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紫日》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紫日》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2-12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紫日》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紫日》是一部由冯小宁执导,富大龙 / 前田知惠 / 安娜·捷尼拉洛娃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紫日》影评(一):“电影拍的越多,就越觉得讲好故事才是根本“---冯小宁

  1、一个普通中国人、一个日本学生、一个俄国女兵在日本投降前夕横穿大森林,这个基本情节设定很不错,很有料,不用看就会想到肯定发生很有可看性的故事。

  2、怎么说呢,冯小宁把这个故事讲的还算可以吧,基本节奏还好,但有些偏缓,变化貌似也不太多,但基本还是不错的。

  3、影片结尾,升华到了反战这一层次。其实,就我看来,对中国人而言,抗日战争并不适表现反战题材。反什么战?就应该狠狠把他们灭了才能以解心中只恨!有点儿激动了。

  4、片中的演员表演可圈可点,尤其是富大龙,虽然略显发力太狠和稚嫩,但总体还是体现了自身的水平

  5、总体看,本片虽略有结构松散之嫌,但仍不失为难得的国产好片。

  6、幕后访谈中,冯小宁谈到:“电影拍的越多,就越觉得讲好故事才是根本。前几年拍故事片、纪录片时,年轻气盛,喜欢玩儿一些电影技法展示自己。现在领悟到还是先踏踏实实的讲好故事吧。”这话说的,听着就舒坦!噫......

  :片中有一个桥段是日本鬼子把活人封到麻袋中用火烧,人在袋中挣扎滚动...... 此桥段在袋子中的特技演员是谁?就是导演冯小宁本人!真够玩儿命的。

  《紫日》影评(二):疑似观后感的紫日

  鬼子,在大部分影片中,尤其让人啼笑皆非,即使不行猥琐,也要智商低下,当然,很多时候他们是既龌龊也白痴的。前些年有部相当长国人志气的片子叫《举起手来》,令人慨叹,1940年的国民党百万大军就被那么群呆傻至极的残障人士打的屁滚尿流,实在费解的很。

  这事儿倘若发生在拍摄《地雷战》《地道战》《敌后武工队》的峥嵘岁月,那我绝不会大惊小怪,毕竟全国人民都有那么种大炼钢铁的热乎劲,而且同“超英赶美”相比,追究这种精神胜利小题大做之嫌。不过我宁愿相信,在面对历史时,我们得的是远视眼而非白内障,六十余个光年的距离,已足以让老少爷儿们们看清这群鬼子的全貌,至少不仅仅是一张嘴巴或一片脸皮。

  讨论谁是那场荒唐战争的受害者不容易。甚至,我们根本不可能找出确切的受害者群体。从逻辑学上来讲,如果假定这战争是荒谬的,那么围绕它所展开的一切也必然是荒谬的。当然,我们可以讲“希特勒是疯子,墨索里尼是疯子,东条英机是疯子,全世界人民则完全正常的,所以联合国日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人口素质,搞好优生优育,防止再生出这样的疯子来”。果然如此,那我想世界和平也不是啥难事,它的困难大不了就是需要更多的马寅初,需要把“宁养三头猪 不生一个娃”的口号刷在目力所及的每面墙上。

  若一定要说出紫日这部电影在哪个层面上开了我的眼界,那么首先,她使我突然意识到日本鬼子也是人,被踩了会叫,踹了要疼,最该打的是他们居然有善良的苗头——众所周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青年是绝不能容忍这些的,善良的品质被鬼子利用,就只能帮他们博得世界无知群众同情,趁机反攻倒算。善良和林彪所宣传的“精神原子弹”有不少交集好人用了叫造福人类,落到坏人手中则必然祸国殃民,布什总统处理伊朗核问题时恰好延用了以上思路,不得不佩服,林副主席有做达人的神秘潜质。

  从某个角度上看,《紫日》终究是部大快人心的片子。所谓悲剧就是把原本美好东西当着你的面,撕成碎片,还要逼人家目不转睛。片尾,成批成批的日本军人与平民在荒野上自相残杀不亦乐乎。他们边鬼哭狼嚎“大日本帝国没了!打日本帝国没了!”边用手雷把自己炸成一堆齑粉。我目不转睛的瞪着,却不知是不是应该称之为悲剧。他们是被撕成碎片,碎的不能再碎了,而他们到底是不是美的东西,我下不了定论,也不具备下定论的权利,只好暂且认为所谓的人类史本身就是一部悲剧。

  八音盒,是秋叶子象征,美的象征,导演欲语还休的象征,一个调皮严肃的符号,一段欢快有人伤感密码。伴随她的是,是二战结束后人们欣喜若狂的欢呼,他们有理由相信,战争已经被阉割,再生不出后代广播声在华盛顿,伦敦,莫斯科,北平上空回响“从此世界人民将迎来新的纪元,我们将重享和平,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生存的权利…”自然,我们知道,这新纪元的名单中没有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名字。而现在,我们也有资格把美国,法国,英国,韩国的名字划去,这使我惶恐也雀跃起来,仿佛有朝一日我们会成为这上头唯一的名字,那是多么孤独风光的事呵。

  《紫日》影评(三):《紫日》与鲁迅——关于国民劣根性性问题的思考

  《紫日》与鲁迅——关于国民劣根性性问题的思考

  《紫日》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无论其导演是否确实有意于此。

  “国民性”一词(或译为民族性或国民的品格等)最早来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民族国家理论,是英语national character或national characteristic的日译,它是一个中性词,不带有感情色彩。中国的国民性概念最初由梁启超等晚清知识分子从日本引入,用来发展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理论,“使中国必出于天下争衡,将必脱其宗法之故而后可”。后来鲁迅于《摩罗诗力说》中说“裴伦大愤,极诋国民性之陋劣”,其意义是指国民性思想中的拙劣与鄙陋,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他称之为“民族的脊梁”的革命志士,是为绝望之中的一点光亮

  鲁迅描述巾国人的生存状态有两个著名的象征性比喻:一个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里熟睡的人们”,一个是“围在高墙里的一切人众”。鲁迅是怀疑的,“从来如此就对么?”然而他又是绝望的,明知铁屋子绝无打破的可能,却又不甘于沉睡,要呐喊,企图以此唤醒沉睡的人们。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历史的反思,构成了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实现在看来,国民劣根性的论调是很有些问题的。西方人在对非西方世界进行殖民征服和统治的过程中,对所有殖民地的文化居民都进行了否定性的描述和评价,国民劣根性即是这一历史背景的产物。

  但民族自省精神和历史反思意识是必要的的。一个不知道自省、不知道反思的民族,是不可能创造现代的人的文化而进入现代社会的。民族自省精神和历史反思意识精神内核,是启蒙主义的人的意识和现代理性精神。这是启蒙运动先驱者的战斗姿态,也就是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说的“评判的态度”。

  《紫日》中,在人物日本女孩秋叶子身上,可以说反映了导演对国民性的思考。秋叶子是共性与个性综合体,既有人性的共通之处,也体现了日本民族的特性,更有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一个少女所独有的特点年少的她,有着这个年龄所应有的青春梦想,也曾有过一段青涩美好的恋情,因为战争,他与恋人被迫分离。那个八音盒,娃娃笑脸凄美音乐,贯穿影片始终,也许正是对于这段感情的祭奠。然而她又是无知的,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浸染,将杨玉福一行人引入雷区,一心要置他们于死地。她也是麻木的,对于苏联军官的死,她毫无怜惜,也许这只能说是出于人性求生的本能罢了。但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日本整个民族的一些东西。《菊与刀》一书中,将日本人的形象归结于菊与刀这两个意象,自是有其根源的。和善、爱美、文雅的同时,日本人身上也具有好斗、尚武、蛮横的特质。这一切看似矛盾,却在他们身上得到空前统一

  经历患难之后,幼稚的秋叶子仍然坚信日本人不会伤害自己的朋友,将他们引入日本军营,最后也是因为这份对于自己民族的信任,丧命于日本法西斯之手。与影片中的日本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不同,他们在战争失败选择自杀殉国,这种近乎殉道的行为,其实正合于武士道所追求的。一本名叫《叶隐》的关于武士道的书说道,“武士道,视死亡为等闲之道也。”不怕死,轰轰烈烈的死成了武士的信仰和追求。然而残忍地以此要求所有人,在我们看来确乎是不人道的。秋叶子内心是厌恶战争的,她始终渴望着“海的那一边”,渴望结束战争回到家乡。然而面对屠杀,她不知抵抗,甚至不愿相信这一切竟是她的族人所为。这几乎是与影片中的所有日本民众共通的。

  “日本人的国民性有许多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独特地方严重集团主义倾向,“任生任死”的生死观,崇尚武士道精神,以恬淡、古雅为美的审美观、多愁善感、感怀留恋哀凄之美的心理等等都带有浓厚的日本特色。” 集团主义,一定程度上,在本片中表现为这种日本民众的集体无意识。而“任生任死”的生死观,崇尚武士道精神,也使得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以及背后的日本民众,坦然的面对死亡,成全自己对于国家民族的忠诚,也成全这份属于自己的荣光,尽管在我们看来,这种忠诚几近愚忠。

  一个人是无法脱离时代、脱离群体而存在的。人是社会的产物。国民性的问题,是不拘于某一个国家的,它属于所有人。国民劣根性论调的产生也许是出于西方殖民者对东方妖魔化的目的,但是与其一味谴责西方殖民者的罪恶,哭诉本民族的苦难以求同情,自我批判,勇于承担责任知耻而后勇,方才为真英雄

  《紫日》影评(四):紫日下的美画与人性

  一部抗日题材的影片,我却只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唯美画面语言

  从艺术角度来看,冯小宁身兼多职打造的这部影片,完全可以打上“a film of xiaoning feng ”要不是这部片,冯小宁可能只留给我《孝庄秘史》《皇太子秘史》等无聊的清宫剧。

  想说的是,这部片让我看到第五代初期的那种艺术的纯粹真诚

  没有现代的高科技电脑特技,所有的预算精打细算用在硍节处,开场大动作的战争画面,能看出细致入微的仔细。还有中间那场着火的戏,在没有技术作假的那时,他们兢兢业业地极力造真,又不避讳技术的局限。这就是真诚,对艺术的真诚。

  与现在那些穷极奢华的大制作相比,《紫》的朴实让人感动

  冯小宁身兼导演、编剧、摄影,我才发现他对画面的把握能力也很强,也许那个年代的人们都强调画面吧。他的画面还是非常考究的,语言简炼流畅。剧情伸缩有序,不拖沓,不过于紧凑。

  跟现在相比,《紫日》非常的规矩,规矩的有点愚,但有那么真诚,都怀疑,第五代们是不是真的退步了。

  《紫日》影评(五):来聊聊主演富大龙

  没有过多硝烟炮火的战争片,却从另一个侧面直指战争的残酷和罪恶、描写人性的善良和伟大,三种不同而又对立身份的人被捆绑在一起,使得故事冲突极具看点,同时深化了对战争反思的思想。

  重点来说说主演富大龙,记得毒舌电影以“除了名字有点土,我还真挑不出这个演员的毛病”为标题介绍过富大龙,而不少人了解他也是通过电视剧,本人很少看电视剧,且搁置不谈,单来聊聊他的电影:

  富大龙从外形和神态来看就具有正直、果敢、坚韧、隐忍、善良的性格特点,同时又不失一点点讨人喜欢的柔情可爱

  在1990年同样与冯小宁导演合作的影片《战争子午线》,富大龙以主演的身份饰演了一位16岁的八路军老兵,讲述他和其他人一起在长城上跟敌人抗争和完成上级任务的故事;

  影片角色基本都是参军的孩子,他们身上带有普通孩子不具备勇敢智慧,但也拥有普通孩子对课堂父母之爱的渴望,作战的悲惨场面温暖安稳生活的对比插叙,观者为之动容

  《天狗》,2006年,戚健导演作品,无疑是富大龙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作品,其讲述一位伤残军人复员之后带领妻子和孩子去当护林员遭到当地以卖树为生计的恶势力的打压和迫害的故事;

  “穷山恶水出刁民”的震撼人心的故事,富大龙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表演,都将使得《天狗》成为一部难得、经典、不容错过的电影作品。

  《紫日》影评(六):呼唤和平,呼唤人性

  这个片子,我感觉重点在唤醒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在一望无际的森林里,3个人的心灵不断挣扎,不断受到着拷问。

  从最开始的猜忌,防备,仇恨,曲解

  到后来的融合,包容平静,友爱

  影片用了3个人的内心独白串联起来,从每个人视角阐述了自己对战争和人性的看法

  3个人的心境都不约而同地,由开始的愤怒、仇恨,慢慢归于平静。开始发现,不管什么颜色的人种,和谐的生活在世界里才是最开心的事情。

  在浩瀚的林海里,无数的未知,艰险等待着3个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并各自满腔悲愤的人。他们所能思考的唯一目标,不是报仇,不是痛恨,而是活下去,活着走出这森林。于是他们开始协作,寻找食物,放哨。。。

  在漫漫旅途中,一切与外界隔绝,偶尔能看到天空飞过的战斗机。除此以外,一切都是静谧的。最原始的需求淘洗着他们的心灵。

  最终这三个人,都得到了升华。

  杨,这个东北粗汉,母亲被日本鬼子用刺刀挑死,在初次见到同为天涯沦落人的秋叶子时,殷红的双眼,喷薄的愤怒,都在催动着他的每根神经,撕扯着,要杀了她泄恨!然而他终究没有,面对这个还是孩子的少女,他的心情由最初的痛恨转变为了怜悯。

  秋叶子,为了追随自己青梅竹马的小情人作为日本女子自遣队的队员来到中国。在滂沱大雨中,踉跄着跑去送他最后一面,手里小心翼翼的捧着八音盒娃娃。哀伤的旋律仿佛诉说着她年轻彷徨而苦痛的心。然而满身泥水的秋叶子最终看到的只是恋人远去的背影。本是一个心灵纯净的孩子,在来到中国后被BT的法西斯教育扭曲了。到底善良的本质没有改变。在看到疯狂的顽固分子要逼迫普通百姓自杀殉国的时候,她想也没想的冲了出去,高叫着:“战争停了~我们都可以回家了~不要死!!~我们一起回家!~”这欢快的笑靥还未完全绽放便随着枪声嘎然而至,她被自己的同胞射杀。这个镜头,让我印象颇为深刻,中枪的瞬间,秋叶子将手里的花束高高的抛向天空,花朵徐徐在天幕下散开来,仿佛无声的饮泣,无言的讽刺。和平之花,被血泪染红。死后的秋叶子,圆圆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望向大海的方向,向往着远方的故乡。孩子啊,才14岁的孩子啊。还记得她被杨揪住衣领,厉声责问的一幕:“你们凭什么跑到我们国家的土地上杀人!?!?你们凭什么!?!?现在和我说一切都过去了?!?!过去的了么?!?!”歇斯底里的杨声嘶力竭的喊道,无言的沉默,良心的强烈谴责,在这样艰难的拷问下,秋叶子失声痛哭。也许到这一刻,她才明白,自己心灵所受到的蒙蔽。我能听到,她虔诚的忏悔。

  在影片的结尾,杨把秋叶子当年遗留下的那个八音娃娃,送回了那片林地。落叶缓缓落下,一片,两片,渐渐湮没了娃娃。也湮没了回忆。

  太阳,还是紫得炫目。经过惨烈的战火之后,和平又回到了这个世界上,

  无论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种人,无论什么信仰,

  本来都可以和平相处,建成一个新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生命尊严将被所有人尊重,

  任何野蛮的暴行和恐怖都被禁止,

  任何侵略战争都不会再发生,

  在那个世界里,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朋友.

  《紫日》影评(七):《我是中国的老爷们儿》

  冯小宁的这部电影还是在电视上看到,感谢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电影里,美丽的俄罗斯姑娘,和中国的老爷们儿以及一个日本小姑娘发生了一个曲折的故事。三个人在茫茫无边的荒野里,日本小姑娘刚开始时的杀戮思维,中国男人电影后期的大义凛然,他脖子上的血管鼓起来,使劲地冲着前面大声地喊:“我是老爷们儿!中国的老爷们儿!”,这样的叫喊嘶哑而有力。天边的紫日依旧,战争带给每一个平民的,除了灾难还是灾难。这部电影虽然拍摄得有些正,但是并不是敷衍了事,它的确感人至深。

  2011年1月31日

  《紫日》影评(八):《紫日》:当民族身份遭遇生命个体

  《紫日》的拍摄年代并非太过久远(2001年),但从拍摄成本和道具制作等条件上看,它无疑是一部小成本战争片。 尽管如此,冯小宁导演还是雄心壮志地用全景镜头拍摄了不少战争场面以展现苏联的雄厚兵力。影片以仿纪录片的形式,通过访问曾在二战末期东北被日军俘虏的老人杨玉福,进入回忆并展开叙事。

  影片的主要叙事时空是二战末期的东北,此时苏联红军正出兵对抗日本的重兵集团关东军。在影片这样限定的叙事环境下,牵涉到的主要利益团体是苏联、中国和日本,巧妙的是,影片的三个主人公恰恰分别来自上述三个国家:苏联女士兵娜佳、中国平民杨玉福,以及日本女学生秋叶子。这样的设置并非要让三个主人公以民族意义中的个体身份去演绎一段和解故事,而是要兼以其作为人道主义下的生命个体去间离出共同的敌人,即法西斯主义。而这个间离的过程,在故事情节里表现在三个不同民族身份的主人公如何在共同逃亡的过程中相知相识,并得到立足于这场战争本质同时超越民族身份的生命感悟。

  一. 消解的隔阂

  娜佳、杨玉福和秋叶子三人不仅拥有不同的民族身份,还有不同的阶级身份。彼时,苏联是以援助的名义与姿态出现在中国东北,日军节节败退,在那样的环境下,作为苏联的士兵阶层,娜佳是三人中最为骄傲的。秋叶子作为学生阶层正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使其成为精神上的准士兵阶层,是一种变相的精神傀儡,因此她一开始便充满强烈的排他和敌我意识。而杨玉福作为一个普通村民,虽是男性,却是最为淳朴无害的,也是三人中最不尚武的,是其中唯一不会使用新式武器的人。

  在逃亡的过程中,他们三人经历了在这个小团体里的身份转换。首先,经历了生死一劫,娜佳从原先因苏联士兵身份而理所当然的强悍的领导位置转换到不自觉地表现出女性软弱的一面,并向三人里唯一的男性——杨玉福——寻求安全感,这是娜佳对杨玉福优越感的消解,也带有传统性别优越观的修正意味。其次,由于主人公的不同文化背景,语言成为了三人最直接最表象的沟通障碍。特别是在秋叶子表明自己会中文以前,静谧的场面和凝练的对白成为显著特点。而秋叶子愿意用中文与杨玉福沟通,并主动而不是被迫地带路走出森林,这就打破了三人之间的无效沟通状态,代表着某程度上心理隔阂的消解,这也是秋叶子原本作为队伍里的俘虏身份的消解。丢弃了优越感的娜佳、脱离俘虏身份的秋叶子,以及男性地位愈发显著的杨玉福构成了逃亡过程中因求生而逐渐构建起的情谊。

  二. 理性的呼唤

  对法西斯日本罪行的披露也占据了不少篇幅,首先是还原了日军对中国百姓的暴虐行为以及其在暴虐中享受快感的扭曲心态。杨玉福与母亲被日军绑在木柱上,作为其训练新兵的活靶子,抗拒杀人的日本新兵被一旁的上级不断以“不敢杀人,就不能成为神勇的武士”等刺激性话语鼓动,杨玉福亲历了母亲被刺死的伤痛,随后因苏军的到来而幸存。三人踏上逃亡旅程的初始,杨玉福多次挣扎于“将对日军的恨转嫁到杀死秋叶子”与“作为一个普通人珍惜生命的人性道德”之间。他不止一次将随身携带的刀插入黄土,更不止一次放弃了杀死秋叶子的念头,即便他后来学会了新式武器的使用,他依然没有成为杀人机器,这是区别于法西斯主义与日本军国主义的人性。

  其次,影片也呈现了日军对其同胞国民的残忍。武士道作为日本文化引以为豪的精神产物虽令人敬佩,却也颇受争议,特别是被日本法西斯加以利用成为尚武的军国主义教育的产物后,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更是残忍,无辜地陷入战争的水深火热当中,还被要求以死言志。不管在岁月中如何演变,武士道依然保留了“对死亡毫不畏惧”“用死亡证明自己的忠诚、实现自己的荣耀”等核心观念。本片不乏对法西斯日军武士道精神的阐释段落,比如日军向其国民进行军国主义教育时的振振有词,还有神风特攻队等自杀式的作战策略。

  而秋叶子的死亡,更具有深层含义。正因为秋叶子大和民族的身份,她在战争结束之际充满希望地呐喊却死于民族同胞的枪下这一幕才越显讽刺,不仅一针见血地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草菅人命,也直击反人类的法西斯主义的滥杀无辜。

  她的心路转变历程何尝不是一种愿景?国家凝聚力需要国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但这不代表个体必须盲目地以之为支配一切行为的准则,我们需要竖立这些意识,但必须在正确世界观的指引下,否则,它或许会演变为一种不自知的助纣为虐的观念,更或许会催生出一些不理智的无风扬波的行为。影片里不断被放下的武器,呼唤的是人性也是理性,枪口要瞄准对的敌人,因为真正的权力是赦免,不是杀戮。有时候,民族身份更不应成为被攻击的理由。

  《紫日》影评(九):战争背后的人性

  一边是二战硝烟的弥漫,另一边是三个不同国度的人在原始森林里的探索,两者就这样融合到了一起。而《紫日》这部音乐的重点正是通过这点凸显出来的,那就是对人性的思考。

  影片现已八音盒为线索引出了两位老人对以往事情的怀念。在二战时期,中、苏、日三个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走到一块而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要走出森林。开始日本女孩秋叶子受日本法西斯的思想毒害而相对敌人干净杀绝,这也导致一名苏联红军因踩地雷而死。事后杨玉福和娜佳也曾想过傻了秋叶子,但他们都下不去手,因为那毕竟也只是一个无辜的少女。而后三人就这样一起上路。终是患难见真情,先是在沼泽救了秋叶子,而后秋叶子在草坪中救了他们三人,三人由最初的敌视变成了依赖和尊重。

  也许正是这场跋涉去了他们内心的仇视,秋叶子那被法西斯泯灭的人性又被重新唤醒。当他们走出树林听到日本的消息后,秋叶子举起枪对准了他们两个,她全身都在抽搐着,她那为日本帝国捐躯的使命在催促她扣下扳机,而她终究没有,她不忍杀了这两个好人,继而蹲下放声大哭。而当听到杨玉福歇斯里地地呐喊和控诉时,她再一次痛哭并说:“他们都是骗人的!”她那被帝国主义蒙蔽的人性终于在此时此刻爆发了出来,至此亦能感受到她对过去的忏悔。

  而高潮还是在他们三人目睹日本军队喊着所谓的“为日本帝国尽忠”的口号而杀害自己同胞时,秋叶子为救一个小男孩而冲下去说,“战争结束了,我们可以回家了”的时候被自己的同胞一枪毙命,手中的花儿向上一抛顷刻凌乱、散了——这一幕何其惨烈!何其悲壮!为了那所谓的“为日本帝国尽忠”竟将自己的同胞一起惨烈消灭,无疑是可悲的。一个17岁的孩子就这样香消玉殒,不禁令人愤慨。也正是如此,娜佳和杨玉福开着车拿起枪作战,为的不仅仅是一个异国少女的生命,更是为了完整而又被唤醒的人性!那一弹是一个民族不屈的呐喊,更是全世界与法西斯斗争的决心!

  最终,八音盒娃娃被送回了大兴安岭,他将永远与秋叶子一起在那里长眠。

  唯有消灭了法西斯,紫日才会褪尽它的阴霾,阳光才会返照人间。唯有世界上不再有暴行与残忍,每个民族在世界上和谐相处,才会幸福快乐。

  战争泯灭不了人性,人性的光辉永远照耀世人。

  《紫日》影评(十):文化的责任与电影的责任

  第一次看,还是同学推荐了。

  看完之后真的让人感觉到心情很沉重,但之后有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呐?我很好奇,就去逛了一下评论和贴吧,发现大家的看法都是见仁见智。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个网友评论里说的一下子点醒了我,在国内的那么电影里总是找不到你特别想看而且还是看几遍都不会觉得烦,而每次观看都会从中发现一些不一样的观点和立场!然而呢,有,不是特别多,也没有特别多的经典拿来看。

  这个东西细说起来就特别多了我就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下都是我个人的观点和立场。

  第一:文化

  1、我们中国的文化自诞生以来有记录的是五千多年的文化,是四个文明古国之一,古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社会国家,一直到清末西学渐进,古中国的资本主义一直处于一种萌芽状态和被扼杀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呢?历史没有告诉我们吗?答案是有,而且还是肯定的。历史上来看:(原始母系社会到夏朝开始进入奴隶制度)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社会就从奴隶制度进入封建制度 清朝末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我们的古社会发展状态是在一个以农耕文化为基础上而发展的,这个就有我们祖先所处的环境和气候所决定的,与古埃及,古巴比伦等相比是不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的文化基础决定了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文化呢,那就是农耕意识,靠天吃饭,这也就决定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什么还能在英国诞生,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诞生地就目前来看也是一目了然的,要么还是在欧洲,要么在美洲。

  在电影中有个情节是大火在草原上燃烧了,当三个不同国家的人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乱中有序的还是一个日本小姑娘急中生智找到了自救的方法。而这个情节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当时的日本是多么的注重教育,我不是鼓吹他们怎么样,来我们自己看清朝社会发展,从各个角度来看整体上是没什么大问题,但是站在不同的方向去看问题百出,社会经济发展依然是小农社会,封建主拥有足够的财富,教育也是针对封建主服务,真正受众的群体也就那么多,工业发展也是三两三;从封建到小农到奴隶社会阶层固化,没有一个民族情怀,没有一个家国情怀,都是为了自己而生存,到现在的21世纪也是这样,那个当了官的敢说自己没有吃拿卡要一分钱(当然这不是说没有一些清官廉吏),文化教育所承载的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责任,清末的封建主在侵略者到来之际还没有意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危险,只顾着自己吃喝玩乐,在战争面前我们没有船坚炮利,去买,去借,太可怕了,就这样把一个国家交给这样的人(世袭制),应了那句老话生于安乐,死于安乐。以至于后来封建主在侵略者的威胁下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和在与外国侵略者的各个战争中每次都是失败的,

  难道这仅仅是某个匹夫的责任吗?

  难道天下兴旺,匹夫有责,仅仅是威胁到了某个家族的利益的口号吗?

  难道我们就只知道在自己的地盘自娱自乐,就算外国人来了,不管什么意图都要大门紧闭,鸦片战争再发生几次还是这样吗?

  民族和国家的意识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在我们心里面醒来。

  第二:电影

  电影也有服务于政治,服务于文化的责任,但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如今的社会环境发展太快,以至于我们祖辈父辈们都在苦日子里过够了,现在我们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状态有太多人付出了,但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是如此的空虚寂寞冷,每个人都找不到一个共同世界观,如今的电影特别是很多国产电影真心不想看,你宣扬的什么,主流文化是什么,还是自娱自乐小农意识,那么我们又回到了原始社会了,恭喜,你们成功了。

  这里没有要指点谁,攻击谁的意思,只是我们不好把一些苦难一味的发难于某个群体,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拯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