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奇葩来了》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奇葩来了》观后感10篇

2018-01-15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奇葩来了》观后感10篇

  《奇葩来了》是一部由牟頔执导,马东 / 蔡康永 / 高晓松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葩来了》观后感(一):《奇葩来了》几个不好的倾向

  《奇葩说》第三季有几个不好的倾向:

  1、用情怀堵嘴,把选手观点中的“可疑”的不正确,扩大成“确定”,然后进一步变为“可憎”,自己站上道德的高地,这方面高晓松、马薇薇最明显

  2、所谓多元的价值观,越来越多通过主动标榜,而不是通过不同选手的观点来暗示,中间穿插越来越多说教式的纯字幕,也显示了节目组的表达欲之强,这多少有些喧宾夺主;

  3、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一种属于小圈子自得其乐,异类越来越少;

  4、把个人喜好置于逻辑思辨之上。

  1月30日这一期,蔡康永守住了节目的底线,给予了观点基本的容纳空间,让人失望的是,甚至马东都有些被高晓松带跑偏了。

  当然,节目目前仍处于筛选人员阶段,真正的观点混战还没展开。希望以上的担忧只是节目某个阶段的临时产物,而不是全部。

  总结起来就是:因为《奇葩说》提供了真正不同的声音,也因此承担了太多的期待,无论是观众,还是节目组本身。而这份期待,目前有逐渐变成强行说教的倾向。价值观一旦变成字幕或户外“大字报”,也许就离背弃更近,而非笃信。

  《奇葩来了》观后感(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第三季『海选』

  海选真的没必要专门开这么一挡预热性的节目。选手的论述很多情况下是在『卖』自己的故事,秀自己的节操。这有点像当下的一些选秀节目,让人觉得空洞无味。一成不变的套路,已经看腻了。以前看奇葩说,喜欢的就是海纳百川的包容和遗世独立气质。。。

  结果来了一些过气网红之类的真是让人很无语。。。

  再说同性恋这个事吧。我个人认为现在网上对于LGBT的讨论更多是对于这一新鲜事物(对于中国社会大众来讲确实是近几年才开始关注)的『消费』。这就好比是一场马戏团的表演,观众虽然很钟意精彩的节目,可终究还是认为表演的都是畜生。在这一点上,感觉奇葩说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其次,我认为奇葩说是『辩论性质的娱乐』而绝不是『娱乐性质的辩论』。辩论是极其严谨的,奇葩说有些的辩论过程事实论据方面根本站不住脚。所以这本质上还是娱乐节目,大家看着开心就好,没必要过多的标榜什么。

  在『晓松奇谈』里面,大紧同学谈了好多关于包容,关于情怀的东西,但是这些在奇葩说里面却统统不见了。心中有诗和远方,但行为举止确实世俗化了。似乎『异见者』就要被打压,留下的都是会表演会渲染气氛的。包容度早已不在。

  吐槽了这么多,还是希望第三季的正片能好看一点。这年头有这么一个综艺也不容易,别变味了。

  《奇葩来了》观后感(三):奇葩的存在,是允许

  2016的《奇葩说》已经播第4集了,先说下印象比较深的几位选手:有一个说评书的,他善用用中国传统文化,讲完一个故事引出一个道理,使辩论情境化,水平也得到升华;有个台湾黑道老大女儿,小时候妈妈卖掉,又被奶奶买回,学会做人,充满正能量,只要现状活得有激情,就无所谓浪费;颜如晶的师兄,很抢手,相信接下来会一展实力;大胸妹,呵呵呵,看之后的表现吧,反正目前觉得不咋滴;王嫣云,之前网上热传的人大苏紫紫,通过裸照来引发人性讨论,很佩服她的勇气,她的态度让人感动,愿意说出曾经被人不解行为的原因坦诚成长;还有个说相声的来了,最后离开,场上不入戏,用他自己的话“可能相声真不适合辩论,聊不到一块”;此外,《康熙来了》停播,引来挺多粉丝的“寻仇”,有个“康熙来了接班人”来到现场,叫大王,很有范,也算是触到蔡康永的肋点,蔡康永透露,之前做《康熙来了》,他不够自我,主持人是为来宾服务的,要为他们说,而如今他可以为自己说,说自己想说的。

  趁周末两天看了4集《奇葩说》,觉得这是个很棒的节目,允许多元化的存在,允许~

  近期的辩题有,恶劣天气点外卖是不是有罪?发现好朋友对象出轨要不要告知?高材生当全职太太浪不浪费?…

  以上仅供参考,欢迎更多的朋友参与讨论

  《奇葩来了》观后感(四):奇葩来了笔记

  只摘取个人喜欢的记录

  20160119

  art 张晓晗

  张晓晗:对于做节目的人来说,可能这就是一个工作,可是《康熙来了》是我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第一次看康熙的时候,当时就是吓尿了,因为那个时候上小学,就老师还是有好人啊、坏人啊这样,然后我看康永哥不管访问任何来宾,都只是讲他们生活的故事,从来不会给这个嘉宾说他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些很奇怪的人,然后康永哥还是很好地在聊他这些,然后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就觉得我自己是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然后勇敢坚持下来的。

  蔡康永:这个真的比对于康熙的收视率的夸奖要令人开心太多。

  马东:但这是真实的。

  蔡康永:小孩子能够摆脱老师对于善恶的评断,然后从一个节目当中相信那个主持人,觉得一切都是可以容许的,十二岁的小朋友

  张晓晗:就因为很酷啊,就觉得我要长成很酷的大人,不是他们希望成为的某种人。

  蔡康永:可是这个态度难道不会使你在学校教育的时候遭遇困难吗?老师可能会希望你采取一些立场。

  张晓晗:我觉得会,但是因为有你对他们的理解,我就觉得我总是会碰到懂我的人这样。

  蔡康永:所以倒过来我要谢谢你在节目叫停的此刻你还愿意告诉我这件事情,谢谢。

  ……

  马东:康永哥你知道,我就借着她的话来说两句对康熙的感受。很多人说康熙是什么共同记忆,是一个现象级节目或者是,甚至是一个文化现象,但其实所有这些词,可能都还是无法真正总结,因为我们离太近了,你才停嘛,对不对。你多停几年就好了(哈哈哈哈~~~)。不管它是现象级也好还是什么也好,那只不过是从一个制作商业角度去讲,它核心还是它是有价值主张的节目,所以它会影响别人,而真正能够长期影响观众的,只有价值主张。

  蔡康永:我很惊讶是从一个她说她十二岁看节目的人口中听到这事情,因为这是一个多么隐藏的价值,这不是来参加《奇葩说》我有机会主动地把它说出口,它是一个我永远都把它收在我的口袋里不说出口,靠着做来发生的事。所以连一个小孩子都能收到,我太惊讶了。

  马东:这种东西叫力透纸背,我就顺道那个表达我的敬意。

  (注:康永哥说“小孩子能够摆脱老师对于善恶的评断,然后从一个节目当中相信那个主持人,觉得一切都是可以容许的”的时候是很惊讶的。

  回想过去,还是个小学生或者中学生的时候,常常会以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要求自己,一旦被老师稍稍否定的时候,就觉得心里难受。从小到大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称赞,老师们在我的中小学生涯中都发挥了很重要的影响。如果说我并没有依照老师的善恶评判去指导自己的行为,或许我就不会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每天看看电视随便写写作业就过去了,也许比现在过得更糟糕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我摆脱了老师的好学生与差学生的评判标准,那么,或许我从小就可以开始寻找自己、做自己,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并且实践它。我以前常常觉得自己其实并没有受到老师这方面的影响,我觉得自己本来就是想要当个有好成绩的好学生,可是我也感受到自己是很在意老师的评价,(这跟讨好型人格有没有关系呢?)以致于现在念至大学,其实并没有人在乎给我任何评价,我也不知道需要在乎谁的评价,慢慢地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从前是老师给我设定标准,现在的情况时需要我自己给自己设定标准,然而我却不知道该给自己设定怎样的标准。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有很多很多的答案,又或者说是没有答案,因为很多都只是个幻想。大家都说迷茫是每个人青春时的常态,我也觉得这很正常,只是,如果从小的时候我就懂得去寻找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答案,去做一个真正的自己,那么现在的我是不是就不会这么迷茫?是不是就可以更好地去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努力奋斗呢?找到一个真正的自己,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我想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还记得初三的时候,老师让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上台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我也就正正经经、规规矩矩地说了些话,而另外有一个同学是个比较爱玩的女生,她一上来还比较正经,但说到后面就说平时玩下游戏,打打球,类似作业随便做做就好了的话,把老师也气笑了,当时也只是觉得很好笑,可是现在想来我是多么羡慕那个女生啊,那就是真实的她啊,而且她的成绩也很好,也不需要管其他的人有什么样的看法。想来学生时候的我应该是挺讨人厌的吧。

  最近在粉tf男孩,之前我根本就没听过这个名字,只是在全员加速中的节目里发现有个小男生聪明而且挺好看的,就去搜他们了,然后就粉上了。很多人觉得我是因为他们长得好看所以粉了他们,虽然这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啦哈哈,但是我觉得一个小男生从小开始就可以为一件事情努力了那么久,而且他自己也喜欢唱歌这件事情,我就觉得很棒、很勇敢。因为做一个歌手,或者说进演艺圈,对一个普通的人来说难道不是很需要勇气吗?这意味着你可能要付出很多的代价,你要走一条和身边的人不同的路,而且失败的概率很大啊。也或许因为年轻就是资本,所以他也敢去闯。但是想想,如果我小学的时候也说要开始去做歌手,小学还可以应付,但是到了中学,课业开始繁重的时候,是会有一定的影响的,必须就要牺牲其中一方的一些时间。他们也说到,现在不是用休息的时间来工作,而是用休息的时间来学习,也就是说他们现在是把重心放在了工作上。试想想这样的一条路,你并不知道未来的结果会怎样,而另一条是大家都在走的路,很平稳,如果放在我的身上,我想我不会有勇气去冒这样的险。而他们追逐梦想的勇气,是我一直以来缺失的,成为一只姐姐粉,可能是弥补过去自己那个没有勇气的青春吧。希望这些走自己的路的人能够一路充满勇气,活出自己。)

  20160129

  马薇薇:水可以熄灭火,水不会改变火。你认为神圣的永远不会被玷污,而如果你认为可以被玷污,是因为它本来就不够神圣。

  20160130

  “小巷又弯又长,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追求尽如人意无愧于心哪个更愚蠢

  罗淼:追求无愧于心更愚蠢一点。因为很简单,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能做到无愧于心呢?就是你坚信你的某一套价值观能够解释世界上的所有问题,你只要完成了这一件事就无愧于心。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忠孝难两全,我但凡做到了忠于君主,我就会因为没有尽到孝道有愧,我但凡做到了孝道,我因为没有忠君而有愧,那什么人才可以无愧呢?他说为了忠君,父母完全可以不要,为了父母,家庭国家我可以完全不要,这种人才可以无愧于心,但这种人是很可怕的你知道吗,因为他会对明明造成了伤害的一些人觉得这些损害是必要的,必须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这种人很可怕,可怕的背后就是愚蠢,因为他不相信这种世界上价值是多元的,是需要面面俱到地去照顾的,每个人都会留有遗憾的,一个没有愧疚,没有遗憾的人,往往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这个人的地位越高,造成的灾难就越大。……

  马薇薇:好,问一下,更可怕跟更愚蠢是一回事吗?刚才你举的例子只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在乎,只在乎自己的感受的话他是更可怕的,更可怕的人跟更愚蠢的人是一回事吗?

  罗淼:这种可怕来自于他的愚蠢,因为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他觉得自己坚信的就是对的,愚蠢导致了他的可怕。

  马薇薇:那有没有可能他坚信的事情是对的,结果这件事情真的是对的呢?

  罗淼:这件问题就出现在这个地方,我的观点是,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价值观可以绝对地解释世间的所有问题,当你笃信一件事是对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你字其他地方牺牲掉了一些东西,如果你自诩为牺牲的那些东西都是不必要不需要考虑的话,那你这个时候就是一个愚蠢的人。……

  马薇薇:不,这只是论证了你的邪恶,不是论证了你的愚蠢,同样像你举的希特勒的例子,有人说希特勒是疯子,有人说希特勒是最大的恶魔,但从来没有人说希特勒是个蠢蛋,谢谢。

  黄执中:你刚刚告诉我们说,笃信一套价值观的人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我们应该要相信多元的价值观,相信多元价值观这件事情是你所笃信的吗?(哈哈哈哈哈~~~~)笃信这套价值观的你是不是一种愚蠢呢?

  蔡康永:我跟高晓松一起做奇葩说这个节目,我们最大的乐趣不是发挥我么自己的想法,而是我们看着辩手们一边辩论一边变成了跟原来不太一样的人,但那个不太一样是往我们觉得开心的方向走,他带给了我们一些惊喜,也带给他们自己一些惊喜,所以那个是乐趣。

  (注:康永哥这番话是为了拉票哈哈,不过这番话让我想起了燃烧吧少年。我想每个人应该都乐于看到改变,乐于看到不一样的,更好的自己,而改变对我们来说,又是一件朝有抵抗力的方向走的事情。)

  20160205

  马东:姗姗,你可能特别想成为一个主持人,主持人的培训里边最大的一个问题,首先我不认可那种培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主持人要接话,就是话不要落地,这是最大的误区。主持人因为要接话,变成不过脑子,然后形成惯性的接话,这些话就叫水词,主持人不是话越多和越快越好,主持人是经过选择决定说还是不说更有价值。

  (注:生活重在反思。)

  恶劣天气点外卖,我是不是有罪

  董婧:我的观点是我有罪。当时看到这个辩题的时候,我就一阵激动,我觉得我太有话要说了,我曾经就做过一个这样的案子,是一个工商调解,一个外卖员在送外卖的时候不慎滑倒,正好头磕在了路边,颅内出血,当时就被送到 ICU,而他就职的那一家小饭馆,是一个专门送外卖的饭馆,门面很小,只有几张桌子,老板当时就跟我说,你让我把这家店都卖了,我也赔不起他的这个医药费。其实我是去做调解的,但是那天很无奈,但最后节目的结尾我把这个外卖员的银行卡号打在屏幕上,希望社会上的好心人能够给他捐款。那天向我们爆料这个新闻的就是点外卖的这一位顾客,事后我就问他,我说你为什么要打我们电视台的电话,冒着要上电视的风险,他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在想如果那天我没有点这个外卖的话,他是不是就不会摔倒了,我就是有一种负罪感。负罪感,我觉得这就是这个辩题真正在讨论的东西。所谓有罪,并不是宪章法典上的条文,而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心理感受。……所以,我在想,作为一个恶劣天气点外卖的顾客,他的负罪感是从何而来呢?我觉得就是我花钱,给别人添麻烦了,我为什么在恶劣天气要点外卖,因为我担心冷冷的风雨在我脸上狠狠地拍嘛,我担心地震、泥石流和海啸直接把我带走,我怕承受这些,所以我花了小小的外卖费,让外卖员替我去承受这些。我通过花钱,把己所不欲施与了人,而这,就是我负罪感的来源;我们看看那些外卖员,很多比我都大不了几岁,他们中的百分之八十没有劳动合同,几乎百分之百的人都买不了工伤保险,如果他们受了伤,没有人可以给他们保障,恶劣天气来临的时候,我的父母想到我,穿着睡衣窝在沙发上,等着人送饭上门,他们的父母想到他们,穿过风雨,为别人去送饭,这份心疼,就是我负罪感的来源。当我承认我有罪的时候,有什么意义呢,我承认我有罪,会激发我内心的善意,我愿意当他来的没有那么快,饭没有那么热的时候,不要给他脸色看,我愿意打开门看到他的时候,给他递上一杯热茶,当一个外卖员穿过风雨来到你门前,你打开门,看到他湿漉漉的、风尘仆仆地站在你门前的时候,你可以说:对不起,我让你受罪了。你也可以说:这是你的钱,出门左转。前者,就是负罪感所引发的善意,后者就是我们所谓的职业使然,如果一定要在这中间做一个选择,我宁愿承认我有罪。承认我有罪,能够让那个穿过风雨给我送饭的人有一点欣慰,有一点甜地离开我的家,我觉得这就是承认我有罪最大的意义。

  高晓松:……你冷冰冰的逻辑,观众不会真的产生共鸣,但是你这个,为什么我持这一方,最终我为什么要走这一条路,是因为它激发了我人生的善意,这件事情简直太好了。说明什么呢,说明坐在书斋里的读书人,真的要走出去,真的要做田野调查,真的要在街头了解百姓。我们已经自诩自己都已经是无所不知,但你说的很多事我们完全一点都不知道,听得真的很有触动。

  (注:终于等到你~一直觉得奇葩说就是缺少了这么一号人,接地气的人,不是小众圈子,不是私人生活,而是普遍大众的生活常态,能够由此往上升一层,搬到辩论的台上。这一次觉得高晓松说得太对了,很多时候觉得读书人就是缺少了一种实感,总是有种空中楼阁的感觉,其实我自己也是一个样。还记得做毕业论文的时候,我们组有好几个都是查阅文献的方法,答辩的主席看得出来是很嫌弃我们的,我想他心里肯定是觉得学生作为一个学生的样子,好歹要有个实地的研究和调查,要去接触,要去做,读书人不止于“读书”。“理论联系实际”是硬道理,理论可以指导实际,但现实经验是理论基础,所有的理论都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没有了现实的经验就谈不上什么理论了,这是本科的学习当中,老师带给我最大的感触。读书人以“读圣贤书”为傲,但是不能忘却这些圣贤书都是从生活中来。很期待董婧的表现。)

  《奇葩来了》观后感(五):对事情没有态度才是最强的态度

  讲真,作为一个从第一季一路看到三季海选结束,一期不落的比较铁的粉丝,心情略显复杂。必须说在这个各种综艺节目层出不穷的时代,能以这种独辟蹊径的方式杀出一条血路,虽然目前只是网播,我还是真的很看好奇葩说的未来。

  一二季已过太久,就不多做评论,只是想感慨一句,单从三季海选就能看出金星和高晓松的差距,就浪不浪费的问题上,高晓松的正态分布解答简直是太有力的还击。

  第三季看到第四期内心一个大写的失望,我曾经钟爱的那个选手每句话都能做成弹幕,马东每句广告词都是笑点,看所有辩论都深深羞愧自己知识储备不足,集大道理与表情包于一身的优秀节目终于还是陨落了吗?海选选手的阵容真是把我吓到了,起码都是叫的出名字的网红,上场就开始说父母离异的让我误以为走进了好声音片场,主持人过来挖角什么的也是大写的WTF,大概打辩论出身的那几位就是最没有关系的同学了吧呵呵。说好的严肃的辩论节目呢喂,难为导师还要留面子给个侯着。。。

  愤愤不平的时候也上微博吐槽了两句,收到的回复是超模可以作为队伍颜值担当,而显然辩论担当老奇葩里面不要太多。我也是白眼翻到无力,你要看颜值担当你去看走秀啊喂。当然毕竟这只是一个综艺节目,也想吐槽我自己一句,你要看辩论担当你去看星辩国辩啊,然后我就去看了,可能没找到对的资源,反正是被画质和音效扫了兴,我连执中欧巴的正脸都看不清啊难过。。。

  后来三季海选看完了之后我才幡然醒悟,按照一个队6+9这种阵容,我觉得除非导演不要脸的从冬天拍到夏天,不然那些让我们觉得不知道为什么被录取了的综艺少年们,应该是会在前两期贡献些笑点颜值后就被光荣淘汰吧我猜。最后能撑起严肃辩论环境的依然还是那些我们爱过的可爱的人们哈哈。

  三位导师是真的爱。蔡康永真的熬的一手好鸡汤,语言的魅力不在于你阐述的道理有多少人认同,而是你能把这个道理用最恰当的词来描述,让不认同的人也只能点头说哦原来还可以这样。也无怪乎蔡康永在第二季要出来澄清自己所站过的几个持方,他就是有这种绵里藏针的能力,浅言陈述,深理入心。

  相比起蔡康永的鸡汤风,高晓松就来的太干脆直接了。每当他用一个个历史事例来佐证观点的时候,我都是一边骂装什么逼一边扇自己耳光说看好了这才是人丑就该多读书的典范!如果说蔡康永是我们印象中的老好人,即使错过也要给出让你暖心暖意的好理由,那高晓松就是个性张扬且有足够资本让他爱憎分明,不喜欢的人那真是两句话都听不完就干脆的给个走开呀。

  马东当然不用多表白,实话说在奇葩说以前确实是不认识的,然而认识了之后真的是爱的难以自拔。鸡贼的打广告,及时的抓笑点,睿智的控制全程节奏及化解尴尬,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情商高才能在这个社会长久的笑下去啊!对了说了这么多,我选胡渐彪,这是一个颜狗终身信仰和骄傲的原则哈哈哈。

  爱这种走心的节目,虽然目前的选手阵容和插播的各种强行鸡汤的剪辑让我略有失望,但是依然抱期待。能让我一边看一边反省自己该多看点书,一边听一边想我应该怎么说话,欢乐的看着一群人撕逼还能体会到人应该拥有包容的价值观,学会从很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节目已经赢在了起点上了呀~

  最后的最后,标题来自霸气的薇薇姐,虽然水火神圣之说被太多人引为金句,但我最爱她“我很少在辩论场上表达自己真实的态度,因为我对很多事情都没有态度”,女人就该活出她这种精彩~

  《奇葩来了》观后感(六):“马晓康”再合体,奇葩们终于回来了

  可能《奇葩说》是为数不多的几档被众网友始终期待的网络综艺之一,因为其大尺度的话题、没有节操的辩论观点,以及每期都有的各式金句,都已经成为了网友们津津乐道且乐此不疲的高品质谈资。

  至于为什么《奇葩说》会成为互联网自制综艺的一个爆款,想必经过前两季的节目,大家已经有了各自的答案,也无需冷眼君再过多证明。

  那到了第三季的《奇葩说》又会有哪些变化,又会用哪些热点话题吸引网友们的持续关注呢?冷眼君慢慢跟你来分析。

  海选扩充,变独立先导节目

  可能第三季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在《奇葩说》的正式节目之前,增加了一个叫做《奇葩来了》的先导节目,目前已经播出了前两期。据了解,《奇葩来了》将会总共播出8期,分四周播完,这一季的新奇葩选手都将从这8期节目中产生。

  我们把时间往前倒一下,看过第一季《奇葩说》的网友应该还记得,当时节目一共播出了四期海选节目,分两周时间播完。但是到了第二季,传统的海选环节被放弃,而改为通过新老奇葩的实战辩论,选出最终能继续留下的选手。

  而到了第三季,传统的海选节目回归,不仅延长至8期,还以《奇葩来了》作为一档单独的先导节目而存在。所以这一调整,应该是目前看来的一处最大的变化。

  将海选的体量增加一倍,并且作为独立的先导节目而存在,应该说是节目组深思之后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这恐怕得回到“海选”这一特殊的内容形式上去分析了。

  为什么很多节目都会有海选,尤其是众多音乐选秀类节目,更是将海选放大到全国几大赛区?从节目组的立场出发,一方面是希望能从众多的选手中挑出真正符合自己节目要求的人,而另一方面则就是希望通过海选中的各路神仙妖魔,迅速制造话题,吸引网友们的关注。从网友的角度出发,为什么很多选秀节目,网友会对某些选手那么死忠,就是因为他们是看着这些选手从海选一步一步晋级到最后的,这个过程是网友乐于参与的,是情感的累积。

  之所以第二季没有海选,可能是考虑到时间周期非常紧,对于一个连续运转的团队来说,是很难操作的。所以到了第三季,加上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海选回归也就成了必然。

  但是将海选扩充至4周8期,冷眼君唯一担心的就是能否持续的有话题爆点,让网友有耐心坚持看完。第一季的海选制造过“清华学霸谈迷茫引高晓松怒批”这样的话题,一下就让节目成为了网友热议的焦点。那到了第三季,还能有多少类似的劲爆话题能够支撑8期节目稳步前进呢?

  所以,冷眼君对扩充海选并独立成节目持赞成态度,但是希望能在这8期节目中持续且有节奏的制造爆点事件,让网友对此形成为一种习惯,那就算成功了。

  规则的微创新让节目屡有新鲜感

  第三季节目,“马晓康”再次合体,也让节目回归到了最初的话语体系中去,而这更像某种轮回似的,即便自身都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还是会再次聚首。

  在这一年里,高晓松离开了恒大音乐加盟了阿里音乐,蔡康永主持了十二年的《康熙来了》也正式落幕,马东也从爱奇艺辞职创办了米未传媒。就像是约定好了似的,彼此都带着新鲜感再次合体,一定会碰撞出不一样的味道。

  这三位的变化注定将给节目带去一些新鲜元素,那回到节目本身,导演组也在煞费苦心的进行着调整。

  第一季结束后,很多网友都在问,第二季会怎么做,那些刚捧出来的奇葩们就不要了吗?结果第二季的做法就实现了新老奇葩的对战。那第三季呢,还是新老奇葩的对战吗?不,这一次进行了战队分组,由前两季的冠军作为队长,分别挑选前两季的人气老奇葩组成战队,然后再通过海选,增加各自的队伍人数。

  分战队的这一微调,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从一开始就将整季节目的线索进行了初步的设定,增强的对峙感,让火药味从海选就开始产生。另外,有了战队之后,也让8期的海选在逻辑上得以成立,都想争夺优秀的选手到自己战队就成了贯穿整个海选的基本动机。

  低调的造星平台

  《奇葩说》可能相对那些阵仗奢华的音乐选秀节目,有些低调而朴素,但是其造星能力却丝毫不弱。第一季捧红了马薇薇、范甜甜、肖骁和颜如晶,这几位也成功签约了米未传媒,当然还有艾力、姜思达和花希也是人气很高。第二季捧红了邱晨、陈咏开、陈铭和樊野,其中樊野也因其俊朗的外表签约了米未传媒。所以,大家都逐渐意识到,《奇葩说》绝对是一个低调的造星平台。

  于是第三季,越来越多想红的人蜂拥而至,不仅包括半红不红的人,也包括过气的娱乐圈边缘人物,每一个人都是抱着一颗想红的心来到节目,而且不惜从海选开始自降身价进行面试,可见这个平台的魔力有多强。

  从前两期的《奇葩来了》可以看到众多熟悉的面孔,不管各自举着怎样的旗号、被导演组设定了怎样的标签,都掩盖不住内心的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史航这样的大神级人物来参加确实意外,一出场,就引来全体成员起立欢迎,后续言之凿凿的论点也是让在场众多老奇葩所叹服。当年的选秀鼻祖选手师洋居然也来了,自带话题的这位完全是第二个肖骁。好声音选手王韵壹也来到了《奇葩说》的舞台,综艺节目串子大王也找了一个康熙接班人的点强势回炉……

  这还只是前两期,相信后续应该还会看到更多熟悉的面孔。可能这里面有些人是真的为了红,也有的人是怀着偷学技艺的心态来的,但不管怎样,这个平台已经变成了另一个造星平台,是进入娱乐圈的又一条捷径。

  《奇葩来了》+《奇葩说》,第三季的战线将比以往更长,但也相信欢乐的时间也会更长。

  《奇葩来了》观后感(七):跟着奇葩学社交

  如何用一句话让别人生不如死?

  这是小燚最初想用的标题。

  这句话看起来好狠,你知道我是轻易不会使用这样的技能的。

  其实这是我看完《奇葩说》第三季海选后的感想。

  这不是小燚第一次推荐这个节目了。离开央视的马东做了一件很颠覆的事情,而且做得很棒。他的公司打造了一个个性十足的互联网辩论节目《奇葩说》。

  《奇葩说》每次都选择些很接地气儿的辩题,比如领导傻X该不该告诉他,下雪天叫外卖有没有罪,不会社交会不会被社会淘汰等等。辩论双方更是高手如云,且一个比一个年轻有才气,最后更有高晓松和蔡康永两位导师画龙点睛,把整个辩论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在很多节目第二季就开始乏味的时候,我却在《奇葩说》的第三季海选看到了更多惊喜,感受到更多火药味。

  惊艳!我想这样形容。

  今天小燚想从社交的角度来聊聊《奇葩说》。

  1

  社交的前提是传递有效信息

  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被我们称为社交。而人与人沟通的首先前提是传递给对方有效信息。

  在《奇葩说》,一个选手要想在海选中脱颖而出,首先要做到的是在有逻辑表达的基础之上,在现场有效输出自己的个性及观点。

  尽管《奇葩说》是一个标榜个性的节目,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其辩论的基本属性。因此高效流畅的表达一定是每一个奇葩的基本功。但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在海选过程中看到,有些选手一味地刻意放大自己的个性,或是强烈表现自己以为很好、其实很糟的一面。最后却忽略了最基本的观点表达。

  这样的选手多数是被淘汰的。

  社交场合中亦是如此,如果你希望赢得对方的认同,首先要传递给对方有效信息。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人们在社交场合的专注度越来越低。如果你没有理清自己的思路,最好不要随便开口。

  一个逻辑糟糕的表达往往会令对方找不到你的重点,接下来会导致对方失去耐心听你接下来的表述,即使你认为自己还没开场,可在对方心中你早已落幕。

  2

  社交的重点是善于倾听

  《奇葩说》是一个辩论节目,有来有往的正方反方也是要互相倾听的。因为你必须清楚对方辩友表达的主要观点,然后在其观点中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进行反驳。

  而社交场合中,倾听是为了更好的交流。社交中的交流是双方最为期待的。因此个人的观点表达是基础,认真聆听对方的表达,理解他人的思想和目的,才能更加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尽可能与对方形成交集,从而达成交流沟通。

  《奇葩说》的辩论过程中,最难看的不是瞬间冷场,而是辩论一方根本没有理解对方的表述,却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理清对方的主要观点也是一种技能。善于聆听的人甚至无需进行过多表达,即能赢得对方认可。

  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想到了很多角度,但最终还是决定保留这两点,一是清楚表达,二是善于聆听。它们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

  我发现很多时候道理都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它们包裹了华丽的外衣或伪装成了陷阱。

  但其本质,还是那么质朴的存在。

  ———— END ————

  更多文章,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燚见(ID:xiaoyizhijian)

  燚见——来自新乡,坚持原创。关于读书、电影、美食、音乐。

  《奇葩来了》观后感(八):也说大胸女和高晓松

  在看到大胸女求抱高晓松的那一刻,我不仅尴尬症得无可救药,而且深深觉得节目组不仅侮辱了那个大胸女也侮辱了高晓松。或许有些人觉得侮辱这个词有点过分,但是在我看来节目组这个安排就是赤裸裸的侮辱。胸大没错,但是是个人都知道,只要高晓松拥抱了对方,那肯定要和她的大胸来个亲密接触,难道这不算是性骚扰吗?再说,若真要抱,为什么不是每个嘉宾都抱一下,而单单只是要求高晓松抱,难道不是节目组故意挖下坑?

  说句实话,高晓松最后的握手真的是有礼有节,君子风范。若真抱了,还搞不好要抱出什么是来。但节目组的险恶用心真的是昭然若揭,虽然我不想用这么严苛的词,但是节目组的行为真的是很低俗。以前我觉得奇葩说虽然奇葩但是还是有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没想到这个海选就狠狠的给了我会心一击不知道以后还会出什么幺蛾子。也许是选手都不够给力,所以就往下三路凑,若真要这样下去,那真是贵节目药丸了!

  《奇葩来了》观后感(九):奇葩年年有,何谓之奇葩

  奇葩年年有,何谓之奇葩

  文 / 庆言渊

  因为打辩论的关系,在《奇葩说》第一季的时候就因为得知马薇薇会参加,所以成为第一批拥泵的粉丝。第一季像范湉湉,一开始我是不喜欢的,因为她实在太吵了。但是,习惯了她的表达方式之后,竟意外地觉得她说得真不错。

  以她为例,(冒犯一点地说)年纪在三十岁以上了,长得也不漂亮,说得不好听一点,真像黑山老妖,说话又粗鲁又不节制,语速还快,让人难接受。我想,大概有一大批人因为这第一印象而选择了放弃听她说话。我也是一样。但感谢有蔡康永老师那样的温和派,以包容接受一切选手,让我起了“何不听听看?”的想法——说到这儿,这是《奇葩说》这个节目带给我最大的改变了,学会”何不听听看?“的态度——有时候,你真的会发现不一样的地方。突然之间,就爱上范湉湉了。

  《奇葩来了》,是《奇葩说》第三季的海选节目。能够把一个海选节目做得比正规节目还正规,这些年我只看到《奇葩说》。而出现的选手也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先说说我一开始就认识的两位,张晓晗和鹦鹉史航。两位都是从事文字工作的。前者是我高中时就知道的作家,后者是我在微博关注的大号。看了《奇葩来了》我才知道原来史航竟然是《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编剧。

  张晓晗的风格和第二季的柏邦妮很像,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风格,这大概也是作家的特征——像蔡康永老师,似乎就是这种门派的师叔祖——所以,蔡康永老师才会对柏邦妮和张晓晗这么严格吧,我记得蔡康永老师很少对柏邦妮有过表扬,在海选中给张晓晗的也是”走开“(即淘汰)。和热热闹闹的奇葩说整体风格不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风格虽然很打动人,但是在整体之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过,说到这儿,我就想说说我对奇葩这两个字的理解。

  对于大众而言,奇葩应该更偏向于一个贬义词。我们看见一些很奇怪的人、很奇怪的事,都会脱口而出“真是一个奇葩!”即使是我,说出这句话的我,也难免于俗。像肖骁,如果是出现在现实生活总,一定是被大多数人攻击为“娘炮”的。像范湉湉,如果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被大多数人攻击为”黑山老妖“的。这两个人都只是代表。哪怕是仅仅以犀利作为风格招牌的马薇薇,如果放在生活中,一定也是不受欢迎的。因为对于日常生活而言,没有多少人会专注你这个风格外表之下,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内在,也没有多少人会真正倾听你说的话里面,是否真正有价值。这是大众交往的一种通病。我们认识一个人,常常会在最开始的几十秒就下一个粗糙的定义。然而,如果未来不深交的话,我们对那个人的认知就仅仅局限在那个粗糙的定义上面了。

  但《奇葩说》这么受欢迎,应该不是因为这些奇葩的风格和外表才对吧。是不一样的态度。更加准确地说,是一个平台上存在的不同意见,你发现,每一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就好像我们所处的世界,从来不是黑白分明的,我们认识的人,从来不是好坏可以界定的。悲催的是,我们常常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直到有一天,《奇葩说》出现了,它把这些东西都非常坦诚地放到你的面前,你不强迫你选择,不强迫你表态。它仅仅隔着一个电脑屏幕,潜移默化地就影响了你。而你,也接受了被它影响。

  所以,奇葩其实并不奇葩。所谓的世俗的奇葩早在海选就被淘汰了。剩下的人中,都是一群披着奇葩的外表而三观不能再正的人。不然,我们爱的都是一些三观不正的人吗?应该不是的。

  《奇葩来了》观后感(十):康永哥真是任性啊!

  第三季海选,看似热闹,实际上冷清得很了,来来去去,我不过记住了四个半。

  1. 第一人是李林,他的长板不是辩论,但实在太乐了!于是包容、喜欢他的一切。看开场白,大概就能看出一个选手的说话水平,但凡开场白说得有趣味的,基本上都能入选,而李林的开场白就说得极棒,那句“你爸爸的相声”,戳中了我的笑点。而且他的戏曲、相声、评书功底实在太赞,听他霹雳巴拉地讲话,是艺术享受。

  但不得不说,我看不到辩论所需要的可以交锋的观点、有所启迪的角度、以及严谨的逻辑思辨。不过啊,他来奇葩说普及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也算是提供了干货,比起那些装疯卖啥、装男弄女的过气网红、大傻综艺咖,还是强出了十八条街。

  2. 第二人是董靖,她长相平凡,说话平凡,不咆哮,不装X, 但说实话,她是这一季里唯一拿出了观点与态度的选手,她是唯一做了功课的选手,唯一真正对辩题过了心、用了脑子的选手,颜江翰、史航很棒,但他们的论点、论据不过是熟练使用辩论技巧、编剧技巧的程式化内容,有谁真正地思考过为什么有这个辩题,讨论这个辩题又有什么意义?只有她,深刻而彻底地拆解了这个辩题,只有她说出了“大多都是外来务工人员,80%没有劳动合同,100%没有保险”的客观事实,只有她道出了我们负罪感的来源,只有她,道出了残酷的真相,却仍不失温暖,我们承认犯罪,至少能给予一点善意。

  也许在充斥着泼妇骂街、伪娘窜跳的奇葩说,看似普通的她才真正算得上奇葩了吧!不要误会,我是泼妇与伪娘的真爱粉,不过春色应当满园、百花应当争艳,奇葩说还是应当搜来几朵真正的有关思想的奇葩,而不是形式搞怪的伪奇葩。

  3. 颜江翰、史航太值得期待了,他们是聪明的大神,倘若他们给予足够的诚意,节目会非常好看的。

  4. 大王算半个了,她是自带好梗的综艺大王,若干年前她在某主持人选秀节目中,我就深深地记住了她,比起其他漂亮而无聊的傻白甜,她实在太有趣了。

  其实加拿大的温雯比广州的加菲强,虽然两者的辩论水平都很一般,温雯的辩论内容看似“深奥”,但乏善可陈,观点、角度不新颖不明确,论据也谈不上支持论点,可她高挑、性感、有趣,骚得可爱,比起普普通通的加菲,还是强一条街,可惜,高晓松那边实行民主投票,我猜她也会被那些老奇葩毙掉的。

  蔡康永的选择标准,让人大跌眼镜,他可是当年力挺大王的蔡康永,那是多么看才不看脸又生动有趣的蔡康永,多年过去,他竟选了张皓月与王维汉,如果我要看长腿美女,去看我爱超模就好了啊,如果我要看小鲜肉,大把大把的综艺节目、偶像剧等着我,为什么要浪费奇葩说的名额,就算是选那个哲学家来恶心马薇薇,也还有些看头,偏偏,却,唉,真是任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