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涅斯的海滩》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阿涅斯的海滩》经典观后感集

2022-03-13 14:37: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涅斯的海滩》经典观后感集

  《阿涅斯的海滩》是一部由阿涅斯·瓦尔达执导,阿涅斯·瓦尔达 / André Lubrano / Blaise Fournier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涅斯的海滩》观后感(一):【影记】阿涅丝的海滩

  诗意的回溯之旅+永恒的胶片回光。装置艺术。镜子海滩。鲜花贝壳。《家屋风景》白发裸身老太。希腊之源。友兰达梦露&想象的厨房。Aatrid皇后&戴安娜王妃。卡布尔修道院&后花园。跳蚤市场。维希围裙&元帅之歌。小游戏:跳房子,钓刺鳍鱼。露阴癖嬉皮男。犹太人之殇。短岬村闲逛。织渔网。瓦莱里《海滨墓园》。海滩交媾,以渔网为帘。卢浮宫一瞥。鲸鱼之屋。对逝者的奠念(玫瑰&秋海棠)。阿伦雷乃。重忆新浪潮。《五点至七点的克莱奥》。菲德尔·卡斯特罗:高大的带石翼的理想主义者。拾荒者。电影卡片。《瑟堡的雨伞》。好莱坞之行。蓝眼睛鲸鱼。《纪录说谎家》。黑豹。《南特的雅克·德米》。|当我们翻开一个人,会发现风景,而如果翻开我,就会发现海滩。|老旧斑驳的镜子及围巾后面的我。|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那是我儿时听过的唯一的古典乐。|人们都说童年是根基,提供了架构,我不知道,我并没感到跟我的童年有很强的联系,它并不是我思考过程中的参照,它不是灵感。|想象自己是个孩子,就像向后跑;想象自己老去则很滑稽,像个荤笑话。|房子与我被战争隔开了。|时间已逝,并正在逝去,只有海滩是永恒的。|《短岬村》:我脑海中对这部电影有一个奇特的构想,它将是两部电影的合体,章节交替,就像我读过的一部福克纳的小说《野棕榈》,于是我拍了一组渔民的镜头和一组恋人的镜头,两个故事没什么联系,除了在同一个地方,短岬村。|电影中的孩子如今都是老人了。|任何一个凝视大海的男人都是Ulysses,他永远不想回家。|年少时我会做白日梦,幻想加入一个马戏团。|现实对我来说意义不大,我对生命一无所知。|街道又冷又暗,路灯也熄灭了,在房子里,我们用蓝色的纸糊起窗。|没有什么可以击败超现实主义诗人和画家,疯狂的爱情,以及波德莱尔、里尔克、普维和布拉森斯。|所有的死亡都将我引回雅克,每一滴泪,每一束花,每一支玫瑰,每一朵秋海棠,都是献给雅克的花,他是死者中我最珍爱的。|我到25岁只看过十部电影,我只是运用我的想象力,然后投身其中。|肉感的美丽与骨感的死亡;美好的肉身无法永生。|戈达尔:出于友情,他让我拍摄了不戴墨镜的他,我喜欢他美丽的眼睛和他的电影。|没有草图,但是有死亡。|记忆就像云集于空中的苍蝇,一点记忆,就乱作一团。|《南特的雅克·德米》:我以极端的特写方式拍摄他的皮肤,他的眼睛,他如风景般的头发,他的手,他的斑点,我需要这样做,记录下这些关于他,关于他的非常状态的影像,雅克死了,但雅克仍活着。拍摄在10月17日结束,雅克于1990年10月27日去世。

  《阿涅斯的海滩》观后感(二):80歲的可愛女人

  回來一看!咦?原來去年看的《南特傑克》,一位女性導演為自己的導演先生所拍攝的童年影像,就是這一位導演,......也因此在看這部片子時,多了一份屬於他們的故事的感情在裡面。《沙灘上的安妮》正是八十多歲的安妮霍華為自己所創作的紀錄片,就像她片中所說,是一部零碎的拼圖,中間有一個洞;她說有很多宴會不多是這樣子的嗎?突然一陣沈默,就有人開始演奏起曲子、跳起了舞來。我想我懂得那種感覺,她的敘事方式雖然零碎,在跳躍之中充滿了屬於她個人質性的創意,所以一點都不跳躍了,我很喜歡,不,應該說非常非常喜歡。其中安妮霍華放了一部份她拍傑克‧德米的故事,我覺得那種屬於家庭與情人間的愛意⋯⋯不自覺地流露,真的很棒!「他(指傑克)寫下在南特住在車庫裡所度過的童年,晚上就拿給我看,有一天我說:"拍成電影會很棒"他說;我拍不動,妳拍"我說"我拍你的童年,你會開心嗎?"他說"會,拍吧"......」就這樣,安妮霍華拍出了她沒有參與到的傑克德米那一段醞釀他成為電影導演的成長過程。DVD的封面上寫著:「一個80歲還能用可愛來形容的女人,影史上無法忽略的身影,她是法國影壇最重要的女性創作者,她以睿智溫柔的眼光,挑戰偽善與人性的道德虛假,寬容、瀟灑,且對生命充滿熱情的視界。」片子中有她幾件裝置藝術作品,都非常直擣人心。。。那個電影小屋,小島上的肖像照、說故事的方式啦!每一個我都非常喜愛!!我要來找她的片子來看!!!

  繼續閱讀

  《阿涅斯的海滩》观后感(三):阿涅斯的海滩 Les plages d'Agnès

  阿涅斯是谁?没看过这部纪录片之前问我,问很多人,得到的答案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不知。这位出生自比利时,生活在法国,2008年刚好满80岁的老太太谁会认识呢?谁会有兴趣去了解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是谁,在潜意识里,老人已经是离生命终结不远的人了,该说的故事早已说完,剩下的只是那些陈年旧事,谁愿意去听呢?这部片子颠覆了我的看法,谁说上了年纪的老人就没有值得听的故事,谁说老太太就必须老态龙钟、思维紊乱?这位精力充沛的老太太导演用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他的一生,他的童年,他的亲人朋友,他的爱人,他生活的时代,他与电影的因缘,他的喜好,种种种种,在他的自白中,他的一生如同画卷般铺陈开来,在我们眼中一一闪过。我相信他是乐在其中的,有机会在八十岁把自己的一生拍成一部电影的可不多。

  阿尼斯年轻的时候是有一点姿色的,年龄大了就成了一个矮矮胖胖的老太太,相信大部分观众都不是在意于她的美丑,而是她的故事。美丑是视觉上的,视觉的感受是短暂的,远不如情感上的感受来的长久,阿尼斯的电影在我看来是讲述情感的。她在家里五个子女中排行老三,她说自己是“大的中最小的,小的中最大的”,这种处境让她很早就学会了独立,她没有说明原因,我猜莫不是在中间是最不受父母重视的?她十八岁的时候从家里出走,不辞而别,去追寻年轻人所谓的自由,和三个沉默的渔夫生活了两个月,她说她因此坚强了许多。她很晚才接触摄影和电影,她说她二十五岁之前只看过10部电影。在她出走的时间她来到过中国,拍了很多照片,她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的婴儿穿着的是五颜六色的衣服,而欧洲的婴儿还穿蓝色和灰色的。她在中国还有一次有始无终的爱情,但是没有说那个TA是中国人吗?还是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在她生活的年代,她还拍过黑豹乐队刚出道的时候,貌似呐喊自由的几个小伙子,她拍过六十年代古巴的领袖卡斯特罗,那个帅帅的卡斯特罗,充满了魅力的卡斯特罗。话扯回来,我们的主角还是阿涅斯,阿涅斯说在她们那里扫帚和年龄同音,所以在片子结尾,她的朋友给她过生日,八十岁的生日,来了很多人,拿来了一数,果然是八十根。她说,生日那天很热闹,不过过了那天,还是只有了她自己,不过,这有有什么呢?别人都有自己的事吧。

  《阿涅斯的海滩》观后感(四):Tourner les plages

  En revenant à la plage d’Ostende ces derniers jours, après une dizaine d’années- enfant, j’étais venue en compagnie de Mireille-, j’ai eu envie de revoir ce film d’Agnès Varda, où elle raconte ses plages, ces longues plages ocre face à la Mer du Nord grise et iodée de Belgique, ou les sables blancs face à la Méditerranée de Sète, qui elle est d’un saphir profond et nuancé.

  Le temps passe, efface les souvenirs, emporte avec lui les petites joies et les grands drames de la vie, et les remplace par de nouveaux arrivants, de nouvelles anecdotes, comme la marée qui lave les traces et avale les coquillages sur une plage. Et pourtant, ces coquillages et les souvenirs sont toujours là, plutôt intacts. La mer en restitue de temps à autre quelques-uns à la plage, à Agnès. Et s’ils sont brisés par les vagues, il est justement temps d’en recoller les morceaux. Ils n’ont pas été oubliés, non, et rien n’empêchera Agnès de les reconstituer à sa manière, avec sa fantaisie réaliste. « J’aime l’idée de la fragmentation », nous dit-elle.

  as de pathos, pas d’excès de nostalgie ni d’introspection. Pas donneuse de leçon, pas de décors superflus. Juste de la tendresse, de la sincérité, de l’espièglerie, de la bienveillance et une sympathie contagieuse. Comme une petite grand-mère « rondouillarde et bavarde », on ne peut plus Française (mais aussi un peu Belge, un peu Grecque ; un peu Parisienne, plus tard Noirmoutière et Hollywoodienne, mais surtout très Sétoise), qui nous raconte son histoire autour d’un thé dans l’après-midi, quelque part entre Monique P.-C. et Mireille V. d. H..

  ourtant, on est ému par un rien, on succombe au charme amical de ce petit bout de vieille femme souriante et grave, quand elle nous parle du ventre de baleine où elle se sent bien. Ce film en lui-même est un ventre de baleine, on y découvre des petits trésors, on s’y surprend en train de rire tout seul, ou on essuie discrètement des petites larmes. Une vieille photo sur un marché aux puces, un couteau tout à fait oxydable, une tente de pêcheur au bord de la mer. Un ami qui n’est plus là, peu importe s’il fut un grand artiste du 7ème Art, ou un petit artisan boulanger. Une autre qui perd sa mémoire, mais pas son amour pour la poésie. Une séquence d’un vieux film, une actrice à l’accent anglais. Un père qu’elle perd au casino, et Agnès qui joue une joueuse qui perd. Une cour de maison qui n’a plus l’allure d’antan, un vieux voilier qui nous ramène sur les routes qu’elle avait jadis traversées. Un drôle de petit chant autrefois en l’honneur du Maréchal Pétain, des enfants juifs que des Justes avaient fait sortir de la France Occupée par les Alpes. Des chapeaux colorés des enfants chinois, et les ailes en pierre de Fidel Castro. Les glaneurs d’antan, et les fouilleurs de poubelles d’aujourd’hui. Des petites pensées virginales et des craintes envers les hommes, des amourettes dans l’hiver froid de Paris des années cinquante, jusqu’à la fin lente et tragique du grand amour de sa vie, Jacques Demy.

  La distance affectueuse mais aucunement affectée envers les souvenirs, l’humour flegmatique et la tristesse placide qu’Agnès Varda adopte dans son récit, rappelle énormément le « tropisme » du roman « Enfance » de Nathalie Sarraute, qu’elle avait eu la chance de connaître par ailleurs : « Avec son visage de Sioux, elle était la plus fine des écrivaines. Elle m’a éclairée, elle a influencée mon travail. Et j’ai eu le bonheur de son amitié».

  En nous livrant avec une passion réelle et une émotion simple les histoires de ces gens qui ont jalonné sa vie, et qui sont acteurs de ses œuvres, Agnès fait revivre ses tendres et chers, et fait redécouvrir l’art à travers ses propres inspirations, ses propres mises en scènes, les œuvres de ses amis et compères de la Nouvelle Vague, les us et coutumes locaux, et même à travers ses cours d’histoire de l’art. Elle décortique les secrets de ses tournages, mais ce n'est que pour mieux attiser notre curiosité.

  C’est ici une invitation à l’Art, et une grande leçon de vie, ludique et inoubliable. Agnès regarde en arrière, mais ne s’arrête pas pour autant sur le chemin de l’invention ni sur celui de la mobilisation pour les plus défavorisés. Comme lorsqu’on s’avance à reculons.

  《阿涅斯的海滩》观后感(五):瓦尔达的惊艳之作

  瓦尔达已经八十岁了,在50年前法国那场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电影运动中,她算不上是核心成员,但50年过去了,当年若即若离的她已是硕果仅存的一位亲历者。她也得以“大言不惭”地自称为“新浪潮的老祖母”,耄耋之年的她竟保持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08年推出新作《沙滩上的瓦尔达》,用影像书写一生的自传,从童年时与姐妹兄弟的嬉戏,到与新浪潮主将们的交往,从对丈夫雅克·雷米的深切怀念到对自己作品的幽默解构,从巴黎到洛杉矶,瓦尔达娓娓道来,喃喃自语间穿插着她在沙滩上弄出的装置艺术,巴黎街角的滑稽摆拍,自己的卡通形象,老旧的电影胶片、采访片段……现在的过去的、真实的虚构的、语言和影像都轻巧得像在飞行,时不时还与观众开开玩笑,瓦尔达像一个古灵精怪的魔法婆婆,变幻出张牙舞爪的影像创意,又像一本活生生的电影历史书,透露出那些有趣的点滴往事,令人惊奇又温暖。

  《阿涅斯的海滩》观后感(六):万岁!童心未泯的老太太

  阿涅斯·瓦尔达常被喜爱她的影迷们尊称为‘新浪潮之母’,盖因她的第一部执导作品《短角情事》诞生于新浪潮发迹之前,影响了阿兰·雷乃和其他‘电影青年’们,也被电影史学权威乔治·萨杜尔下了定义:“新浪潮第一部杰作!”

  近些年来瓦尔达越来越被各国电影界所珍视,邀请举办回顾展,接受电影资料馆的采访。话说五十年前她就曾作为摄影师被周恩来总理要求来北京,那会儿中法还没建交,她只是个从大学肄业的年轻女性,偶得机会在电影圈旁游离。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阿涅斯已经是年逾耄耋的老人,可银幕上的他,丝毫不见老迈佝偻。那标志性从未改变的红色发型,睿智而乐观的笑容,一如当年的黑白影像。在好友迪迭·罗盖的建议下,瓦尔达再次拿起了摄影机,这次对准的,是她自己。

  瓦尔达从未间断过创作,当年的新浪潮挚友们,也就剩阿兰·雷乃,埃里克·侯麦等人还能偶尔推出新作了。说来凑巧,就在这部《阿涅斯的海滩》上映后没多久,一部同样聚焦戈达尔的纪录片《关于戈达尔的访谈片段》也出现在法国院线里。这两部纪录片的风格注定大不相同,戈达尔是跳跃而晦涩的,瓦尔达则是明亮且流畅的。对于老人来说,总无法摆脱年少时的回忆,瓦尔达这部自传体式的影片,可以看做是她这几年短片和纪录片探索的总结,充满诚意的自我探寻和祝福。几乎所有的法国媒体和观众都给出了满分,‘瓦尔达拾起个人的时刻,打动了所有人(《世界报》)’。借威尼斯电影节刚刚给予她的终生成就奖的话说,就是‘导演万岁!’,‘女性导演万岁!’

  在万岁之前,先回到零岁。生活的起点,瓦尔达把观众带回到她的童年,那个诞生乡愁的海边。沙滩足迹之下,正是《短角情事》的和《南特的雅克》的发生地,无论是比利时的海边小渔村,还是诺瓦穆迪岛的大西洋美景,都在影片中为瓦尔达的讲述提供了微缩的舞台。女导演赤着脚走在海滩上,娓娓道来儿时的岁月,记忆里的游戏,兄弟姊妹的情感联系。那些珍贵的泛黄老照片被翻出来,零散的摆放在沙滩上,人生中重要的片段,仿佛孩子们随手扔下的玩具,被大人们小心的放回到相框里。

  都说人老了,越来越像孩子,瓦尔达镜头里的瓦尔达,第一眼居然是‘俏皮’。虽说她经常回忆起先走一步的老伴雅克·德米,却不曾在影片中留下多少悲观和孤独感。就像那部代表作的片名《幸福》一样,整部影片也给我一种无忧无虑的幸福感,尤其是看到她带着一群孩子们在海滩嬉戏,舞蹈,这种家庭的温暖画面超过了多余的言辞。采访中的阿涅斯总是如此睿智而乐观,聊电影,聊生活,聊艺术,总是能提出自己犀利而细致的解释。她特有的那种幽默感,有时闪现在旁白和比喻里,以更调皮的手法通过影像重现。居然会在童年的回忆镜头里出现暴露狂,我被她的这种毫不避讳的真诚再次逗乐了。

  这些由孩子们重新扮演的镜头,或许是真的,也或许只是一种想象,就像《幸福》里那无从证实的河边惊瞥一样。瓦尔达更多的是要建立一种叙述上的整体美感,无论是黑白的定格片段,还是彩色的场景重现,抑或是最普通的故人重访,这些镜头糅合起来,都能被她本人带着走,讲给我们听。如同一本淡色插绘的白日梦。当然,在她的梦境里,也并不只有美好的朦胧画,二战期间犹太孩子被搜捕的画面也如实地被叙述出来。如今的瓦尔达,热衷于更便利的‘发现工具’:DV。用它,可以更快捷的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事物,譬如《拾荒的男人和女人们》。

  在这部纪录片中,阿涅斯·瓦尔达运用了几种浅显但又有效的手法,让影片显得生动轻快。首先是镜子的大量运用,海滩上被她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镜子,即各自独立,又互相重叠,有时甚至故意给观众产生错觉,分不清哪一块才是真实的场景,哪一块又是静止的图片。这种错觉,一如人们对记忆的判断,都是琐碎的片段,看似完整的青春眼神,拿开来,就成了岁月消逝后的审视。构建舞台化的小场景,也是这部影片对‘海滩’地貌的再度挖掘。瓦尔达巧妙的把大海,河流,小舟作为背景和道具,让剧务人员装扮成古罗马士兵的打扮,逐一拉开渔网做成的幕布。这些简单的架设,仿佛预示着人生就是一场喜剧,我们即是演员又是导演,走不开这小小的舞台。沙滩既可以在海边,也可以在‘达格雷’小街的十字路口上。

  海报上的童趣,影片中时常出现,扑面而来一股对童真的赞颂。那猫儿和汽车的有趣画面,让这部散文诗般的纪录片更像是本‘儿童立体书’。在小孙子面前,阿涅斯老奶奶的头像也变成了卡通画,洒脱随意的望着远方的海岸线。岁月无法带走她的痕迹,真的凝固了,‘万岁’了。

  Luc,2009年2月8日于法国兰斯

  发表于《看电影》法国来信专栏,09年2月下

  《阿涅斯的海滩》观后感(七):想不出标题

  拣吃饭的空当,两天才看完。

  第三天早上,沐浴在阳光里看书的时候,想起阿涅斯和雅克。雅克临死前两人的合照。一张面对面站着,雅克的右手摸着阿涅斯的脸庞,阿涅斯依着雅克手的方向,抬眼看着他,顺从地像个小女孩;另一张在《南特的雅克》拍摄现场,阿涅斯坐在导演筒后,雅克在她身后,两人都看着现场,阿涅斯的一只手朝后远远地伸向雅克捧着的双手中。

  将雅克带走的是艾滋,除了雅克本人,大概没人知道这背后的故事。既然雅克保持沉默,阿涅斯也选择了沉默,不问缘由,只静静地陪他度过人生最后的日子,拍他风景般的白发、皱纹和脸上的斑点,拍他的童年传记。

  看到这些很动容,这个顶着蘑菇头、天马行空的老太太让我看到了爱的另一种方式,更为微妙的一种方式。

  当然,这也让我能够体会,事后,作为寡妇之一,在镜头前她为何沉默不语。

  《阿涅斯的海滩》观后感(八):你从海上来,就会有回去的岛

  题目是一年前在未名诗歌节上读到的,印象深刻。今天法语视听说课上做了关于这部电影的exposé,回来之后想想难得有一部片子这样反复咀嚼,是该写点儿什么。

  很少看记录片,不喜欢冗长的平铺直叙。但这部阿涅斯先给自己80岁的贺礼绝没有陷入记录片的cliché。开头在海滩上的布景一下子就把你吸引住,镜子、照片、海浪,和镜中充满人性的职员介绍。在观看的过程中,导演的无时无刻不在展现着自己的多重身份:摄影家、造型艺术家。充满浪漫色彩的小点子充斥着每个回忆的片段,你丝毫不会诧异这样一个返老还童的老太太引领了法国的新浪潮。

  这部自传性质的电影用她的话来说,其实是为别人所拍。为她生命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她至亲的家人、爱人,和与海滩有关联的陌生人。用一种无限的柔情讲述,不紧不慢,甚至很少出现过盛的感情。一切都是平平淡淡,即便提起已故的Jacques Demy,也蜻蜓点水般适可而止,哀愁从不泛滥。也许不停歇的海浪总是能及时冲淡悲喜吧。总之,回忆是件快乐的事情,一路夹带着的都是爱。

  “Souvent je m’arrête d’écrire. Le monde va mal et il me saute à la tête. Il y a, en cet instant même des catastrophes, des guerres, des séismes. Je suis assise au calme et j’imagine des situations. Des gens sans abri, des familles entières sur les routes. Je ne bouge pas et je pense aux miens. La famille c’est un concept un peu compact. On ne cesse de les regrouper mentalement, et de les imaginer comme un îlot de paix.”

  听写出的原文,很动容的一段。家人对于她来说就是平静的岛屿。不由又想到“海滩”的意象。海浪来了又去,阵阵袭来不曾停歇,带走泥沙,留下贝壳。带走生活中的旧人,又送来新者。但我们总能在沙滩上找到些残留,捡起来,哪怕已经破碎了,也还是记忆的一部分。阿涅斯就是在自己的海滩上不断朝花夕拾,并为自己的失而复得开心庆幸。多好呀不是么。

  回忆之外,阿涅斯也在传达着自己对于电影的理解。电影拍摄就是对支离破碎的重构,而她的重构真是“貌离神合”。冲破了时间轴线,能工巧匠般把所有碎片链接拼凑在一起,彼此贴合,温情地把你带入另一种生活。

  Qu’est-ce que c’est le cinéma? De la lumière qui arrive quelque part et qui est retenu par des images plus ou moins sombres, ou colorés.

  什么是电影?这个回答真漂亮。就是或明或暗停留下来的时光啊。于是还有更好的形式来回顾一生么。我想不出更精彩的了。

  《阿涅斯的海滩》观后感(九):回忆的可能与不可能

  这部行云流水般的影片高潮出现在将近结尾的部分。

  “一点主我,一点宾我,即使把它们全部倒出,我也没有多少发现。”

  全片的感情基调很明显,充满个人矛盾和冲突的回忆在影片中以冲突形式展开。回忆被置于当下之上,有时以前景,有时以画中画,有时以明显的重演进行,构成强烈的对比。例如导演刻意拍摄了几个重演回忆的镜头,其中有一个希腊老人的场景ng很多次,这无疑是在强调,处于当下的回忆,在建构过程中必然充满了矫饰,虚伪,做作,为了某个细微的动作吹毛求疵,从而达成个人的心理期待,注定是无可厚非的。

  “我想让电影结合两种时间,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

  于是影片依这条“回忆前景”,主观时间置于客观时间之上的主线顺流而下,用旁白的平铺直叙进行,时而出现变奏:直接插入导演先前的作品;选取带有摄像机采访的画面;历史片段;或是直接标准思乡程序——旧地重访。同时讨论的主题仍然不变:在如此充满主观筛选色彩,置于当下的在场状态又如此强烈之时,碎片式的回忆能否达成?除此之外又不免自然引申出另一问题,虽然没有在影片中直接出现,但是很自然就能想到:“在我回顾我的人生之后,得到了什么发现?”

  导演似乎并不急于回答这两个问题,而是耐心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意识流”,今晚在场的一位观众提到意识流。没错,阿涅丝的海滩的确是意识流的,集中的体现就在于公司在马路的海滩上办公。这种具有比较明显因果联系的隐喻在电影中最为合适,不做作,真诚之外也帮助了感情表达而不是阻塞。而基于探讨“回忆”这一主题,意识流更为切合地表达了回忆中人的心理状态。“我将所有面对海滩的人叫做尤利西斯”,海滩就是导演认为人生的全部历时所在。

  再次回到临近尾声,我们被告知答案,真切的回忆不可能达成:这源自自我历时的断裂,处于当下的我时时刻刻在与过去绝断着;还源自主我( I )和宾我( Me )的分离,叙事视角的断裂。给出的两个例子是:“我”总是觉得遗忘了什么,或是觉得事情进展显得突兀。

  对于第二个问题,回答就显得更加精彩。答案没有在结尾给出,而是结尾稍前一些的位置。这让我想起昆德拉对待小说相同的弱化手法,结论不是结局,生活还要照常进行下去。

  首先是染发掉色,露出大部分白发的导演替代了此前全部染成红发的导演出现在镜头前,预示画中画回忆过程的完结;之后,家庭,恋人,人格化的电影依次登场。在此回答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答案或提示出现,仅是对态度和感情的简要描述。在110分钟的影片中,人生的复杂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无法准确地回忆,更无法准确地在回忆后归纳和简化自己的人生体验。但在属于我们自己那片海滩上总有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如果我们乐于观察人生,乐于活下去。

  《阿涅斯的海滩》观后感(十):阿涅丝的海滩

  下面要写的,我一点儿信心都没有,但是还是决定要记录一下。

  《阿涅丝的海滩》是 瓦尔达 在80岁时,用 DV 拍摄的回顾自己一生的纪录片。瓦尔达这个名字在看这片子之前,我未曾放在记忆里。瓦尔达,法国女导演,有“新浪潮祖母”的美誉。以摄影起家,曾当过摄影记者。1954年开始当导演,50年代曾来中国拍摄短片。丈夫系著名导演雅克·德米,全家人都从事电影业。擅长用静态手法表现人的孤独与人生的残酷的作品,有时则是以一种实验的倾向,在叙述上进行一系列同时具有柔和、潇洒、却又大胆等特质的探索。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女权主义思想。代表作有《南特的雅各》、《我和拾穗者》等。新作为2008年的纪录片《爱格尼斯的海滩》。关于新浪潮,当然心里也根本没概念,不过这样一个题材却是大大吸引了我。

  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小老太太走在街上,不认识她的人大抵会完全把她完全忽略掉。但就是她,用110分钟的时间,用平和,和善,又有些琐碎的路子,给我们展现了她那其实极其辉煌的一生,让我们爱上这个小老太太。片头,她为了这个纪录片做着准备,在海滩上摆上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镜子,这样反应出的就会是虚实相接的景象,而你似乎都分不出来何实何虚。

  她开始倒着走路,在那篇海滩上,在曾经居住的小镇上,在她所经过的地方。带领着我们,也为了自己去回顾她的童年,她所到过的地方,她的丈夫,她的孩子,她的朋友,她拍过的电影。一生的时间似乎太长,要包含这么多的东西似乎太多。但是,我所看到的,却是很平和的连接。比利时、塞特、洛杉矶威尼斯海滩、南法诺穆提岛及巴黎的海滩或河畔。在她的故乡、在她的电影作品拍摄场地、她与丈夫生活过的地方,她的生活,工作,电影一个一个的再现,她与她丈夫的电影片段、她的摄影作品。

  在最后的那个片断中,那个用胶片做成的房子里面,她坐在胶筒上,泰然自若又似乎洞悉一切的告诉我们,在这里,我感觉自己生活在电影中。

  多么可爱的老太太呀,太佩服她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周遭的一切琐碎,发现他们的美丽,他们的意义。这似乎就像是她的一部片子 拾荒者。 有些东西在多数人的眼里实在是不值一提的。但在另外一些人的眼睛里,镜头里,却能给出魅力和无限的感召。

  我还想叫她其貌不扬的小老太太,也许就因为身上的这种平和,给予她耐心,但是她也古灵精怪,时而脸上显出坏坏的笑。这样的电影,有着搞怪,卡通,科幻,有现实也有超现实,有深情的描述也有实实在在的讲述。

  最后,友人们送给了她 80 把扫帚(扫帚和年岁同音),她如此享受。不可否认,这个与电影朝夕相伴的老太太真的已经 80 岁了。但是,你看到了吗?她的思想,她的创意,她的笑容,她享受生日祝福的时刻却完全是个小姑娘。

  .S. 我不知道 新浪潮,也没看过瓦尔达的其他电影,也不会特别去看。但是,我会记住这样一个小老太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