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内在小孩”
很多人都会抱怨说,小时候父母对自己不好,经常责怪打骂自己。可明明现在的我们已经长大了,有足够的力量去摆脱过去的伤害。
但为什么还会跟原生家庭纠结不清?还会不断去责怪自己的父母?那些东西对我们有伤害的东西已经存在了,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其实,我们探讨原生家庭,并不是为了指责父母的过错,或者走向父母的相反面,而是更多的去找到我们的内在小孩,去拥抱他,接纳他。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发现只要别人在没有跟我打招呼的基础上,突然不见了,我就会变得很愤怒,内在的一些情绪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比如说:
我们约定一个地方见面,时间到了对方没有出现。如果打电话对方也不接,也没有给我回应,那一刻我心里边会特别的慌乱。我内心会有种愤怒的感觉,而不是担心对方是否有紧急事情耽搁了,是否遇到了什么意外?
后来,我尝试去理解一下为什么自己会愤怒?是因为他不尊重我吗?还是其他原因?
我试着去体会愤怒的感觉,发现愤怒的背后还藏着恐慌,绝望的感觉,那一刻的我是处于一种很无力的状态里。
其实,坦白说,别人中途有事来不了,我不应该有恐慌的感觉。毕竟他不来,我还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我可以逛街,我可以打球,我可以做任何的事情。
但为什么我会恐慌呢?我尝试通过自由联想去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我发现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对方没有来,而是“忽然之间不见了”。所以,朋友不来时,我所产生的愤怒是因为我觉得别人不要我了。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
在我三四岁的时候,那时妈妈很忙,有很多事需要照顾到,所以也就忽略了对我的照顾。后来某一天,她把我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外婆家。她告诉我的是,她要带我去外婆家玩。但实际上她是准备把我寄放外婆家,然后离开忙自己的事情。
她知道当着我的面走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她用了很多父母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欺骗。她对我说只要好好午睡,醒来就有西瓜吃。但当我睡完午睡,睁开眼后,却发现不光没有西瓜,妈妈也不见了。
陌生的环境,和外婆也不是特别熟,一个我最亲近、最信任的人把我扔在那里。我能做什么?一个三四的孩子能做什么?只有哭。
这也导致了,当我成年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幼年被妈妈抛下恐慌就会再次被激发出来 。但毕竟我现在已经成年了,所以在体验到恐慌的时候,我的攻击性本能就会被激发。
我会感到很愤怒,还会给愤怒找一个合理解释,把责任推给别人。可能是攻击,可能是贬低,也有可能是羞辱或恶心对方。
比如说:
这是一个根本就不遵守时间的混蛋,没有契约精神,他忽悠我吗?他觉得我是不是很愚蠢。我以后再也不要跟这个人出去了!被情绪主导的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愤怒是源于幼年的体验。内心那个害怕被抛弃,被遗忘的小孩出来了,这导致我无法用理智去思考问题。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过,自己内心存在着一个内在小孩,那么当他被激发出来的那一刻,我们是不会知道的,只会不断找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情绪或行为。
可能很多人会疑惑,自己的内在小孩到底在哪里,有时候我们好像能够感觉到他,但有时候又看不到他。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我朋友的故事。他差不多50岁了,他的家很大,而且里面有很多盏灯,大约估算有一千多盏。
我想很多人都无法去理解这个人,为什么对光明、对于火、热量这些东西会如此在意?因为他有黑暗恐惧症和幽闭恐惧症,晚上不开灯,他睡不着觉。
这源于他一次童年经历,每当我朋友调皮的时候,他妈妈就会把他关在楼梯间。那个楼梯间里没有窗户,也没有任何的光,是一个封闭的空间。
他一方面肯定是特别害怕,但另一方面他一定是在抱怨,或者说很生气,对妈妈有很多不满,但是他却不能表达出来。因为他非常清楚,这个是妈妈惩罚他的方式。
但就是这么一个惩罚的方式,让他跟这个世界产生了一个断裂的感觉,导致他患上了黑暗恐惧症和幽闭恐惧症。因此他对于光特别的在意,只要在一个没有光的地方,小时候的那种感觉就涌现,恐惧的感觉也随之降临。
而且,他之所以会被妈妈这么对待,是因为他做错了事。所以长大后,不管他是否真的做错了事情,只要存在于黑暗里,他就会有一些羞耻的感觉。这也导致了他不能呆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特意把房子弄得很大,两边都是很大的落地窗,光线很充足,空间感也很好。当晚上如果没有光线的时候,他就开灯,开很多的灯。所以他的家最后才会变成这个样子。
他是在满足一个50岁的自己吗?
不是,他满足的是那个没有得到满足的内在小孩。
如果小孩子幼年时期的渴望没有得到满足,那这个渴望就会一直延续到成年的状态中。等他有能力的时候,他就会用一些方式来补偿自己。
那么,我们意识到内在小孩的存在后,该怎么做呢?
例如:我不喜欢别人的不告而别,那么当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时,我可以跟对方说:“下次如果有突发事情,可以跟我说一下吗?这会让我感觉好点。”
同时,也要告诉自己:“我明白现在自己很害怕,但对方只是因为一些事情耽误了,所以才来不了。我今天可以好好安排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只要这样慢慢地自我引导,才能把固着在幼年时期的自己跟其他部分一起长大。
如果我们一直沉浸在没有得到满足的渴望中,想用尽一切方法去弥补的话,就有点像在刻舟求剑,做无用功。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人有一个特别强的购物欲望,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经常买买买。
其实他们就是处在一个孩子的状态中,他们体验到的是一种匮乏感。但这种匮乏感是无论他买上千上万件衣服都无法填补的。只有当我们重新去理解自己的匮乏感,打破以往的补偿模式,才能跟现在的自己能够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总的来说,内在小孩的存在会促使着我们在成年后,用不同的方式去防御,或者说去补偿性地弥补。
但如果我们能够去看到幼年的自己,同时能够不去否定他,也不去回避它,而是真正的去看见他、接纳他、安抚他,并最终能够很好地照料他,让他能够得到一种成长。
那么,这时我们才真正疗愈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内在小孩,他就存在我们心里,等待我们去发现。
周二晚上8:00,
七夕专属直播,
老胡在喜马拉雅等着你。
扫码即可进入直播间。
20年的咨询实践,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向日葵心理创始人。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