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椿三十郎》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椿三十郎》观后感10篇

2018-08-21 03:4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椿三十郎》观后感10篇

  《椿三十郎》是一部由森田芳光执导,织田裕二 / 丰川悦司 / 松山研一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历史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椿三十郎》观后感(一):山茶花飘过的血雨腥风

  黑泽明的《椿三十郎》是他的如同《七武士》、《罗生门》一样经典,要想翻拍经典,还能拍出好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眼下的这部《椿三十郎》基本上做到了。而且织田裕二也塑造出了不同以往的武士,将日本武士道的精髓不经意之间挥洒了出来。

  坐下来看这部片子,能够在幽默紧张中,看尽一个曲折动人故事,还有一干形象鲜明人物,其实是一个相当不错观影经历

  说道武士道,写的很好的一本书是《菊与刀》,基本上将古典的武士道的精神描摹了出来。而在电影上,就近些年来看,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是非深刻的几部,包括《黄昏清兵卫》、《隐剑鬼爪》、《武士的一分》三部。其他,阿汤哥的那部《最后的武士》也有很不错的表现。而且这几部片子都集中于描写明治天皇前后百年间的故事。其实,《七武士》也是集中于这一时段的故事。在这一时期,日本的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武士的地位饱受挑战,一些有个性的武士已经无法觅得一份好的差事开始流浪于社会之间。就像《椿三十郎》里的这位三十郎,还有大名鼎鼎的座头市,以及黑泽明镜头下的七武士,类似的还有山田洋次镜头的武士们。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身上具有真正的传统武士的精神,但上层的藩镇与大名阶层腐败已经使得这些正直的人无法容身。于是只能为了一口饭而奔波,而到了道义抉择上,则就挺身而出,然后奋不顾身进行杀敌,搅动已经濒临灭亡的藩镇与大名们。

  椿三十郎就是一个拥有如上武士道精神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个真正的武士,他其实并没有名字,所谓的椿三十郎,不过是他面对着山茶花(日本称椿树)临时想出的一个名字而已。因为他自己三十几岁,所以加上眼前的椿树,就拼成了一个椿三十郎。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其实他所代表的就是那种身怀绝技又无可寄身的流浪武士,在他们的精神层面,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已经深入骨髓。为了公正正义,奋不顾身,而且不计报酬,只为打抱不平

  本来,在一个藩镇之中,三位图谋不轨的藩主打算合谋害死另外一个不肯与之合作的藩主。本来计划准确,并大部分已经实现,但在一个破庙里意外闯入的一个流浪武士却破坏了一切。他不仅救了9个敌对方年轻武士,而且带领着他们,杀将回来,用一己之力,将整个局面扳倒。纵使对方拥有大批的兵丁,还有武功高强帮手,都一一败在这个意外闯入的武士手中。他就是一个自称为椿三十郎的人。

  其实,这个故事与北野武的那个很好看的《座头市》有一丝像似,都是一个突然到来的武士搅黄了所有的事。这样的故事与中国的故事相比,有一些不太一样。中国的故事,基本上,在貌似完美设计中,出现一块短板,然后整个局势就由这么一个短板处迸裂。一般来讲,就是灭门案中遗留了一个小盆友,然后这个小盆友练就了一身武艺,再杀回来。或者在整个设计中,没有用好某一个人,而此人的反转或者逃遁,结果使得整个计划毁于一旦。在中国的故事里,总是暂时强盛的一方留下了破绽,结果最后需要为这个破绽进行买单。而日本的故事里,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套路,但总是人算不如天算。最后的失败在于天命难违。而中国的故事里则多少是咎由自取。这两种不同,从我个人的不多的观影中,能体察一二,至于是否准确,还需看更多的影片才行。暂时放在这里,作为靶子吧。

  《椿三十郎》观后感(二):献给黑泽的仪式

  森田芳光翻拍的《椿三十郎》太有意思了。

  有意思地方在于这是对原作的逐字逐句的remake,从场景道具制作,每个场面的调度,每个镜头的构图,乃至采用的音乐和音乐响起的时间一句话,所有的一切,几乎完全与原作一样。

  就我有限的观影经验来说,如此忠实的复制,生平仅见。

  森田芳光对黑泽明的敬意令我感动,他对一切细节的精密追求令我感动,而更令我感动的是他对自己的ego的抑制——没有修正主义,没有“后现代”的噱头,没有无谓无聊的所谓“创新”...从中可以看到一个电影人的热爱操守

  作为一次电影的实践、一项献给黑泽天王的仪式,森田芳光的《椿三十郎》圆满完成使命

  当然,作为艺术品而言,新版不如旧版。

  最大的失败在于casting,织田裕二的表演被某人评为“日本版济公”:滑稽落拓有了,凌厉锋芒阙如。丰川悦司稍好一些,但阴恻有之,狠辣仍不足总体来说,这版的主角比原作“软”多了。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到哪里再去找一个三船敏郎、一个仲代达矢?

  拿椿三十郎为了救年轻武士而大开杀戒那场来说,三船版是一气呵成肢体动作迅疾凌厉,力道十足,而织田版则让人感觉明显是由分离的片段合成的,连贯性、速度、力道乃至视觉冲击力都远逊原作;而斩杀完成后,三船是气喘吁吁,但仍然威风不减,织田则是满脸汗珠、面如土色,这一方面当然是由于三船那无以伦比的身体天赋,另一方面大概反映导演暴力理解微妙差异

  这种差异在片尾的决斗更加明显。

  决斗的设计与原作不同,这是唯一一处真正创新的地方,但也因为创新而远逊原作。

  大概是因为最后的那一记“穿心剑”在影史上过于有名,因此森田不愿重复?也可能是因为全片一直严格忠实原作,森田想最后给观众一个意外?

  《椿三十郎》观后感(三):复古还是滑稽?

  居然是在中央台的周日下午档看到日本片,只是好奇这是一部什么片子才看下去。开场很阴暗,很像传统的日本剧,没有背景讲述,没有人物介绍,上来就是一堆孩子遇到一个浪人,并不知道浪人为何要帮助孩子们,只能理解为侠士精神,ps我瞬间想到的是剑心。

  丰川悦司和织田裕二的脸同时出现后,我才感觉到这片估计能有点看头,不是简简单单的武士故事,人物的表演以一种不可思议舞台剧风格展开,比如逃难的老太太一直卖萌撒娇说走不动,或者眼睛大大小姐刚离虎口就开始yy和堂哥私会缠绵,更不用说天真的武士小朋友们挤眉弄眼相信敌人会帮助自己,too young 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这些令人汗颜的桥段看得我又囧又想笑。

  很少看传统的日本武士电影,这部很有后现代风格的倒是值得看看,完治同学,我终于承认你很帅~

  《椿三十郎》观后感(四):日本电影《椿三十郎》

  偶然被《椿三十郎》吸引了视线,一口气看完,意犹未尽,尤其是通篇不断穿插的类喜剧情节(夸张的人物表情、不合时宜的言语悖逆常情甚至做作的戏场等等),叫人忍俊不禁可敬的是这种滑稽搞笑的设计非常高雅并蕴含生活哲理美好情怀油然而生~。同时,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我们的喜剧舞台是何等的低级趣味,那些个大红大紫的大腕明星们,不是自己作践弄呆,就是拿荤段子调情,更有拿残疾人寡妇逗乐……趣味堕落已无以复加

  《椿三十郎》情节比较简单,事关故事发展主线也缺乏严密逻辑,能让读者看到满意结局原因是:在关键节段常常“天随人愿”(好人足智多谋坏人愚不可及)。如此“幼稚”的电影却能够在当年的日本登上325块大银幕,成了那个年代上映规模最大的古装电影?而日本是个崇尚秩序和逻辑的民族,其文艺作品中的推理小说曾经独树一帜。那原因是什么呢?我想这是时代所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崇尚侠客的年代,还记得 阿兰 德龙这个把全国女性观众迷得一塌糊涂的法国小生吗?还有 童自荣的配音:华丽如锦缎、明亮钻石的音色,哈哈~ 那是个盛产侠士的经典时代。我们不也有:王继光、李向阳、董存瑞、邱少云……

  兴之所至,也自然会读读豆瓣上的《椿三十郎剧情简介》,其将侠士椿三十郎的身份读作武士,比较荒唐。在电影最后,城代家老的一句话明确点出了故事的背景是幕府时期,当时日本是封建军政,武士是为贵族,是统治者(其它皆为平民),其装束有定制,包括发型(不允许散发),尤其是必定腰佩双刀,且有名有姓。而平民是不得越僭的,不得有姓名(只是有诨名)(日本是个“不可思议的民族”他们的天皇也是无名无姓,至今如此),不得骑马,更不得佩双刀。而椿三十郎只有一刀,亦无“肋差”,散发,也无名无姓,故充其量是为一浪人,而非武士。看官可以细细品味椿三十郎被众人问起尊姓大名时的情景:他当时的尴尬和滑稽表情,急中生智……,其实那样剧情安排并不是导演随意发挥,而是日本历史上的真实:戊辰战争使明治天皇推翻了幕府军政,为了征兵、征税、制作户籍等的需要颁布了《平民苗字容许令》,平民才开始起姓起名,这么多平民一时如何起呢?就是那电影里的方法,在国人看来不可思议!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