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象与跳蚤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象与跳蚤读后感10篇

2018-09-24 04:2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象与跳蚤读后感10篇

  《大象跳蚤》是一本由[英]查尔斯•汉迪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象与跳蚤》读后感(一):分析趋势,人与组织关系

  本文以讲故事方式,以自己的故事为引线,叙述了大象组织的弊端不适应现在及未来发展需求人们需要更多的自由,对于自己感兴趣喜欢工作会更多的投入时间同时大象组织的抑制了很多的创新与创意

  大象组织的制度流程,将禁锢了很多本来很优秀的人,他们进入公司后,有着规定的细分工内容规章制度,工作按部就班,创新与创意也无非发挥,另外社会工作细分程度增高,也让很多人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跳蚤必然是很多追求自由、更大成就精英们的需求,将是未来的趋势。大象组织想使用这些人才,将只能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

  从跳蚤的工作模式,引申出工作的模式与方式,跳蚤可以容纳组合式的工作方式,这也解释了工作与兴趣之间的关系。很多观点强调工作必须是自己兴趣点,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愿,或者有兴趣的工作,不一定能够养家糊口。所以组合式工作就出现了,为了钱收入而做一份维持生活的工作,再兼职做一份自己喜欢、有兴趣的工作,当有兴趣的工作有所成就时,再将兴趣工作的所占的时间比例增大,甚至放弃不喜欢的工作。从工作的方式,也引申出组织式的生活。

  《大象与跳蚤》读后感(二):努力成为一名跳蚤

  汉迪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他是如何成为一个跳蚤的,在做跳蚤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惑,又是如何解决克服的。对个人的工作生活是如何平衡的,如何学习长进步的。同时用宏大视野指出大企业未来的组织结构管理方法的新方向。组织更倾向于扁平化,个人与组织呈现更加松散的管理,组织布置任务,个人可以加入组织也可以独自承担自己的那部分任务,根据自己的时间空间安排完成任务。目的性更强,不像现在需要把大把大把的人集中在一个空间区域内,要管理工作及个人其他方面琐碎事情。对组织而言管理的任务减轻了,更多的把时间用在战略,任务,目标上。对个人而言更加自由了,不过自我管控的能力需要大大提高,以前有组织在监控的,现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需要自己把握自己。

  对我而言也更喜欢这种的工作方式,更多的自我掌控,自我安排,只要完成任务,其他时间自由支配。但不可忽视关键的是这种工作方式对个人的专业技能要求肯定是很高的。可以自己去承接任务,完成任务,不必考虑同事喜怒哀乐柴米油盐,工作的时候专注的干活,休息的时候自己好好放松,对我这种不善于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是最合适不过了。想想汉迪也是在年过半百的时候才从组织里脱离出来,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有了自己的方向找到了自己的长处,当上了一名跳蚤。不过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加强个人的专业技能,能让自己过硬的专业技能给自己一个铁饭碗

  《大象与跳蚤》读后感(三):管理学大师自传

  本来想买一本管理学的书,来学一学的,谁料,这是一本类似自传的管理书籍

  书的内容很简单,也很直接。

  查尔斯-汉迪被赋予管理哲学之父,他的思想在书中表现淋漓尽致

  大象与跳蚤,组织与个人。个人在随后的时代里,会独自发挥其独特作用,并可能领导世界前进。

  本人有无工作经历少啊,有几个地方也不懂查尔斯先生说什么的。但是,网络等新科技这个篇章另我印象深刻

  无论外界科技怎样变化,我们的生活依旧。我们离不开几本的生理要求,我们要吃饭,睡觉。

  科技,只是带给我们一些便利,造成我们人类某个方面的依赖,但是却改变我们的正常生活。我们需要交友,以往大多数是面对面的交流,如果舞台放在网络上,QQ,微博,这些可以把信息即时传达的电脑软件占据了如今大多数人的时间。

  网络,是人类虚构出来的一个世界。人们可以把工作搬到网络上进行,这样就不用受到天气交通因素影响。方面的交流方式,使得跳蚤的生产空间越来越大。

  以后,每个跳蚤可能会与许多间公司或者客户挂约,当有工作时,他们便会即时跟进。

  《大象与跳蚤》读后感(四):享用自由的勇气

  查尔斯·汉迪的这本《大象与跳蚤》(The Elephant and the Flea)英文版最早出版于2001年,对刚来到的2014年而言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但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正切合了此时此地我生活中的许多境遇。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我想应该是2006年引进中文版的时候,但当时只听说是本经管类的畅销书,以为是说大象一样的企业和小微型企业的经营战略,没有提起多大的兴致来看,但这完全是个误会

  这本书可以说是汉迪的自白和自传。自白在于表达了最重要三观;而自传在于描述了他如何成就为一位著述颇丰的思想家。虽然他仅称之为作家,但我觉得作家一词远不及思想家更能定义汉迪。

  汉迪所指的大象为商业世界里的主流公司,跳蚤则为无法在组织中“安分守己”的活跃分子,或者可以想象成咱们所说的刺头。汉迪认为,现今的世界,组织与个人很可能越来越类似大象与跳蚤,一部分思想活跃追求自由的个人无法在组织内部安分守己,要最大程度的展现跳蚤们的智慧,就得让他们独立出来,形成与组织的另一种合作关系而非雇佣关系,这对于组织与个人而言或许都将更好。汉迪自己和他的妻子正是这样的跳蚤。当时已过不惑之年的汉迪,辞去那些被世人而非自己所定义的各种职务头衔开始认真单纯的做回自己。汉迪选择做一个著述立言者,而他的妻子希望成为摄影师。尽管做回自己很可能无法养活自己,至少一开始是这样。汉迪和妻子有很现实的解决方案,他们将自己的时间划分为三类:追求理想、谋生、家庭生活与消闲,就此开始过上组合式生活。

  虽然你也可以简单的说:不就是做一个自由职业者或自雇工作者么。可是就这个话题没有人比汉迪描述得既平实意义非凡了。事实上这不是简单的选择职业状态,这关系到你是否有享用自由的勇气。并且汉迪认为,现今企业组织与个人关系的演变为了更具效率,将越来越多地向这种合作关系演变,而抛弃传统的雇佣方式。也就是说,无论你愿不愿意,或许未来你也得如此生活——太好了,不用每周5天的朝九晚五;太糟糕了,没有固定薪水可以拿了。你会更倾向于如何感叹呢?

  年轻时的我们也曾有过梦想,有一直想要去干却从未付诸实施计划,最终那些总是以悄悄淡出我们的生活而结束。我们甚至早早就开始期待退休时光,想着那时候终于可以去做些想做的事了。放下更多欲望则能获得更多自由,如果不那么在意物质需求,则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汉迪是这样认为的。而就如今,组织与个人非雇佣合作关系时代的到来,对那些仍旧还对年轻时着迷的事物抱着期许的人而言真可谓是个福音了。

  而今自诩为自由撰稿人的我,是主动也好被动也罢,也必须拥有享用自由的勇气,重新做回真正的自己了。

  《大象与跳蚤》读后感(五):我要做一只什么样的“跳蚤”?

  大一时的书评,好稚嫩,但也有点小野心

  上周玩得比较多,到今天才把《大象与跳蚤》这本书看完。

  这是本很有意思的书,书中的“大象”指庞大的公司和组织,“跳蚤”则是那个在大象面前似乎毫无反击之力的个人。正因为这个“似乎”,这场搏斗才变得那么精彩

  个人与组织的搏斗,大多数人都会认为结果显而易见,组织、集体总是会胜的。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回答:“无论是在公司里工作的人,还是独立工作者,都应该致力于提高自己的独立性。虽然一开始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大象这样的公司,但是令人惊奇的是,最终获胜的也许是小小的跳蚤。”

  可是,这个回答是对的吗?

  不否认的是,我确实怀疑过自己是否真的能和“大象”抗衡。(之前看的《孤独六讲》教会了我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要始终记得自己有思考的能力。)作者用自身有趣的经历,教给了我“跳蚤”需要的自信力量、独立、自由。这些都是我一直在寻找并立志要坚守的。

  我想一个成功的“跳蚤”应该要有这么写东西吧。

  一·对“大象”这样的公司不管是体制还是经营现状不满。他会感到现有工作的无趣,是一种对生命浪费

  二·对独立和自由的迫切愿望。没有这个愿望急迫催促他,谁会舍得丢下“铁饭碗”,白手起家

  三·充分的自信。只有足够自信心,他才敢脱离公司这个庞大后盾

  四·自信的资本。我觉得一个成功的“跳蚤”他必须有“跳”的资本,他应该有出类拔萃的能力,去迎接单打独斗的种种未知

  五·内心有追求。我们都有梦,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感兴趣的事,问题是我们能否摆脱工作的束缚大胆地放弃,大胆地去追寻?又或者,怎样把你喜欢的事转化为你的工作?

  六·理解支持。我想一个人真正成为“跳蚤”,应该也是在“大象”里有过成长发展再发现矛盾、审视自我之后,那个时候做出离开“大象”的决策,必然要面临许多阻力。不过是否真的是阻力?也不一定,如果你的妻子老公)理解并支持你,你追梦之路就会好走很多,也不见得有阻力了。不过我想就算她(他)不同意又能怎么样呢?你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婚姻并不能改变什么,只要自己喜欢的事,就应该去做,如果因为陈规而放弃那些希望与梦想,那就太可惜了。

  其实一开始,我完全不能理解,干嘛放弃好好的工作去一个人奋斗?不是应该“知足常乐”吗?不过不要忘了,我们的前提是你要对现有公司环境的不满,你有自己想要做的事,你有未完成的梦。这便很容易理解了。我们都有追求美好的愿望与能力,当现实很糟糕的时候,是否能放弃一些表面浮华,顺从自己内心最真的需求就最重要了。我看《越来越好之村晚》的时候觉得特别感动,或许那种住在村庄里稳稳的幸福是我内心最需要的吧,而当我以后在城市里工作顺利、家庭美满的时候是否还能想起这份感动,像我现在所想的那样追随本心,毅然放弃?我会尽力保护自己内心对幸福的定义,要一直记得内心最真实声音

  上面说的是“想”这方面,可另外一面我们有没有想过,未来个人与组织的形式如果一定会发生变化,那么我们的工作形式也必然会变化,这时候就不一定是“想”的问题了,而是“不得不”的问题。作者在书后面说到不管你想与不想,你都会成为跳蚤,不管你适应不适应,你都会是这群跳蚤大军中的一员。看到这里时,心里竟感到有点害怕。还是喜欢自己是自由地去做选择,而不是这个时代转型的被动者。不过想来,被动与否,还是看个人如何想了。

  回到开头,我要做一只什么样的“跳蚤”呢?

  憧憬未来,我要做一只快乐、自由、独立的“跳蚤”,我相信,每个独立的“跳蚤”都能勇敢地与“大象”搏斗,毕竟未来的胜利,谁又说得清呢?

  《大象与跳蚤》读后感(六):读书笔记感想

  世界或是组织会发生改变,但人性是不会改变。组织的改变是基于科技的发展后,允许人以过去不同的方式来安排工作,从而旧组织开始瓦解,在组织形式的变化中组织完成了一次蜕变

  旧组织是通过买下人们的时间然后再通过分工有效地对其加以利用,这种方式在人的自利性趋势下,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也是为什么工业时代财富暴涨的原因吧,这就是来自对人的自利性的一种激发。经济学告诉财富的本质来自与自由的交换,在因为自由的交换必然是一种双赢的模式,财富在双方都得到了提升

  可是旧组织形式有一个很大的限制——我们必须把在激发人的自利性获得的财富中提取一部分来抑制自利性,从而形成一个稳定可持续的负反馈系统。我们不得不花精力去对很多琐碎的事情进行监督

  可是在技术的发展后,已经允许人们在远离主要组织的较小单位中完成工作的时候,那么旧有组织就必将瓦解。而新的组织形式的趋势必将是以外包的形式去克服这个限制。外包可以省去很多琐事的监督工作,省去对下属的监视,甚至还可以节省办公空间、养老金和其他福利,以及用于管理的时间。总之对于组织,把所有人都招进来所需的费用太高。而对于做外包的,他们也并不完全依赖于一种收入来源,这样可以更客观的对能力的评价,也更加容易激发自利性来产生更加高效的工作,而不会因为直接上司主观错误评价而无可奈何,这样是对方有利

  【 逻辑起点】这里有一点很关键,就是组织形式的蜕变必须是达到一定的科技水平这一条件,而这个科技水平就是可以让所有人在远离主要组织的较小单位中依旧同质量或者更好地完成相同工作。【可是】在现在的技术也有局限,有一部分工作就是实现不了通过视频、语音、文字等互联网或是其他技术来完成交流,比如演讲。前几天听的《东吴相对论》也有说到,现在一些互联网企业要求再次把员工聚集起来上班。虽然通过邮件、电话等早就可以轻松的在技术上实现远距离信息交换,可是为什么还要重新聚集呢?因为面对面的交流讨论有更强的随机性,而有时这些偶然性的交流就能够产生出很多重要的观点,还有就是在这样的交流,甚至是完全无意义的随意的聊天中可以增强组织的协作性。

  【部门瘦身】这样做,部门小了,雇员间认识起来更容易。让公司每个部门的人都互相认识,那样就更可能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对公司是绝对重要且有利。

  三叶草组织,这种组织有三类工作者组成:核心人员、外包人员和自雇工作者。后两种工作者应该吧自己看成拥有独特的顾客组合和项目组合的“组合式工作者”,所以他们并不完全依赖于某一种收入来源。

  当经济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时,超大型的企业就会被小型企业代替,也就是跳蚤逐渐取代大象,这就是新组织的趋势。

  其实又是因为技术的发展带来的问题,因为技术的发展导致制造水平的突飞猛进,从而导致制造业内部的融合和淘汰。所以在旧组织的瓦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技术的发展,导致机器人(各种科技应用)对人的部分取代。而这个趋势下的旧组织里的个体是被强行分离组织的,所以不管愿不愿意,时代终将完成更替。而个体的命运只能靠自己去争取。

  前几个月的时候听到一个80后的经济学家微博转的贴,忘了是哪的新闻,反正说的是以现有的技术水平,平均没有日均劳动时间只要3个多小时就好了,之所以各国不一样,就是因为政治原因。反正随便那么一听。

  至于如何应对,就是罗胖那十六个字——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我觉得这个靠谱一点)。而这书中对于个体是这样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技之长。问题是我们如何把我们的一技之长变成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并让人愿意出钱购买。(我知道这几乎就是一段废话,我有什么办法。)

  关于自我分析,书中提供了一个视角。一个人早期生活的不可忽视,不管愿不愿意她都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我们只能接受,并在这个角度更加容易去分析自己。或许可以找到切入点,来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事业。

  还记得大二的时候很喜欢看一些关于犯罪心理的电影或是书,当时其实就很惊讶,就是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案件都可以从凶手的早年经历中分析,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犯罪心理学中有一种很重要的技术就是犯罪心理画像。犯罪心理画像的完成必然要追寻凶手的心理轨迹的时候,而那时是必然会考虑到凶手的早年的经历。而在对于普通人,我想早年的经历也是对后来的影响是很重大,我也曾经在看完那些书的时候,很随意的分析过自己,觉得挺好玩的,自己觉得从结果看原因倒推回去,看上去很合理,但我也知道这是玩玩而已。总之我觉得从早你那的经历分析自己是比较靠谱的,或许还真能发现点什么。

  旧组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大公司大企业就会全部瓦解。实际上,大公司在瓦解淘汰重组后将比过去更有影响力,其业务范围也会更大。我们要么仍然为这样的大公司工作,要么是与他们进行某种形式的合作,要么就发生买卖关系。

  【外包】公司不必什么都要大包大揽,而应该将那些其他企业更擅长的业务外包出去。外包实现的条件是——【如果自己做这个具体工作所需要投入的资金】—【付给外包来做的钱】=X,如果X大于0,就应该选择外包。

  在分析外包的时候,我想必须引入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来思考。现在我假设一个公司,它只有ABC三份工作内容,切不可互换也不兼容,ABC的市场价格分别是60.70.80。在假设现在公司准备外包其中两份工作,公司自己做ABC分别只能把成本压低到30.40.50,其他个体业一样。那么公司自己做A,那么公司盈利=(60+70+80)—(30+70+80)=30,同理B,C都是赚30,等于说盈利水平仅和自己的水平创造的成本价与市场价之间的差值有关,本质就是自己的能力有关,而与专攻哪份工作无关。所以还是只有一点,发现自己的优势,然后就是做强自己。如果外包到极致,就是全部外包,那么我的盈利也就为零。其实不是这样的,我有付出一些零碎的精力,而我得到的也不是零,而是把几个从认识的人转变成有效人脉。(在全外包的情况中,因为人的自利性影响下我们不可能得到类似的中介费。这时候可能会有管理者的感觉,但管理也是一份工作,如果公司还没有没有管理协调的人,那么着的确是一份可以换取工资的工作,但与这里的假设是全外包矛盾。)

  当新技术和网络公司等新的组织形式的热潮渐渐淡去的时候,人们会发现其实新组织也是会面临一些相同的老问题。因为新组织形式的本质是一种更好的激发自利性的发放的出现而已。我们还是需要在计划书中多方面考虑投资方的利益,因为银行、投资家他们绝不会把自己的钱投在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上。当投资问题解决后,要制定销售和广告政策,还要解决仓储、经销等种种实际问题,它们都需要建立物流管理、人员招聘和培训队伍。

  【创新】书中说——我认为要想获得新的视角和理念,就必须要跳出自己的专业领域,必须是不是地到陌生的世界走一走,用全新的角度审视问题或者看看新鲜的东西。

  【其他】这半年书叫《大象与跳蚤》,4颗星,值得一看。在组织和个人的分析里还行。没有写到有效的措施,或者说在写应对措施的时候有点成功学的感觉,有点掉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