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11》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我11》的观后感10篇

2022-03-12 11:12: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11》的观后感10篇

  《我11》是一部由王小帅执导,闫妮 / 刘文卿 / 莫诗旎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11》观后感(一):《我十一》:时代背景下的残酷青春

  《我11》是王小帅导演自传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和《青红》一样将故事背景放在了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反映的是知青后代的问题。和《青红》极其相似,但又截然不同。

  《我十一》主要讲述在偏远的西南山区,以一个11岁男孩的视角,亲历了一桩杀人事件。通过对特殊年代的重现,人物心路历程的揣摩,在朴实纯粹的镜头语言面前如一幅印象派的名画,悠远,清新,令人产生无限遐思。故事从人物的讲述中娓娓道来,在黑白的影像的长镜头下,一下子把观众带回了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怀旧是本片的另一个主题。伴随着学校特有的铃响,影像从黑白变成了彩色,故事也就正式开始了。

  11岁的王憨每天重复着刷牙,上学,和朋友玩,上课等同样的事,生活波澜不惊,周而复始。直到他被老师选为领操,需要一件新衣服才给他平淡的生活添了一丝亮色。孩子都喜欢得到老师的认可,在全校同学面前领操是一件多么荣幸的事。为了这件新衣服,王憨以不吃饭和母亲赌气,并躲在被子里偷偷的哭泣。这件衣服成为了本片一个至关重要的道具,也是下文的发展作了铺垫。王憨对这件白衬衣爱若珍宝,但在一次意外掉水后,衬衣漂在了水中央。为了能让衣服快速风干,王憨把衣服晾在了低矮的树枝上,却被逃命至此的杀人犯抢了去。王小帅的电影里道具是不可忽略的一条重要线索,如同《青红》里的高跟鞋,高跟鞋象征着青春期的懵懂和爱意,当小根和青红的感情彻底破灭时,我们看到歪倒在一边的高跟鞋。《我十一》里面王憨的白衬衣象征的是种骄傲和自豪,也是一种自我肯定。穿着白衬衣,他能听见别人羡慕的声音,两次做操的面部表情也直接反应他的内心变换。失去了白衬衣,他的生活又回到了平常,母亲的责骂,朋友的不理,遇到了事去压抑着说不出口,在一群孩子捉迷藏时,只有他安静的坐在一旁,像个局外人一样。后来意外的得到从监狱传来的白衬衣,此时的白衬衣象征的是一种成熟,所以,当结尾处孩子们追着警车跑向刑场,王憨在听到谢觉强的名字时,突然的止步了。

  王憨的成长不仅表现在他意识上的清醒,和思想上的提高,也表现在他的生理上。从站在教室外面和小胖一起谈论谢觉红的发育时,我们能看出年龄虽小,但青春期的性意识开始萌发。片中多次采用主观镜头表现出他对谢觉红的窥视。最后从父亲的口中得知,王憨从男孩变成了男生,内裤上的异物也代表着他的青春期的到来。

  王小帅的电影,总是带有浓浓的怀旧意味。比如《青红》里面的一支怀旧舞台,在今天看来比较怪异,但在当时的的确确风靡一时,至今使我印象深刻。《我十一》里面,无论是早已绝种的老冰棍,还是至今仍然想起的铃声,或是王憨捅的炉子,或是他们白衬衣,红领巾的造型,或是澡堂子……都在还原着那个我们或熟悉或陌生的时代。无论你是几零后,片中的某些情节,或者某件物品总能勾起你的回忆。难怪说这是王小帅的自传电影,只有你亲身的经历过,你才会懂得。

  面对特殊背景下的人们,或是反抗,或是妥协。片中以王憨的父亲为代表的就是反抗的一方,当然,个人对政府的反抗无疑是自寻死路,所以,他们的反抗多数源自于内心。比如王憨父母和工厂同事在一起聚餐时,有人提出唱泸剧,但在哼唱几句后立刻停止。在当时,唱歌必须要唱革命歌曲,人手一本毛泽东手册,不然就是反革命。他们以一句“听的耳朵都起茧了”作为反抗。在片中,父亲是个近乎完美的人。爱音乐,懂美术,性格温和,讲义气,重教育,关爱家庭等等。他会教王憨画画,不厌其烦一遍遍讲述着名师名作。他会重情义为朋友出头,不惜被打得头破血流。父亲是可悲的,身为知识分子,却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来到了这个穷乡僻壤,想离开,却又不知道去何方。为朋友出头却落得自己丢了饭碗。起先,他还能高声的唱着民歌,到后来变成了最小声的低吟。在这个连唱歌都受到限制的年代,还有什么幸福可言,残酷的时代夺去了父亲的青春。

  《我11》观后感(二):缺失语境者的解读

  奔着支持新生代导演去的。

  影片的叙事方式给我的感觉是暧昧朦胧的。这有3个原因:

  一方面可能源自影片是对一个11岁少年记忆碎片的还原,必有不丰满的地方;

  一方面可能来自导演惯有的木讷朴实的风格,不讨巧,慢悠悠;

  另一方面更是源自故事上下文对我们这一代人是一个断层这一事实。

  历史是一个玄乎的东西,我们这一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自古仰赖史笔以为后事之师,同时更重要的是历史也是对帝王行为的约束。近几十年的历史,往往在历史课上只言片语带过,自己又没有时间与兴致深挖,所以可能这一部片在60后会是眼泪引爆点,而在我,只是对这一系列人性悲剧感到叹息。

  朴拙的外表下,是很多精致的镜头,微妙地传达出讽刺。不能说,这一部片子是为一代人还原记忆而来;一个再烂的片子都要对当今的世俗社会有所观照。而导演的这种欲言又止,一方面让人浮想联翩,一方面又让人害怕这种无限联想。这也是为什么走出影院有一种郁结的情感。

  这不是一部来取悦大众的片子,这是一部触碰你的同情心的片子,值得推荐。第一次写影评,不知起什么标题好,暂且叫:缺失语境者的解读。

  《我11》观后感(三):少年时代的阴影

  导演以灰色的空间记忆开始,然后着重讲述王憨的生活 从而让观众了解到当时最真实的社会环境。孩子的视角永远不会参杂那些由利益和欲望所组成的谎言然而也正因为这样,才带给观众更为真实的历史。

  谢家在电影中虽然是一条副线,然而对于这个副线让人们深感红色革命的恐怖。老谢仅仅是想回到老家上海,可这简单的要求却被老陈攥住趁机侮辱了谢觉红。老谢后来的做法不禁让人觉得小男人的悲哀。这里谢觉强作为一个杀人犯倒是让人觉得大快人心,尤其是他遵守了和王憨的约定,即使到了监狱仍寄给了王憨一件白衬衫。本来应该是社会的反面教材,在这里却有些怜惜谢觉强。同样的一家人就因为这一个小小的要求变得四分五裂。这件事对于心智未熟的王憨来说无疑又是一道阴影,他要么选择软弱要么选择疯狂。事实上他选择了坚强或者说习惯了坚强。这里仅仅是一个谢家,中国这么大,这么多个老谢,这么多个谢家。

  电影既然是叫《我11》,那么导演一开始就告诉了观众:“这是我王小帅的故事,完完全全就是我11岁时的故事。我所经历的就是真实的王憨所度过的11岁。”

  《我11》观后感(四):只是让我们想念我们的11岁

  我5岁半上小学,所以11岁的时候,我就升初一了。从小到大,我都觉得自己在被迫接受不是我这个年纪的东西,虽然好像只是隔了短短的一年,但还是在孩子的人群中很多东西都在改变,我常常想,属于我的5岁半去哪了,因为那个时候我好像已经6岁了。

  初一的时候,好像已经不会为穿一件新衣服高兴很久了,但是也知道打扮自己;也知道拉帮结派;也知道要好好学习;也好像知道了男女之间的那件事。初一的时候,会和要好的姐妹讨论班上一共有几对恋人;会和要好的姐妹讨论什么时候月经来潮;会和要好姐妹讨论自己发育了嘛。这一切对于未知生活的期待,都是从我的11岁开始的。

  而王导的这部片子,也是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看到有一些朋友说这部片子只是一味的记叙自己的过去,但是实际上导演如果连自己想要拍什么这样的自由都没有何来导演直说?记得姜文说过太阳照常升起是他拍给自己的电影,没错,导演有这个自由。

  《我11》观后感(五):青春?文艺?回忆录...

  最近总想找一些青春题材的文艺片看,正好有人推荐这部《我11》,看到片名和小男孩奔跑中红领巾飘扬的海报,我毫不犹豫。

  可是片头独白加上1975一行字让我意识到我错了,这不是一部简单的青春回忆录,由于那段特殊的历史背景,一切都被上了色,不再简单。

  1975我11,小男孩正好是和我父母一样大的年纪。从小都听过大人们讲述他们小时候的故事,他们的童年并不会让80、90后找到共鸣,但是有好奇,更有让下一代人深思的东西。我就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和探究,开始看这部电影。

  导演在开篇用了黑白色调,一个穿白衬衫的知识分子,在午后的狭小房间教儿子画画,很平常的父子亲情,却在被署名1975后变得沉重。那个年代的人们脑子里应该都是塞满衣食温饱的,能够对孩子有艺术启蒙实在太过难得,更何况父亲在教儿子学会观察。童年的每个小小的觉醒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在一个教育被忽略觉醒被压制的年代,被扼杀的不只是一代人,更是一个社会前进的步伐,残忍而可悲。

  电影对时代背景的勾勒只在开篇草草一笔,接下来是一段很长的童年回忆录。除了片中描绘的生活过于富足外,还是很符合我对那个年代的想象。他们家吃得起白饭,有肉,无论怎样还是能拥有一件白衬衫,这一切都比父母跟我描述的童年幸福太多,所以王憨的家境还算不错,也并没有受到什么黑暗的波及。在这段铺陈的回忆中,每个时代的人都还会找到一点点共鸣的。比如说,执拗的哀求父母满足自己的奢侈,和小伙伴因为小事气急败坏吵架,把一件白衬衫看做天大事,哪怕冒着差点淹死的心有余悸,也要跳进河里寻回...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是一样的,不禁想起自己曾经因为擦黑板被值周生扣分而害怕上学,曾经因为和好友闹别扭一整晚都惴惴不安。长大后人们都会说“那有什么啊”,可小时候就觉得天快塌了。所以当王憨告诉伙伴们“秘密”的时候,我是理解他的。他的友情岌岌可危,那是他最重要的事,他需要拿秘密来交换,懵懂无知是多么傻气的珍贵。

  看到此时,随着一个杀人案的发生,回忆录开始放下节奏,一场巨大的悲剧看似远离少年的生活,又好像在他身边无处不在。

  孩子们总是不经意的听到大人的谈话,大人们也不刻意避开孩子,他们总觉得小孩听不懂,事实上他们并非全然不懂。

  但是观众全懂了。从觉红每次出场永远低着的头,到赤裸的男性尸体,人们窃窃私语的谈论无不在透露一个事实,一个隐埋在少年视角之外的悲剧。直到父亲被牵连挨打,父子野外写生巧遇觉红父女,埋藏在回忆录之外的时代悲剧终于一点点暴露出来。

  透过觉红父亲点滴的哀诉,少年终于明白周围发生了什么,我也终于在一个典型知识分子的口中,听到了他对命运的控诉,更像是许许多多的人无声的控诉。

  谢爸说“大概是上辈子做了孽,那是我自己在寻死啊”...我只感觉到无尽的同情和悲哀,无法再去探究“大概”背后的声音,同觉红麻木的动作、无声的背影一样,什么都说不出来,什么都无法再说。

  王憨病了,一场高烧。他的周围也和他的体温一样,在午夜燃烧了起来。

  觉红哥哥放火烧了工厂。他那么执拗的一定要烧工厂是为什么?

  那个工厂埋葬了他父亲的青春,工厂里贪婪得势的恶人摧毁了他妹妹的未来,他的家毁灭了,他也要把工厂一并毁灭。

  他的执念更像是一群人心里的臆想,好像工厂毁了,一切都可以改变,人们就可以回家,回到从前。

  但臆想的火焰终究还是被大雨浇灭,一场浩劫留下的痕迹,是谁都无法改变的。

  几个小孩在医院里的场景还原是整部电影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

  一个远景,一张病床,四个嬉笑的少年。

  “我要烧光你们”

  “烧光 休想”

  “再动 我就枪毙你”

  “你想烧我们 你现在就去烧啊 你烧啊你”

  哈哈嘻嘻,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让人动容,我也只能苦笑。

  晨起的号角又响起,新的一天开始了,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一场冬日的群殴在雾蒙蒙的小镇悄然进行,刺破宁静的却是大喇叭里一段嘹亮的歌声“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四个少年排坐在墙下,眼神发呆沉浸在各自的世界里,那场斗殴和他们无关,那歌声也好像和他们无关...

  乌云遮住了太阳,那些有关动荡、暴力、仇恨的隐秘往事也会随着被遮挡的阳光被历史掩埋吗?

  就像王憨最后随同伴们一起奔跑,带着盲目和好奇去窥视围观,我们未必能看到判决的场景,也不知道是否听到了枪声,转身回头,一切都会结束。

  那首歌只和他们的未来有关,未来将走向繁荣富强。至于他们留下空洞和茫然的曾经,或沉重或悲痛,只有在那时清醒的人才能体会,任后人如何伸手触碰,也无法感同身受。

  电影只是展现出一段段画面,眼睛看到的传到心里又是另一番感受,每个人又是不同。这种无法用语言和对白解释清楚的背景,用隐讳模糊点到即止的表达方式,会让人们感受得更多,思考得更多。

  青春?文艺?回忆录...

  我希望我的孩子或者孩子的孩子11岁的时候,可以看到一部纪录片。

  《我11》观后感(六):中国第六代导演 王小帅作品

  《我11》观后感(七):昏暗 懵懂

  王小帅的作品向来都是别具一格。

  我11,故事的背景昏暗,无光。中国西南三线建设某兵工厂,时间1975,。

  昏暗的大主题,下放的知青,布票,高音喇叭的广播体操,旧房子,唯一纯真的就是纯真的孩子的眼神,对于性的初遇,与当时的年代。一切都显得那么微弱。大山深处的工厂葬送了父辈的年华,殊不知也将葬送新一代的青春。

  与当年强奸案,强奸犯辈出的年代相对比,如今的我们的性教育依旧落后,校门外火热的日租房,打胎女人年轻化。都那么的刺眼,刚刚告别青春期不久的我,对于性,对于自我保护,什么也不懂。简单的通过网络出了让我更加好奇外,根本了解不了男女之间这种特殊的关系。青春期的我还会憧憬爱情,还会叛逆的去拥有爱情,当我过多通过网络片面接触性这个话题后,对男女关系渐渐的失去好感。只觉得我的青春好生的无力,就如同这个大背景一样昏暗。面对爱情让我觉得肮脏,因为我只知道男人是靠下半身思考女人的价值的。

  希望在我之后的孩子们的青春不再昏暗。

  《我11》观后感(八):生活在别处

  王小帅新片子很好 是给生于70后的人的一个回忆 那种闷闷的潮湿感是整个片子的基调 只可惜为了通过审核掐掉一些更真实的东西。

  真正好的片子不是说拿了多少奖 有多少票房 而是是不是能打动人心 就仿佛是一句话说进了心里,让你不自觉的反复回想。

  比如说 为什么学画画,就是因为不受制于人——这在那代人来说是一种奢侈,很难有人不被时代潮流左右,被既定好的流水线加工成为一个个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唯命是从的螺丝钉。无法逃脱这种命运,只好开始幻想另一种人生,另一个时空。虽然梦总是要醒的,但沉湎于幻想总是给人以希望和落差,也许也是深深的失望。

  散乱的讲述里面穿插着性,若有若无,像海草一样生长在波浪里,缠住每一个戏水的男孩子。

  人就像是石头下面的草,只要有点阳光雨露就开始生长、繁衍。巨大的压迫使人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希望,但人们还在苟且的活着。这就是“活着”。

  这就是生活,其实不管你生在哪里,都会对遥远的时空产生若干幻想,仿佛那地方才是你该去的,该生活的,而不是这荒唐压抑充满苦难的现实。永远都在期待“生活在别处”可是还得活在不堪言的现实里。能做的只有接受、尊重这事实而已。

  《我11》观后感(九):我xx

  一部借着文化大革命说事,却不是说文化大革命事的电影。

  我11除了名字依稀可见独立电影的样子,其他都充斥了大众审美了俗气和老套。

  影片讲述的是原本无忧无虑的11岁小男孩,在亲眼目睹了一起“杀人事件”后不得不背负上心灵的煎熬,加上朦胧中获知了成人世界里的性事,让他身心开始发生了静悄悄的变化,体内疯长的荷尔蒙和外界的压抑环境不时发生着碰撞和爆发两件主要的线索,可惜两件线索故事都讲得索然无味,对于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及国有经济体制下工业西南迁移等历史性年代所带来的影响影片则显得过于脸谱化。对于少性新启蒙的描写则更像蜻蜓点水,不够深入透彻。整个影片没用的情节设置太多,使本来就不清晰的主线更加模糊,影片也变得不知所云和杂乱无章。

  很多自诩独立导演自诩拍文艺小众片导演干的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事。

  《我11》观后感(十):很有共鸣的一部电影

  写于2012-06-09 00:30:40

  79年末生的我,也是在这样厂区周围生长的孩子,当时的上海发电二厂,几千人的大厂,一声号令搬去了安徽山区支援当地建设,这部电影看来有太多的共鸣,和我们一起长大的上海孩子,家里永远整洁干净,沙发上盖着白色勾花巾,连觉红的门帘都是我们家家常有的模样,是挂历纸撕成条搓卷而成的,打子弹,手心手背抓人...都是儿时常玩的游戏,一起的、玩的上海孩子妈妈是厂医务室的护士,长长的指甲总能从饼盒里找到糕点喂馋嘴的我们,他的爸爸在当时的我们看来好神奇,还会弹琴,厂区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他们与农村人不大交往,知识分子很多,一天三次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时间》,音乐声响起,仿佛回到童年。 王小帅延续了以往平铺叙事的风格,但这样的风格让你永远不厌烦,永远想看下去。

  1975年的开始标明了故事的题裁,那是一个我没有经历却充满想像的年代,孩子们在父母椅脚下偷听着零碎的片段,父母们压抑的谈论,面对孩子想隐瞒一切的爱,告诉孩子怎样透着印象去看世界,现实虽然黑暗,但我们总会迎来光明的一天。

  导演很擅长营造气氛,躲迷藏时孩子们突然不见,聒噪难忍的蝉鸣,接着就出现死人的骇人画面,一反前片段的孩子们一起玩的阳光灿烂,河边孩子们赌气走开后的各种由内心恐惧而无限放大的声音,让观者身临其境的体会11岁男孩的恐惧。

  谢家一家典型的知青家庭,知识分子的父亲面对社会的黑暗毫无抵抗,受害的女儿,儿子只能用过自毁的方式来复仇,片尾时长长的枪毙名单。

  一个时代的结束。

  还会再看一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