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时间去哪儿了》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时间去哪儿了》观后感10篇

2022-03-13 12:56: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时间去哪儿了》观后感10篇

  《时间去哪儿了》是一部由贾樟柯 / 沃尔特·塞勒斯 / 马德哈尔·班达卡 / 贾梅尔·奎执导,梅芙·金琴丝 / 赵涛 / 迪萨·恩杜纳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去哪儿了》观后感(一):不好意思,我只能强行点题了

  近期电影排雷:《时间去哪了》,“贾樟柯”

  去点映之前没有详细了解这部电影的相关信息,只是冲着贾樟柯的名头,准备去看一看,虽然心里预设了“可能会有点不是那么吸引人”的状态,但是当那几个把好好的大银幕等分成五个长条的五个字母--“B R I C S”出现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

  “这不是金砖五国吗”

  “…政治片?”

  Yeah,Congratulations!

  豆瓣上的剧情介绍:金砖国家首部合作影片《时间去哪儿了》由贾樟柯监制,汇聚五位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的电影导演,以“不忘初心”的态度,分别以“时间去哪儿了”为主题拍摄一部电影短片,以自己的独特视角,讲述出自己对时间和情感的不同理解。

  好吧,这果然是一个命题作文。多么痛的领悟,为什么我在买票之前没有好好看看这部电影的任何哪怕一丁点儿介绍?

  这几位导演在片中为了不离题,反复点题,直接把“时间”这个关键词嵌入到人物台词之中。有些还比较契合原来的语境,就强行点题,使得这段关于“时间”的论述完全不符合原本片中的语言体系,仿佛着火的时候小明大喊“火!冲天的大火!它吞噬了太阳!它遮住了大地!”那么搞笑。好好一部电影,本来可以用镜头语言表达的东西,为啥搞得像一篇草包议论文?

  不过更可怕的是他们都还有题记。

  明明白白我的心,不给你看我心难平?

  除此之外,关于金砖五国的一个吐槽是,本来是BRICS这个顺序,结果播放的时候印度之后就是南非了,中国放在最后。emm,是压轴的意思吗?我怎么没看出来???

  贾樟柯《逢春》的这一部分,中国元素堆砌,想要在20分钟内把中国传统近代现代的事都说一遍,结果浮光掠影流于表面,结尾也强行点题,最为生硬。另外,我实在忍受不了赵涛再在贾樟柯电影里出现了,一看到她的脸,我现在只有《天注定》里面那个扎着高马尾白衬衫,身上一泼鲜血的从卡拉OK蹬着高帮皮靴出来的女杀手形象了。还有赵涛始终带着的红砖MV歌手特有的神秘微笑,我真是…很蓝廋。

  由于都是只有20分钟的短片,在影片完成度上都有所欠缺。总的来说,我觉得是俄罗斯>印度>巴西>中国>南非。由于我实在搞不懂南非的那个科幻重金属想说什么,所以抱歉了。

  看完之后我马上上了下豆瓣,看到了一个豆瓣短评,感觉说的已经很到位了:这种命题作文简直尴尬到死。台词强行扣主题,印度那部强行煽情,南非故作哲思,巴西情绪还没到就戛然而止,俄罗斯那部有点趣味也止于趣味,贾大师就不说了在给平遥古城拍宣传片?好久没看到这么烂的短片集了。

  以下是题记+剧透:

  巴西:“时间会解释一切”

  泥石流冲毁了我的家园,我们的生活正在灾难中重建。但是我不愿意相信爸爸已经死了。

  俄罗斯: “时光犹如水,爱情似波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印度:“无人知晓,什么时候时间会改变它的态度”

  我老了时间无处消遣,家人都太忙了也没时间给我。我只能和一个流浪的孩子玩耍,他就是我的时间。他消失了我也死了。

  中国: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赵涛:我想生二胎。

  南非: “每个开始注定了结局”

  逃出科幻重金属的世界回到原始森林。

  《时间去哪儿了》观后感(二):不讨巧的讨巧

  来看之前就一直优先抱有了偏见,不同一部分人的偏见是来源于期待贾樟柯给惊喜,结果没给到,我的偏见是在于知道明显不是部好片了,还要不要看。最终决定尽量不去想已给好的内设,尝试忘记一切来看看

  巴西篇不好,色彩太灰暗,至今对巴西的理解仅限于上帝之城与精英部队。以国家为主题拍片子去拍了个灾难仿纪录片,这好像每个国家都能拍,也不会有太大差别。虽然算是贴近主题,但毕竟没展现观众希望看到的国家特色

  俄罗斯篇的剧情是最好的,故事完整,掐头去尾,该揭示的暗示给观众了,结尾也留白不错。故事内核也选的比较猎奇,能很好的调动观众情绪。细节上的逻辑问题瑕不掩瑜,只是对主题的映射是最弱的,牵强的

  印度篇走的温情路线,烂俗的不能再烂俗的故事。只有在歌舞部分才感受到,嗯,毕竟是印度温情片,该有这个。当然也是最切合主题的,似乎也不需要太出新,已经让观众看到了印度的歌舞,宗教,贫富差距等一直以来的标签,然后把故事讲完就行了

  南非篇是比较有意思的,也许是越没有就越想得到,最没底气拍科幻的却更想证明自己。于是拍出了一个超级烂俗的科幻片,邯郸学步,东挪西辏。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却是有价值的,当我们标签化非洲时,试尝想过他们的人民也有对未来的诉求么,未尝不是认为你们只配解决眼前的贫富差距问题。当然,这篇的应题也很牵强,拿时间当玩具耍

  我还是给了4分,这是一个猎奇的时代,也是一个遗忘的时代。迅速的猎奇迅速的抛弃,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是这个时代缺失的。那这五国合作,从死亡的时间,逝去的时间,放弃自己的时间,虚无的时间,爱情的时间五个主题去重醒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与珍惜。蛮好了

  《时间去哪儿了》观后感(三):跑题的小思考

  第一次参加点映会的一点点小感受:

  全场都是学电影的哥哥姐姐,氛围很好,很喜欢~

  对电影是小小的失望唉。总是很不喜欢命题电影,无论是台词还是故事都有一点强行点题的尴尬感,让我想起我写的散文和故事。

  心里的一点点不成熟的小思考,总觉得内容创作者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源自内心”,灵感是走着走着遇到的,对于“时间”的多次强行点题,都让我想起“牵强附会”和“御用文人”这两个词。并没有在diss谁的意思,“为自己”本就是一个难上加难的梦想,可是我还是想在这个梦中呆的更长一些。

  每个故事都结束的猝不及防,或许是太小的篇幅无法承载导演们的才华吧。

  交流会中的老师很厉害!解析的很透彻也很中肯。

  《时间去哪儿了》观后感(四):不知道去哪了就闭嘴

  1.以灾后的家园与活着的人为主题,却没有展现灾难带来的直接后果,忽略了血淋淋的事实以及能带给人反思的机会。挑着几个破房子开始无病呻吟的喃喃自语。您台词背的挺溜啊!看导演是意淫过头了。想侧面展现孤儿对父母的渴望却又力度不足,这导演无论从剧本还是选角都散发出一种业余气质,建议此导演回炉重造。

  2,俄罗斯的冰原真是美丽极了!果然就挑着本国特色着重展现。电影创意不错,起码不落于俗套,可惜剧情过于简陋,没有交待一个完整的事实真相。女主拿着手风琴砸男主那段类似于《肢解狂魔5》的追杀镜头。导演想展现呼吸的魅力却难自圆其说,编故事能力有待提升。

  3.印度推出这片可是给自己抹黑了……看到这人设宛若回到香港三流电影时代。啥也不懂的老头与无父无母的孤儿,因为某些事产生了缘分,后来孩子消失老头死了,故事结束。印度多年累积的电影口碑不知道因为这要锐减多少……你还能把人设弄的再刻意点剧情再粗暴点吗?干脆爷爷是盲人孩子是聋子因为抢一颗糖结下不解之缘。起码这样能剥去伪生活性质的外衣,完完全全变成闹剧。

  4.南非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比较保守并且犯罪率偏高的地方,事实上像样的南非电影一部也没看过,好的可以推荐些。这部短片我们可以当成某街机游戏来看,是不是像合金弹头或者魂斗罗。还有句话!没有那逼格就不要硬装上一个伟大主题。看看手冢治虫的《火鸟》对轮回与宇宙的解读。真是自惭形愧。

  5.贾樟柯退步的太明显,从九十年代的《小武》就一贯保持着平民化的风格,偶尔尝试跨时代的《山河故人》其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过了这么多年了,贾樟柯电影还是没有什么进步,现世批判也不痛不痒。我真的怀疑贾樟柯是不是应付呢?不至于这样玩弄老百姓吧。小贾啊,你怎么了~!

  影评最后想感谢金逸电影院的活动,让我有了想办会员卡并且消费的欲望,真心喜欢金逸的氛围!

  难得一次高逼格的金砖五国聚会呀……

  可惜了……

  《时间去哪儿了》观后感(五):《时间去哪儿了》:贾樟柯怎么拍出了这么扑街的电影

本文由一万帧电影公众号(tens-frames)原创首发。

  我没有想到,观众对《时间去哪儿了》这部合拍片的评价如此趋向一致。说实话,在看片之前我没有去任何地方看过任何人的任何评价,觉得我应该本着空瓶心态,去好好琢磨这个片子。

  但没想到点开买票界面的时候居然被吓到了!黄金时间,诺大的影厅,只有一个红色小方块孤零零地杵在手机屏幕的最左边,不禁深深叹一口气——看来,艺术片的市场的确不容乐观啊。

  时间去哪儿了

  Where has time gone?

  这还仅仅是开始。

  当我火急火燎地赶到影厅时,环顾四周,空无一人,大屏全黑,只有脑袋后面的小黑匣子闪着光。我想,那就先坐下吧,再等等看,说不定过会儿就有人来了呢!

  然而你能想到?直到电影结束,左边那个可爱的小伙伴都没有来——我就这么静静地、静静地打着哈欠看完了整场影片。

  人生第一次包场看电影,心里居然说不出的难受。

  贾樟柯便在这时候被电影节组委会找到,受邀担任电影的监制兼导演。凭借着自己早已蜚声国际的影响力,贾科长找到其余金砖五国的各位导演,共同讨论得出“时间去哪儿了”的电影主题。

  不难看出,主题很是宏大,想把它说好并非易事。更何况是在合拍片中,由于时长的限制,每位导演的作品只能是短片,那么,在短片中说好“时间”这么一个大主题就更没那么简单了。

  但导演们还是尽心尽力,交出了自己的作品。

  哦对了,按照影片中的排序,这金砖五国分别是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中国,顺序由贾樟柯决定。五部短片依次放映,内容形式各异,都在“时间去哪儿了”的主题上做着探讨延伸,力求紧扣主题。在我看来,更像是“带着镣铐跳舞”,愉悦但不自由。

  巴西篇,颤抖的大地。作为影片的开篇部分,这一段落色调阴郁沉重,配乐清冷,摄影克制,讲述一场特大泥石流过后,男孩儿古托和他的母亲以及村庄所有受害者一起一边缅怀逝者,一边继续生活的故事。

  短片聚焦在男孩儿古托不愿接受爸爸去世的信息之上,在泥石流过后,经常跑到树林里、河边这些曾经有过自己和父亲身影的地方,等待父亲出现,一起回家。

  当男孩儿古托用吹口哨的方式呼喊父亲回来时,我不禁热泪盈眶——爸爸曾告诉古托,自己小时候就是被父亲这样叫回家的。

  代际之间的情感联结,可以很动人。

  这部短片与“时间”牵系的地方,是“怎么纪念逝去的至亲,拿什么纪念。”电影在短片结束后亮出思考,“时间会揭示一切”。

  不过我并没看出哪里得来的这一结论啊。

  俄罗斯篇,呼吸。这一part是我最喜欢的,探索两性之间紧张的关系。故事发生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冰雪世界,男主怀疑妻子和一司机有染,心生嫌隙,从爱情中生出憎恨,短片惊心动魄、悬念丛生。

  当男主在冰天雪地里被摔得呼吸困难时,女主急中生智,割开他的喉咙,用手风琴鼓气,输送空气给他。看到这里,我一边感慨女主“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一边又被导演震惊到:能够对处在爱情和嫌隙中情侣的心理有这么精准的把握,想必也是经验丰富吧?

  于是,男主的存活时间完全由妻子掌控。

  ——“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时间。”

  苦逼的男主绝对不会想到,到后来,维持自己生命的,居然是自己憎恨的这只手风琴。

  国外的文艺片文艺起来,分分中甩出我国好远啊。

  当然啦,片尾继续点题:时间如流水,爱情似波涛,能载舟,亦能覆舟。

  印度部分的短片主调温馨欢快,我想多数观众都会比较青睐这一趴,名为“孟买迷雾”。老人钱德勒·康特晚年生活孤寂无聊,家人忙于工作,无暇陪伴自己。这时候混迹街头的孤儿小查理出现,给他带去了无数的欢笑和色彩,两人很快成为忘年交,钱德勒的脸上开始泛出幸福和年轻的神采,就连孙子都怀疑爷爷“迎来了第二春”。

  印度这一部分最充满人文关怀。用心关注老年人的生存境遇,放在全世界的纬度里,都极易引起共鸣。连贾樟柯都感慨,“这个故事在上海、武汉都成立,我被人类的相似性震撼了,人类真的太像了。”

  快乐的日子很短暂,查理消失了。失去了查理的钱德勒生活重新归于枯寂,不久死去。在给儿子儿媳和孙子的遗言里,他写到,这忙碌的城市给了你们所有的东西,唯独没有给你们时间。跟他在一起,我所有的孤独感都消失了。希望你们找到查理,给他我欠他的爱和时间。

  印度导演就是通过这一故事阐释自己对“时间去哪儿了”这一主题的理解,不新鲜,但有警示意义。

  也如片尾字幕所说,“无人知晓什么时候时间会改变它的态度”。

  到了南非导演这里,短片的形式新奇很多。脱去了日常的外衣,不从人物的情感说起,转而寻求更宏观的建构,显得另类,别具一格。

  南非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充满着众多的已知和未知。导演贾梅尔·奎比卡大胆地建构了一个科幻故事,探讨未来和过去的聚合、未来和过去层层叠加的关联性。

  但是这部片子看得我云里雾里,不是很明白它的人物设定。一个仍有着自我意识的机器人冒着生命危险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看到前世今生,努力走出一条“人”的生命之路。短片的多数时间放在主角和暗势力的交锋上,而忽视对故事背景的交代,短片末尾乱入原始时代的生育场景,力图暗合宇宙生命的起源,像是强扭出的瓜,更显得不知所云。

  其实,科幻世界的建构需要较大的篇幅,在三十多分钟的短片里比较难能实现健全和完整的呈现,这样看,导演这颗宏伟的心似乎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安放。

  中国篇自然由贾樟柯操刀,取名“逢春”。和以往的很多片子一样,他依旧将目光聚焦在平遥古城之上,只是让观众“大跌眼镜”的是,这次他选了“二胎政策”作为切入点——像极了宣传片,我看到有人这么说。

  的确,看完贾樟柯的这部短片,整部电影也就结束了。我也在想,不知道电影节组委会对他交出的这么一份答卷是否满意。

  其实,这一部分的表是“要不要生二胎”,其实是“你要不要和我生二胎,你对我还不在意”的里,这么看“表”与“里”,便不难理解贾樟柯的这一选择了。

  贾樟柯在答《南方周末》的记者问题时说到,“逢春”本身带有一种私密的,指向男女关系的倾向。

  于是,短片着眼于夫妻间新鲜感失去、接下来怎么一起生活的困境。自然,导致这一困境的责任源头被推到“时间”身上——

  女:感觉时间快把我仅有的一点点东西拿走了。

  男:是什么?

  女:就是你对我的一点点在意······让我们把被时间拿走的东西,再一点点拿回来。

  看到这里,我是浑身不自在的。两个人经历了不生二胎到生二胎的转变、也重新回想起曾失去过一个儿子的苦痛,于是瞬间重新感知到对方的存在,感知到时间过去的同时也掠夺了自己很多的东西,夫妻关系也因此重新归于完好,对这我是不接受的。如果你也看了这一部分,不知道你会不会和我有此同感:这难道不是有论点但论据缺乏的表现吗?

  不过,说到世界电影史上让人印象深刻的集锦电影,自然绕不开2002年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十分钟年华老去》,2007年戛纳电影节60周年纪念作品《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合拍片的魅力之一便在于,你恰好可以在一段相对紧凑的时间里面,通过形式各异的片子看到各电影大师对同一主题不同角度和深度的思考。

  《时间去哪儿了》就是这样。也许很多人都觉得金砖五国合拍的这部片子就是个明显鸡肋的命题之作,但贾樟柯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我没拍过‘命题作文’······更确切地说它是同题创作。”我也愿意这么认为。

  至于成片到底怎么样,这就“仁者见仁”了。

  可惜的是,我到最后也没有看到那个缺席电影的小伙伴。

  《时间去哪儿了》观后感(六):【轻微剧透】五种风格 感人至深——《时间去哪了》影评

  有幸参加《时间去哪儿了》首映,我感到非常荣幸。电影《时间去哪儿了》由五个短篇小故事组成,五种类型,五种时间,都与时间这一主题相关,至于为什么没叫《时间都去哪儿了》,我猜是因为怕与这首歌重名,不好区分。我是第一次看这种一部影片多个故事的电影,之前只听说有些鬼片采用过类似的剪辑手法。值得一提的是,这五个小故事分别由五个“金砖国家”的五个导演拍摄而成,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个国家的英文首字母刚好组成“BRICS”这个单词,影片中也以此来作为五个小故事的切换动画,除了最后播放的中国的影片外,其余均按这个单词字母的顺序推进。巴西《颤抖的大地》讲述的是因水库大坝坍塌导致泥石流造成灾难,几幅灾后的照片让人触目惊心,在如此短的篇幅中,巴西导演大胆的采用了非常从容的叙事方式,细腻的展现了灾后人民的内心活动,包括他们对泥石流的愤恨和对外来的向往;俄罗斯《呼吸》讲述了在冰天雪地中生活的一对夫妻,丈夫终日酗酒并有家暴行为,而最后妻子依然竭尽全力地拯救丈夫,妻子的一句“现在我就是你的时间”真的感动到了我;印度《孟买迷雾》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讲的是一个名叫钱德拉康特的老人与十岁的孤儿查理的一段忘年交,查理教会了老人如何使用手机,两人一起度过了很多欢乐的时光,而最终查理失踪了,与之前的欢乐时光形成反差。印度电影不愧都号称音乐电影,电影中果然充满了悦耳的音乐和欢快的舞蹈。南非《重生》出人以来的采用了科幻片的手法,前半部分科幻感还是不错的,后面真心有点看不懂,只能大概明白,讲述了在未来世界中人们希望获得自由的生命之路,主角不愿做被人支配的木偶,而想做可以掌控自己命运的玩家。中国《逢春》开篇的武打场面真心赞,我当时还以为是武侠片,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现代片,聚焦当下的二胎政策,电影叫《逢春》,其实我感觉也是第二春。除了印度《孟买迷雾》比较欢快外,影片整体来说气氛有些平静甚至是有点压抑,所以五部影片中个人比较喜欢的还是印度《孟买迷雾》,因为它总体比较活泼,也比较感人,比较遗憾的是没有把《时间都去哪儿了》作为主题歌,如果用这首歌作为主题歌的话,我觉得会更加感人。

  观影过后还有主创见面会,中国《逢春》导演贾樟柯、主演梁景东等主创人员纷纷到场,分享了对五部短片的看法,特别是南非导演拍摄的科幻片,导演贾樟柯坦言甚至担心其预算够不够,毕竟加入了不少特效。金砖五国的五位导演都用自己的形式表达了对时间的理解,这种形式是非常有创意的。之后还有提问互动环节,不少爱电影甚至是电影业内的朋友纷纷讲述了自己对电影的理解。

  本次观影是在中影星美国际影城世贸天阶店,地理位置好到爆,话说世贸天阶这边有两个星美影城,这个中影星美位置最好,就在世贸天阶南广场地下一层,影城周边配套的娱乐周边也自然不会少,而另外一加则在世界城。影城大厅中也有一些电影周边产品,以漫威电影、变形金刚和星球大战为主。观影在激光厅,画面亮度够高,画面清晰锐利,屏幕为曲面屏,感觉屏幕比一般的标准厅要稍大一些,音效也比较震撼,比较有特殊的是入口的左侧还有两列座椅。座椅比较舒适,每排座椅间的距离一般,基本可以伸开腿,但过人的话就有点拮据了。整体来说星美算是高端的影城了,现场票价也比较高,建议大家最好还是在购票平台上网上购票吧。

  《时间去哪儿了》观后感(七):以时间为题,展现不同国度的光影梦境

  几年前,一首名叫《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登上春晚,一时间大街小巷、城市农村广为传唱,“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是的,我们总在不经意间试问,时间,你都去哪儿了?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笔者难得安心的陪在家人身边,央视也推出了特别节目《时间去哪儿了》,各行各业的人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目标在不辞辛劳的奋斗着,当回望过去,自己已老,唯有劳动成果作为见证。

  如今,一部名为《时间去哪儿了》的电影上映,再一次让我们审视时间,遥望自己的点滴过去。这部电影汇集了五个金砖国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著名导演,分别以“时间”为主题创作电影短片,最后汇聚成这部109分钟的故事片。电影用独特的叙事方式生动地展示了五个国家不同的关于时间的故事,五国导演以自己独特创作表现形式,将人们拉入到一个用时间概念打造的光影梦境中。

  物欲横流的社会,无论是哪个国度,人们乐此不疲的辛劳为得就是能让自己的家人能过的更好,这是一个忙碌的时代,人们在不断的追求物质的同时消磨着自己的年华,现代社会中的人普遍变的焦虑,因为一旦懈怠就可能被社会所淘汰。《时间去哪儿了》是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身在不同的国度,但追求光影梦境的诉求是共通的。这里面有反思,也有向这个时代的呐喊。

  《时间去哪儿了》由5部短片组成,分别是《逢春》(中国);《颤抖的大地》(巴西);《呼吸》(俄罗斯);《孟买迷雾》(印度);《重生》(南非),五位大师级的导演为我们描绘他们眼中的生活,带我们追忆过去的时光。笔者最喜欢巴西导演的《震颤的大地》和贾樟柯的《逢春》,二者都会给人以信心,一是重建家园的信心,二是再生二孩儿的信心。

  《颤抖的大地》讲述的是2015年11月5日一间铁矿公司的水库大坝坍塌,巨大的泥石流冲毁数个小镇,许多居民流离失所。灾难的瞬间过去了,失去家园的居民被送进收容所共同生活,他们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导演用静止图片来刻画灾区的断壁残垣,挣扎的牛马、卷起的轿车、坍塌的房屋、倒下的树干……灾难破坏的瞬间长时间定格于画面中,正如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人们一直遭受着残害一样。在这里,他们必须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努力找寻出路。因为思念,过去不会消失;有希望在,时间就会继续。

  《逢春》,一个中国小城的故事,三十八岁的涛姐和梁子是一对生活在古城里的夫妻,有一个十四岁的女儿。“二胎”放开了,这对正面临中年感情危机的夫妻在考虑再生一个孩子。再生需要决心,也会面临各种困难,增加开销、生活压力、夫妻感情等等,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部电影会让你有一种与时间对话的冲动,因为有情,每一幕画面都至诚至真。正如电影的slogan——唯真情能抵时光。五个国家,五个故事,五光十色,一片丹心,带你来一场关于时间的光影穿梭。

  《时间去哪儿了》观后感(八):《时间去哪儿了》:时间的文化与文化的时间

  《时间去哪儿了》这部电影,重点关注时间流逝对人的影响,跟十五年前英国策划的那部短片合集《十分钟年华老去》颇有相似之处。尽管面对同一个主题的命题作文,但来自金砖五国的五位顶级艺术电影导演,仍然是将各自的短片,拍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味道,非常值得回味。

  首先看巴西这部短片,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到来,丈夫失踪,失去亲人的母子,仍然要继续面对生活。导演特意采用了1个月后、2个月后、6个月后、18个月后这样时间逐步拉长的表现方式,来强调时间流逝对于不同个体产生的不同影响。在6个月之后,母亲已经隐隐约约希望开始新生活,对于新出现在生活中的儒雅男子,抱有期待;而儿子显然还不能接受父亲可能已经逝去的事实,期盼着父亲的归来,对可能成为自己继父的男子抱有敌意。时间对于不同个体的不同影响,在18个月后的一排字幕里显现无余:这对母子俩已经基本上摆脱了灾难的影响,而这次灾难中的相当一部分灾民,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安置。

  而在俄罗斯的短片《呼吸》当中,导演则为我们展现出一对相爱相杀的夫妻形象。丈夫可能是因为患病(从影片展现内容来看,可能是躁狂症)的缘故,长期在家,几乎失去劳动能力;独自养家的妻子久而久之,对丈夫也是难以忍受。面对货车司机的情感暗示,妻子也是暧昧不定。在夫妻俩的一番争斗之后,丈夫病情复发,呼吸困难。看着丈夫的生命垂危,妻子的爱心被彻底激发,她用破损的手风琴制成呼吸机,延续着丈夫脆弱的生命。而耐人寻味的是,这架手风琴正是因为司机热爱音乐的缘故,才出现在妻子的生活里的。导演或许正是用这样一种表达,来传递妻子放弃对于司机的情感幻想,重新承担起照顾丈夫使命的隐喻。片末的一番对白,堪称全片的点睛之笔——丈夫:我还能活多长时间?妻子:从此,我就是你的时间。

  印度的这部短片《孟买迷雾》,进一步传达出时间的相对性概念。片中的老人身处一个生活优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之中,无论是儿子、媳妇还是孙子,对他都可谓是孝顺、友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亲人们对于老人的陪伴和交流,却着实不多。因此在一次外出的散步当中,老人认识了一位来自贫民窟的孤儿查理,因为查理热心给他解答手机知识,两人迅速成为忘年交。中产阶级老人与贫民窟孤儿,看似阶层差异极大,却因为彼此的孤独感,走到了一起,以至于老人会觉得:跟查理在一起几天里得到的温暖,要远远超过他这么多年里的生活感受。于是,在查理意外消失之后,老人便拼命寻找,就此郁郁寡欢,最终终结生命。影片是以一种悬疑类型片的叙事格局,传递出陪伴与关爱,对老人来说,比物质享受更为重要的意蕴,让人深思。

  南非的这部短片,则明显有别于上述三部短片的画风,带有浓厚的科幻色彩。如果说,上面三部短片更多关注的是社会个体眼中的时间的话,那么南非这部短片的视角则更为宏大,把落脚点放在人类文明进程的时间意蕴上。影片巧妙地把故事发生地点放在了一家考古人类学遗迹修理厂里,在这里,你既可以通过高科技管窥过往的文明生态,本身又受到严密的控制,身处一种类似极权乌托邦的场域之下。于是在一番争斗之后,反抗这种极权体制的女主角穿越回到前现代文明之中,作为一位艰难存活的初生小孩,迎来重生。影片适时打出字幕:每个开始都证明是结局,以此喻示文明的轮回宿命。

  而中国贾樟柯导演本人执导的这部短片,在传递家庭中年危机的同时,也借助于古迹之中游客纷纷自拍的场景,来表达对于现代文明的讽喻。夫妻之间话越来越少,丈夫更多借助于观看美女直播来打发业余时间,两人共同面临比较沉重的经济压力……如此种种,都是普通家庭中年危机的典型体验。而他们解决危机的方式,是计划再生一个孩子,这样的故事设定,又跟中国放开二胎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但整体而言,感觉贾导这个短片,意蕴略为松散,表达的力道也有一定欠缺,不是贾导的最好水平。

  五位导演在表达时间流逝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也充分表达出各自国家的文化特点与社会现状。巴西的自然灾难频发,俄罗斯的地广人稀,印度城市里严重的贫民窟问题,南非民众对于种族隔离的记忆,中国的放开二胎政策、古镇旅游的商业化开发与改造,都在这五部短片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体现了导演对于各自国家文化与社会状况的熟稔。

  不只如此,五位导演还在这五部短片当中,充分运用了自己各自过往代表作里的意蕴与桥段。巴西这部短片的故事设定,就跟导演的成名作《中央车站》里的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短片中男孩古托对于父亲的怀念,足以让人想起《中央车站》里,小男孩约书亚的寻父历程。而在贾樟柯这部短片里,这种自我的效仿与致敬更是体现无余。先不用说短片主角正是贾导的夫人、他的御用女演员赵涛,短片中赵涛夫妻俩骑着摩托车远行的那个长镜头,则跟《任逍遥》结尾之处的那个长镜头明显相似,而短片随后展现的对于黄土高原的特写,又会让人想起《山河故人》里,赵涛在黄土高原上忘情舞蹈的场景。

  总之,这样一部短片合集,尽管不能算是五位导演最好的作品,但仍然有不少可圈可点和值得玩味之处。这样的电影,还是非常值得去电影院里观看,就此向大家推荐。

  2017.10.15上午作于竹林斋

  (本文即将刊发于《江海晚报》的“文化视点”专栏,欢迎交流。)

  (附)《时间去哪儿了》观影笔记:

  时间去哪儿了,金砖五国。

  巴西——灾难来临,泥石流灾民的收容地,孩子不接受爸爸已死的事实,一个月后,两个月后,面对失去的亲人,台历时间停在11月5日灾难那天,六个月后,孩子对医生很冷漠,灾难18个月后,还有人等待安置,时间难以磨灭亲情——时间会证明一切。

  俄罗斯——呼吸——妻子跟司机有感情,有病的丈夫自暴自弃,丈夫烧融了结婚戒指,妻子击打丈夫,丈夫因追赶而摔伤,丈夫:我还能活多长时间,妻子:从此我就是你的时间,司机教的手风琴成为丈夫的呼吸机,爱情因时间流逝而造成的幻灭。

  印度——孟买迷雾——老唱机,老电影插曲,老电视,完全不懂高科技的老人,小孩教他玩手机,他给小孩买冰棍,小孩是孤儿,小孩跟老人感情日深,给小孩买鞋买东西,贫民窟里的孩子,小孩给老人买书,中产阶级老人跟贫民窟里的小孩,小孩失踪,老人找不到小孩,自杀,充满爱的时间。

  南非——考古遗迹修理厂,有权限的人才能进入放映厅,古老物件,隔离是永久性的指令,盗取植物的女子被通缉,程序和时间一样久远,穿越回归前现代文明,分娩幼婴的艰难存活,文明与时间的思考,每个开始都证明是结局——重生。

  《时间去哪儿了》观后感(九):夫妻把日子过“死”了,二胎要如何“生”?

  电影《时间去哪儿了》是首部金砖五国一起合作制作的影片。由中国著名导演贾樟柯牵头任监制,汇聚包括其本身在内的五位来自中国、俄罗斯、南非、印度和巴西的独立电影导演,分别以“时间去哪儿了”为主题拍摄一部电影短片,最后组合成一部电影。

  可以说《时间去哪儿了》这部电影是一部典型的命题作文式的集锦式电影。光是这个形式就非常耐人寻味了,五个导演、五个故事、一个主题的电影,其个性不言而喻,而在个性基础之上的统一性更是决定影片高度的关键。在电影史上出现过不少杰出的的集锦式电影,我个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十几年前的《十分钟年华老去》,片中每一个故事几乎全是世界级的导演操刀,一次性给我们呈现出一桌丰盛异常的电影大餐。当然,并不是每一部集锦式电影都能请到这么多杰出的导演合作的,不过即使是当年玩票性质明显的,由26位先锋导演联袂打造的《26种死法》,也曾在网络上名噪一时,让大家津津乐道,可见集锦式电影的魅力。(下面这张图,老司机们都懂......)

  然而,如果几位导演对主题的理解南辕北辙,或者几位导演压根就欠缺这种雕琢短片的能力,一部集锦电影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很可能比一部很平常的但完整的故事长片还要差很多,反面典型大家可以参见去年情人节上映的那部《奔爱》,我到现在依然还不能理解那部电影到底要说啥。当然,这种集锦式电影也可能是不同故事的拼凑,但却是一两位导演主持,往往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就不太会出现前后完全割裂的情况,甚至不同的故事之间,还会存在有迹可循的层次关系,比如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由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和维姆·文德斯共同执导的《云上的日子》,那是一部很美的电影,电影里有最美的苏菲·玛索。

  那么《时间去哪儿了》这部电影从集锦式电影的角度来说,是否五个不同的故事之间,存在有相互呼应的关系呢?我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个人的答案,是倾向于否定的。事实上五位导演不仅仅是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切入主题,而且对主题的挖掘深度也全然不同,故事上的差异是必须存在的,但在立意层面,《时间去哪儿了》中的五个故事,显然是各自为政。

  不过无所谓,以上是决定了《时间去哪儿了》无法成为一部伟大的集锦式电影,但并不妨碍每一位导演在片中施展功力。就算看不到“五星连珠”,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是极好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片中的五个故事吧!

  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为我们带来了一部名为《颤抖的大地》的短片。沃尔特•塞勒斯当年以《中央车站》崭露头角,自此成为金棕榈等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常客,他的《摩托日记》和《太阳背后》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近年来沃尔特逐渐开始转型为制片人,但前几年与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合作的《在路上》也依然是占尽了观众的眼球。

  《颤抖的大地》讲述的是巴西在2015年遭遇的一次灾难,一座小镇被泥石流摧毁,镇上的人无家可归,全部都只能暂居收容所。虽然片中有很多细节呈现,关于残垣断壁,关于朽木枯枝,关于车马泥淖,但是影片却始终聚焦在人的身上。每一场灾难都像是自带余震一样,即使是呼啸过后,也能让灾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我们看到一个小男孩坚信自己的父亲并没有在灾难中葬身,执拗地在一直寻找和等待自己的父亲。不过,即使是再留恋灾难之前的美好生活,时间依然会不停步地往前走,它会带走曾经的美好,也会抚慰过去的伤痛。我们在片中看到难民们在收容所里,已经慢慢开始有了自己新的生活轨道,希望的光芒又在逐渐明亮起来了。

  《颤抖的大地》用非常漫长而克制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一次灾难过后的众生面貌。时间的横轴在这一部短片中虽然不那么明显,但却是片中所有问题最后的答案。

  第二个上场的,是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关于这位导演,我了解得并不多,唯一知晓的,就是他的那部《沉默的灵魂》,是一部非常意识流的公路片,与我印象中的战斗民族的电影风格大相径庭。不过更加让我惊喜的是,在《时间去哪儿了》中,他为观众带来的《呼吸》,毫无疑问是五部短片中水平最高的。

  首先从创意层面来说,《呼吸》在全片之中就稳然鹤立鸡群。这是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在一片荒郊野外中,怀疑妻子出轨的丈夫,在追打妻子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危在旦夕之时,妻子用自己的手风琴接在了丈夫的气管上,靠不停拉动手风琴的风箱,来辅助丈夫进行维持生命的呼吸——讽刺的是,妻子受赠于列车员的手风琴,一开始恰恰是丈夫认为妻子出轨的证据,却偏偏在最后成为了自己的救命稻草,这种离奇的宿命,给了观众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

  另一方面,《呼吸》的摄影与画面构图也是五部短片中最为出彩的。东欧雪国的俄罗斯,俯拾即是的都是银装素裹的天地,树木显得尤为笔直挺拔,在山涧里从上到下一排一排地生长着,还有山间孤独寂寞的小木屋,这些平凡而精致的景色被导演统统收入到自己的镜头当中,使得影片的画面非常具有层次感,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也是最画龙点睛的一笔。当仅靠妻子不断拉动的手风琴续命的丈夫艰难地问妻子“我还可以活多久?”的时候,不久前还与丈夫激烈争吵的妻子温柔地说道:“从现在开始,我就是你的时间。”导演设计的点题的这一句台词非常含蓄,简单的言语之中,尽显爱人之间的猜疑与原谅、罪恶和感动、坚强与脆弱,自有一番轻触人心的魅力。

  印度方面派出的导演是马德哈尔·班达卡,这位导演我是没有听说过的,稍微查阅一下,也并没有发现他有非常值得一提的作品。事实上,在《时间去哪儿了》中,我个人评价最低的,也正是这部来自印度的短片《孟买迷雾》。

  故事讲述了一段忘年交的故事。一位老人与一个小孩,老人的家人整天忙碌,无暇关怀老人,而小孩也是个野娃娃,难以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两人的故事缘起于一台手机,也最终因为手机通话时的忽然断线而失去了彼此。

  我个人之所以最不喜欢《孟买迷雾》这部短片,并不是因为它的制作质量不足。事实上,导演将这个传统的故事推进得非常稳健,片中老人和小孩一起读过的快乐时光,其实还挺打动人的。如果这是一个单独的故事,我想评价会好很多,但在“时间去哪儿了”这种命题作文的形势之下,《孟买迷雾》可能从立意的表达上,跟主题有一些疏离了。

  南非的《重生》应该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部短片了,导演贾梅尔·奎比卡我也并不熟悉,但敢于在这种小短片命题中玩转科幻题材的导演,也算是非常有想法了。一个穿越的故事,未来的女主在无意中看到了资料中过去人类社会的繁荣景象,截然不同的是,未来的地球早已经死气沉沉,人类纷纷移居到了飞船上。于是女主决定借助时间机器回到过去,便能够享受到过去地球上的温暖文明了。最终女主成功地回到了过去,但电影却给我们呈现出了一次产妇生产的过程,可以说意味深长,同时相当扣题了。

  片中对女主角逃离穿越的过程描绘得紧张刺激,接近于典型的商业片拍法,强化了观众直观的观影体验。不过,在观影结束后,我也听到了不少不同的声音,主要来自于对《重生》这部短片的制作略有质疑,其简陋的布景、道具和特效等等,并不足以撑起导演想象中的故事框架。科幻片的创意是好的,但不能科幻得太廉价了。

  其实作为一名成熟的导演,必然会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在这种命题式的短片的制作中,是个人风格让步于题材篇幅,还是坚持自己的表达而忽略形式的圈定,对于每一个导演来说,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很显然,对于我们前面谈到的四部短片,就各有长短。俄罗斯导演的作品,以精巧的创意来带动故事,以精妙的摄影来作为载体,最终呈现出不俗的效果,而印度导演的作品则略嫌日常了一些,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仅有的篇幅,而来不及对主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表达。“带着脚镣跳舞”是很多人对于这种命题集锦式电影的形容,导演在创作的过程中,无疑会被这些条条框框所束缚干扰。很遗憾,在这一点上,最明显的就是贾樟柯导演。

  贾樟柯导演肯定是我们在这部电影中最熟悉的了,当今国内在文艺片的领域内,“贾科长”可以说是一面旗帜。就我个人来看,无论是当年的《小武》,还是后来的《三峡好人》,以及近年的《山河故人》,贾樟柯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片中一直都充满了大量的细节,来自于我们时代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贾樟柯的电影看似慢节奏,但却不会浪费任何一帧画面,甚至画外音也能传递不少信息给观众。这也是我个人觉得贾樟柯的电影最有魅力的地方,因为你每多看一次,就能多触摸到一些片中时代的脉搏,可谓是越看越有滋味。另一方面,贾樟柯导演对于中国时代中最能够打动人的“点”的捕捉能力也非常出众,每一次都能够从小人物身上,挖掘出大多数观众都能够产生共鸣的情感,这是非常难得的。

  不过,在《时间去哪儿了》中,我认为贾樟柯导演的故事,确实是不如之前来得流畅自然。导演紧紧抓住了“二胎政策”这个近年来非常热门的社会话题,也挖掘出普通家庭对于从计划生育到鼓励二胎的转变,面对着不少措手不及的问题:高龄产妇的更多出现、普通家庭的经济压力等等。社会从独生子女时代的焦虑进入到了另一种焦虑当中。从这一个层面来看,贾樟柯导演的《逢春》应该说表达得还是相当完整的,几乎可以拿去当做二胎政策的宣传片了。

  然而,在“时间去哪儿了”这个主题层面来看,《逢春》则是在前半段表达得含糊其辞,到末尾,却仿佛是赶场子一样靠赵涛直接用嘴说了出来……其实导演凭借片中的一些细节,从一开始就在像观众传达一种信息,就是片中的夫妻二人情感的淡化。柴米油盐酱醋茶,消磨了太多夫妻之间的感情,“过日子”的心态,很容易最终把日子过得寡淡无味,死气沉沉,但二胎需要的是“生”。夫妻关系处于“死”的状态,又如何“生”二胎呢?赵涛说“时间带走了我太多东西”“只要我们愿意,就能把时间带走的东西拿回来”,这几句末尾吐露的心声,“点名中心、总结全文”的意味太强了,其实靠演员出色的表演和导演稳健的叙事,难道观众看不出来吗——终究是篇幅不够,导演才不得不选择这种略显潦草的方式来应对。

  总的来说,《时间去哪儿了》这部电影,应该说合作意义大于内容意义,五部短片各有奇思妙想,有值得我们记住的亮点,但也不乏不尽人意之处了。

  《时间去哪儿了》观后感(十):留住时间的模样

  “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也是具象的,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一天一天的过去,人也随着时间的变化,皮肤渐渐的松弛,就连眼角的皱纹都多了几条。但是我们却永远无法抓住时间的脚步,来不及陪伴,还没有说一句我爱你,甚至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时间带走了身边的一切。该片是由“金砖五国”的五位导演分别以“时间去哪儿了”为主题拍摄的一部电影短片,五位导演用自己不同的理解诠释了他们对于时间的理解。 《颤抖的大地》 时间永远定格在十一月五日这一天,因为一场意外,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导演用定格的画面,像是一张张的照片一样把灾后惨烈的情景“血淋淋”的展示在我们面前,死马这些曾经活生生的生命,却因这场意外永远定格。小男孩一直无法相信父亲离开他的事实,每天都会回到已经被破坏的家里放上一点食物,等待父亲回来,可是事实却是一日复一日。母亲是一个坚强的象征,她虽然承受着丧偶的痛苦,但是依旧坚强的面对自己的孩子。短片的最后写了一句话:时间会揭示一切。但是这是残酷的,家园被摧毁,亲人永远也回不来了。 《呼吸》 导演首先用远景交代了环境,厚厚的积雪,恶劣的天气。多次出现的大远景和远景都在向我们展示一个在极端条件下仍坚持的女人形象。其次是女主人公出场,饱受男友折磨的女主人公,终于在多番凌辱后选择反抗,但是男友却在追逐自己的过程中不慎受伤。善良和责任让女主选择去挽救男主的生命,而作为贯穿全片的手风琴却成了拯救男主生命的利器。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爱情中掺杂了怀疑的种子,令他们之间难以呼吸。 《孟买迷雾》 “空巢老人”一直是我们社会所关注的人群,虽然有子女的赡养,但是却得不到子女的关心,他们孤独、无奈。导演将人物设置成年龄差距巨大的两代人,向我们展示了两个人之间爱与被爱的快乐,孤独的老人和流浪的小孩,这种人物的设置在性格和人生方面都有很多的不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成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老人用爱的时间赋予了流浪男孩保护,男孩用爱的时间给予了老人关心。他们彼此成了对方的保护伞,在爱的时间中带给对方快乐和感动。导演最后将老人设置成去世,小男孩也失踪了,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猜想。 《重生》 该片用超现实的手法向我们叙述了一个重生的故事,女主人公通过一块手表、一张照片探寻过去的记忆,在受人限制与禁锢的环境中,她选择跳出“牢笼”,找寻前世的回忆。在时间的轮回中选择自己的人生,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命,这个生命不再受人监视,他是自由的,随着一声啼哭,他获得了重生。在时间的洪流中她选择了重生,重生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意味着抛弃过去,面向未来。 《逢春》 人到中年的困惑,面临着家庭、工作、金钱等等的困扰,时间的流逝带走了爱情当初的激情,留下的只有平淡的粗茶淡饭。导演将大环境设置在春天,万物复苏的时节。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重新开始,重新进行选择。男主和女主的感情也在春天的时节中重新开花结果,两个人在桃花盛开的树下相拥,好久没有的拥抱,女主也说到:“你有多久没抱我了?”激情过后的平淡,时间带走了爱情中最为美好的部分。电影中也反映了生二胎和在社会底层人物的辛酸与苦楚,这也是贾科长电影中一贯反映的现实社会。 该电影由五个国家不同生活,不同信仰,不同环境的导演拍摄而成。但是他们都用一个共同的主题“时间去哪儿了”为题,向我们展示了在时间中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我们都无法改变时间,那是选择安于现状?还是选择在时间的狂流中抓住“尾巴”?不要总是感慨时间去哪儿了,而应反省自己到底有没有珍惜时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