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读后感10篇

2018-09-02 05:0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读后感10篇

  《消遣时代阅读乐趣》是一本由艾伦·雅各布斯著作,16.80元出版的2012-8图书,本书定价:153,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读后感(一):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

  一、推荐书籍 我极为讨厌人们索要那种笼统的、抽象的、脱离语境的书单,同时我也极为乐意向认识的那些与的兴趣与我的兴趣和品位相似的人推荐一些书。不久前,当我在看尼尔·斯芬森的长篇科幻小说《飞越修道院》时,老是会想起我的一个朋友,他对这样的书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一看完这本书,就立刻冲到附近的书店又买了一本,送到他家,并极力推荐他尽快开始看这本书。当然,我并不确定我的朋友最后会不会喜欢这本书,但是我知道他会对里面的故事情节极为感兴趣,而且,最重要的是,我知道我们一定会就斯蒂芬森的故事展开一些愉快的谈话。正因为如此,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曾说过:“除非一个人非常了解另外一个人,否则他不能向这个人推荐书,即使是推荐最好的书。如果一个人很想看书的话,他应该虚心求教于那些了解他的人生经历的年长者,并且听取他的建议,尤其重要的是,跟他多聊聊当初最吸引他的那些书。" 在这样的友情和共同爱好前提下,推荐书是一件乐事。除了这种情况之外,推荐书立刻就成了一项沉重的(而且很有可能是毫无意义的)责任,而我并不喜欢把阅读跟沉重的责任搅和到一起。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请求实际阅读的内容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他的只是曾经读过这个结果一一一他们渴望能够说这句话,好了,现在我可以把这本书从清单上划掉了。在他闻名于世自传饥饿记忆》中,理查德·罗德里格斯,描述了他曾经身受这种求知冲动驱使的经历。“小学年级时候,”他写道,“我开始着手实施一个宏伟的阅读计划。”他让老师们给他列出了“最重要的书”,然后他就开始遵照这些书单一本一本读,完全考虑这些书真正的价值在何处。 二、出于兴致而读书 罗德里格斯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时的体会对很多年长者来说并不陌生:“我得过不时地看看封面上的评论提醒自己这本书是讲什么的。不过……我看了这本书的每一个字。当我读万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很坚定告诉自己,我看完《理想国》了。带着一种极大自豪感,我庄严地从书单上划掉了柏拉图的名字。” 或者可以说绝对的一条阅读原则:随兴而读。我是从评论家诗人兰德尔·贾雷尔那里学到这条原则的。他曾经遇到过一位学识渊博学者兼评论家,他说他每年都要重读一遍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小说《基姆》。贾雷尔对此所作的评论是: 这位评论家说他每年都要读一遍《基姆》;他读《基姆》的动机简单,就是出于兴致:不是为了教育别人,也不是为了批评挑错,只是出于热爱一一他读这本书,就跟当初吉卜林写这本书一样,只是因为他喜欢,他想要读,难以克制这份兴致。对他来说,读这本书不是为了准备一场演讲或者写出一篇文章,阅读本身就是结果;他读这本书并不是为了从中获取什么,只是想读它。而这不正是艺术作品对我们的要求吗?里尔克说过,艺术品一直都在对我们说.你必须改变你的人生。它要求我们也把事物作为结果,而不是过程工具——也就是说,我们也要了解并热爱事物本身。 三、放弃读书,忽略沉没成本。 有很多种可能。但是在任何一种可能中,我都要做出决定,要不要继续,而且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还是时可能面临同样的抉择。实际上,当我第一次放弃读完一本书是在我二十岁的时候:那本书是《承认》,作者是威廉·加迪斯,在经历了漫长精神麻痹期之后,在读到第666页的时候,我放弃了。那一天我很伤心自己被迫离开了那些高贵圣人;但是第二天早上醒来时,我的灵魂都在歌唱。不管怎样,虽然我耗费在那666页上面的时间再也回不来了,但是我本来要用来啃读剩下那400页的时间现在可以任我自由支配了。我把这些时间当做是一份纯净而又体貼的礼物。 当然,在你放弃过一本已经读了六百多页的书之后,在读了五十多页时放弃一本书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但是对我来说这并不是坏事。我需要克服那种驱使我读了这么多书的责任感才能痛苦煎熬的时刻放弃阅读《承认》,从而最终得到解脱;而且我还需要明白我最终学到的一点,那就是如果我今天放弃了一本书,并不意味着我以后就不能再看这本书了一一我也不会作出这样的举诺。每件事物都有正确时机依此类推,每件事物也会有错误的时机。说不定以后我还会抽出时间来读一读《承认》,但是当那个时机到来的时候,没有人能告诉我;我只能靠自己,加上这么多年来的阅读经历来分辨。 四、专注力 他正在经历的一种强大而又奇妙感受:他正沉迷在一本书中。就像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所写的:“专注可以让你获得酒神狂欢式的体验,在旧时代人们用一个美好的词‘入迷’,来形容这种体验一一完全被吸引,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也许甚至'魂儿都被吸进去了’,它会带来生命中最深的快乐。在学者的书房,在木匠车间,在爱人之间的牵绊中,都有这种快乐。”那个男孩是真的入迷了,完全沉浸在那个故事里,魂儿都被那个故事带走了;余下的世界,即使是海上灿烂朝阳海峡周围散布的小岛,对他来说就像不存在一样。只有那些真正体会过全身心投入在其他美好事物上面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精力用错地方意味着什么;只有明白担心带来的焦虑是什么滋味,我们才会避免再次体会。 为什么专注力值得培养呢?不只是因为它对你有好处,或者(就像加拉格尔说的)它可以帮助你“组织你的世界”,而是因为这种入迷的感觉会让人有深深心满意足之感。这实际上就是兴致的全部所在,就是兴致的最终目的。我甚至认为,当华莱士在说如果没有专注力,有选择关注哪些内容的能力,我们就会“一败涂地”时,他脑子里想的就是这种满足感一一一因为毕竟,没能力做出这种抉择的人也凑合着活过来了。按照我们衡量成功的大部分标准,他们的人生是成功的。但是他们缺少一些东西,一些必不可少的东西,就是从来都不知道沉迷是什么样的感觉。 在他的精彩组诗《教规时节》中,奥登描绘了这种幸福状态: 你不需要凭一个人在做什么 了解他是不是在度假, 你只需要看他的双眼: 厨师配置汁, 外科医生划下细微的切口 职员填写提货单, 他们都有同样入迷的眼神全身心投入一件事物。 那种目中无他物的神情 是多么美妙啊! 我想,在这里我应该插入一段,对那些试图代表我们来支配时间的所有科技大肆抱怨一通,它们不仅要决定我们应该做什么,甚至还决定我们应该什么时候做:响个不停的电话铃声,更为安静但却(对大多数人来说)更为频繁出现的新文本,新的音乐,更多的新邮件更新过的网络信息……我可以这么大骂一通。但是说真的,培养注意力人类来说一直都是个难题:只要有人看书,就总会有人因为无中注意力而感到沮丧,这是人类的天性。 五、知识贩子 知识贩子,极力向恐慌或者懒惰的人们以低价兜售知识。不过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培根也承认海尔斯所说的“亢奋式注意力“以及“深度注意力”分别都有用武之地。有些书是不需要运用本书所建议的耐心和细心去读的;有时候可以,甚至有必要浏览(仅仅是“浅尝”,而不是深思)。而且正如施林哈什·科尔卡指出的,“在今天要想成功,不仅要浏览,而且关键是要善于浏览”。 六、重读 所以我们不断地回头去读我们喜欢的那些书,尽力想留住那些魔力。但是这种举动的结果难以预测:总有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喜欢某一本书的前后几次重读这本书的时间间隔太过短暂,以至于他对书的内容了如指掌,闭着眼都能说出每一页的内容,因此这本书的能量被榨干了,只能被永远束之高阁。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诗人希斯曼描述了这样一个能唤起人们情感场景: 一份你要重读的书单就像森林里的一处开阔之地,在这个平坦干净光线充足的地方,生活在一个冷漠甚至邪恶世界的你可以卸下负担建立并保持你的家园、你的个性、你的兴趣、你的持续发展。因为作为一名读者的你,正是现代文学中的那个英雄,一个孤独存在的个体,一个道德力量分母中的一小份,这就使得你可以从近百年来甚至是近五百年来一直在描写你的作家那里听取建议、吸收养料、寻求慰籍,你可以用他们的作品来与世隔离,并通过一遍又一遍地读这些书来找到自我定位,并获取价值,如果幸运的话,这些东西会像林中空地上的那所房子一样,伴你一生。 重读可以无关喜欢与讨厌,而是出于一种未完成的感觉,觉得一本书里还有更多你没有接收到的信息。 七、吉本,方向问题 就拿爱德华·吉本。来说吧,他所创作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让他成功跻身最为著名历史学家之列,但是他的成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十四岁的时候,他被他的爸爸送去牛津大学学了一段时间(08世纪中期),当时这所大学已经完全抛弃了治字和育人的主旨,后来他在写作中提到了他在莫德林学院度过的这一时期是“我这辈子最无聊、最空闲的一段时间”。 早在童年时,我就显露出了有些盲目的对书籍的偏好;这种粗浅的情绪本来可以被引导进入一个更深的航道,汇成一条清澈小溪。如果是在一个机制完善的学院,接受治学严谨教授专业指导,那么我就应该逐渐从阅读译作转到阅读原著,从阅读拉丁文学到阅读希腊经典著作,从阅读已经消亡的语言到阅读当代科学;我的时间会被各种大有益处而且令人愉快学习所占据,我会无暇走神或者胡思乱想,也不会陷入无所事事的状态,也就不会最终离开牛津。 也许有人会觉得吉本的经历跟本书的读者并没有太大关系,因为他们可能会离开学校,却不大可能会遇到一个亲切的瑞士新教徒来做他或她的导师。吉本混乱散漫青春期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但是我却觉得吉本的经历跟我们大有关系。它帮助我们在一时兴起与兴致之间作了一个必要的区分。一时兴起是轻率的、漫无目的的偏好,最终几乎都会带来厌倦或沮丧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但是兴致是完全不同的:它可以引导我们,因为它是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一一它能够成为我们思想上的和蔼的瑞士导师。 八、信息超载与过滤无能 被广泛引用的弗朗西斯·培根·爵士一句话一一这句话出自他的散文《论学习》一一跟读书有关:“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需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需全读,读时需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这句话常常被当作对不同文本的明智的或者说富有文采的一番评论,但是安·布莱尔表明,培根是在提出一些建议给那些人,他们面对书的海洋不知所措、难以想象全部读完。培根告诉这些烦恼的人们,他们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所以他们该培养识别能力,这样就能够明智地决定如何来花费他们的时间来阅读。我想如果培根在世,他会非常赞同克莱·舍基的观点,那就是我们所遭受的并不是“信息超载”而是“过滤无能”。培根的这句话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过滤的方法指导。 九、学校的原意是悠闲 没错,我知道“学校”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悠闲”——我拿这个词考过我的学生,结果当然跟其他做过这种尝试的老师得到的结果一样。当我们在说教育是一种悠闲的活动时,我们意思是说,只有当你暂时没有衣食之忧时,你才能接受教育。替你解除这些后顾之忧的可能是你的父母,也可能是之后你要花上很多年才能还清的贷款。但是不管怎样,有人为你付钱,让你来阅读、思考和学习.这一点不仅合理,而且必不可少,这一点每个学生都真的应该记住。但是把教育当作悠闲的活动只会误导人,令人沮丧一一相信我,我这是经验之谈一一因为现在我们已经把悠闲的意思理解为“我们在闲暇时做一些我们想做的事情”一一有人也许会说,我们一时兴起,或者甚至是出于兴致所做的事,就像贾雷尔的那位评论家朋友读《基姆》,“只是因为他喜欢,他想要读,难以克制这份兴致”。这种悠闲地接受教育的情况,无论有多么美妙,都必须区别来看。 十、意外发现 意外会发生,但是意外发现却是可以培养促成的。你可以增强自己意外发现的能力。你甚至可以成为意外发现这门学问学徒。在中世纪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代表机会运气命运女神的崇敬,而崇拜她是在宗教表达耸肩含义方式:承认自己无助,明确局面已经失控。但是将意外发现理解为一种希望,甚至是一种期待,我们就能将命运的意外翻转到好的一面,并从中获得一些知识,本来如果我们只是一门心思寻找那些我们要找的东西的话,我们是不可能得到这些知识的。实际上,我们不仅可以培养精确判断能力,我们还可以培养意外。积极主动地让自己面对超出控制范围的事情,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值得的。 是要想依靠意志的力量来获取所有这些书中的乐趣,或者说其中任何一本,都是不可能的。奥登推崇的“自我超越”是有可能实现的,只不过实现的方法朱知,也无法预知。我们必须安于接受“意外发现”那只隐形大手的指引。 十一、一些心动的地方 1.谈话中总重要的。开口说话是期待着回应 在一场谈话中,最重要的并不是首先说话的人,而是那个倾听的人。毕竟,如果不是期待着回应的话,我们是不会开口说话的。 2.一本书就像一面镜子 阅读书籍、聆听莫扎特奏鸣曲和欣赏拉斐尔的画作,都不一定能转变甚至改善一个人的个性。就像18世纪的一位科学家利希滕贝格曾写过的:“一本书就像一面镜子,如果一个傻瓜看这本书,你不能指望他看完之后变成一个圣人。” 3.哈利波特里的四十次“迈开双腿” 通过下面这些事例,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对于《哈利·波特》广为沛传,布鲁姆该有多么不舒服。在这个问题上,布鲁姆并不够理智。举个例子,他是这么记录他第一次阅读J.K.罗琳的作品时的感受的:“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每次小说中的人物开始走路时,作者都会写成这个人物‘迈开双腿’。我开始在一个信封的背面记下这个短语出现的次数。在记录了几十次之后,我就不再看这本书了。”那么,到底这个“几十次”是多少次呢?至少是四十次吧,我是这么想的。也就是说,布鲁姆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的某个章节(或者半本书?三分之二本?)中看到了五十多次同一个短语“迈开双腿”。严格来说,这就要求这本书里要包含不下五十个人物走动的场景。不过我要说绝对不超过五十个,这么说并不是想鼓励读者们自己去数一遍,更不是觉得如果比布鲁姆少数二十个,我就能五十步笑百步了。 4.酷酷的回答 常言道,极端的读者古往今来稀又少。“我已经做了别人做的事,我这辈子没有白活,”琳内·沙伦·施瓦茨写道,“现在我可以回去看书了吗?” 5.为什么有些人不读诗。为什么不停下来,亲吻 但是对大多数读者以及所有不看书的人来说,诗歌是很吓人的。W.S默温写过一首诗《为什么有些人不读诗》,这首诗的开头是这样的: 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它意味着 停下来,如果不停下来,他们知道 停下来之后就是聆听 没错:诗歌要求你停下来。不过这么说来,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体验都要求你停下来。停下脚步,停下谈话,停下浏览网页,然后亲吻你深爱的那些人或物。 6.只是读书 翻开一本书,读点什么,也就是选择了一种集中注意力的独特方式。这一选择创造了一种共时性的沉默与声音的感受性;读者发挥着想象,在纸上搜寻着文字,在经验中建构起意义。这个读者绝不是消极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消费者,他同时还进行批判的评价,有时出于善解人意的谨慎克制住同情,更多的时候,在取得了信任之后,他会发出由衷的毫无节制的同情。 7.在书中我与逝者重逢 大概七百年以前,理查德·伯里——一位英格兰僧侣,图书馆馆长,图书收集者,最终成为达拉谟教区的主教一一说过的一段话令我受益良多,也许你们也能从中有所感悟。“在书中我与逝者重逢,”他写道,“在书中我预见未来之事,在书中有战事纷争,在书中有和平安定,万物都随时间腐化,星辰陨落,季节更替,一切繁华终归尘土,然而上帝让这一切在书中得以重现的。”

  《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读后感(二):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

  这是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互联网本身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纳金斯装置,专门用来开发我们心底最深处的上瘾机制,在它的作用下,我们越来越难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不愿意阅读大段大段的文字,弃华章名著于不顾,在迅疾的流变中只愿选择图文并茂,抑或只有图片、视频的电子读物以单纯满足视觉的享受。艾伦•雅各布斯在《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里与我们分享了他以及其他许多作家的阅读体验和乐趣,他知道“那些讨厌看书或者对阅读毫无兴趣的人,也许会觉得这本书索然无味。但是那些曾经体验过阅读带来的种种乐趣的人,这本书就是为了你们而写的。”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愿意阅读了呢?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听父母给我们读书的情景吗?我们坐在疼爱我们的人身边,眼睛急切的盯着书本,仿佛已经得到了全世界,除了书本身之外,听父母读书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被关爱的感觉,这种感受让我们深深热爱听书。然后,从什么时候开始讨厌读书?是学校。学校为阅读带来更多的是一种竞争和紧张的情绪,我们必须分析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每一句话的明喻暗喻。以上,不是为不爱阅读推卸责任,而是让我们知道阅读与痛苦的联系不是必然,我们也曾经沉迷在阅读里,未来还会深爱着阅读。

  ■任何时候开始阅读都为时不晚。美国小说家凯瑟琳•沙因自称是少年文盲,成年后才开始阅读,她曾经因为找不到喜欢读并一直读下去的书而感到沮丧,直到她在35岁读到《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当她做好准备的时候,她遇到了一大批好书——这时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些好书的意义。所以好书在等我们,当我们准备好的时候。

  ■为读而读。“不得不读的100本商业书”类似这样的书单现在网上很流行,当我们艰难的读完其中一本,然后很有成就感的从书单中将它划去,收获的是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乐趣,还是?这种为读而读的阅读,很容易让人失去耐性,很少有人真的能像苦行僧一样一本一本的嚼着书单上晦涩的书籍了吧,这种阅读方式反而会让我们更快的远离阅读。所以听从自己的兴致,兴之所至,心之所安。

  ■谦逊的态度。中世纪有一个普遍的观点,那就是人生是一场朝圣的旅程,每一个人都是旅人,一个徒步旅行者,一个知道要去哪儿并且还在行动,同时也知道自己还没有到达目的地的旅行者,因此也就没有理由在那些和我们走在同一条路上的人们面前骄傲自负:我们都在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往前走。对于学习阅读的人来说要培养谦逊的美德,就是不轻视任何作品,不以向任何人求教为耻,在完成阅读后不会看不起其他人。怀着这种谦逊的精神,追求阅读中得到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学习阅读的人。

  ■保持长时间注意力的阅读。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看到长篇大论先点击收藏留着以后看,而往往这却演变成一种非正式的告别仪式,因为之后再也不会看了。又或者刚刚看了一页书,QQ新闻推送了一个有意思的新闻,点开后,又开始了无休止的新闻浏览。在互联网时代,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愈演愈烈,我们越来越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长篇大论上,长时间阅读需要的耐心和注意力被互联网催生的快速浏览而替代,成为了一种面临威胁的精神体验。

  对想保持独处和沉默的阅读者说,关掉电脑,抛开手机,为自己开启不被打扰短暂一刻的安静时光吧。

  《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读后感(三):缓解痛苦和不安的宁静

  缓解痛苦和不安的宁静

  ——读《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

  在如今这个人们似乎一刻都离不开“智能”的时代,读书似乎成了一件不那么只能的选择。即使是曾经热爱读书的人也可能许久未再翻动一页文字,而另一些人则选择有名人士列出的书单——仿佛它们的内容都被贴上了“质检合格”的标签。许多人挣扎着翻过最后一页,就像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了半天——痛苦总是紧跟着摇摇欲坠的意志。

  书该如何读?作者艾伦·雅各布斯认为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而非抱着非从中学习出什么东西才是最主要的。倘若一个人总强迫自己非名著不读,那阅读还有何乐趣、又如何能把阅读的兴趣保持下去呢?

  乐趣只是通向阅读的第一级台阶:“如果我们愿意回答一本书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即使(特别是)那些问题是隐含在文字中间的,那么阅读就会变得富有挑战性,也更具有乐趣——也更对得起熬夜看书耗费的那点儿电。”

  假如你已经有了兴趣,能够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可仍觉得书读得不够。不要紧,作者接下来花了大量的篇幅介绍最重要的一点:专注——大概这就是现在这个时代人们最缺少的东西。

  暂时忘了你的电子邮箱,新工作的offer没这么快就发下来;也请忽略Hacker News,因为所有的公开职位你都已经投了三遍简历。拿起笔,在书上记下你的困惑;在Kindle上,也可以通过轻触屏幕进行高亮或注释。离开互联网,找一个安静舒适的角落,慢慢地阅读,将心绪整个沉浸到书中去。万一你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把书重读一遍,毕竟“温故而知新”嘛!

  “在书中我与逝者重逢,在书中我遇见未来之事,在书中有战事纷争,在书中有和平安定。万物都随时间腐化,星尘陨落,季节更替,一切繁华终归尘土,然而上帝让这一切在书中重现。”

  《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读后感(四):无事乱翻书 人生好时节

  唐宁有一个书架叫阅读,多么有意思,我从一面书架中选了一本最薄最不有名的书,只不过觉得它轻松简单,毫无阅读的野心,也只是想随手翻翻。

  有时就是因为这点运气,有了许多不错的体验。我刚看了几页,就发现它不是我预计的那种畅销书模式,也没那么学术,只不过和你探讨些读书的心得,分享些意外发现。只几页,我便决定买下它,买书很正常,可是让我决定当即在书店以原价买下它而不是回来在亚马逊上囤一批其实还是很难的。

  我在书边写满了很作者相似的读书经历,为我们相同的看法而觉得觅得知音十分惊喜,也为他指出我的阅读陋习而心怀愧疚。

  我曾在书单上列出长长的书目,书单换了一批又一批,不曾读过一本,但我却愿意为这本随手拿起的书买下它,看完它,不为得到什么Tips,只是感受了一种与人聊天的乐趣。

  如果你读一本书只是为了从长长的书单上划掉一个名字,那读不读意义不大,他们不过只是一个名字,满足一点因为阅读能力不足,或长久无法获得阅读乐趣的空虚。真正的阅读虽有很多类型,但是你还记得你小时候读完的第一本真正的书吗?我是有图画的《小猫钓鱼》和都是拼音的《100个神怪故事》,你呢?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亦是读书好时节。

  《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读后感(五):阅读的修养

  《再读一遍: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这本书脱离了我的荐书风格。作为2014年DIAO计划我推荐的第一本书,阅读一本如何阅读的书,我觉得是一个阅读年一个特别的开始。

  尤其是,我们面临着如此一样的阅读困境:

  “最近几年,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组我的记忆。。。我现在的思考方式与过去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这种感觉最为强烈。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很长的文章,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专注于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还曾经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在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会开始转移。我变得焦虑不安,失去了线索,并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努力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上,过去曾晶甘之如饴的阅读业已变成一场战斗。。。我想念以前的大脑。”

  从个人的阅读经验讲,我有比这更深刻的体验。由于做书店的原因,为了在汪洋一样的书市中选择喜欢的品种,我自己总结了一套速读的方法,甚至形成课件,去给别人做培训。这导致我不断的希望从一本书中去抓住作者想表达的核心,并形成评价。包括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依然是如此的快餐。我不断的跳跃着阅读,选择那些能够刺激我的只言片语。

  “听过的旋律很美妙,但是没听过的更美妙”,这欲望的牵扯,往往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之后,心灵没有滋养的满足反而情绪充满了一种失落与焦灼。从这本书,我至少获得两种改变我的阅读习惯的方法,它是一种观念,也需要一种克制的力量。

  1、慢慢的读。

  放慢阅读的节奏,控制自己的欲望,我了解阅读对我的帮助,其实只要阅读,不管读的是什么,我的大脑就能活跃起来。用更慢的速度阅读,不要特别着急的看下一段风景,功利会撕扯专注。

  2、再读一遍。

  再读一遍,如这本书的书名。为何要如此贪婪,那些我肯定的好书,为什么不可以再读一遍。世间道路无数,属于你的就一条,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虽然在不断的挑挑拣拣,但最终捡到手上的还是那些一如既往强化与应证你见识的观念。

  这两点,就是我2014年开始付诸实施的阅读理念。我把它当作一种修养。

  《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读后感(六):阅读永远不会衰落

  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书,对一切写有字的纸片都充满了渴望。只是那时候可看的书不多,记得最常看的是堂哥家的几本旧书,《三国演义》《西游记》,间或还有旧的发霉的民间故事。

  中学之后,学校的图书馆就成了经常光顾的地方,那时候最爱看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本厚厚的大书,每天晚上拿着手电在被窝里看,也就在那时眼睛上多了两片厚厚的镜片。那个时候,生存还远非如今这么迫切,物欲也不那么横流,我们的追求近乎奢侈,对形而上的东西还保持着热情。生活总容易打发,愿望也似乎很容易满足,大街小巷里满是卖盗版书、旧杂志的小商贩,淘到一本好书足以让我们兴奋半个下午。

  时光飞逝,转眼进入了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伴随电子出版物的兴起,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越来越热衷于快餐式阅读,这种以追求快速、简单甚至愉悦为目的的阅读方式所带来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人为了追求纯粹“悦读”而弃华章名著于不顾,在迅疾的流变中只愿选择图文并茂,抑或只有图片、视频的电子读物以单纯满足视觉的享受。

  长此以往,痴迷于此的这一群体的文字表达能力必将退化,乃至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变成没有思想的“空心人”。欣慰的是,仍然有很多人体验着阅读的真正乐趣。但是,在外界干扰和诱惑愈演愈烈的情形下,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并保持深度注意力,在这吵闹的环境中安心读书呢?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读一读《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或许我们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用书中的话来说,《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是为那些体验过阅读乐趣,愉悦、智慧、欢乐的人而写的。书的作者艾伦•雅各布是伊利诺伊州惠顿学院的一名英语教授。他的著作包括:《纳尼亚传奇:C.S.路易斯自传》、《原罪:文化史》和《阅读的神学》。他的文学、文化评论作品广泛刊登于《波士顿环球报》、《美国学者》、《牛津美国》等。

  作者在书中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了评价,并推荐了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应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涵盖阅读方方面面,而又与时代同行的书。那些讨厌看书,或者对阅读毫无兴趣的人,也许会觉得这本书索然无味。但是我想,那些曾经体验过阅读带来的种种乐趣的人,就算这种体验发生在很久之前,依旧会与这本书产生共鸣。

  当然,所有人都能阅读,那些从来没读过书的人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这种能力,而那些丢掉阅读习惯的人也可以再次培养这种习惯。虽然很多人对阅读的荒废纷纷发表担忧和感慨,但这并不能说明阅读正在走向衰落,而阅读也永远不会走向衰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