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想吹口哨我就吹》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想吹口哨我就吹》影评10篇

2022-04-06 03:33: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想吹口哨我就吹》影评10篇

  《想吹口哨我就吹》是一部由弗洛林·谢尔班执导,George Pistereanu / Ada Condeescu / Mihai Constant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吹口哨我就吹》影评(一):世界不该如此冷漠灰暗。

  主人公还有两周出狱。他到底能不能顺利开始崭新的人生?像看老式悬疑片一样,我一直揪着一颗心,虽然心里知道这男孩子一定会在出狱前捅娄子。这个强壮刚毅的小伙子被言语挑衅,扇脸吐口水,而一言不发。几乎让我提着的一颗心放下来。然而电影后半部突然反转,完全让我猝不及防。作为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我认为这个转变过程,交代的还是不清楚,这完全超出正常理解范围之内。 片尾,男孩在喝咖啡的时候,我一直担心会被一枪爆头,然而我多虑了,这是罗马尼亚,不是美帝。 很欣赏男主的表演,不看介绍很难相信这是一个业余演员。女社工的确很漂亮。 这是一部看过之后觉得很操蛋的电影。世界不该如此冷漠灰暗。

  《想吹口哨我就吹》影评(二):If I Want to Whistle, I Whistle!

  等我出去后,

  我想娶那个妞,

  接她下班,

  在车里亲一下,

  使劲亲,

  没完没了,

  干个天昏地暗。

  ——电影《想吹口哨我就吹》

  这是一个少年在监狱里对自由的渴望。

  还有五天,少年就能从感化院释放,来到自由的社会。但母亲的突然出现,搅乱了这一定局。

  母亲要带走弟弟去意大利,为了留下弟弟,他想尽办法逃出去。

  越狱?或者谋杀?都有可能。因为少年是完全放任自己的。

  在和体制对峙无效后,他绑架了心仪的妹子,以此作为要挟的工具。

  他明确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一定要得到,不计后果的。

  为了一时的自由,要被夺去更多的自由。

  结局的处理很是惊奇,又在意料之中。

  少年邀请妹子一同喝杯咖啡,外面是呼啸而来的警车。少年全然不顾,夸妹子的嘴唇很美。

  看到这里不觉一笑,年轻的荷尔蒙是不分场合的。

  终于,他高举双手走出去,感受着发际的风和开阔的道路,这就是自由的味道。

  少年所做的一切都是随性而为,即便一切都是徒劳。无谓的抗争更显得残酷生猛。

  在鱼龙混杂的电影市场,总有小成本的影片异军突起,成为一匹黑马,重重冲击人的观感。

  这部电影就是如此。台词简单,画面干净,毫无斧凿的痕迹。

  近些年,罗马尼亚新浪潮出了一批好电影。

  推荐另一部《四月三周两天》:

  故事发生在1980年代末的东欧国家罗马尼亚,两个女大学生秘密堕胎……

  大部分是长镜头的画面,穿梭于学校、旅馆、男友的家以及穷街陋巷之间,冰冷的色调、萧瑟的景物和幽闭的空间……

  《想吹口哨我就吹》影评(三):当自由遭遇荷尔蒙

  《想吹口哨我就吹》是35岁的罗马尼亚导演弗洛林·谢尔班(Florin Serban)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在2010年2月的柏林电影节上,这部电影获得了评委会大奖银熊奖和阿尔弗雷德·鲍尔评论奖。8月14日,由罗马尼亚由本国著名影视人、电影评论家、导演等组成的一个7人评审团推举该片代表罗马尼亚选送奥斯卡评审委员会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

  《想吹口哨我就吹》和之前两年罗马尼亚的《四月三周两天》、《爱在世界崩溃时》、《布加勒斯特以东12点8分》、《无依可靠》等电影,在不少电影节获奖,被人们称为“罗马尼亚新浪潮”,这也是东欧在九十年代之后电影迎来的新鲜有力的创作风潮,这些作品风格各异,却皆个性突出,纷纷来自于罗马尼亚新一代的年轻导演们。

  影片改编自同名舞台剧,讲述的是少年Silviu还有五天即可服刑完毕,却因为担心自己拉扯大的弟弟被突然回来的妈妈带去意大利,铤而走险采取暴力手段,试图阻止其发生的故事。短短五天,自由遭遇荷尔蒙,一片狼藉。

  影片男主角Silviu由业余演员George Pistereanu扮演,按照导演弗洛林•塞尔班的说法:他有一种“闭上眼睛”的能力,并且有非常生涩的一面,所以他的表演非常直接。的确,作为新浪潮电影的一种一贯手法,该片也大胆启用了新面孔。虽然是新演员,男主角的表演却算是可圈可点,尤其是影片后半部分的绑架部分,男主角的表演在这场绑架戏中随着情绪顺势爆发,张力十足。影片拍摄时也采用了大量的手摇镜头,跟随着男主角的头肩部自然移动,这种手法又同时让观众融入其中,伴随着Silviu一同感受狱中的压抑和挣扎。这也是该片个性迥然的一个特征。

  然而导演塞尔班并不认可这种解读,他认为这部电影想要引起人们的思考是,这些孩子到底处于怎样的一个世界,让他们过早的失去自由。这种解读的缘由或许是因为此部电影缺乏强势的戏剧张力或者深刻的思想内涵,然而实际上影片却不乏许多灼灼其华的闪光点:年轻的Silviu有着青春的向往和年少的冲动,然而他的敢作敢当、为所欲为的生活态度,却让人感动。当他试图吹口哨唤回自己亲爱的弟弟时,对方却没有回头,那种失落恰是少年心中自由因故丧失梦想万劫不复的伤疤,也正是后来他在青春的荷尔蒙催生下演发的暴力劫持和浪漫约会的始作俑者。当片尾Silviu亲吻他爱的女孩Ana,凛然大步走向他下半生已知的残酷命运时,单调的马路,空旷的天空,静谧的世界似乎都在他的脚步声中张开怀抱,示意他内心的坦然与自由,尽管一声警笛划破长空,带走了我们心中最后一丝温暖。此后,车马喧嚣,世界继续旋转,似乎这残忍的一幕都没有发生过。

  倘若观众能用一颗平静的心,来跟随Silviu体会那些少年面对自由丧失的抑郁,挚爱剥夺的焦虑,体会他那些在异常压抑的监狱中紧绷敏感神经的起伏,以及最后因青春冲动导致的暴力和无端的浪漫,大抵都会觉得这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其实并不是一碗温吞水。因为那些导演试图用真实说话的心思,都寓于其中了。想来成人的世界里,或许再也没有这份“想吹口哨我就吹”纯真与放任。

  :笔者曾在07至08年对北京市的未成年犯进行过多次出监培训,还曾在未管所内与他们录制节目,对这些和我同龄的青少年们,有过多次面对面的接触。授课之余,谈天说地,更是敞开心扉。少年心事当拿云,他们那份“想吹口哨我就吹”的豁达与不羁,与自由被剥夺的现实的碰撞砥砺,恰是最触我心弦的地方。那段和他们的寒来暑往,书信飞鸿的经历,让我对这部影片,又多了一份感触。

  《想吹口哨我就吹》影评(四):躁动内心下的诗意情怀

  当初选择看这部电影,完全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的。

  《想吹就吹,吹得响亮》。

  但与译名的略带欢乐不同,这部电影却是冷峻而残酷的。

  男主人公还有五天就可以从这个名义上为感化院,却不比监狱好多少的地方解脱出来。他似乎可以嗅到自由的味道了。而在感化院的这段时间中,他也试图变得乖戾。

  但意外发生了。导火线就是男主的弟弟前来找他,并告诉他母亲要把他带到意大利。男主为此感到焦虑和困扰。因为他认为,母亲会毁掉弟弟的未来。自己小时候就是跟着母亲的,但母亲为了自己的生活,却将他看做皮球一样踢来踢去。他始终认为自己变成这幅样子,母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弟弟是自己一把拉扯大的,他绝不可以看到弟弟重蹈自己的覆辙。于是他开始试图寻求转变。但一切都是那么的艰难,他遭到了同伴的羞辱,甚至与母亲的谈话也是以争吵而悻悻收场的。

  男主的焦虑终于转化为了难以抑制的愤怒。在一次访谈过程中,冲突爆发。他挟持了自己看中的一位女孩作为人质。而他提出的要求就是见到母亲,让她发誓要把弟弟留下来。母亲妥协了,而男主此时却还提出要与这个被自己挟持的女孩去喝上一杯咖啡。最后,在喝完咖啡之后,男主举起手,平静的被逮捕。

  全片很是安静,听不到什么配乐。在影片的最后响起来的警笛和汽车奔驰而过的声响也因此显得格外刺耳。就像是一把利刃,划过苍茫的天际,直达我们柔软的内心。

  在我看来,男主人公有着一根筋的简单和直率。因为爱弟弟,所以他要把他留下。因为喜欢这女孩,所以即便冒险还要和她去喝一杯咖啡。这似乎是一种可爱。这个少年躁动的内心中还有一份诗意的情怀。

  我一直对少年罪犯有着不大不小的同情。因为我相信,他们的背后有着更深层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就像男主人公,他也是因为在小时候没有得到应有的来自家庭的关爱才会迷失自我。而作为承担着教化少年重担的感化院,在我们看来却就像一个冰冷的监狱,没有一丝的关爱,有的只是刻板与冷酷。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那部《恶狗帮》。他们试图反抗,却终究逃不出这铜墙铁壁的禁锢。少年们在这里得不到任何的感化,反而增添了更多的绝望。

  当少年举起手来,他知道自由将离他越来越远。而他那心中纯真而又简单的美好情愫,就盛开在他曾经悸动的心上,被风吹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