也是很美妙的事情,总比脑袋空空好多了。当我们充分享受到思考的乐趣后,做其他事情就会好玩多了,也更容易发现生活中吸引我们的东西。

  总的来说,这本书读了还是很值的,有那么些启迪,而且觉得文字很不错,读了这本就让我迫不及待想看看王小波的巅峰作品黄金时代。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四):皇帝新衣和特立独行的猪

  一口气读完之后只想和王小波说一声——相见恨晚啊!全程微笑读完,读到入迷之处甚至还会笑出声来。为了体会王小波的黑色幽默式的可爱可能还要再读一遍。

  可能总是觉得不忍心让一本好书就这样匆匆读完,也愈发觉得真让自己动笔写点什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脑中也是一片虚无。

  为了对得起我这位相见恨晚的兄弟,我只能暂且先用最熟悉的——理工科的方式记录阅读后的体会。

  一 关于社会学

  这本杂文集的前半部分多是在评述李银河的社会学研究,初读之时还以为李银河乃是一代社会学泰斗,可与费孝通费老相提并论,心中不免充满崇敬,还打算有时间专门拜读一下专作。突然想起来之前听人介绍过一本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好像里面隐隐约约也有李银河这个名字,于是一个大胆假设突然冒出来:二人不会是夫妻吧?百度一查,果不其然。嗐,单从李银河这个名字来看,我本以为是一位德高望重老先生呢。

  了解到了这一层关系,突然脑补出王小波对着妻子的作品一番评头论足画面,不知他内心是否有所纠结?不过至少从笔下文字中来看,主要是针对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内容,还真是没有太多个人感情色彩

  最近这几年,社会好像愈发动荡,克里米亚公投脱乌入俄、英国公投脱欧、美国大选特朗普意外当选,一次次公投结果刷新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社会的认知。很大的原因就来自于尽管信息时代信息更加透明流通也更迅速,然而人们对于整个社会的认知仍然是匮乏的,用王小波的话说:这是我们“视觉上的缺陷”。而社会学在这个时候,可能会是一剂良药。正如王小波对社会学的认识:

  “尽管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存在了非常之久,但它对人类本身一些最基本的方面还一无所知。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还不知道,为什么农民非要生很多孩子不可,加入要他们自愿少生一些,应该用什么办法。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宁愿在婚丧嫁娶方面花很多钱,却不肯用来改善生活。像这样的事情多得数不过来。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我们没有好的假设可供检验;从人类学角度来说,我们对这些人的生活尚缺乏根本的了解。加入不了解这些事,恐怕有一天我们也会像公路上的青蛙那样被轧得非常之扁。”

  “同性恋研究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倘若生活中存在着完全不能解释的事,那很可能是因为有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实;而不知道的原因却是我们并不真正想知道。比如我们以前不知道同性恋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是异性恋;我们不知道农民为什么一定要生很多孩子,是因为我们是城里人。人类学和社会学告诉我们的是:假如我们真想知道,是可以知道的。”

  “希望读者对于除自己所持观念、所处的文化之外,别人的观念和文化也有所了解。这正是现代社会学人类学所希冀于社会的。”

  其实一直以来,这也是我阅读的热情所在。

  恰好自己研究生期间还算研究了一点社会学,对于如何做好社会学研究,费孝通成为了最受推崇的科研工作者。他曾经问他学哲学的哥哥:“在中国人写的科学著作中,哪一本最值得一读?”他哥毫不犹豫地答道: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而他是这么评价这部著作的:“中国的读书人有种毛病,总要对某些事实视而不见,这些事实里就包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人喜欢做的事情是埋首于故纸堆里,好像故纸中什么都有了。中国的典籍倒是浩如烟海,但假若没人把事实往纸上写,纸上还是什么都没有。《江村经济》的价值就在于它把事实写到了纸上,在中国这个地方,很少有人做这样的事。”他们最为看重和推崇的,都是费老记录社区生活每一个方面的方法以及实事求是的观察和记录。

  “这种实在作风乃是处于以下的信念真理能够解决问题,因为真理不是别的而是人对真正的事实和力量实事求是。站在这种信念的对立面的,是学院式的装腔作势,是‘以事实和信念去迎合一个权威教义’。于是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科学便被出卖了’。”

  二 关于社会

  对于过去,不新的《万历十五年》这一篇又一次让我对《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认知上了一个台阶

  “黄先生以万历十五年为横断面,剖开了中国的传统社会,这个社会虽然表面上尊卑有序实际上是乱糟糟的。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前辈——古时候的读书人或者叫儒生们——是怎样做人做事的。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从经典里学来了一些粗浅的原则,觉得自己懂得了春秋大义,站出来管理国家,妄断天下是非曲直,结果把一切管得一团糟。大明帝国是他们交的学费,大清帝国又是他们交的学费。老百姓说:罐子里养王八,养也养不大。儒学的罐子里长不出现代国家来。万历十五年是今日之鉴,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之鉴,我希望他们读过此书之后,收起胸中的狂妄之气,在书斋里发现粗浅原则的热情会有所降低,把这些原则套在国家头上的热情也会降低。少了一些造罐子的,大家的日子就会好过多了。”

  从靠礼仪道德治理国家到用精细数字治理国家以及把治国之本建立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善良之上是黄仁宇先生给出的药方,王小波更深刻地认识到骨子里缺乏对于事实的尊重,数字可以造假,空有善良也无法解决现实问题。这是我之前没有总结出来的精髓,也是我未曾想到的深度

  对于再近一点的时候甚至现在,我觉得可以从《李银河的<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关于幽闭型小说》两篇文章里窥得一二。李银河的《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描述了这样一幅生活图景:你怎么挣钱,别人不管;但你怎么过日子,大伙就要说话了。在这种情况下,日子当然难有崭新的过法。而对于在中国家庭颇受欢迎的幽闭型小说(张爱玲中枪)以及一系列家庭伦理剧衍生品中那种“媳妇熬成婆”的旧式家庭生活,王小波用一条永远不停靠码头的海船做比——“你要是烦的不行,就只有跳海一途。”

  对于未来,我作为半个知识分子,所期待的无非是科技发达,人文荟萃。而要想实现,就必须走出过去封闭的村落文化,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正如王小波在《荷兰牧场父老乡亲》一文中写的:

  “我们老家的人在提高独轮车技巧方面不遗余力,达到了杂技的水平。但不管技巧有多高,还是免不了栽跟头。现在我想,与其在车技上下功夫,还不如把路修修,但这件事就是没人干……当年我在老家插队时,共有两种选择:一种朴实的想法是在村里苦挨下去,将来成为一位可敬的父老乡亲;一种狡猾的想法就是从村里混出去,自己不当父老乡亲,反过来歌颂父老乡亲。这种歌颂遂让动听,但多少有点虚伪……站在荷兰牧场面前,我发现还有第三种选择。对于个人来说,这种选择不存在,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不仅存在,而且还是正途。”

  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学理科的,不应承认有牢不可破的囚笼,更不信有摆不脱的噩梦,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要努力去做事,拼命地想问题,这才是自己的救星。

  三 人在社会

  有位希腊名医说:这个人的美味佳肴,就是那个人的穿肠毒药。所以首先最关键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就像本书最后一篇《工作与人生》中写道的:“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抽象地说,智慧、性爱和乐趣是王小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我觉得也挺适合我。具体怎么诠释这三个词,到什么程度,则要靠更多的生活细节去填充,老实说,知识分子可能比较缺后两种,哈哈。

  我们都是这个社会里的人,生活的命运难免会受到别人的安排,但恰恰因为那一点点特立独行,塑造着一个独立而自由的我们。而这一点点特立独行,仿佛是我们在向这浩瀚的宇宙发射出的专属信号,如果有人能够接收到并且回应,便能体会心有灵犀或是惺惺相惜。

  四 关于这本书

  作为一本杂文集,王小波同志阐述了自己对这个社会的看法和爱憎,而我这篇读书笔记,顶多算是摘抄水平,没有横向的观点对比,没有纵向的个人观察,也没有结合太多生活的实例。

  只是有一点,这本书读着虽然畅快淋漓,却没有读出多少文化自信来。其实,中华文化真正的自信我至今也没有太找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到底什么是值得我骄傲和自豪的呢?起码,王健林的万达城不是答案,马云的赚钱之道也不是答案,知识界好像更是没有多少人站出来。或许王小波所说的诚实又正直的京片子饭店小姐算是一个,急公好义、仗义疏财、燕赵古风也可以勉强算一个。只是如今,欧美文化、日韩文化强烈冲击着这片土地上的年轻人,更不要提多少年轻人或出国留学,或留在异国他乡,如何摆脱这种状态的下一步,恐怕是要靠每一个希望有自己信仰的人自己走出来了。

  如果真要说这条路在哪里,我觉得写着写着好像也就写出来了:是继续看着皇帝披着空无一物的新衣还是站出来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似乎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选择,但努力去追求更大的智慧,更享受的性爱和更多生活的乐趣,诚实面对自己,总归是没什么错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五):理解就不必了

  王小波:“我要试着创造出一点美”

  带有压抑味道的文字可能出自于没有经历人生波澜的作者之手,表述叛逆批判的文字往往出于和平年代的文人,王小波经历了文化革命的冲击,可是从他的文字中没有对于现世的批判挖苦,没有压抑苦涩,更多了一些豁达。就像他见过的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他不愿自己的人生被人设置,就像这本书里关于老人与海的描述,“我喜欢这样的人,也喜欢这样的人性。我发现,人们常常把这样的事情当做人性最可贵的表露:七尺男子汉坐在厨房里和三姑六婆磨嘴皮子,或者衣装笔挺的男女们坐在海滨,谈论着高尚的别人不能理解的感情。我不喜欢人们像这样沉溺在人性软弱的部分之中,更不喜欢人们总是这样描写人性。”他选择了较难的那条路,他调侃自己是选择了熵减的方向。

  关于文学:走上文学道路并不是他一开始的方向,从理科转而从事文学写作,他只是在阐述这个事实——我确实选择了一个熵减的过程。他不打算陈述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理想和远方,一个作家的自我追求,因为这无疑就是挑衅遵循这熵增定律的大众,招致的只会是愤怒大众对你的教训,把他们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宣泄到你的身上。他倒是乐得自在,只得用阿Q精神的回答:“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华,我应该做这件事。”

  关于李银河:

  李银河作品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六):那个年代的杂文集

  有些文章很有意思,但也有相当一些是书评。对于文盲的我来说,没看原书,这些书评看了等于没看。王小波对小说的要求是甚工甚细,段落要反反复复推敲。我自己则偏爱看天才作家的恣肆挥洒随性而为。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我太文盲了,看不懂作者们精心的铺排。他说的有道理,我应该要费点力气去琢磨那些细节,然后才能更好地欣赏那些天才的篇章。

  这是一本杂文集,自然有针砭时弊的部分。只是他当年所谓离经叛道的思想,在我今天读来丝毫没有惊喜。唯一叫我多留了神的,是他对译者的看重。我以前读到外国的书,如果读不下去就会吐槽作者,竟愚蠢地忘了那是译者差劲造成的。之前看《1984》中途放弃,大概也是这个原因了。没办法,要么就指望译者靠谱一些,要么就只能去学英语了。

  2014.08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七):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可谓近代文坛中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行我素,风格迥异,极力摆脱圈养的时代环境,对任人宰割的命运嗤之以鼻。他无视生活的设置,跨越传统观念的屏障,只为寻找一丝乐趣,我想他早已把这段征程视为安身立命的全部。

  特立独行,不等同于标新立异,前者具备一定的原则,后者更倾向于吸引大众的眼球,有炒作嫌疑。我愿意将王小波的作品归为前者,只因他“猥琐”的不做作。文字是灵魂的载体,在这份甘之如饴的灵魂盛宴中,我化身欲望的饕餮,露出贪婪的本性。散发着诱人香气的灰飞烟灭,摄人心魂,惹人心醉,唯有匍匐能成全我的顶礼膜拜。当然,不乏滥竽充数的魂魄,味同嚼蜡,试图颠覆我的味觉,对我的味蕾指手画脚起来。这时,我会闭合双唇,凝神屏息,用我的意志让他们分崩离析,永世不得超生。

  爱好文科又擅长思辨的理科生,往往有妙笔生花的特技。作者是这么解释爬山行为的——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个减熵现象,极为少见。这是因为人总是趋利避害,热力学上把自发现象叫做熵增现象,所以趋害避利肯定减熵。很有深意的见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逻辑带我重温了理性思考的魅力。在关于《老人与海》的评论中,作者给出了“失败”的新定义——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鱼来咬他的钩,于是他常常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限度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人而异;所以胜利也不是唯一的度量衡,不应把手到擒来视为功德无量。我还从他的的精华中汲取到了这样的观点——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将来,他生活在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假如你什么都不学习,那就只能生活在现时现世的一个小圈子里,狭窄得很。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如果做不到放身体去漂泊,那就放灵魂去游荡,这是打破时空界限的流浪法则。

  他只想创造出一点点美,一点点无中生有的美,仅此而已。当我们的文明足以理解这种幽默,我便知道,他成功了。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八):任何一门艺术只有从作品里才能看到,只喜欢看杂文、看评论、看简介的人,是不会懂得任何一种艺术的

  #一月一本好书#

  前几天其实已经发过了预告.

  这个月是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书名是来自其中一篇发表于1996年《三联生活周刊》杂志的一篇文章.

  最初是在2016年11月拿到此书.

  当时随手翻了几页 很快就放下了.

  毕竟更吸引的我作品依旧是小说文学.

  但不得不说 王小波在此书中对文字、文学作品和社会现象的看法让我受益匪浅.

  在前几篇文章中 更是无数次的提到了查良铮先生和王道乾先生.

  可见对其的尊敬之意.

  良铮先生和道乾先生都曾是才华横溢的诗人.

  后来 因为他们杰出的文学素质和自尊都不能写作 只能当翻译家.

  王道乾先生的翻译著作《情人》 文字功夫炉火纯青.

  查良铮先生的《青铜骑士》更是用了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来形容.

  文学是有韵律的 “文字是用来读的 不是用来听或者看的”.

  如果不懂这一点 就只能写出充满噪声的文字垃圾.

  这是最简单的真理 如果没有看了这本书我也不会知道.

  我也曾爱写点文字 现在重读 也是惭愧得无地自容.

  在众多的文学体系中 我最酷爱的还是读小说

  在这几大文学样式中 小说最平易近人.

  毕竟抛去主题思想 写作手法 艺术特色小说还有故事.

  毕竟一个人一辈子能经历多少 小说里有无数的人和有无数的辈子.

  毕竟 大部分诺贝尔文学奖都是颁发给了小说.

  #读小说 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昆德拉说:“不懂开心的人不会懂得任何小说艺术。除了懂得开心,还要懂得更多,才能懂得小说的艺术。”

  王小波也谈自己对小说有种真正的爱好这种爱好不可能由阅读任何其他类型的作品所满足.

  很喜欢文中说的一句话.

  [任何一门艺术只有从作品里才能看到,只喜欢看杂文、看评论、看简介的人,是不会懂得任何一种艺术的。]

  王小波的写杂文的水平很高 可读性很强文字流畅.

  对社会现状的一针见血 为周围人的悲哀而悲哀.

  他和妻子李银河 早年间做过一项关于同性恋主题的社会调查.

  如何应该正确的对待同性恋这件事在文中做了一个很详细的看法.

  这个社会不应该于同性恋偏见.

  艾滋病不是上帝对男同性恋的惩罚.

  是对社会下流底层 不自律 素质低下的人类行为惩罚.

  是为低俗的行为所付出代价.

  王尔德 英国作家 代表作《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

  他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 也是同性恋者

  他曾说 [我们都在阴沟里 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倘若生活中存在着完全不能解释的事.

  那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实.

  而不知道的原因却是我们并不想真正相知道.

  王小波从不避讳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性.

  我们国家甚至现在看来非常开放发达的美国在“二次大战”前对“色情作品”的审查是最严的.

  就以作家为例不但有海明威、雷克的作品列夫托尔斯泰也上了禁书榜.

  1967年丹麦开放了色情文学作品 1969年开放了色情照片.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 色情业的开放对某些类型的犯罪有重大影响.

  猥亵儿童发案率下降了80% 露阴癖、暴力侮辱罪也有大幅度下降.

  并不是想说明什么问题 只是有这样一个事实的存在而已.

  ……

  我们中国现在对于色情文学的审查依旧很严格.

  事实上性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 不可避免的.

  我认为没有必要刻意的去回避这件事.

  当然这本书出版之后会被哪个青春期的男孩子买走不能受人控制.

  如笔者所说 也不能防止这本书到了哪个男孩子手里起到手淫前性唤起的作用 所以你不能出书.

  这是不讲道理的啊.

  [我是一个高层次的读者 可是书刊检查却拿我当十六岁的孩子看待]

  此书收集的大部分杂文都是从某部作品中看文学艺术.

  也不一一说下去了 是一本很值得看一看的书.

  对文学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文末放几句文中的片段 今天的分享也就告一个段落了.

  [现在严肃小说的读者少了,但是读者的水平是大大提高了。在现代社会里,小说的地位和舞台剧一样,正在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小说会失去一些读者,其中包括想受道德教育的读者,想看政治暗喻的读者,感到性压抑、寻找发泄渠道的读者,无所事事想要消磨时光的读者;剩下一些真正读小说的人。小说也会失去一些作者——有些人会经商下海,或者搞影视剧本;最后只剩下一些真正写小说的人。我认为是件好事。]

  [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你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

  [用不着花很多钱,受很多罪,跑好远路,洗耳恭听别人说你是傻X。你自己知道就够了。]

  2018.2.24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九):敬,小波

  想起两年前被培训经理问道,如果只有一个词可以选,你会选择哪个作为你一生的追求?我几乎没有思考地把它蹦了出来,自由。最近才看王小波的作品,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经历过文革的人,多少有点古怪,比如我爷爷吧,从小看他唉声叹气,好像望穿秋水,对尘世已无眷恋一般;又比如我爸爸吧,经常板着脸一本正经地,从没听他讲过笑话;再说我公公吧,永远在和别人比,一句话说得不顺心或一旦处于下风就要和你理论到底。但王小波不一样,试想他活到今天,他的崇尚自由、他的黑色幽默、他的无拘无束和我们这代8090一模一样。但是,人的经历是无法抹去的,正是因为他是“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还能如此“没包袱、没痕迹”地活着,让我钦佩不已。他和4050最大的不同是,他认为,并不是活着才是最好的,有意义、有追求、有乐趣地活着才是有价值的,为此,他从不妥协。 我钦佩王小波将写作作为其一生的事业。他说:自己最擅长的就是写作,我对自己的文采深信不疑。事实证明,他做得很出色。想一想4050,哪个不是国家分配的?但是”4050工程”让多少家庭苦不堪言?包括今天,有多少人依然想着考公务员、想尽办法拉关系进国企?我就不相信,真有那么多人把做公务员、做国企职员作为自己一生的爱好和唯一的事业。在今天,有一技之长的人少之又少,能将自己的爱好成为一技之长,将其作为唯一的事业的人需要巨大的魄力和勇气。 我看书的时候在想,如果小波依然活到今天,看到今天在互联网的变革之下世界的快速发展,他又会写出什么旷世之作呢?我不知道。我知道,一个有才之人在他最年富力强的年纪离开了这个世界是一大可惜,但他的离开也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他的作品让他收获了价值和尊严,无疑他的人生是完整的。 敬,小波。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十):特立独行也许真的适合你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王小波的书。一个传奇的人物,并不是因为他在文学史上赫赫有名,而也许反而因为他特立独行没有在传统的文学界占坑留名才促成了这一个传奇。荒诞、腹黑、特立独行也许就是他的标签。也许很多人会不喜欢这样的人物,但至少我挺喜欢的,看了一本书就由路人转粉。

  当然,也许我选对了书。其实说实话也没怎么选,只是碰到了这本,一本充斥着自序、后记、读后感等等的随笔集子。当然第一篇随笔的题目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通过这些一个个片段可以看到他文体的风格和更多价值观的体现。也许作为“正派”或者“传统”的视角无法接受如此的荒诞不经,但我并没有那么正派,也不想做那么正派的人,于是我就这样喜欢上这样的文字。不时的会看的很爽,因为洽洽不“正派”的人会想到一块去了。可是人家就是那么特立独行,还特立独行的写了那么多文字,特立独行的活了一辈子。而我只是看到这些文字在思想上达到共鸣,也只是在思想上而已。就像这段时间一直反复在脑海中回响着大冰的那句话:“总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王小波就是这种人,过上了我想要的生活。也许真能过这种生活,也许特立独行也许真的适合我,也许我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也许只是也许,看了一本书并不能代表什么,更不能改变什么。但看过这本书以后,对于王小波写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作品和他比较欣赏的书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也许只是一个开始,一个特立独行风格的书单的开始,多去看看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也许更能反省自己那貌似被预设好的人生。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很有意思的安排。合上这本书发现过去的一个月发生了很多和王小波有关的事情:一个好友正在重温王小波全集;在另一个朋友家的书房里第一眼就看到一整套王小波全集;唐老师和一群好友去赤道玩了圈在微信上秀了很多照片,其中很多照片都有李银河;然后我又莫名的拿起了人生第一本王小波的书。人生可以说是被预设好了,到一定时间就该干一定的事情,只不过特立独行的猪会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2016-4-28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