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十四个》经典读后感10篇
《诗人十四个》是一本由黄晓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人十四个》读后感(一):与美好相遇
三年前的春天,在心理大咖群里遇到了兔老师,后来又加了一个专门的群,听兔老师讲诗,听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做解读,那真是特别有趣特别美妙的一段经历。 尽管群友都希望兔老师能够继续讲下去,把春夏秋冬都集齐了。但这只是美好的愿望。之后那个群沉寂下来,三年都悄无声息。 今年春天,兔老师突然在群里告诉大家,那年讲课的内容准备结集出版了,因为这本书缘起于这个群,就打算送群里每人一本。于是充满了期待。 经过一个季节的等待,如今,书捧在手上,一瞬间昔日重来。 总有人在你过去的岁月留下痕迹,我们回望过去,回想某些人某些事,其实更多的是回望曾经的自己。感谢那些出现,那些存在,感谢兔老师带给大家的美妙春天。
《诗人十四个》读后感(二):江南与春日
当了高中老师之后,经常有学生过来问我,“老师,我为什么看不出来这个诗歌表达了这个意思,为什么这个东西,哦,是意象,代表的是那个意思”。每次解释之余,我都有些羞愧,因为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义务教育的阶段,我的语文成绩比他们还惨,疑虑比他们还多,还曾经差到老师都怀疑我对她的教学有意见。但不知道从哪一刻起,我收获了一种难得的顿悟,那是我现在都没办法和学生们解释清楚的事情。孩提时代被我当作儿歌背诵的诗词,化为了自己摘抄本上的墨迹,成了我课余时间缓解孤独的精神食粮,也成了我坐在花坛边偷偷看暗恋的男孩子打篮球时的伪装。那时的我,觉得诗歌一句句地说着我道不明的心事,而诗歌的背后,藏着一个个懂我的人。他们告诉我,我们都一样,都有对未来的幻想和迷茫,都有挫折,也都有彷徨。可那时的我又如何解释得清,直到后来看到苏轼的“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才将我的情绪道明。
后来,在无所畏惧的十八岁,我怀着对北方漫天飞雪的习以为常,被诗词中的“榴花开欲燃”的江南吸引,在高考志愿中选择了这个从未涉足过的地方。那时脑海中所想的,都是手持油纸伞、身着墨绿色旗袍,在氤氲空气中赤脚走在青石板路上的妙曼身影。但来江南的第一个冬天,我对江南温润气候的幻想便破灭了,宁可裹着棉被忍受空调房中的干涩,也不愿出门感受渗骨的凄寒,甚至时不时地更加怀念穿着薄衫坐在暖气边吃雪糕的冬天。
转眼间,今年已经是我栖身江南的第八个年头,当初的新鲜感已然化为了平淡,闲暇时偶然会想,当初江南吸引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是否还因为这份吸引而继续深爱着,后来发现,其实晓丹老师早就给了我答案。
晓丹老师的文字总蕴含着一种娓娓道来的魔力,《诗人十四个》也不是需要教学目标的课程设计,闲谈一般,以天气作为开场,或许正是因为体感的变化能够直观地牵动着每个人纤细敏感的思绪。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也恰是不止一次提到的,这片广袤土地带来的气候差异。我在无锡见过十二月仍翠绿如春的小草,也曾在暮春时节一次次地抱怨“可堪孤馆闭春寒”,江南气候带给我的恍惚,早已成了生活中奇妙的体验,总觉得诗人们在阴雨缠绵过后看到晴日与青山的欣喜,和我放下手边的事情着急跑回房间晒被子的心情差不多。被好天气拨动的情绪,也在大学时期化为了和室友的一句句“天气真好我们下了课出去玩吧”。这些,在《诗人十四个》中幻化成了一处处对诗歌的体悟,诗句在这里不再是拗口的文言,而变成了对春山的追寻,对春云的思念。江南不再是纸面上的桃花源,而是身边枯荣的草木、惊雷而醒的夏虫、山间甘冽的清泉、卷舒自伫的薄云。那些说不清的心事,那些幽微的遗憾和不甘,化成了诗句,也化成了江南。所以到了后来,当我见证了城市间的大同小异,能在家乡不知名的大桥上感受到太湖的余波,能在冰封的北国想到春花的绚烂,我便知道,无论身处何地,江南,已经烙印在了心里。
书中提出了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历在漫长的历史中,是不是一轮轮的重复?但在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竟有些释然,历史长河中的重复,真的是一件让人绝望和难过的事么?江南与春日的想象和悸动,不正是在这重复中愈渐浓厚的么?那份“已应知我此时情”的欢喜,不也正是文脉的沉淀与传承么? 面对课堂上一张张稚嫩青涩的脸,我不想他们只会答题技巧和意象内涵,希望有一天,那诗歌中的春心与美感,会化为学生心中的一缕甘甜与释然。也希望看过这本书的你,纵使身处林立之高楼,亦能心怀不朽之江南。
这春与诗的悸动,会在江南,会在纸面,在课堂,在林间,代代相传……
这本小书是从一门课程演化而来。作者黄晓丹是中国古典文学泰斗叶嘉莹的弟子,她曾和心理咨询师庄磊合作,扮演一位“现代通灵者”,试图让一些古代诗人以咨询者的身份走进咨询室,以期“可以让古代心灵中那些幽微、隐秘的部分重见天日,成为与现代人生命体验共情的丰富资源”。这真是个有趣的实验,可惜我没上过这门课,不过从阅读这本小书的体验来看,作者确实当得起这些古代诗人的“现代通灵者”。
同一首诗可以有很多种解读,但总有一种会让人觉得精准无比,完美地还原了诗人的心灵轨迹,读这本小书时,我经常有这种感觉。作者似乎总是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打开诗人心灵的钥匙,比如运用心理学当中的MBTI人格理论阐发陶渊明和辛弃疾的性格特质、结合斯通纳的小说谈周邦彦词、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撷取陈子昂的精神质素等等。而作者强大的感发能力,则为读者增添了十足的审美意趣。作者在评价晏殊词时说:晏殊的词是最精美的艺术品,不但没有瑕疵,而且收起了所有加工的痕迹。这本小书也具有类似的气质。
本书的主角是十四位古代诗人,作者将他们两两划为一组,以对照的方式呈现出那些古今之人所共通的情思,幽微细腻,在引发读者强烈的心灵共鸣之外,更能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具体来说,这些思考可能包括:人应如何在冷静的判断与涌动的欲望之间取舍?归隐的生活与尘世的流浪,孰轻孰重?他人认同与自我欣赏之间有何关系?最纯粹的热情与最饱满的希望是何面目?带有毁灭性力量的热情要如何走向圆融与成熟?人要如何疗愈人生的困境和绝望?人应如何面对人生固有的局限性……这些思考一一被呈现,却丝毫不带说教,更不同于哗众取宠的展示。与此相反,圆满的回答这些问题,恰恰是作者化身“现代通灵者”的前提。
作者一定是偏爱晏殊的,这当然不是因为他最后一个出场,而是作者对于晏殊词的评价几乎通通适用于本书,像这段对《珠玉集》的评价:“细微的感受、丰富的经验、清明的理性与意志力的融合,使晏殊的词确然有珠玉之光。因为很多矛盾都于内在世界化解了,从外面看起来,就是一个特别圆融,饱满的人,像一颗珍珠。蚌病成珠,珍珠给人带来温润的感受,但它自己却形成于刺痛。同样,‘和婉明丽’‘圆融自足’这些词带给他人舒适的感受,对当事人自己,却远没有‘放浪形骸’‘负才任气’那么轻松。”这段话,至少带给我两个联想,一是我们之所以能够愉悦地消化那些人性之思,完全是因为作者在落笔前就早已对那些尖锐的问题作出圆融的回答,二是作者在这一过程之中必定耗费了巨大的心力。
遇到这样一位作者,是读者的幸运,因为作者的阐释虽然带着复杂且深入的思考,可文字却不是佶屈聱牙的。作者有时甚至很幽默,比如写白居易的天真,“就像我家小狗,偷吃猫粮被小猫打了两巴掌也不生气,还在想‘猫粮真好吃’”。这类俏皮可爱的形容,书中还有很多。作者对各种阐释素材的抓取往往信守拈来:梵高的画、穆旦的诗、西方的童话、张艾嘉的歌……这些出现在作者生命中的美好的人事物,都成了作者笔下阐释诗句的一手材料,在作者灵动而妥帖的建构之中,这些素材与诗句自身的情趣、理趣愈加相得益彰。
这本小书的气质是圆融、清明、理性而自足的。而它的精神内核,则是“自由”。书中被探讨的所有那些矛盾重重的情思与困境,作者都为它们寻到了出口,而引领我们走向出口的只能是一颗自由的心。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沿着作者的轨迹走过通向出口那条路,这条路总体而言是一条充满矛盾的不断攀升的路,但也正是在这种攀升之中,我们提升了生命的厚度,获得通向自由的可能。
最后,这本小小的书,我打算听从序言里的建议,把它放进我的包里,让它陪我度过下一个春天,以及下下个春天。
云生
《诗人十四个》读后感(四):“现代通灵者”
我无法完全从客观的角度评价这本书,因为诗歌在此不仅为诗歌,诗人也不仅为诗人,他们成为了一个空间,承载着我对晓丹老师授课的记忆与在江南学习诗歌与古典文学的体验;同时晓丹老师与诗人通过诗歌建立的通灵连接,仿佛扮演了一个沉浸在古典与现代、转接直觉与感受之间通灵师的角色,这种以文字、意象、修辞与心灵体验做桥梁与沟通的方式,存在着绝对的个人气质和感性质素。
五年前的冬天,我们从魏晋诗歌开始,至“弦上黄莺语”的韦庄结束,持续了从初春料峭到盛夏虫鸣两季的古典诗歌学习,那时教授这门课的老师正是这本书的作者——晓丹老师。至今我还非常清晰地记得她第一次进入教室时的情景:穿着沉重冬衣的我,在冬日的寒冷的白炽灯灯光中抬起头,看到穿玫红色连衣裙的老师,就像《斯通纳》中照亮主人公的那一束光,在一瞬间,我觉得好像春天来了。
我的家乡在西安,书中十四个诗人中,唐代的诗人们几乎都与长安有过关联。王维笔下终南山居的生活,是我爸爸向往且不断尝试的生活。几天前我读完了箫驰用跨学科的探究方法写作的《诗与它的山河》,在较为学理的表述,和地理学实地考察、不带浪漫视角的田调照片中,我看到了曾经王维笔下的终南山已经是一片农田,它实在是与小溪分隔两岸的诗中世界相差甚远。但就算王维笔下的辋川山水只能成为想象中的山水,而常在秦岭峪口玩耍的我,有时在小溪岸边临河大石头上对着水底圆石发呆,头顶的鸟叫声与眼前的青翠也能让我在某一瞬间感受到诗中辋川山水的重现。箫驰的书读过之后,紧接着在晓丹老师的书中,我又与王维这一班诗人打了照面,盛夏中终南山中的清亮、澄净,和山林中的盎然甚至有些躁动的生趣,又一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十四个诗人是关于七个春日的符号:春山、春云、春兰、春夜、春闺、春江、春去。这些诗人被作者用最柔软的季节——春天,包裹起来,书中的文字好像我妈妈打包冬日里贴身毛衣时细致、轻柔的棉布,我常常去把脸贴在上面,嗅其中空气、洗涤剂和阳光混合的气味。巴什拉在《梦想的诗学》中说:纯粹的回忆没有日期,却有季节。这些诗人与春日的联系,不止是诗中春意的流露,更准确的说,是在诗中与诗意通灵的作者,在无数个不同场域的春日中,与这些诗歌不经意间建立的联系。诗意成为了作者对某一阶段的回忆,对某一本书的回忆,和与自我生命体验建立起了关联。而这才是诗歌真正的生命力——不断被加入新的生命基于自我体验的二次创作。诗歌不是一首一首嵌入理智思维中背诵的符号,是在面对生命长河中的某一瞬间,与几千年前的诗人作诗之境恰好打了一个照面,从心底油然而生地呼出一句古人的诗歌——恰如老师在后记中所说: 三年后的一个春夜,我难以入眠。有一句词在我脑中盘旋,久久不去,但是我怎么也想不起下文,只能开灯翻书查找。这首词是王国维的《蝶恋花》。
书中每一小节的标题有些远远超出诗歌本身的内容,比如在写王维与李商隐时用到的“炼金术士的启发”;写辛弃疾时出现的南朝孔稚珪以北山的视角,声讨沽名钓誉隐居山林文人的《北山移文》中“猿猴和仙鹤的包围”的桥段作为题目;在最后一章“春去的遗响”中的第一节“一节数学课引发的出走”,则完全是作者本人的一段有趣的生命经历。
读到书的后记——春日忆伽陵师,五年前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的情形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是在考研时的冬天,我的考研时光其实并不漫长,从盛夏到第二年的初春,但在严冬时节,江南的皂角树叶子全都掉的光秃秃的时候,我复习复的心思最昏暗的时候,我在晓丹老师的豆瓣里读到了这一篇,当看到“古典文学的意义”那一段话时,眼泪便扑簌簌的掉在深夜里发光的手机屏幕上。后来在初春时节我结束了考研,并开始了自己新的学习生活,再后来离开江南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始一段从未预期过的新的生活时,也会常常翻看这篇文章,翻看曾经老师在她自己考研的那个冬天写过的文章,而我也已经从当时写过的一篇随笔《历历万乡》中引用鲁迅先生的“依旧瑟缩着。做着春天的梦”中的状态中舒展开来。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能一口气读超过二十页,并不是因为文字枯索、艰深,恰恰是因为其中的通灵气质——完全沉浸式的写作方式,让我在阅读时也需要全神进入这种通灵的状态中,而这种状态恰恰是需要机遇与最难持续的。但这种状态非常奇妙,真正进入作者与书中诗人共同打造的诗意乐园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诗歌,作者的话与经历,更是内在的自我。
《诗人十四个》读后感(五):诗与人的故事
“一半是诗,一半是人”。
这是源诗社的标语。凌晨看完《诗人十四个》,深深睡去。醒来后再回忆书中的人和事,脑海中浮现的是便这么一句。
记得高中因为讨厌背诵而选择理科,上大学后,虽也写过一些白话诗来记录生活,但没有再接触过古诗词。现在回头看,虽然在高中课堂和考试里能够熟练地背诵默写,或翻译诗词,但其实自己从没有真正走进古典文学的世界。这一方面是因自己的愚钝和老师的无心引导,也因那时的自己心里装的只有作业和课后的操场,飘忽的未来和细碎的青春情愫。那些复杂的典故和死板的字词翻译,在应试的教条下,并未给我带来美好或人生的感知。在往后的大学生活中,由于自己的封闭和匮乏,经历过不少灰暗和不安。因此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大概是作者与诗句之间的互相感召,那些诗歌仿佛是一种支撑和陪伴。令人感动乃至羡慕。也因这些感召的力量,这些古旧的诗歌对我来说,散发出了新的光芒。
这本书并不只是对这十四个诗人还有他们诗歌的介绍。正如序言所说,她扮演了一位“通灵者”。而这种“通灵”似乎不是在一个祠堂内作法,把古旧的“神明”请出;而更像是将那些沉睡的“精灵”重新装扮,邀请他们在现今的世界里游玩,让它们弥散在二十一世纪春日的风雨中。大概也正因为此,这些故事在作者的笔下散发着灵动的气息,精灵的光芒。
当然这本书的主角仍是这十四个诗人,通灵者穿梭其间用自己的故事和感受拂去了他们身上的灰尘,温柔了他们的面庞,以一种轻柔而尊敬的方式将他们引荐给书前的你我。
但这也是一种让我意料之外的引荐方式。以我浅薄的认知,总觉得该比有《诗人十四个》更合适的书名,但也难以找到更确切的命名。这十四位诗人在书中是何种存在?我难以描述。七组诗人,他们不完全是以年代、类型或派别组成,而是以他们的诗词为节点,在作者的牵引下,穿越时空相遇,在这之间也交织着各种文本(小说、传记、社会学文献、心理学理论),时空在这里重叠,串联他们的是贯穿历史的关于“人”的存在——关于自由、关于欲望、关于存在,关于生命中必然存在的美好和绝望。重新翻阅这些诗和故事,恍惚间看到了《悉达多》中那条永不停息的河流,万事轮回,一切常新但又一切依旧,我们在不止的前行路上一直孤独,却也一直有着恒久的陪伴。这是给我的另一层的感动。
也因此我不愿将之仅仅作为一本诗歌读本。
在此之前,另一本令我印象深刻的读本是叶嘉莹先生的《迦陵谈词》。正如作者在序言所说,对普通读者而言:“古诗的意思不是那么一望即知”,在我重新对诗歌燃起兴趣时,我尝试接触的是现代诗歌,它们可以有更自由的形式,更清晰的含义,也可以没有过于冗杂的典故。乃至在几年前,我对古诗仍抱有成见,相比现代诗歌,古诗更像填词游戏,框架之内缺乏灵动,对于古诗的认知更多是基于读者自身对其的解构及解释,诗本身无法脱离主观释义而存在,使得读诗更像一种文本游戏。
但也知这种认知也只源于自己的浅薄。在好奇之下选读了叶嘉莹先生的这本选集,读毕颇为震撼,可谓真实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是叶先生炽热的情感首次为我打开了新的感知窗口。忘不了读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双双金鹧鸪”后,眼前浮现的明亮的晨光;还有梦窗“翠萍湿空梁”的奇幻。诗歌的美被精准得包裹着,在解锁者释放后,它们的光芒便无法再被掩盖,这些诗也便成为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存在。
恰好本书作者黄晓丹正是叶先生的学生和弟子,作者也延续了叶先生的真挚和热情。而相比较为严肃的诗论,《诗人十四个》在精准解读之外更有着一种轻盈的灵动,这也是这本书的特别之处。这种灵动或许消解了炽热的情感,但确是让一切更加安定的存在。在作者论述中,所有的平行宇宙平静地交叠,生命的真相隐隐约约显露,但一切都没有必然的答案,读者似乎在随作者一起,在阅读中一起去体验,去感受,去获得力量。书中流淌着这些诗人和他们的诗,作者的生命体验在其中交融,没有口号,只有感召。
一半是诗,一半是人。这本是句形容诗人群体的话,但我觉得形容本书也十分贴切。如果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而在尽头之前,应该便是诗歌。书中诗歌的背后,是被具象化的诗人,这种具象来自作者的通感。斯人已去,我们无法真实的再现彼时的诗人,但在这来自生命的共通之中,诗与人的交融中,我们或许无法去对此间的共鸣留有怀疑。
而这本书,或许也可以是一首关于诗和人的长诗。
总而言之,作为诗歌门外汉,我收获的大概不是学术和理论方面的价值,而是些许关于诗歌的启蒙,也是一种关乎人生的近似“惊悦”的体验。而作者的后记同样令人心生感触,古典文学为何,古典文学的存在又为何?古诗作为文本记录的一种形式,其本身其所承载的,以及诗歌解读者所承担的,不仅仅是些历史故事而已。
在此也感激坚守古典文学的学者们,为我们打开的这扇门。
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