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花为媒》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花为媒》经典影评10篇

2018-01-27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花为媒》经典影评10篇

  《花为媒》是一部由方荧执导,新凤霞 / 李忆兰 / 杜宝宇主演的一部戏曲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为媒》影评(一):好花哪怕众人讲,经风经雨分外香-——看《花为媒》,赏新凤霞

  想起去看评剧经典剧目《花为媒》,是因为赵丽蓉老师,两遍看下来,竟然不可自拔地迷上了新凤霞。若说赵老师一举手一投足一张嘴,那自然流露的表演天分都属于意料之中风华绝代的新凤霞在剧中饱满可爱形象,倒真让我眼前一亮。

  天上掉下无情杖,无情杖打散好鸳鸯。新凤霞在剧中扮演的张五可,在媒婆阮妈的好意撮合下半路杀出,横亘在两小无猜的李月娥和表弟张俊卿之间,躺枪成了第三者,可就是这插足者,却被巧妙塑造成了女一号。这当然不是偶然。她多才自持,报花名,玲珑的身段压群芳,动听的唱功惊四座。春夏秋冬花自绽,融情入景诉衷肠,表现出一个矜持有度、才艺出群的大家闺秀形象。她美丽大方,菱花自叹,无端受辱心有不甘,天生丽质乖巧可人,对镜自赏细思量,闺房喜怒见性情,展现出一个心性直爽、落落大方的古代美女形象。她善良包容,闹洞房,狭路相逢不妒情敌,是非面前据理力争。从头到脚把月娥夸了个遍,拿得起又放得下,让人心生佩服。

  最着迷还是她那真诚甜美的笑。百花园里,阮妈为了拖延时间让她报花名,本已无心赏花的姑娘温柔一笑“阮妈要是不知道,姑娘就报给你听”。假山石后拖出代相亲的贾俊英,不逊之言犹然在耳,姑娘却能羞赧一笑“满腔怒火雪化冰消”。就是这样一个姑娘,她故作嗔怒说着姑娘我不高兴,又转眼间绽开笑脸,让我们的心一瞬间融成一团。她是剧中最可爱的人,也是这世上少有的美好女子。正如贾俊英唱词里说的“错过了绝世佳人难再觅”,但就是这样不可多得的佳人,也难逃命运的戏弄。

  在戏中,憨傻的张俊卿看都没看就将她奚落,还将贾俊英带回的一片冰心红玫瑰扔在地。这世上爱花人自然多,伤花的人也不少,桌子底下放风筝的人当然也比比皆是。在戏外,新凤霞的命运也不是顺风顺水的。从小就被人贩卖到天津学唱戏的她,历经风霜雨打,用一个个铁打的作品唱响了名角的旗号,可十年动乱竟然无情地将她迫害致残。难以想象那样一个为舞台而生的人,再也无法上台表演时心灵受到的巨大摧残。

  可是她不怨不恼,讲学授义,著书立说辛勤耕耘,笔耕不辍,开出了人生第二春。她用那唯一行动自如的右手,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写作,名作达近十本,她深得师傅齐白石的真传,笔下的国画古拙厚朴,内涵雅趣,成为一代名家。哪怕生命的最后阶段,她也不遗余力为振兴戏曲奔走呼吁,为繁荣评剧殚精竭虑

  好花哪怕众人讲,经风经雨分外香。新凤霞,就是这样一个美丽大方、善良活泼、温柔刚强、风华绝代的女子。着迷于她的美貌,她的智慧,她的性情,更着迷于她不屈不挠勇气

  《花为媒》影评(二):1963年的三观都比你正!

  一听《花为媒》这个词,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呆)这是啥”;我说是评剧,第二反应就是“(哭笑不得)不想看”。

  不黑不吹,只要你前十分钟看进去了,再开适度的脑洞,这部戏真的是非常有趣。新凤霞、赵丽蓉…各个艺术水平都不低,她们凑到一起,这出花为媒热闹有趣、情节曲折柳暗花明

  豆瓣评分9.1

  虽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改编过的,甚至不一定是个真的佳话美谈,但是里面的三观可是相当正的。

  “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一般的电视剧里都是这样的,为了赚钱不顾感情而说媒的媒婆,顽固不化家长,一对被拆散的鸳鸯爱侣。男子和素未谋面的千金拜了天地,女子上了满脸横肉的富商巨贾的花轿。即使有一场私奔,也都是以香消玉损作为故事结局

  而在花为媒的故事里,他们反倒是逆其道而行,支持女儿先斩后奏母亲风风火火直闯洞房的张五可,毫不示弱的李月娥,灵机一动的阮妈……女子反倒是刻画的比男子要更为鲜明更有个性

  而且在这个故事里,还会有人害相思病,还会有人为了爱人不顾一切地去对抗家长,还会有两个本应是情敌的人相互欣赏之后去唾弃脚踏两条船的男人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说过有人因为思念自己的爱人思念成疾。也许是因为现在的通信太发达我的思念之情通过微信、QQ、短信就可以传达给ta。

  但是我反而觉得主要是因为这个时代爱情浮躁的,一生会遇到太多的人,会有太多次的心动,也会有太多的杂念,“一生一世一双人”也许只存在于热恋期吧,到了厌倦期恐怕是希望对方犯点错误好让自己光明正大解脱

  在高中时候,我觉得爱情应该比父母重要,毕竟爱人是跟自己一辈子的人。于是见到为了自己的父母去放弃真爱的人,就会心生不解和鄙视。

  随着年龄增长爱情观会变化,到现在我只能说佩服有这种勇气的人,我不知这是赤子之心还是一种带着叛逆的抵抗封建礼教的行为,比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那次离家出走,这些我是佩服的。

  在全剧的高潮就是张五可闯洞房和李月娥对峙的一段。两个穿着嫁衣的女人见面,气势汹汹,谁也不肯示弱,相互一段对峙后,本应是情敌的二人反倒是互相欣赏起来——你是比嫦娥还要完美的女子,你是个一见就让人爱到心眼里的女子啊……讲真,至今没有见过情敌见面相互生出好感场面,甚至让人嗅到了一股百合的芬芳

  情敌互生好感不是gc,gc是两个冷静下来的女人相互说了自己和王俊卿的定情之事后,共同观点是:

  王俊卿是个渣男!我要跟他分手

  反观现在的类似情节,两个女人肯定要互相揪头发扭打成一团,或者争奇斗艳分个高低上下看看谁才是“真爱”,哪里会有人去谴责脚踩两条船的渣男呢?

  好像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脚踩两条船的渣男总是不被谴责的,“两条船”之间还要大打出手,互相带着一种“我才是真爱,你他妈算个屁”的优越感。渣男反在一旁当啦啦队就好,当然可以再去物色更多的“船”——我这样受欢迎到有人争抢的优秀的男人难道不应该有个船队吗?

  我只能说一句呵呵。

  渣男不只是封建的“男尊女卑”和“一夫多妻制”的残余产物,更是一群蠢女人宠出来的。

  既然他能为了你去劈腿,那他也会为了另一个人再去劈腿。这样的话,你为何要因为一个男人为了你劈腿而沾沾自喜呢?

  为了一个博爱的渣男,不去谴责渣男反而还要互相缠斗,女人真是又蠢又不团结生物啊。

  推荐你去看看《花为媒》,不是为了传播传统文化,只是为了去正正三观。

  《花为媒》影评(三):表演天才赵丽蓉--观后感

  很久以前曾经在一本电影杂志上读到一段介绍西班牙女演员阿布里尔的话,对她来说演戏就象做家务一样稀松平常

  我是个口味刁钻的观众,假如让我历数迄今为止全部的中国女演员,我也只肯把表演天才这样的称号献给两个人,一是阮玲玉,二就是赵丽蓉。

  也许人们会觉得这完全是件荒唐的事情,这两个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一个是神女,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公认的天才,另外一个只是一个---老来红的--戏子,并且是一生只演配角,老太太,媒婆的评剧演员。

  我也知道很多人对阮女士无话可说,因为她早已被造就为一个神话。但是假如她没有离奇的死亡,假如她没有诸多的罗曼史,假如她没有被重新发现,拍摄了那么多的关于她的电影,她会不会也被遗忘

  赵丽蓉是我眼中的表演天才。

  尽管她长得不漂亮,也没有太多盛名的作品,她只是个因小品广为人知的演员,但是就是在这些平庸的作品里,我依然看到了一位有杉村春子式魅力的伟大的演员。

  我一直记得她在一个小品里扮演母亲,掏出钥匙开门。就是这个不为人注意的小动作,深深的震撼了我,我发现这个演员的动作是那样自然,毫不做作,又以虚拟的方式来表演这个日常场景

  假如换了其他的演员,只会一带而过或者故意表现开门这个动作,但是她的动作除了自然之外,还有一个老年妇女打开家门喜悦感,这很难为人注意到。

  我惊叹的发现这是一个多么具有天才的演员啊。

  她的表演从来都是浑然天成,给人很舒服感觉,即便是在处理那些夸张的场景时,也能够表演的十分到位并且火候掌握的相当恰当。作为一个戏曲演员,她不具备一个名角特别是女名角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相貌。中国戏曲对演员的要求是很苛刻的,想成为名角要有好的扮相。

  新凤霞之所以成名,当然有其自身的优点,嗓音甜美,表演出色,但是她那可爱俏丽的扮相也是她不可缺少的条件。

  但是赵丽蓉由于相貌的限制,也仅仅扮演一些次要的角色,尤其以本片的阮妈闻名。

  但是我发现假如没有这个角色,这部影片会失去喜剧感,难以体现剧种的平民化特色。而她在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也显示了未来她一定在电影里担当的优势

  这个优势就是她的自然感。

  一般来说,中国的戏曲演员由于受舞台表演程式化影响太深,面对摄影机会自觉的夸张面部表情,使得自己的表演有过度甚至可笑之嫌。所以很少传统戏曲演员能演电影和适应另外的艺术形式。但是,赵丽蓉就很能很自然的过渡到电影中,并且象舞台一样自如。

  在她后来主演的电影《过年》中就显示了她非凡的演技,既能演中式的外在戏曲也可以驾御电影的内心戏。并且获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其次,她是不可多的喜剧演员,尤其是喜剧女演员。

  她是那种浑身是戏的人,她的天才是是自然朴实的,没有受电影戏剧专业学校的污染。

  表演是最接近生活与自然的模仿,是本质不可以教授的,一个演员也仅仅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培养的。它需要的是天真

  很多学院派的演员,深受理论和教条的影响,表演呆板,毫无生气。我本人就非常不喜欢斯特里普,痕迹太重,太过用力,虽然她是奥斯卡的宠儿,瓦萨和耶鲁的骄傲。她扮演的家庭妇女根本不象美国家庭妇女,象易卜生戏剧里充满戏剧张力的北欧女人。

  我在赵丽蓉身上没有看到这种做作的痕迹,即使在演出喜剧的时候,也依然是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她的每个动作都是自然的,发自本性,让人觉得很自在,不象演戏,但是她的喜剧感又能够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喜剧气氛实在难得。

  喜剧比悲剧难演,让人发自内心的笑比哭难。

  中国戏曲常强调不是塑造人物的艺术,是角的,也就是演员本身的艺术,但是在赵丽蓉那里我却发现了她对人物性格栩栩如生的刻画,这也是她后来能够适应其他艺术形式并且取得成功秘密所在

  她塑造的阮妈形象是经典的,不可取代的,她的表演只在新凤霞之上。

  纪念这位被忽视了和低估的天才演员,立文在此。

  《花为媒》影评(四):好一个美娇娘 好一个女婵娟

  怕的是春去百花残,粉皮墙锁深深院,辜负了日暖风和四月天,闷坏了女婵娟

  慢闪秋波仔细观瞧,见自己生来的俊,好似鲜花一样娇,头上的青丝发乌光闪耀,插一枝红玫瑰紧压着鬓梢。面似芙蓉,眉如新月,耳如元宝,鼻如悬胆,齿如编贝,我这口似樱桃,水凌凌一双杏眼似笑非笑啊,翠耳环在两边临风就摆摇,上身穿苏州绣靠身小袄,紧裹着这一掐杨柳细腰,八幅裙腰间系珠围翠绕,轻移步慢转身裙带儿飘飘。对菱花仔细照我样样都好,真好像九天仙女下云霄。

  爱花的人惜花护花把花养,恨花的人厌花骂花把花伤,牡丹本是花中王,花中的君子压群芳,百花相比无颜色,他偏说牡丹虽美花不香,玫瑰花开香又美,他又说玫瑰有刺儿扎的慌。好花哪怕众人讲,经风经雨分外香,大风吹倒了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虽然是满园花好无心赏,阮妈你带路我要回绣房。

  “他拿着兰花当野草。”

  他拿着黄瓜当香蕉。”

  “他拿着琉璃当玛瑙。”

  “他拿着煤球当元宵,他真是好歹不懂黑白不分,糊涂颠倒一个大草包。”

  “他拿着黄土块儿愣当金元宝。”

  “他拿着烂柿子硬说大蜜桃。”

  “他拿着凤凰当燕雀。”

  “他拿着棒子面的饽饽当作枣切糕。”

  “我看他坐井观天,他的见识小。”

  “我看他桌子底下放风筝,出手就不高。”

  今日里到花园我们见了面,我让你仔仔细细地把花儿瞧,你看看红玫瑰,再看看含羞草,你看看这藤萝盘架,再看看柳弯腰,你看看兰花如指,再看看芙蓉如面,看一看我这满园的鲜花美又娇,走一步,凤展翅,走两步,彩云飘,五可走了一个连那连环步,钗环响亮我的声音声音高,可笑你小小的书生为花颠倒,意悬悬眼灼灼你的魂散魄消。

  《花为媒》影评(五):光影增添新凤霞,花为色媒照丽容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唧唧复唧唧,女子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老女不嫁,蹋地呼天~

  [旦]:“怎么那么烦,怎么那么烦~

  养男男娶妇,养女女嫁夫。

  阿婆许嫁夫,今年无消息。

  独坐空房中,思我百媚郎。”

  [生上]:“怎么那么烦,怎么那么烦~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禅后裙露,

  没乱里春情难遣,春意透酥胸…”

  [旦]:“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

  投得见你多情小奶奶,胸前着肉揣”

  [生]:“我爱表姐……你滴花手巾”

  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

  [旦]:“见了你紧相偎,慢厮连,

  我将这钮扣儿松,把缕带儿解,

  枕郎左臂,随郎转侧,

  摩捋郎须,看郎颜色,

  侧侧力力,各自努力,

  半推半就,又惊又爱,

  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拆,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

  六~六~六月六~

  但蘸着些儿麻上来——

  恨不得肉儿般和你团成片,

  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露滴牡丹开

  ——畅厅哉,浑身通泰……”

  《花为媒》影评(六):以花为媒

  古语,以花为媒,即为花下定情。花,被寄予了美好的象征,花前月下更是对男女甜蜜恩爱的完美诠释。《花为媒》是著名评剧代表作,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上看见了《闹洞房》的选段,那精妙绝伦的唱词,一下子便把我吸引住了。演员眉梢的一颤,嘴角的一提,无不充满着神韵,唱词对仗工整,合辙押韵,读来已是口齿生香。于是急着去找《花为媒》的全剧,却意外的找到了1963年拍摄的电影版《花为媒》。这一新一古的两个时代,同一个故事,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跳出这口齿生香的唱词,我看到的一种时代的前进,思想的升华。

  古以旧花为媒,今则以新花为煤。

  以花为媒中的“花”可以理解为一种观念或是制度,是一种世人普遍对婚姻价值的理解。在原著中,故事的男主人公王俊卿同时喜欢上了李月娥和张五可,于是原著以一夫二妻的结局结束。在与作者同代的评述中认为这是一个“圆满的大结局”,而在1963年拍摄的电影中,导演与编剧加入了贾俊英这个角色,使原本的一夫二妻变成了两对佳偶。从新旧两剧的比较之中不难发现,这个“花”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旧花”对一夫二妻制的认可甚至是推崇,到“新花”对一夫一妻的赞许,对情感专一的崇尚,我们可以看见的中国整个社会的婚姻价值观的改革缩影。可以说是妇女的解放,也可以说是家庭的解放,或是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以“新花”为煤,是以新的思想,新的制度,新的观念为媒。是不单单包括女性本身,而是一种全社会范围内兴起的对平等的推崇,对婚姻的尊重。

  古以他花为媒,今则以己花为媒。

  在人们所认为的古时的婚姻必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的门当户对,反而子女自己的意愿被放在了整场婚姻的最后。如果说,以花为媒中的“花”理解为对婚姻的意愿,那么在原著中更为注重的是父母,门户等“他人”的意愿,而在改编后的电影中,由于贾俊英的加入,使子女本身的意愿对整个故事的走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俊卿对李月娥心生爱慕,于是拒绝与张五可的亲事,这便顺理成章的有了贾俊英代替王俊卿与张五可相亲的情节。然而此时,“他花”却决定让王俊卿迎娶张五可。在著名选段《闹洞房》中,李月娥为了嫁与王俊卿,抢先将花轿抬入王家。这是对“他花”的强烈反抗,对自己心意的追求。而更有趣的是张、李二人在洞房中的见面,本是水火不容的两人,去反像一见如故的友人,心中对彼此都是夸赞不断,偏有点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情愫。

  无论是李月娥的敢于反抗和敢于争取,还是两个女子对彼此的惺惺相惜,张五可对婚事自己做主的心气。是整个故事建于男子之上,而成为了对女子的歌颂与赞美。男子也不再统领女子的价值观,女子从思想上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的判断与取舍。使“己花”不但显露于对婚姻的追求上,更有女子对整个人生的态度与理解。

  最后,我不得不提的是作为评剧电影,整部戏曲中令人赞许的唱词。简单亲切,带着市井味道的小幽默。我想《花为媒》之所以吸引我,正是因为评剧所特有的诙谐与轻松,不是义正言辞,也不是严肃认真,而是从心里透出的那种风趣与贴近生活。

  以花为媒,以新花为媒,以己花为媒。寒来暑往,日月如梭,经典依旧有在传承,然而在时代的大潮中,经典被披附了新的含义,被寄予了新的希望,从而拥有了全新的力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