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福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福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25 03:0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福读后感精选10篇

  《福》是一本由[南非]J.M.库切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1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福》读后感(一):笔记

  “我们是屈从在陌生人怀抱里,还是将自己投向大海?一眨眼的功夫,我们的警觉松懈了,我们睡着了;当我们醒来后,发现失去生活方向。” “并非每个遭遇海难的人,心境都会像海难者那样糟糕。” “在你之前,我们国家还没有过女性海难者。这一定会引起很大的震撼。” 写作是为了记忆,记忆是为了存在。 “我这一生有多少时间是在等待!在巴伊亚的时候,我无所事事,除了等待还是等待,虽然有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在岛上我一心等待获救;在这里,我等待你的出现,等待你将书完成。只有那样,我、克鲁索和星期才能获得自由。” “这世界充满了岛屿。” “ 这儿与我想象的有些不同。我还以为地板会积着一层厚厚的灰尘,而且光线幽暗。但是生活总是和我们想象的有些出入。我记得一位作家曾经说过,我们死后会发现自己身边没有天使合唱,而是身处一个普通地方,例如炎热午后的澡堂,角落蜘蛛网,有时就像周末寻常乡村景致,但是我们后来仍然将知道自己处于永恒之中。” “你最大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我的沉默与星期五的沉默是不同的。星期五沉默是因为他不能说话,所以只好日复一日任凭他人肆意的塑造。……所以星期五的沉默是一种无助的沉默。他是沉默之子,未出世的孩子,等着出世却又无法诞生的孩子。而我对于有关巴伊亚和一些其他的事情有所所保持的沉默是有选择、有目的的,也就是说这是我自己选择要沉默的。” 语言反映的不是真实,而是被粉饰过的真实。 文明世界以野蛮方式让野蛮人进入文明的世界。 被阉割的民族陷入某种狂喜状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对外界不闻不问。“至少割掉舌头让他表面上是服从的,犹如一匹腌过的马失去了种马的意气风发。”

  《福》读后感(二):Foe

  课上被突然安利,正好机构有 在中文版和鸡肠版里面选了这本 有空想读读鸡肠版前面大概是讲女主落难到鲁滨逊的小岛上,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与鲁滨逊和星期五的日常

  女主口中的鲁和Fri与笛福书中的完全一样,比如,他们并不是朋友关系,鲁也不想离开小岛,鲁性格古怪而去会虐待Fri不把他当成人,Fri是小时候被人贩子剪掉舌头的奴隶感觉文中鲁支支吾吾有可能是他干的)...甚至可以说,笛福书中正能量面的鲁,就是女主 渴望回家,对生活持有一定乐观态度理性思考

  后半部分开始讲女主找到笛福,要求记录自己在岛上的生活经历,女主生活艰辛,最后似乎也没有什么收获(比如最后的书里面没有自己这一重要人物

  和 鲁滨逊漂流记 想比,谈到了很多赤裸裸的东西,比如精神贫瘠,sex,贫穷饥饿等等

  第四章,也就是最后一章,并没有看的很懂qwq大概就是时间跨度很大,或者说,主角苏珊巴顿进入了另一个维度(?)

  感觉在表达作者是完全不可靠的,历史的记述是不全面说教有点严重,让人一样就看出作者意图 从女性和黑人这种“弱者”的角度叙事很喜欢

  有些意识流的感觉,看了两页英文发现这个翻译挺贴近的(x

还有,有梗

  《福》读后感(三):这是一个关于讲故事的故事

  究竟什么值得作家书写,什么值得读者纪念,什么值得历史相信,这是库切想要探讨问题。<FOE>是脱生于笛福Defoe的一部分,有仇敌的字义。去掉了意味贵族的“De-”,去掉了意味着反向的“De-”,库切似乎想还原笛福作为作者所面临的普遍书写困境

  第一个层面上来说,鲁滨逊作为自己的过去的故事的作者,心不在焉地给听众苏菲提供了很多版本。他究竟如何来到岛上?女主和我们永远无从得知。渐渐地这些版本中哪些真哪些假似乎不再重要了,生活只有在岛上的部分才具有意义小说后半部分人们干脆互相讲些不相干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他们虚无的生活本身,故事与真实的界限模糊难辨,而书写永远作为一个信息庞杂的历史参照映衬现实

  第二个层面是苏菲作为一个拼命抓住语言却陷入绝望的作者:她发现了书写的乏味与不可靠,而同时书写却又是更乏味更不可靠的世界中唯一可指望的事。而这唯一确定的当下,本该激动人心的荒岛求生实际乏善可陈。生活的真相逐渐演变为不可靠叙事的玩笑,苏菲到底有没有找到女儿?星期五为何失去了舌头?就像鲁滨逊的故事一样,我们永远都只能猜疑答案

  第三个层面是苏菲作为被书写者与书写者的艰难对话。在作为第一叙事人物的女主人公反复表明自己因为是女性所以“不会讲故事”的同时,她的男性听者(鲁滨逊)对她的故事没有兴趣,她的男性讲述者(福或笛福)则无视事实只为取悦读者而书写,最后甚至把她从故事中删除了。很难说笛福是否为了取悦读者而剥夺了女性话语,但很确定的是库切为了取悦读者而加入了女性主义暗示。苏菲不断地寻找、索求、等待、保护和惧怕这些男人,最终无声地沉入了深海的船骸。

  第四个层面是被殖民和驯化的星期五的失语。不想多说,很不喜欢库切作品政治性,他做的太显露而生硬。后现代库切还总是试图对观经典

  总的来说被 图尔尼埃 同为鲁滨逊题材的《太平洋上的灵狱簿》甩开好几条大街

  《福》读后感(四):苏珊的不安

  暑假写论文看的时候,匆匆而过,觉得寓言性太强,而我本身理解寓言的能力特别低,所以不知道从何说起,觉得再读一遍也许才能明白一点。

  可惜这一次,我只看到了苏珊的焦虑不安

  当被水手们赶下船,游到克鲁索的小岛时,她就开始了人生意义的追问。先是不断地疑惑为什么克鲁索不写日记以便记下自己的遭遇,而不是让时间腐蚀这一切,好让后来人看到自己的故事,从而长久的留在读者的记忆中。三番五次疑惑无果之后,便开始将目标转向星期五,为什么星期五不能说话?他从哪里来?是谁割掉了他的舌头?他也有文明人的情感吗?他还残留着从前的回忆吗?他在海上撒花瓣是他的宗教仪式吗?这一切对他有什么意义呢?他为什么不趁夜色杀掉克鲁索然后吃了他?可惜这一连串的问题,星期五不可能为她解答,而克鲁索更是没兴趣参与她的十万个为什么之旅。于是苏珊忧郁时而暴躁,当然也会懊悔自己的差脾气,好在克鲁索都无言的原谅了苏珊的阴晴不定,毕竟,克鲁索不是个爱斤斤计较的人。

  运气好遇上过往商船,回到英国(此时克鲁索已逝),苏珊的全部精力便是为他们的遭遇找到存在的证据,而故事,是记录的最好方式,

  “等待你将书完成。只有这样,我、克鲁索、星期五才能获得自由。”

  同时,她还在不断地追问着星期五的一系列行为的意义,为什么你喜欢吃麦片粥,吃很多然后躺在床上发呆?为什么喜欢吹奏笛子?为什么不穿鞋子?为什么穿着袍子戴着假发在屋子里不停的跳舞?我教他单词他真的懂吗?他为什么不愿意学习文字

  这一切都让苏珊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

  虽然我穷,地位低下,遭遇悲惨,回不了家,但是,我仍然是一个喜欢追着别人,问人家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的文艺女青年

  想起来长胡子一个故事,摘:

  友人盯着张大千长长的胡子,问:“您留着那么长的胡子有何感觉?”

  张大千看着对方,觉得这个问题确实很炸耳又奇怪,一时无法作答。

  没想到,对方又问:“比如,您晚上睡觉,是将胡子搁在被子里呢,还是将胡子放在被子外面?”这一问,又将张大千弄得瞠目结舌了。张大千还从来没有在睡觉前刻意考虑过如何安置自己的胡子!

  然而,经友人这么一问,当晚张大千睡觉时,真把胡子往哪儿搁当作一个问题,挂在心上。他一会儿把胡子放在被子里,一会儿又把胡子搁于被子外,翻来覆去折腾了整整一宿也没有入眠。

  星期五的人生你不懂,你又何必强迫人家跟着你的脚步走?小说中,惶恐不安找不到人生意义的人,只有苏珊你自己。

  书腰上说这是一个关于“南非状况”的寓言,历史的多面性复杂性blahblah。

  纯属吐槽。

  《福》读后感(五):在虚构和现实之间 ——论《福》对《鲁滨孙漂流记》的解构和重组

  “约克水手鲁滨孙的生活和奇异而令人吃惊的冒险:他是一次海难的唯一幸存者,漂泊到岸上,在美洲海岸奥利诺科大河口附近一个荒岛独自生活二十八年。连带记述他最后如何同样奇异地海盗救走。由他本人撰写。”

  以上是《鲁滨孙漂流记》初版首页的文字,它被假设是一名海难水手的真实回忆录

  在《鲁滨孙漂流记》中,笛福的语言冷静而又简练,既避免了十七世纪的浮夸文风,又避免了十八世纪典型的滥情,对手工作业的描写生动而又详尽,就如同商业报告产品器具目录册,不加雕饰,又细致入微。 这一切都可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库切也曾经表示:“儿时的他对《鲁滨孙漂流记》十分着迷,并且相信小说中所记述的一切都是鲁滨孙•克鲁索真实的经历,也相信历史上真的有鲁滨孙这样的人物。”当长大后在一次查阅百科全书时他才发现这些都是由笛福杜撰,儿时的梦幻破灭,那时该有多么伤感

  这段幼时经历也为他后来的创作埋下了伏笔,在这个经典的文本陪伴了我们无数个日与夜之后,库切勇敢地说出了不一样的声音——他在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他和他的人》中提到:“当一帮剽窃者和伪造者扑到他的荒岛历史上,用他们捏造的海上漂流故事哄骗读者时,他认为他们就是一群真真正正的食人族……但既然世界上只有这么一点冒险故事,如果后来的人不被允许去啃这些旧东西,就只好永远把嘴闭上了。”

  并且,在发表这篇演讲的17年前,他写下了作品《福》,对于Foe这一英文标题,可以根据字面意思译为《仇敌》,也可以去掉笛福(Defoe)姓中的贵族头衔(De)取其本姓(Foe),译为《福》 ,本文中选取了后一种译法。并且在这本小说中,库切也让笛福恢复到他的本来真实姓名Foe。对于Defoe与Foe,我们可以想到Deconstruction(解构)和Construction(建构)的关系,《福》的文本也是对《鲁滨孙漂流记》的解构和重组。

  《福》在传统鲁滨孙•克鲁索和星期五的荒岛故事中插入一个女主人公:苏珊•巴顿。苏珊流落到克鲁索和没有舌头的星期五所在荒岛,一年之后他们终于获救,然而克鲁索却病死在回国的船上。而苏珊带着星期五向作家福寻求帮助,请他将她流落荒岛的经历写成作品以谋取生路。在向作家福求助过程当中,苏珊和星期五开始了一种新的探索征程。在他们的探求过程当中,在苏珊对作家福的质疑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福》为我们提供的一种全新阅读视角:难道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故事,真的只有《鲁滨孙漂流记》么?我们也可以看到库切对文本写作的思考:所谓“真实”的文本,究竟是什么?

  一、 对鲁滨孙殖民神话颠覆

  我们都知道:《鲁滨逊漂流记》所记述的是一个现代殖民神话,它由男性主人公的叙述:“我于1632年生于纽约市一个很好的家庭……”为开篇,为我们展现了殖民活动和殖民者的强大活力。在《鲁滨孙漂流记》中,笛福对鲁滨孙的技术进步津津乐道,他颂扬人类坚忍不拔地与物质斗争,他赞美一切活动的地位与艰难并且赞美其伟大。然而,《福》却剥夺了鲁滨孙的话语权,鲁滨孙的全部故事是由苏珊的讲述呈现的,她推翻了之前所营造起的一系列殖民者开拓进取勤劳苦干的幻梦,转为一个苦涩的、找不到自我归属痛苦故事。在苏珊的眼中,克鲁索变成了一个沉默,固执不思进取老人:“他不愿意造船,不愿意写日记,不愿意从船的残骸里拿回工具,除了天气,他们之间再也没有别的话题可聊的了。”她说:“获救的克鲁索将令全世界的读者大失所望。想象中的那个身处岛上的克鲁索,比真实的,身处异化英伦岛的那个不苟言笑,令人沉闷的克鲁索要有趣得多。”

  然而,对于克鲁索的一切,苏珊的叙述也并不可靠。因为苏珊对克鲁索的了解并不全面,她缺席了他最黄金时代,她并没有见证他是如何开拓荒岛、驯服星期五的,也就无法真实地记录那一段时期的故事。于是,在苏珊的故事里,克鲁索之前的生活和真实的思想状态就完全被屏蔽掉了,他是否本来就这么木讷专制视野狭窄?或者他在遇见她之前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不得而知。从这点,库切让读者认识到,苏珊作为讲述者,并不权威

  二、 苏珊的疑惑

  在苏珊从荒岛回到英国的路上,受到船长启发,她决定把荒岛经历通过文本的方式再现,她说:“请将我的实质还给我,福先生,这就是我的恳求。虽然我说的故事都是真相,但是却没有传达出真正的实质感。” 然而,她自己并不具备写故事的技巧和讲故事的能力,所以她向作家福寻求帮助。

  苏珊竭力想表述出故事真实的质感,然而,在讲述的过程当中,她很快产生了疑惑,究竟何为“现实”,何为“虚构”? 自我和人物的界限又在哪里?她对福说:“一开始我以为我会给你讲孤岛上的故事,讲完之后我就回到我从前的日子里。但是现在,我的整个人生都要成为故事的内容,我自己什么也没有了。我原以为我就是我自己……但是现在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除了疑惑还是疑惑。我在质疑:谁在说我?我是不是也是一个鬼魂?我属于何种秩序?还有你,你又是谁?”可见,讲述者对于她自己,也存在着讲述的权力或能力缺失的问题。

  苏珊的疑惑恰恰代表了她的思考,或者说是库切带给我们的思考:叙述主体的转换真能够还原原本历史的真实么?一个叙述主体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遮蔽同一段历史的其他角色。《鲁宾孙漂流记》的叙述遮蔽了苏珊与星期五,那么《福》中苏珊的叙述,对于其他人物,是否同样是一种遮蔽?

  三、 星期五的沉默

  为了还原克鲁索真实的荒岛经历,苏珊一直致力于让星期五开口,因为她认为,如果她不讲述星期五的故事,那她的故事也就缺乏真实性了。作家福也说:“我们必须让星期五的沉默和他周围的沉默发出声音来。”苏珊试图通过画,通过笛音,通过教星期五殖民者的语言等各种方法来走进星期五的内心世界。然而她却失败了,她痛苦地意识到,“星期五并不是因为迟钝才将自己封闭起来,而是拒绝与她有任何交流。”星期五带着假发和袍子,在自己的世界里忘情地舞蹈,因为他的沉默,鲁滨孙真实的荒岛经历被永远埋葬。在被割掉舌头服从的表象下,他以他的沉默拒绝学习殖民者的语言,拒绝被叙述,被自由,也就拒绝了殖民者对他的压迫和同化。

  瑞典皇家学院曾经对库切的小说作了这样的评价:“在关键时刻,库切的人物都是站在他们自己背后,一动不动,仿佛是没有办法参与他们自己的行动。但是这种消极状态又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性格造成,这也是人对压迫的最后反抗,在不参与的消极状态中进行抵抗。” 星期五的沉默恰恰是这种反抗,正是这种沉默,让我们感受到了在他残缺身躯中所蕴藏着的极大能量。

  读者打开星期五的嘴,得到的,是一种沉默的展示。正如我们参观海底沉船一般,故人皆去,真相都已被埋没在了水底,然而,这却造就了我们更自由的阅读。正是这种阅读和重述,让星期五口中的涓涓细流,就那样不受任何阻碍地留了出来,流过全身,流向了我,流过了船舱……向南,向北,流向世界的尽头……” 。

  就算在小说的最后,库切也没有告诉我们苏珊是否写成了她的故事,因为,就算苏珊写出了,也只不过是用一种新的话语权来代替旧的话语权而已,历史的真相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不清,或者说,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真相。最后,鲁滨孙死去了,星期五沉默着,而苏珊在困惑中继续追寻,作者“拼命地朝小岛黑色的悬崖游去,说出的每一个音节立刻被水侵蚀然后消融于无声,鼻孔里闻到的,只有灰尘陈腐的味道”。最后进入历史的,只有那部看似完整的《鲁滨孙漂流记》。

  通过这种解构,“历史”和“真相”变得不可言说。库切通过多维视角对经典文本或是重述文本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向我们表明:所谓的现实主义作品,并非像作者宣称的那样,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只是由小说家根据生活的片断,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并通过恰当的叙述手法,配合逼真的细节描写,来制造的一种现实主义的幻相罢了 。并且,他通过这样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尾,说明我们不能在瓦解一个历史的同时又构筑另一个以我们为中心的历史。“真实”与历史对立,讲述行为本身也和不可讲述的世界对立,那些原本存在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分明界限也随着这种解构消散于无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福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