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热血教师》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热血教师》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07 20: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热血教师》经典观后感10篇

  《热血教师》是一部由兰达·海恩斯执导,马修·派瑞 / Judith Buchan / Griffin Cork主演的一部美国 / 加拿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热血教师》观后感(一):作为老师你会怎么做?

  如果面对一群调皮捣蛋,不求上进,蔑视师长的学生,我将要怎么办。我想这是每一个即将成为老师的师范生有必要且必须思考问题。不只是因为要为将来遇到可能情况准备,而且可以从中了解到作为一个老师真正的意义体会深刻教育方法。因为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才能体会到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不仅如此,这部影片对于学校家长的教育方式来说也有很深刻的意义。是故我想从“老师”“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来展开我的理解感悟

  一、老师

  当我还是一个中小学生时候,我讨厌班里甚至有些憎恶班里面表现很坏的同学,认为他们不遵守纪律,不尊重他人,行为轻佻叛逆,实在是缺乏家教,没有素养,甚至是无可救药,老师和学校应该好好修理一下他们。

  现在我回想起来不免觉得有一丝丝好笑,因为我在上大学后反而成为了一个相对自由主义者,凡事也有我自己看法,不再喜欢千篇一律和遏制思想。行为也变得自主独立,因为人生观中越来越以“我”为中心了,想想那些所谓的“坏”同学可能是当时的自由主义先锋呢。当然我不是在强调无组织无纪律,在一个集体当中特别是学校中一定的拘束和行为规范是很有必要的,就像即使是仁慈的克拉克老师依然在其班里颁布了若干不可触犯的规定,人毕竟是社会动物,必须有一定群体的规范。

  电影中克拉克老师的学生显然过分,那么在面对学生过激的行为和思想的时候,作为老师一定要克制的情绪,不可以采取过激的反制行为,这是基本底线。但老师的任务也不是忍气吞声,憋屈授课。特别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很有必要去深入了解所谓“问题学生”所产生这种的行为和思想的深层原因。这点在电影中表现得非常清楚,在班里面最活跃最叛逆的那个女孩子,在家里不得不承担抚养几个弟弟照顾家庭的重负;喜欢在街头涂鸦甚至做一些非法买卖的黑人男孩,在家里受到继父的鄙夷和家暴。若我们单从学生在学校表现的一面来看,通常都会简单地判断这个学生品行有问题,只是在其行为上加以硬性约束,结果往往因为强大的阻力而适得其反,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大人都知道相互之间要尊重对方的苦衷,又何况是对情感极易产生波动的孩子呢。

  所以面对在校所谓品行和表现不好的问题学生,第一我们要保持克制,要理解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尤其深层内在的原因,理解学生的苦衷。第二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去了解原因所在,可能涉及到学生的家庭状况(最可能的因素),情感状况(恋爱方面的影响),交友情况(结交不良青年)等等,了解到具体情况后,下一步都是要让学生的行为走向正轨,正轨就是真善美,而不是一些陈规陋矩和条条框框。要让学生发现正面的事物,使其可以比较全面地来看待事物的两面性。

  归结起来就是不抛弃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哪怕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学生,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改变,每一个人都有其优点,每一个人都有其苦衷;不放弃任何一个了解学生影响学生的机会。老师的作用并不只是传授知识和解答习题疑问,而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我,走向正轨。这首先就要求老师自己本身就要有很高的道德水平和教育素养。所以说越糟糕的环境越可以体现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越可以体现一个老师的水平高低。

  二、学校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的学校同样也是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作为教育的载体,学校是向全社会负责的机构。一个学校教育体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其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譬如说影片中展示的,生活中也十分常见的分班制度,学校在推行的时候就要慎重。这并不是抨击分班制度,其在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都很流行,说明一定有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我并不认为应该取消分班制度。但是学校要在分班问题上要把握一个度,就是不能走极端。在影片中相互对面的两个班,一个几乎是由好学生组成,另一个几乎是由所谓的坏学生组成,这样极端的分配方式显然在还处于青少年阶段初中生是不合适的。对于差班而言,一部分不想学习的同学趁机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例如经常在班里戴嘻哈帽坐在桌子上的黑人男孩;还有一部分想学习,但是学习难以跟上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更加难以进步,例如影片中的印度裔女孩实际上就导致了整个班级中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这对身处好班中的孩子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因为长期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容易得不到鼓励而挫败,也有可能对差班的同学产生傲慢心理

  另外,我们在影片中可以留意到,在克拉克老师来到学校前,已经有数位老师被学生气走,学生们甚至以此为乐。这不禁让人设想,若是没有克拉克老师,这个班级的命运会是怎么样,而全美又有多少个这样的差班,全美又能有多少个克拉克老师。我的意思是,学校应该想办法从制度上弥补教师素质上的相对不足或者说能让教师可以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发挥。完善分班制度就是一方面,这样可以相对减轻教师的负担适当地减少对教师的约束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三、家庭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道德素养都很容易对孩子的性格和品德产生影响。在影片中所有的坏学生都有一个让人感到遗憾的家庭环境,所以归根结底,基础道德教育的错误不在学校而在家庭。而学校、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尽量弥补这样的缺憾。所以学校除了要在校内组织开展好道德教育工作,也要尽量深入到学生家庭,老师通过家长会,家访的方式尽量与家长们进行沟通。而作为家长,更应该主动为孩子建立一个好榜样,提供一个充满爱的温馨的家庭环境。

  作为家长,要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不良家庭环境:首先父母尽量不要离婚一旦离婚,家庭的正常生活就被破坏。这种打击对年幼的孩子往往比对成年的父母更加沉重。加上生活缺乏照顾,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稚嫩的精神世界仿佛崩溃了,常表现为情绪低沉、抑郁寡欢自卑感强、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

  二是父母认识一致,同一家庭中如果不同的成人对培养下一代所持的态度不同,就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从而失去方向性,增加随机性。例如:孩子的母亲主张孩子继续上学,而父亲坚持孩子辍学经商,为此经常吵闹不休,使孩子的情绪大受影响,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或积郁成疾;三是父母不惜钱物。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或得高分数而给孩子钱或买昂贵的奖品,搞金钱物质刺激,这无疑是一种贿赂,使孩子丧失内在的学习动力,为钱财读书,有害无益。另外,父母不惜钱物,家庭装修豪华追求吃喝玩乐,往往使孩子贪图安逸享受,不求上进;四是父母娱乐过度。父母打牌成瘾,甚至废寝忘食,孩子的生活失去规律,在嘈杂的环境中难以安心学习,睡眠不足又影响次日的听课,自然会影响学习效果

  我曾经听过阎崇年先生在南国书香节的讲座,他谈到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身体力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看书,如果家长想要培养孩子看书的习惯积极性,就要以身作则,自己先看书,甚至是假装看书。如果家长自己也是天天打麻将看电视剧,又怎么能使孩子想要去体验看书的乐趣呢?如果家长自己经常在空闲时候在孩子面前读书,孩子自然而然会有样学样。而且,家长谈吐博雅对孩子不也是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吗?

  结语

  对孩子的教育,绝不是一方面的事情。作为一个老师,我们要想克拉克学习,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学校方面,要注意给予孩子公平的学习环境和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在家庭中,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只有多方面一起努力,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热血教师》观后感(二):我爱的马修派瑞

  做卡帐做的心烦意乱。从单位偷了伞出来跑到最近的网吧上网。无意间就看到了这部马修派瑞主演的片子《热血教师》。天晓得,网页上的影片链接的图片才不过邮票大小。我竟然一眼就看见了。然后开始狂喜。迫不及待观看。。。

  他还是那个样子一抬手一投足都带着喜感。片子一开始和自己心仪女孩说话时也多多少少会跳出钱德式的幽默。但是仍然被他的演技吸引认真地投入到稍微有些平凡的情节中一次又一次感动。我想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做为他的FANS而不是一个认真地观影者。虽然抱着这样的心态但是我仍然非常开心马修派瑞终于摆脱了《整九码》《整十码》那种既定的表演模式,这里的表现不温不火,既有为了孩子们刻意的搞笑又没有夸张到为了观众搞笑而搞笑。我一直都是坚信他是演技派的人物。这部片子坚定了我的这个信念

  特别是他在和为首的那个女孩发生冲突后,无助的站在雨中的纽约街头。他用发颤的声音将经过告诉心仪的女孩时。忍不住含泪。我爱的马修派瑞啊!~

  很早以前第一次看《六人行》是在同学家里,而且是先看得第三季一下就爱上看了一个通宵。从此开始疯狂收集。不能免俗最早我也是心情随着瑞秋的感情而起伏。但是渐渐的这个用幽默武装自己保护自己的钱德进入了我的视线。爱上欲罢不能他的幽默智慧,对莫妮卡的忠诚,对乔伊的友情,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深深的陷入一种迷恋。我爱你

  《热血教师》观后感(三):做一个热血老师

  做一个热血老师

  这周的科研博客推荐一篇文章“敢于做梦,敢于冒险 ——《热血教师》观后感”里面介绍了以美国小学教师克拉克为原型的电影《热血老师》,克拉克的书《教育的55个细节》我看过,很受启发,这个电影《热血教师》我看过一点,因为是英文版,所以一直没有看完。看了这篇文章再一次上百度视频中搜索,却发现以前看到的《热血老师》克拉克,全部被一个同名的韩剧给挤掉了。一直翻到最后也没有,原来那么多克拉克怎么就没了呢?赶紧上自己搜藏的视频里去找,还好,我下载下来了。里面没空看的视频还有很多,包括《南京南京》。

  美国是一个商业社会,是没有主旋律这一说的,挣不到钱的电影是不会拍的。能够把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拍成电影,说明克拉克真的可以打动很多美国人的心。虽然很多国家把老师划分为公务员,但是老师不是公务员,老师最伟大的使命并不是听命与领导,而是用自己的心去爱护、发现、尊重、理解自己的学生。克拉克的55条班规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按部就班地去工作,而是用自己的头脑在思考教育,思考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当你站在讲台前的时候,所有的教育经验其实都仅仅是参考,唯一的真理只有你才能够发现。只要用心,每个老师都可以成为热血老师,都可以征服自己的学生。有时间我会再一次把这部我推荐给很多人的电影看完,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喜欢这部电影,喜欢做一个克拉克这样的热血老师。

  《热血教师》观后感(四):克拉克可以复制吗?

  一年前,看过一次《热血教师》。那是在老大年龄开始做菜鸟班主任而惶恐不安岁月,恨不得多看多听,让自己学到更多的本领,可以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说出去每句话都被尊重被遵守。而人是个多么奇怪的物种,压力一大,即使想仿效克拉克如此美好的五十五条班规,在真正面对学生的时候却更加迷茫无措,因此在后来的时间里只好凭本能行事。

  一年后,再看《热血教师》,就电影技术艺术而言仍旧认为这是一部很中庸很商业的影片而已。而这一次观影也只不过是个命题作文,但不防在重温中一不小心产生了了些许新感受比如说题目所问:克拉克可以复制吗?导致如此疑问的缘由如下:

  一 克拉克在北卡的小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校长差不多都要为他树碑立传了。可他却偏偏不是志得意满而是如丧家之犬急急逃离、去寻找下一站。为什么?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貌似不是这样的,至少这样的情形渺小如我还没亲身遇到过。在我们的国情里,成功者即使不躺在功劳簿上踌躇满志,也应该在人前人后自信满满再启鸿图;说不定实惠点还能涨荷包,说不定还能升职称升职务,不是吗?崇高者的常规表现也应该是留在原地继续发光发热才对啊。怎么舍得走?即使走也应该去择高枝不是吗?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勇敢去贫民窟冒险啊。他为什么不对他的学生恋恋不舍?我们中国人的情感适应不了如此干脆的离别。而美国的社会美国的教育系统又怎么就允许教师如此流动?

  二.克拉克在北卡的小学第一个“教师行为”实施在那个被他的老师认为应该和垃圾一块扔出去的小男孩身上。自问,我敢这么做吗,我敢冒着被冠以“踩着别人的肩膀凸显自己”头衔的风险去纠正同事的教育行为吗?克拉克,你如何融入到那个教师团体中去?影片没交代。即使交代了,中国的人情未必就等同于美国的人情。

  三.克拉克被学生气得不告而别,过后却又回到了班上。校长先生竟然也不处分他。想不通?

  。。。。。。

  三个疑问一出,不是被笑幼稚就是被担心偏激。但是,问题既然存在,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去面对去质疑。因为我坚信经过质疑的信念才能走得更坚定更长久。再说如果作为中国教师全盘接受美式电影中的美式教育,那么除了犯上本本主义、经验主义错误之外,也为领导为学校为中国教育制造了障碍。而且作为普通教师一员,我自己也能想得通,世界是多样性的,是精彩纷呈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确实存在千差万别;但是多样性的世界还具有统一性:凡是人类一员,我想莫不需要沐浴阳光沐浴爱。克拉克对学生的爱虽然跟我们中国是的爱不一样但不可否认同样动人。再说我们中国人聪明,早早就对天下教师警告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想不到克拉克悄悄地吸取了我们中华文明的精华而不遗余力、装傻充愣的去实践它、进而去获得学生的信任。这点我很佩服,因为毕竟我虽然也在实践,但是还只是在冬天临考的周日给住校生送过牛奶、早餐,还没机会去学生家给她/他做饭。说明我做得还不够多。因此我需要观看《热血教师》给自己的教师生涯再树标杆。至于才艺方面,我也自认不如,我不会唱RAP也不会跳街舞,最多就给学生讲个具有启迪意义的人生故事或者附赠一则笑话。说明教学手段教学艺术都不够丰富。我得抓紧一切机会努力去充实和提高自己,当然也希望学校能给予这样的学习机会。至于耐心和对学生恒久的爱,我做的远远不够。当时面对班上43个学生,全校男生最多的班级而且是全校住校男生最多的班级,不停的被扣纪律分被扣卫生分,考试考个位数,好心爱心全部有去无回。。。。。。。终于,我的身心和精力还是没有强大到扛着扛着终于盼来全班考全校第一的时候。

  总而言之,我观看了,我思考了,我质疑了,我提问了,我心平气和了。大爱无疆,无分国界,美国教师有爱,中国教师同样有爱,中国学生也有爱,路上学生的声声问候,病时他们的一个短信嘱咐,课上他们明亮而专注的眼神,都给予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克拉克虽不能复制,但是我就做我自己,我要前行,向着有阳光和春花的前方走去,不只自己,是和学生一起。

  《热血教师》观后感(五):《热血教师》观后

  《热血教师》是魏老师推荐的教育类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Ron Clark的优秀男教师通过自己的爱心和智慧使纽约一所公立小学六年级最令人头疼班的小孩儿改邪归正考出好成绩的故事。当然,其中还有许多小曲折,小插曲,小细节等等。

  Clark老师敢于挑战自我,虽然他原本带的班几乎年年都考该郡的第一,但他还是离开舒适圈跳槽了,因为他觉得纽约的公立小学或许需要他。他的求职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曲折,旅馆黑人妇女前台对他求职做教师表示怜悯,一些小学校长拒绝了他尽管他拥有优异的教学成绩。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Clark碰到一位老师正愤愤地离开他新求职的学校,主动申请接管这个一连气走六位班主任的“最差班”。

  Clark老师在正式接手这个班前一一做了家访。第一堂课,Clark首先制定班规。第一条:我们是一家人。第二条:我们要相互尊重。第三条:午饭时有序排队。后来根据学生的一系列不良表现随时增添了N条班规。

  孩子们显然不买账,他们在赌Clark什么时候离开,一周,还是两周?不过出乎他们意料的是,Clark告诉他们: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所以我不会离开你们。

  Clark老师还把教室给重新布置了一下,干净得让原本邋遢的学生大吃一惊。 忽然想到去年南京编考考到的破窗效应。实际应用有木有!但是情况并非会按照你想象的美好方向进行。学生们还是把它砸坏了、弄乱了。没有一个学生理会Clark老师布置的特殊作业——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理想。他们理所当然地嘲弄Clark老师的“天真”:我们没有理想!唯一喜欢读书喜欢Clark老师乖巧听话的印度女孩儿因为同侪压力不得不把自己写好的本子藏在了书桌里。Clark老师心灰意冷,失控地发脾气:你们赢了,我放弃了。

  Clark想最后四处看看纽约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曾经偶遇的餐厅女招待“埃及艳后”当他的导游。女招待说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名演员,已经试镜了两年多还在坚持。Clark此时或许感到了为理想而坚持的正能量,亦或许是爱情的温暖鼓励,反正第二天他依然坐在了教室里。

  或许我们以后也会面临让人崩溃让人失控的场面,但是能彻底放弃吗?我想理想主义者虽然口上会说“我绝望了我放弃了我输了”之类的话,但是他们心底依然有不灭的火种,他们不甘,他们勇于进行新一轮的尝试。生命是一团不熄的火焰!活着,就意味着不停地燃烧!

  Clark老师和学生约定,只要学生们安静地听课15秒,他就喝掉一瓶巧克力奶。孩子们为了看老师吐的窘相,抑或是因为感到新颖好奇,真的认真在听。Clark老师还和学生们约定,只要他从学生那里学一点东西,比如跳绳、玩牌等等,学生就要从他那里学会一点知识。这些细节体现着Clark老师的教学智慧。这肯定是不能生搬硬套的。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所以,心底装着学生,不停去思考,花心思尝试打开心门,这才是老师的智慧与魅力。

  Clark老师平等地与学生相待,不停地强调:We are a family!我很佩服他。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远比一盘散沙富于活力!我们学基础心理学都知道集体和群体的区别。就算不了解定义也没关系,毕竟那都是考试时背的。但我们都做过十多年的学生,我们应该清楚一个班级如果有很强的包容性,让每个人有基本信赖感乃至归属感,那他的学习生活会很快乐。他会想要变得更好,会更加投入,会想着付出与奉献,会对这个班产生感情。相反,一个班的学生如果互相告状或诋毁,做了好事却被讽刺,做了坏事人人漠视,我很难想象身处其中的人会对这个班产生深刻的正面的感情。就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沈佳宜和一帮孩子站起来勇敢地对教官说:你不能让我们随便怀疑我们的同学!We are a family!家人之间不会嫉妒怀疑,家人之间不会造谣中伤,家人之间会坦诚包容,家人之间会尊重互助。而现实中困难的是,每个人都是一方小小的世界,如何让四五十个小家伙认可我们是一家人?对于秉持怀疑态度的教育观望者来说,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无异于童话世界!

  而像Clark一样的老师们正是在这种被怀疑的压力中坚持自我和努力奋斗的。

  当Clark老师的教学有了一点点的起色,他不幸肺炎感冒被迫在家休息。转变不是一个瞬间,它需要时间。孩子们的测验结果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他们缺乏信心,因为父母、老师、同学,甚至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好。但是Clark相信,一种类似信仰的相信,有时候它超越了相信某个具体的人。

  有一场戏让我差点想哭,孩子们考完试后,Clark请孩子们去看电影。一个叛逆学生被家长打得很惨没能来,Clark撑着伞在大雨里找他,然后抱着他的头告诉他:I am here!电影都是用大雨来渲染一种忧伤低沉的气氛有木有?Clark求职时也下了大雨,Clark绝望放弃和女招待同游纽约时也下了大雨……

  结局自然是美好的。尽管统一考试结果还没出来,但是Clark班里已经组织庆功会了,他还请来了家长一起参加。他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颁发了奖杯, 因为在他眼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亮点。后来统考的结果被校长当场公布,他们班比优等班考得还高!现实中老师们或许会说,电影电视剧都是编剧们编出来的。他们很理性,我也这么认为。但是,艺术作品不正是高于生活的么?或许在生活中那个班级在几个月内不会进步得这么明显, 但肯定是有进步的。也不排除一种可能,现实中就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奇迹!

  好的教育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好的教育应该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潜力。私以为教师的专业性就应该体现在这里,看到学生的潜力,并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培养,让他们能够达到自己努力一下就能达到的那个水平。

  《热血教师》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许多多默默无闻却用心浇注教育事业的普通人名教师。

  《热血教师》观后感(六):“热血教师”的“热血三部曲”(观后感作业……囧)

  “你知道,上学本该是令人激动的。”

  “好吧,现在你说话就像那些周六早晨插播在动画片里的白痴广告了。”

  “怎么?你不喜欢上学?”

  “学校烂的要死,我讨厌学校。”

  “是啊……好吧,如果我是你的老师,你一定会爱上学校的。”

  上面这一小段对话是我在看电影《热血教师》时印象最深刻的情节之一,那个口口声声说上学本该是令人激动的事,却被朋友耻笑为白痴还大言不惭地说如果自己是她的老师那么她一定会爱上学校的“自恋狂”,就是电影里的男主角——热血教师伦•克拉克。和之前看过的很多美国有关教育方面的电影一样,这部温馨感人的教育励志片有着一样俗套的故事情节:一群顽劣不堪,家庭背景复杂的“问题学生”;一名心怀梦想,诲人不倦的“热血教师”;经过一系列博弈和努力之后,最终所有的学生都脱离差生群体,成为了优秀的人才。故事本身并无什么特别之处,所不同的是,这部影片的故事改编自美国的一个真实的教育案例,而伦•克拉克本人也的确完成了影片里那样的“教育奇迹”,所以较之以前的《放牛班的春天》《心灵捕手》《死亡诗社》等一系列同类型的影片而言,我个人觉得《热血教师》为我们提供的教育实践经验要更具备借鉴价值。因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克拉克的所有教育方法都是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比起挑战乃至破坏已有的教育规则——像死亡诗社里的Keating老师那样——克拉克的风格更容易被推广和接受,也更容易成功。下面我们就详细来分析一下克拉克的“教育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热血三部曲”之一:排斥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名教师想要教好自己班级的学生更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就完成,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被别人贴上了“差生”“坏孩子”标签的学生。对那样的孩子来说,教师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完全“敌对”的存在,他代表了专制、蔑视、冷酷甚至是暴力,所以这些学生才会不遗余力地和老师作对,以期得到成人的关注和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克拉克接手的正是这样一个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气走了6位老师的“最差班”,而他所面对的挑战与排斥自然也是史无前例的。这一阶段克拉克其实是非常被动的,他和学生间的矛盾冲突也不断升级,并最终导致他情绪失控甚至想要放弃在纽约的从教生涯,我们可以用“冲突——对策”的对应关系来看看这一阶段克拉克的遭遇以及由此为我们带来的启示。

  冲突1:在第一节课上克拉克就开门见山地向孩子们强调“we are a family(我们是一家人)”的观念,并在第一时间制定了富有他个人特色的班级规则。但是这群顽劣异常的孩子不仅在课堂上无视他的宣讲,甚至在下课后还把他的车喷满了蓝色的颜料,他的道德说教完全无效。

  对策:面对被喷的乱七八糟的车,克拉克并没有像孩子们设想的那样大发雷霆,相反,他用同样颜色的涂料把教室粉刷一新,以一种略显“讨好”的姿态期待着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纳,虽然这在学生看来是“愚蠢的”“可笑的”,但起码在这一回合,他的宽容和忍耐至少没让他失掉作为教师的尊严。

  在这一个小的冲突中,我们看到克拉克具备了作为一个成功的教育者的先决条件:那就是宽容。对于一名教师而言,这种宽容在一定意义上甚至比爱心更重要,因为宽容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能让学生身上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独特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可以不夸张的说,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生未来发展的好坏,如果我们的教师对于学生偶尔的不恰当行为或是学业上的创新行为都能理性地宽容和引导,而不是粗暴地否定,那么我想所谓“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之类的说法必然会不攻自破。

  冲突2:为了使班级规则得到强制实施,克拉克采用了类似“连坐”的惩罚制度,影片中由于莎美卡不愿意排队出教室,而且插队后又说谎,导致全班同学都挨饿等待,最后迫于集体的压力,莎美卡承认了自己插队的事实,整个班级才能顺利吃到午饭。然而让克拉克没想到的是,表面顺从的学生却在放学后报复性地把整个教室破坏的一塌糊涂,还在墙上挑衅地写上“we are not a family(我们不是一家人)”,师生间的冲突瞬间升级。

  对策:倍感无奈的克拉克默默收拾好凌乱不堪的教室,甚至把它变的比以前更加漂亮,他并没有去追究到底是谁搞的破坏,而是再次向学生强调了集体对每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并进一步要求学生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梦想。这一回合克拉克其实已经开始输了,只不过矛盾并未激化到让他不能容忍的程度,支撑他坚持下去的依然是他最单纯的对教育的热爱和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

  在这个已经升级的冲突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激化矛盾的导火线事实上正是克拉克为了强制推行班规而采用的“连坐”惩罚措施。这种将个人过失与集体利益捆绑起来的做法,从表面上看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但从长远角度看则是没有好处的。因为让一个人的错误连累所有人,首先对其他没犯错误的同学来说是不公平的;其次对犯了错误的人来说,他的屈服可能并不是出于改过的需要,而是迫于集体的压力不得不这样做,如此一来,学生只会是口服心不服,甚至可能为此而对教师产生怨恨——因为老师让他在所有同学面前“丢人”了,这会严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这样的惩罚一定要慎用,偶尔一两次尚可,绝不能频繁使用,否则必然会使师生间的关系迅速恶化。

  冲突3:布置的日记没有一个人写,学生依然无视课堂的纪律随意说话、打闹,克拉克的耐心终于耗尽了。他把带头破坏纪律的莎美卡的桌子猛地转向自己,然后狠狠地晃动桌子,最后背起自己的包离开了教室,决定放弃。

  对策:已经决定放弃的克拉克哪里还有什么“对策”可言,他只是在离开纽约之前约朋友一起逛了逛这座城市,准备打道回府。

  这一幕可以说是全片矛盾冲突的一个高潮了,在后来和友人的聊天中,克拉克说他恨不得把那孩子连桌子一起从窗户丢出去,因为他们明明可以做到自己要求的一切但就是不做,这比本来就做不到更令一个教师感到无力和愤怒。到这里为止,克拉克认为自己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他没能扭转自己的学生,没能把他们带向自己预设的目标,反而被这些孩子气走了。在我看来克拉克这一阶段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如果把教育一帮“问题学生”的工作比作一场战斗的话,克拉克这一阶段一直都只是在防守和退让:他顺应学生的喜好,收拾学生留下的烂摊子,忍让学生的无理取闹,唯一的主动“进攻”又是最老套的说教,如果这些真能奏效那么这个故事就没有演出来的必要了。影片里并没有详细描述克拉克重返学校之前的心理活动,但我们可以设想,他一定也是进行了一番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反省的,否则之后的“喝牛奶讲语法”绝不可能是凭空来的。

  事实上这一部分情节带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教师在对学生施教的时候不能总是以成人的方式向孩子进行强制的灌输。克拉克固然是懂得尊重和热爱学生的,可在这一阶段他也没能摆脱说教、刻板的教师形象,成人化的思维模式让他无法真正走进这群孩子心中,他的退让和忍耐不仅没能起到教育和感化学生的作用,相反还让学生觉得他是个“傻瓜、白痴”,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的行为方式都是成人世界里的:他以说教的方式宣扬自己的集体观念,用毫无实质意义的“在板子上写名字以及划对号”的方式来“惩罚”学生……这些教育手段都非常老套,既不能让他自己区别于其他被气走的老师,更不能对这些已经习惯了惩罚的孩子起到任何威慑作用。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教师要想顺利走进学生内心,不光需要宽容、尊重和热爱他们,更重要的是要选择恰当的推行教育的方式、视角以及出发点。和孩子打交道就必须学会孩子的方式,我猜这也一定是克拉克本人在重返校园之前悟到的一条宝贵的经验。

  “热血三部曲”之二:融合期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整部影片最精彩,教育经验最丰富的一段了。重返学校的克拉克在语法课上一反常态地摆了一桌子巧克力牛奶,在所有学生好奇的目光中开始了自己和他们之间的“交易”:学生能连续15秒保持安静认真地听课,他就一口气喝掉一盒牛奶,这样如果他们能坚持一整节课的话,最后他们很有可能看到“怪胎”克拉克老师在课堂上当众呕吐。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交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真的是非常佩服克拉克的智慧,因为他找到了小学生身上最大的弱点:那就是他们的好奇心。老师真的会喝掉那么多牛奶吗?他真的会在课堂上呕吐吗?好奇心的驱动力远比集体惩罚的力量大的多,因此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老师一杯接一杯地喝掉牛奶,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学到了应会的知识,“交易”成功,克拉克终于在自己的纽约执教生涯中赢得了第一场胜利。

  尝到了甜头的克拉克继续着他和孩子们的“交易”:从孩子们那里学“双跳”,作为交换让他们从自己这里学知识;犯了错误的孩子不再被划对号,而是跟着克拉克老师补习两个小时作为“惩罚”……在特纳校长大吼着“你难道不觉得做这些12岁孩子才会做的事情有失体统”的时候,克拉克已经发现了融入和改变这些孩子的正确道路:那就是尊重并学着像他们那样做事,用12岁孩子特有的方式。这条经验看起来很简单,执行起来却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孩子的世界永远是充满新鲜和挑战的,他们不会永远只按照一种模式去做事,这就要求教师也能跟上他们的节奏,学着“不按常理出牌”,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觉得这个老师是“有趣的”,是值得尊重和被喜爱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一个老师让他觉得乏味和无聊,那么我想不管这个老师讲授的东西多么有价值,学生没有兴趣听,也是不可能学会的。因此,当一名老师能够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并考虑问题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之间才能真正建立起信任和依赖的关系,而这正是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行为的一个前提和基础。

  在初步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之后,克拉克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个班级的孩子是所有人眼中的“差生”“坏孩子”“失败者”,他们对于学习既没有兴趣,更没有信心,而克拉克要想获得特纳校长的尊重与认可就必须在即将到来的州立统考中让这些孩子全部达标。

  这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克拉克做到了。他的方法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步:

  1.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方面,克拉克除了上面提到的以“交易”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外,更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点是他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记忆特点恰当地改变教学方法,比较典型的一个细节就是在教授美国史时,对于那些枯燥的识记内容,克拉克创造性地将它们编成说唱歌词,用一种简单、愉悦甚至略显夸张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记住所学的知识。当歪戴着棒球帽随着音乐节奏笨拙扭动的克拉克老师滑稽地说着“all right,all right”时,我想每一名在场的学生心中一定都充满了学习的欲望和激情。真正的学习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愉快而富于创造性,在轻松和自愿的前提下获得人类文明的精华,而不是像夸美纽斯所说的使“学校成为儿童才智的屠宰场”。

  2.帮助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面对这样一个被贴上了“差生”“坏孩子”标签的班级,克拉克除了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法,绞尽脑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之外,还非常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片中比较正面的反映克拉克对学生进行自信心培养的情节有两处,一处是刚刚融入这个班级后,克拉克在班级里放置了很大的一个蛋糕,领着学生点燃蛋糕上的蜡烛,并和他们分享了自己攀岩的经历,鼓励孩子们敢于“跳下去”,敢于面对挑战;第二次就是他生病康复后,回到学校发现学生的成绩一落千丈,生气的克拉克在听到孩子们说自己是“loser(失败者)”之后,以从未有过的严肃和认真态度对学生们说:“你们不是失败者!”并强调了与这一学期的不断努力和众多收获相比,这次考试并不算什么。其实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需要不断鼓励的,没有哪个人不想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美,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固然是要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但另一方面也一定不能吝啬自己的赞美和肯定之词,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进步和能力表示肯定,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往往能使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热血三部曲”之三:依赖期

  经过“排斥期”的矛盾,“融合期”的调适,克拉克终于使班级逐渐走上了正轨,进入了最磨练教师意志力的“依赖期”。为什么要叫“依赖期”呢?因为在这一阶段,学生和老师之间已经建立起了信任的纽带,彼此都确定了对方的重要性,并且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要相互扶持着向前不断迈进。看起来好像已经没什么大问题了,只要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就好了,但这一阶段事实上是对一个老师能力和责任心的最大考验。因为之前与学生的矛盾冲突也好,巧妙智慧的“交易”手段也罢,这些都不是一个班级的生活常态,而仅仅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进入依赖期之后,当班级的各项制度都已基本完善起来,整个班级的风气也逐渐扭转后,如何能让学生一开始的新鲜感保持下去并最终转化成一种生活的“惯习”,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责任感。

  影片中的克拉克老师在该阶段的表现真的是无可挑剔:他深入学生的家里帮他们辅导功课,即使遭到家长的反对甚至是投诉也绝不放弃;他留给学生自己的电话号码,好让他们能随时找到他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他带病上课最终昏倒在课堂上,休息期间甚至还要用录影带给学生讲课……故事发展到这里似乎就是一个老套的不能再老套的“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优秀教师的案例讲解了。记得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这门课上,有同学曾说了这样一句话“优秀的班主任都是一样的,但不称职的班主任则各有各的不同。”现在看来无论国内国外,这一说法基本都是成立的,因为优秀的教师的确都差不多,他们都像克拉克一样的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富有责任感,并坚持不懈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所以对于这些我们都已熟知的内容我并不想再过多赘述,倒是克拉克在这一阶段对几个学生的个别辅导让我很有感触。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他对那名叫胡里奥的男生的辅导,这个孩子偷窃妈妈的钱包,在学校里组织同伴赌博,是个习惯很差的孩子。但克拉克却从他组织赌博的“恶习”中看到了这个孩子的数学天赋,因此他通过向胡里奥“学习”纸牌的玩法来帮助这个孩子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学到更多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这个细节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们从孔子的时代就开始提倡“因材施教”,但迄今为止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却寥寥无几,虽然这与现行的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有很大的关系,但归根结底我认为还是我们的老师缺少发现,缺少与孩子的沟通。数学本来就源于生活,纸牌中包含的数学知识更是丰富多彩,这是多么宝贵的教学资源!但我们又有多少老师把它发掘出来了呢?更难能可贵的是,克拉克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孩子蕴藏在赌博恶习背后的数学天赋,并因势利导将他的“恶习”变成学习的窍门,对于一个老师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智慧,被这种智慧改造和影响的孩子,必将终生受益。

  除此之外,克拉克对莎美卡顽劣背后所潜藏的领导才能及学习能力的深入挖掘;对个性孤僻暴戾,家庭生活不幸却拥有惊人艺术天赋的泰肖恩的宽容和关爱;对想要好好学习却遭到家庭阻挠,生性自卑而又胆小的班德里娅的鼓励和肯定……对每一个孩子,克拉克都倾注了他所有的爱和责任,并且这种爱和责任还建立在他所拥有的不同寻常的教育智慧之上,因此他能够炼成这样的“教育奇迹”,也就不足为奇了。

  尾声

  再好的故事也有收场的时候,克拉克的热血故事自然也不例外,当然,大团圆的结局是早就预料到的,但对于克拉克而言,他的执教生涯才刚刚开始,而对于那些孩子来说,生活的广阔舞台也才刚刚在他们的眼前展开。现在再回头来审视开头时我摘录下的那段对话,我不得不承认,克拉克是对的。如果他是我们的老师,我相信我们都会热爱学校,热爱学习。因为一个好的教师就像一架功能强大的望远镜,通过他,学生可以看到更远处、更精彩的外部世界;同时,好老师又像显微镜,在他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观察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身上从前被忽略和掩盖的光芒,将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扩展到最大限度。

  克拉克毫无疑问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教育者,他的宽容、爱心、责任感其实都不是他最主要的成功秘诀,他超出其他教师的最关键地方就在于他认真地思考了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来对待,而这样的一种“人本理念”,我想正是我们所有的教育活动最原初的出发点和最终极的目的地吧。

  《热血教师》观后感(七):带着希望``

  这部片子像平时看到的那些老师的片子一样,都是优秀的教师遇到一群被放弃了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了学生.不同的是,这个老师很民主,很美国风,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关于老师的片子《超脱》,两个都是同样有才华的老师,一个奉献了自己,一个把自己隐藏起来了,所以奉献的成功了,隐藏的看到了自己学生悲剧,果然人生需要的更多的是希望,而不是看得太透。

  相比之下,《超脱》让我感到窒息,主人公的生活,无论是学校里的,还是自己家里的都充满着压抑。而这部片子里的克拉克先生,自己本身就是个很温柔,很热爱生活的人。

  《热血教师》观后感(八):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由于喜欢看《老友记》,所以喜欢马修派瑞,关注这部电影很久了,可是一直拖着没有看。今天下午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感慨还是蛮深的,也特别感动!

  我一直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本人也特别喜欢小孩儿。如果对孩子有好坏之分的话,那也只能说孩子是受后天坏境的影响,没有哪个孩子希望被人说成自己是坏孩子之类。看了这部电影,我更坚信一点儿,老师对孩子的影响真得很重要,家长对孩子的肯定也是无可厚非的。也许罗恩老师的教学方法在中国是无法传播的,但我还是希望每个老师有罗恩老师的真心和不放弃的精神。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也请您不要给他们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

  虽然这辈子不能当老师,也许大家会觉得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我真心地希望,如果有来生,我会选择去做一个老师,好好疼爱每个孩子!

  《热血教师》观后感(九):一名教师的热血和坚持

  影片中Ron Clark为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离开北卡罗莱纳来到纽约哈林黑人区一所小学求职。可是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因缘巧合下,身为优秀教师的他去了整个学校最差的班级任教。之后的剧情不难猜到,他遭到学生的百般刁难,学校负责人的不理解,却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的无差别的关爱,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帮助整个班级里的学生超越了自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整部影片给我最直观的感触是Ron Clark作为一名教师他的热血、坚持以及作为一个成熟男人的负责。上课第一天,班级里的学生就让他见识到了什么是“最差的班级”,之后种种恶作剧整得他心力交瘁,在和学生们斗智的过程中,他不断遭遇挫折,最终爆发。之后却成功地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个性,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找到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法——将美国总统的历史改编为说唱歌词。最让我感动的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始终相信自己的学生,传递给学生的始终都是积极的能量。之前也看过同题材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两部影片有一个共同点:教师的信任可以帮助所谓的“坏”学生成长。

  在素质教育被说滥的中国,真正的素质教育却离我们很远。初中教学以中考为指挥棒,高中教学以高考为指挥棒,真的不知道除了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老师们还可以教些什么。此外,从小学到高中,都感觉班上的同学按照成绩被老师分成了三六九等,成绩差的、不听话的同学往往是老师眼中的坏孩子。其实,这也不能怪老师,谁不喜欢听话乖巧的学生呢?人类的好恶倾向决定了好学生更受老师喜爱。但是在觉得“坏”学生调皮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所有的孩子在成为“学生”之前,都是不分好坏的,决定他们好坏的是他们接受的教育。所以,老师们,不要只责怪坏学生流于表面的“坏”,要知道“坏”学生之所以成为“坏”学生的原因。再多一些爱心和耐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学生。每个学生身上都会有优点,像一名探险家一样去发现吧!这样一来,教与学都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的复制和粘贴。

  现在的我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还没有确定要成为一名教师。我希望当我确定成为并且真的成为一名教师时,可以记住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感触和它告诉我的,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

  《热血教师》观后感(十):我爱克拉克

  学习从来不是单纯的学习,在一个班集体中,如果没有从整体上扭转班风,想要学生下功夫学习,无疑于缘木求鱼。

  克拉克老师先从制定班规入手,给大家一个行为框架,要求大家在这个框架内活动。如果有逾越这个框架的行为,立马去纠正。

  在就餐的过程中,有人插队,克拉克老师开始利用班规,惩戒违规的学生。

  克拉克老师在面对乱糟糟的班级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与耐心。这也是一个老师成功的重要因素。

  克拉克老师试图扭转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个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家庭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习惯,是他在家庭里所做所为的翻版。

  克拉克老师通过走访,得到了孩子家庭的支持,所以才有了改变这些孩子的可能。

  想要扭转他们在学校里的行为,虽然老师可以居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他们能否在老师的影响下好转,仍有很大的偶然因素。

  这个偶然因素,就是老师如何与学生相处。克拉克老师的做法,为我树立了榜样。

  在和这群混世魔王相处的过程中,克拉克也有身心疲惫、想放弃的一刻。他向女友述说的自己的苦恼,女友鼓励他,使他重拾信心。他回到课堂,用自虐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终于打开了局面。

  如果没有女友的支持,那群被上帝遗弃的孩子,可能又会沉溺在往日的一团乱麻里,无法超脱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