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影评10篇

2022-04-05 03:32: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影评10篇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是一部由凯文·麦克唐纳执导,蔡国强 / 蔡文悠 / 蔡文浩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影评(一):攀登天梯

  2015年6月15日凌晨,在福建泉州惠屿岛,一条500米高、5.5米宽、绑满火药的钢丝绳梯被氦气球拉升至半空,倒计时之后,这件作品的创作者蔡国强亲手点燃引线,霓虹色的火焰拾级而上,直达顶端,在空中形成一条火焰天梯,悬挂在凌晨的东方既白的天空中,犹如神迹降临。天梯停留60秒后渐渐熄灭,整个过程持续150秒。两个月后,天梯的视频开始在Facebook上传播,播放量破三千万,轰动一时。

  这部纪录片从“天梯”切入,以“天梯”命名,完整再现了蔡国强创作《天梯》的前后因缘,同时也是蔡国强三十余年个人艺术生涯的记录,将这位爱好玩烟花火药的当代艺术家的重要作品,以及他的坚守、求索与矛盾展现在观众面前。

  二十一年的执念

  “天梯”上天之前,已经经历了三次失败,等待了二十一年。

  第三次计划是2012年,在洛杉矶格里菲斯天文台。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宇航员曾在那里受训,“训练他们在从月球返航途中,一旦仪器失灵,如何用肉眼看宇宙星空,辨别方向,回到地球。”此时的天梯计划又加入了宇宙观、科技观,从人类探索地外文明的尝试中汲取灵感。但最终,因为天文台要求征得山上所有居民同意,而被迫放弃。

  最终,蔡国强选择在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福建泉州——来完成这个二十多年的夙愿。这一次,以前面临的空域管制、火灾威胁、社区许可、天气状况通通得到解决,在家乡亲友的助力下,在家人、同乡的陪伴下,蔡国强的天梯顺利升起。

  这一次,蔡国强将天梯作为送给百岁奶奶的礼物,包含了他对童年往事和家乡渔村的眷恋,以及叶落归根、衣锦还乡的仪式感。蔡国强说,“奶奶出生在泉州的小渔村,靠卖海鲜帮助我坚持艺术梦想,我想,有一天一定会回到渔村,放个最厉害的烟火给奶奶看。” 两个月后,奶奶因病去世,在她去世之前能够看到孙子专为她点燃的,连接天堂和宇宙的天梯。这个从泉州走出,足迹遍布五大洲,在当代艺术界成就斐然的艺术家,最终在起点完成了多年的夙愿。这都为天梯增加了一些缘分和宿命的意味。

  向上的力量

  “天梯”是一语双关,在艺术作品之外,也是一种意象,象征着蔡国强在艺术之路上的求索和攀登,契合他从泉州渔村走进艺术殿堂的升华,代表一种向上的力量。

  这是本片导演设置的巧妙之处。因此影片的主体部分并没有局限在“天梯”这一部作品之上,而是发散开来,回顾蔡国强的人生经历,回顾他曾创作的重要作品,跟随蔡国强的脚步,从泉州到上海,到日本、美国、欧洲。从剪辑进影片的历史影像中,也可以看到他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到成功之后成熟的蜕变。

  影片从蔡的童年开始。他出生的泉州城,整座城市太相信风水,建塔破除笼罩在城市上方的渔网。因此,蔡的作品“都在寻找与看不见的力量的关系”,这种抽象的概念同时包含了地方风俗的韵味与废旧立新的能量。

  1981-1985年,蔡国强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舞台设计,在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思想开放和自由的思潮中,形成对既有艺术体系以及自身传统的批判思想。“做艺术时考虑东方和西方,这个问题使我有一些抵抗。能不能无视这些,所以就想象外星人怎么样,从外太空宇宙看我们地球怎么样。”

  在这种“否证的艺术”指导下,蔡国强的爆破艺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能量是能够破坏的,我通过火药砰砰爆炸,使自己得到解放”。1993年在中国戈壁荒漠创作《十号外星人计划》、《延伸中国长城一万公里计划》,1996年在美国内华达核爆试验场、纽约自由女神像旁创作《蘑菇云笼罩的世纪》,2002年纽约《瞬变的彩虹》、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脚印”烟花设计、2013年巴黎塞纳河上的《一夜情》、2014年APEC会议烟花表演等等,这些作品让蔡国强声誉鹊起,成为最受瞩目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与中国政府在两次合作让他同合作伙伴张艺谋一样,让自己的艺术与政治结合在一起,继而扩大了影响力和话语权。他的《APEC景观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图》在佳士得拍卖行以7424万港元成交价,创下中国当代艺术世界拍卖纪录,也得益于此。

  艺术的争论

  如同陈丹青对蔡的评价,“一种如今我愿称之为异常专业的”业余感”,唯一一位自外于西方艺术庞大知识体系的当代艺术家。”而这种自成一派的艺术风格“未必有杰出的理论贡献”,但当在现实中获得认可,便会产生与社会权力结构的关联。

  这正是对蔡最大的争论所在。影片以西方的视角审视蔡与中国政府的两次合作,将蔡在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设计烟火视作一种政治奇观的宣传。而蔡国强则心平气和地回应这种双重标准,“所有国家的艺术家,都在给他们的国家做奥运会,就像伦敦奥运会,赫斯特也给他们国家做了一个国旗总舞台。”

  但是到2014年APEC会议,蔡的艺术理念经受了更大的挑战。他所设想的艺术效果,最终没有获得政府认可,在安全性、稳定性的考量下,变成一场放烟花的晚会。

  身处同样境地的张艺谋深有同感,“艺术是自由的,可是很多项目上,政治有要求,这是中国的现状。”

  而对于艺术家自身来说,当获得了名气与成就,都会面临初衷的拷问,面临公众的质疑。

  因此,影片耐人寻味地在APEC会议的绚烂烟花之后安插了蔡国强拜访业余艺术家的情节。这个从泉州渔村走出去的“农民达芬奇”,回来寻找艺术被绑架的冲动和朴实,寻找小时候做艺术的目的和快感。

  埋头雕刻、不问世事的手工艺人,守在铺满泥人的客厅和脏乱的卧室。蔡国强走进他的家中,“像一个艺术家的家啊”,最后一个“啊”字声调上扬,语气中包含很多可供解读的层次。也许他会想起自己在纽约苏活区的宽敞公寓,或者瘫痪的父亲所住的渔村平房,或在思考自己是否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要出发。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影评(二):太阳那么红,却为什么那么冷

  观影之后感觉和宣传语截然不同,整部纪录片一点都不“燃”,反而以一种游离在主旋律之外的克制示人。导演麦克唐纳的功力匪浅,一部九十多分钟的片子进揉进艺术的意识与艺术家的呼声,泉州人的乡愿与泉州情的渊薮。 如同特稿,讲一个人永远不止于标题吸引观众某一点,《天梯:蔡国强的艺术》更不止于天梯本身。它把蔡国强其人的经历,情感的滥觞娓娓道来,让观众看到蔡国强渴望的是怎样的艺术,他的天梯究竟想把地面与什么相勾连。其中寄予对奶奶百岁的祝福,十多年颠簸的归宿,梦想的圆满与落幕以及更多难以言表的只能交由烟火体现出的“东西”。

  一部讲中国艺术家的电影,为什么由外国人完成,为什么没有被媒体宣传,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那样投石入水般引起巨大反响,这与蔡国强本人对于艺术开放的观点有很大联系。影片中的问题是“为什么和中国政府合作”而不是“为什么选择和组委会合作”,问起APEC烟火设计的原因,一位亚太研究者直言“不知道”。他的艺术展览遍布世界,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最后才回到中国。 可能我近十年内都不能理解六十年代的政治事件对于中国的意义,我以为它压抑了一时的思想,影响了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潜在发展,“太阳那么红却为什么那么冷”。但改革开放必然需要一个促因,在那之后反而催生出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蔡国强的艺术更离不开童年的经历。我更以为,没有那一段十年,这种作品或者如今列入课本的许多文学作品不会诞生,这是肯定的。 离开中国的蔡国强,他艺术的内核除了突破之外,仍然在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独立与进步。蔡国强,或是现在的我们偏离了伟大的理想么?我不知道。时间太短,难以敲定答案,唯时间予以明证。权当《天梯》一部人物纪录片消遣,或者抛出的又一块砖,引起又一时的讨论吧。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影评(三):你咋不上天呢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影评(四):那些不熟悉的艺术

  2017.09.19.百丽宫恒大影城,托朋友福的看片会。

  惭愧,看片之前真不知蔡国强是谁,还差点想成了蔡国庆。看了豆瓣简介,说蔡国强是当今世界最重要艺术家之一,还以为他是很小众的艺术家,结果是自己孤陋寡闻。

  豆瓣评分那么高,期待值其实很高。或许正因如此,看完反而没有想象那么好,总觉得这样一个艺术家加上这样一个导演,是不是可以拍的更好?整体有点泛泛而谈,同样是艺术家,还记得当初《寻找小糖人》给我的那种莫大的感动和触动。蔡国强对奶奶的感情和执念,感觉记录片表现的并不够深入。所以最后天梯成功那一刻,和奶奶的视频并没有太感动到我,倒是妻子的眼泪更真实动人,无声的抽泣很有感染力。

  年初刚去泉州,这个闽南城市有一种非常传统的气息和特殊的魅力。东西塔的影像莫名亲切。纪录片里呈现的《九级浪》确实神奇,之前从没看到过这样的作品,既新奇又震撼。而大屏幕上看到那架天梯在天空中熊熊燃烧,仿佛真有那样的通天阶梯,有种全身战栗的感觉。想起三星堆博物馆里面高大的通天神树,古人相信神树可以实现天与地的沟通,蔡国强的天梯大约也是受了这样的启发。天梯和九级浪的视觉艺术非常厉害,大荧幕的效果呈现非同凡响。突然又想到一点,片中提到蔡国强作品很注重环保,不晓得这些烟火作品对环境又有什么影响呢?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影评(五):一个放烟花的人

  今年上映的纪录片,我不喜欢《二十二》,不满意《摇摇晃晃的人间》,于是乎,更有必要说下今天刚上映的《天梯:蔡国强的艺术》(以下简称《天梯》)。

  用一句话浓缩这部电影,它讲述了一件很小也很简单的事情:放烟花。

  一个放烟花的人。这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二十二》的绝对正确,对人物素材蜻蜓点水,很难引出不同声音。《摇摇晃晃的人间》以脑瘫女诗人想离婚,带出一个弱女子形象的余秀华,同样急于拍摄,素材单薄。

  《天梯》是类似于《金城小子》的艺术家纪录片(画家刘小东回乡创作),由奥斯卡金牌导演凯文·麦克唐纳出品(《九月的某一天》、《冰峰168小时》、《末代独裁》等),借蔡国强返乡挑战和完成天梯项目,道出艺术家的毕生心结与创作追求。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影评(六):Sky Ladder

  ky Ladder: the art of Cai Guo-Qiang

  He always says that there is no failure or success in art. When there are a lot of troubles or difficulties, he actually enjoys it.

  天梯计划: 类似宗教的教堂,与天对话

  * First Attempt (1994) England Bath cancelled due to bad weather

  * Second Attempt (2001) Shanghai cancelled due to 9/11

  * LA (2012) banned due to risk of wild fire ss

  60年代的登月计划,我可能一辈子都去不了宇宙,但是艺术是我去往宇宙的时空隧道。 这个梯子更像是一种对话和来往,并不是将我送往宇宙。

  九级浪:colored powder。烟花并不一定带来美好的夜晚,也可以呈现恐怖的末世,惊天的巨浪,也可以讲述完整的故事。空中盛开的不只有花朵,还有警示,森林,萤火,长毛的狮子,袅袅的烟雾森林。

  生长背景:泉州,太信奉风水。 Seeking connection to the unseen power. 父亲是书法家。烟花爆炸的不受控制与不可预测性,隐然和书法中的随心有关。

  艺术经历:正规画画出身,规矩太多,不够自由,生长环境中烟花经常被用于释放日常生活的message。通过火药释放自己。

  持续的艺术 vs 瞬间的艺术:油画 vs 火药

  80年代:日本经历,我的艺术到了日本就纯粹起来,比较唯美,对材料非常敏感。

  想象从外太空看地球是怎样的

  Idea alone is not making art lasting —> Technologies enter

  北京奥运会,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propoganda, 艺术家身份受到质疑。其实我觉得受到质疑的最大可能还是因为他时一个这个国家的出逃者,让他的位置比较尴尬。

  2014 经济论坛 APEC:环保;烟花与影像的结合;大型的中国活动不再是人海战术,而是可以讲述一个故事。最后还是会沦为一个烟花秀。

  张艺谋:中国的创作空间必须为政治服务。

  秘密进行的天梯计划:共产党的天下不能做,我就是为了做给奶奶看,所谓的着迷与执着。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影评(七):他的爆破不是破坏的力量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导演是执导《末代独裁》和《九月的某一天》的凯文·麦克唐纳(后者是第7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水准非常扎实,将这部纪录片表现得十分优秀,剪辑和音乐尤其出色。

  看之前对蔡国强了解并不算多,甚至一度无法理解他的烟花艺术,看完后一切疑问得到了解答,不可避免地被作品中的热情和真挚深深触动。

  片中所展现出的工作态度,他与家人相处的姿态,对于当代艺术创作的见解,尤其是表达过程中那份炽热而执着的情感,如何处理作品与政治之间的平衡,还有在世界各地曾经历各种失败的执念之作《天梯》最终在家乡获得圆满成功那一刻强烈的感动,都是能让人情不自禁热泪盈眶的力量。

  虽然蔡国强偏爱烟花和爆破的形式,但他的作品却如此温柔而有力,热情,真挚,充满对世界,生命,爱,和家园的赞美。

  如果你曾质疑过形形色色的当代艺术,那么这部关于蔡国强的纪录片,也许可以改变你对当代艺术的看法。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影评(八):他听懂烟花的声音

  《蔡国强:天梯的艺术》是一部纪录片,但是它本身承载的人物故事已经超过了一部纪录片的技术层面能够让人引起的种种评论,观看者目不暇接,全神贯注地努力去理解他的世界,在火焰一次次瞬间的传导、爆破中感受着艺术带来的快感,观看之后、心动之后,人们会和我一样产生幻灭感么?在烟火破碎的余雾灰烬中去再度揣摩创作者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还有,意义到底在哪里,一个念头这样惊人长久的坚持到了完成的那一瞬间,它的意义又变成了什么?是很重的一个东西么?还是说它终究回归本质,变成了一缕烟。

  蔡的烟火艺术大概有三种:一,是只有单一阐释空间的烟火表演,就是那些他为国家、为政府所做的比如08年奥运开幕,比如14年APEC开幕,这些作品只有一个答案,甚至连发问也没有;二,是没有任何阐释限制的烟火,每个人观看,他的阐释都可能和创作者、和其他任何一个人截然不同,比如他的“挽歌、追忆、慰藉”三部曲,这些作品的形式里带有蔡强烈的个人色彩,但是不了解蔡的创作思路的人仍然可以受到震撼、受到启发、甚至通过阐释完成自己的二次创作;三,是创作者的主题在先,阐释方向也基本被人为规定,但是仍然有不尽的余味在里面的作品,比如八几年一直到现在尝试了四次的天梯项目。

  在所有的艺术中,我认为阐释的可能性和难易程度与语言有太大的关系。当然,艺术语言是多样的,但是依赖于文字的这一种语言却是最容易被理解的。随着文字语言在作品中的减少,作品的阐释度就越高也越难,烟火艺术是通过视觉,没有文字语言,在视觉上通过色彩、通过速度、通过一种物理上的状态来传达意思,这比电影、音乐、绘画阐释的难度更大,他为什么要在挽歌的时候选用那么强烈鲜明丰富的色彩,观看每一次爆破,都像在读一句难解但并不晦涩的诗,整首诗读下来,才发现竟然那么和谐。这是蔡三部曲给我最直观的感觉,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这部作品几乎超越了我对烟火艺术原本的认识,让我大跌眼镜,也让我对这门艺术彻底折服。

  当蔡为了天梯项目而在纸上做那幅天梯的画时,他的助手们趴在地上黏贴着一个个细节的时候,我会想,他们心里的信念是什么呢,会有这样一群人,相信着。他选用烟火作为释放自己的载体,他像“疯子”一样去追寻和看不见的世界的联系,其实没有那么玄,这朵“奇葩”,他的根基在哪里?有机会真想去泉州走一走,民间的,日常的,也许他在想的东西,其实是在这个已经比较丰饶的根基之上,延伸出、繁衍出的花朵。

  蔡的天梯在全世界试验都以种种原因受挫,最终回到他的老家泉州的一个偏僻小渔村,终于成功。这个结果是一件很耐人寻味的事,仿佛是冥冥中安排,也仿佛是蔡的天梯不但在地理意义上最终回归了原点,更是在精神意义上回归原点的体现,因为对“家”的追寻、对生命本源的追寻是天梯实验的核心和起点。在天梯成功的那个凌晨,看着天上的火焰渐渐熄灭,蔡国强很高兴地对着镜头说“这声音好啊,这声音好听”,他是听得懂烟火的声音的一个人,当观看者在完成了任务,心满意足地散去之后,他留下了,还在欣赏这烟火在空中慢慢“滋滋”“哔哔”“剥剥”燃尽的声音。艺术家是创造了这样的幻灭,也欣赏着这样的幻灭的人。

  也许最后还要说三岛由纪夫《丰饶之海》里的那句:所谓艺术就是巨大的晚霞,是一个时代所有美好事物的燔祭。自古延续下来的白昼的理性,被晚霞无意义地滥施色彩所践踏。以为会恒久持续下去的历史,也突然意识到了末日的来临。美,横亘在人们面前,把人世间的一切变为徒劳。每当看到晚霞的灿烂辉煌,看到火烧云翻卷奔涌,就觉得“更美好的未来”之类的呓语黯然失色。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切,空气里充满了色彩的毒素。它预示着什么即将开始呢?什么也没有开始,只有终结。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影评(九):爆破,如此又张力

  昨天有幸参加了《天梯:蔡国强的艺术》这部纪录片的点映,看完后其实我是非常震撼的。我是通过这部纪录片才认识到蔡国强这位艺术家的,以前我重来也没有听说过这一位人,是我孤陋寡闻了。嗯看完这部记录片之后我对蔡国强老师感到十分敬佩,心有感想,所以写下这个影评。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影评(十):用二十年创作还乡“天梯”,归来仍是少年

  文/秦晓宇

  1 “一个孤单又淘气的男孩”

  我一直对火药艺术家蔡国强的“天梯”怀有浓厚的兴趣。最早知道这个项目,还是在2000年海外《倾向》杂志的终刊号上,蔡国强在一篇创作谈里提到了未遂的“天梯”计划。他没谈具体构想,但我猜想,那很可能是他为广岛亚运会开幕式设计的点火方案的反向构造。

  这个点火方案是,一道火光从天而降,以每秒百米的速度爆燃遽下,点燃地上的圣火火炬。我喜欢这个方案,它并不复杂,却震撼人心,既让人想到毁灭人类文明的核爆,又遥遥呼应着人类的火起源神话——不管是通过鸽子、翠鸟、乌鸦、鹰隼还是普罗米修斯,人类总是从高空取得火,从而开启自身的文明。

  最终,该方案因广岛人民“只要看到天上的火,哪怕是焰火,也会有生理上的痛苦”而作罢。不过蔡国强并未放弃对核爆的隐喻,1995年他从日本赴美发展后所做的第一个艺术项目,就是《有蘑菇云的世纪》。通过了美国国防部、能源部、联邦调查局重重背景调查后,他走进内华达州戒备森严的核试验基地,在核弹炸坑密布的荒原上,点燃从唐人街买来的爆竹,烟雾腾起,形成了一朵小型的蘑菇云。这是玩耍,也是天问。那一刻,蔡国强既像一个孤单又淘气的男孩,又像伫立在世界尽头的文明守望者。

  蔡国强在内华达州的核试验基地《有蘑菇云的世纪:为二十世纪作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