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走寻常路的搞笑论辩
文 |高宝宝
现在段子盛行,《奇葩说》中一些辩手的论辩也像段子一样,不但有理有据,而且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
1有一期《奇葩说》的辩题是“剩男剩女找对象,该不该差不多得了”,嘉宾罗振宇发言,说道:“人生是由一系列的选择构成的,所有的选择都必须放弃另外的一些东西。在早餐铺门口,我就今天是吃韭菜馅包子还是茴香陷包子,都得选半天,最后也是差不多就得了。没有任何选择,本质上是绝对完美的。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上厕所之前,挑带进厕所的书,非常纠结,有时候挑书的时间比上厕所的时间还长,后来有了手机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人生就是这样,到最后关头你就妥协嘛。婚姻难道是你拿着尺子量出一个人,然后领回家吗?不是,就是一个空杯子,眼缘不错,你往里面放一滴水,我往里面放一滴水,放着放着它就满了!”
找对象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但是罗振宇却拿这个问题和吃早餐、上厕所挑书这样的生活琐事进行类比,既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说明了问题,又让自己的辩论显得幽默风趣接地气。
类比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种论辩技巧,选择一些轻松、活泼的事例进行类比,能让你的论辩也幽默起来。
2有一期的辩题是“在外地工作,我过的不开心,要不要跟爸爸妈妈说”,选手臧鸿飞说道:“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告诉父母,无非为了寻求帮助、寻求安慰。比如我在《奇葩说》第一期被淘汰了,后来李诞和马老师让我打复活赛。我跟我妈说,喂,妈,我在《奇葩说》表现不好,明天打复活赛,复活赛的意思是什么,我得跟她解释。怎么复活的,李诞和马老师让我复活的,我妈就问了,李诞就是跟你一起说脱口秀的那个李诞吗?怎么人家第一届去就当导师了,你都去两届了还是普通选手啊?你也去当导师啊,当导师不就不会被淘汰了吗?这不是给我添堵吗?有的人说了,我跟我的父母聊天完了,我的父母能疏导我。你跟你父母聊完了,你开心了,那他呢?你父母会怎么想?他的这种难过,怎么疏导?”
臧鸿飞在论辩中,假设了一个非常夸张,也很搞笑的情节。但是这个情节又是来源于生活的。他通过这种方式,向人们说明,跟父母诉苦,很难得到有效的帮助,反而会让父母担忧,有很强的说服力。
论辩中,假设一些夸张的情节能增强幽默感。当然,这种夸张必须是立足于生活的,要有说服力!
3还有一期的辩题是“毕业后混的普通,要不要参加同学会”,傅首尔发言,说道:“混的普通,就是还可以,这个时候不去你什么时候去啊?非得混成马云才去吗?那你想得有点多,因为你可能越混越差,现在不去,以后就不能去了。普通可能是这辈子的巅峰,所以抓紧时间去。同学会就是一个久别重逢,尽情展示自我风采的大型联欢会现场,我问你,小时候你考得普通,去不去联欢会啊?你载歌载舞,活泼得不行。现在混得普通怎么就不去了呢?搞联欢谁厉害,肯定是混得普通的人,你要不是娱乐生活搞得好,你也不能这么普通。所以要对自己有信心,工作不如别人,你喝酒唱歌还能输吗?什么叫混得普通,跟首富一比,我们人人都混得普通,人都是起起落落,失意时给别人捧捧场,得意时听听别人的掌声,又何必在意一时浮沉。”
网上的段子手,往往喜欢在话语中用出人意料的急转弯,制造幽默的效果。傅首尔在论辩中就熟练地运用了多次“急转弯”。“普通可能是你这辈子的巅峰”、“你要不是娱乐生活搞得好,你也不能这么普通”,这些段子式的语言,为她的论辩增色不少。下次论辩时,你也可以适当地制造一些“急转弯”!
论辩追求的是以理服人,但是如果在论辩的过程中你的语言能够幽默风趣,让别人在笑声中对你心服口服,那不是更好吗。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