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至暗时刻》是一部由乔·赖特执导,加里·奥德曼 /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 本·门德尔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至暗时刻》影评(一):诺贝尔文学大师丘吉尔的演讲
在此之前,我对丘吉尔的所有认识仅停留在历史书上,他是英国战时首相,他和罗斯福、斯大林并称“三巨头”,他体态臃肿,手夹雪茄烟,当加里·奥德曼饰演的丘吉尔向我们迎面走来的那一刻,我认识了一个全新且更为丰富的丘吉尔。
丘吉尔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演说家,也是画家、作家和记者,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他嗜酒如命,对打字员苛责刁难,有时老态龙钟,步态迟缓,有时又健步如飞,精力过人,他趴在床边找猫咪,他独坐屋内充满忧虑,他说话时结结巴巴,但在演讲的一刻,又情绪激昂,每一吐字都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至暗时刻》,再现了丘吉尔一生中最为精彩的几场演讲。
作为一个敏感多思的文艺女青年,我会为亲情、爱情、友情中的感人戏份哭泣,但对历史、战争、血腥兴趣较少,可在眼前的这议会厅,我仿佛身临其境,丘吉尔的演说充满魔力,他带动原始血腥汩汩流动,“绝不屈服、起来反抗、一定胜利”的口号,释放着人类好战本能,如一剂兴奋剂,燃烧沸腾,即便是一个坐在影院内嚼着爆米花的女青年,也勃发出雄性嗜血性,诸如“牺牲、奉献、抗争、胜利”等字样,在某一时刻,闪闪发亮,直驱人心,让人忍不住紧握拳头,心旌激荡,直至热泪盈眶……
1940年5月13日
德军侵入丹麦和挪威,张伯伦在一片反对和逼迫中辞职,丘吉尔在德军日渐上风的特殊时刻,被推上首相职位。他的主张抗战,并坚定地向保守党、工党、自由党明确了他的志向:
若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在陆地上战斗,在海上战斗,在空中战斗。尽我们的所能,尽上帝赋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去战斗…… 若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那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夺取胜利,不惧一切恐怖去夺取胜利,不论前路多么漫长、多么艰苦,去夺取胜利。1940年5月19日
法兰西战役危急关头,英国远征军已退至敦刻尔克。丘吉尔在阴暗的房间内第一次作为首相,通过BBC广播向全国民众发表演讲,红色灯光亮起,短暂片刻停顿,接着是令人不得不屏息凝神的演讲,语气凝重,不急不缓,不卑不亢,却充满力量:
我们过去有分歧、有争执;但是现在,一条纽带将我们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浴血奋战直至胜利,无论经受怎样的苦难和损失,绝不投降受辱做奴隶。 我们必将战胜,我们也应当战胜!1940年5月28日
德国军长驱直入,形势愈发严峻,法国军队溃败,比利时沦陷,战时内阁哈利法克斯强烈坚持通过意大利墨索里尼与希特勒和谈。丘吉尔一度陷入忧虑,他甚至考虑是否和希特勒谈判也是他的职责之一。
国家危机时刻的抉择,让我们看到一个平日大腹便便,喝威士忌,抽雪茄的首相,在面临巨大抉择时,如一个小老头般无助的凡人。
此乃“至暗时刻”。
幸而与国王的谈话和一次深入到群众中的地铁之行,让丘吉尔再次坚定自己信念与战斗决心,他再次充满激情与信心地向内阁成员说:
坚持战斗的国家会反败为胜,而屈膝投降的国家就将万劫不复了! 假如我们这座岛漫长的故事终究要完结的话,那就让我们都倒在地上,流尽最后一滴血后,再让它完结吧。1940年6月4日
为什么说一定要听丘吉尔的演讲,作为一名军事家和文学家的丘吉尔,他的演讲能号召团结人心,他的气场让人不容置疑,他唤起勇气,他给人信心,他激发爱国热情,即便未来充满艰难困苦,他让人们相信,最终定将迎来胜利和光明。
丘吉尔热爱历史,大量的说话和写作训练,让他对语言有着非凡的驾驭和组织能力。他热爱阅读,年轻时即已饱读诗书,莎士比亚、弥尔顿、惠特曼、马克 吐温、柏拉图、麦考利、叔本华、达尔文、亚里士多德,他曾写到:“在印度那些阳光闪耀的时光……在马厩里,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直到夜晚的阴影袭来,宣告着马球时刻的来临。”
1953年,丘吉尔口述完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让他获得了的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约翰·基根的《温斯顿 丘吉尔》传记中写:“强劲有力的文辞不仅能影响读者或听众,也能影响作者本人。丘吉尔的文字穿越了岁月,在他辞世前不久的一个夏天,在纽约感动了我。”
同样,一个对政治人物并不感冒的我,于丘吉尔辞世52年后的一个冬天,在黑暗的影院内,被他的演说深深吸引,并对一个文学家的丘吉尔产生浓烈兴趣和无比崇敬!
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如果让我重新进入大学,我将修好两门课程:演讲和说服。”
丘吉尔的演讲再次证明了语言的魅力,是文字和语言,驱走了黑暗,迎来了光明!
《至暗时刻》影评(二):立體的老頭
以前只在英語課本上讀過丘吉爾的那篇著名的《永不放棄》的演講,在歷史課本上看過三巨頭的照片,以及雜七雜八的關於他和羅斯福的趣事,他的形象從未向現在這樣立體(雖然也不敢說全面)。這就是一個演員以及一部影片厲害的地方吧。趕在它下映前,終於拔草。很多畫面處裡得很好,黑色陰冷為主色調,影片大部分時間在描繪這個所謂的"至暗時刻",真的是節節敗退,沒一件順心的事,連我這個知道歷史發展的,還是忍不住為這個老頭皺眉頭。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前通過那部電影就了解了不少,也為那麼多民船自發救援而感動不已。這部電影中雖然只有寥寥幾句,但也能想起當時的震撼。總體而言,我很滿意。
《至暗时刻》影评(三):至暗时刻你掌灯前行
不算什么影评,就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观后感,比较零散,想到什么说什么,只作为辅助记忆的笔记。
我对历史一直都感到头痛,大概是跟中学时期学历史被要求背各种年份、主旨、意义给弄得反感了,对一战二战也只有非常符号化和表面化的印象——不过有点巧的是,今年读了《巨人的陨落》,对一战以及二战前的欧洲总算有了一个较为形象的了解。另外我也几乎不读人物传记,算是一个怪癖吧。
去看这部电影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几个月前诺兰的《敦刻尔克》上映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只看了一点点,但印象深刻一直念念不忘;二是知道了主演Gary Oldman演过我很喜欢的一部摇滚电影《席德与南希》,还演过小天狼星——他大概就是那种千面一人的演员吧,我真的在角色身上认不出他。
《至暗时刻》中他扮演的丘吉尔也是如此。除了嘴唇和耷拉的眼角之外,任何地方再找不到Gary Oldman这个人的影子,与他年龄和身形相称的笨拙,彰显他经历与智慧的眼神,独具特色的带着口音的英语,且由于上了年纪并长年吸烟饮酒略不清晰的口齿,好像随时要注意不让口水流出……出神入化,他演活了丘吉尔。一个在英国乃至欧洲最黑暗的时刻顶天立地的巨人,不再是死板平面地躺在历史书里,他活生生地向我们走来,成为我们身边一个脾气略暴、偶尔又小幽默、会彷徨无助、却又无比坚定的可爱的胖老头。
故事没有讲述丘吉尔的生平,甚至没有去描述他在二战期间的军事部署、作战情况,影片以一个巧妙的角度,截取了他临危受命任首相到敦刻尔克大撤退正式开始前的那段时间,不长,但展开来竟然也铺陈了一幅二战的恢弘篇章。有侵略者兵临城下的紧迫、有将士拼死抵抗的悲壮、有战时政要们的矛盾对立、国家之间的斡旋,更有民众的不屈信念。
是的,这是关于主旋律的电影,但这是属于人类社会的共同的主旋律——自由。
有一段讲到,为了获得支持,他去外阁寻求声援。在此之前安排了一幕虚构的搭乘地铁听取民意的情节。这段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在真实的历史上,他就算没有搭乘过地铁,应该也是充分了解过英国民众当时的呼声,而这里只不过用了一个比较戏剧化的方式“以点窥面”地将英国民众抗击纳粹的心声与信念表达了出来,并不妨碍史实与逻辑,我可以接受。
由此,至最后征调民用船只前往撤离军队的“发电机计划”顺利得以实施,我们看得到的丘吉尔孤注一掷般豪赌一把并得到了奇迹般的好运,看不到的是千万普通民众在背后默默无声地以行动予以的支持。民众也许不懂政治,不会那些华丽的外交辞令,也分辨不清那些煽动人心的演讲孰真孰假,但他们知道自由是好的,成为别人的奴隶是坏的,暴君独裁者是不能相信的,哪怕要付出一些代价,也要保护好自由的权利。
“至暗时刻”,是整个英国乃至欧洲自由的光明被黑暗笼罩的时刻,也是丘吉尔上任后内忧外患腹背受敌的人生艰难时刻。但也是转机,是整个欧洲粉碎纳粹侵略浴火重生的转机,也是丘吉尔个人留名历史的转机。有时候会想,如果当时上台的不是主战的丘吉尔,如果当时与德国和谈成功英国被解除了武装,如果从敦刻尔克的撤兵失败……那么历史会如何改写?今天的欧洲乃至世界又会是怎样的面貌?
但又再想,究竟是英雄造就时势,还是时势造就了英雄?就算没有丘吉尔,相信整个英国、欧洲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人民同仇敌忾的精神和不屈信念,也许已经在另外一个平行宇宙写下了一个不同情节但结果相同的辉煌篇章。因为自由、平等、与爱永远会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基石和永不放弃的追求,就算是在最黑暗的时刻,迟早会迸发出点点星火。
很有意思的是,前两天看了《寻梦环游记》。两部片子,一部是纯粹来自想象的关于个人、家庭、梦想和爱,色调非常鲜艳绮丽的动画片,一部是讲述真人史实的关于国家危亡、人类命脉的片子,色调黯淡朴素。
两部片子放到一起,有一种奇异的反差。但又总觉得它们之间其实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部好的电影,首要当然是讲故事,引人入胜身临其境,节奏把控戏剧冲突,看完让人直呼过瘾;然后就是总要探讨点什么,不说灌输嘛,单方面强迫我不喜欢,让我们可以有值得讨论的地方。就好比《寻梦》里梦想和家庭究竟哪一个更重要?《至暗》中发动战事与妥协和谈哪一个更有利?
两种题材,不同风格,但是这两部我都很喜欢。
最后,一个人看电影真的会上瘾,尤其是影院距离很近,厅又大座位又舒适,坐在正当中,不用去想身边的人对这个题材是不是没兴趣会不会觉得无聊,不用去管自己被感动震撼到流泪的样子是不是被人注意到了,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一百多分钟,完全身处另一个世界,非常棒!
《至暗时刻》影评(四):另一片战场
本片风格偏向人物传记,截取了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传奇一生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前任首相张伯伦下台,而他临危受任,面临抗战与和谈的分歧,决不妥协,极具感染力。
故事的背影是二战初期与敦刻尔克大撤退,上承科林·费斯的《国王的演讲》,下接诺兰的《敦刻尔克》,连在一起看非常震撼。
和《敦刻尔克》一样,影片几乎没有任何德军的镜头,前者以三条平行时间线从普通士兵与被征用商船的角度刻画出大撤退时候的动魄惊心,而本片则刻画了对战策略的制定者如何从政敌的反对中闯出一条路,议会,是另一片战场,属于丘吉尔的战场。
故事的开场,便是昏暗仄逼的议会厅,议员们争论不休,整体基调压抑紧张,从摄影到色调,从音效到配乐,从一个细节都透着古典的英伦韵味。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丘吉尔上台了。
以外相哈利法克斯为代表的贵族谋求议和,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首相的对立面,而国王乔治六世陛下,他对首相的不喜欢也是那么的显而易见。有一个细节,任命丘吉尔为首相后,他伸手,丘吉尔亲吻手背行礼,而后,他把手放到背后在衣服上擦了擦。
而就是这样一位不喜欢丘吉尔的国王,作为哈利法克斯的好友,最后也选择了站在首相这一边,支持他。他说,有很多人都害怕丘吉尔,但最怕的那一位,是Hitler。乔治六世的转变本片没有详细描述,但在《国王的演讲》中可以得窥究竟。顺便说,科林大叔演得太精彩了,无愧影帝!当然,加里叔的丘吉尔,也绝对是影帝级别的表演。
作为一部主旋律传记,故事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但它所透出的张力极其鼓舞人心。丘吉尔是一位富有军事才华的首相,而他最厉害的武器,是演讲,并贯穿了这部电影。可以说,加里·奥德曼的表演撑起了整部戏,加上恰到好处的配乐,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不再是观众,他也不再是演员,而就是丘吉尔本人。他用面部的每一块肌肉在演绎,他调动了身体的每一根血管在燃烧。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挺着酒肚、抽着雪茄、说话不清晰的首相,他会在厕所里发脾气,会忘了自己刚才说过什么,会在妻子说我们没钱了时答应一天只抽四支雪茄,也会怀着一颗颤抖的心给美国总统打电话。
一部好电影不在于展现其伟大,而是在于展现其平凡。本片没有去刻画丘吉尔拥有多高的政治才能,但却用了很多细节去展现他在生活中的一面,和妻子的相处带着撒娇,和莱顿的谈心藏着鼓励,和地铁上的人们交谈完,还会在小纸片上一一记录下他们的名字。他亲切地就像身边的长者,言谈中又透着英国人特有的幽默。
他早已过了年富力强的时候,却在迟暮之年,用他的智慧,用他的口才征服了所有人。
尤其是影片的最后一场演讲,他在咆哮,他唾沫横飞,但他赢得了满堂喝彩,他牵动着我们的心,随之澎湃,为之感动。是的,感动,那种决不妥协的魄力、血战到底的勇气,都在颤抖的肌肉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当他走出议会时,大门关上,戛然而止,恰到好处。
至暗时刻终将过去,迎接民众的,将是黎明的曙光。
附上首相的演讲节选,非常经典,非常燃!
“We will fight in the end. We wi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in the ocean, we will be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ar, we will defend the homeland at all costs, we will be beach operations, we will fight the enemy’s landing point, we wi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streets, we will fight in the mountains. We will never surrender, even if we or the island was conquered most of the island, and trapped in hunger — I never do not believe will happen - our overseas empire subjects in the British fleet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armed forces and will continue to fight until the New World in God that the appropriate time, come up with all its power to save all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is old world. ”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我想,正是他这种决不妥协的信念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也带领英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一位伟大的政治领袖,一场伟大的撤退行动。
战争是残酷的,而当人们团结起来的时候,反抗的力量亦是无坚不摧。
主旋律的电影未必要拍得多么壮烈,平凡之中,可见伟大。
《至暗时刻》影评(五):Never give up
此段历史故事本身并不吸引人,但电影本身是好电影,后半部分的演讲真的太有燃了,颇具煽动力,振奋民心!!!地铁那part感人至深~加里·奥德曼获奥斯卡影帝此项殊荣实至名归。不得不感叹当年丘吉尔首相的魄力,还有好的演讲所迸发出的力量。就像丘吉尔所说的“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行的勇气。”为大英帝国当年这种不屈服不投降的决心点赞!
《至暗时刻》影评(六):长短评
看完之后觉得丘吉尔很可爱啊,没研究过欧洲二战史,原来对丘吉尔的印象是个阴霾的胖子阴谋家。
暴躁,口齿不清,犯了错误会道歉,生气了老婆哄,老婆生气哄老婆,英式幽默,很会讲话但也不是那么在行(其实中间我有点以为在看国王的演讲)。
“原来丘吉尔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还挺可爱的。”大概就是电影想要达到的目的吧。
一开始,学过近现代史让我不太能理解张伯伦为什么要专注议和,转念一想又觉得没什么了,如果能讲和,为什么还要让人民去送死呢。
可以跟敦刻尔克放在一起看。看敦刻尔克的时候没想到背后还有四千个小伙子以命相搏,吸引火力换取大部队的撤退。
不想说这弘扬了什么崇高的精神,只是觉得……怎么说呢,不要战争,不要战争不要战争。
但如果避无可避,无论多么危险,都一定要取得胜利。
《至暗时刻》影评(七):我们的权力与价值底线
没有看这部电影之前,以为是像之前看的传记电影那样讲小时候到大,一些重要的事叠加在一起告诉你一个伟大的所谓成功的人物是怎样的,好像你做了这些你也可以变成另一个他?
肯尼迪总统至暗时刻时间跨度以天为计算,在这段时间心里的变化,掌握着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的生死的这么一个人。其实看政治人物的电影总是常常可以思考到底权力是什么?已经不是利益的交换,根本不需要跟你交换,有些人就掌握着你的生命或者饭碗。权力有时候还蛮可怕是因为是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失控的,即使跟领导人观念根本不符,也得被推着坐上他制造的船,做他想让你做的事。而你的声音淹没在他的掌声中。 当我们崇拜某个人的时候,我们看见他的善辩,他的坚毅,他的果断,众人给予他的掌声,好像他站在你的对面,有着很多你没有的品质。我们没看到的是丘吉尔也有对自己能力的一点点不自信,被前任总统和外交部长夹攻时对自己抉择的犹豫。就像娶一个完美情人的时候根本也就没想到她也会有便秘的时候,其实看清了这一点,人自然而然会变得包容,慢慢明白自己的需求和别人的需求,这也就是成熟的时刻。
李敖的曾经的妻子胡因梦,曾说偶然撞见她便秘的样子,没想到这样讲讲底线,在那个时候,好像人们是有一些自己坚信的价值的,也就是有底线的,对于“个人而言失去某种东西活着的意义也就不大”的一种刻度,无论是所谓对或者错误。如此一来可以免受他人诱导,生活的方向不至于偏离得太厉害。在片中呈现的便是他们坚信“自由”这一种价值,所以可以坚定自己会为“自由而战”。
《至暗时刻》影评(八):英语书写的欧洲历史
除了演员们无可挑剔的演技,高超的拍摄技巧和恰到好处的配乐,至暗时刻对历史复杂性的客观描述和尊重在我看来是不足的。
作为一个在法国,比利时,德国都长住过一段时间的伪历史爱好者。来说一说电影里值得“争议”的地方。
电影里一个煽情桥段是丘吉尔为了“拯救”在敦刻尔克的三十多万英国士兵,让驻守在加莱的四千个英兵“送死”。内部会议的各种犹豫不决,美丽女打字员的一滴眼泪,无不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下那一缕自我牺牲英雄色彩。
然而主要的牺牲是来自英兵吗?法国,比利时的史料展现的似乎是另一种场景:
丘吉尔计划启动Dynamo行动,保护英军撤退。为了稳住比利时和法国,使其继续与德兵作战拖延时间,并未将撤退的计划及时告知两国。丘吉尔还许诺比利时首相,英国会和比利时军团一起抗击德国。
失去英军的同盟,比利时的剩余部队,加上七个师的法国军队,与德军奋战到最后一刻,基本上是以一抗十。
到最后一艘船离开敦刻尔克,三万五千名法军牺牲或被俘获。
六月十二日,丘吉尔拒绝帮助时任法国总理的保尔雷诺继续在法国抵抗德军。英法同盟之间的信任瓦解。
不久后,孤军奋战的法国不得不投降,成立维希政府。
历史呀,是胜利者的历史,也是歌颂出来的历史。
真正的至暗,是那些甚至轮不到被提及的炮灰。
《至暗时刻》影评(九):决不放弃,也决不妥协。《至暗时刻》影评
二战题材的一直是我很青睐很喜欢的电影题材。 最近很火的一个电影,诺兰的《敦刻尔克》把焦点放在了普通的士兵身上,而至暗时刻最把焦点放在一个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人,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身上——英国首相丘吉尔身上。 个人建议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最好看一看诺兰的《敦刻尔克》,或许会更好的理解当时丘吉尔的处境。 丘吉尔接手的英国在当时绝对是个百年不遇的烂摊子,“命悬一线”来形容当时的英国或许再合适不过。 《至暗时刻》的故事发生在纳粹德国横扫欧洲的1940年。德军绕开马奇诺防线后占领了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法国也危在旦夕,英国时任首相内维尔·张伯伦被迫辞职。美国保持中立,苏联当时还是德国的盟友,所有西方国家都处在时刻会被纳粹侵略的阴霾下。那是整个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的《至暗时刻》。 丘吉尔接手的英国在当时绝对是个百年不遇的烂摊子,“命悬一线”来形容当时的英国或许再合适不过。 丘吉尔是个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丘吉尔身上,你看不到一点属于英国皇室,英国政治家身上的“绅士”的影子,抽烟、酗酒、脾气暴躁,每天雪茄不离手,早上一杯威士忌,中午一杯香槟,晚上一杯白兰地,会光着身子在房子里跑来跑去,会哄生气的老婆,会破口大骂新来的打字员小姑娘,这一切的行为你都能从你身边邻居的老大爷或者隔壁大腹便便的老头身上找到影子,可就是这么一个普通人,成就了一番不普通的事业,在英国最黑暗最落寞的时刻,他带领着英国度过了难关,重新屹立世界之林。 他的形象和他的成就格格不入,究竟是为什么,当我看到丘吉尔坐地铁的那一幕,我终于有了答案,这也是这部电影中最令我感动的一幕。 他所有成就的一切,都是为了英国人民,为了民众的幸福。 当越来越多的士兵战死沙场,越来越多的国家被法西斯沦陷,当哈利法克斯子爵用辞职用英国民众的安全来威胁丘吉尔进行和平谈判的时候,当大多数人都站在哈利法克斯子爵的一边的时候,孤立无援的丘吉尔开始怀疑自己,他无助的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屋子里,妥协于不妥协,一念之差,却承载着英国无数民众的幸福。他犹豫,他不敢。 这时候国王的一句“我无条件的站在你这一边”成了所有一切的催化剂。 丘吉尔听从了国王的,为了英国民众所做的决定,你要去听听英国民众的意见。他亲自去坐了地铁,他向工人借火,和孩子的母亲唠家常,开玩笑的说“我长了一张娃娃脸,所有的婴儿都像我”,就像邻里邻亲一样和民众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当丘吉尔询问民众和希特勒和谈的时候,所有民众都表示拒绝,都表示要和希特勒抗拒到底,决不放弃,决不妥协! 妥协于不妥协 战与不战 和谈于抗争 一念之间,却决定了整个英国的命运。 任何一个伟大的政治家,都应该是一个能鼓舞人心的演讲家。 这句话说的没错,丘吉尔之所以能在张伯伦之后成为英国首相,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出色的演讲能力,出口成章,字字珠玑。 “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 “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赢得战争靠的不仅仅是枪杆和炸弹,最重要的就是信仰,着信仰是丘吉尔动人心魄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演讲,有时候,语言的力量,远远大于武器的力量。 尽管最后是由苏联和美国取得了胜利,但丘吉尔在二战中,对于英国是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最后我要说一下主演加里·奥德曼的演技,一句话,今年的奥斯卡不用选了,请直接给加里·奥德曼吧! 送给大家一句丘吉尔的名言“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 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无论在多么黑暗的时刻,请记得,永远都不要放弃,也永远不要妥协!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野生蘑菇君
《至暗时刻》影评(十):为什么我并不十分喜欢这部电影
《至暗时刻》这部电影无疑是制作精良的,演员特别是主演的演技无疑是炸裂的,可是我在观看中从头到尾都在出戏,因为影片中的有些矛盾都是导演生造出来的,使我无法产生带入感。
先从影片一开始导致张伯伦下台的“绥靖政策”说起。一直以来人们对二战时英法的“绥靖政策”是全面否定的,这当然没有错,但是“绥靖政策”的产生是有历史根源的。因为一战过于惨烈,英法两国的人民普遍厌战,而且当时的世界老大英国国力已经下降,并不足以支持一场大战,所以首相张伯伦只好尽力避免战争。当时的英法两国上层并不是看不到德国的扩张野心,但是在民意基础和经济形势的压力下,英法选择“绥靖政策”,希望能将祸水东移,坐看德国与苏联开战。张伯伦与希特勒签订条约,并不像一些书里写得那样,是张伯伦被希特勒玩弄于股掌之间,而是双方各怀鬼胎,都想算计对方,结果希特勒不按规矩出牌,把英法打了个措手不及。 德国闪击占领比利时、荷兰等国,侵入法国以后,英国的基本策略就已经被决定了,那就是对德作战,死磕到底,所以电影里选择对德战斗或者和谈的激烈的反复争论是不存在的。这就要说到英国对待欧洲大陆的一贯政治原则——保持大陆均势和光荣孤立,简单说就是英国要扮演一个胜负平衡手的角色,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单一的霸权国家,具体行动策略就是联合弱国打击强国。事实上,张伯伦进入丘吉尔的内阁以后是支持对德作战的,想要和谈的哈利法克斯也很快被说服。和德国死磕在英国的上下是有一定的共识的,这一点只要看看英国在拿破仑称霸欧陆时代的表现,就非常清晰了。丘吉尔当时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于对外战争,而非电影中内阁的窝里斗。地铁里的那一段更是为了当今的政治正确硬加的,英国的贵族政治精英们大都以人民和国家的引领者自居,怎么到头来还需要从几个普通民众身上汲取力量,这难道是我党倡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嘛。 前面说这么多只是为了说明,《至暗时刻》这部电影过于追求戏剧冲突,内阁中战与和,明智与颟顸,如此鲜明的对立,过度脸谱化了张伯伦以及哈利法克斯的形象。IMDB上面《至暗时刻》的评分只有七点多,与豆瓣上的评分有一定差距,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原因,毕竟欧美人比我们更了解那段历史。不过这倒是十分符合我天朝历史课本里非黑即白的简单表述,比如,光绪必然是开明进步的,慈禧必然是愚昧落后的,其实深入历史就会发现,光绪和他的前几任皇帝一样,对当时的外部世界也是所知不多,而慈禧也并非完全不支持改革,甚至康梁改革派提出的很多革新建议也不十分具有可行性,例如请伊藤博文出任中国的总理。我们总喜欢过于简单的给历史人物一个评价,对的或错的,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其实一个政治人物在面临的种种形势下做出的种种选择,只用一两个词来概括太过粗略了。人性是复杂的,身处漩涡中的政治人物更是如此,因此,不得不说我们的历史教育失于教条和简单粗暴。想起了《罗辑思维》中罗振宇讲过的一段话,大意是好的历史书会让读者看不到书中人物的善恶,只读懂了他们的不得已。 第一次对一部电影写下这么多字,一点浅见,其实只想说,千万不要把《至暗时刻》当成真的历史去看,它真的只是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