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皇诞生》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教皇诞生》影评10篇

2017-12-27 20: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教皇诞生》影评10篇

  《教皇诞生》是一部由南尼·莫莱蒂执导,南尼·莫莱蒂 / 米歇尔·皮科利 / 玛格丽塔·布伊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皇诞生》影评(一):空虛裡的壯舉

  “至少你不用下地獄了,因為地獄就是空虛。”這是我覺得全劇最有意思的台詞之一。讓我想起薩特的《禁閉》。他人就是地獄,地獄就是空虛,也可以就此推論出他人就是空虛。

  他人不是空虛?

  看看那滿廣場茫茫然仰着頭、揮着旗的人群吧,他們翹首以待的神情難道還不夠空虛?三四天沒有教皇的消息全世界的電視、新聞、報紙都只剩下這件和柴米油鹽八竿子打不到的“天大的事“。在這些躁動不安的人身上,看到的不是信仰,看到只有空虛。人們究竟在等待什麼?等待怎樣的人形立牌和煽情宣告,來救贖這似乎從未被正視過的、充斥在全人類心底的無窮無盡的空虛。

  如果連聖父的心裡都充滿空虛,那豈不是把全世界都要帶往地獄?但地獄其實就在每一個空虛的心中。聖父的覺知在於:空虛是你們的事,尋找是我的事。如果我不足以有能力填滿你們全部人的空虛(沒有人可以做到),但至少去勇敢面對我自己的。

  即便最後這位教皇的任期就只有非常烏龍的這幾天時間,他也至少做了兩件生而為人的壯舉。

  “自我放逐”可謂是第一件壯舉。

  這或許也是“人”最難面對和敢於去做的:在撞上劇烈的變故之後(無論這變故在外人眼中是好的壞的),自我內在心理機制及外在舊有關係構架轟然瓦解(教皇說他看不見他熟悉的人,都在他腦中消失了),日復一日的“慣性面具”就這樣猝不及防被震落,身心如同陡然被空投到荒無人煙、南北莫辨的原始曠野,那種恐懼和慌亂無處躲藏。而此舉堪壯之處,是他沒有彬彬有禮地繼續扮演“正常”,也沒有放棄心智任其掉入歇斯底里的崩潰深淵,他沒有迴避自身的困惑,沒有掩飾心中的荒涼,孩童般果敢地“趁機出走”,去向那個最有溫度卻又闊別已久的世俗世界,自己摸索答案

  看看身邊多少人,寧可死乞白賴死要面子扮演”我很美好“,也不願意正視或透露一丁點人性內在隱憂的?

  第二件壯舉自然是在教皇演說上終於決定“出演自己”。

  教皇作為羅馬教廷的領袖和所有信眾的導師,承認了自己的無助,就是承認”上師死了“。但作為一個人本身,他選擇了坦誠自己的無助,公開退下神壇,在行動中去找回或成為真正的自己——他“活了過來”。不得不說,在這場看似面向世界、實則面向自我的盛大演出中,他的誠實和勇氣,確實讓他熠熠生輝,浴火重生,豈不壯哉?

  “他是上帝的第一個僕人,也是最後一個。”——隨後那位在電視上被採訪的專家就公然NG了(通常NG是不會被播出的吧)。讓我覺得難能可貴的是,電影並沒有以一種玩世不恭或舉世獨醒的態度來諷刺或調侃這些“公眾人物”的NG,無論是教皇的,還是專家的。電影只是呈現出一種日常生活不太會看到的可能性,但並未武斷地批判或吹捧,也沒有強力插入任何觀點。它只是說,大家都是人嘛,難免有喝水也塞牙的時候。

  專家沒有講出的實話是:作為聖父的人將承擔全然的無可庇護的人性孤獨(無論他的“神性”多麼強大)。他將只作為上帝的傳聲筒,無可依傍,無可傾訴,從此與人間溫度一刀兩斷,卻又要成為全世界信徒的導師,源源不斷傳遞出溫暖。還有比這更殘酷更艱辛的人間苦差了嗎?

  電影讓宗教信仰的力量被懷疑,但並沒有盲目吹捧現代科學(心理學),而是以一顆平常心,展現出每個人都有着自己走不出的心理困境。聖父頂着承認”上帝和無意識同時存在“的罪名,出城去向女心理分析師諮商。而就連女心理分析師自己,也承擔着受不了丈夫比自己優秀的心結和過於執著”關愛缺乏症“的迷思。

  重返內心荒野,教皇跟着直覺遊蕩在街巷店鋪人群,他沒有找到如何扮演“教皇角色”的秘方,但得以單純地重新靠近心底原來還一直在發熱的種子——戲劇。熱愛果真是心靈重生的種子。他想起了爛熟於胸的《海鷗》,想起了考上戲校的妹妹,想起了曾經那樣渴望過的演員巡迴演出的生活,想起了自己考演員被拒——或許正是因為那次挫折,讓他開始了躲在主教紅衣下逃避真實自我的人生

  這其中很吊詭的是:一個非常熱愛表演的人,卻無法扮演“教皇”這萬人仰慕至高無上的角色。這正說明,“教皇”這個角色,在他心裡是不能去”扮演“的,而必須全然“成為”。他必須全身心地為這個角色交付所有自己,承擔起全世界信徒的愛和期待。也恰是到了這樣的關頭,他才得以躬身自省: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又可以交付什麼、成為什麼呢?

  結尾雖然略覺節奏突兀和意猶未盡,但竊以為方向是很讚的——面對無數人淚汪汪的守候、火辣辣的期待,重新把自己拼合回來的他,不是倔強地宣告“我可以的”,而是從容地坦白“我要撤了”。

  我想,這是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對上帝、對人類、對自己可以做到的最大程度的敬意、善意和誠意了吧。

  《教皇诞生》影评(二):牺牲

  塔可夫斯基有《牺牲》,这部电影就是南尼·莫莱蒂版的《牺牲》。

  我特别理解片尾男主角宣布自己不是教皇时,信徒们心中的那种痛苦,那是深深地自责,是对被欺骗的羞耻、对被抛弃的恐惧,是大难临头的覆灭感。是啊,当一个妇人的孩子被夺走了她还剩下什么呢,当一个人的灵魂不见了他还剩下什么呢,他一无所有,他痛苦、焦虑、哭泣、颤抖,不能自已……然后发现自己竟然还活着,这该怎么办呢?

  实际上导演对宗教是很宽容的,并没有什么讽刺和幽默,宗教在这部电影中只是起到背景作用,男主角只是恰好是那个被选中的人而已。这是一部现代电影,描述的是现代人,男主角就是一个现代人的典型,他只是恰好位于这个社会的一个敏感点上,导演的男主角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人的缺失,即“上帝的阙如”。

  电影的主体部分是男主角的逃跑过程,导演没有直接让他拒绝使命,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地教会人们怎样以一个现代人的姿态抵抗恐惧,正常生活,这正是导演的良苦用心。他让我们看到,上帝不在的时候,我们也能默默坚守、耐心等待。是的,活着就是等待上帝的降临,耶稣当年不就是这样做的么。

  当主持在阳台上宣布“教皇诞生了”的时候,所谓的教皇已然隐去,但他说的没错,因为真正的教皇已然诞生,遍地都是上帝,每个人都是教皇,天堂和地狱都在阳台下、在地上。于是在片尾,人们哭了,那是悲痛,也是感激,感激心中的上帝终于在人间诞生,自己收到了上帝的祝福——这是真的吗,我真的这么幸运吗,正如弘一辞世前的感受,他们心中“悲欣交集”。

  第七位天使吹号,约翰听见从天上传来声音宣布:"世上的国成为我主和主基督的国。"在此之前,在六位天使的号角声中,罪人们毁于大火。牺牲,男主角一个人的权利地位名誉金钱,与世人的罪恶相比已算不了什么了,作为一个教皇,他牺牲的实际上是他的生命,他是一个信使、一个迹象、一个征兆、一句“话”,上帝让他去职,忍受被钉上十字架的痛苦,以此告诉世人,你们要牺牲!

  .S.

  1、打排球那段根本不是什么恶搞,那些画面那么庄重典雅,生机盎然,表达了导演对宗教的宽容和对世俗生活的祝福。

  2、海报是背过手的教皇,此刻他非常像《一一》里的那个小男孩,勇敢又智慧

  3、这部电影不是喜剧,而是正剧。全片充满了上帝慈祥的目光,神圣的祝福,幸福的痕迹。

  《教皇诞生》影评(三):你是否有勇气在众人面前承认自己的无能。

  东北有句歇后语,王八垫床脚——死撑。

  看完教皇的最后告白,突然解脱。之前在看一直担心,教皇要怎么样流放自己的内心,才足够让自己有勇气去面对重天而降的重任。看看他在演讲前的突然崩溃,一路狂奔,着实有点替他担心,任何人在面临巨大压力时,除了崩溃还是崩溃吧,直至被彻底打垮。然后任由自己沉浸在被打败的苦滋味里慢慢咂摸。

  至今记得曾经一位同仁说过,把一个人放到并不能胜任的位置上,并不是捧他,而是害他。教皇比我们更明智的在于,他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不能,也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不能说“自己不能”。真这是一个无比虐心的困境。别人把你推向众望所归之位,你自己却被压力逼得节节败退。

  还以为教皇自己折腾半天,终于决定认命,要承担起这千金重担,却没想他反倒请求大家原谅,告知自己所不能,坦坦然卸掉了身上的担子。想想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面对上帝的选择,子民的仰望,舆论的喧嚣,他却真的选择说出了“自己不能承担如此重任,自己不能做大家的人生导师”。

  思至及己,若有此等机会,更多的可能会是王八垫床脚——死撑吧。毕竟,当着所有人承认自己的不行实在是太难以启齿原因只有一个,当那么多人对你寄予厚望,你怎么好意思临阵退缩呢。还是该好好学学教皇,有勇气选择自己不去承担这份责任,有勇气选择自己想要的自由

  《教皇诞生》影评(四):上帝不在此处

  这绝对是给了梵蒂冈那帮红衣老头们一个狠狠的大嘴巴。算不上一部十分严谨的宗教题材,却更多刻画了人性的真实面孔。各位主教投票的场景就像拍一群考试卡壳的迷茫学生,还有偷窥这个有趣的镜头。在众教徒等待这位新任教皇庄严出场时他却在一边嚎啕大哭,高喊"我不能"。最后逃离现场,留下那个主持的主教和广场上一帮黯然神伤的信徒,多讽刺的画面。

  一个演员,这是这位新教皇对自己的定义,而这个剧场就如他身处的教廷。从一个城市去到另一个城市,排练彩排,最终出席一个个无比隆重的首映礼。当他逃入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的街道,花花绿绿的世界,仿佛是逃离一座禁锢的牢笼。

  主教们说:上帝选择了他是不会有错。他是被选中的,但不是被上帝。"我不是能引领众人的那个人,反倒更像需要被指引的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我们都害怕别人对自己寄予厚望,自己却没能力称为他人心中所想。

  《教皇诞生》影评(五):并不是只有“红衣主教”才去选了教皇

  看到影片中那一群念着诸圣连祷文走进西斯廷小堂选举新教皇的教会要人们,很多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他们都是“红衣主教”。“红衣主教”确实占那些人的大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

  顾名思义,被称作“红衣主教”要满足两个条件,“(穿)红衣”和“主教”。细心的人当然会看到,影片中明显有人穿的不是红衣服,而是黑衣服。所以他们不符合“红衣”这一条件。这些人一般是持东方礼的天主教会的枢机。比如现在的 科普特礼天主教亚历山大宗主教 安东尼乌斯·纳贾布一世 枢机。

  那群人也并不都是“主教”,比如 宗座正义与和平委员会主席 彼得·图克森 枢机,他曾经参与了选举 方济各 教皇,那时和现在,他都不是主教。他目前仍然有选举教皇的资格。

  现在有资格选举教皇的人中,大约有三分之一不是“红衣主教”。但是这些人依然有一个共同的称谓,“枢机”。

  《教皇诞生》影评(六):大家都是演员

  当Michel Piccoli在结尾对着全世界说不,走下神台的时候,我不知道是应该为他最终也没能克服心理障碍去承担自己的责任而感到悲哀,还是应该为他终于鼓起勇气去做自己、放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感到庆幸。

  anni Moretti在电影里不着痕迹地架构了两个平行的世界;一个宗教的:红衣主教们因为教皇的失踪而不得不在教堂里作困守斗;一个戏院的:一个资深的演员临上台的前夜“發台瘟“,精神失常。

  最后两个世界的交会将故事推向了高潮。教皇也好,普通人也罢,我们都大概都是戏子,在这个世界里扮演我们应该扮演的角色:一个听话的学生,一个贤惠的妻子,一个努力的员工,一个霸气的老板⋯⋯

  可是人生里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刻,在某一个我们要登台的前一刻,却突然对自己扮演了多年的角色产生了怀疑:这个角色是我真正想要做的吗?我能做好吗?会不会有适合的角色而我却错过了⋯⋯

  所以在当michel piccoli 要正式成为papam的前一刻,他怯场了。向前一步就是10亿信徒的新领袖,上帝下的第一人,太多的责任又或是压力让他止步不前。于是他想起了年轻的自己曾经是想做一名演员的。其实这个时候他已经白发苍苍了,做了几十年神的仆人也没见他怀疑过自己的角色,可是在迈向一个更大的舞台的前一刻,他止步了。

  这是一部很精彩的喜剧。就算不去思考任何背后的意义,它也能让你愉快地度过104分钟的时间。所以一开始我以为它的后半段会非常励志地描述伟大的主教大人如何逐步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最后坚强勇敢地履行责任。

  可是他没有。也许两个选择之间并没有所谓优劣对错之分。不过是一种人生和另一种人生的比较罢了。我们可以去扮演一个好学生或者坏学生,一个作家或者一个工程师,大概都没有关系吧。毕竟无论我们做了怎样的选择,我们都还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只不过换了戏里面的风景。

  《教皇诞生》影评(七):教皇诞生:严肃的恶搞

  对于一种实物往往会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浅层表面的,另一种是深沉内涵的。比方说我们每天看的书、写的笔记,还有上厕所用的纸归根结底都是靠一种事物获得。当然我说的不是大树,我说的是钱。对待钱也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它就是钱,大树做的,用于物质交换;其二它是是财富,它可以变得伟大,让世界美好。然后你可以对钱开玩笑,可以视之如大条,但你却不能嘲笑财富,因为财富是个严肃的词儿。同理可证,信仰是严肃的,然而宗教是可以调戏的。

  拿宗教开玩笑的电影不少。《巨蟒与圣杯》改编宗教经典但却通俗可爱妙想天开;《万世魔星》讲恶搞进行到底成为经典;也有《达芬奇密码》那样的阴谋论,最后票房丰收,总而言之,宗教是坨金矿,好大一坨。南尼·莫莱蒂是个聪明人,他看到了商业价值,难能可贵,他还是个好导演,他有好演员和好剧本。莫莱蒂没有走恶搞的无厘头路子,这次导演玩了把深沉。高大宏伟的建筑、庄严肃穆的人脸、虔诚渴望的人群,电影开始完全察觉不到喜剧成分更多的是一种严肃的氛围。这种伪装的深沉一直维持到选举,教主们纠结的表情配上更纠结的画外音,观众才发现:“嚯,喜剧片一枚。”莫莱蒂的喜剧情感是渐变的,随着剧情合理地弥漫开来。

  不要担心关于宗教话题的理解,因为莫莱蒂和好多观众一样是不信教的,在片中他也饰演了一位无神论的心理学专家。所以这部电影完全是从一个普通观众猎奇的角度描写,其实教皇亦凡人,有感情会迷茫(但是本片没有出现娈童情节)。片中有一处情节诠释了观众的角度:“外面的人知道我们这里没有光亮吗?”导演很贴心,电影讲的不像是教皇,更像是邻居家不爱说话的老爷爷,有点腼腆偶尔歇斯底里。经历了一番充满了人性关怀的观察教皇变得有血有肉,面对信仰和人性的抉择最后教皇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道理。最后的最后观众发现电影其实应该叫做《教皇难产》。

  电影在一种越来越温暖的基调下结束,南尼·莫莱蒂也完成了一次内敛地嘲讽,原来恶搞可以这么一本正经。《教皇诞生》入围了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本届戛纳电影节的丰富多彩。

  《教皇诞生》影评(八):自由到可以拒绝

  整个网络找不到意大利语之外的字幕,我是靠法语基础猜完这部电影的。为什么?因为自从看到介绍之后就非常期待。看图说话自然是看不懂太多的。因此只能说说大致看懂了的部分。

  我看过的电影不多。但就是那么些为数不多的电影里边,我感觉对于神职人员的描述都是非常类型化的。他们要么倾情出演俊朗/老朽的最终反派/大BOSS,要么挣扎在灵与肉之间,最好的也不过是担负起宽恕主角一切罪孽的人。

  所以,在普通观众看到银幕上的天主教人士时大抵第一个反应就是“黑幕!阴谋!恋童癖!”的这种大环境下,看到这么多天真,活泼,童心未泯的红衣主教,他们的信仰那么纯洁,那么温暖,实在是让人非常开心的一件事。而且天主教制服拍出来的电影真美啊。那么多强烈的色彩,那么严谨华美的仪式,画面想拍得糟糕都很难。

  天主教一直都是非常注重仪式的一门宗教,后来的清教也是抓住了这一点进行反叛。可是到了今天,除了这些仪式,它还有什么能抓得住人呢?它本身的教义?可是今天的教徒们有了太多的选择,从自由主义到最近挪威杀人犯长达1500页的宣言,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告诉你应该相信什么,无论哪一种信条都可以抬出一样东西来取代耶稣。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宗教也很不容易,竞争太激烈了。这就是为什么,当我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拍得将宗教当一回事,会觉得非常感动。

  选教皇的仪式是这样的:前任教皇死了,红衣主教们从天南地北聚到一起开会,叫做conclave,没选出来之前没人能出这间屋子,基本等于柯南的密室。结果以燃烟昭告天下。黑烟是没选出来,白烟是选出来了。以前我不知道他们是烧什么,但据说现代科技改良之后是用化学物质精密控制白烟黑烟。教皇终于选出后,当事人要以拉丁语重复三遍或五遍“我不愿意”的大意表示谦虚推让,众人唱答。如此往复数遍,他终于接受。电影里都演了。但我估计选出来的教皇临时罢工还是破天荒头一遭。或者说,这么纯洁的教皇大选,历史上也是破天荒头一遭。只要稍微了解中世纪史的观众就知道那有多脏,但电影里只觉得温情,好玩。还有瑞士守卫们也很有意思,这些穿着小丑花衣的小伙子们肯定都是教皇身边最政治过硬的人。最后红衣主教们盛装去追回他们的教皇那一幕简直超现实,好像掺了大量水分的费里尼。

  但最重要的其实都不是这些,而是教皇的选择本身。刚开始看时,我觉得这不过就是另一部《国王的演讲》,但越看下去越觉得不是的。《国王的演讲》里的国王的选择其实没有那么艰难。当你的对面站着的人是希特勒的时候,无论你做什么,总是错不到哪里去的。可是这里的教皇候选人,他的对面站着的是上帝,万千教众,忠心耿耿的同仁,和官僚主义好心办坏事的人。但就这样他都可以是自由的——一个国王不能放弃当一个国王,但一个人可以自由到反抗被推上教皇的位置。我想这是对于人的最高的赞美了。

  《教皇诞生》影评(九):跪拜一下

  神作啊,先顶礼膜拜一下。开始半个小时以为是故事片,然后马上发现根本不是故事片,不仅微微超现实,还舞台剧化了的,通篇探讨了一个理想主义的人性观。

  里面除了教皇出来蹭吃蹭住不给钱之类的事情以外,最夸张的安排就是里面欲望强到已经发疯了的男演员。教皇也是急切想为天下做点事,也基本上处于不正常状态。但是在片子最末,教皇被找到的那个场景里,男演员却迫不及待的抓取了他想要的东西,登台表演。而教皇,却在世上最高荣耀,在一切垂手可得的机会里,坚决选择了不欲不贪,坚决选择了承认并接受自己人性的那一面,自己的弱点。就凭这一点,他应该算是有史以来最有资格的教皇。

  关于宗教这个题材,国内可能很多人不感兴趣。虽然我不信教,但是我理解(至少试图理解)宗教(在此感谢:远古外星人理论家们)。从某种程度上这片子我认为不仅仅讨论的是人性,而且是作者的宗教观。里面为什么教皇一直重复教堂需要改革了,其实他自我唠叨时有一句台词说,教堂离人已经太远了。他如果再身居高位,恐怕更是看不见也记不住,别人和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了。

  而人,是不完美的。如果再假装完美,那就更不完美了。

  连两个心理分析师的塑造都在说一个道理:一个优秀的心理分析师把什么问题都用冠冕堂皇的理论来生硬解释;一个最优秀的心理分析师能简单明了看到事情实在的那一面:教皇目前很郁闷。

  不得不说当时为教皇被找到那一幕跪了,看完了又倒回去重新把那场景看了一遍。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以最简单,最合理,最优雅的设计轻描淡写就把观众的感情给煽了。我不崇尚高技术含量的长镜头什么的,我觉得那些片子很多牛逼是在摄影组上面。一个片子,作为电影艺术,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片子怎样在形式上被表现出来,而是一个导演怎样讲了一个故事。这就跟一个交响乐团指挥比首席小提琴重要差不多。扯远了,可能我今天是心情好,把一个或许无意识的编排看爽了。我知道这边其实是煽情,很多文艺片不喜欢煽情(尤其在法国片上),不知道是不是觉得煽情太俗。其实我也觉得大部分的煽情俗,因为它们煽的是荧幕上有的东西,就像政客们的就职宣言,群众不用脑子就可以激动。但我觉得这个场景,煽的是荧幕上没有的东西,选举会员们的善良决定,男疯子演员的成果成就和小人心态,当然还有教皇被找到这个明线高潮,经过前期所有的铺垫在同一个场景做完交待。气氛渲染用的是演员们时断时续的表演这一个具体例子,起立鼓掌当然是老套。或许不能说是极品场景,但这个节奏这个构思很值得人学习。作为一个草根类(或者努力靠拢草根类)的电影爱好者,我其实更同意Walter Murch的观点。这个现存的剪辑大师认为电影最重要的目标是能让观众投入进去。只要能投入,其他很多的缺陷都可以被原谅了。我觉得这是个很实际的观点。毕竟如果一个电影没人看,拍得再好也等于零。我觉得一个最好的电影应该是既有艺术价值又能吸引观众的。当然这要求极好的剧本和极好的班子,结果就是千里挑一。

  唉,没想到一不小心写成吐槽了,不写了,不写了。

  《教皇诞生》影评(十):Sic enim scriptum est per prophetam...

  两年前看的时候笑得很欢,但笑过之后并不真正欣赏导演的思路。同样是凡人在突然降临的巨大责任面前的无助和惶恐,我不得不很三俗地说,我更欣赏《国王的演讲》的励志片路数。在凡人的尺度内超越恐惧,承担责任,而不是把头埋进沙堆,说我不行,我不行,反正我不行。人性有软弱的成分,但软弱不是人性的全部,反对伟光正高大全,不代表必须从皮袍子下挖出一个“小“来。以我的口味,Moretti的分寸把握地并不好。(当然中正平和的“把握分寸”一向不是Moretti所在意的。指责作为电影导演的Moretti没有对片中人抱以”同情之理解“,是否也意味着对作为意大利公民的Moretti没有同情之理解呢?)

  但是!Habemus Papam的故事居然应验了!本笃16世辞职了!老头子他他他干不动了(是受了电影的启示吗?)!各国元首表示强烈关切,某枢机主教宣称“晴天霹雳”了!电影的大屏幕小世界中没有演下去的故事,我们可以在新闻频道的小屏幕大世界中继续欣赏下去了!

  据报道本笃16的辞职演讲是用拉丁文说的。哪位能帮忙找到原文?

  演讲的英文本:

  Text of Pope Benedict’s resignation speech

  Dear Brothers,

  I have convoked you to this Consistory, not only for the three canonisation, but also to communicate to you a decision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life of the Church. After having repeatedly examined my conscience before God, I have come to the certainty that my strengths, due to an advanced age, are no longer suited to an adequate exercise of the Petrine ministry.

  I am well aware that this ministry, due to its essential spiritual nature, must be carried out not only with words and deeds, but no less with prayer and suffering. However, in today’s world, subject to so many rapid changes and shaken by questions of deep relevance for the life of faith, in order to govern the bark of Saint Peter and proclaim the Gospel, both strength of mind and body are necessary, strength which in the last few months, has deteriorated in me to the extent that I have had to recognise my incapacity to adequately fulfil the ministry entrusted to me.

  For this reason, and well aware of the seriousness of this act, with full freedom I declare that I renounce the ministry of Bishop of Rome, Successor of Saint Peter, entrusted to me by the Cardinals on 19 April 2005, in such a way, that as from 28 February 2013, at 20:00 hours, the See of Rome, the See of Saint Peter, will be vacant and a Conclave to elect the new Supreme Pontiff will have to be convoked by those whose competence it is.

  Dear Brothers, I thank you most sincerely for all the love and work with which you have supported me in my ministry and I ask pardon for all my defects. And now, let us entrust the Holy Church to the care of Our Supreme Pastor, Our Lord Jesus Christ, and implore his holy Mother Mary, so that she may assist the Cardinal Fathers with her maternal solicitude, in electing a new Supreme Pontiff.

  With regard to myself, I wish to also devotedly serve the Holy Church of God in the future through a life dedicated to prayer.

  From the Vatican, 10 February 201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