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心,人间有情读后感精选10篇
《草木有心,人间有情》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木有心,人间有情》读后感(一):喜爱生活的人,从来都会开开心心的
汪曾祺的文章读过不少,却总是有一种不很尽兴、得寸进尺的感觉。所以在看到《草木有心,人间有情》这本书的时候,不免心中一喜。读进去的时候,心头也在不经意间一再流淌过了一个想法:这不正是在说先生自己吗?能够做到“所见草花鱼鸟,都是对生活的喜悦”,那就足够了。何以谓之豁达之心、豁达之人,这就是了。
生活中当然不会总是灿烂的阳光,也会有愁云万里,也会有暴风骤雨,总之,就是“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是,每一天还得过,而且自己真的不必委屈了自己!这个时候,要不就看谁善于及时、动态调整自己;要不就看谁的生活阅历丰富,能够看淡那些风风雨雨,而总是能够怀着一颗平和的内心,去笑看花落花开、云卷云舒。汪曾祺先生显然是后者。而且他能够寄托的东西太多,所以才成为了一个真正豁达的人。
所以汪曾祺先生写花园,足以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能够看到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所以他写葡萄,会想到了狗尾巴草和爬山虎,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几样,他却从中看到了人的力量:葡萄是人创造出来的;所以他写昆虫,绝对不会和法布尔一样,讲求的是科普,而是宁可三言两句,只要能够写出昆虫的传神之处就可以,譬如——“世界上最讨厌的东西是狗蝇。狗蝇钻在狗毛里叮狗,叮得狗又疼又痒,烦躁不堪,发疯似地乱蹦,乱转,乱骂人,——叫。”……睿智的人总是这样的:能够从最平凡的物件中瞧出那其中藏着的种种好玩之处,并且把它们写出来,教别人也一起来分享他的快乐。
何以能够这样呢?其实,从这本书的书名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只要做到了“草木有心,人间有情”,其他又算得了什么呢?心态好,看什么就都既与自己有关,又与自己无关,充分做到宠辱不惊;心态好,就能够从容不迫地去享受生活,毕竟,假如“满世界都是有趣好玩的东西,乐都乐不过来,享受还来不及,哪里有空去愤怒”?!
诸子百家中,汪曾祺先生大概是喜欢庄子的,因为他对生活中喜怒哀乐的这种态度,像极了庄子;也由此,他也一定是讨厌别人来曲解庄子和《庄子》的。譬如,他说:“《庄子》被人当作‘经’念,而且有腔有调,而且敲钟击磬,这实在有点滑稽。”除了庄子,其中孔子也是很有人情味儿的,他既说过“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话,也在遇到马厩失火的时候,问的第一句话却是:“伤人乎?”做人如此,即使生活不对自己友善一些,那又何妨呢?
翻到了《草木有心,人间有情》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却意犹未尽,于是重新来过。生活中当然不可能事事如意,也不会允许事事都“重新来过”,所以一定要像汪曾祺先生一样,至少要学到他的一丁半点,有样学样、照葫芦画瓢,这样持续下来,相信总是会有所收益的。
《草木有心,人间有情》读后感(二):所见花鸟虫鱼,都是对生活的喜悦
我无奈地捧着一盆干了的茉莉花下楼,朋友看到我,掩嘴一笑:“你这是又种死了一盆花?”是的,作为辣手摧花的代表,我买回盆栽的花,总是因为忘了浇水、没有遮荫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死于非命。这种情况已经不止一次,朋友们都习以为常了。
作为不会养花人,看到手上这本汪曾祺先生的《草木有心,人间有情》,我简直羞愧得要找个地缝钻进去。
汪曾祺先生是个爱花之人,书中他对花草的描写,字里行间都投入处一种仿若爱护孩子般的喜爱,令人读之有一种岁月静好、时光轻抚的感觉。他擅长从细小微物的观察和描写展开,由小见大,充满了生活的大智慧。
《草木有心,人间有情》这本散文集中收录了汪曾祺先生曾写过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还有故乡风土人情等趣闻轶事。
全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前两部分描写的是我们随处可见的植物和动物。
作者可以说是个“花痴”,小花园里什么花开了,他第一个知道,他能够耐心地等待一颗种子发芽,长出小花结出果实,他事必躬亲,扛起锄头做花农,俨然一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流。
绣球花、杜鹃、秋葵、葡萄、蝈蝈、斑鸠、麻雀……每一样事物,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都显得那么趣味盎然,读之充满了喜悦。不得不说,只有对生活用心的人,具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的人,才能够细细体会的。
而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故里杂忆》中,作者回忆了故乡的山水,风俗习惯、人文景观。
汪曾祺先生是江阴人,在那个物资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年代,家乡饱受水灾旱灾之苦。然而这次回乡,他看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记录和乡民的闲聊,和实干家的畅谈,让人大开眼界,直想跟着他去走走看看,去感受不一样的文化风俗,去接触有意思的人和物。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会把看花草虫鱼当作玩物丧志,把回乡当作一种倒退。我们患得患失地快步前进,心中焦虑无处安放,换来的可能只是空洞洞的银行存款。
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同样被倡导的今天,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是一种抚慰,它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安适、恬淡之感。
正如蔡澜先生说的:“下棋、种花、养金鱼,都不必花太多钱,买一些让自己悦目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不会太破费,绝对不是玩物丧志,而是玩物养志。”
对生活用心一点,放慢脚步,我们才能发现生活的美。正如《草木有心,人间有情》这本书封面所写到的:“所见花鸟虫鱼,都是对生活的喜悦”,这便是生活的智慧所在。
《草木有心,人间有情》读后感(三):满世界都是好玩的东西
”满世界都是有趣好玩的东西,乐都乐不过来,享受还来不及,哪里有空去愤怒?“
”所见草花鱼鸟,都是对生活的喜悦,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草木有心,人间有情》是汪曾祺汪老的散文作品,养花,种树,观察虫鱼,下棋…… 时间的存在的生物,对于汪曾祺而言都是有趣好玩的,他都愿意停下来去观察,去体会,怀着对生活无比的热爱,和那颗纯澈的“草木之心”,带我们走入了花鸟鱼虫,草木蔬果的世界,即使再平常的事物,只要有心,我们并总能发现到一些有趣好玩的事,而这或许就构建了我们生活中的诗意。
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草木春秋,虫鱼鸟兽,故里杂忆 。从孩童时开始,他细致的记录了所知道的每一种作物习性和生长,以及自己跟这些植物的连接,并且总能小中见大,从中提取出一些让我们有所感悟的道理。
比如葡萄的来历,跟着汪老的文字,仿佛走完了整个历程,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0年)张骞从西域带回,到后来在各时代的发展,品种的延续,以及贯穿整年每个月的种植管理步骤,令人都忍不住摩拳擦掌,也想要动手种起葡萄来了,正如汪老的书中所说,什么事都瞒不了中国人,因为有了这份心和观察,才有了葡萄在中国大地上的繁衍和发展。此章我还特地分享给了一个农业硕士朋友阅读,连他都不禁惊叹汪老的细致。比如尤加利树,我一直以为只有澳洲才有,因为花店里在售的都比较贵,因为多是进口的,但是只要读了滇南草木状,才知道原来云南昆明就有此树,而汪老早在46年前就已经知道,且得知原来尤加利木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可以作枕木,经得起震,不易裂。
“蝉喜欢栖息在柳树上。古人常画”高柳鸣蝉“是有道理的。北京的孩子捉蝉用粘竿,一竹竿头上涂了粘胶。我们小时候则用蜘蛛网。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绑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粘。瞄准了一指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想起小时候我们捉蝉也是用的蜘蛛网,找一根细长的小竹子,一群小伙伴先去找好了蜘蛛网,再结伴去河边捉蝉,蝉的数量和大小常常是和小伙伴们炫耀的资本。
也许因为来自农村,跟随着汪老的文字,仿佛也回到了童年,夏天有蝉鸣,下雨前会有燕儿低飞,抓蝈蝈,捕蝉,捉泥鳅,拣田螺……放牛,赶集…… 当一篇篇的深入到书中,看着那一个个熟悉又有点陌生的花鸟鱼虫,仿佛自己也回到了故乡走了一回,回到那与草木鱼虫一起成长的世界。只是文笔有限又或者记忆不够深,难及汪老对美食佳木与鸟虫花草的刻画那般精当而细致,一桩桩温情往事与一株株欣荣草木交缠在一起,处处可见深情。
“赏花赏到气息,氛围,情怀。隔江看花,隔窗听雨,隔着人世种一层一层占有的标签,轻启那古旧又明润的光。如同浴一回月光,落两肩花瓣,踏一回轻雪,活着,走着,看着,欣喜着,却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情。”
满世界都是有趣好玩的东西,沉迷于电子屏幕的我们,也许可以试着看看身边的草木,去探索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玩物养志。
《草木有心,人间有情》读后感(四):草木有心,人间有情
《草木有心,人间有情》期待已久的一本书了,终于在今天收到了。收到以后就迫不及待的打开去看,喜欢书中那透着淡雅香气的文章。
汪曾祺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其文字淡泊通透。人更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还是散文家、戏曲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汪曾祺先生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气质,这种气质亲近于自然,更有一种近乎于“道”的影子。在汪先生的眼里,草木春秋,花鸟鱼兽都是可以亲近,可以做朋友,可以观察的事物。
汪曾祺先生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普通人,最主要的是会生活。虽然是作家,但是并没有高高在上一尘不染的孤傲。而有些时候更像是市井之徒,有些时候又让人感觉距离很远,摸不着,但有些时候又好像是隔壁的二大爷。
他可以是:心闲如静水,无事亦匆匆。弯腰拾山果,投食食浣熊。 又可以是: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我就是要这样香,香的痛痛快快,你们***管的着吗!”
相对于: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更喜欢:莲花池外行人少,冶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想起那段我爱的诗歌:我本俗人 ,在油盐酱醋中奔走,为米面的价格优雅不起 ,我本俗人,在文件中游荡 ……
说喜欢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不如说我更喜欢汪曾祺先生的生活态度。
他的文章让我感觉有一种优雅的美,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大诗人,他更像是邻家的老大爷。
我喜欢,一天安逸的生活
在我心目中他不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他是路边的狗尾巴花。任你风吹雨打,任你指指点点,我只活我喜欢的模样。
《草木有心,人间有情》这里面记录的都是老先生的点点滴滴生活琐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也没有此起彼伏的情节。
一本书,一辈子。不厚的一本书,却穿越了几十年。
在《故乡水》里面汪曾祺老先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走在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乡,看着似曾相识的旧物,却怎么找不到原来的样子,伤感惆怅之心溢于言表。
曾经的家乡苦水旱灾久已,现在早过了“千斤县”。遥想自己的家乡又何尝不是这样子呢!曾经的穷山沟沟,现在也成为了旅游区。曾经吃不上饭的张大哥,也开上了小汽车。 日子,就要一天天的过。 别急,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
《草木有心,人间有情》读后感(五):这就是向往的生活
文/冬月渐暖
01
最近被《向往的生活》圈粉,远离城市的喧嚣,守拙归园田(蘑菇屋),独享朴素的生活。
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种上喜欢的蔬菜瓜果,养几只鸡、鸭、鹅、羊,看山看水,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自得其乐。
然后约上三五好友,远离手机与工作,于午后品茗,饭余闲谈,拉近彼此最近的距离。
在这种淡淡的温馨和浓浓的生活气息中,节目中的很多嘉宾都喜欢并享受这种生活,简单且充实。
其实生活的本质不在于吃喝玩乐,而在于享受清净,与大自然友好相处。回归最本质的生活,享受这种慢节奏,这就是向往的生活。
02
《草木有心,人间有情》这本书是汪曾祺先生对生活的感触,从草木春秋、虫鱼鸟兽到故里杂忆,他总是能从最真实最普通的生活中发现不可思议的美感和趣味。
《草木有心,人间有情》插图汪老笔下的草花鱼鸟充满灵性,风土人情也别样可爱,它们就这样俏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葡萄月令》中不断生长的枝蔓,洋溢着成长的喜悦;《梧桐》中绽放的淡淡秋意,凝聚着时序的感情;《伊犁闻鸠》中情感丰富的叫声,充满着复杂的意味;《吴大和尚和七拳半》中记忆深刻的烧饼,弥漫着浓浓的思念……
这些看似平淡的琐碎生活,在汪老眼里都变得动人起来,隔江看花,隔窗听雨,活着,走着,看着,欣赏着,时光都变得温柔起来。这是汪老对自然的深切热爱,对人的深彻理解,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就像封面上写到的那样:
所见草花鱼鸟,都是对生活的喜爱。人生如梦,我投入的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03
在《夏天的昆虫》结尾处,汪老自问自答:
或问:你写这些昆虫什么意思?答曰:我只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现在的孩子大都只在电子玩具包围中长大,未必是好事。我们身处信息化时代,每天被各种电子产品束缚着,被各种信息包围着,不愿轻易放下生活的步伐,在患得患失中踌躇、迷惘。
有的时候不妨换一个思维的角度,重新体验生活的美好,就像书中所说:
满世界都是有趣好玩的东西,乐都乐不过来,享受还来不及,哪里有时间去愤怒?生活就是这样,有喜有悲,有苦有甜,但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才是最难得的。
不去过分计较生活中的得与失,放下手机,“逃离”工作,享受自然,快乐度日,静静享受生活的美好。就像汪老的散文一样,会让你不自觉地静下来,慢下来,细细品味生活的诗意。
辛苦了一天,找个阴凉地方,端一个马扎或是折脚的藤椅,沏一壶茶,坐一坐,看着这些草花,闻闻带着青草气的草花的淡淡的香味,也是一种乐趣。——《草花集》自序这也是我向往的生活。
《草木有心,人间有情》读后感(六):有悲有喜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
所见草花鸟鱼,都是对生活的喜悦。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草木有心,人间有情》是汪老的一部珍藏版文集,而这文集里的作品,包含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飞禽走兽、花鸟虫鱼。除此以外,汪老还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故乡的怀念,一并记录在了纸上。
有时候想想,大自然真的是一个奇迹的存在。每年的春天,万物复苏,原本一片死寂的大地瞬间盎然生机。转眼夏天,然后秋天,看着一片又一片等待着收获的硕果累累,想来冬天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这又是幸福的一年。冬天也是美好的,特别是雪后的暖冬,看上去一切都是白茫茫的世界,仿佛在告诉我们,要不了多久,生机勃勃的春季就又会来到了。
现在的人,越来越会享受生活,走在路上抬头望向两边的高楼大厦,基本上总能够从窗户的防护栏杆里看到星星点点的绿色。老一辈的人,其中大部分喜欢养兰花之类的植物,美其名曰陶冶情操。居家的人,可能会养上一点点的小菜,偶尔偷懒,菜市场都可以不去了。不过现在感觉比较流行养多肉植物,究其原因大概是品种繁多,又萌萌的比较容易吸引人的目光。
汪老的家乡后院里,有四棵很大的腊梅树,每到腊月的时候,变会开花。腊梅的花朵很好看,其主要特点是花极多。每当腊梅盛开,就可以看到满树繁花,黄灿灿的向着冬日的晴空。每年的腊月,腊梅花开便意味着年幼的汪老要开始爬树摘花了,而每一次汪老的姐姐们都会在树下告诉他,哪一朵腊梅花比较好摘下来。
大年初一,汪老会把摘下来的腊梅花骨朵,用极细的铜丝穿成插鬓的花,然后送给自己家里的女家眷们。“她们梳了头,就插戴起来。然后互相拜年。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不论是谁,在认真的阅读汪老的文字的时候,大概都会在这个时候笑出声来。生活里的小幸福感,以及自嘲的可爱,让汪老的形象跃然纸上。
汪老还做过什么事情呢?小时候的汪老,其实是个很调皮的孩子,爬树就不说了,毕竟每年爬上腊梅树摘腊梅花已经成为了常事了。还有什么事情,能够看到年幼时候汪老的调皮性格呢?
黑蜂,大概属于蜂类其中的一种吧,既不是马蜂,也不是蜜蜂。黑蜂的习惯是自己在屋檐下戳个洞,然后钻进去居住。年幼的汪老突发奇想,不知道养熟了的黑蜂会不会和鸽子一样飞出去再飞回来呢?于是他将黑蜂的巢堵住了,然后挖了一个新洞诱骗黑蜂进去之后将黑蜂抓住养在了玻璃瓶里。
不过,黑蜂是否能够飞出去再飞回来汪老准备的玻璃瓶是不得而知了,因为年幼的汪老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玻璃瓶子里的黑蜂已经翘辫子了。好奇心每个人都有,但是通过好奇心动手去研究结果,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年幼的孩子,对于想了解的事情,总是会兴致勃勃的去行动,然后期待结果。不论结果好坏,至少这个过程,是长大之后的我们缺少的。
人生,是一条需要自己行走的道路。每一个人进入我们的生命,也只是陪伴着我们而已。孤独感将会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都无法抛弃的感官之一,因为即使任何热闹和繁华,都会在时间的流逝之下归于寂静。我们在这个时候能做什么?
看《草木有心,人间有情》感受不到孤独,因为在所有的文章里,汪老都把自己全身心的兴趣点,放在了自己想要研究的其他世界里了。写植物的时候,就去思索这些植物的来源、成长过程、结果之后能够制成对应的什么产品……就比如皂角这个东西,如果不是因为看了汪老的文字,我根本不会知道,原来皂角还可以使用。
世界万物都是变化莫测的,世界万物也都是拥有自己生命和灵性的。我们在这个世界存在,也仅仅是因为我们存在而已。如果我们学不会尊重这个世界上与我们一起生存的其他事物,大概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全部一起毁灭吧!
今年的夏天,很热。天气预报里,全国的气温甚至是全球的气温,都已经超过了40°。各国因为天气原因致死的消息也偶有报道,是什么情况导致的现在这一切?不珍惜地球的资源、肆意破坏这个世界的生态系统,大概是目前最重要的原因。
生态系统里面,有我们的存在,还有这个世界一草一木的存在。曾经看到过一个短片,题目的大致意思是——当地球上人类消失了,会变成什么样子?视频里,没有人类的地球上,家养动物开始野化,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则直接淘汰了无法生存的动物。植物钻进了地球上的每一个位置,破旧的建筑物,腐化的钢铁,最后都轰然倒塌。很久很久的几个世纪之后,地球又恢复了往昔的一片绿意……
其实,不论地球变成了什么样子,都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享受这个世界带给我们一切的时候,我很庆幸我们还有书籍可以看,还有音乐可以听,还有美食可以吃,还有梦想可以实现。《草木有心,人间有情》,正是因为我们生处于一个大自然的世界里,我们才有机会去聆听这个大自然的声音,感受草木的心,感受人间的情吧。有悲有喜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草木有心,人间有情》读后感(七):《草木有心,人间有情》——生活是好玩的,人生是有趣的
汪曾祺的《草木有心,人间有情》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个多星期,闲暇时看几页,睡前看几页,实在是一本耐品的书,百读不厌。
这本书分为三个方面,从花草树木到虫鱼鸟兽,再到故里杂忆,皆有情致。这其中,我感觉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琐碎都能够娓娓而谈,态度亲切,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
“一庭春雨飘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在汪曾祺身上体现着传统士大夫的情致和雅趣,漫谈往事,闲话家常,他热爱着真实普通的生活,总是能够在平朴自然中发现生活中别致的美感和趣味。
草木有灵
汪老笔下的花草树木充满灵性,富有生机,花是美丽的,草是青翠的,树是浓绿的,一切充满着活力。
如在《葡萄月令》中,汪老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葡萄的生长过程,有意思极了。
一月,下大雪,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二月,葡萄出窖,有的梢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不及了;三月,葡萄上架,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待着;四月,浇水,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 ……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八月,葡萄着色,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等到葡萄采摘之后,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在汪老的笔下,葡萄就像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小生命,在他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成长的喜悦和对生命的无限热爱。
还比如在《生机》中,汪老描写了在一堆煤块中生长出的芋头:“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让读者也跟着欢喜起来:这在逆境中生长的绿意,让人看到生命的活力。
花草树木在汪曾祺笔下不仅仅是文章内容的点缀和背景,而是活灵活现的主角,他对它们进行细致的描写和观察,是出于对它们单纯的喜爱,由对这些花花草草本身生命的赞赏和尊重,体现了汪老本身的一种生活观,那就是对生活的重视和热爱。
鸟兽多情
在汪曾祺的作品中,还有很多的动物描写,如各种各样的鸟、虫、鱼。在汪老的笔下,它们并不只是生物意义上的动物,它们都是具有灵气的。
如在《花园》里描写的天牛,有带玫瑰颜色的,也带有玫瑰的香气的,而且温文尔雅:“这小小生物完全如一个有教养、惜身份的绅士,行动从容不迫,虽有翅膀可从不想到飞。”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把天牛的“慢性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人忍俊不禁。
汪老还描写了土峰,说它蠢头蠢脑,貌似对它还颇为嫌弃,但在言语中却透露出它的憨态可爱。这些昆虫个性十足,在汪老的笔下栩栩如生,让人充满了想象力。
他还写过“蚂蚱有鞘翅,鞘翅里有膜翅。”甚至观察到“膜翅是淡淡的桃红色的,很好看。”我们不得不惊叹于他观察的细致和笔触的精细。
万物皆有灵,汪老对它们倾注了浓厚的情感。花草树木、鸟虫鱼兽的细致描写体现着汪老对自然的兴趣和众生平等的观念。
故乡长情
汪老的家乡高邮是一个水乡,生于斯长于斯,家乡的风土人情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汪老的散文中也多次出现了对故乡的描述,那里有着孩提时代美好的回忆。
比如,在《花园》一文中,他追忆起童年时期那座漂亮可爱的花园,“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最深沉的。”“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将离乡多年后对家园的思念完全流露出来。就如他所说的:“人之一生感情最深的,莫过于家乡、父母和童年。离开家乡很远了,但家乡的蟪蛄之声尚犹在耳。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故乡总是忘不了的。”
除了家乡的景致,家乡的人、家乡的食物等也在汪老笔下一一还原。比如,咸鸭蛋本是一个平常食物,但在汪老的笔下,油汪汪,香喷喷,让人垂涎三尺。还有家乡的酥软烧饼,家乡切得极细极薄,吃起来却很有韧劲而又甚柔软的跳面,简直美味难当。
汪老笔下还写过家乡里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比如,做烧饼的吴大和尚有一个外人看来很平静幸福的家庭,然而他有他的痛苦和不堪,以至于最后老婆抛下襁褓中的孩子离家出走,让人觉得可怜又可恨。
虽是凡人小事,但在王老作品中,却蕴含着一种对人的一种理解,对生活的一种感悟。他的文字安宁平和,却能使人感觉到一种凡俗但却欢悦的生活情绪,这种情绪淡淡的,在不经意间以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绵延不绝,直达人心。
汪老的作品题材非常广泛,从吟诗作赋、花鸟鱼虫到世俗百态、芸芸众生,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在他眼里,无事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虽内容百变,但都蕴含着一种美,即生活的美。我想,这源于他对文学创作的独特理解:“我认为作家的职责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也应该活得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优美一些,更有诗意一些。”
汪老一生并非顺遂,但他并未因之消沉与屈服,他仍旧爱着这苦难的生活,他不喜欢透露出“苦涩”的信息,他更愿意随遇而安,他的文章就昭示着他乐观、韧劲儿十足的生活态度。就如他文章所写:”满世界都是有趣好玩的东西,乐都乐不过来,享受还来不及,哪里有空去愤怒?“
《草木有心,人间有情》读后感(八):汪曾祺:花草给予我们的暗示,生命无息的强大
前几日,情绪一直不高,因为听说了朋友的故事。
那天,是朋友女儿的6岁生日,朋友高兴地带着孩子在外面庆祝,夜深才准备回家,一出酒店门口,一辆小车直接撞了过来。还没来得及拉起孩子,车子又回开,再一次从孩子身上轧过。孩子当场死亡。
我不敢想当父母的眼睁睁地看着稚嫩的孩子面临死亡是种什么感受,只觉眼眶包不住眼泪,心里隐隐地发疼。
那个鲜活的生命,才6岁,肇事的司机是酒驾,无意识的。
我甚至不敢去打听她现在怎么样了。害怕见到绝望的眼神,害怕看到她枯槁的模样。
生离死别,有时候,就是这样,来得很突然,就是一场意外。
它不会管你准备好没有,只会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夺去你拥有的东西。
这些东西可能是很重要的,也可能是生命中无足轻重的。失去,才知道珍惜吧。
关于生命,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感情要表达。在汪曾祺的《草木有心,人间有情》里,他从草木的生机里看到人生的希望,一点一滴的表达出对生命的态度。
一、人世间,生是什么?
生是孩子的第一声啼哭。
以前不是太懂得生是什么,好像所有一切在身边的事物都是理所应当的存在。直到生完孩子,才理解到生的意义。
怀胎10月,经受剧痛,顺产下7斤多的儿子,在痛的那几个小时里,感受到生人的严肃。母亲在用力挣扎,孩子也在奋力出来。医院的待产房里,三三两两的大肚母亲,痛得撞床板的都有,隔壁产房里,听见孩子的啼哭时,母亲们终会露出释然的微笑。
这个生命伊始的时刻,在病房经历过之后,才懂得生的伟大和喜悦。
紧接着地是养育孩子,看着他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慢慢地变成自己找东西吃幼儿,从抱在怀里不能放手到满地乱跑找不到人影,从不会言语到跟你争论滔滔不绝,一点一滴的成长,参与其中,看到他的生,我才知道,原来生长的过程,一点都不容易。
这生如同汪曾祺在阳台上堆着的煤块里发现的芋头,大概是某个不知姓名的人把不吃的芋头随手扔到煤堆里,它竟然活了。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长出几片碧绿肥厚的叶子,在微风中高高兴兴地摇曳着。
他说,他在这几片绿叶中,得到生活的勇气。
豆子的生长环境一向随便,不会专门松土施肥,只需挖个坑,丢几颗豆子进去便可。不曾想,洒落在地上的豆子遗留到石头下方,不久也能冒出新芽,几棵豆苗,齐心地把石头顶起来。
这生的力量,就是茁壮成长,管他人世间有多少疾苦,他们只管奋力活着,生命喜阳,骄傲的舒展,成全这片美好的人间。
二、如何面对年老?
谁人不老呢?
老人对生命的态度会更豁达。因为他们看得多了生死,渐渐习惯。同样,面对自己的死亡,也是如此能坦然接受了。
同村有个得癌症的老人,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他却高兴地出院了。他说管他能活多久呢,只要活着,就应该好好享受,做自己喜欢的事,把日子过踏实了,不是更好吗?
结果,他的病奇迹般的好了。这是他检查出癌症后的第六个年头。
面对老,面对死,心态起着积极作用,不服输,在老、死面前,从容不迫,该来的总会来,它终将给你一个圆满的答案。
汪曾祺说:在文风上,我更有意识的写得平淡些。但又不能一味平淡,一味平淡,就会流于枯瘦。枯瘦是衰老的迹象。我还不太服老。我愿意把平淡和奇崛结合起来。
所以在他的文字里,你看不到衰败和害怕,只有默默观察着世间的美好。身边随处的风景,花草树木,欣欣向荣,自是一片平和之态。
其实花草也是会面对死亡的,但它们从来不畏惧。它们所遇到的意外比人类多得多,可它们照样开花,灿烂。
三、是什么样的就在什么位置上
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不平而生发怨恨,遇到不顺时,责备是别人的不对,或者感慨上天的不公,时运不济。
很多时候,人所遇到的事情也是注定的。
小时候几个玩得比较好的伙伴,现在都已嫁人生子。甲以前进厂打工,嫁给厨子后,干脆做个小饭店,一人厨房,一人前台,钱虽不是很多,两人也够知足,生活倒是有模有样。
乙以前卖化妆品,长得漂亮,找了一个IT男,对她好,但生完孩子后,竟有些觉得她花钱如流水,滋生出嫌隙。乙并没有与他争吵,而是在带娃期间做起微商,经济上独立后,得到了老公的尊重。
女人,特别是女人,在嫁人后容易迷失方向。古语言:嫁夫从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如果对方不好呢,不能依附呢?还要从吗?这就没必要了嘛。
人要懂得在生活审视自己,拥有什么样的力量,什么年纪该做什么样的事,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现实的残酷,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
花草一样,长什么样就得在什么位置上。不是你想在这里开放就能开的。
可能这也是规矩,生长的规矩。
比如茶花,昆明的市花肯定是茶花。叶子花装饰城市的风景,是必备的。
各有各的样子,各有各的脾性,在什么土壤里能长大,在什么环境下能开花结果,得不到的阳光,也会自己去争取。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奋力向上。
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无一不是在暗示着生命的变化。
他们的生长如同我们一般。看到他们的变化,应该联系到自我的思想变化。每一次心情不一样,看到他们就会觉得他们也变得不一样。
他们也可以反应出我们的情绪,我们看到的,就是当时我们自己的人生状态。
要细心观察,在身边小事物身上看到生的希望和死的坦然。人生无常,生命已然。
飘摇的花草之间,看他们随风摇曳,怒放生命的姿态,不免有一种豁达的情绪,不再容易愤怒,学会平淡处事。
花儿开得热烈,我们的人生亦如此。总有灿烂辉煌的时刻。只要扎根于土壤,深深地汲取营养,面对意外和阴天,保持着正面积极的心态,总能开花的。
这是一种平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
《草木有心,人间有情》读后感(九):“活着多好呀”|名士汪曾祺:童心常绿,淡泊诗意
“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一、不只有鸭蛋
提到当代作家汪曾祺,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高邮的鸭蛋。入选语文教材的这篇写家乡端午节鸭蛋的散文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五彩丝线鸭蛋络、红油外冒咸蛋黄、装萤火虫鸭蛋壳……这些意象到现在我都记得格外清晰。这证明两件事:一是汪曾祺这篇散文写得好,鲜活生动、接地气,让人过目难忘;二是汪曾祺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唯有用心用情写文章,方能使人感受到其真其诚。
话说回来,汪曾祺可不是只有写过鸭蛋名篇这么简单。他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师从沈从文,在散文、小说方面成就斐然,在戏剧创作方面亦有较高造诣,他本人更是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二、草木人间情
近来我翻阅由北方文艺出版社辑录的汪曾祺散文合集《草木有心,人间有情》,透过字里行间体会到了汪曾祺对于日常生活那份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他对于生活的由衷热爱,真可谓是一位大生活家。
1.植物虽小,喜悦甚大
从古至今,无论是屈原的沅芷澧兰,还是历来被人所称颂的梅兰竹菊四君子,亦或岁寒三友,文人墨客向来钟爱书写、歌颂植物。爱书之人大多也喜绿植,大概文字与植物有相通之处,皆可使人收获喜悦。
在汪曾祺的笔下,花果树木们自是别有一番雅致风情。如少女般浓香繁盛的绣球花、花如汤碗口大烈烈轰轰一片的茶花、就算把《说文解字》里玉字偏旁的字全都搬来也不够形容其晶莹美丽的葡萄……
汪曾祺写植物,从其来源以及古文籍中的考据写起,再落到细节实处,给人脑海里形成一个微观独到的想象空间。在他的笔下,草木不再是单纯的空洞洞的存在,而是有了灵性一般拥有了自己的内心。不同的花草有不同的品格,人们观赏它们,在四季的变迁之中感受它们的灵韵,所获喜悦温暖熨帖。
2.鱼鸟虫兽,乐趣自然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有的人学业事业一路攀登,在纷纭竞争中努力拼搏,出人头地,争得荣誉;也有的人不争不抢,就默默做着自己手头的事,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没有孰好孰坏,每个人的境遇信念不同,自然人生追求也不同。
而汪曾祺属于后者,经过大风大浪洗练过后,他还原给我们一种最本真的质朴无为。这份道家般的淡泊诗意是文坛难能可贵的宝物。
雄心壮志自然是好的,但我偏偏喜欢这天地间的鱼鸟虫兽,乐于寄情自然。会玩物丧志吗?不会的。正如蔡澜所说,人生不如意事已经十常八九了,在玩儿中让自己平衡、悦目,恰恰是玩物养志啊。
3.回望故乡,寻根追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乡高邮养育了汪曾祺平静如水的气质秉性。家乡的名胜风景、巷子里弄、好玩吃食、世事人情无一不渗透浸润到作家的文字语言当中。
故乡多奇事奇闻奇人,这些故事人物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养料与素材。汪曾祺本着写一些文字献给家乡、“再使风俗淳”这样的美好愿景来书写,自然饱含深情在其中,文字令人读之感动。
三、如水的语言
作家曹文轩在《经典作家十五讲》里形容汪曾祺的文字是“水洗的文字”。他的语言生活气息浓郁,带有一种古朴的美感。
对于这一点,我深表赞同。有一个词语,叫“洗尽铅华”,汪曾祺的语言恰恰就是静水流深般的带有宁静与淡泊的通透质感。他的叙述中没有大起大落,全都是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般的平易亲切。
比如写对昆明雨的怀念,旁人落笔写雨可能会极尽渲染一种悲凉哀愁之情,但汪曾祺如白描般先是细细笔触写雨季的连绵,继而笔毫一拐写昆明的一众特色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最后又荡回来继续写雨,烟雨蒙蒙之中,一切景物事物仿佛被细雨密密匝匝地网住了,深深地印在了人的心里。他写的这首小诗也是极其优美、耐人寻味的: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谈及自己的语言,汪曾祺曾在耶鲁和哈佛的演讲《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里提及:有评论家评价他的语言奇怪,拆开来看每一句话都平平常常的,但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他讲到“行气”与“文气”,即语言得像汁液一样流通联结,好的文章是“活的”。
汪曾祺自己的文章就践行了这一点,如行云流水般写就的文字,虽每一句朴素本真、无华丽辞藻堆砌,但连在一起读就发现了一个妙趣横生、真挚情意的世界。
四、活着多好呀
汪曾祺在《旅食与文化》题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舍伍德·安德生的《小城畸人》记一老作家:“他的躯体是老了,不再有多大用处了,但他身体内有某种东西却是全然年轻的。”我希望我能像这位老作家,童心常绿。我还写一点东西,还能陆陆续续地写更多的东西,这本《旅食与文化》会逐年加进一点东西。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经历了许多磨难与坎坷,大风大浪之后,汪老总结出了如此玲珑剔透的人生智慧,让人不禁赞叹其旷达胸怀与常怀希望乐观的人生境界。
活着多好呀!汪老给世人的这句话,既是一支清醒剂点醒芸芸众生,又是一盏指明灯照亮鼓舞人心。
现代社会,人们在高节奏的生活工作中疲于奔命,焦虑、不安、紧张、低落……这些情绪时不时地扣紧着人的心门,人们无法打开自己的心来享受生活,许多人越走越窄,甚至最终走进了坏情绪的循环往复中,郁郁不得志。
倘若这时,有人轻轻在你耳边说“活着多好呀”,无需去翻越大山大河,你只需停下来看看周围:阳台上的小花多么俊俏,傍晚时分的云霞多么绚丽,办公桌上小小的云竹多么富有生机……你只是暂时被坏情绪缚住了手脚,走出来就好了,学习汪曾祺那份童心常绿、淡泊诗意的名士精神,世俗纷繁中,你亦可安然自若地活。
文以载道,汪曾祺的文章里承载着文化根系、生活态度以及美学思考。我读完手头这本散文集,抬头正好嗅到书桌旁茉莉花的香气,馥郁花香与书本墨香一起,芬芳了这夏日清晨。
活着多好呀!有书可读,有花可闻,有清风可享。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习汪曾祺的名士精神,在滚滚红尘里活出自己的诗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