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盛龙:挪借时光
2019-08-14 19:47:40
作者:作家方阵 原鄉書院 原
来源:原鄉書院
阅读:载入中…
挪借时光
作者:杨盛龙
乡村人家的传统生活在挪借中。村民们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远离市场,买东西不方便;再就是,因为是短缺经济,有些东西比如较大的生产生活用具,不是每家都有置办能力,各家互相挪借,互相帮助,将就着过日子。火塘一直延续着旺火,一家人围火塘而坐,做饭,围火塘吃喝,向火,说笑,讲龙门阵。最后入睡的人负责保存好火种,用火灰蒙住柴火炭头。翌日早晨起床后,刨开,吹燃,烧水,做饭,开始新一天的生活。有些家庭的火种没有保存好,就挽个草把到邻居家包一个炭火,回来,引燃。出门在外,有人想抽烟,没有火,对吸烟的伙计或者陌生人说声“借个火”,借过火柴或火镰,或者借用人家吸着的烟卷,就接上火,成就好事。晚上,买不起灯油,或者为了节约,蹭用邻居家的灯,几个人共用一盏灯照明,做针线活,或者看书。几个姐妹一起,一边讲白话一边做针线活,说说笑笑,好不惬意。不是有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么。我童年时,邻居五舅公每天晚上来我家听我爹读《水浒传》,他借光,搭帮他的借光,我也听了不少。人们口头流行,还有词典里就有“借光”这个词,请人给自己方便的客套话,源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农村,大的农具和生活用具一年用不了几次,置办起来很费劲,一个寨子中只有几家有,比如磨粉的石磨、舂米的石碓,没有置办的家庭借用几次,在情理之中。有的东西是需要偿还的,比如钱粮。借用匠人的斧、锯、篾刀等,过年前必须还,靠其做手艺的那些工具不能在外过年。正所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大牲畜牛工,有的家庭有富余,可借。每借一个牛工,偿还两个人工,乡场约定俗成。有借油借盐的,两条羹,三羹勺。没记得盐罐里没有盐了,火上菜锅冒着青烟呢,现去买,得走几里路,哪里来得及!有借衣服的。平时穿的衣服补巴重补巴,上坡劳动,无所谓。去相亲那天,献儿郎,总得穿体面点,自家穷困,就借一件衣服充壳子显光鲜。挪竹子现象比较普遍。需要编织一个镐篓子,修整一只背篓边,到有竹林的人家挪两根竹子。就是挪用了,没有还的意思。自然经济,不谈买卖。家中来了不速之客,临时到邻居家借碗筷,还有借几个鸡蛋的,添一道菜。蒸酒办酒席,四道八处亲戚朋友来道喜,吃住三天。临聚客前夕,派出几路劳力,借桌椅、炊具、碗筷;特别是借铺盖,一个大劳力背几床,高高的码放肩头,转村过寨,是几道风景。更有不乏借宿的。乡村人家,还给提供饮食,哪怕是远乡的陌生人。哪个出门还能带着床位么?最瞧不起城里人的吝啬,到旅社住宿,要交两角钱,领一床被盖,抱上楼,在大竹席上蜷一夜。这还收两角钱?!怎么就不能给借歇一夜呢?睡下后,找到个缝口,撕开到那头,补去吧,值两角钱的啦。人民公社时期借粮食十分普遍。土地都是生产队公有,农民没有了土地,没有了种什么怎么种的自由,失去生产积极性,一个生产队一年生产的粮食,只有一半可作为口粮分配。本来就只够吃半年的,生产队计划用粮、节约用粮,将其分作多个月,每个月分发很少的粮食。各生产队发口粮的日子不同,哪个队发了粮食,另外几个队社员到他们队这家那家去借,十斤八斤,有借有还。一直借到撤销人民公社,土地再分到户。还有不该借的,也借。某人烟瘾一发,就向人讨卷烟。别人掏给烟,揶揄道:哪个晓得你抽烟是怎么学会的啊?借给我一双草鞋,我去县城赶场。往返百里,你穿回来,草鞋穿烂四股筋,还我?一个寨子,只有一家有粪档档,一丈多长的把,从粪坑里舀粪装粪桶,每天早晨多少家庭挑粪兴菜园啊,就那么借来借去的,多么耽误时间!那种状况,让人瞧不起,我们寨子就不那样,每家各有一个粪档档,用起来方便,省时省工。还有神神道道的借。甲寨子水井泉水不旺,乙寨子有水桶粗的大股泉水。大年三十晚上,去乙寨子挪借,装一大竹筒回去,连路滴答,直到甲寨子,倒进水井,烧一些香纸,据说井水就会旺盛起来。虔心祈祷,但愿!有借日子的。人们认为,居室内及其附近和祖坟地不能随便动土,否则会犯“煞”,家中人会受病痛乃至遭祸殃。需要动土修整之前,请先生看日子,看中一个“偷宿日”,在那天抓紧动工加紧完成。那种偷宿日每年有好多个。是借日子,还是偷星宿?传说,往年如果缺粮了,可以到某洞向洞神借粮,手头紧巴时借,宽裕时奉还,大家都守规矩,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某年,有人借出籽粒饱满稻谷,改天还的却是瘪壳二口谷,后来谁也不给借了。都是有人不讲信用坏了场合。失信的人们啊!作者简介杨盛龙,湘西人,土家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北京,发表文学作品千多篇,出版散文集《西湘记忆》《二酉散简》《心心相依——中华56个民族散记》等十多种,《中国当代文学史》等十多种文学史论著专节专题评介。
原鄉专栏,在后台回复作家名即可阅读
毕飞宇|陈忠实|池莉|曹文轩|迟子建|格非|韩少功|贾平凹|老舍|李佩甫|李敬泽|李一鸣|李洱|刘庆邦|沈从文|苏童|三毛|铁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忆|余华|严歌苓|阎晶明|阎连科|史铁生|张爱玲|张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