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内在小孩”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内在小孩”

2019-08-05 19:46:35 作者:胡慎之关系心理 胡慎之 来源:胡慎之 阅读:载入中…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内在小孩”

  点击图片,夜读故事,伴你入睡。

  我们都知道原生家庭这个词,但是原生家庭讲的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都会抱怨说,小时候父母自己不好,经常责怪打骂自己。可明明现在的我们已经长大了,有足够力量去摆脱过去的伤害

  但为什么还会跟原生家庭纠结不清?还会不断去责怪自己的父母?那些东西对我们有伤害的东西已经存在了,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其实,我们探讨原生家庭,并不是为了指责父母的过错,或者走向父母的相反面,而是更多的去找到我们的内在小孩,去拥抱他,接纳他。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发现只要别人在没有跟我打招呼基础上,突然不见了,我就会变得很愤怒,内在的一些情绪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比如说

  我们约定一个地方见面,时间到了对方没有出现。如果打电话对方也不接,也没有给我回应,那一刻我心里边会特别慌乱。我内心有种愤怒的感觉,而不是担心对方是否有紧急事情耽搁了,是否遇到了什么意外?

  后来,我尝试理解一下为什么自己会愤怒?是因为他不尊重我吗?还是其他原因

  我试着去体会愤怒的感觉,发现愤怒的背后还藏着恐慌绝望的感觉,那一刻的我是处于一种很无力的状态里。

  其实,坦白说,别人中途有事来不了,我不应该有恐慌的感觉。毕竟他不来,我还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我可以逛街,我可以打球,我可以做任何的事情。

  但为什么我会恐慌呢?我尝试通过自由联想去找到这一问题答案,我发现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对方没有来,而是“忽然之间不见了”。所以,朋友不来时,我所产生的愤怒是因为我觉得别人不要我了。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

  在我三四岁的时候,那时妈妈很忙,有很多事需要照顾到,所以也就忽略了对我的照顾。后来某一天,她把我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外婆家。她告诉我的是,她要带我去外婆家玩。但实际上她是准备把我寄放外婆家,然后离开忙自己的事情。

  她知道当着我的面走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她用了很多父母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欺骗。她对我说只要好午睡,醒来就有西瓜吃。但当我睡完午睡,睁开眼后,却发现不光没有西瓜,妈妈也不见了。

  陌生的环境,和外婆也不是特别熟,一个我最亲近、最信任的人把我扔在那里。我能做什么?一个三四的孩子能做什么?只有哭。

  这也导致了,当我成年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幼年被妈妈抛下恐慌就会再次被激发出来 。但毕竟我现在已经成年了,所以在体验到恐慌的时候,我的攻击性本能就会被激发。

  我会感到很愤怒,还会给愤怒找一个合理解释,把责任推给别人。可能攻击,可能是贬低,也有可能是羞辱恶心对方。

  比如说:

这是一个根本就不遵守时间的混蛋,没有契约精神,他忽悠我吗?他觉得我是不是很愚蠢。我以后再也不要跟这个人出去了!

  被情绪主导的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愤怒是源于幼年的体验。内心那个害怕抛弃,被遗忘的小孩出来了,这导致我无法用理智思考问题。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过,自己内心存在着一个内在小孩,那么当他被激发出来的那一刻,我们是不会知道的,只会不断找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情绪或行为

  可能很多人会疑惑,自己的内在小孩到底在哪里,有时候我们好像能够感觉到他,但有时候又看不到他。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我朋友的故事。他差不多50岁了,他的家很大,而且里面有很多盏灯,大约估算有一千多盏。

  我想很多人都无法去理解这个人,为什么对光明、对于火、热量这些东西会如此在意?因为他有黑暗恐惧症和幽闭恐惧症,晚上不开灯,他睡不着觉。

  这源于他一次童年经历,每当我朋友调皮的时候,他妈妈就会把他关在楼梯间。那个楼梯间里没有窗户,也没有任何的光,是一个封闭空间

  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孩子,在这个空间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他一方面肯定是特别害怕,但另一方面他一定是在抱怨,或者说很生气,对妈妈有很多不满,但是他却不能表达出来。因为他非常清楚,这个是妈妈惩罚他的方式。

  但就是这么一个惩罚的方式,让他跟这个世界产生了一个断裂的感觉,导致他患上了黑暗恐惧症和幽闭恐惧症。因此他对于光特别的在意,只要在一个没有光的地方,小时候的那种感觉就涌现,恐惧的感觉也随之降临。

  而且,他之所以会被妈妈这么对待,是因为他做错了事。所以长大后,不管他是否真的做错了事情,只要存在于黑暗里,他就会有一些羞耻的感觉。这也导致了他不能呆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特意把房子弄得很大,两边都是很大的落地窗,光线充足,空间感也很好。当晚上如果没有光线的时候,他就开灯,开很多的灯。所以他的家最后才会变成这个样子

  他是在满足一个50岁的自己吗?

  不是,他满足的是那个没有得到满足的内在小孩

  如果小孩子幼年时期渴望没有得到满足,那这个渴望就会一直延续到成年的状态中。等他有能力的时候,他就会用一些方式来补偿自己。

  那么,我们意识到内在小孩的存在后,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承认他的存在,并对他进行一些安抚工作

  例如:我不喜欢别人的不告而别,那么当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时,我可以跟对方说:“下次如果有突发事情,可以跟我说一下吗?这会让我感觉好点。”

  同时,也要告诉自己:“我明白现在自己很害怕,但对方只是因为一些事情耽误了,所以才来不了。我今天可以好好安排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只要这样慢慢地自我引导才能把固着在幼年时期的自己跟其他部分一起长大。

  其次,要打破自己的自我保护或自我防御模式

  如果我们一直沉浸在没有得到满足的渴望中,想用尽一切方法弥补的话,就有点像在刻舟求剑,做无用功。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人有一个特别强的购物欲望,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经常买买买。

  其实他们就是处在一个孩子的状态中,他们体验到的是一种匮乏感。但这种匮乏感是无论他买上千上万件衣服都无法填补的。只有当我们重新去理解自己的匮乏感,打破以往的补偿模式,才能跟现在的自己能够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总的来说,内在小孩的存在会促使着我们在成年后,用不同的方式去防御,或者说去补偿性地弥补。

  但如果我们能够去看到幼年的自己,同时能够不去否定他,也不去回避它,而是真正的去看见他、接纳他、安抚他,并最终能够很好地照料他,让他能够得到一种成长

  那么,这时我们才真正疗愈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内在小孩,他就存在我们心里,等待我们去发现。

  周二晚上8:00,

  七夕专属直播

  老胡在喜马拉雅等着你。

  扫码即可进入直播间

   作者简介

  胡慎之,关系心理学家

  中国心理学最有影响力50人之一。

  CCTV心理访谈特邀嘉宾

  20年的咨询实践,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向日葵心理创始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点击原文链接,收听直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