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涯:杜琪峰的电影世界》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无涯:杜琪峰的电影世界》影评10篇

2018-01-13 20: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涯:杜琪峰的电影世界》影评10篇

  《无涯:杜琪峰的电影世界》是一部由林泽秋执导,杜琪峰 / 韦家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涯:杜琪峰的电影世界》影评(一):《无涯》-不是绝望,而是学无止尽。

  《无涯》-不是绝望,而是学无止尽。

  片名起得符合杜sir后期个人风格

  在扶持的银河映像这个团队下,屡屡有优秀作品和保持鲜明香港风格的作品。造就了不少经典,也收获了诸多口碑。

  作为了一个学徒出身,凭借多年经验积淀出来的大导演,也很好的印证了人才培养的时间性和学以致用重要性。

  抽着雪茄,不爽就爆卵话的汉子,一个有态度文化人。清楚的知道自己身份不适合公开发表意见。那就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表达吧。用好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去表达自己态度,这种方式不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吗?所以用了,用《文雀》来怀旧,用《黑社会》来谈选举。而且对香港市井生活的关注,有了《PTU》系列的接地气。这些卖情怀做法,在当下的环境下更是难得可贵,况且还不乏有好的故事

  而且也看到了他对新生代的支持。参与政府项目中,为培育新人做出自己的贡献。也看到了一些电影人确确实实愿意为帮助年轻人而贡献自己的时间。有杜sir带好这个头,相信香港电影会有后劲的。

  然而,回到现实中,却是。杜sir最好的票房确是为了迎合市场部门妥协的商业片,最高票房才2亿多。而这边大陆一堆逗比、扯比、装比的电影随随便便都斩获5亿甚至20几亿的票房。难免为他老人家叹息。也证明了太深刻东西,还是不适合大众的。电影,这市场下还是个娱乐工具。希望银河映像能在做工具时勿忘初心,先活下去再一点一点坚持自己的理想。这也应该是香港电影的楷模和先驱者。

  而这个纪录片也是杜sir支持年轻电影人。所以客观评价。不加分,不减分。但是这位从大陆去香港寻梦的林导为了保留杜sir一些卵话和对社会看法的话,而升为三级片的坚持,还是应该赞一下的。

  《无涯:杜琪峰的电影世界》影评(二):他妈的全都是错的。

  导演林泽秋,又名五把刀。没错,比那个新晋烂片导演九把刀,还要少四把。

  五把刀是杜琪峰的粉丝,但《无涯》不是一个粉丝片。这事儿说起来有点绕。在《无涯》里,杜琪峰在片场气呼呼地骂人:他妈的全都是错的。事后他解释为什么骂人:因为他们不专业

  懂了吗?五把刀要做的,不是粉丝,或者什么恶心兮兮的追梦少年,而是一位专业人士

  我一点儿不看好五把刀成为一个艺术家,我也不相信他能在若干年内成为一个合格导演。但我从来相信的是,他能成为一个靠谱的从业者,以专业作为最大自我要求的那一种。

  能说清楚吗,这不是一个致敬偶像的粉丝片,而是一个入行者的试手作。五把刀不是在向偶像致敬一把,或者为热爱的香港电影写一首晚歌,他只是在拍一部力所能及的戏。

  拍一个戏靠的不是什么梦想,而是势利的算计。一个没有什么资源的新人导演,去拍一个自己熟悉导演的纪录片,这是一条能走的捷径而已,以至于拿梦想说事儿反而虚了。

  《无涯》的卖点有且只有一个,就是杜琪峰和他的电影。就是说,这不是一部致敬杜琪峰的电影,而是打着“致敬杜琪峰”的名头,来消费他的电影。

  在香港的见面会上,赶来的影迷大多不是为了五把刀,甚至不是为了杜琪峰,而是为了杜琪峰的好兄弟刘青云。现实就是如此,别说什么梦想,一文不值,别提什么粉丝,那只是个幌子。

  知道了这一点,就能看懂这部戏,能懂杜琪峰,也能懂五把刀。

  看电影要花钱,电影从业者能卖什么?能卖噱头,能卖梦想,也能卖小聪明。杜琪峰不屑于此,他不卖这些,他想卖的,是作为一个电影人的专业。

  杜琪峰不知道自己被消费吗?一个成名已久的导演,当然懂,那为什么又接受?很简单,他愿意帮衬新人,而且新人能力不足,态度还不错。五把刀不知道这一点吗?当然也知道,那为什么没有过分放大粉丝身份,搞一出追梦少年的戏码?很简单,他想要专业的。

  《无涯》,就是在践行杜琪峰的理念。在此片里,五把刀奉献了力所能及的最大专业,水平当然不够,但他没拿梦想凑数。在《无涯》里,杜琪峰痛快骂人,又坦荡承认:我骂人了,不能否认。为什么要骂人?因为我要大家专业。

  《无涯》当然没多牛逼,但我真心喜欢它,因为我喜欢杜琪峰,也喜欢五把刀,喜欢这波儿卖“专业”的香港电影人。

  如今的香港电影快不行了,我衷心希望它死的再快一点。

  噱头卖一时,专业卖一世,到最后,人生的赢家只能是蓝翔技校的少年们。

  《无涯:杜琪峰的电影世界》影评(三):和你一樣的「香港」影迷

  我認識林澤秋,而他是一個變態。

  在他來港唸演藝學院的碩士之前,他就看過所有你說得出的「港產片」,隨你問,可輸賭,I am serious。

  (用港產片這說法,並加上引號,我承認是不懷好意地提示他對(爛)港片的雜食)

  然後這個他在碩士班的畢業作,明天終於公映。片名《無涯:杜琪峰的電影世界》,開宗明義,故事「好像」就是一個電影學生與杜導粉絲向偶像致敬之作,需要關注的觀眾對象大概就是影迷和電影人自己?

  託林導演的福,我優先看了本片,而我覺得不是。

  電影特別令人動容的一段,是杜導談及因天星碼頭被拆,觸發他拍《文雀》這封給香港的情書。到這裡我終於明白,作為後輩甚至是外來者的林澤秋,跟杜導其實相通一氣---不都是「香港」這座城市(或直說這部電影)的影迷嗎?

  所以,《無涯》實際上就是兩個既愛電影,又愛香港的前後輩在我城一段歷時三年的交往,你不必須是杜sir的影迷、也不必須如林澤秋般能對「港產片」如數家珍,你也絕對可以在這部紀錄片裡找到所愛。

  請相信我,去看《無涯》,並帶上和你一樣的「香港」影迷。

  《无涯:杜琪峰的电影世界》影评(四):束缚中挣扎,没落中坚守

  70年代到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当时香港电影掀起一股新浪潮。但香港电影以商业挂帅,叫好不叫座,这也使得香港电影免不了走向没落。黄金时代终究有终结的一天。有人说,97年是香港电影的分界线,97年以前的香港电影与电影人都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到极致,97年前的粤语片让人叫好不断,而后97的香港电影则辉煌不再。

  偏偏杜琪峰是个例外,他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年代并不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而是不怎么被人看好的后97,香港电影走向没落的年代。理解杜琪峰,解读杜琪峰的电影,走进杜琪峰的电影世界。

  镜头是寂静的,悲伤也是寂静的

  只要看过杜琪峰的电影就不难发现,在他的电影里,人物并没有很多夸张的动作场景也没有很刻意的渲染。在杜琪峰的电影里,许多元素看起来都是平淡的,杜琪峰永远都是缓缓地温文尔雅地讲述一个似乎不那么重要的故事。然而就是这样并不夸张的表述却让人看过之后感受到很多动作场景背后的深刻含义。在杜琪峰2006年的电影《放逐》中,开头杀手之间的枪战是不动声色的,子弹也不是永远打不完的,一切都很现实,一切都很自然,一切都是“平静”的。但就是这种不动声色,就是这种波澜不惊,让人感到紧张,这样以静制动的表达方式极其有张力。

  1999年的电影《枪火》里,这种以静制动的镜头调度方式表达地更加明显,同样是抢战,同样是要拼个你死我活,但画面中却没有表现出十分激烈的子弹擦肩和枪支弹药的交战,相反,杜琪峰的镜头是寂静的,在无人的商场,在上上下下的电梯上,掏出枪,枪战就这样开始了。整个画面是缓慢的,背景音乐也并不是那种急促紧张的音乐,但这样的静里面,却隐约有种剑拔弩张感觉

  杜琪峰的电影是有自己风格的,从动作场景的调度上看,他喜欢运用广角镜头,这一点跟王家卫很不同,王家卫特别喜欢用特写,他们是不一样的,但他们都用自己的镜头语言表达了人物的情感。杜琪峰镜头里的人物都是活的,他们的悲伤和绝望都是不动声色的,通过杜琪峰极其具有纵深感的镜头,静态表现出了动态的美感,表现地淋漓尽致,似乎在默默地抗议,在挣扎,让人情不自禁地一起悲伤。

  是坚守也是自我放逐,英雄的末世情怀

  杜琪峰的电影有一个终极表达,就是后97的香港。97年于香港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在那一年,香港回归,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这些变化都让香港人一时间找不到归属感和存在感。杜琪峰的电影一定程度上是后97的香港的真实写照,见证和记载着香港电影的没落。他的电影里,少不了英雄人物,英雄情结,也是香港人的一个情结。电影中令人感动却又让人感到悲伤的个人英雄主义,是香港电影人的英雄情怀和末世情怀的写照。

  “最重要的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不是讲述神话的年代。”香港导演一直在找寻,在坚守,在怀旧。《放逐》中的杀手就像97年以后的香港电影,处于社会边缘,被放逐,几乎被遗忘。而杜琪峰拍《放逐》,并不是单纯地在拍杀手的被放逐和自我放逐,更多的是对于香港电影曾经辉煌的缅怀和对香港电影文化的坚守。

  香港导演都是有乡愁的,他们多多少少都怀念当年的香港电影黄金时期,怀念当时的辉煌和盛世。英雄情怀是他们的乡愁,独特的港味是他们的乡愁,杜琪峰的电影多少有象征意味,通过许多并不起眼的镜头表达人物性格,在当今香港电影并不如从前的年代,以自己独特的镜头表达方式,表现香港人的本色和传统中国英雄。

  关于坚守,杜琪峰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2005年的《黑社会》,杜琪峰越发地现实和极端,固执。在影片最后,详细的杀人镜头,让人不禁感叹这种黑色是如此残忍和现实。他致力于表达真实的人性和场景。这种表达和他的孤独境遇呼应,这其中有他人的不理解,有对于北边的恐惧尴尬。他的恐惧和尴尬,也是整个香港电影界的恐惧和尴尬。

  充满港味的市井气息,比内地导演更接地气

  对于香港这个地方,杜琪峰永远无法舍弃,在众多香港导演北上的今天,他仍旧坚守在香港这片土地,他浑身上下充满着港味,他比任何内地导演都更接地气。杜琪峰生于香港,成长于香港著名的三不管地带九龙城寨,这让他更擅长去展示最真实的香港。他比任何一个内地导演都懂得怎样去拍城市。城市不是只有高楼大厦灯红酒绿这光鲜的一面,而是有很多面。《枪火》开头的枪战就发生在城市里的一个不再营业的商场里,空无一人的大厦,只剩还在运行的电梯,和隐匿在各个角落的敌我双方。商场是真真实实存在于城市中的,它贴近人们的生活,并不像有的电影将场景的设置放在一个虚无的地方。

  杜琪峰的电影里,每个人都很香港,很真实,很自然。他会把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他的电影总是充满了生活的味道,属于写实风格而又不缺乏史诗格局的电影。《黑社会》拍的是黑社会中选举的故事,让人们对黑社会电影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原来黑社会也要选举的,选话事人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杜琪峰身上的港味让人感到很吸引,而他在他的电影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香港,这是他的坚持和信仰,是他风格化的体现。如今香港电影越来越不景气,杜琪峰却仍然坚守着,用每一个镜头去记录香港的昨日与今日,展望着香港的未来,他在束缚中挣扎,在没落中坚守,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坚守和信仰更让人感到崇敬呢?

  《无涯:杜琪峰的电影世界》影评(五):对杜琪峰的改观。

  其实一开始只是看过很多杜琪峰的电影,但是并没有对这个人有过多的认识。这部纪录片虽不是特别出彩,但是能理解到无论是杜琪峰还是香港电影人还是电影人也好,都有各种不一样的难处和苦衷。

  影像最深刻:

  (一)杜琪峰“难你就唔做,可能一世都做唔到。”

  (二)韦家辉“打入内地市场后,我没进步过”

  (大概好像说的这个意思。)

  1.对内地市场的无奈

  2.对香港本土文化的喜爱。

  3.对培育下一代人的坚持。

  4.对电影艺术的热爱、执著

  5.对政治的无奈(其实说的虽然有点刺骨,但很中肯)。

  end.所有看过的电影中,看杜琪峰的电影是最多的。对香港港产片有一种特别的喜爱,无论是地点还是剧情还是演员。还有各种熟悉热血的配乐。

  《无涯:杜琪峰的电影世界》影评(六):Cinephilia@HK 之《无涯:杜琪峰的电影世界》

  下班的铃声刚响,我便冲出了公司,过关赶往目的地。夜色中的跨境巴士,在山海间行驶。我在车上,看着窗外,电影里的地名,一一在眼前浮现。最后,脑中竟自动回响起《东方之珠》的旋律

  2013年11月8日,我第一次来到香港。

  那年我刚刚研究生毕业,开始正式工作。之所以选择在深圳发展,不得不说,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中了深户有一年多次往返香港的福利。与绝大多数人不同的是,我多次往返香港,基本上都是为了看电影。

  在香港看电影的选择,要比大陆多很多。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外,市场和观影人群的细分程度是一个更大的因素。一个成熟的市场,应该保有各种类型电影的生存空间。再加上长期文化交流和电影团体的经营,香港经常有各种影展举办。因此,我有了足够的动力,混迹于水客群中,往返两地。

  在香港看的第一部电影——便是在香港亚洲电影节上——《无涯:杜琪峰的电影世界》。这是一部关于杜琪峰的纪录片,导演林泽秋,网名叫五色全味,是骨灰级的银河粉。

  九七之后香港电影工业迅速走向衰落,而杜琪峰和他的银河映像,却逆势而行,成为近20年来,香港电影为数不多的一面旗帜。从98年至今,杜sir和银河映像拍摄的作品中,大概有10来部,确实称得上是佳作。其中有《枪火》、《放逐》这类的枪战动作片,也有《黑社会》这样充满了政治影射的黑帮片,更有《柔道龙虎榜》这部杜导敝帚自珍的心血之作。但即便如此,真心喜欢杜琪峰以及银河映像的影迷仍然只是少数。时隔两年,作为粉丝片的《无涯》,豆瓣观影人数只有400多,便是明证。

  因为只有极少数人喜欢,我原本担心《无涯》会拍成孤芳自赏的小圈子作品。但看过后,我的疑虑多余了。这部不折不扣的粉丝作品,并没有显露出太多主观上的谄媚。而是保持着冷静客观的笔触,忠实纪录了杜琪峰作为一位香港电影从业者和普通香港市民的内心:对大陆电影工业的不满,对自己过往作品的回顾,对个人局限的认识,对后进新人的支持和对当下香港时局的感想,当然还有最最重要的——对电影的热爱。

  眼下香港电影确实快死了,一年也看不到一部原汁原味的港片佳作。本地制作越来越依靠走“咸湿”和“粗口”这类低俗的方向,搏出位。就连杜琪峰也得北上,同内地合拍电影。这对于任何热爱香港电影的人,都不是一件好事。

  《无涯》也没有仅仅停留在杜琪峰个人或者是香港电影上,而是通过杜sir之口,把视角推及到“香港”整座城市。香港电影的不景气,是香港现状的一部分。香港的政治、经济、民生、同大陆的关系,都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怎么办?

  97香港回归时,我还在念小学。当时,学校发了一本介绍香港历史的爱国主义读物。在某个被大人反锁在家的下午,我没有写作业,而是拿起那本书,津津有味地看完了。结果,还因为看闲书,挨了打。虽然那本书都是官方意识形态的宣传,但其中有一个观点,直到今天我仍深以为然。那是一道选择题,大概是这样写的:

  香港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成就,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主要归功于:

  A.英国的殖民统治

  .香港人民自身的努力

  C.得天独厚的地缘环境

  正确答案是B。

  对,正确答案是,也只能是“香港人民自身的努力”。我相信这也是《无涯》的导演,和所有热爱香港的人们,心中的答案。

  《无涯:杜琪峰的电影世界》影评(七):學海《無涯》,做好電影要捱

  2013年,先後有兩部杜琪峰的電影接連上映,《毒戰》與《盲探》先後被形容為「突破性」的作品,接著杜琪峰又正在拍攝《單身男女2》與把舞台劇《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搬到銀幕,一個接一個的電影計劃正在進行,還有他提到在將來拍攝的《黑社會3》。年近六十的他講了一句,「到現在還沒有自己的作品」。這番話豈不是推翻自己的電影,非也,而是他對自己的要求高,而且是謙虛,對於聽者來說更是要學習的動力。看電影、學電影,是一個無涯的過程,潛心、虛心學習、反覆的思量、接觸微觀世界與大千世界的每一環都是正經事。杜琪峰的專業精神在林澤秋的《無涯:杜琪峰的電影世界》中被記錄下來。

  從粉絲到電影學生,從福建到北京再到香港,林澤秋身為香港的「異地人」拍出了一部相當到位、恰如其份、視點正確的電影。追蹤三年,期間杜琪峰拍了四部電影,而他也交出了這份畢業作品。一部看似是杜琪峰的「粉絲電影」,重點雖然落在杜琪峰的工作態度身上,但在紀錄片角度來說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有充份的資料搜集,絕無半點私人感情的投射。把拍攝對象拍得立體,淺白的讓片中的受訪對象講出影像的技巧與特點,也把視點對準他的為人與對電影、對社會的觀感。

  電影無分種族、貴賤、身份,一直以來內地人都喜愛香港電影、香港的文化,近年通關與交流也頻繁,討論「香港電影」的氣氛也十分熱烈。合拍與本土的爭議也十分多,有些演員說要把電影拍給七百萬人看,有些導演認為內地的市場巨大,認為電影是要拍給多數人看。爭議太多,本身在香港的社會氣氛也在爭論著各種議題。即使是「本土電影」也不乏那些「低俗」的電影,「香港電影」的定位引發多重的面向,內裡的精神與觀眾的口味向下流。近年來也有不少低劣的作品面世,杜琪峰表示對這些的作品十分反感,他又稱有些影人欠缺了自律,的確是有看法與道理所在。當電影作為一個媒介,就要有其承載力與承擔,然而總有些人愛踩界。

  從《單身男女》作試金石開始北上,到《高海拔之戀》、再到《毒戰》,杜琪峰面對的事情愈來愈多,有些影人抱怨制度,而他堅持要直視制度,電影就是革命,那《毒戰》就絕對是一場硬仗,既有港味又能與內地接軌,不失風範。從杜琪峰目前拍攝過的五十多部電影與過往在電視台的作品中,要全看過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在有限的時間內就只有簡而精。

  《無涯》的定位主要是放在九七後,銀河映像的成立到現在的面向。早在幾年前,林澤秋把對銀河映像的看法記錄在博客當中,如今親身化為光影情書,實在是替他高興。影片沒有被私人感情擺弄,懂得抽身看待事物,他讓杜琪峰佩服之如,他也令杜琪峰在工作上的一面呈現出來。命題離不開他的專注與努力不懈,杜琪峰並不是一個天才的導演,他的成功是在於他的努力與思考,在做事情時能夠專心與相信伙伴。在伙伴口中的他是一個很惡但很值得信任的人,有其人格的魅力。故此,在銀河映像中有一幫固定的工作伙伴,彼此的做電影、試驗電影。其中《奪命金》就是一個潛伏三年的項目,被形容為不一樣的「杜琪峰」。

  每一部電影都是特別的,他並不局限自己只拍某些「類型片」,即使是賀歲片如《嚦咕嚦咕新年財》、愛情片《孤男寡女》都會有他的參與,他懂得電影的搭配與演員的組合,看事情有遠見與視野。而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拍些比較「特別」的作品,在影評人口中《放逐》就是一部有想像力的西部片。《無涯》讓觀眾以淺白的電影語言嘗試了解在鏡頭、調度上的運用,帶有某種學習的性質,研究電影是長久的學問,內裡的除了涵蓋知識理論外,還有對文化流派的認知。無論是拍電影、看電影、寫電影都需要有所看法與消化。

  除了電影的技術與知識外,杜琪峰還致力在推動年輕人的電影文化,他推動「鮮浪潮」,為年輕人提供機會。而目前鮮浪潮出身的導演如盧鎮業(小野)與劉韻文也有自己的長片。的確鮮浪潮作品良莠不齊,但畢竟是為年輕人提供機會晉身電影圈,而他也身體力行,利用銀河映像的資源幫忙新人。而且在演藝學院的碩士班畢業電影中更擔任了監製一角,對新人的支持相當的多。

  年輕時,杜琪峰也發著電影夢,受到電影的啟蒙。長大後進入無線電視工作,行年二十四歲拍下第一部的電影作品《碧水寒山奪命金》,方才發現自己的能力不夠。那時的他可會想像今天的電影可以送到康城與世界的一級影展。鮮浪潮是一個給青年的機會與試練。現在有些青年人也比較急功近利,往往有些電影未經磨練就在影展裡推出,經驗不足。做導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背後更多的是要自省。熱情可以是無限的,但有熱情之外,對拍片的基本功夫還要打好,想一想為什麼要拍片。

  在多年的電影生涯中,真正讓杜琪峰轉折的是在九十年代中期與韋家輝、游達志、游乃海等人建立銀河映像。過往他的電影有很多的制肘與被控制,銀河映像的出現使他感覺到自己像個「導演」。在往後九七的市道低迷下,他依然絕處逢生,當時的香港電影面對著翻版與經濟不景的衝擊。而他也在那個時期開始拍攝作者風的作品。兜兜轉轉,只有生存才能夠生活,他在艱辛中求變,活過來了。引證了做好電影要「捱」。

  在杜琪峰身上看到的是很老土的香港特質,窮則變、變則通。對於香港的思索,在他的電影中也可以參透一二,《黑社會》對選舉的看法、《文雀》對舊物的消逝。在《無涯》當中能夠用他的電影透視一份他對香港的看法,電影、城市、人文三者是緊扣在一起的。這是電影粉絲了解偶像的情書,也是導演獻給香港的情書。

  學海《無涯》、專業精神與做人的精神更值得學習,在林澤秋的紀錄片裡看到這個人稱「惡」導演的人,心底裡其實是很友善的。而香港的文化也不只得「性愛大觀園」或者是「粗口戰場」,香港文化有他,有銀河映像。而銀河映像還有游達志、歐健兒,逝世的司徒錦源也曾經是銀河的一份子。未來銀河的路還很長,但肯定的是無論是誰接班也好,以杜琪峰為核心的專業形象將會承傳下去。

  Text/Dorothy

  《无涯:杜琪峰的电影世界》影评(八):暴脾气的大导演,好脾气的教育者

  纪录片的开头就是江湖外号“杜大炮”的杜sir在《高海拔之恋II》的片场发飙骂人,他的火爆脾气是出了名的,听说有女演员被他训哭过。但看杜sir平常的照片,倒是一副慈眉顺目和蔼可亲的长者模样,很难把这种温和的形象和片场夹着雪茄严厉骂人的他联系起来。细细想来,其实并不矛盾。杜sir的粤语采访中夹杂着一个反复出现的英语单词,这个词就是“professional”,翻译为“专业”,它首先是一种态度,其次也是一种能力。他并不针对被骂之人本身,而是那个人不professional的表现。一个执导过无数经典影片的大导演,他是专业的,他也要求在他的电影团队里的每一位,无论职责是什么,都要做到专业。

  说到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枪火》,原来拍摄之时银河映像正处于最为艰难的时期,艰难到付不起片酬,请的演员都是友情帮忙,甚至自带道具,艰难到拍摄时间非常有限,只能在十多天之内某商场暂停营业的半夜开工,艰难到后期剪片时除NG画面把能用的胶片全部剪进去才能凑足一部电影的长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经典的枪战动作片诞生了。

  杜sir的天马行空也早有耳闻,开拍时没有剧本、只有大纲,边写边拍、边拍边改,他相信每一部电影都是有其自身的生命的,能引着他和他的伙伴们往前推进,角色也依着个性发展出后面的情节,过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可能顺利也可能困难,但是终有结束的时候。真是个很大胆也很自由的导演。

  凭借他执导的影片而而获得影帝的演员有很多,杜sir说他其实并没有给演员太多的指导,只是去捕捉演员最容易发挥的方面,是顺着演员去修改剧本的。那个“捕捉”和“顺”才是最难模仿的吧,只有功底深厚的大导演才知道信任和放任之间的差别。

  纪录片最让我意外的是后半段的“鲜浪潮”,原来他在培养电影新人的时候是如此的有耐心、好脾气,以及,自己背负了来自老板的压力,而给予新人更多的开拓空间和自由。没想到杜sir除了是个暴脾气的大导演外,还是个好脾气的教育者。而且,他做这些,是真的能从中获得快乐的,并非迫于社会责任和道义。这一点让人很感动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杜sir还是一贯的敢讲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3961567011026760

  “我是一直都不喜欢审查的。电影本身是自由的。但是你要进入那个市场,就要守他们的规矩、按那个游戏规则。”

  “如果接不上地气的话要死,那就死呗,有什么所谓。”

  希望杜sir继续保持他的风格,拍出更多的经典,希望审查制度不要过多地束缚了他的电影。

  《无涯:杜琪峰的电影世界》影评(九):“谁人都可以”

  说是评论,其实更多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作为多年银河映像的影迷,杜琪峰一直一来是我最喜欢的香港导演。也几乎每年都会把他的代表作重温,哪怕是再熟悉的镜头,也会再次激动一番。

  这部纪录片更像一个围绕杜导和身边人物的采访合集。也是第一次这么高密度的看到镜头后的老杜如何对人生,对转变,对当下,对香港的不同看法。也因此解释了很多之前看片中的镜头意图或情景设置。

  老杜是个怀旧的老匠人,有着那一代质朴的香港人最突出的信念、坚持、梦想、谦卑、奉献精神。每一点的一次次累积与释放,促就了今天的银河映像。从管理的角度而言,老杜带领了一群有梦想、又坚持梦想的人描写一个个当下的香港百态。想来,自己以前必不会有如此的感受,今日自己也带领着小伙伴们创业,中间的艰辛与坚持、不甘与迎难、离散到聚团,每一个中间的过程其实就如同不断向前的银河映像。

  很庆幸自己喜欢的导演真实的一面是这么让我钦佩。

  最开始只是找份工(朴实,谦卑),因为这份工可以让我看到更多的“人”(享受、智慧)。

  一直以来,最喜欢杜导的《柔道龙虎榜》,这是唯一一部杜导电影里面让我看到“非宿命论”或者说励志情怀的。年龄?性别?现时的苦难?困惑?只要你改变一个看法,生命就是一种流动。

  :终于明白为什么大陆为何找不到很多链接,黑社会2的片段和老杜对政治的言论确实略显敏感。

  :大爱PTU和文雀。也因此在香港工作期间特别跑到各个地方找文雀里面的场景。也算是年轻时小影迷的任性了。

  想起以前在香港电影资料馆里面看到的一本书。

  《无涯:杜琪峰的电影世界》影评(十):充满爱的杜导

  已经不记得第一次看杜琪峰的电影是什么时候,是哪一部电影了。但是每次有银河的电影新上映,总会看到很多评论,出现非常多的老杜或者银河映像的粉丝,在说他们有多热爱老杜的电影。而自己看过银河的电影也不算少,从《枪火》,《黑社会》,《暗战》到最近的《三人行》,虽然觉得大部分都很好看,但始终没有产生热爱这种感情,也无法体会这种感情。我经常自诩为好奇心是我最大的乐趣,一个人是如何被他的粉丝所爱上的,也是我的好奇所在。因此,这部《无涯 杜琪峰的电影世界》,非常精确地吸引了我。

  先说纪录片本身,看完才知道是年轻导演的作品,给我感觉像命题作文一样,在观看的过程中我很不由自主地归纳起每个段落的主题词……但是便于归纳中心思想不代表不好,实际上,片子给我感觉是很工整,但是也带给我很多感动。

  一开始,出现的是杜导在拍《高海拔之恋2》中对内地工作人员对不专业的不满与发脾气,似乎很符合我们对杜大炮的印象,从此勾勒出他的专业性,以及高标准的要求。然后,与发脾气这种给普通人的坏印象作对比,观众接下来看到了他不断强调的“专业人士”,在每年至少一部电影的情况下对进步的追求,包括长镜头这种“折腾所有工作人员”的尝试,对火灾场景的高难度挑战,在整个香港电影的低潮期拍出了《枪火》。以上种种都表现出了以杜琪峰为船长的银河映像这个招牌对于电影工业的坚持与尊重,工业在这里真的不是一个贬义词。

  除了这些,他在电影屏幕空间,构图,用光,氛围,人物气氛的方面,又表现出了非标准化的一面,这也是他的风格吧。说到风格,杜导最大的风格估计就是无剧本了吧。虽然同样是无剧本,但是和王家卫不同,杜导的电影更像是一件独特的工艺品,像b&o的音响一样,很美,是你能感受他的美。但是艺术更能让你感受到他的余韵(《一代宗师(3d版)》对我的影响很深)。影片的最后部分,是杜导个人最可爱的几面,他对后辈的提携,无论是在银河内部还是对“鲜浪潮”对尽心尽力;他对电影“艺术”两字的谦逊;他对香港,对电影大写的爱,都是以一个可爱老头的面貌真切体现出来的。其实,看完了这些,我也想清楚了自己为什么对杜琪峰始终算不上热爱。他,是一个对自己的一生事业,香港电影,有着一种自信而尊重的热爱,他,也是一个扛起了自己牌子的匠人,而匠人,即使你不是他的受众,也绝对值得尊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