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过往》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过往》的影评10篇

2018-03-09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过往》的影评10篇

  《过往》是一部由阿斯哈·法哈蒂执导,贝热尼丝·贝乔 / 塔哈·拉希姆 / 阿里·莫沙法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往》影评(一):观影笔记——真相的尽头

  1.从戛纳开始一直关注这电影,但是并不知道故事发生在法国,所以刚开始女主Marie出现时候还很吃惊的以为伊朗女人现在可以不戴头巾了?

  2.很喜欢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因为他让我感到特别亲切身临其境,好像自己是一个隐形人他们就站在我面前毫无察觉的做自己的事情。一开始面对面听不到声音以及随后开关车门外界噪声的变化都很细腻

  3.萨米尔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男主Ahmad刮了胡子。所以后来他女儿lucie说她母亲之所以找了那个蠢货就是因为他很像你。

  4.Marie跟Ahmad去法庭的时候萨米尔打电话过来,女主的手机响了两次,是Ahmad的旅行箱到了,箱子是坏掉的,这位后来小萝莉蕾雅和正太Fouad后来因为翻礼物惩罚做铺垫。当然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我想说的是萝莉和正太受到惩罚后相互抱怨对话话:————“箱子是开着的,但我从来没有拿礼物” ——————“我没说你也会去拿的“ ————————“我知道你为什么不高兴了,因为你没拿到直升机” 这样的逻辑跟整个故事的逻辑不谋而合,没有对错,也没有人认为会是自己的错。

  5.我不知道萨米尔的员工是不是喜欢萨米尔。电影没告诉我们Ahmad为什么离开,为什么没看到邮件,Marie真的是因为她所说的原因没有定旅馆,萨米尔的妻子赛琳娜为什么会抑郁。所以电影根本就没有真相,我们以为看到了真相,但事实上每一个真相又被证明是另一个真相的假象。即使,电影后来明确的告诉我们,那条脏掉的裙子就是是小正太Fouad弄脏的,也不能保证不会再出来一个人物证明这其实也是一个假象。故事的真相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意识爱情里的真相。

  6.《 过往》远没有《一次别离》有张力

  《过往》影评(二):我们都要保留人性底线,那心底柔软

  因为《一次别离》,让我开始尊敬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

  他在金球奖的获奖宣言,他并不愿意世界人民去观看伊朗人民的苦难,而是希望引起人性中美好部分共鸣

  因为他的信仰,因为他的展现,让我崇敬,向往

  这一次的《过往》,在没有观看之前,就令我激动不已

  这仍旧是一部每一个镜头,我都不忍错过的电影,因为导演,编剧演员们那么用心的演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如此细致表达人物心理,还令我不觉浮夸,只能因为是那可贵的---真实

  阿斯哈·法哈蒂,这个令人尊敬的导演,他的智慧在于实现他的信仰,他相信并展现真实的美好。

  许多人大概会觉得,《一次别离》中展现的被宗教文化习俗影响,在利益面前能坚持信仰的群体,在生活中时刻保持智慧的智者,要比这一部《过往》所展现的沉溺于欲望存在真实的伤害,正在痛苦挣扎的西方社会下的个人,显得厚重深刻

  其实,看似美好的土壤从来不是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选择,智慧是用来在平凡或者苦难的真实中去捕捉真正的美好。

  两部电影的主人公同样是正在接受冲击的平凡人

  而这一次带来冲击的是更加具体的个人欲望。

  面对欲望,这就是一部陈述伤害,逃避尊重的电影、

  我很难明确影片中的主角,是一次次在婚姻挣扎的玛丽娅,还是那理性曾经无情的艾哈迈德,或是懦弱的萨米尔,包括幼稚的露西。这一次,更加没有明确的谁去拯救谁,而是每一个人的挣扎的故事。

  这些人物,是存在面对个人利益的欺骗与伤害的,你可以很容易从中窥见他们心底的懦弱。

  可是在只言片语间,在直面对象时的尊重和悔恨中,你会惊觉每一个人都是没有主动伤害别人的企图的,他们的动机只是想保护自己,或者面对他人伤害企图的一种报复。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坚持底线,就是真得不能因为作恶而喜悦。甚至是复仇本身,也不应该给个体带来喜悦。

  影片中的几次伤害

  玛丽娅对艾哈迈德的男人自尊的伤害,让他置于尴尬环境事件之中,我们却从艾哈迈德的莫名的沉静中,才发现孤单的四年中,玛利娅所体会的伤害。

  露西对母亲玛丽娅的恶意,告发通奸的行为,其行为的结果,她最终也没有选择逃避,而只能带给她泪水与悔恨。而她的出发也只是希望有一个善良的母亲和父亲,她不能无视伤害和欺骗。

  纳德冒充萨米尔的妻子给了露西邮件地址可能导致了萨米尔妻子的癫狂,面对萨米尔的咆哮,纳德的泪水和解释虽然还是显得苍白,但她最后的指责和坚持的离去,让萨米尔也必须去用悔恨面对自己的错误

  最懦弱的可能要算是萨米尔,他欺瞒了自己的妻子,逃避自己的罪责,指责他人,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面对。

  每一个人可以说都是脆弱的,面对欲望的诱惑,他们都想沉沦,面对良心的谴责,他们都想逃避,可是在真正的伤害面前,在他们最后的机会面前,他们都选择了面对,哪怕结果是泪水和悔恨,其实每一个人都只是想保护自己,在光明之中。这就是希望。

  有些时候,我们对已发生的伤害太过在意,我们也没有思考如何去减轻伤痛,反而执着于如何去增加别人的伤痛。影片最后,萨米尔妻子的回应,似乎给了萨米尔一个受到宽恕的机会。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不耻于这个对萨米尔的希望。但其实真正的希望就是这样,不逃避,去面对,真诚的悔恨和泪水,我们应该选择原谅。

  大家更加喜欢《一次别离》,因为乱世之中,宗教与英雄似乎更透显光明,可我却觉得《过往》更进一步代表着导演对希望更进一步的思考,在平凡的人纠结与矛盾生活之中,希望真正的火光却蕴藏在他们心底,宗教是人所书写,智者与英雄也由人来担当,所以更加真实的希望是不会对个人挑剔的

  如果我们还是仅执着地域民族历史制度,甚至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就永远无法透现道德的本源。

  人啊,你那么热衷于观看英雄和智者,却不知道如何对自己感到满足

  此外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很有意义,比如两个男人对礼物的态度,相对无言的眼神与透漏的情绪,露西透过房间窗户看到玩耍的孩子们时的微笑,几乎每一个有关人物的镜头都是用心的,所以观看这样一部两个小时十分钟的电影,你可以说它复杂并且丰富。却真的是充满了乐趣温暖

  《过往》影评(三):生活的谜团

  《一次别离》让人们认识了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而“离婚”这个主题似乎也成为了他创作标志符号,和最得心应手的叙述视角。今年的新片《过往》讲述的是另一段“别离”的故事。与成名作一样拥有着最平实的叙述基调和毫无煽情的简短对白,对于热爱写作的阿斯哈-法哈蒂来说,他乐于在自己的电影中以这样的留白和故意省略的方式,去烘托那些无法诉诸语言的复杂的生活现实

  与《一次别离》相同,故事开始于一对正在办理离婚的夫妻之间。四年的分居之后,已经返回德黑兰居住的丈夫阿麦德赶到巴黎,与妻子玛丽办理正式的离婚手续。玛丽去机场接机,二人隔着玻璃无声的比划、寒暄,这是他们最后一次重逢,从这个充满隐喻的镜头开始,接下来的几天,包括他们二人在内的众多角色都在看似明晰但始终错位的沟通中挣扎和互相伤害。

  玛丽有过数次婚姻,现在与两个女儿、现任男友萨米尔和萨米尔的儿子一起生活,而且还怀有身孕。而萨米尔的妻子因为自杀未遂一直深度昏迷,这让萨米尔本人在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妻子的内疚中纠结不已。而玛丽与青春期的大女儿的关系也愈发紧张原本处于一种极度微妙平衡中的生活,因为阿麦德的到来被彻底打破。

  这种外来者入侵一个封闭环境而引发戏剧冲突模式也是阿斯哈-法哈蒂的一个善用的叙述结构。他之前的长片《关于伊丽》《烟花星期三》都是如此。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引入一个陌生观察视角,把原本遮蔽在细碎生活下、人们企图掩埋细节纷纷翻找出来,在看似平静生活下的波涛也就日益汹涌

  看起来,玛丽的生活已经走上正轨,与阿麦德离婚,然后与男友萨米尔结合。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萨米尔妻子的自杀原因一直成谜,在阿麦德的追问下,大女儿才说出真相,因为自己不喜欢萨米尔,所以曾把他与妈妈情书邮件都转给了萨米尔的妻子。这一直压在她的心头。但不久后,萨米尔发现,她的妻子并未看到那些邮件,这只不过是他开的洗衣店一位员工阴差阳错的恶作剧。

  《过往》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在寻找生活的真相和自认为正确的方式。阿麦德来到法国是为了有一个完满的结局。萨米尔渴望的是新的家庭。玛丽希望摆脱前几段失败婚姻的困扰。而大女儿则试图找到赎罪的路径。他们在通往自己设定的目的地的路上努力狂奔,但当他们发生交集的瞬间,才发现一切都变得混沌。但这似乎就是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所要表达的意味,生活的真相和通往正确的途径,它过于复杂,几乎不可言说。更何况,对于生活本身而言,哪里有真的真相和所谓的正确途径呢?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语。导演自己曾说,“你会在某一处时空中找到“真相”,但只是从你的角度看到。只有在经历了它的某一部分,深切感受了爱、相处、关系的每一个层次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意义。它绝不是单一的,去捕捉它的每一个细节,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阿斯哈-法哈蒂为电影安排了很多次几个角色相对无语,但意味深长的镜头,相互交会、躲闪的眼神中充满无数言语和深切的无奈。这种平淡中充满内部炸裂感的题材其实极其难以把握,向后一步就会把整部电影变得沉闷无比,向前一步,就会沦为中国电视银幕上的典型家庭伦路狗血剧。但阿斯哈-法哈蒂显得驾轻就熟

  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阿斯哈-法哈蒂得到了难以想象的拥戴,《过往》的媒体见面会上到场记者人数超过了法国本土著名导演欧容。虽然这部新片在格局上未能抵达《一次别离》,但它仍然收获了众多赞誉。就想导演本人所言,“我的电影讲述的是人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某种程度上说,人际之间复杂的纠葛跨越种族、国家、宗教与文化,它会打动每个人。

  《过往》影评(四):真相存在于时空某处

  以《一次别离》正式加入顶级电影人行列的伊朗导演法哈蒂,带着他在法国拍摄的新片《过往》来到戛纳,成为本届电影节上的大热门。来参加他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比法国本地导演欧容的还多,座无虚席

  《过往》讲述的也是一个家庭故事。虽然家庭结构与人物设置并不雷同,但成员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一次别离》。一个带着三个小孩的母亲,因为怀了妻子尚在昏迷中的情人孩子,而把她的丈夫,孩子们的继父,从另一个国度召回巴黎离婚,从而引发了,每一种看似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的危机。跟《一次别离》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影片主题除了婚姻,家庭外,还多了一个“真相”。家庭成员关系的进展改变,建立在对一个事件真相的探寻上。随着每个人越来越接近真相,观众也越来越深的进入到人物内心里,从而得以从每个人的角度看待“真相”,最终接近那个或许不存在的“绝对值”。

  导演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谈到“真相”的问题时说,“你会在某一处时空中找到“真相”,但只是从你的角度看到。只有在经历了它的某一部分,深切地感受了爱、相处、关系的每一个层次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意义。它绝不是单一的,去捕捉它的每一个细节,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这也是此片的叙事态度,导演叙事时完全遵照主要人物的逻辑,跟随他们的思考而推进,既不预先铺垫,也不做任何评判。由此层层剥离,让观众与剧中人物一起接近真相。

  法哈蒂谈到,家庭和爱情这两种关系,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关系。且是普遍的,世界性的。他愿意一生都讲关于家庭和爱的故事。在这样看似格局很小的设置里,人物间关系的张力却很大,且这种张力存在于多对关系之间,令人物关系更加错综复杂。由张力导向的戏剧性,一再将人物逼向极致,他们需要花越来越多的勇气面对自己和他人。非常深入地进入人物,是法哈蒂尤其擅长的剧作手段。《一次别离》在这点上也十分明显。他称自己比起一个导演,更是一个作家他喜欢写作,所有的思考都会写下来,而台词部分则加入演员的排演,希望演员也参与到创作。这些都归结于他多年的戏剧舞台工作经验

  由于此片拍摄离开了伊朗本土,有记者关心是否意味着法哈蒂要转营创作。对此法哈蒂表示,不论在哪里,他的工作方式是不会变的,职责也是。只要有好的剧本,不排除任何合作的可能,包括好莱坞。

  《过往》影评(五):放手

  第一次完整的看完法语电影,而且还是剧情片。

  最近心情比较差,生活中也是各种不如意,就把之前下载的这部电影打开来看了。不知道为何,每次心情不开心,又不想找人述说的时候,剧情片舒缓的节奏,总是有超凡的效果。

  不懂法语,不知道翻译为过往是否准确,但是觉得这两字的确是有了一股剧情的气息,电影中丈夫的角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于孩子们的那种关怀和教育,让人很感动,也很温暖。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衬出了女主人的那种简单粗暴。刚开始看到她追打小男孩的时候的样子,其实心中也不是厌恶,而是一种不忍,然后丈夫出马,从那一刻开始喜欢上了丈夫的形象。丈夫的耐心,宽容,努力的沟通形象,让我不禁想,当初女主是有多任性,才会惹得丈夫一去四年啊。

  看到Lucy告诉女主邮件的事时,丈夫的那句,你让我回来,你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复仇……看着女主哭泣着说,你怎么还不走。突然心里就被触动了,真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丈夫一去四年,她喜欢上了别人,她找丈夫回来离婚,但是却没有预定酒店,让情人的孩子与丈夫住在一起,这一切说明这个任性的女子也曾那样的爱过这个伊朗男人吧。也许这样任性的女子本身就无法与他这种内敛的人生活在一起,她更适合扮演在情人那里的角色,任性的她也许更有魅力,但情人那里的她才一定是更有存在感的。

  就像那位大叔给丈夫的忠告,即使当初你不离开,你也总有一天会离开,也许一年,也许两年……总之,你会离开,你要学会的事情就是,放手

  《过往》影评(六):谁的过往

  第一眼就很喜欢这部电影,没有华丽的镜头,只有细节,琐碎的细节去暗示、剖析婚姻、家庭、人性以及伦理的关系。可以说简单而深刻。

  从艾哈迈德和玛丽在机场见面时,他们隔着玻璃无声的对话,导演就在暗示他们交流的障碍,玛丽接机寻找艾哈迈德没有通过手机,而是通过隔着玻璃路人。这就是暗示现代人的交流困境,我们往往不能很好与亲近的人交流,而与陌生人则会交谈的很惬意。即使通讯再发达也无济于事,就像电影中表现的那种隔膜的疏离感。人与人相互之间没有话语,只有燃起的香烟。电话也是草草了事。

  而玛丽与艾哈迈德之间不仅仅如此,还有文化的冲突。如:片中艾哈迈德每次与孩子谈话,都会很认真地关上门。而玛丽则不,她不在乎身边是否有孩子的存在。这就是文化的差异。生活中往往会因为这样的事而引发冲突矛盾。玛丽的做法也使得她与男友萨米尔之间的事情被女儿露西知晓,并引起了相当严重的后果。

  这也是片子的重心所在。对于艾哈迈德来说这就是过往……而对于玛丽和萨米尔则不是。所以他们俩那么努力地寻找着所谓的真相。

  真的有真相吗?答案是否定的。生活是不存在真相的。导演运用到了大量的细节去展现,铺叙,就是为了更清晰地解剖人性以及与之紧密关联的婚姻和家庭。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玛丽为了摆脱那种生活,与有妇之夫萨米尔在一起。为了让前夫艾哈迈德同意离婚,在出庭前告诉他,她坏了孩子。

  露西为了不让母亲萨米尔在一起,把他们的事情写邮件告诉了萨米尔的妻子。

  洗衣店的店员为了工作,把萨米尔妻子的邮箱告诉了露西。

  就连最小的弗阿德为了直升飞机玩具都撒谎、欺骗。

  玛丽与萨米尔两人坚持不懈地寻找着所谓的真相,就是为了证明他们的结合不是造成这个萨米尔妻子自杀的原因。他们为心中的罪恶找一个安慰点。

  这就是人性,自私而卑劣。我们无法否认的存在。

  但是他们又是善良的。艾哈迈德为当时离开的惶恐不安,努力地帮助玛丽改善与女儿紧张的关系;玛丽轻吻弗阿德;萨米尔为了弄清楚妻子身上的抓痕而进行的努力等都展现出温暖的感情,无法割舍,复杂而美丽。

  所以最后的萨米尔与妻子的十指紧扣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是过往的真相——人矛盾而复杂。

  29日晚观法哈蒂《过往》有感。

  《过往》影评(七):《Le Passe》随笔

  #影评#《过往》。情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之一,它没有对错。正是如此,由它产生的麻烦数不胜数。一个离了三次婚的女人,跟生命中的两男人,还有自己的女儿,最后该如此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电影最后也没有给我们答案。不同情感价值观的观众,会有自己的答案。#长微博#

  The Past

  很多人拿这部电影跟导演前作《一次别离》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是没有《一次》好,于是各方言论就把这部电影批评的一无是处一样,居然还有“高冷”网友说看了没多久就看不下去了,你的口味是有多刁钻啊?

  承接上文,还是先说一下这部电影和《一次别离》相比的不足之处吧。一样的运用小细节为后文做各种铺垫,《一次》做的精致且刁钻,往往有种一针见血的作用,对电影接下来的道德伦理冲突有着不可抹面的积极作用。《过往》也有小细节,也有小铺垫,但是不明不白。导演是不是想让观众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效果我不清楚,但是感觉效果不是很好。。。电影节奏《一次》循序渐进张力有秩,一波接一波的矛盾,高潮迭起,最后直至道德碰撞顶峰。《过往》的矛盾让人摸不着头脑,主次不分明,最后的矛盾真相让人无语,升华的境界不及《一次》。

  本片女主角荣获2013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其实这个结果在当时算一个冷门。就我个人审美,我更偏爱Adele。电影中的群戏表演很抓眼球,男主角和长女的交流很抓观众的心思,倒是女主角在我看来有点不分情况无理取闹。后面一场男主告知女主邮件是由女儿转发给原配的戏,那个争吵的天翻地覆看的着实过瘾。

  电影配乐挺舒缓,与情节相辅相成。这部电影中,儿童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展示情感的窗口。有童言无忌的直接表明自己不喜欢,也有一言不发隐忍自己情绪的作态。这两个小人物看点十足。尤其是长女。她的角色一直牵着我的心。可能是年龄一般大,能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她的情感吧。

  和《一次》一样,《过往》最后也是留有悬念,也是以让电影中的人物做出选择来结尾。这个结尾对我的精神刺激比较大。我很吃那种有点人神相同那种情感的套,所以结尾他的前妻眼角一抹泪留下来,我整个人感觉都不好了。有点虐心。

  这不失为一部好电影。别让对比错过了它。

  《过往》影评(八):屌丝的情节也能展现出高大上的演技

  在朋友推荐下晚上终于在电影中心看了《伊朗式离婚》。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如同观看《爱在午夜降临前》的感觉一样,一开始都以为是家长里短的比较烦闷的电影;不过慢慢的情节展开之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围绕的问题却抓住了内心,一些琐事也能表现得如此之好,演员的表演不止是在演而是让你感觉他是在展现自己,更能让你在他们的演绎当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同身受的感觉,自己生活中的一幕幕出现在眼前,或者自己在遇到片中角色的疑问的时候,自己会想该如何解决。能把观众吸引至此,不得不佩服导演和演员的能力。如同《香港仔》电影用的也是家长里短的故事,却演绎着整个香港的故事,用细微的生活表现着平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当然《伊朗式离婚》比《香港仔》在电影的表现上高出了几个档次,《伊朗式离婚》能获得金球奖,同一个导演的前一部《伊朗式分局》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无不看出导演的能力。电影的魅力不在于用什么样的场景去还是技术,或许各有口味,就如同在香港一家叫“四季煲仔饭”的餐厅,装修得很一般,或者说没有装修,连墙上贴的菜单都只是用纸打印出来的,但这家餐厅的名气不小,经常会排老长的队才能吃到他家的煲仔饭,屌丝的餐厅煲出了高大上的煲仔饭也会有无数的吃货会挨饿排队等吃的。

  不过对于自己而言,这样的电影很难让我再看第二遍,或许是因为我是个不挑食的孩子,遇到好吃的就吃两口,但不会为了美食等上很久,对了我更喜欢吃川菜。

  《过往》影评(九):【影评】《过往》:平淡中的暗流涌动

  《过往》(Le Passe, The Past),今年嘎纳的大热电影,《一次别离》的伊朗导演Asghar Farhadi的再接再励之作。电影充满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人物内心与情感的捕捉和表达到了秋毫之末,的确是欧洲现实主义和人文类型电影的新的高度。但同时,这又是一部考验你的耐性的絮叨、缓慢而平淡的电影。

  一个女人,两个男人,周围的三个孩子。破败的巴黎郊区。两个多小时的对话,对话和对话。电影带着你走进这些人的琐碎、平凡甚至无趣的生活。但如果你有足够的耐性,渐渐地你会发现,平淡后面却是大有暗流涌动。

  电影开头,一个女人接她的丈夫;之后你发现原来他是来离婚的;然后你发现女人身边的三个孩子又不都是他们的孩子;然后你发现小儿子的原来是女人现任男友的孩子;然后你又发现原来大女儿又是第三个男人的孩子;然后女人现在的男友出现,与她正要离婚的前夫共处一室。就在平淡絮叨中,你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婚姻和家庭关系。

  电影缓慢地铺陈这些复杂的关系和背景(其实就是他们的“过往”),到了中段开始接近那个秘密:新任男友的植物人妻子为何自杀?还是在平淡的对话中,剧情一点点抽丝剥茧,直至秘密揭晓,你才发现,靠,这完全可以拍一部惊悚电影了。

  这部平淡而同时惊悚的电影,技术上可说炉火纯青。学院派会给它崇高的赞誉,但作为普通观众,却往往有一种沉重而烦躁的观感。很少有电影里的人物,像《过往》里这样,每一个人都是不快乐的,于是观影也成了一件不快乐的事。说实话我并不喜欢电影里的这些人,尽管每个人的刻画可谓细腻饱满,而在理性上你也可能真的会同情他们的命运。电影进行到中段的时候,还真是让人有从故事中抽离出来的冲动。女主角的表演,真实到你会对她产生愤慨:好好的日子不过瞎折腾什么?!但很快,你开始接近所有人不快乐的后面的那个结,那个藏着的秘密。你跟着电影走向漩涡的中心,又重新被导演带到他的缓慢而高度隐忍的叙事中去了。

  法哈蒂之前的《一次别离》,是我去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之一。在那部电影里,我们为什么会去关心一个普通的伊朗女人,她的老公和老公公,她家的保姆,以及所有人平淡而困顿的生活?回想起来,不仅仅是因为电影创作者抱持的抽象意义上的人文关怀,而是人与人在平淡的生活中以各种关系相连相关的那种琐碎而深刻的Connectedness. 在那部讲述善意的电影里,伦理不是空洞的说教,它被放在一种貌似平常而蕴含深意的人际关系里,而变得并不是那么的黑白分明对错立现。生活、世界与人心大概就是这样,平淡但并不简单。

  在这部《过往》中,法哈蒂又向前走了一步。人物的关系更加复杂,隐藏的戏剧冲突更加强烈,人在与自已心灵的阴暗面纠结得更加密实。人与人还是以一种复杂而古怪的方式联结着,每个人的命运也许都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每个人似乎都逃脱不了“过往”的纠缠。

  The Past这个片名是点睛之处。电影最后一部份,人物在困顿纠缠中都在疲惫地说“忘记吧”。他们的“过往”,在心灵深处投下太深重的阴影,除了“忘记”还能如何自救?

  尽管整个两个小时的电影让人看得很累,但我还是很喜欢电影的结尾。两个女人之间傍惶的男人,他可以将植物人的妻子抛在身后,与新的女人走向未来;但他沉重的脚步停了下来,重新走回昏迷的女人身边,喷上她曾经喜欢的香水试图唤起她的反应。镜头缓缓地摇向女人的手,这时我知道这正是电影的“文眼”所在,不由得紧张地惴度:她的手,会动还是不会动?动与不动都将决定男人的命运,也将决定与他相关的一系列人的命运。他的妻子醒来会怎样?继续沉睡又会怎样…..

  然而电影定格在两只手上,片尾字幕出现。下面的故事,由你自已去续写吧。

  这是法哈蒂的高明之处,我见过的最漂亮的电影结尾之一。有这样的结尾,我几乎完全原谅了导演之前在电影中过于自我的慢节奏。如果他前面如此缓慢、絮叨而貌似平淡地讲这么多,是要引到这一刻的话,那好吧,我认了。

  ============================

  欢迎关注我的自媒体公众号“李骥-Josh"

  努力隔三差五写一些影评、书评、商评、时评或者其他管他什么的心得。

  请在“订阅号”中搜索“李骥-Josh" 或微信号"joshli0805"

  《过往》影评(十):过往

  家庭矛盾的题材,整个电影都在这一个框子里来来回回的起冲突,好不容易等到矛盾激化又那样的…慢吞吞,剧情也是常见的戏剧桥段。一次别离里边有递进的激烈,这部里边牵涉的关系是复杂,可总觉的不够彻底。尿性呀~结尾也是,非要来一把温情。。可前面都这样的错乱了,期待看到的是一路冷峻到底的狂乱,而不是这样没有力量的…温情。

  交流太难理解太难,能懂一二分已是难得。可有时候用力用错方向就悲催啦,一个觉的自己已经那样的付出,另一个只是愈发觉着不靠谱。这样的事多了总会厌的,就像餐馆老板说的,既然两个人迟早会有矛盾,不如早点离开。一年两年能将就,可一辈子的事该怎么将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过往》的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