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亚细亚往事》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小亚细亚往事》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22-03-22 03:04: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亚细亚往事》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小亚细亚往事》是一部由努里·比格·锡兰执导,塔勒·比尔瑟尔 / 伊尔玛兹·艾多甘 Yilmaz Erdogan / Muhammet Uzune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亚细亚往事》影评(一):醉翁之意不在酒

  安纳托利亚,又名小亚细亚或西亚美尼亚,大体上相当于土耳其的亚洲部分。绝大部分为山地环绕的高原,故又称安纳托利亚高原。这基本已经是土耳其除了伊斯坦布尔之外的全部疆域。这片土地上曾有数不清的王朝盛衰兴替,所以也显得格外神秘而冷峻。

  就在这片广袤的高原之上,夜色中的车灯显得非常美丽震撼。汽车灯、火车灯在黑夜中安谧划过,给这本来就扑朔迷离的谋杀案更添一分诡谲。就这点来说,影片的摄影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对比白天的部分,反而倒是让人有点失望,人物的交互更加明显,然而却少了黑夜部分的冷静克制。

  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锡兰并不是想让观众为了寻找谋杀案的真相而去看这部电影,他只是用寻找真相这条线作为线索,串联起影片的一干人等,展现他们的言行举止,借此折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这群人人生的生命现实。至于真相,一句对白,一个微表情,乃至一个幻影,都是构成真相的必要枝节,而正是因为线索太少,留白太多,这部电影也极其考验观众的耐心和脑力。而当真相的揭秘变得味同嚼蜡,观众其实也渐渐失去了对真相追寻的耐心,而是更在意故事人物的命运和生存状态,恐怕这才是导演真正的意图。

  锡兰由他的第一部影片的一个人全部完成,到现在拥有14人的技术团队,证明了自己执导能力的提升和跨越。他的作品《远方》曾在2002年摘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06年的《适合分手的季节》获得费比西影评人奖,2008年的《三只猴子》则让他获得最佳导演奖,这次的《安纳托利亚往事》则让他梅开二度,再夺评审团大奖。我个人觉得电影的确彰显了锡兰的大师风范,不少处理让人感觉很高妙,几个长镜头的调度也很自如。虽然电影的剧情并不是十分紧凑,但有不少片段却让人印象很深,譬如高原上闪电映射中的恐怖雕塑,以及片尾医生脸上带血看着死者的妻儿慢慢走远,都是我很喜欢的片段。但是又因为电影留白太多,叙事过分含蓄,也的确非常考验观众。当最后高原上的芸芸众生终于跟随片尾字幕的升起而远离了我们的视线,那些难以忘记的画面似乎仍在脑海里萦绕不散,似远似近,仿佛讲述安纳托利亚那一段细碎却又现实的随风往事。

  《小亚细亚往事》影评(二):谁让他是锡兰呢

  这部作品可以算作锡兰影像风格的代表作,严谨的构图、高对比的强烈反差、浓郁的色彩饱和度,这样的画面甚至容易让观众忽视了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出于对导演锡兰的尊重,姜文和杜琪峰在评判这部影片时,含蓄地表达了对于影像之外的不满。事实上,这确实是一部框架虚胖而内核发育不良的作品,但谁让他是锡兰呢,沉浸在画面里已经可以愉悦,关于一部好电影必须具备的其他元素,我们就选择性无视吧。

  影片中涉及的家庭压力、农村琐事、市井繁琐、工作烦恼等等现实情境,都是此片浓厚人文关怀情结的载体。在小亚细亚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与人之间恰到好处的距离和恰如其分的关怀,正是拮据而无奈的生活中最佳的组构形式,我觉得锡兰只是在表达一份情感,而并非在表述一种倾向性的选择观点。

  《小亚细亚往事》影评(三):黑夜到白天

  苍茫暮色中,远远有三点灯光渐次亮成一条暖黄的大光团。行驶在寂静荒原里的三辆车,在一棵树前停下。电影《安纳托利亚的往事》(又名《小亚细亚的往事》)开头就让人的专注力跟着影像走。

  转折出现在镇长家。

  前半程搜寻毫无头绪,警长临时要再次审问嫌犯柯南。死者的儿子其实是嫌犯柯南自己的孩子。早已戒烟的警长要了两根烟,其中一根给柯南。之前,柯南向医生要根烟,被警长拒绝。他说,他们这些人都是孽种。这根烟,或许因为他们都是身为父亲的缘故。柯南看见镇长女儿突然的哭泣,是什么触动了他的心?交代了埋尸处准确地点。

  天亮了。

  雨已经下过了。雨刮器不急不徐,挡风玻上的雨珠,看得出刚过去的雨不算大。夜里狂卷的大风,闪电和雷声。没有猜想中的暴雨肆虐(若这样的话,导演就不是锡兰了)。他们到达的时候,死者头部已经露出来,一条黑狗正蹲那。嫌犯柯南没有勇气走近面对。

  整部影片细节绵密深长。

  好像不是在看电影,是他们一行中的一员。警长接到妻子打来的抱怨电话。焦虑不满、滞重痛苦全在她尖细的声音里,如热锅里的豆子。猜得出她的脸被笑容遗忘了。他说,“家里有生病的小孩,没法一直呆在家里,受不了。”他也知道“万事都有缘由,都有结尾。你无法反抗命运。”

  隔着人群,一个戴红头巾面容清瘦的女子,跟柯南四目相对。女子身边看上去营养不良的小男孩,捡起土块狠狠砸向柯南,眼神里有仇恨。警长后来说,嫌犯是一路哭到法院的。小男孩不知道他砸的是亲生父亲。

  医生最后隐瞒了死者被活埋的真正死因。死者妻子坐在医院走廊里,医生看见她翘着二郎腿,很轻微的摆动,有无可言说的轻松。这不是刚死了丈夫的人应有的举动。(好像看见她脸上闪过某种光彩,稍纵即逝)。有个镜头是医生走在街上,金色的阳光流淌着温暖。就像黑夜里车灯暖黄的光带,在寂静高原里有种奇妙的微温。冬天里的温暖有消融些许恐惧和绝望的力量。

  至简的感染力,远远多出影像所呈现的表述。

  黑夜到白天,永无止境。

  《小亚细亚往事》影评(四):《安纳托利亚往事》漫漫长夜,导演到底想说啥?

  《安纳托利亚往事》漫漫长夜,导演到底想说啥?

  森森大军

  森森大军

  刚刚

  安纳托利亚往事

  百集奥斯卡电影讲评系列

  回答影迷一下问题

  1;长镜头,落水苹果如何解读?

  2 :本片想表达什么主题?

  3:大量情节和对白的解析

  戛纳电影节(2011;第64届) 获奖:1 提名:1

  获奖·评审团大奖-评审团大奖最佳影片

  女:强烈表示看不懂,我一直在琢磨,苹果掉进水中的长镜头到底是不是故弄玄虚?

  我们看到,黑夜的几辆车从远处开来,警灯好像火把一样,我们看完大部分剧情才发现,原来这里有很强的寓意

  对对,我也觉得有潜台词,毕竟大量重复的长镜头多次出现,而且这一夜真的好漫长

  我什么这样解读,大家看到最后就知道了

  终于等到白天,开挖,咱看看这些年轻人的状态,唯唯诺诺,毫无建树,支支动动,没心没肺。

  男:没错,我想起来了,其实就跟我们公司那帮人一样,我说呢,怎么老看着这些人眼熟!哈哈

  女:一群笨拙的男人,感觉特佛系!

  其实看电影就是要从画面中体会到人间冷暖,尤其文艺片,安静地去审视眼前的一切,说出心中的感受。就好像大街上有一群人,你凑过去看热闹,做一个围观群众,但看了半天总要发现一些端倪和趣处……

  再说镇长的女儿,漂亮,可什么结果,大家想象一下也能知道,就像那漂亮苹果,最后不也是滚到河沟里,和那些烂苹果一个结局嘛……

  镜头语言:这就是大势所趋,顺坡下环境(体制),窝在这种地方,最后谁也逃不脱腐朽发霉的悲催命运……

  再想想医生为什么要调走,警长劝他,你怎么还干这个?年级轻轻,我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走了……有对白吧?其实任何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年轻人,会糗在这种地方消耗青春年华吗?

  女:哦,对对,现在明白了,你这么一解释,我顿开茅塞!

  还有这些剧情,镇长不在乎村里有没有电,也只在乎要建造一个停尸房,让孩子们回来跟自己的遗体告别。其实言外之意,这个地方,把人的希望磨掉了,只想着身后事,能走的都走了,留下来的,就是这样的状态……很像那河沟里的烂苹果吧?

  女;恩,听您这样一梳理就清楚多了!

  按照四维一体拉片分析法,我们要总结全部剧情,看看导演究竟想传达什么思想,包括各种镜头语言。后面还很多,大家听我解读……

  女:哈哈,我们开会也是如此,真是太形象了!怎么世界各国马屁精都是一样的啊!

  某人讲个笑话,看领导板着脸,你敢乐吗?

  再有一些细节,比如写份报告,连地址都不敢做决定,我一边看一边os:你说这都是一群白痴吗,也田碧莲在警队,都协警吗,连这点事情都要不敢负责,就这么需要领导的拍板?再说这些与案件有关系吗,都挺大人了没心没肺瞎在这儿混,你们是真傻假傻呢,是不是在家也这么缺心眼呢,这工作还干什么意思?

  不过领导倒是对手下这群废物也不太埋怨,而且跟这些人才一起,确实能显示出自己的领导才能,回忆当年大学时期,俨然一个盖博,青葱岁月历历在目……

  女;哈哈,森森确实眼光犀利,看来导演真是用镜头在腹诽,不过这些内容怎么就那么似曾相识呢?

  男:我很想知道土耳其的大学生是不是也要挤破脑袋考公务员……

  我们看一下细节,回到警局后,你看,医生借着打手机,其实想躲避外面的人,避免与他们交谈……这都是官僚机构的人才懂的小把戏……

  女:对,对,没错,这招我们领导就会!上次她明知道我跟她请假,他跟我来这套……

  解剖间的戏比较重点,再看看这个打字员如何处理血衣:他心里肯定也琢磨,那玩意能有人要吗?迟疑了一下,但最后还是遵从了,生怕有一点耽搁,反正自己的任务完成之后啊,这心里就算踏实了,可以下班走人……其实你问问人家家属要不要再决定不行嘛,不要就烧了就不得了呗,这屁事还问领导干啥?那不行!因为领导说了,要给家属!……这就叫官僚,直到每个人都把自己变成大傻子,也就算混出经验了……我这种解读方式能有feel吗?

  没错没错!确实如此!

  所以我为什么让你们看电影的过程就要头脑风暴,一定要有生活常识,要能看懂剧情的弦外之音,你们看电影,心里也要经常os……

  我一直说,看电影要用心,要推测,通过画面我们可以想象,这个解刨间是什么味道。

  片尾;医生隔着窗户向外看,注意,他可没有将窗户打开哦!观察这个特写镜头,脸上的血迹,紧闭的门窗……此时能让他怎么办,真的两难!

  女:假如医生把真相揭示出来,对孩子成长不利,片中有对白:任何事都有结果,如果需要的话。言外之意,不需要的结果,就没有出现的必要。

  看,影片中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啊,在这样的社会,我可以站出来吗,还能推开窗户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还是在解剖间,陪伴尸体,暮气沉沉。

  隔着窗户,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的身上,希望他们能改变这个地区的面貌,为这个城市注入新鲜的血液,一个国家要能闻到自由的空气,人民要保持生命的活力,而不是脸上那些本应是尸体才有的血。

  男:主题找到了,针砭时弊呗,确实很精准。但具体的案件,能否解读一下?

  可能也就是三人喝酒,喝多了,其中一个人说,某某其实是我儿子,因为偷情嘛!

  女:哦,酒后吐真言。

  之后你看那死者妻子,穿着高跟鞋,有特写吧,闷骚,估计也是绿茶婊一个,偷情生个野种呗……

  男:难怪医生不想揭露真相,确实对孩子不好!

  还记得片头那条狗吗?此时想想,也许只有那条狗知道真相,但是,狗叫声很快就淹没在一辆呼啸而过的汽车中……这可就有潜台词:预示着在这种的体制下,你的话没人听,没人会在乎真相,大家只是过自己的小日子,你的控诉跟狗叫声一样。

  看电影要敏锐,会总结会提炼,会思考生活的哲理。少听一两句台词没关系,差不多就行,故事没看太懂,也没关系,反正知道大概其就行,但是主题找不到,那问题可就大了!会不会看电影,学问都在这里!就拿这个电影来说,两个小时,多煎熬,尤其大半夜那些戏,说实话,确实有点熬人,但你要能总结出点东西来,就没白看,以我的经验,人家导演让你熬着都有目的性,你只有分析出来,才能得到艺术享受

  夜里找尸体装逼作秀 白天藏真相掩人耳目

  横批:尸位素餐。

  一个国家一个体制,造就这样一群废物,还能有未来吗?统统全是牢骚,但解读出来就有那么一股力量,发人深省,难怪能获大奖。你要是直接骂,没人看,我想土耳其一样也有类似广电局,无端谩骂估计也不行。

  我们要抓住影片整体的一个意境,一种情绪,或者说基调。本来很严肃的凶杀案,被这些废物点心搞得很无厘头,溜溜达达,嘻嘻哈哈的状态,本身就很奇怪,那你就要思考。你说他是喜剧片也未尝不可,针砭时弊,黑色幽默,要看出影片对现实社会辛辣的讽刺和对官场的那种戏谬。

  文章收录于奥斯卡百集电影讲评https://www.zhihu.com/people/sen-sen-96-74-82/posts

  《小亚细亚往事》影评(五):关于谋杀的回忆

  《小亚细亚往事》影评(六):体验的完成

  完成电影的体验,是导演、影片与观众的三位一体。一位导演若是无法创造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一部影片若是无法展现空间和重塑时间,一个观众若是无法割舍观者与被观者的区别,电影便无法完成体验。

  诚然,是安东尼奥尼第一次发现了电影的空间,但在他那儿空间仍然是附着于影片作为一个表现元素。将空间超脱成为第一语言是后来的事。一种新的影像类型:空间-影像,正由越来越多的新导演创造出来。这是一种物理的空间,纯粹的空间,一种用来体验的空间。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就像是对此的一个宣言:我们要创造新电影。借由灯光(车灯或煤油灯),锡兰完成的是一次在彩色电影中绝不曾有过的革命:无论将事件的发生选择在黑夜,还是故意让村子停电,都是为了突出光在创造空间上的独特地位。有光便有空间,这是锡兰的想法。黑白电影也曾借由光创造过美轮美奂的影像,但那终究是一种平面式、空间被黑白灰同质化的影像,构不成体验,只完成观看,就像画作。但《小亚细亚往事》独到之处在于不仅运用了黑白电影用光的方式,同时也保留了彩色电影对色彩的敏锐感知,这是汽车的黄光,如何在小亚细亚平原刷出空间,也是少女手上煤油灯透出的黄光,如何在明与暗之间将一个封闭空间表现出来。

  空间是完成体验的第一步,还需要时间。在此,要提到的是另一部同样伟大的电影——贝拉·塔尔的《撒旦探戈》。这部电影同样完成了体验,只是与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差别在对时间的处理。有两类时间,一种是物理时间,就是表盘上指针划过的无差别的时间,另一种是心理的时间,我们所感觉到的时间。一部电影尽管如此模式的只有百来分钟,但有些电影却让我们有已经渡过悠悠岁月的苍凉感,这是以上两种时间的魔术。

  贝拉·塔尔的电影只有前者:物理时间。《撒旦探戈》是一个物理的世界,一切都被转成了物,无论是人物、音乐、环境声,还是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雨,都已经被物同质化。一个理性的世界,一个唯物主义的世界。如此,贝拉·塔尔才如此地需要将镜头的长度延展,以将发生的物理时间毫无保留的记录下来。《撒旦探戈》里没有感情上的东西,没有我们所熟知的感官上的愉悦。那是静默的时刻,借由构建一个物的世界,心理时间被消失。让长镜头穿越空间,让物理时间无差别的被保留下来,《撒旦探戈》完成的这种体验是纯粹的体验。

  相反,锡兰在《小亚细亚往事》里构造的体验截然不同。那是一个感性的世界,心理时间被重新的组合夫,以期无限地贴近物理时间。当观众从看似漫无止境的长夜中脱身而出的时候,他的感觉就像是真的从一次搜寻尸体的行动中脱离出来,这是体验的效果。12个小时的影像时间,为缩减为2.5个小时的电影长度,这两个时间显然无法在量上对等起来,但因为心理时间是被重组的,它们在质上便是可以等同的。我们虽则只看了仅仅是2.5个小时长度的一部电影,但在体验上却是一次十足的12个小时的寻尸经验。唯有以此种体验完成的经验,才会被我们储藏进无意识的记忆中,这是普鲁斯特的发现。

  一部体验式电影完成了,借由空间和重构的时间;但要完成体验,却还需要观赏者的参与。有两个观赏者,一个是导演创造的观赏者,其关系如下:导演-观赏者-电影;另一个是观众在观影活动中生成的观赏者:一位观众若是无法将自身无限地去靠近导演在电影中所创造的这位观赏者,体验也便是不可完成的。

  同样,只有当一位观众认识到观者与被观者没有本质差别之后,他才能真正体验电影,不然他只是在看电影,却不是体验电影。我们需要的不是看,我们需要体验,这是唯有电影才能给予我们的经验。电影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之外重新创造一段时间,并把它带入我们的生命之中。

  《小亚细亚往事》影评(七):第二次获评审团大奖

  在看锡兰这部新片的时候,我不断联想到同是戛纳的宠儿,菲律宾导演曼多萨之前那部“臭名昭著”的《爱你爱到杀死她》。2010年曼多萨在戛纳一片争议声中夺下最佳导演,其中不乏锡兰的功劳,只因他是评审团中力挺曼多萨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导演之一。

  现在轮到锡兰在戛纳上展露风光一面。这也是他第二次获评审团大奖,上次要追溯到2003年,当时凭借《远方》同时夺下最佳男主角大奖。这一次全世界的影迷都期待他摘下金棕榈,结果却只差一步,仍然止步于评审团大奖,即形式上的“第二名”,有点儿可惜。

  这部可谓集大成之作。美轮美奂的摄影和构图,极其沉稳缓慢的叙事,错综庞杂的人物关系,农村与城市的剧烈对比,所有这些构成了一部饱含隐喻的精彩之作。片中的摄影保持以往的高水准,昏暗的夜色中偶尔透露出几点车灯,汽车行驶在一望无垠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前半部的夜间搜寻,不论从节奏或气氛,确实让我想起那部《爱你爱到杀死她》前半段,过程缓慢曲折,一路考验并折磨着观众的耐性。

  《小亚细亚往事》影评(八):安纳托利亚往事:潜藏的真相

  有跌宕起伏的剧情,非也;有群星荟萃的阵容,非也;有动人心弦的配乐,非也;这样的形容想必会打消很多人看这部电影的念头和动力,但戛纳影展的评审团大奖可不是靠吹的,那还得靠实力说话,虽然这部电影难以满足大众化的观影需求,但却能提供精神上的升华,其中对于当地社会现状投入的关注和反思,还是具备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在行云流水般相当缓慢和沉闷的叙事节奏下,以客观冷静的态度透过一个独特的视角挖掘出了潜藏在现实庇护下的种种真相。

  全片下来,流露出来的情境无比的压抑和沉重,还带有一种很浓郁的孤寂与忧伤,没有配乐的烘托,加上大量空旷深远的长镜头的运用,除去人物的对白,就像沉溺在一片死寂的荒野上,内心充满了难以抑制的绝望和无助,这在很多人看来,或许觉得是种天然的安眠药,是上下眼皮的粘合剂,但实际上可见导演的良苦用心,当这些营造的氛围与影片的情节相融合后,却有种非同一般的恰到好处,导演想要表达的主旨和对观众的情感诉求,透过对情境的要求得到了一定的辅助和表现。

  看到村长女儿时的痛哭流涕,承认死者的儿子是自己的亲身儿子,犯罪现场同伙的不打自招,被害人“起死回生”的传言,以及最后法医对事实的隐瞒,这些疑点给最后板上钉钉的结果提出了否定和质疑,凶手到底是谁?是儿子的亲爹?是同伙?还是死者的妻子?最终只有明确的答案,没有属实的真相,导演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了观众去理解和推断。但就我个人而言,通过动情的眼泪,儿子向自个扔石子后,眼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惭愧而难掩悲伤的目光,对同伙言语上的阻止,都大大削弱了他是真凶的几率,从这些微妙的细节中可以看到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无奈和妥协,或许儿子亲爹最后一意孤行的做法,是对自个无责任无担当的一种自我赎罪和惩罚。

  片中有两处颇显心思的细节,一个是在漆黑的环境中众人看到村长女儿时的表情,她的出现仿佛在他们逐渐暗淡的内心点燃了一盏明灯,像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希望,击溃了他们伪装的坚强和内心的无望,触发了他们不断压抑的情绪,仿佛为影片也注入了一丝温情。另一个是本应纯净的苹果一路跌跌撞撞顺坡而下掉进水沟里,直到没有出路默默地等待腐蚀,非常具有象征性的一个细节,就像是将当地居民隐喻成苹果,水沟犹如恶劣的环境,只能被动的活着,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虽说如此,但我们还是能看到人们为生活所做的努力和坚持,对自己缔造的伤害而懊悔和自责,但对于整个污浊不堪的大环境来说,犹如以卵击石,无法起到大的作用。

  世界上隐藏着太多不为人知或漠不关心的真相,平苦穷困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惨不忍睹的生活面目,最终让国家走向衰败,让居民尝尽了人生的辛酸和苦难,通过这部电影,锡兰揭露出了生活在悲凉现实环境中人们看似循规蹈矩平平淡淡生活下痛苦难耐心力交瘁的灵魂,虽说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将来这段影像会像片名一样变为一段被人遗忘的往事,但至少这样优秀的佳作必会被列入电影的史册,成为一个见证现实的真相。影片在结局上的设置相当的微妙,脸上沾上血迹的法医透过窗户深沉凝重的注视着远去的母子,突然孩子跑了回来将踢来的球回踢给在嬉戏玩耍的一群孩子,似乎预示着在这个充斥着血腥和暴力的国度里,依然存有希望。

  《小亚细亚往事》影评(九):安纳托利亚伪“往事”

  为了配合最近土耳其被叙利亚击落(据报道)的老旧的F-4“鬼怪”战机,在成都这个阴雨天完成了对“往事”观影。

  按我的理解,事情要不过去个三五十载还真不好意思冠以“once upon a time ”之名。所以,《西部往事》不管是讲述时间——美国开发西部修筑铁路时期,还是主题——美国西部“江湖”恩怨情仇;而《美国往事》也把时间放在了一战后数十年,涉及黑帮,有兄弟情仇,皆名实相符。至于个人评为“墨西哥往事3部曲”(另两部是《杀手三部曲》、《佐罗的面具》)中最差的《墨西哥往事》,时间上也契合。因此,再次看到以“往事”为题,我是抱着极大期许来看的。结果,分两次看完,失望多些。影片只是围绕发生在今天的一件谋杀案讲述相关人等,或隐或显,或过去或现在的生活状态,这和美剧《谋杀》有点异曲同工。

  这是所看第一部土耳其影片。具体至影片的民族性,远不如看马其顿影片《暴雨将至》(1994)表现的明显和强烈,当然这与两部影片讲述不同主题有关。但不管怎样,还是觉得《暴雨》更好看。《安纳托利亚往事》的导演锡兰说“这并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或可从影片中村长住的房子证明。而我对土耳其的印象,仍为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走进土耳其》之《历史篇》和《风情篇》感知的印象所束缚。

  据幕后制作:“本片可以说汇集了锡兰所有作品的大成:剧本严谨,画面构图优美,层次丰富,叙事不动声色又不缺乏惊喜转折,自然界的种种元素巧妙的融入故事氛围。此外,作为锡兰最贵的一部制作,影片表现的内容也更加厚重丰富。”导演说它:犹如土耳其当今社会的一面显微镜,“我展示了它原来的样子。这并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我允许自己太刻薄。比起政治,我更希望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个国家”,“除此而外,不完美的土耳其也是我喜欢的,我不愿意住在一个处处都完美的的国家。我爱人性的不完美之处,它们总是能带来教益。”

  或是看导演第一部作品,还体味不到个中精妙。总之,第一印象不佳。只看故事本身,来挑挑个人认为不合常情之处。

  80分钟起,故事放在白天进行,得以窥见安纳托利亚局部风景。一直就对地理深感兴趣的我,即使不事先知道这是部土耳其影片,凭此高原名称也知影片所属国别。所以,大家在山村休息时,外面刮很大的风。清晨的高原有点荒芜,不见绿色。

  影片借回城途中警长之口交待了凶杀案发生缘由——疑似“三角恋”,可为何现在才发生凶杀,儿子都这么大了。怎么抓到的两个嫌犯,不是“不见尸体,不能立案”么?豆瓣介绍说是“自首”,何必何苦呢?要知道是两个嫌犯,总有主、从之分,难道从犯会心甘情愿?又拉回看,原来是兄弟二人,且兄很爱弟,说是“母亲留给他照顾”,可为何要把弟弟扯进谋杀?

  尸体被解开绳子,后因车厢装不下,有人提议再绑上,似乎是惟一笑点。

  哪有见过尸体被埋得如此浅,只能算是一层浮土盖着,很难想象两个大男人就挖了这么一浅坑。如果说是看地点偏僻,也能接受。不过,那只狗是怎么回事?按影片开头被害人来屋外给狗喂食,应该是同一条。怎么来的?埋尸地点距城有30多公里(依据所看字幕翻译)远呢。

  《小亚细亚往事》影评(十):很久很久以前……

  不止一次听过这样的事:在路上碰见许久不见的友人,寒暄几句,向其借了些钱,或者一同喝了些酒。过后才从他人那听说,该友人早已去世多日,怕是做梦而已。然则钱还在口袋,酒仍未醒,究竟谁在做梦?

  杜琪峰说本片花太多的时间讲太少的事情,个人却认为,就相似类型题材说来,这电影已经说得太多了:雨夜的石像,滚落的苹果,村庄的油灯……正如片中人物所说,以后可以向子孙后代讲讲今夜故事,就像其他古老的传说一般,用“很久很久以前”开头。将无谓的琐碎放大,赋予意义,添加曲折的细节,闪现神秘的象征……这就是回忆,或者说这就是生活。每一次对自我经历的复述都是虚构,语言将越来越远离真相。当相关人员絮叨家常或者案情之时,行凶者更习惯于保持局外人的沉默,有时不小心睡去,恍惚看见死者在烛光中出现。

  当然,本片还是应该归类于现实主义。一夜寻尸之旅的背后,是各阶层人物的生存烦恼,家庭压力,市井恩怨,男女私情,农村年轻劳动力外流,等等等等,以致说得太多,让人在导演极致的画面诗意当中摸不着头脑:你到底想跟我们说些啥呢?

  简单说来,无非是:很久很久以前,有那么一个晚上,我们走在每条路都彼此相似的荒原之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