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体验经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体验经济读后感10篇

2022-04-25 03:01: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体验经济读后感10篇

  《体验经济》是一本由(美)B.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 Ⅱ)詹姆斯 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43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体验经济》读后感(一):体验是建立在产品服务之上的一种"产品"理念

  这本书是产品经理圈子推荐的,刚开始以为讲的是有关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经济,其实不然,这本书讲的意义更为广阔,非常好得开拓了我的视野,是一本良心之作。

  里面的内容通俗地讲解了为什么体验的商业经济形态是建立在初级产品,产品,服务之上的,认为体验经济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在这本书的最后部分抛出了另一个概念:比体验更高一层级的形态—变革。变革的概念在于变革提供商的产品即是顾客,以引导方式让顾客得到想到的结果,最后获得收益。

  这本书的内容宏观性较强,但能让产品经理获得一种对不同形态的产品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体验经济》读后感(二):注重顾客体验的经济活动

  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没有能够形成更高价值的体验经济,原因在没有对顾客的具体需求进行细分,结果会出现满足了顾客的基本服务需求,但在顾客体验上面没有得到更满意的效果。这解释了很多公司发展规模已经非常庞大但同时遭到人们许多抱怨的原因,体验经济关注的重点就是顾客的体验方面的需求。为了解决大规模的生产方式可能出现的问题,作者描述了规模化定制的生产方式。规模化定制就是把服务模块化,比如分成不同零件模块,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进行模块组合,形成定制化生产,如快递公司建立的模块化物流系统。这种规模化定制的生产方式既能够降低公司产品成本,同时考虑顾客具体的需求选择,为顾客带来新体验的独特价值。此外,将工作作为舞台,了解到他们的决定将密切影响到顾客的生活,能够互动有带入感的工作会让工作活动更有价值,更值得投入,顾客的体验成为了产品生产的一部分,工作也变得更有意义。

  《体验经济》读后感(三):很想写书评,迫于时间,迫于压力

  这本书恍惚在本科的时候借出来看过,但是就看了个开头。正如评论所说的,内容略显啰嗦,主要是案例比较多。虽然是几年前的书,但是有很多内容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这本书让我有很多思考。能够让我思考的书并不多,有很多可能是有的没的内容,或者我根本还看不懂。要几年前看这本书可能真的看不懂,看书要带着联想的心态去看,要把知识与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这种联系有种让人灵机一动的感觉。看书只是一个输入的过程,真正证明自己学会了这本书的精髓是在你能够和别人谈话的时候想到可以利用的书中的素材,所以看完书要和别人沟通。让别人的观点和你的观点进行摩擦,也是一种联想的方式。另外,在看书过程中如果有了灵机一动的想法,一定要先记录下来,不然翻过一页之后就能全部忘掉。这是我最近对于读书的看法。

  昨天晚上360笔试考的很不好,应该是没戏了,最后两个大题都没做,空着了。前面的题也是半猜半蒙的,早知道直接上来就百度答案了,何苦呢真是的。真是遗憾,这么好的机会都放弃了。我似乎一直徘徊在投简历,笔试,没过,面试,没过的过程中。或者很多公司干脆就没让我笔试,情何以堪。如果看书是不带着一种功利想法来看的话可能看的更深入,但是效率又没有这么高。我毅然决然的又投了360视觉设计实习生。真实讨厌死了,最近连投简历的兴致都没了。

  《体验经济》读后感(四):体验经济是市场商品经济竞争的升级版

  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99年,现在的版本应该是新增加了许多内容。去年在北京期间朋友伊卡洛斯赠阅,迟迟未能写上书评。

  体验应用的范围:关于体验经济,早期单独归类到电影、演讲会、娱乐,但是现在做产品营销的公司也开始产品中加入一些应用的场景,记得罗大胖在一期逻辑思维里面讲到2w元的马桶,销售人员说这马桶贵在年迈的老人家神经较为衰弱,容易因为马桶声音而失眠,光这就值。对此,我也将对自己未来的一些产品做重要的场景演示,以达到更好的销售目的。体验已经开始在各方面改善五官和大脑的信息输入。

  体验的因素:书中有讲到很多体验可以使用的因素比如宗教(我在泉州看到一家做素菜的餐馆,专门供应给信佛的吃斋人士,价格还很高,客户很多),像我们这些负责制造产品的,更要灵活使用一些有效元素来满足人们日益对健康或者社交的需要。

  如何做体验:体验就是在初级产品、服务,不断增加新的、额外组合,打包给到客户一种全新的体验,比如海底捞为客户等待排队时间免费做美甲,许多餐厅为客户提供一些特制的有趣饮料……其实这已经慢慢发展成一场跨界的竞争,这种体验在于创造力。

  体验经济,是市场商品经济竞争的升级版。

  中国的发达城市,已经开始了。有些时候,客户跟你买东西不是冲着你的价格来的,也不是冲着你的质量来的,而是冲着面子来的,他们在为大脑的舒适而消费。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些无节操,无下限的东西也会有市场。

  我建议做市场、研发、销售的人对体验经济增加下关注。

  《体验经济》读后感(五):十八年后读体验经济角度应该不同了

  回顾本书,核心论点是体验是对服务进行模块化定制产生必然的结果,它带来经济产出。任何行业都有不同级别的企业,提供初级产品(原材料)、销售加工产品、提供服务、提供体验到推动行业变革。升级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因此所有企业都面临着如何升级的问题,作者认为营造体验是转变商业模式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体验可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沉浸需求(投入“剧情”暂时忘记现实)、教育需求和娱乐需求,营造体验即可从人的四种需求入手。作者把工作类比演出,并以剧团表演的分工对应企业内部的分工,比如制片人如同投资人担任定战略的角色,制定出企业体验经济的模式,导演即管理者把握整体运行,编剧是战略顾问,剧本则把运行细化成模块,设计师有多种,舞美负责构建整个的物理体验环境,服装设计师如同给不同的演职人员配上相应的制服,剧务就是所有一线的小演员(工作者),虽然微小也是体验场景中的一部分。营造好的体验是团体的整体战略。

  个人认为本书也有不足之处,第一本书初稿完成于1999年,如今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颠覆了众多行业和商业模式,有些内容已经普遍渗透到现代企业的经营中了,有些理论也已过时;第二全书比较理论化,语言不易理解,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不太明白,我阅读的版本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再版的。第三书名体验经济,体验的部分甚至引用了表演体系来对照阐述,即用一个体系解释另一个体系,如果读者对公司比较了解,对剧组完全不了解,这样反而会变得难懂。但对体验经济,经济的阐述不太透彻,如果用一个案例,深度剖析,对读者应该更有帮助。当年还没有丰富的数据支持,将近二十年后应该可以重新去写了。

  《体验经济》读后感(六):像表演一样地工作——新的经营组织的视角

  读过很多体验相关的书,但这本是感觉理论和实践都最为扎实,也是给我感觉最耳目一新的。理论和方法都很简单,但实践中系统地应用的难度还是蛮大的。

  为客户创造好的体验,重要的不是你的产品和服务有多好,而是你所给予客户创设的新的生活方式,给予客户超出其预想的经历体验,所以有效的设计是创造好的体验的基础。以前在思考体验的时候总是很机械地把体验认为是客户所感知到的和客户需求之间的差异,这就很明显地固化了自己的思维,客户需求本身并不是一个可以很容易地通过量化的方法加以陈述的东西。重要的不是一直想着现有客户的需求是什么,这么想就很难跳出思维的框框中,重要的是如何去构思和营造新的消费场景,在客户消费过程中给其创造更多的不一样的惊喜,让其能够对消费经历有深刻的印象,让其成为生活的一个美好回忆,让其有主动的意愿去向别人推荐并经常回忆起这一美好的回忆。本书的逻辑是向演艺界学习,他们是创新体验的高手。选择好主题,可能给别人印象深刻又赋予意义和创新的主题,在规模经济的时代通过组件化实现规模化定制(这是说到容易做到太难了,对于整个产品和服务架构的掌控能力要求很高,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庞大的工程,而且这一工程是需要持续输入的),不断地 为客户创造惊喜,主动创造体验,而不是拘于旧有的经济模式,一味地强调标准化,那样只会让自己的差异化越来越弱、议价能力越来越弱、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弱。创设剧本、编写剧本、表演(形式和分工)分别对应的是企业的战略制定、流程设计和业务执行的方式与分工,企业完全可以像演艺界那样,通过“表演”来实现持续的价值提升。但这对于企业的创造力和创新力的要求就会很高很高。

  《体验经济》读后感(七):体验经济,经济体验

  体验经济简单说就是花钱买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的充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更多潜在的服务需要商家提供。与其说购买商品,到不如说是体验经济,体验经济带给人的愉悦感与满足感,从而得到心中所需要享受的东西。

  随着第一、第二产业比例的下降,第三产业比例的上升,让我们明白服务业早已异军突起,相比传统的农业、工业来说,经济的体验能带来更多的利益价值,也能带来更多的口碑和人员。体验通常被看成服务的一部分,但实际上体验是一种经济物品,像服务、货物一样是实实在在的产品,不是虚无缥缈的感觉。这本书的目的也在于此,让商家看中体验这一块,重视用户的体验,从而得到利益的最大化。

  本书举了迪士尼主题公园、IBM服务、星巴克等多个企业的例子,证明体验经济的必要性,也进一步说明了体验经济需要注意的地方——确定主题、以正面线索塑造印象、减除负面线索、充分利用纪念品、整合多种感官刺激,之后进一步解释体验经济对顾客需求的满足——减少顾客损失、工作即演出,最后分析企业的定位,找到你的角色,从事的是什么业务?只有这样一步步的确认,才能最终清楚地定位自己,定位企业的角色与服务对象,从而完成体验经济的确立。

  体验经济让我想起网购来了。我自己目睹了一个网站的火爆与没落。这个网站都属于出售商品的网站,其中商品大多是服装和电器类的。网站在初创时,大打价格战,包邮、免运、发礼券、使用购物金,最初的时候,十多元就能买到商品,一百元不到就能买到手机。但这个网站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发货时间久,有时候两个月还没发货;二是无售后可言,商品收到后有任何问题,基本上难以得到解决。很显然,这个网站只注重了价格,而忘记了消费者的体验。不可否认,一开始的价格战定然能吸引到众多的顾客,虽然发货时间长且无售后,但看在价钱的份上,很大部分的消费者能够容忍。然而价格战不能一直进行下去,亏本的事情不能总做,于是一旦价格提升,消费者便不再问津,最后只有没落的命运。

  由此可见,价格战不是最能吸引人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体验经济,经济体验,消费者在体验中满足,商家在体验中富足。

  《体验经济》读后感(八):一图读完《体验经济》

  这本书可以回答很多个问题:

  为什么零售经济一定不会死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爱去旅游

  为什么中国的电影票房越来越高

  为什么我们爱去网红店消费和拍照

  为什么抖音可以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国

  为什么王者荣耀能够吸引这么多的用户

  为什么购物中心会比百货商场更受欢迎

  为什么综艺节目越来越接近《楚门的世界》

  为什么曾经的唱片偶像如今都跑去开演唱会

  一切都是因为经济模式在逐渐升级,不断的去满足人们更多更深层的欲望,所有欲望的终点,就是成为上帝,而欲望的终结也是因为我们无法在现实中成为神。所以能够在一个环境中、一段时间内,甚至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里,变成自己想成为的角色,就成了我们欲望的替代品。

  作为普通人,我们要知道,自己是在被商业环境所影响,一切我们愿意为之付钱的商品或者体验,都是精心设计过的。

  而作为一个从业者,我们要知道体验经济正在成为商业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想要从消费者口袋里赚取更多的钱,就需要能够为用户营造更好的体验。

  《体验经济》读后感(九):当体验进入经济领域

  看到“体验经济”这个新名词时,我第一感觉:“体验”这个词现在开始用滥了:产品体验、视觉体验、营销体验、似乎什么都可以与体验二字挂钩。全行业都在说“体验”,多少有些让人视觉疲劳。我翻开这本《体验经济》只是好奇,当体验与经济这两个词划上了连接符后,原本试验室里的“体验”结出经济这个果实时会有什么现的事发生。

  习惯上说体验,通常都是指产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种服务更人性化,特点还有特别、新鲜、创意等,但都会让人更愉悦,更轻松,感受更舒畅,更体贴,更满足等唤起人类更多情感共鸣。这是在当下差异化不太明显的产品和服务的商业环境里,当产品和服务的规模效应渐渐失去作用时,体验经济成为再次创造新价值的最大可能。书中举出许多利用体验、利用“另辟蹊径”大获成功的案例,并将“体验经济”上升为与产品经济、服务经济并列的门类里。

  说实话,理论都有些枯燥,我们说点干货。体验什么的,其实就是要“包装”,将产品从初级打磨到高级,这种初级到高级,要能挖掘出质的不同。打个粗浅的比方:DOS和XP,比如大哥大和iphone。作者并没有过多深入探讨经济概念或者体验经济的哲学意义,而将重点放在案例及其启发上,着重解决如何“找体验”,如何“造体验”,如何“演体验”。作者把这个讲解过程类比为一场剧目,通过讲解案例,让人明白如何营造体验,如何寻找舞台,如何找道具,如何找剧本。这部分内容非常详尽,虽然案例涉及国外各行业,但其中的思考以及成型过程都让人有启发,案例之后也有让人别再犯同样错误的小结,比如体验等同于简单的娱乐的错误观点,因为体验营造的目的不是娱乐顾客,而是吸引参与等等。

  作者细划体验,将之分解为四个维度:娱乐性、教育性、审美性、逃避性。而所有的产品和服务,也都围绕这几个维度展开。维度的组合目的则是营造丰富而充满吸引力的体验。这既是指明方向,也是深化的参考。此外,作为体验经济的后续发展,作者又提出了一个变革经济的提法,更注重体验中的“引导”作用,不过,作者也有种将之升华的倾向。任何体验,只有适合自己产品或服务的才是最好的。业务的不同,经济产出的不同,也相应会有不同的可能性和结果。但不管怎样,紧密围绕用户,一切随之而来。全书虽然理论性偏强,但仍可参考。

  《体验经济》读后感(十):企业是舞台员工演好自己的角色——Leo鉴书95

  书到手有1个月了,零星看完,收获颇丰!

  《体验经济》讲的是一种经济形式,继从最早的提供产品、再到提供服务、再到提供体验,最终提供变革的发展路线。大部分经济形式都可以有以上几种形式的转化,而且到了体验经济阶段之后,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与价值会发生偏离,说白了就是这个阶段商家能赚很多钱。在超市买袋咖啡也就1块多,到星巴克要收25块甚至更多,这就是体验经济的典型体现。

  书里给我本人感触很深的有一点——企业是舞台,员工要把自己当成演员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有个演员在台上不好好演,那观众会起哄“你干什么吃的,演员应当尽自己的本分”,可日常工作之中常见些员工演不好自己的角色,不但自己觉得木什么事,很多时候观众(领导或者老板)也都放任其行事。当然,与此同时能演好自己角色的演员(员工)可以得到更好的回报。

  也有反对的声音。迪士尼项目研究(The Project on Disney)是一个由观察员组成的小组,该小组成员都是对迪士尼世界的工作条件持怀疑态度的人,他们称这里的员工就像付钱游玩的宾客,“明明组知道一切都是假的,知道事实和表面现象不同,可说起来还是眉飞色舞得好像跟真 的一样”仔细想想表演不就是为达这种目的吗?虽然听 起来有点让人不快,但它实际上是一种积极思考方式。

  而且,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学好自己的角色实现价值。书里讲了“优秀刷卡工”的例子(想想吧,很难找到比这更没劲的工作了)芭伯的工作很简单,只有一个任务,每天餐厅开门营业时,她都坐在门口的桌子前扫描学生的餐卡。只需对着机器挥一下手,绿灯亮起表示还有余额,红灯亮起表示余额不足——这就是她的全部工作。芭伯却做到了让这项简单任务充满目的感。一开始,她会注意餐卡上的学生姓 名;后来,她开始用姓名亲切称呼来用餐的学生;如果有人错过一次用餐,也会在刷卡时询问对方为什么没来;她甚至能告诉用餐同学其朋友坐在餐厅的哪个位置。让她的简单工作充满了目的,即热情欢迎学生尝试用餐体验。或许,全世界也没有像她这样优秀的欢迎者了。正是因为让工作充满目的,芭伯才没有有变成机械的劳动者。对很多学生而言,整个大学期间最食欲印象深刻的工作人员就是芭伯了。

  无论走到哪里,芭伯都会被当成宝贝,因为没有工作会每天内容都不一样,多少都有得重复的部分。让重复满意意义也许有些人认为是自我欺骗,但是我认为是把工作上升为一种很好体验的方法,值得一试!

  马丁路德金的话可以很好的进行更概括。

  If a man is called to be a street sweeper, he should sweep streets even as Michelangelo painted, or Beethoven composed music, or Shakespeare wrote poetry. He should sweep streets so well that all the hosts of heaven and earth will pause to say, here lived a great street sweeper who did his job well.”

  “如果一个人是个扫马路的环卫工人,那么他打扫起街道来就应该像米开朗基罗作画,像贝多芬谱曲,像莎士比亚赋诗一样。他打扫起街道来要能够让天上的众神和地上的凡人都驻足赞美:‘这位工人了不起,他的活儿干得真是好!’”

  也许这应该是我们每个在职场中“表演者”所应达到的高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体验经济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