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神奇队长》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神奇队长》经典影评集

2022-03-21 15:38: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神奇队长》经典影评集

  《神奇队长》是一部由马特·罗斯执导,维果·莫腾森 / 乔治·麦凯 / 萨曼莎·伊斯莱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奇队长》影评(一):终于弄明白了片子里面母亲是怎么死的

  很精彩的电影,但是看完后觉得母亲是怎么死的这条线索太乱了,如果说是ben出发点认为让她接受治疗能好,为什么说最后是他害死了?ben为什么读了那封信后整个希望破灭了,愿意放弃孩子的抚养权并离开,之前女儿的受伤也只是让他明白靠他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让他的儿女健康平安成长,但也没有萌生离开他的儿女们的想法啊,那封信中提到的理想国难道就是压倒ben的最后一根稻草?

  思前想后,觉得应该是这样,片中并没有解释BEN为什么会有反社会、反物质的行为来源,从一开始的行为就好像是达成的一种默契,片中线索很多,其中就交代了母亲之前是个律师,信佛,遗言等线索,那么可以认为这个母亲做律师太久,工作乏味,看尽世间百态,对自己的人生存在意义产生怀疑,于是从各类哲学寻求解释,进而改变信仰(她父母是基督教),想从宗教中得到解脱,但却走偏了最后脱离社会现实想重塑整个世界秩序(这也为什么解释了要生这么多孩子,因为她可能自己认为自己已经被社会污染,只有从一出生就接受她的教育的下一代才能完美呈现理想国的状态,从而重塑整个世界秩序),最后生太多孩子了一不小心患上产后抑郁(你知道森林那环境的),变变变灭绝师太(幻想杀死自己的孩子,片中由儿子的口说出),ben可能知道了这种危险的想法,并极力把她送出去治疗,但没有料到都疯到这种“不自由、不如死”的程度,把她送到社会接受再改造等于推她入火坑,于是她就拿刀结果了自己。

  片中ben的角色一点也不复杂,但真的很重要。ben就是个单纯的无辜的溺爱老婆的男人,被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在镜头前面的老婆牵着鼻子走的,因为他太爱她了,所有电影中展现反社会、反物质意识形态和行为并不是ben自己的意思,他只是为了满足他老婆的一切脱离现实的需求(包括满足她老婆的遗愿),一不小心也被他老婆带偏了,事实上ben是没有偏执和反社会、反物质的意识的,在他老婆死后他迅速把焦点放在儿女身上(车上儿女都在喊不能再失去他,他感受到了,换做是她老婆那就不一定)证明了这一点、重道德轻物质如粪土的人却一起去抢劫超市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证明ben根本没有get到他神经病老婆要重塑世界的point,只是一味的盲从。片中岳父为什么这么恨ben,因为岳父认为一个偏执到三观不正的精神病人,你不带她去精神病院反而和她一起疯最后玩脱了自杀了,所以岳父认定ben就是间接杀死了他女儿的凶手。其实这个岳父也很可恶,他甚至没有听从自己女儿的遗愿而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强加在他女儿身上,强势的压迫可能更加重了ben老婆的避世的想法,也是造成她女儿三观不正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我不认为剧中三观不正不是ben而是他老婆证据在于他老婆自杀的行为,你想想有这么多子女需要抚养而她却选择自私的离开,家庭也是社会的一份子,这充分暂时了她的反社会性。

  当然这么理解的话就很好解答了为什么ben看到岳母给他的那封遗信后决定放弃孩子的抚养权并离开,因为他明白了自己作为一个自诩为追求自由、浪漫并视之为真理的嬉皮士,既无能力正确的去爱他的老婆导致了她最后自杀(剥夺了一个追求建立不存在理想国的、一个“不自由,不如死”的人的希望和自由),也没有能力坚持自己的价值信念或者说是他老婆的价值信念去完成她老婆的遗愿(心里始终以孩子们为重导致信念动摇了踩了刹车),更没有能力去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差点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哦,万念俱灰。。。。。。。

  大家对这部电影的衍生解读都上升到哲学、价值观、对错逻辑的层面上,事实上可能放错了重点,导演和编剧可能只是想告诉大家,家庭很重要,一个男人如何在一个家庭中担当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好自己的责任这么简单的道理而已。但这部电影埋线太多,情节复杂,初看可能真的认为这部电影说承载多么复杂、哲学甚至类似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比、社会共性和人的个性之间互斥、无限自由与社会性存在差异等更多的衍生意义,但其实真的很简单,就是说了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价值观的问题而已,简述为“你舒服,我舒服,但不能为了你舒服让我不舒服,也不能为了我舒服而让大家都不是舒服,大家舒服才是真的舒服”的道理。最后还要安排个大团圆结局,这简直就是一部快餐电影,任何衍生意义的联想和解读都是无所谓的意淫,其实人家电影还是要在标新立异后回归的。

  又或者导演和编剧不搭线,导演想拍出更能引发社会深思更具深度的电影而编剧只想讲好一个温馨的家庭故事而引起莫名其妙的化学反应,看的观众云里雾里貌似还很值得思考所以拿了个奖,反正我是看了第二次才理解了一些,这部电影的情节剪接简直就是灾难。

  还有那个大儿子为什么又偷偷把录取通知书拿出来了并且说是他母亲和他一起准备的,这个明显反驳了我以上的观点,如果你有耐心看到这里,请解答一下这个疑问。

  《神奇队长》影评(二):你说大团圆,我说是大悲哀

  影片中一对父亲母亲共建了一个完美家庭。通俗点说,孩子们德智体美劳无死角发展。你也许觉得一个孩子要融入社会才有前途,但我借古人一句“悠悠千祀,间生伟人”问一下,对整个世界而言,怎样的人才才是真正被需要的。问题症结在于,一个完美的人和一个荒谬的真实世界必然有无数的冲突。冲突的起点是母亲去世。事实上,母亲才是殚精竭虑维系完美世界的那个人。女性的坚持力远胜男性。假想是父亲离去,母亲很可能呕心沥血保证伟人教育的连续性。其中或许有如同大哥二哥因成年且天性鲁钝可以早早入世,其余大概都会完成既定计划。但这一重任落至父亲肩上时,事情就变成了半途而废。你看到父亲刮去胡须是成熟了,我看到的则是失败者的推诿。你看结尾是大团圆,一切入正轨。我看是父亲怅然若失,圣贤落尘埃。大悲哀。

  《神奇队长》影评(三):当我死去的时候,孩子们请给我唱支歌儿

  关于《神奇队长》的影评偏颇于这样的教育是否得当,有人赞叹,有人反对。可对于我来说,这部影片带给我的只有感动。

  大儿子波准备上飞机前,本对儿子说的话:当你和女人发生关系的时候,要温柔,听她的话,即使你不爱她,也要尊重她,使她保有尊严。永远不欺暗室,光明磊落。将每一天当做末日珍视,对酒当歌,去经历冒险,无畏无惧,享受世事,因为时光不再回头。如果你的所认同的价值观念是这样的,那么无论是否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只要不辜负你的初衷,就是对的。就像速冻渣子在影评中说:对和错究竟是如何决定的,如果怎样的人生都不是圆满的,那么缺少的是哪一块,又有什么分别。

  影片中本对自己也有怀疑,正如我们大家怀疑的一样:这样的方式是否是对的,或者说是否是孩子们自己的意愿。毕竟孩子们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尤其是面对众多窘境的时候,面对不能承受的情景时(大女儿受伤,儿子对妈妈离去的愤恨),更是受到怀疑的威胁。所幸的是,坚韧勇敢和互相支持的爱,让我们看到一个圆满的结局。

  如果教育是教会你背诵权利法案,或者是教会你如何与所有人良好相处,而你为人阴暗、冷酷、诡计多端又有什么用?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引导我们积极向上、乐观坚定、不偏薄不盲从。就像妈妈死了,她很高兴因为新的轮回开始了。孩子们穿着自己最爱的衣服,唱着妈妈最喜欢的歌,按照她的遗愿火葬,在最喧嚣的人群处冲散了骨灰。

  《神奇队长》影评(四):我尊重你选择的生活方式哪怕我不接受

  开片前十分钟,我曾一度认为《神奇队长》是部催人入眠的小众良品,直到进入正题,毫无睡意。这是一部有关教育、家庭和社会体制的电影,剧情方面的细节不再做赘述,片中的Ben是位6个孩子的父亲,他带着孩子们在森林高地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因为孩子们母亲的离世,一家人不得不离开他们自己建立的“乌托邦”踏入城市,这个对他们既陌生又与背离他们信仰的地方;因为Ben特立独行的教育方式,他的6个孩子拥有矫健的身体素质、惊人的知识储备以及异于常人的生存本能,这些对于大部分现代社会的普通人也基本上是不可求的,但他们的社交行为却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为了参加母亲的葬礼,一家人历经重重挑战,片中忍俊不禁的背后让人有了更为广泛的哲学思考。何为文明,何为野蛮?文明并非是一个绝对统一的社会体制,而是一种更加包容、互相尊重的生存环境,没错,这也许是一部“愚蠢”的自由主义电影,但谁他妈会在乎这一点呢。

  《神奇队长》影评(五):有知识却无知的教育

  看完这部乌托邦电影,我最想讨论的是教育问题。电影中的父亲的教育方式他认为是让孩子更好地进入社会,剔除没有必要接触的知识和梳理好完备的知识体系。这的确是学校的作用,挑选知识,培训学生以便更好地接受。但是结果呢,却逼疯了自己的妻子使之自杀,孩子们除了知识,什么都不会,没有羞耻感,不懂沟通,无法正常融入社会。这恰恰与他的目的完全相反。 其实这位父亲虽然起到了校长的作用,违反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根据尼尔波兹曼的说法应该是通过筛选知识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从而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判断的能力。而故事里的主人公却仅仅只是把自我的价值观、世界观施加给孩子,导致孩子大谈政治,看事物都直指本质。因此他们学会的是如何使自己过得更好,而不是适应社会,融入集体的能力。 这使他们过早失去童年。《童年的消逝》里谈到,童年之所以是童年,就是因为成人世界对之有所隐藏。性,暴力,政治,阴谋种种等如果都在孩子嘴里肆无忌惮地说出,那他们根本不能称之为儿童,而是小成人。童年的欢乐跟想象被现实与本质充斥并扼杀。他们缺失了儿童特有的想象力与对万事万物自发的好奇心,简而言之,旁人会觉得他们的生活,很无趣。 其次,这会使他们被社会排斥。当今社会是娱乐社会,所有话语基础围绕着电视和计算机意识形态进行,他们的娱乐方式仅存在于他们的家庭体系中,是印刷机时代的产物。娱乐的伴生作用有一个是便于交际,很不幸的是他们做不到,以至于大儿子被野营女孩吸引,想要挽留住她,他只有靠书中提到的求婚。诚然社会上很多娱乐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对之有所了解与人有所交流,从而获取很多信息才是其意义。 最后,通过故事里埋下的线索,如果一直持续下去没被打破,最后孩子们也只能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所以他们的道路会很窄。这有益于人类社会,但是对他们自身却是不公平的。 同时我也想批判现在不断给孩子们打扮成熟,过早给他们定型,让孩子们赚钱,或者说说是让他们在这个时代能有一门精湛技艺来过得很好的父母们,这种生活方式你是否有问过孩子喜不喜欢,这样的方式是不是只是出于你们自己的想象或者既定目的而已?童年之所以可贵是因为没有还被定型,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所以请大家多赐予孩子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成长没有那么多拘束。 其实我想给电影打7.5分,是因为故事矛盾太少,描述性镜头太多,孩子们个性不突出。主人公的形象也不够饱满。但是里面的讨论性思维是足够的,适合教师或者家长去看。

  《神奇队长》影评(六):不平淡的惊喜!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一家六口一开始呈现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显然与现代社会相背而驰,他们捕猎所需要的食物,他们学习的方式是自我思辨、或者论述观点?em…感觉这是“现代”原始文明的发生,这样的生活状态下孩子们既是勇敢的、感性的、独立的、活泼的、乖等等,但是显然孩子虽然有那么多优点,但是对于现代社会或者与普通人的沟通来说都是欠缺的,而最后本也是意识到自己一直认为他所有所做所为的都是正确的选择,即给予孩子最纯粹到位的教育,一个柏拉图“精神式”的生活乐园,其实是脱离了现代社会,脱离了其他人,正确得太绝对了,甚至意识到一些教育形式真的会置孩子们生死危险之中,已经承受了丧妻之痛,他怎能承受可能要失去孩子的事发生,而且或许孩子们未来确实需要与社会的接触需要家庭以外的群体生活,本懂了,毕竟每个人或者家庭其实像孤岛那样独立于世要抛弃的东西太多了,那一刻我既惊讶本的自我认识,更是非常感动他能愿意放下自己的理想,成全孩子们,即使他是那么的不舍得,但是他不得不这样,深深感受到父亲对孩子对妻子的爱,真的是一个神、奇的人!所以孩子们最后鼓励爸爸帮妈妈完成了遗愿,一家人回归“平淡”的生活,幸福需要表达又无需多言……

  《神奇队长》影评(七):城市森林冒险三部曲终篇《神奇队长》

  虽然没有得到权威的认证,现在将2016年上映的这三部(《瑞士军刀男》《追捕野蛮人》《神奇队长》)电影称为“城市森林冒险三部曲”也不无道理。三部电影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共同点就是大篇幅地展现现代城市人如何在森林中生存,并且无一例外地通过表现环境上的矛盾来表达独立的个体与整个现代社会的冲突与联系。

  为什么称《神奇队长》为终篇呢,主要根据两个分类标准:一是以展示森林部分的影片时长作为标准;二是根据主人公依赖森林荒野的程度。《瑞士军刀男》可以称为2016年度最奇特的一部电影,男主人公作为一个极度自卑自闭的人,他对森林的依赖程度最高。《瑞》的场景从头到尾几乎都局限于森林之中,到最后主人公也没能很好地回归城市文明,应为“城市森林冒险三部曲“的开篇。《追捕野蛮人》也花了大篇幅去展现新西兰广袤的森林,最后小男孩和叔叔这对野蛮人“被捕”,男孩回到城市中加入了另一个寄养人的家庭,视为中篇。而《神奇队长》展现森林的场景只占了片长的一半甚至更少,结尾部分父亲更是打算彻底放弃了六个孩子的抚养权,最后虽然几个孩子还是跟他一起生活,但是他们已经彻底脱离了森林回归到城市暖和的晨光中,视为终篇。

  为什么只将以上三部影片作此归类,展现森林的电影也算不上特别罕见,诸如《荒野猎人》之类的影片就未纳入此类,主要因为这类电影依然是个传统的类型,表现的只是单纯的人与大自然的搏斗与抗争,是生存层面的矛盾和冲突,而城市森林冒险片表现的更多是意识层面的抗争与冲突,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父亲就是那个神奇队长,他训练自己的六个小孩在森林里面生存,生火、打猎、攀岩、射箭等等一切在野外生存需要的技能。除此之外训练他们掌握阅读、外语、数学、法律等现代文明的精华。父亲很满意他的孩子们,孩子们也热爱他们的父亲,只是一旦出了这个森林,暴露于城市之下,他们的言行像足了怪胎。因为他们不懂得耐克、阿迪达斯、可口可乐和x-box等等,被他们的表兄弟们取笑而浑然不知。

  本片涉及教育问题与方式,不过这还不是最想讨论的问题,父亲曾经怀疑过自己是否害了他的孩子们和因无法忍受疾病带来的痛楚而自杀的妻子。孩子们的祖父痛恨这个女婿,并禁止他来参加女儿的葬礼,祖父认为就是这个男人害死自己的女儿。而事实上,就是孩子们的妈妈提议并决定到森林里面生活,远离烦嚣的冷血城市和丑陋的金钱社会。父亲作为队长,他所做的恰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们。孩子们确实过得纯粹和单纯,身体强健而且知识渊博,即便如此只要他们重返城市,一切都变得格格不入。最大的那个儿子熟识古典音乐,对于搭讪女孩却一窍不通。孩子们终将长大,父亲明白到无法将他们永远留在森林,无法永远睡在星空之下,即便那是一片人类的净土。

  《神奇队长》用森林和公路、用星光和桥梁、用猎物和货柜诠释着理想主义纯粹性和实用主义复杂性的矛盾,展示着森林精神和城市文明之不可调和的冲突。

  作者:cherie chik

  文章编号:CF035

  日期:2016年10月23日

  公众号:wordshowu

  转载请与本人联系,未经许可禁止随意抄袭,侵权必究,特此声明,请自重

  《神奇队长》影评(八):双线故事的典范

  主线(明线)是讲述的有独特世界观鹰爸带领手把手教育出的儿女参加亡故妻子葬礼发生的故事。故事的过程中,无论戏内戏外都引发了争议。

  严重剧透:

  但这些争议,实际上在暗线中都有了明确诠释,认真看电影,会有很多细节在阐述这些所谓的争议。

  1、父亲并未强加直接的正志观给孩子——大儿子认可毛系,而小女儿却截然相反地认为天朝对仁泉不公,都是他们自发性地认识,所有的小孩,都被培养出相当犀利的知识储备;

  2、父亲没有干涉过大儿子的恋爱自由,鼓励泡妞,临别时告诉大儿子即便不爱一个女人,也要懂得尊重她;

  3、父亲对外公解释了,带小孩在超市偷窃“解放食物”,是为了分散孩子对失去母亲后的痛苦,并非教唆偷窃;

  4、这个家庭不是一直过着在原始森林中茹毛饮血的生活,而是游历了许多国家和地方,包括法国、西班牙等,这在大儿子泡妞时的对话,两个女儿和父亲辩论的对话中都有提到过;

  5、在提到这种特立独行的教育方式的时候,父亲总是提到“WE”,即他和她的妻子;

  6、这个家庭实际上收入方面,或者说金钱积蓄方面,很贫困,但却有非常土豪的外公外婆;

  7 、母亲在生前,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并且在姑妈家中因食物的小事和姑父发生肢体冲撞;

  8、父亲经常梦中梦到自己的妻子;

  9、父亲在看到二女儿受伤后,终于放弃了他的教育观;

  10、一开始时在森林家里,父亲和母亲小船上的合影。

  还有许多看似不搭边且于电影本身故事突兀的暗线,但结合起来,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很悲伤的爱情故事,男人爱上女人,幸福地生活,有了一群孩子,可是女人患有精神病,在正常人类世界无法适应,这种疾病在生下最小一对双胞胎后,逐渐严重,男人为了治好女人,不离不弃,不断尝试各种办法,为妻子,为家庭做出极大付出,他甚至竭尽全力,用超人的力量打造了一个接近完美的家庭式乌托邦,所有努力,奋斗,世人对他的不解,子女对他的理解,都是出于对妻子的爱,这种超出常人的爱与付出,她妻子终于还是不愿再继续下去,选择自杀,自杀前,写下让丈夫和孩子有了旅行动力的遗书,为大儿子申请各个精英大学学位,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她知道深爱她的丈夫和孩子,在乌托邦生活,都是为了她,为了让她康复,她不愿再让家人继续这样的生活。

  暗线,是一部描述爱与付出的悲剧。

  我想起罗永浩以前说过的一句话——你对一个妓女说,一个女人可以为了他爱的男性忠贞不渝,那个妓女的第一个反应是,应该是价钱没给够吧。

  对这部电影能进行道德批判甚至牵扯到左不左之类的网友,我只是觉得,也许他们一辈子,都无法体会两个人的真心相爱,能为对方付出到什么程度吧。

  《神奇队长》影评(九):不入流的个人看法而已

  家庭教育,反消费,反物质,反宗教,树立独立人格,追求自由精神,看这部电影的前半段,我的内心是:Awesome!我以后也好想这么教育自己的孩子!

  然而正如女儿对《洛丽塔》的评价一般,读者或观影者的想法着实容易被主角的视角所左右。所以当我往后看,便渐渐改变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学会各种野外求生技能,与书为友,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熟背《权利法案》,种种这些确实很酷,但是这只是适用于封闭式乌托邦和个人主义,要立于世,学会观察这个世界而非尽信书显得尤为重要。

  影片中的父亲尊重并鼓动个人想法的表达,当然,这是好的,然而他对此过于执着也导致了他的偏激和不近人情,好在子女们经过他多年训练出来的意志力于偏左主义中拯救了他的精神。

  好片,值得一看。

  TW,最后的农场生活是我的理想生活模式。

  《神奇队长》影评(十):又是一部乌托邦式的电影——教条主义害死人

  本来是不打算写长评的,但是电影里处处凸显的矛盾和幼稚还是让我觉得应该讨论一下。

  庆幸评论里有人和我有一样的观点。不管现代教育的应试这一点有多糟糕,至少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我很难想想脑子里精通数理化的人完全不动手做实验做演算。电影里塑造的形象是那么的特立独行和格格不入。

  影片的全家6口住在大山里,“饱读诗书”,与世隔绝,打猎为生,刀耕火种,但是却一定要读现代文明的书,看量子物理,学诸子百家哲学。道貌岸然的君子食物却要靠偷来获得。

  表面看与世隔绝不用电而用火照明,却一定要有一辆RV做代步工具。家里的用品仍然要靠钱来采购。其实我很好奇他们的收入从何而来。一家6口就算不吃还有穿和用,还有家里那么多的书是怎么买来的。要知道美国的书可不便宜。估计也和食物一样是偷来的。拿弓箭打猎,看到“鹿”就杀,看到羊就说人家站着不动,好像很没有挑战。美国野外的鹿难道就不是站着不动的,家里的老大张口闭口又是基督耶稣又是老毛。上街连开口和人打招呼都不会满口之乎者也,还自鸣很清高。既想表达人权但是自己本身又是无政府主义。看着一个8岁的小姑娘背诵Bill of Rights真是哭笑不得。你们都住山里了,还背些有毛用。57分是亮点,凭这个我给5分

  表面上他们建立的是一个乌托邦,但是实际上他们却仍然处处离不开现代文明。吃穿住行都如此。全家6口都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都当成了隐居世外桃源的隐士,其实最终投降主流社会是必然的。因为自以为脱离了社会,但是其实他们从来也没有。

  导演和编剧狗高明!电影可能像一扇窗,也可能是一面镜子。你看到的世界未必就是你心里以为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