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狗日子》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狗日子》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24 20: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狗日子》经典观后感10篇

  《狗日子》是一部由冯鹏程执导,张玉锋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狗日子》观后感(一):拾荒者

  刚刚看到“拾荒者”这个词,突然想到初中时候作文选,看到一篇作文中写:我想成为一名拾荒者,大概主题思想是像拾荒者一样自由快乐吧。当时看到这篇作文,我觉得很新鲜有趣。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一篇作文是“我想成为……”,我自认为别出心裁设计了排比段落形式,把看过的“拾荒者”搬进来,似乎也有一种实验心理,想看看老师如何评价我的这篇作文。

  “我想成为一名教师……

  我想成为一名画家……

  我想成为一名拾荒者……

  ……”

  果真,老师在讲评作文时,说我的拾荒者这一段“太过消极”。

  “拾荒者”这个词太不生活化、口语化,以至于我要先把它翻译成“捡破烂的”才发现小时候也有一些关于拾荒者的记忆

  小学时,学校里有两位捡破烂的老奶奶,她们看上去年纪相仿,都是背着一个大大的袋子,里面是校园里拾来的废纸、饮料瓶子。她们中的一位总是笑呵呵的,戴着金戒指金耳环,黝黑的脸上沟壑交错,但有时会与同学们说笑;另一位瘦小干瘪,头发花白,干枯的脸上没有一丝神色,总穿着灰色衣服,即使在夏天最热的时候依旧是一件灰色外套,似乎没有同学和她说过话,低年级的同学还有些怕她。两位拾荒者在校园里难免会有竞争,而劳动委员经常会把班里同学的废纸、废瓶子存放在一起,留给那位更加亲切爱笑的老奶奶。她们有时会争吵,但更多时候是相安无事地共享校园的资源。现在十几年都过去了,听说我曾经的小学已经盖起了楼房,新铺了操场,雇佣了门卫,校外人员不能随意进出校园。两位老奶奶是不是还在每个班级后面的垃圾箱里翻找着废纸和饮料瓶;同学们是不是还把废纸和饮料瓶藏起来,只留给那位亲切爱笑的奶奶。

  另外一个记忆也是在小学,暑假的时候表妹我家玩。我们在路边看到一位拾荒老人,在垃圾堆中不断翻找。表妹天生很有同情心,她说那个人可怜呐,我也突然觉得心里算算的。于是我们俩一商量,回到家里找出了一些小铁片,又花了几块钱买了些跳跳糖什么的零食,一起给拾荒老人送了过去。老人当时的反应和我们的心情早已回忆不起,可是现在想起我们的举动,既觉得好笑,又感到深深的羞愧和悔恨。我不知道我们的同情心是否合适,也不知道我们的同情心给老人怎样的影响

  前几天,特地从天津去北京看了一部拍摄在天津的纪录片——《狗日子》。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也是一位拾荒者。当看到影片简介时,我不免在想,可能是一部关于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的记录吧。可是看过之后,我意识到,在此之前我可能还是没有转变那种因为同情而给拾荒老人买零食的思维吧。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捡破烂也是悲惨可怜的代名词人们多会对他们多一分同情。可是,当在纪录片中了解张玉峰老人,看到拾荒者的生活,我开始质疑这种情感定式。拾荒说到底也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手段,和你我没有什么差别

  在《狗日子》中,我随着导演镜头,渐渐形成主人公张玉峰一层一层的印象。他重情义,轻钱财,几十年独身一人,靠一人劳动给弟弟房子,供侄子大学。他对社会风气感到失望,谴责甚至咒骂小偷和一些不守规矩的人。他年少习武,不免让我把他想象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大侠。但是,他又深谙中国古老的生存和处事之道,他收购偷来的自行车加价几十块卖出去,对于来找事的人也丝毫不客气。民警、小偷、顾客,他都有自己的应对方式。随着影片的深入,他和猫狗、和老伙计师傅相处,更体现出老人隐藏于内心却不习惯表达的情感。他知道这只叫欢欢的狗胆小,给这群流浪猫狗喂食时会特意关照欢欢。包包随他外出时跑丢了,他回来开始对其他狗发脾气,骂他们都走了算了。老伙计张师傅不辞而别后突然回来,他难掩激动之情,却装作不经意地提起了经常来喂狗的大娘想找老伴儿的事。

  在我的心中,张玉峰大爷形象逐渐饱满起来,他带着他那个时代烙印,他的思想比常人超脱,却也笨拙于情感的表达。而“拾荒”就只是他的谋生手段,和每个人都一样,凭借自己的劳动和能力生活。看过全片,我们不再只是同情,只是怜悯,而只是了解另外一种生活体验

  有趣的是,当看到张大爷在垃圾堆前翻找时,我竟有一种兴奋之感。

  就像来到书店,看到一整面墙的书籍,满心欢喜地去翻看挑出自己喜欢的;

  像去吃自助餐,玲琅满目诱人食物,迫不及待地去品尝美味

  像打翻了自己满满的抽屉东西散落一地,不慌不忙地精心整理归类。

  初中的那篇作文该不会一语成谶,

  我挺适合做一个拾荒者的。

  《狗日子》观后感(二):一嘴狗毛

  人生是个绝佳的试炼场,不论什么生命,都得拿出来比试比试。有时候你出生,自带金银岛,即便创业失败一百次,总也不至于沦落到废品收购站与狗为伍;有时候你出生,赤条条而来,日子越过越不如意,最后混到了狗群里。

  但是不论怎样的人生剧本设计,试炼场关门的那一刻,死神开着大巴车来门口接大家上车,哥儿几个总得坐在地上围个圈,好好盘算盘算,这一世,我从试炼场里得到什么了?到底什么是有价值的?仿佛只有到了临死之前,我们才都急迫了起来,谁也不愿意糊里糊涂就跟着死神绝尘而去

  来来来,把手里的东西都掏出来,摆在地上算算账。

  你开了十个公司,其中三个上市了。可是临死了,这意味着什么?

  你跟一百个姑娘上过床,其中三十个都至死不渝地想嫁给你。可是临死了,这意味着什么?

  你生了两个孩子,他们长大成人再生孩子。可是临死了,这意味着什么?

  然后你开始回忆自己这一世的种种艰辛……

  我老了老了,孩子也不在身边,想看一眼孙子都不容易。可是临死了,这意味着什么?

  我一腔热忱宽以待人,可是我身边的人都对我太刻薄。临死了,这意味着什么?

  我勤奋努力了一辈子,但运气尽如人意,屡屡受挫。临死了,这意味着什么?

  …………

  我们带不走这世界上任何一个有形有相的存在,外在世界风起云涌发生本质来说,都与我们无关。真正如影随形的是,你的内在发生了什么?

  这个问题答案才是唯一属于灵魂可以携带,穿越生死门的。

  所有不是张大爷的人,都太需要去听张大爷的故事,然后在自己的内心去发生,这个发生,就是我们作为人类,唯一可以保存下来的。

  除了张大爷的故事,我们还有自己的故事。理解,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好像就是通过听别人的故事,并愿意用心听,而发生的。通常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故事也并不愿意聆听,因为痛苦呗,因为觉得自己的故事平淡呗,或者沉浸在对自己的洋洋得意里,也并没有真正去理解自己。

  不听别人故事的人,应该也很难听到自己的故事。

  我看狗日子,是为了看张大爷的人生,也是为了看冯鹏程的人生。我知道在这个生存在回收站的老人背后,始终有一双眼睛在看,这双眼睛看到了什么,是怎样在看的,是我关心的。

  《狗日子》观后感(三):不起眼的狗日子

  我在一大堆青年纪录片片单中,首先注意到《狗日子》。吸引我的,一是选材,二是片名。

  先说选材。导演选择了一个生活在城市荒郊的拾荒老头主角,这也……太不起眼了吧。如果你拍纪录片,如果你拍人物,首先你可以选择拍名人,这意味着片子自带光环,基本不乏关注。当然了,初出道的年轻导演拍名人的机会不多,没关系,还有大把选择。主流点儿的可以拍拍历经沧桑的老人,可以是走过战火老兵,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文艺点儿的可以拍拍疯狂摇滚乐手,或者古怪诗人。他们或者有故事,或者有意思,总是吸引人的。

  传媒发达,能看到的类似的人物故事越多,看多了,还以为人生真是壮怀激烈五光十色的呢。而《狗日子》里的张老头,就跟无数普通人一样,是传播环境里的缺席者。就像影片一开始的那段画面,老头拎着一个凹凸不平的铁饭盒,走在灯火升起的市场街头——实在平凡到过目即忘,不值得多看一眼。

  但谁说普通人就没劲呢?老头个性强烈,他有自己坚守道德标准,他恨偷摸抢,很有点刚正之气;他极其自尊,瞧不起狗眼看人低的人;他有担当,养家人弟兄,共侄子上大学;他重情义,对共同生活得张师傅结下兄弟情义;他心底善意,对一群野猫野狗发自内心的好;他暴脾气,遇上看不顺眼事儿总骂骂咧咧的……老头选择自己的生活,过活自己的人生,活得有劲。

  人堆里的无数普通人好像总是面目模糊,但如果加以关注,也许你会发现,这也是一个个独特丰富的人生。

  再说片名。导演说,起名《狗日子》正是为了留出空间,观众可以自行解读。老头活得粗砺,你可以说,这日子过得跟狗似的;老头养着一群流浪狗,“狗日子”因此也可以简单解读为和狗一起的日子;又或者,你可以把“狗”当形容词,把“狗日子”解读为,这操蛋日子。这心思用得好极了,生活本就有不同解读,呈现总比下定义高明得多。

  《狗日子》观后感(四):冯鹏程与《狗日子》

  记在前面:看纪录片是为了拓展生活的维度。

  ———————————————————————————————————————————

  2015年看了一部关于城市流民的片子,感觉整体反思的,当时现场提问到了最后变成了对城市发展思考。而这一部是生活性极强的一部,没有过分渲染拾荒者的悲苦与生存之不易,反倒有轻喜剧欢快

  主人公老张从2003年开始拾荒,每日生活循环往复,废品分拨捡定,拉上车回收,爱狗包包如影随形,用钱换来一天的伙食,足矣。有猫狗相伴,有侄子多次表达照顾期望而不愿离去,这生活挺好,不讨人厌,自食其力。老张也有烦恼,一走远,就有小偷偷东西,只能一顿臭骂,然后加好几把大锁。这就是老张要的日子,他没想过走,烂棚背后高耸的社区不过是河对岸的一个衬景。他也斗智,见到买自行车的,能多赚一块就多赚一块;碰上脑子有问题的来拿鞋,痛快地骂人脑子有病,“鞋还跟派出所报案了”。他有自己的价值观,再烂的家,来了这儿就得守规矩,你要我可以给你,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你要随便翻,随便拿,对不起,主人要教训你。穷人也有志,我排队拿钱买酥饼,别人不能随便让我让开,你拿钱买,我也是拿钱买,嫌我脏,可以躲远点儿。碰到残疾人乞讨,别人不给,给一毛,给一块,他给五块。虽然是拾破烂的,只要还能自食其力,就可以帮助别人。这样的觉悟现在很少人有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社会更加复杂了。后面有一个镜头,老张抻开胳膊,上面赫然刻着文革时期效忠毛主席的标语,近50年过去,印痕清晰,记忆尤在,那份忠诚,让人喟叹。

  再往后推车那一段很有意思,老张要自己推,张师傅呵开他自己推,却怎么也推不出去,还义正言辞,没想之后老张自己却轻松搞定,尴尬气氛油然而生,观众开心大笑。

  如果说刚才的那一幕是轻松,那么由政府兴建的围墙和一个不知是不是居委会的大妈代表强势的一方,弱肉强食,拾荒者必须退避,直至退出历史舞台。导演自言这只是按照时间线索勾勒出的日常生活,但其背后却折射出政府对城市化进程中那些不尽合理、需要改进之处的矛盾:一方面派出所允许老张们的存在,还主动来帮忙抓贼,另一方面却自然而然地将这类人排在了被治理的行列中,只是不用强行根除,只是掩盖城市的疤痕来展现歌舞升平。这是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边缘的受到排挤,不被尊重核心的对此毫无感觉。

  我不记得是哪位导源曾经说过,当代中国巨大的转型期,发达国家度过了,其他国家还没怎么经历,只有中国完完全全、淋漓尽致表现出来了。近两年看过不下30部纪录片,对思想的触动很大,很多问题我也想不清楚。只能借助今天看过的这一部,做个记录。

  《狗日子》观后感(五):比狗更热爱生活

  很简单粗暴的画面风格,和简单粗暴的老人。

  一个人,一群猫猫狗狗,一摞废弃物堆积起他们不大的家。

  拾荒者,拾荒的猫狗,老人喜欢吐槽,喜欢用“接地气”的方式评论经过他的每一个“生意人”。拾荒者要做生意,多少钱收购,多少钱卖出,他们虽然不登大雅之堂,却有精明头脑和精巧的手艺,自己缝制别人丢下的旧衣服取暖,改装自行车,老人有一个特殊标志,喜欢戴帽子各式各样的如电影里面出现过的帽子,猜想他心里一定装着一个发哥或着华仔。

  听说,老人的侄子一直没有说过要接他去过好日子,而他一直执拗的跟别人说,有人要来接他,只是他更喜欢这里的生活。

  后来,老人的拾荒朋友来了,他在朋友离着很远的地方就看出了他的身影,电影开始好看了。老人表现出激动之情差点哽咽,他从没说过自己孤独,一直痞痞的养狗,痞痞的面对生活,而当多年的老友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他防备已久的脆弱终于坍塌。他需要一个能陪伴的人。每一个生活不如意的人可能都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没有救济的人,也就没有亲人,朋友。

  等到老友出现,也许是一个奇迹,对于一个纪录片来说,出现了难得的惊喜和好看的地方。他的生活如此平静,只有偶尔的骂街会让观众随之一笑,然后留下心酸与难过。

  《狗日子》观后感(六):观后杂谈

  受到上外聚光灯电影社的邀请参加了FIRST在上外的青年独立电影巡展活动,观看的影片就是这部《狗日子》,观看结束之后我简单谈了谈观后感,大概的内容分享如下:

  我想从三个角度,影片本身、导演以及纪录片谈一下感受。

  首先,影片本身。因为在开场时,我没有仔细看,后来上网一查发现主人公张玉峰已经82岁了,不可思议。影片里给人感觉也就是60多岁,看起来他年轻时的确练过武术。而且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他已经82了,那么他的侄儿至少也要50岁左右。那么现在50左右的上过大学的一定都是社会精英,所以他侄儿一定过着很体面的生活,也一定有能力为他养老。但是老人表示了拒绝。他宁愿自食其力,所以他过的特别有尊严。于是电影的最大冲突就诞生了,他的工作(拾破烂)与生活态度(尊严)形成了鲜明的冲突。当然这个冲突也让电影故事非常有趣,一点都不闷,观影过程十分愉悦。另外,我们想象中的拾荒者应该都是苟且的生活,但是张玉峰虽然住的“苟且”,但是他的三观一点都不苟且。这部影片如果放在美国,肯定要被评级为R级,因为里面有太多的粗口,甚至比昆汀的片子还要多。骂人代表什么呢?代表他活的很真实,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愤世嫉俗,不苟且于这个社会。所以张玉峰无论是思想还是身体上都是一个位于边缘的人。一个82岁的非主流。

  其次,导演。尽管这部纪录片要比现在院线里的95%的国产片都要好看,但是严格一点来讲,这个导演的叙事技巧并不高明,或者直接讲,他拍的并不是很好。因为展现给我们的主人公没有层次感。第一个镜头里的张玉峰就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最后一个镜头里的张玉峰还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没有任何变化。我们看不到人物内心的冲突。电影最后有几个空镜头,不知道是为什么表现孤独感还是怎样。但是旋即,老人就乐呵呵地出来扫雪。我们从电影中看不到张玉峰的孤独感。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哪怕他表面上再坚强,他都不可能不感到孤独。但是显然,或是老人没有把自己的内心展现给导演,或者导演没有能力展现给我们。如果没有变化的话,实在没有必要拍成112分钟,我觉得30分钟的短片足够了。

  最后,关于纪录片。纪录片的意义在哪里?这是一个大问题。从小的层面来说,我觉得它可以真实的反映出我们的生活,这里的“我们”包括别人。比如影片中特写的那双破破烂烂看上去似乎都可以闻到臭味的布鞋,估计在市场中也就是20块钱一双,但就是这样的一双日晒雨淋的破鞋,竟然都还有人想要。这是同学们不可能想象的一种生活状态。但这是真实存在的。就在离我们1000公里之外的天津。当然上海也一定有这样的人。这可能就是这部电影作为纪录片的意义。不过我觉得年轻导演拍纪录片有些浪费或者偷懒。因为纪录片的门槛比较低。导演能够发现张玉峰这个人物似乎体现了他的“慧眼”。但是其实我们在场的每个同学随便找一个人拍上一年也能做到这一点。我跟着拍我旁边的这位同学,拍上一年也能剪出来一段有趣的镜头。我觉得你要是去跟拍宿舍楼的阿姨,最后拍出来的120分钟的纪录片说不定比这里的张玉峰老人还要有趣。

  所以我建议青年电影节以后还是要多鼓励商业类型片,哪怕几年出一个忻钰坤都是值得的。

  《狗日子》观后感(七):闲来之笔

  可能是有过比较接近的生活,所以对这部纪录片的喜爱会更深厚一点。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与拾荒者的故事,那时候巷口来了收废品的一位老爷爷,妈妈让我把家中的一箱玻璃瓶拿去卖掉,等称了分量,拿回了钱,妈妈问卖了多少钱,那时候也才6.7岁的样子,并不是很懂大概要买到多少钱,才算的是合理,只记得是拿回了两毛钱,妈妈着急的叫我赶快出去把那位老爷爷叫住,说这价钱太少了,咱不买了,只记得那时候我边哭边追出去,可一出去,那位爷爷已经没了踪影,就这样我一个一个巷子的找,七拐八拐的总算是听到了那位老爷爷的声音,可爱的是,我一直记得我等在那位老人进去了的院子门口,还清晰的对着门口的老奶奶说"不要说话,那个人是个骗子“想在想起来,那个时候也是天真的可爱…想想片中出现的那位”精神患者“我倒是不觉得一定是脑子出了问题,只是站在目前所处的环境,目前所生活的位置来看,或许滑稽搞笑了一点,但,还真有可能是那位男人的鞋子,当生活真的走到一种境界的时候,那个难和对自己仅有的那点东西而言,在他们眼中就是至宝,就是大大的宝贝,。当然也有可能不是那个男人的东西,他说了谎话,但在我目前的视野里,如果这样我是选择原谅的。因为他们都活的不容易。

  还有片中那位偷自行车的小伙子,让我想起了11.12岁的时候,住在大杂院的情景,四排深深的巷子,一排有25.6户住户,一家一间住房,一个小厨房。记得是冬天,妈妈买了一个新的大红色的门帘,因为怕脏,在上面把睡觉不用的烂单子(布)缝了上去,挂了门帘的第二天起床,旁边住户旧的门帘被偷走了,家中的门帘因为缝了破布子反而“躲过一劫”,不过上学代步的自行车不见了,走出巷口,嘿,直直的杵在路中间。高兴地推回自行车,家人跟邻居趣聊起来“许是嫌这车子不好,干脆就放下了”而那时候,那辆自行车却是我的宝贝,到现在还记得是银色的。所以看到片中的小偷想想也许是那时候,或者是这时候的被偷者,我可能还是很憎恨这样的人的,可反倒是从生活中跳出来,去单单走进这部片子里看的时候,反而觉得,唉~都不容易,包括那位来拾荒老人家中寻找自行车的穿着长长黑大衣的行动缓慢的老者,也想起了欺凌弱小的无赖泼皮,在片中出现了收购一匹自行车的几个无赖,一下把老人的自行车低价收走了,确实在那样阶层的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太多了,就像生活中的小摊贩和城管之间的故事一样,可好不容易就能欺负这么几个人,有这么点权利,那点薪资,都不够养活好自己,还受到上级的指令乖乖的办事~~生活中的矛盾点确实在底层人民中,事情更加多,也更加拧巴。

  在最后,想起了妈妈的一句话,那时候住进了我们眼中的“大房子”,跟妈妈聊起了之前的生活,我最幸福的回忆是在童年,因为想着那时候每天傍晚,妈妈带着小球球一样的弟弟和我,坐在医院旁边的大石头上,那时候的男女老少一到这个时候都聚集在这个地方,那时候的妈妈在我目前的印象中很温柔,用手可以灵巧的折出纸鸢,手举得高高的,我和小球球一样的弟弟就在地上来回蹦着,抢妈妈手中的纸鸢。可问起妈妈最幸福的时光,确是在那个大杂院的日子,原因是什么,妈妈说“活的洒脱,自由,无烦无恼…”回归到片子的最后,想到了妈妈和我们在院中的日子,看了看片中的老人,我或许了解了老妈的快乐……

  ……

  《狗日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