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李小李和老李》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李小李和老李》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22-03-13 12:55: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李小李和老李》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大李小李和老李》是一部由谢晋执导,刘侠声 / 范哈哈 / 姚德冰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李小李和老李》影评(一):大家换个角度来欣赏《大李、小李和 老李》

  用美化的,设计的,审美角度来欣赏《大李、小李和 老李》

  今天是8月8日。从2009年起,中国每年8月8日为 “全民健身日”。

  此前我又看了一遍《大李、小李和老李》这是一部关于全民体育运动题材62年在上海拍摄的黑白老电影。电影从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当年的上海时尚风貌。和多数人欣赏的角度一样,我也觉得片头和片尾的动画做得有很有美术片的特点,突出了电影的喜剧基调。

  早期的黑白胶片的感光度都不高,不象现在都是的全光全彩的黑白胶片。由于是黑白片的特殊原因所以总观全片所有室内镜头里如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出来充斥了些人造光的痕迹,一些简单淳朴的反光物体总是闪闪发亮极具舞台效果的.

  影片布光里自然的顺光很多,户外活动取景时候 基本都是晴天少云的中午前后,比如那些爆笑的做集体广播操的镜头。显然户外做广播操的好处很多,户外的大太阳既解决了黑白胶片的感光度不高时候的照明问题,拍摄时候还可以让演员有做操后真实的大汗淋漓,不用化装另外喷“汗水”。这是黑白电影的好处之一.

  另外黑白片可以让我们在所有色彩和服饰、物体的材质上面有自己的主观想象空间。比如,大李在体育宫时候穿的一件剪裁简单的白布衬衫,如果你的想象力够丰富,一件原本普通的衣服,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件颜色亮丽(比如,柠檬黄色);采制精良(比如,天然蚕丝+棉麻混合织物)的衣服。

  诸如此类,在演员的衣服上电影里面也是下了大功夫的,每个演员每次出镜衣服都不一样,五只小老虎每次都很可愛,衣服也花花的。特别是医生的打扮是完全西化了的,双排纽扣西服,精致的阳伞和拎包等等。在当时完全就是一个偶像剧!医生的光学设备三大件(眼镜,望远镜,相机)也是十分的精良!按照现在的说法他绝对是个十足的时尚“老克拉”。

  说到时尚和现代化“富民屠宰场”里就是个典型的集中点,(现在这个场叫“1933老场房”是个的时尚餐饮娱乐中心)在老李办公桌周遍的那些钢化玻璃水杯和藤编外壳的热水瓶, 现代设计感很强的保温茶桶、大茶缸、茶盘都是当时十分普及的搪瓷器皿。就连屠宰车间的工作衣服上的“屠”字的字体设计都设计的很有水平。

  还有几次出现在不同场合如老李办公区,食堂,美术商店的3个大挂钟,我从熟悉的字体设计上可以看出洋货的痕迹。(因我家曾有一个一样的洋挂钟)。

  片中常见的2种白色玻璃灯罩,一种是公共部位常用的圆球形状的,还有一种就是花瓣状的室内炽灯罩,这个灯罩使用广泛,老上海家庭有很多这样的灯罩,连我家也有2个!这个是个轻盈细巧成本低廉的灯罩。

  有些朋友认为此片缺點是:男演員好醜,女演員好土。我到认为这个是优点!

  男演员的丑,其是多是本土化的老滑稽演员,解放前的老滑稽演员面部表情是丰富而夸张的,着也正是喜剧电影所需要的。

  女演员的“土”其实不是“土”,而是体育题材的需要,当时的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吃的不丰富,自然不会都那么“结实”本片里的女演员除了“嫩娘”都很“结实”,这个和宣传画上的要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有体育教育范例的模特范本。

  扮演新华书店店员的女演员相当标致。

  出场四次,大李去书店两次,第一次还教

  大李学习广播操的“前后曲” 运动外加甩鞭子。

  小李去买体育宣传画的那段,她的头发盘起来,有赫本的感觉。后来还在工人文化宫跳艺术体操的那段,最先吸引我的不是腿粗有些“火鸡身材”的很那大辫子姑娘……

  而是那段动人的钢琴声,

  后来的特写镜头我一看那居然是一架第一高档的德国钢琴Bluthner钢琴!

  最高质量演奏用琴!

  那段琴声现场感染力很强,我不知道是什么曲子但听起来有一些《黄河》的旋律的小变奏。

  富民的职工去叶塘坐的汽车很拉风!62年拍的电影,汽车款式很自然还是50年代的款式。

  但从车头上五角星的装饰和汽车电镀保险杠进气口的设计,似乎还看的出美国三四十年代的奢华痕迹。

  大李家的大格玻璃窗和窗帘看上去很宽阔,整体房间层高也很高看上去很舒服。有现代设计风格的职工楼里面,有几个跨楼拍摄的镜头 虽然是剧情的视觉需要

  但也正展现了那楼里漂亮的现代设计的楼梯与扶手。

  大李老婆在江湾体育场自行车训练的镜头里可以看到江湾体育场的开阔的原貌!这种开阔在现在是难能可贵的!现在设计的体育场多数的座位安排的角度很陡!相比之下江湾体育场的看台座位设计的就是十分缓和也十分的开阔!如果站在当时的江湾体育场的正中央,最上的座位正好和远除的天空相接,这时整个体育场就好象独立的存在与广阔浩瀚的天空之下了,这种开阔的感受现在在江湾体育场里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了,因为随着上海的城市发展,体育场周遍的楼房漫漫的高了。。。

  可以想象的是当时自行车比赛和“自行车运动”是十分时髦,更不要说是女自行车运动了!电影里面不会推崇周末郊游野餐的传统休闲活动,而是刻意推崇和展示了周末天全家一起去市郊体育场参加自行车体育锻炼的一种运动和休闲相结合的活动。

  影片在主题上是积极的,都是由生活出发的小细节,小笑料来推动剧情。用的东西和生活环境却是十分高档和十分小资的。虽然 时代久远,今天的生活和昔日不同,但观看影片时,仍然能从看出很多在现在依然存在的经典和时尚的元素。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在别人来说,这像一句套话、官话,而对这部电影来说,的确是实实在在的。

  《大李小李和老李》影评(二):趣味无穷

  谢晋对电影的理解和掌控能力,的确是国内首屈一指的。

  近期看电影的热情一直不减,又疯狂地迷上中国的老电影了。

  与之相比,现在的很多国内电影,脱离生活实际,透着浮躁、虚假和伪装。

  上海某肉联加工厂工会主席大李群众基础好,身体却是毛病百出,阴天下雨身体就有不同反应,因此被别人戏称“气象台”。歪打正着,大李被选为工厂体协主席,在小李的支持和配合下,带领工厂职工进行体育锻炼。小李的父亲老李是车间主任,整天满脑袋想着工作,与大力士一道拒绝锻炼,并与大李和小李唱对台戏。

  这部电影,很真实,也很朴实,体育这个较难表现的东西,被谢晋非常轻松巧妙地搬上了银幕,很有意思,很有意义。谢晋摆脱正面说教,很成功地体现了体育的快乐,体育的活泼,以及体育活动带给人不同的精神面貌。他启用上海滑稽剧团的演员,少有俊男美女,却表现了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趣味无穷。

  《大李小李和老李》影评(三):喜剧中的人情味

  前一阵emule上发布了好几个国产老喜剧,我挑了《甜蜜的事业》和《大李、小李和老李》看。

  当然是后者更好——谢添与谢晋虽然都是谢家门,但显然后者在90年代之前的大红大紫不是浪得虚名。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需要技巧,再加上上海这个城市特有的生活氛围,就是人情流溢的温馨好戏。

  现在是不会看到这种赤裸裸地宣传片了。这两部主题都简单,一个宣传计划生育,一个是体育锻炼。后者题目更小,更轻,却被表现得更好。全有赖一班老滑稽演员,把数个人物都塑造得叫人过目难忘。譬如雄姿英发,胸肌发达(总是穿着当时时髦的球衣,还穿过袒胸的摔跤衣服,有如同时期邵氏的游侠儿),但是头脑有点简单不大懂事情的小李;自觉身体很棒的大块头,口头禅是“三五百斤没问题”;最活泼自然是有点守旧的老李,最最反对体育锻炼。他和大块头被关在冷库里一段是全片精华,看点是老李敲敲冻到硬邦邦的猪肉,再敲敲大块头的胸部,发现居然发出一样的声音,吓得面孔变色,两个人抱在一起狂跳。完全是滑稽戏的手法,胜在面部表情的丰富多变。甚至只出场一二次的小人物,譬如大辫子的新华书店营业员,还有『不知道为什么出现的』“老舅妈”(迄今仍活跃于银幕,演上海话本地情境喜剧)嫩娘(演一个戴着啤酒瓶眼镜的近视眼)。

  又台词也写得很自然,常有沪语方言的痕迹,结尾多有语气词如“呐”、“是伐”此类。观察了下编剧,于伶领头,强大过《赤壁》。

  我最喜欢大李,外号气象台,凡变天必腰疼。家里养了五个萝卜头,大概是一年一个,看上去都差不多,人是老好人。叫他当体协主席,便认真去新华书店买广播操分解图;小李发体育观摩票,他要来送给大块头和老李,不理小李不懂事的嘀咕;太太(是《太太万岁》里的太太陈思珍)学骑自行车,就夜里扶着一圈圈在楼下转,后来太太去比赛,他带了5个萝卜头坐在看台上看,大家带着一样的白布帽子,其乐融融,见他面相宽厚,笑容盈盈,真舒服。

  62年的上海尚有未及革命掉的人情味,到79年《甜蜜的事业》只剩下生硬的剧情和苍白的人物。本来计划生育与体育锻炼不同,易造成戏剧冲突,但整个片子虎头蛇尾,处理得不干不净。譬如一心想生儿子的唐二婶,养儿防老的观念最终也没被改造过来,不过有赖大女儿招到了女婿,得以暂时解决;而思想先进的田大妈,儿子去倒插门,当然不高兴,却只思想斗争一下,对观众交代“我一定会想通的”,解决办法同样也是有个女婿倒插门!这样的解决方法未免太过巧合,亦过于有赖偶然性了。

  这个片子里的男人都无比之娘,最可怕发现了一个70年代萝莉控,名叫老莫,外形是穿着男装的drag queen,最想生女儿,就像小贝,走火入魔到把家里两个萝卜头看成女儿,又整天抱一洋娃娃,叫老婆多看,实施胎教。可惜老婆太先进,又怀上了后马上去打胎,打完后红光满面,喜气洋洋。

  这片子里的女人皆红光满面,尤其是连生六个女儿的唐二婶。偏偏唐二叔形如枯柴,看上去像她爹,不得不让人邪恶地联想到:这个女人在床上把他榨干了。

  《大李小李和老李》影评(四):李家 生活

  谢晋导演的《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表现了在肉联厂工作的几户人家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展开话题;由桑弧导演的《魔术师的奇遇》(1962)讲述了魔术师回到上海来寻找解放前失散的儿子,影片的人物有魔术师、驯兽师、公交车售票员等等,这都属于服务业;由丁然导演的《女理发师》(1962)讲述了女理发师如何获得自己职业地位和丈夫的同意,强调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独立意识。另外,由苏州滑稽剧团集体创作,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满意不满意》表现了餐厅服务员如何转变自身对工作性质的认识,从而真正开始服务顾客。这部长影拍摄的影片与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大李、小李和老李》、《魔术师的奇遇》、《女理发师》等影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影片的人物角色有肉联厂职工、魔术师、驯兽师、公交车售票员、理发师、饭店服务员等。而不是十七年电影中主要塑造的工农兵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职业都是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

  《大李小李和老李》影评(五):大李、小李和老李

  张泠

  1962年,中国的文艺政策松动,电影界也出现更多喜剧,大约是“十七年”(1949-1966)电影中出产喜剧最多的年份之一,有代表性的如《锦上添花》、《李双双》、《魔术师的奇遇》(也是中国首部立体电影)、《女理发师》、《大李、小李和老李》及《哥俩好》等。其中,戏剧家于伶等编剧、著名导演谢晋执导的《大李、小李和老李》可谓出类拔萃之作,将日常生活中人情之明快活泼与时代背景中的“政治正确”(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恰当糅合,却毫无牵强造作及生硬政治宣传之感,片中人物对生活的热爱,才令喜剧桥段妙趣横生,不会流于低俗或尖酸刻薄。

  《大李、小李和老李》关于上海“富民肉类加工厂”的三位职工:小李热爱体育,父亲老李反对体育,原本对运动无甚兴趣的大李被任命为体协主席后,不但热爱广播体操和长跑,还鼓励妻子、“五虎将”(五个男孩)的母亲秀梅骑自行车。一段时间后,逢阴天下雨腰酸背痛而被同事戏称“气象台”的大李的腰疾竟不治而愈,秀梅在自行车比赛取得好成绩,工厂里也兴起锻炼的热潮,连顽固爱面子的老李也加入打太极拳的行列……同厂职工住“浦江新村”一栋楼的同一单元,上下班都有亲密的空间和人情关系,充溢集体生活的亲切热闹。1962年,正是“大跃进”(1958)、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后不久,人们需要笑声,也需要丰盛食物,所以选择在“肉类加工厂”拍摄一部轻喜剧,有十足的时代意义。

  很多社会主义时期的工厂,是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工作、休闲、保健、学习、娱乐,一条龙。《大李、小李和老李》中的肉类加工厂,有理发师和医生;“浦江新村”不但有集体宿舍,也有新华书店(可能还有托儿所和幼儿园,所以五个男孩的妈妈秀梅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自行车比赛)。同事/邻里亲密的空间关系,主要为以楼梯为连接点的垂直面向,摄影师卢俊福与导演谢晋巧妙以升降摄影机提供的运动镜头一气呵成,贯穿人物的流动交往:大李一家七口鱼贯下楼上班上学,经过老李和小李家,然后大力士、理发师、医生……在此,当代人们与学术界关注的“公共空间”逼仄使得“私密空间”受到挤压的问题似乎并未搅扰影片中人物,除了大李与三虎跳踏木地板使得楼下邻居老李不堪其扰,以拖把敲击天花板(这个勿需多言的信号,足以令双方不伤和气地心领神会)。

  当然,这或许是导演构建的乌托邦,明朗美好、与人为善的轻喜剧,社会阶层讯息微妙地隐埋其间:工厂里大家衣着朴素(老李一句台词交待他在旧社会是底层劳工,常“饿肚子”),医生打扮最洋派,有最先进和奢侈物件:自动雨伞、望远镜、照相机,口头禅或也暗示知识分子的怀疑论和摇摆:“还没一定呢”(这样的人物在几年后,成为被暴风骤雨般批判的对象)。片中“美术宣传画”与片头片尾的精彩动画一样,都是神来之笔。早期喜剧电影的痕迹也不时隐现:银幕上出现问号与叹号,令人想起袁牧之音乐喜剧电影《都市风光》(1935)。关宏达饰演的大力士与滑稽戏演员范哈哈扮演的老李,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则是早期喜剧电影的经典组合,从美国的劳莱、哈苔到中国的尹秀岑与韩兰根。

  与1959年的《今天我休息》(鲁韧导演,仲星火主演)类似,《大李、小李和老李》中也出现从近郊农村运到上海屠宰场的猪群。这在食物匮乏的年代,无疑给电影院里的观众“画饼充饥”的慰藉,也连接了城市与农村。城乡关系的亲密(并无矛盾体现在片中),以年轻人的恋情暗示出来。小李的恋人描云,是郊区叶塘镇的公社社员,与小李一样,她也是运动健将和公众体育活动组织者。他们促成了一场叶塘镇与“富民”肉类加工厂职工的体育友谊赛,令大力士与老李等反对体育的“落后分子”进一步参与到群众体育活动中,兴趣也被大大激发。而五个孩子的妈妈秀梅,在自行车比赛中力挫群雄获得第一名,与“五虎”合影时,她健康自信的神情,与开始锻炼前略显疲惫无奈的面部特写叠印,运动带来的“焕然一新”面貌,呼之欲出。

  有朋友质疑影片未能充分展开“体育运动”与“生产力”的关系:如何让观众看到全民体育运动并非占用工作时间的娱乐(“年轻人爱玩”,老李最初的反对原因),而令职工以更充沛体力和干劲儿提高生产效率?当然,若能在此线索深挖,在导演谢晋和当时观众看来,是否更多涉入“政治宣传说教”意图而有些削弱影片的轻松喜剧效果?或者说,增强体质能够提高生产力,不言而喻,太过直白反倒轻视观众理解能力?

  《大李小李和老李》影评(六):用猥琐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

  我来八卦一下,这部电影表面上是在讲全民健身,其实讲的是一串复杂的情感纠葛。

  片中的人物情感关系是这样的:大李去商店学广播体操,女店员对他一见钟情。大家有没有发现大李的儿子小虎长得和小李很像,难道~~莫非~~还有,有一天早上,大李在教老婆秀梅骑自行车的时候,小李和女友在窗边和他俩打招呼,秀梅就摔倒了,早不摔晚不摔偏偏是看到小李和女友才摔,问题大大的。后来老李出来对秀梅说 年纪大了 这时小虎和另外一个什么虎骑着小三轮车过来 老李继续说 不能和他们比 是不是小虎 说完看向大李 小李 秀梅三人 三人表情十分尴尬,说明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们之间的暧昧关系终究是会让人产生怀疑的。

  《大李小李和老李》影评(七):大李小李和老李 演员 今况

  今日回看这电影,在网上收集这些老影人资料,感慨十分,发到网上让众位备查

  原作者:天赋乐章

  刘侠声(大李)

  刘侠声(1915-1978年)

  滑稽戏演员。本名刘孝华,生于江苏江都,13岁随父来沪,就读于通惠小学,

  因家境困难,辍学后拜文明戏演员王一士为师,进先施乐园戏班学艺,三年后去杭

  嘉湖一带演出。民国24年(1935)重返上海时,艺术上已比较成熟,在本市游乐场

  初露头角。民国26年(1937)先后去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作营业性演出半

  年,与文明戏演员合演"趣剧"。回国后先后参加过易方朔、张冶儿的精神团,以

  及"联合"、"金龙"、"奋斗"等剧团。1952年参加大众滑稽剧团,在《三毛学生意》

  中扮演剃头师傅一角,动作洒脱,表情丰富,语言幽默,节奏得当,以此成名,

  与文彬彬同步走红。《三毛学生意》电影放映后,受到电影导演谢晋的青睐,邀

  请他担任喜剧影片《大李小李和老李》的第一主角。"文化大革命"期间,《三毛

  学生意》、《大李小李和老李》被打成"大毒草",刘侠声受到迫害;后平反。19

  78年应上海曲艺剧团邀请,在滑稽戏《满园春色》中扮演厨工庄师傅一角。复排

  时参加该团揭批"四人帮"大会,在控诉时,情绪过于激动,当场昏厥。送至医院,

  因严重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

  老李(范哈哈)

  范哈哈(1907-1987年)

  小李(姚德冰)

  待补充

  关宏达(大力士)

  (1914-1967)又名关鸿达,关洪达,关文达,满族,吉林阿城县(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人。在本县读完小学后,于1929年至1931年,先后就读于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第二中校,期间,爱好美术和戏剧,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喜欢演话剧,他身强体壮,对体育运动很感兴趣,擅长抛铅球,掷铁饼,成为当时学校田径运动场上的一员猛将,1930年10月,作为省东省特别区代表队的一名队员,参加在奉天东北大学运动场举行的东北四省联合运动会,1931年参加在山东济南举行的第十五届华北运动会,均获好成绩。“九一八”事变后,他不堪忍受国破家亡的境遇,于1932年离开家乡去上海,经朋友介绍,到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当演员,拍的第一部影片为《热血青年》。以后结识影坛名人史东山,被人绍到上海艺华影片公司,拍了《凯歌》和《花烛之夜》两部影片,小有声望,邀他演戏的多了。以后,曾一度进入体育学校学习。“八一三”的枪声激发了上海学生的抗日斗争热情,曾参加国民党八十八师上海市学生参战大队,抗击日本侵略者,上海沦陷后,去香港,在两粤影片公司当演员,1938年3月又回到上海,继续从事电影演员工作,曾演过十几部电影和话剧,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表演才华得以充分的发展,拍摄的影片有《球迷》《球场风波》《大李,小李和老李》《秋翁遇仙记》《聂耳》等10余部。此外还参加过外国影片的译制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因受“四人帮”的迫害,1967年12月20日含冤逝世。1979年4月18日上海电影制片厂党委做出复查结论,给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文彬彬(理发师)

  文彬彬(1919-1972年)

  这些人物大都动作灵巧,稚气而善良,对旧社会有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文彬彬把自己扮演的这类人物称为"小字号人物";而观众则把他发挥自身优势,在"小字号人物"表演上形成的特点称作"文派"。1972年,文彬彬因在长期的"隔离审查中受到残酷迫害,呕血身亡。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得到平反。

  俞祥明(医生)

  俞祥明(1907~1994年)

  滑稽戏演员。祖籍安徽。初.演文明戏,师承张冶儿。后,改演独脚戏,曾与吕笑峰、范哈哈、唐笑飞等拼过双档,

  同时兼演滑稽戏。 1948年,俞祥明与程笑飞、小刘春山合作,号称"阵(程)、头(刘)、雨(俞)", 成为民间电台的

  quot;三大响档"之一。

  俞方言不多,唱功亦弱,但演技精湛,面部表情极其丰富,在"堂会"中或舞台上程笑飞演唱类似各派越剧的《绍兴

  小姐》时,俞与之以"双簧"的形式出现, 程在俞身后当"阴面",俞在程身前当"阳面"。程唱到"戚雅仙喜欢吃西瓜

  子"时, 俞随着程的声调做出咬瓜子、剥瓜子、扔瓜子壳、吃瓜子肉等动作,生动细腻, 配合甚是得体。在滑稽戏

  中,俞工"滑稽老生",始终为"硬里子";并能做到不抢戏,在"本份"上尽力发挥。例如在《活菩萨》中饰潘老爷,

  一脸的封建、愚昧、 蛮横、专制,塑造出一个颟顸透顶的糊涂虫。在《三毛学生意》中扮演的流氓老大,在《阎瑞

  生》中扮演的无赖吴春芳等角色,也刻划得颇具个性。演过的滑稽戏尚有《游码头》、《天亮了》《大闹洞房》、

  《独出一张嘴》、《老店新开》 等。尤以《老店新开》最为突出,俞扮演相命先生,王自迷扮演卖大饼的小贩,创

  作了一个穷极无聊的相面先生骗吃大饼的一节戏。后被抽出,独立成篇,作为独脚戏演出,定名为《骗大饼》,被

  广大同行搬用,成为保留段子。 俞祥明参加过笑笑剧团、合作剧团、联谊剧团等。1951年与程、刘合建了大众滑稽

  剧团。"文化大革命"后,因长期卧病在床,未曾复出。

  尤嘉(小辫子姑娘)

  “文革”前,体操运动员出身的尤嘉主演过三部电影:【枯木逢春】、【蚕花姑娘】、【大李,小李和老李】。【大李,小李和老李】中,她扮演的书店营业员一边甩辫子,一边教大李广播体操的场景,绝对是新中国喜剧电影最搞笑的桥段之一。“文革”后,她还出演过【东港谍影】、【夜明珠】等影片。1985年,她定居香港,告别影坛。

  嫩

  原名方丽英。一级女演员。民盟盟员。1926年生,上海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 家协会会员。

  娘(近视眼)

  自参加了东视的海派情景喜剧《老娘舅》后, 成为沪上有名的老舅妈。

  汪宗良(举重教练)

  原解放军体育学院运动系举重队运动员。1963年11月,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举重比赛上,获重量级亚军,并以155公斤的成绩打破重量级推举全国纪录。同年12月,被国家体委授予一等功臣称号。

  蒋天流

  蒋天流(1921-  ),曾用名蒋咏青,江苏太仓人。上海大同大学经济系肄业。

  1940年入上海剧艺社,先后参与《圆谎记》、《家》、《愁城记》、《北京人》等话剧演出。

  1941年转入华艺剧团,主演话剧《云彩霞》而知名。

  1942年,去重庆加入中国艺术剧社为演员,参加演出《戏剧春秋》、《草木皆兵》等剧。

  1944年秋,进成都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读书。

  抗战胜利后,重返上海剧艺社,演出《孔雀胆》、《芳草天涯》等剧,同时参加拍摄《母与子》、《太太万岁》等影片。

  建国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曾主演影片《我们夫妇之间》,并在《为孩子们祝福》、《护士日记》、《北国江南》等十余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还与杨小仲、殷子合作编写电影剧本《宝葫芦的秘密》。

  王子平(太极拳老师)

  王子平 (1881~1973)字永安,回族,河北沧州人。出身于著名的武术世家,是上海八大伤科医师之一,先后担任第一届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上海中医学会理事和所属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晚年,他总结一生心得,撰写并出版《拳术二十法》、《祛病延年二十势》等著作。

  王子平常表演石担(举重),人称“千斤王”,1918~1921年间,曾几次与外国大力士比武,都获胜利,于是名噪武术界。1928年,中央国术馆聘请他为少林门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有《拳术二十法》、《却病延年二十势》等书问世。

  王子平(1881~1973),宇永安,回族。出生于武术之乡河北省沧州南门外大石桥东,人称“沧州武术一条街”的义和街,是我国著名的武术家,也是伤科专家。

  沧州尚武之风甚盛。王子平生于武术世家,祖父以“翻杠子”闻名遐迩,父亲王福宏有“粗胳膊王”之称。父辈们由于练了几辈子武还是家贫如洗,便想在王子平这一代改一改家风,认为那样或许家境好起来。母亲是个豁达之人,倒同意孩子练武,认为练好了武艺不会没饭吃的。于是,他便去拜师学艺。谁知,人家却不肯收他,有的甚至说他是“挨打的木头”,是不堪造就之材。这下子可把他气坏了,他发愤一定要练出个样子来。

  那时,他才七八岁。人家不教,他就偷着学,偷着练。自己挖沟、挖坑,以此来练习跳远和蹦跳。随着沟的挖宽,坑的挖深,他的功夫也日见长进。他嗜武如迷,拿大顶、站梅花桩、举砘子、打沙袋,硬功、气功,什么都练。就是早上洗脸,他也不放过练功的机会,盛满水的木盆放在地上,他只手伸进去,先拿会儿大顶,然后再洗脸。晚上上炕睡觉,也不安分守已,而是窜上跳下,用以练习蹦跳和轻身术。他每天起得很早,有时二更天起床,顶着满天星斗,在万籁无声的寂静的环境下,心神贯注地练功;有时五更天起床,踏着遍地露水,吸着新鲜空气,一直练到旭日东升。这就是古人讲的练“北斗功”和“露水功”。烈日炎炎的盛夏,别人打着扇还嚷热,而他却穿着衣服在烈日下练功;冰天雪地的严冬,别人守着火炉取暖,而他却脱去外衣,在露天地里打拳。他还常顶着狂风,跑到城墙上练轻身法,跳进激流,到运河里去研究水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他都注意观察体会,领悟健身技击之道。

  王子平不但练功用心、刻苦,而且十分注意虚心向各派名家学习。在沧州,他曾拜沙宝兴、马云龙为师习滑拳;在山东,他曾拜鼎鼎大名的杨鸿修为师习查拳。他不辞山高水远,到处登门教,博取众家之长。对别人的技艺,哪怕是点滴所长,他也不肯放过。有时人家不肯传授,他就以祖传技艺作为交换条件。长年累月的练功、学习,使他这块“挨打的木头”成了名冠武林的“千斤王”。

  那还是1900年,冀鲁一带兴起义和团运动遭到了八国联军的镇压。王子平因“拳匪”之嫌逃到济南府避难。济南是有名的泉城,处处有泉境奇观。一天,王子平正在柳园喝茶,看到一群茶客围着一个“水推磨”看热闹。那水磨飞转,似车轮一般,旋力很猛。王子平看得出了神,手头觉得直痒,脱口说了句“我可以捋住它,叫它停止转动!”旁边看热闹的人听了,有的撇嘴,有的暗笑,有的用一种鄙夷不屑的目光斜睨他。看到人们这种根本不予置信的神态,王子平气儿来了,他拨开众人,上前两步,双腿一叉,来了骑马蹲裆式,身略前倾,气沉田,一伸手,一把就把那在旋转的石磨拉住了。这一把,足有千斤之力,看热闹的人都被镇住了。从此,“千斤王”的大名在济南叫开了。

  1918年9月,沙俄有个叫康泰尔的大力士来北京“献艺”。《顺天时报》连日刊登广告,对康泰尔进行了“武功盖世,名震环球……自古未有之大力士”的肉麻吹捧。这一狂吹乱捧有辱我民族尊严的广告,激怒了中华武林义士,当时,公开提出要与康泰尔比武者就有二十余人。

  康泰尔胆怯了,以“该舞台地方狭促,恐有性命危险之处”和“未得各该国领事之准许”为由,拖延比武。后来,在“欲与较量者多”压力下,才决定从9月14日至16日,“假座中央公园开万国赛武第二次大会”会场设在五色土。9月11日,北京的报纸披露了康泰尔在五色土摆擂台的消息。津沪等地武林义士李存义、韩慕侠,以及“某僧”等武士应召赶来,迎击洋力士挑战。正当双方决心一搏之际,崇洋媚外的段琪瑞卖国政府害怕了,它以“双方比赛武力必危及生命”为由,派员阻止武力比赛,仅“许其各自演出所能之武技而分优劣可也。”在北洋军阀政府的直接干预下,“赛武会”改为“演武会”。

  时王子平正在北京军队中供职,教授武术。他得知康泰尔举办“赛武会”的消息后,决心迎击这个洋力士。后来,北洋政府出面阻止比武,他也并没有被吓倒,而是在9月14日康泰尔登台表演第一天,带着跟他学武的军人,“便服布置台前,康泰尔出,王君一跃登台,甫交手,康已掊地,时会场呼噪哗声大作,康就地爬起,不知潜匿何许矣!”“康大败,昨日遂不敢再登矣!”武史学家唐豪先生的《国技大观》,1918年9月16日的《晨钟》及同日的《顺天时报》对此事均有记述和报道。

  1921年,又有一个叫沙利文的美国人结伙来到上海摆擂台。主要成员有美国的乔治(体重295磅)、德国彼得(体重305磅)、美国的丁柯尔等。他们自恃阵营坚强,无可匹敌,气焰极为嚣张。他们打出“万国竞武场”的旗号,并在报上出示悬赏,说凡能打上他们一拳者赏洋五百,如把他们打翻在地,赏洋一千。这一切,激起了当时不少炎黄子孙的无比义愤。有的同胞,自动捐款物,支持武术家们为中国人争气,为国争光。上海武术界更觉得不打败这批国际流氓,气愤难消。于是,大家推举王子平去打这个擂台,并议定,如有闪失,一切身家后事由上海武林同道承担。王子平什么价钱也没讲,慨然应允。于是,双方在合同上签了字,并说定次日正式比武较量。外国经理提出,为了表示双方的友好和诚意,请比武者在场上向观众讲话。王子平走上讲台,正要讲话,这时身后忽然窜出一彪形大汉,冲王子平就是一冷拳。王知对方净些无耻之徒,对此暗算心里早有提防。他一闪身,把冷拳躲过。那家伙一拳没打上,回身又是一拳。这下子把王子平惹恼了,他避开来拳,顺势飞起一脚,把那家伙踢翻在地,随后又还报他一拳。”万国竞武场“的友好诚意,就这样被一顿拳脚代替了。

  当晚,“万国竞武场”送来一张纸条,声言合约无效,比赛取消。还说,那个打手不是他们的人。王子平岂肯甘休,他托人带口信给沙利文,说“你们不赛,我一定要赛,不见输赢决不罢休!”那帮国际流氓见势不妙,马上溜之大吉。不可一世的“万国竞武场”,就这样在上海昙花一现,随风凋谢了。

  1922年,著名画家齐白石挥毫写下了“南山搏猛虎,深潭驱长蛟”的条幅,赠给王子平,称赞他那尚的民族气节和纯熟的技艺、深厚的武功。

  《大李小李和老李》影评(八):也谈《大李、小李和老李》

  《大李老李和小李》是上映于1962年的经典幽默体育电影,它带着时代的烙印,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弘扬主旋律的功能,宣扬体育健身对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效情节的设计与把控、出色的拍摄技巧和别出心裁的动画开头结尾表明它也是一部有着较高艺术价值的电影。此外,这部以上海为背景的电影也为我们记录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座城市的变化。

  1.电影中,社会主义对于城市的改造是以什么面貌呈现的?

  我认为这主要是通过城市外观、构造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的变化来呈现的。首先就城市的外观及构造来说,电影里同一厂里的工人所住的公寓楼看上去面积较小、布置简单朴素,但是干净整洁,邻里之间关系融洽。他们大概住的是厂里统一分配的房子,还有,工人一起在公共食堂里就餐,这也是社会主义改造后生产生活集体化的一个表现。

  肉联厂里一切井井有条,老李对生产抓得很紧,可以看出那时候全国集中力量搞生产的干劲儿,虽然因为体育锻炼的事情小李和老李发生了一点矛盾,但是在大李的耐心引导下,大家都爱上了体育锻炼。这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私有制废除,过去通常意义上金钱社会人情淡薄和物欲横流的浮躁感被大大削弱,因此人们的精神状态显得单纯、积极,比如工作之余想方设法搞体育活动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再比如小李的恋爱也表现得非常含蓄。另外,建国初期物质匮乏,人们的身体素质较差,健身器械少,像广播操、竞走、跑步、骑自行车等体育锻炼方式更容易推广和受到城市大众的欢迎,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与之前的“殖民大城市”相比,这种面貌的显著区别在什么地方?

  上海之前是一座因租界的繁华发展起来的大都市,受西方文明影响很深,当时它的经济很发达,有许多商业大亨和社会名流云聚于此,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生活方式西化洋化,充斥着资本主义的情调。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上海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显著区别在于经济关系的公有化带来的生产生活的集体化、一致化,个人的工作生活服从于国家安排,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则在此不适用了,人与人的关系也不像张爱玲笔下旧上海人那样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变得单纯和积极向上。个人的自我被融入了集体中。影片中整个风气是社会主义的,在百废待兴的背景下,上海原有的一切都被重构了,也许那时候中国别的大城市也是如此。

  3.这体现出怎样的城市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为什么在电影中以喜剧和笑的方式表现出来?

  “城市主体性”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名词,个人理解它是指城市在发展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地位或者作用。上海城市面貌变化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体现出的主体性,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它之前良好的城市基础。虽然它被重构了,资本主义时期毕竟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比如说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公私合营等措施收购了上海原有的一批企业,所以它的经济水平比其他城市更加发达一些,从他们的住房和厂子的运营状况可以看出来。其次,上海的包容和开放的城市气质依然被保留,体育展览和比赛的举办传达出浓厚的文化气息,此外,人们的服饰也比较时尚的(如书店营业员和五个小孩的服饰),再有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五个小孩的妈妈成长为优秀的自行车比赛选手等,这些说明这里的人们是不刻板的,他们积极开拓美好生活,善于学习和创造。

  之所以用喜剧和笑的方式来表现,首先,根据资料,它的创作背景是中国的经济困难时期,初衷也是要鼓舞群众情绪,而且当时正处于推广广播操、鼓励全民运动的时期,所以片子的类型被定位为幽默体育电影。然后,这种喜剧感也是和故事情节、思想相符合的,更与上海的城市气质相符。影片具有上海滑稽剧的特色,幽默感表现夸张,部分地方还用了本地方言,颇具上海风味。最后,要使上海本身的良好经济基础和开放包容感得以体现,这个故事最好用喜剧的方式来讲。

  4、电影中的人物既是浦江新村的邻居,又是富民肉类加工厂的同事,这表现了社会主义城市怎样的社会结构和空间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旧中国原有的各种不平等关系和阶级压迫被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社会结构呈现出平等化的趋势,如电影中的老李虽有管理职位,却没有官僚作风,最后也能虚心听取意见,同事之间的相处和谐。

  空间关系来看,出现了专门为工人们建造的“新村”,“浦江新村”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新社会的表率,它们的规划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般在离工厂较近的地方,而且周围配套设施比较完备。建筑内部每家有单独的房子,不过一般来说厨房、卫生间等公用,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城市里强调公共性的特点,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无论是在工作单位还是在家庭内部,大家集中力量搞生产,个人的独特性不那么被强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每个人就像是一颗颗螺丝钉,争相为发展生产力做贡献。

  5、以工厂中的体育锻炼作为情节矛盾的焦点,表现了对生活的怎样一种理解,以及对人怎样的一种规定与想象?

  一开始体育锻炼是小李的爱好,后来在他的带动下,大家在参与过程中发现体育确实能让身体变得更健康,也增加了生活的乐趣,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爱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育锻炼尤其是所需器械要求并不太高的项目如广播操等正在全国大力推广,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粮食供应紧张,人们的身体素质也比较差,这部电影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社会风尚。

  为什么大力推广的是体育而不是别的比如高雅艺术呢?为什么电影里推广的项目是广播操、自行车、拔河、太极拳一类的项目呢?这是引人深思的。除了这些项目所需资金较少外,人们那时对生活的理解是一切为大力发展生产力服务,这些体育锻炼可以使他们的身体更强健,锻炼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此外,这些体育活动也能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团结一致、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大家一起做广播操,再如两单位进行拔河比赛,肯定会增加单位内部的团体意识。

  从本片进行体育活动的方式和目的来看,这也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理想,人们要有良好的体魄;精神面貌要高昂,积极进取,敢于突破;要服从集体利益,有强烈的团队意识。

  6、作为一部喜剧电影(歌颂型喜剧),其中的笑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笑?对观众来说,这种笑能达到一种什么效果?

  影片是充满了幽默色彩的,各种搞笑的桥段也层出不穷。除了笑的固有含义外,我认为在那个特殊背景下还有以下几种含义和效果。

  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原有腐朽的封建制度被消灭,也获得了反抗帝国主义侵掠的胜利,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刚刚完成,正是百废待兴、万象更新的时代,时代赋予的使命就是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一个崭新的、飞速发展的中国,所以肩负着这个使命的人们精神状态普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一切问题都好像不是问题,人们空前的建设热情、想要翻身的愿望在脸上的最好表现就是笑容,这是自信的笑容,有决心实现理想的笑容。对观众来说,这也能反映出他们的心声。

  另外一方面,出现在电影里的笑也是具有一定鼓动性的、宣传性的,它其实掩盖了一些东西,当时中国毕竟国力虚弱,物质短缺,过得不好的、生活不够理想的人肯定也是存在的,而电影作为一种有力的社会教化工具,可以用它表现出的自信、美好的生活前景感染人们,鼓舞大众好好投入到建设中去,一切困难最终总是能被克服的。比如,电影里展现出的明亮整洁的新村房屋,加工厂里一头头的肥猪……这些生活是多么美好,充满笑声,能够传达给观影人群以信心和力量,虽然可能带有一些盲目的自大和鼓动色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