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9-03 03:13:08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精选10篇

  《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由姜文执导,房祖名 / 周韵 / 姜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一):太阳依然升起——记一部伟大的电影

  周韵是房祖名的母亲,从海边来,最后到了丈夫家乡。她是个疯子,每天上树,下地挖石头

  姜文是个军人,枪法很准,在新疆当过兵。在那时就和黄秋生是同事,他在那里娶了孔维,

  那一天,周韵和孔维同路骑着骆驼走在路上,周韵是去接收丈夫遗物的,孔维是去和信中人结婚的,孔维是南洋人,会粤语,黄秋生骂“丢你老母嗨”,他是南洋人,信中人该是他,但是在尽头等待孔维的,是枪法很好的姜文。

  周韵很绝望,所以一路上一句话也没有说,在尽头和非尽头两块路标选择中,其实她也没得选,阿辽莎留给她的遗物中,有三根女人辫子,有金黄的,有黑色的,有棕色的,只有其中一条才真正是属于周韵的。

  周韵从此刻开始发疯。“我一下就知道,这三枪,根本打不中你”。在房祖名出世的那一刻,周韵在火车顶上冲着太阳喊:“阿辽莎,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啦,他一笑天就亮啦”。

  周韵来到了丈夫的家乡,她会用海边的方言(也许是台州话)念叨着黄鹤一去不复返,会天天上树,她在等那个心中或死或没死的丈夫回来。

  有那么一天,她爬在树上开始激动地对着远方高喊:“阿辽莎,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来啦,他一笑天就亮啦”。她的儿子房祖名茫然地望着母亲呼喊方向,却没看到任何人。

  回到了家,母亲突然像是到了正常模样:我再也不会打你耳光了。房祖名欣喜地想和母亲多聊会天,母亲却对他提到你今天好像要去接什么人,去,快去接。我今天哪儿也不去了。

  姜文下放的路上对着孔维说,很陌生啊。在半年前,他对同为学校老师的黄秋生也说过一样的话。也许是最熟悉环境人才会觉得陌生。

  周韵生前除了爬树还有一个爱好,挖石头。她坚忍不拔地把挖出来的石头垒成了一个房子,在山坳里面,没人打扰。里面摆着一块美丽天鹅绒。

  姜文在带着孩子在山上打猎的时候突然走进了这个地方,当晚上他点着打火机再次拜访了这个地方,随后回到了那幢属于自己的石头房子,在那里,他看到了房祖名和自己的老婆搞到了一起。为了一块天鹅绒,姜文回到了北京,崔健告诉他,你结婚二十多年,两地分居,还离了婚,在外面搞了乱七八糟事情,是他自己的错。

  房祖名拿着那张缺了头像照片给两个男人看,特写里写着北京,大北摄影

  黄秋生是个命犯桃花的人,陈冲向他挑逗,搓面的护士向他挑逗,他不敢。这是一个时代,属于姜文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生产队长,工分,下放,流氓检讨信是一个象征。黄秋生喟然长叹:抓流氓这三个字,绝对不是我前面的那个人喊的。在一片欢声笑语之后,黄秋生用着那根枪带吊死在了学校里面。组织宽容他,名声,却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也许那一天,他想到了周旋,想到了人言可畏,于是把自己的头颈挂在了母亲的礼物上,尽管尸体下面,是一帮爱慕他的女人们

  火凤凰导演让房祖名的生和死是差不多同时发生,那块从姜文的帐篷里燃火升起的帐篷布,像一只涅盘的火凤凰,像个希望,从姜文的身上发生,和他打的抢一样准,它追赶着火车,当它飘过周韵那节车厢的一瞬间,周韵看到了迷离感受到了生命惊喜,房祖名诞生了,于是她会在花团锦簇的地方抱起房祖名,冲着跃动的太阳一遍又一遍地高呼:“阿辽莎,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来啦……”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二):没梦,只能醒着看《太阳》了

  本来想等到《太阳》在巴黎上映的时候正正经经的上电影院看,可是看到豆瓣上如此这般激烈讨论特别是禁不住一些极富娱乐性的猜想之挑逗:比如黄秋生之所以死了是因为和姜文还有陈冲一块儿玩3P,被发现羞愧难当愤而自杀──看到这儿我嘴里含的一口水一下没绷住全喷在电脑屏幕上。倒不是这个说法有什么错(也许有道理呢?),只是脑子里刹那间闪过了以前看过的黄秋生在各种三级片里的火爆场面──那时候没看出他这么害羞啊……

  于是实在是忍不住了,大逆不道的在电驴上下了《太阳》看。

  关于这片子内容,诸如倒底谁是谁爸,谁娶了谁,谁是怎么死的,谁倒底是不是毛派,已经讨论的吐沫横飞了,我就不插嘴了,说点儿关于电影本身的东西直观的感受吧。

  1. 我最初听见的关于电影和“梦”的这个联系,应该从是好莱坞那儿来的。都说好莱坞是造“梦”工厂,我小时候也有这个感觉,看美国电影,《罗马假日》之类的,在电影院里被吸引的目不转睛,出来以后,长舒一口气,宛如做了一场春秋大梦。这里面我觉得有个挺重要的感觉就是在电影院里,我是没空想我是不是在做梦的,也没想着这电影正在给我催眠让我做梦呢,这个关于梦的感受是出了电影院以后仿若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其实人本身也是一样,谁睡觉的时候老想着自己是在做梦呢,大部分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梦里,我称之为“梦的暂时真实性”,醒来以后才知道原来是梦一场。

  姜文老师反复强调这个片子就是一场梦,但我看电影的时候却得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感觉:我根本就没睡着,一直醒着呢,我和一个人呆在一块儿说话,这人其实也没睡也很清醒,他正絮絮叨叨神神乎呼给我讲一个他刚才做的梦呢。你能说他讲的这个梦不精彩,不离奇,不美妙么?也许不能。但问题是在这个状态下,我怎么也不可能得到梦幻真切感受,因为我自始至终都醒着呢,怎么做这个梦啊。

  要说姜文老师这片子有什么明显缺陷的话,恐怕这算是一条了。他打一上来就没让观众睡着,大白天的,吵吵嚷嚷的,人多嘴杂,我们困不起来。他可能试图给我们催眠来着,但无奈老人家自己就亮的像太阳一样,太耀眼了,把我们照的一点儿困意没有。没办法,面对我们这些失眠者,他只好用嘴说他这个梦了,加上手势比比画画,我们听了个五迷三道,知道了个大概,然后拼命翻《梦的解析》想知道答案。真切感受呢,说不出来了。回想起真实生活里,早上上班上学某人给你讲他或她昨天晚上梦见什么了,你认真对待过么,我反正没有,大部分都一笑了之而已。

  2. 然后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没“睡着”,没能自己做上这个梦呢?原因很多,我觉得特重要的是姜文老师是以怎么样的方式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给“做梦者”的,这里面大有文章

  举个明显的例子,为什么会有人留下了“黄秋生之所以死了是因为和姜文还有陈冲一块儿玩3P,被发现羞愧难当愤而自杀”的印象呢?我仔细看过这段以后,发现问题出在黄秋生,姜文老师和陈冲同志冲进房间爆发出的一连串开怀”也可以被理解为“春心荡漾”的笑声上。在下一个镜头出来之前,我也觉得这个笑声相当的别扭。但一旦看见下面紧接着的黄秋生同志手插兜吊在大门上的镜头,我就豁然开朗了:原来姜文老师让这个笑声如此强烈荡漾许久,实际上是为了给下一个镜头一个强烈的反差事实上是,陈冲的笑声一直延续到下一个镜头的结束直到黑屏第三个故事开始为止,制造了一个很诡异对比效果

  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尝试拍片子的时候,作为生手最陌生害怕的就是镜头和镜头之间是如何连接的,会不会接不上?于是就千方百计的想出各种手段各种效果把两个也许没逻辑关系的镜头连起来。最终这个目的达到了,但反回去看片子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种不计后果手法有很大的副作用:它会伤害到镜头本身的画面内容与负载含义。就比如《太阳》里的这个镜头,简单说来,上一个镜头的声音效果在很直接的为下一个镜头服务。它产生的副作用也特别明显:大家都认为他们仨躲在屋里3P呢。这个手法在美学上有个学名,叫做“匠气十足”。

  有人问了,“匠气”有什么不好?答案是如果一个片子里通篇都是这样的“匠气”的话,您在被这些小聪明激动的同时,也会留下无数个迷惑不解,无数的别扭不顺(就像黄秋生玩3P这样无法顺畅接受的印象),正是这些东西像小蚂蚁一样不断的啃咬观众的潜意识,让他们没法入睡,最终不得不翻身从床上坐起来,洗把凉水脸开始琢磨:这他妈究竟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本该是完整顺畅流淌的梦,被咬成了无数的碎块,而要靠一个大脑清醒的人在半途中用理智把他们像拼图一样拼起来,在某些人看来这个过程也许也充满了乐趣挑战和娱乐性,也让他们乐此不疲,但归根结底,这还能算是个梦么?

  电影实际上是个最感性,最具潜意识的东西,如何保证这个感性的强烈震撼有力同时又完整顺畅和谐,使之成为一个平衡整体,是电影最大的难度,也是考验一个导演水平的真正标尺。遗憾的是,当我在看《太阳》的时候,这样的小蚂蚁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比如周韵那种神出鬼没出现方式,比如没完没了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瞎跑的房祖名,比如穿着白大褂扭捏做态的陈冲,比如孔维扔到天上的那个盆──又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镜头只为了连着下边的射击镜头,等等等等),几乎数不过来,就是他们啃的我在一部电影前“失眠”了。

  3. 需要强调的是,如何区分“匠气”和“高超技巧”是个无解的难题,它实际上还根据每个不同影片,不同的主题变化着,最终答案就是在观众身上。观众的感受如何是最终的裁判掌握“技巧”而没有横生“匠气”,不但需要导演有特别好的平衡感,同时更要求他对一部影片的核心清晰认识和极其真诚态度。这个就开始接触到《太阳》的真正问题了。

  《太阳》的核心真正是什么?换句话说,主导这个电影的,最初想要拍摄电影的的动机是什么?(别跟我说是为了造一个迷人的梦,电影诞生以来全世界起码有一半的片子是本着这个目的拍出来的)。这个动机完整么?它有说服力么?或者是这个问题问的更尖锐一点,姜文老师你完全相信你要传达给观众的由这个动机传达出的情感力量么?它在观众那里有强有力心理与感性上的依托么?还只是一个狂热的个人印象而激发出的冲动,最终期望依靠穿戴漂亮化妆妖艳外表而掩盖一个一个苍白空洞躯壳

  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但是我相信每一个看过这个电影的观众都在潜意识里都有自己正确判断

  我所知道的是,沙滩肯定是盖不稳宫殿的。为了防止它倒塌,盖楼的人不得不给它做各种各样的额外设计,加固,混凝土浇筑等等,最终这个建筑物就变的面目全非,和原来的初始设计差的十万八千里。落实到电影上,一个导演在这种情况下丧失的就是判断力和取舍能力,因为他的目的改变了──他不是要按着图纸盖他的楼,而是千方百计的要防止它别太快垮掉,这样选择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当然会完全不一样。于是什么完美而不计功用的摄影和画面,美妙动听音乐,打乱结构掐头去尾的叙事,夸张而过度的演员表演以及我上面所讲的,只是为了展现各种雕虫小技技巧的手段全都上来了。这一切凑成了一锅杂烩汤,它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体力承受能力不行的我们一闻到汤味就被迅速趴下,而没法伸舌头去尝出它其实淡而无味可怕

  电影其实是一个一环扣一环特别紧凑无法分开的东西:一个虚弱苍白的核心基础必然导致那些花里胡哨“匠气十足”的小蚂蚁出现,而这些小蚂蚁肯定会爬到观众身上咬到他们钻心痒,最终让他们做不成梦只能醒过来,一脸迷惑的听别人神乎其神的侃“梦”而已。

  4. 最后,关于这个“梦”的比喻还没完。我想大白天要睡着肯定是很困难的,特别是还有一个像姜文老师这样的大太阳在近距离强度照射着,此种情况下按着脑袋恐怕也睡不着。其实,让我们睡着的最好办法就是您给我们设计好一间舒服的房间,来张软床,把灯关了,窗帘拉上,太阳呢您不用无时无刻的一直挂在那儿显示自己强有力的男性存在(用一女孩经典的话说:“拍电影不能总靠荷尔蒙利比多啊”),时间长了您也怪累的,您其实可以短暂的下山藏起来歇会儿(其实您还存在只不过隐身了么,我们还在您的掌控之下跑不了的)。天一黑,光线一暗,我们肯定不多一会儿就自然而然不知不觉的进入温柔乡开始做梦了。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三):讲讲我比较喜欢的一些片断

  开头的片断,洗脚。

  之后一段很遗憾,需要一定耐心往下看。

  树上的疯子,她母亲念的话,我都没听清楚,但是觉得好。

  疯母亲手里握的是。。。锄头?让我想到镰刀,想到死神

  孩子仰泳,幻觉中锄头划过水面,这个好。

  下个故事有很明显的性暗示,特别是女医生表白的那段,其实还不错

  两个男的一个女的走进一个门,锁口的摇晃伴随着屋子里传来的笑声,之后黄秋生演的那个人吊死在天桥上。(其实这样的死让我很费解)但这段我觉得不错。

  他说你老婆的肚子不像天鹅绒,一抢。这个不错。

  两个骑白骆驼的女人在“尽头”和“非尽头”分开,去尽头的人要在今天结婚。在山坡顶上立着手掌形状,写着“尽头”,两个在那里相遇。不错。

  苏联妇女在说阿流沙,中国男的在翻译,音乐响起,不错。

  他们结婚,火车开过,一个女人是新粮,一个女人在火车上要生孩子。

  火焰顺着火车产生的风向帐篷蔓延,燃烧的帐篷飞起来,越过庆祝结婚的人群,也从火车窗口照亮了疯母亲的背影,在这一迷离的时候,疯母亲发现自己的肚子瘪了,孩子从火车地上的洞掉了下去。。。

  我更喜欢两个女人骑在白骆驼上之后的全部内容。而之前的我觉得一般。

  (我曾以ihr.8888发表的评论,后注销了这个id,所以重新发)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四):每一日,单纯而认真地迎接太阳升起

  期待了很久的片子,让人欣喜的片子。据说单纯的人会看得比较懂,或者自以为懂了些。“你不是什么都懂的”或许,有些问题并不是你死死抓着不放才会得到答案,也或许有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在时间流逝中慢慢生长出来了。

  两个女人,两个男人。爱与生命的纠缠。有些人注定是为情所活的,爱情对他们来说像水,像饭,是生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剧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感情淋漓尽致的,蓬勃汹涌的,义无反顾的。无论是疯妈的疯狂,林大夫的风情,莫名其妙地表白的女人,还有黄秋生饰演的老师的洒脱的死亡姿态,还有路的尽头两个人简单而坚定的诺言。一切一切都在打动和鼓励着脆弱而渴望爱的心灵。也许他们在别人的眼中活得不现实,也许他们在等待和回忆中苍老了自己,但,没有人可以定义他们生命为“不幸福”。幸福,实在是一种主观而个人的感受。

  每一日,单纯而认真地迎接太阳升起。然后信心满满地对远方的你说早安。只是想安安静静的在这里,等着你来寻。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五):希望与绝望的轮回,就像太阳一样生生不息

  唐老师不是李不空,李不空就是石头密室房里的黑白照片里长得像小队长的那个人,因为小队长之前没有去过外地,所以也不会有机会照相。而唐老师的经历也已经在剧情中解释清楚了,他来自南洋、不是军人、没有生育能力,而且回乡的“李叔”并不认识他。

  梁老师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剧情并没有交代他跟唐老师以及唐老师的老婆有三角关系,这不是他自杀的原因。他的自杀主要是因为他发现他被他的老朋友(唐老师)和唐老师的姘头反复地出卖和利用,在压抑的时代里失去了对人性的希望。

  小队长被唐老师杀了,死因跟死亡的方式都跟他的父亲如出一辙,这也算是对李不空之死的一个确证。

  这个电影大概讲的,就是人加之给别人的不幸,但在最初的时候,都好像未来充满了希望似的。这应该就是为什么要把最初的故事,安排在最后一节的原因吧——命运早已注定,所有的人都在场。而希望与绝望的轮回,就像太阳一样生生不息。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六):我见过爱情(理想)最美的样子,也见过它怎样死亡

  这部电影最简单的看法,应该是理想主义和爱情的生长和死亡

  我见过爱情怎样生长,也见过它怎样死亡....

  貌似这是邦乔维某首歌里的一句歌词,用来概括《太阳照常升起》也是挺合适的。

  一部好的电影通常经得起多个角度的诠释和演绎,我这里是比较简单和通俗的看法:

  年代,肯定是特意安排的,一个比较新的国家才会如此充满激情.....尤其是(此处省略1万字)

  片子里有两代人:

  .....头一代人,怀抱满腹理想和青春激情从中国西南小村、从海外的南洋远赴【建设新中国的各个战场】,片子里碰巧是差不多同一个地方:中苏边境某处~

  既然青春激情,肯定会有爱情故事,西南小村来的李不空在边境上挂了,他死之时最初的理想有没有破灭不知道,但是显然已经背叛了爱情,他不但留下了遗腹子,还留下三条颜色各异的麻花辫.....

  从南洋归来的姜文和黄秋生在青春岁月消逝的多年后从边境返回,一起在某城学校任教(忘记是什么地方了,其实在哪里都一样)早年为了女友可以跳桥的姜文这时候天天在和护士陈冲调情并偷情(戈壁滩上娶的老婆并不知道在何处?)在戈壁婚礼时风流倜傥能边跳舞边拍女人屁股的黄秋生依然独身,而且成了学校大厨,也就弹弹吉他唱唱《梭罗河》的时候依旧能有点当年意气风发的样子,成为一众世俗丑女心目中的仅供yy的老白马王子。

  一场闹哄哄的露天电影摸屁股事件之后,姜文和护士陈冲的偷情事实暴露在黄秋生眼中,而后黄秋生衣冠楚楚的悬梁而尽,这里说不清是洁身自好,保留最后一点理想主义的黄秋生本人真死了,还是只是黄秋生的最后一点白衣飘飘的理想主义死了,那个不可能的悬梁状态也许是在说真像是后者吧~

  然后,犯事的姜文被下放到李不空出生的小村,早年追随他一起去戈壁滩的老婆这次又陪着他一起来了,而他们在这里碰到了李不空十七岁的遗腹子,同时随着他的到来,此前片中那个癫狂抱着自己的理想、爱情、同时又充满怀疑主义、甚至刻意把现实存在打得粉碎去造一个莫名巢穴的李不空的遗孀(有人觉得她像谁嘛?呃~念诗的腔调、对教育的态度......)消失了,归于平静。而逃避现实的姜文开始每天在山上带领一群小毛孩巡山打猎夜不归宿,沉浸挥洒自己最后一点不甘熄灭的精力。

  第二代人,是李不空的遗腹子小队长,他对于上一代的事情一无所知,而他那激进到癫狂的母亲,不让他学习文化,也并没有教他理想、敬畏这些东西,所以一言不合,小队长就和姜文那被冷落的妻子勾搭上了,而且在自己母亲构筑的秘密巢穴幽会,直到被姜文发现。

  面对被姜文的问责,小队长总算还有一点好奇,他想知道被姜文赞美过、被姜文妻子引以为傲的“天鹅绒”是什么。

  O,这里的隐喻再明显不过了......这也激起了姜文最后一点希望的火花,于是他去寻觅这下一代人从来没见过的美丽的“天鹅绒”,想让小队长见识一下,并在寻觅的过程中反思了自己,原谅了妻子的出轨。

  回小村的时候他没有带回什么天鹅绒而是给被自己冷落已久的妻子带回了一面镜子,从镜子里看到自己容颜的妻子也终于露出了笑容。

  但是小队长自己也出发去寻找,并找到了天鹅绒。

  这个无知又毫无敬畏之心的年轻人,对原本已经准备不再追究并已擦身走过的姜文说出了他眼中的真像:你老婆的肚子并不像天鹅绒【你当年热爱的美好并不是你说的那个样子】

  一声枪响,故事结束。

  此时镜头回到了十七年前姜文和妻子的戈壁营地婚礼,激情狂欢之夜,营地婚礼的帐篷着火,被经过的列车带走;这同时也是小队长出生之夜,刚刚从边境合作处领回李不空遗物、失魂落魄返乡的遗孀在列车上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将小队长安然无恙的生产在铁轨上,而列车疾驰狂奔而过的轨道竟然依然繁华似锦,此时太阳正在冉冉升起,似乎在预示着最喜大普奔美好年代的开始.....

  【第一次看,我曾以为是姜文自杀了!!】

  【后来想了想,还是姜文毙了小队长比较好....】

  这样,再次升起的太阳才是姜文的太阳,那个曾经为了爱情可以一言不合就跳大桥、为了理想拉上挚友远渡重洋去边境戈壁的姜文的太阳。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七):人生无常又如常

  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小队长还不是小队长的时候和他的单亲妈妈生活在一个小山村里,小队长的妈妈有一些特立独行但是理智仍然是正常的可是当她做了一个梦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在影片开始的时候,有一段很长的对小队长妈妈的双脚的特写。导演这样的安排是有用意的,后来通过小队长与他妈妈之间的对话可以知道他妈妈从来是不穿鞋的。妈妈的光脚可以说是象征着她多年来一个人生活没有爱情,没有归宿。鞋子就是意指她一直向往的爱情和归宿。所以当鞋子被鸟叼走之后,小队长的妈妈就疯了,就好像你在寻找自己被拐卖的小孩,找到的第二天孩子却车祸去世了。无法接受现实的小队长的妈妈加上多年来内心的孤寂和悲伤失去了理智。那个石头搭的房子个人认为应该是小队长的妈妈想弥补自己没有婚房的遗憾以及对小队长的爱。最后小队长的妈妈找回了理智,同时也参透了人生,选择了离去。

  第二个故事是梁老师因为摸屁股逃跑到唐老师的房间然后躲到窗台下面的时候同时发现了林医生,林医生为了不让奸情暴露就怂恿梁老师跳下去,结果梁老师摔断了腿。林医生为了把让梁老师把罪名坐实同时也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同意通过摸屁股的方式抓犯人,最后却还是没能栽赃成梁老师,于是林医生又跑到梁老师的病房去卖弄风情谎称自己喜欢梁老师希望借此梁老师不要揭发她和唐老师的私情同时也想打着和梁老师也发展一段的一石二鸟的小心思。虽然最后梁老师拒绝了他,但是不难看出林医生作为女性形象映射了当时妇女的性生活无法得到满足,也借此批判了当时谈性色变的社会。后来唐老师来劝梁老师与其被动的等待调查还不如主动承认错误。这里可以联系第一个故事的时候唐老师的婚礼上可以看到梁老师趁机摸了很多女性的屁股。由此可以推断,唐老师也是知道梁老师有这个癖好的,而梁老师自己也知道唐老师知道他的癖好,所以他才会这么轻易的就去承担错误,出人意料的是最后抓到了真正的犯人,梁老师却以为是因为唐老师让他承认错误的原因,为了感谢唐老师他自己主动提到说会帮唐老师和林医生保密。最后梁老师却被杀了。我个人认为是唐老师林医生动的手。因为梁老师吊死用的那个带子是他之前跟唐老师说他母亲送给他的他很喜欢甚至都不愿意送给唐老师。试问如果一个人很珍惜一样东西怎么会用拿这样东西来自杀呢?而且第二个疑点就是唐老师听到梁老师说会保密之后脸色变了然后突然跑了出去吹了一段小号。然后林医生就来了三人进了唐老师的宿舍后镜头就没了。第三个疑点就是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天,而同年的秋天唐老师就被下放了。一个人应该不会无缘无故的被下放,结合第二个故事的话应该是唐老师被查出有嫌疑或者是和林医生的私情暴露被下放。这样就证明了梁老师的死至少是与唐老师有关的。

  第三个故事是从唐老师的下放开始的。唐老师带着自己美丽的妻子和梁老师的猎枪还有用来与林医生偷情用的小号来到了小队长的村子。可是安置好妻子之后唐老师却天天和村里的孩子一天到晚在山里打猎,并且时不时的吹响他的那把小号,可见他仍然思念着林医生,所以对妻子也十分冷淡,所谓妻不如妾,妾不如偷。这里也批判了知识分子虚伪的形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却做着不入流的事情。所以后来她的妻子与小队长又有了私情,有的人会说小队长和唐老师妻子之间有点太突然了,其实影片里有埋一个线索。就是小队长带着一个小姑娘去找唐老师妻子的时候,小队长刚开始的说法是小姑娘不会说普通话但是很羡慕唐老师妻子的打扮所以让小队长过来翻译,结果最后小姑娘说自己比唐老师妻子漂亮还是用普通话说的,这里就能看出其实是小队长自己想接近唐老师的妻子。后来唐老师发现了妻子与小队长的私情十分愤怒,可是当小队长问他什么是天鹅绒的时候,他却决定去找天鹅绒。因为他心里其实还是有他妻子的,当年他摸着他妻子的肚皮说像天鹅绒时带着的是一种对妻子的单纯的喜爱,以及那种属于自己的独有的优越感。所以当小队长对此怀疑的是,他想的是证明自己的妻子有多么美丽,多么可贵。可是当他去到北京的时候经过他朋友的指点发现是自己的辜负了妻子,现在的妻子也不属于自己了所以也就直接回家了。回去他还给妻子带了礼物,嘱咐妻子好好地,可见他心里还是有他妻子的,本来他也不想杀小队长的,可是小队长说她妻子的肚子不像天鹅绒,那种感觉就好像你曾经很宝贝的东西,却被人家变得一文不值一样,一怒之下唐老师还是扣动了扳机。不为别的就为妻子争口气,这也算是他心里还有他妻子的表现吧,但是也有种男人的尊严受到了侵犯的意味,睡了人家老婆还说人家老婆不咋样,换谁估计都会发怒吧。

  第四个故事其实应该是第一个故事,因为发生的最早。时间回到18年前,两个从天南海北来的女人骑着骆驼在新疆相遇顺路搭了个伴。正如他们最后分别的那个分叉口一样,他们的命运也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一个去迎接幸福,一个等到的却是幸福的终结。南洋小姐找到了自己的未婚夫,在浪漫的彩霞下许下了动人的誓言。而山里来的怀着孩子的小姑娘却收到了未婚夫阵亡的遗物,以及三条不同颜色的女人的辫子,从此在心里埋下了发疯的种子。小姑娘没有办法只能带着未婚夫的遗物坐火车回家,此时南洋小姐与其未婚夫也就是唐老师正在举行热闹的婚礼,因为婚礼盛大而混乱,一块布烧了起来并且飞了起来,当所有人都注视着这飞起的燃烧的耀眼的布的同时,山里来的小姑娘也看到,并且因为火光的耀眼催生了自己的孩子。当小姑娘回去找到孩子的时候发现孩子躺在长满鲜花的铁道上笑。不久太阳也升起了。火光,鲜花,太阳都象征着希望和美好,正如片名太阳照常升起,美好的未来会来临的。可是当把后面的故事接上时无疑变成了一个悲剧。这也影片的另一层深意,人生就是掺杂着各种喜剧和悲剧,无论生活是好是坏,太阳依旧照常升起,人生是如此的无常也是如此的如常。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八):太阳照常升起

  昨晚跑去大宁影城看了“太阳照常升起”,看完的评价一时半会也说不上来,感觉是:既不惊喜,也不失望。

  不可否认的是,姜文是属于天才级大师级的导演,虽然这才是他正式导过的第三部片子。跟“阳光灿烂的日子”类似的是,我把这部片子同样称着是姜文“有关记忆”的“符号化”的“碎片整理”的“自我狂欢”的又一部电影。

  我在这部片子里找到了几个关键词:

  符号记忆:整个片子除了色彩(美术)及音乐令人不忘外,关于那个年代符号化的记忆与体验随处可见:光滑的石头,双管猎枪,小号,苏联歌曲,口罩,算盘,蒸气火车,露天电影,流氓……如果说这些还是可见的,那么,最可爱的人,对军人的膜拜,下放,没有学生的学校,性的释放,疯子的象征,自杀……这些场景与情节的设置,以及由此带来的隐喻,完全是姜文在凭记忆进行自我狂欢与表达,有时候显得有点沉溺。

  轮回:“太阳”其实讲的就是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故事,却扯出了那么多的人物关系。跳脱了常规的线性叙事方式,姜文这一次玩起了闭合式轮回的结构。姜文与房祖名不就是一个人么?至少是循环的。周韵与孔维不也是同一个人么?在故意打乱的情节叙事中,在时空的错乱中,将一个平常的故事说得非比寻常。在编剧上,姜文的三部片子,几乎就是国产片的巅峰,与那些商业大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相信继“阳光灿烂的日子”后,同样会有更多的电影学习这些桥段。虽然这种桥段并不新鲜,像“撞车”“巴别塔”“蝴蝶风暴”……

  自我狂欢:姜文一直说这是部“带劲”的片子,对我而言,却是绵绵的带劲,不是那种看完激动万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种。相比“阳光”,这个片子留给我的,却是思考大于想像,形式大于内容,技巧大于表达。在这个层面上,这部片子并不是一个质朴的片子,有太多的“机关”在里面,是姜文一个人的“秀”。虽然一直拍了四年,但这个时间或许还不够……

  姜文的片子常常以一整段的影像(不只是台词与画面)来表现对现实的隐喻或他的思考(包括嘲笑与默认)。整部片子与“太阳”有关么?除了最后一节周韵在火车上的狂喊中太阳升起外,全片几乎没有再多一次关于太阳的影像或表达。但是不要忘记,影片的最后一节其实才是真正叙事上的第一节,所以按这个正常的逻辑,全片一上来就是太阳升起了。为什么是照常呢?我试着这样理解:不管明天有多少苦难,有多少不公,有多少滑稽的现实发生,事情不以对错还是要向前发展,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太阳会照常升起,新一天无法改变,还要面对。这其实不是对现实的另一种很“乐观”的表达吗?看看“鬼子来了”就清楚这一贯的隐喻。

  附记:周韵最后在火车后大声喊“阿辽沙别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这一段时,许多电影院里的人并不理解,我却为这种表达深深打动,且不说导演的真正意图,光是这样的喊法,在民间就确有此事。在我老家,小孩子如果很突然地深夜大哭,不停地闹,大人们往往以为

  这是小孩被某件事某个人吓着了,于是就会在户外小孩经常玩闹的某个地方,大声地喊一些类似“阿辽沙不要怕,那件事大人已帮你赶跑了,解决了……”,这被称着“叫”,或者我家乡的某些地方还称着“喊魂”。意味着把小孩丢失的“魂”找回来,他就正常了。多么用心善良的一种爱的表达啊。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九):忘不了的那个年代

  如果非要说影片中的几段故事有什么共性的话,那便是它们的时代性,他们都属于那个久远的年代,那个有些神秘有些特殊的年代。不过话说回来,之所以那么多人说它费解,根本原因在于“阿辽莎”的故事和梁老师,唐老师的故事在叙事上联系并不大,无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反而使整个故事变得有些云里雾里的,让人捉摸不透。

  影片中有多段爱情故事,不过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两个年代,一个是建国初期的朝鲜战争和苏联援助时期,另一个便是“文革”时期。两个时期不同的人发生了多段不同的爱情。“疯妈”爱情的是庄严而悲伤的革命爱情,年轻的“唐老师”和他年轻妻子的爱情是狂热的时代爱情,“梁老师”和“林大夫”之间的那种暧昧关系属于那个性压抑年代的一种人性的本能释放,而“李小队长”与“唐老师妻子”之间的不伦恋让之前那些爱情中仅存的美好变得模糊不清,若即若离。对于这段爱情,导演刻意弱化的悲剧性结尾让人的情绪变得朦胧,让这所有的爱情故事变得哀伤而令人感叹。

  可以说,姜文是在追忆他所成长的那个年代,那个有些疯狂又有些压抑的年代。时而响起的歌声和小号嘹亮的调子,成了电影最鲜明的时代符号。鲜明的时代特征让这部电影多了许多浪漫色彩,让这些久远的爱情变得动人而美丽,让人回味无穷。

  时代在变,四季在变,人也在不停的生老病死,但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就像人类向往爱情的熊熊火苗一样永燃不息。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十):太阳照常升起

  在豆瓣 看见一个人说 能花90分钟看完这样一部片子的人 都是有一份姜文的精神的

  我喜欢 姜文 徐克

  这是我目前 会回答的两个答案

  我没太看懂太阳照常升起 一如我当时看不懂好多的片子

  片子里妈妈问儿子 “懂吗?” “不懂” “你只能说你不懂 但你不能说你没看见”

  我不懂 但是我看见了

  你拄着木漆斑驳的的拐杖告诉我 “我好不容易熬过了文革大跃进 挺进了21世纪 我激动啊!”

  我只能告诉你 那个八岁的晚上 我穿着秋衣秋裤爬在我们家还在掉红漆木地板上 我妈踹了我一脚 我嘴里发出了“磕蹦”一声 我妈吓得从沙发上翻下来扒我的嘴以为我磕烂了我的牙 其实 那不过是一颗不知道什么味道的果糖

  都说你现在看不懂的片子十年以后再回来看

  十年前我陪我妈在电影院里看完了王家卫的《花样年华》

  那时我看不懂 现在我仍旧似懂非懂

  但我只能说我不懂 不能说我没看见

  发生了的事情 就是发生了 它存在在你的生命里面那一刻的懵懂 现如今的恍然大悟

  我还初中的时候 就听说有同学怀孕了 那时候我都以为他们亲嘴然后在肚子里产生了一个宝宝

  现如今 我才知道 那里面包含的是一条和我一样的生命

  这些事 我看见了 现在才懂

  都说一千个读者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电影有千百种理解 姜文只有一个

  我看了很多的解释 什么平行时空 性压抑 那么多的解释

  其实有时候我们深究窗帘为什么是蓝色的 其实那窗帘***就是蓝色的(但是姜文的片子大有深意是真的)

  执着于最后的那个标准答案 没有任何的意义

  你热爱那份精神就够了

  生命就是这样 太阳升起 太阳落下

  太阳照常升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