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老家……
出来当兵已经整整24个年头了,这些年,每次回老家都是来匆匆去匆匆,到后来因将父母接到身边的原因,回去的更少了,少到都没有注意到它的模样。
现在有了时间,就总想去看看,也真的去了,却再也没有了旧时的感觉。
那个时候的这个季节,应该是玉米沙沙的在田地里摇摆,蝈蝈吱吱地在花生地里唱歌,村里的大枣树上是被压弯的枝杈用柱子撑着,马颊河的河套里草地上挤满了吃草的山羊,但现在这一切都不在了。看不到边的是白色塑料遮住的大棚,路边堆满了无处扔的瓜秧,有些路边还有来不及放到地里的鸡粪,散发着难以言说的臭气,你还别厌恶,那些大棚里的青菜全靠它们滋养,而那些青菜基本上是全国热销。
今年的青菜价格奇高,上半年一户家庭的收入基本在三十万左右,不管是种香瓜还是小西红柿,下半年的收入也错不了,山东的产菜区都受了洪灾,物以稀为贵,涨价已经是避免不了的了。回家看到老家的人不管肤色如何,每个人今年都是笑容满面,像今年这样收成奇好的年份并不多,正常情况下全年收入二十万属于正常,但今年却是翻番也不止了。
大棚的引入是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我还在上高中,燕店乡与位庄乡最先行,只要种大棚镇上就给放贷款,但依然很少有人接受。这是对过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而变革总是有很大的阻力。所以,那时候有很多阻止盖大棚的顺口溜:“要想穷,种大棚”,“穷的快,大棚菜”。
在开始的时候,规模总是上不去,所以前几年是最困难的时期。技术上不成熟,销售市场没有规模,种植户信心不足,收入也并未见有多高,且劳动量非常大,再加上棚内的空气质量极差,所以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棚的建设。
至今记得,那时候养苗是最细心的活,有的种子想要发芽,温度高了烧死,温度达不到不出来,只有人的体温最合适。于是就将之装到一种缝制的布袋里,然后将布袋系到腰上,吃饭睡觉都不敢摘下来,和孵小鸡差不多。
发了芽,还有专门的育苗棚,几家几户一起在那里各有一小片地,种上自己家的小苗,为了保持温度还要烧柴火,就像打更一样,轮流着去烧火,晚上更不敢停,那叫一个惊心!确实不容易。
在这种艰难的坚持中,大棚越来越多,因为其它的农作物已经带不来经济效益了,像小麦与玉米价格实在是低的可怜,而自己种的又吃不了,唯有卖掉,一亩地还卖不到五百块钱,刚刚够化肥和浇地的电费钱。在这种情况下,种农作物已经成了白忙活,所以大棚趁势而上,迅猛地发展了几年了,将所有的农田全部占用,站到房顶上看出去,白茫茫一片。
过去还要走出去销售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已经蜂拥而至,大货车排起了长龙,宾馆饭店亦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到如今,每个村里有自己的市场,甚至经销商可以包棚,菜还没有长出来,这一棚的菜就已经卖了出去。
销路不用愁,价格又高,所以今年是个好收成。跟种农作物比起来,有几十上百倍的差距。
我想写的其实不是这个,而是我还想找到儿时村庄的静谧与惬意,如今再也没有了。那时候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现在基本上是连轴转,休息都是插空。不管是晚上几点,还是凌晨时分,大棚里总是灯光闪闪,很多的时候,因为白天棚里的温度太高而进不去人,只好晚上去干活。
上半夜掐尖,下半夜摘瓜,晚上才是最重要的劳作时刻,这种黑白颠倒的作息对身体的危害不言而喻。况且,在黄土地上劳作的人是不太拿自己的健康当回事的,只要干的动就会一直干。
这次回家,看到那些我过去的同学,有些长的甚至像是六十岁的小老头,看的都有些心酸。那些本不该如此佝偻的背已经直不起来了,黑黑的脸膛上满是皱纹,衣服依然是随便地搭一件廉价的穿了不知多少年的小褂或者背心,跟收入极不成正比。
但多数人家都买了小轿车,二层的小楼也已经很多了,“大件上去了,细节还需要再完善”。生活理念的转变不是三天两天的事儿,哪怕是再有钱,农村也是一个攒钱过日子的理念也很难转变。消费和享受金钱他们还需要时日,现在卖了钱差不多都能去饭店里吃一顿好饭,然后再喝二两,这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
我喜欢童年的老家,是因为我没有衣食之忧,才有了怀旧的想法。对老家来说,解决不了经济基础的问题,一切等于零。定个婚都要三十万,结婚要“一动一不动”,且不动的房子要去县城里买,比我们生活在城市的人更需要钱,否则连媳妇也找不着。
看似挣了不少钱,但身体却在这种透支中被无情地摧残,一场病下来,至少得有一半的钱送到了医院,这些因为卖青菜而流转到农村来的钱,转了一圈又流向了城市。买房买车也是这样,钱的最终流向都是城市,所以农村的人现在依然不易。
干了更多的活,出了更多的力,受了更多的苦,得了更多的病,不容易。
相对于到城市打工来讲,还不如在家里种大棚,一则是情感上的故土难离,二则是本乡本土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
只是我再也回不去了,过去悠闲的脚步没有了,曾经闲聊的笑声不见了,每个人都匆匆地行走在“赚钱”的路上,连打个招呼的空都没有。更别说陪我这个闲人喝杯酒了,所以,每次回家都敢多待,怕人家因为陪我而耽误了功夫。
老家变得如此陌生,我已经成为路人,甚至连回去一趟也要偷偷摸摸地去、悄悄然地离开,怕打扰到别人正常的劳作规律,帮不了忙不能添乱……
旧时的老家已经没有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也不再了,那个童年的我更是再也寻不着,一切都跟随历史的脚步匆匆而过,独留下一颗怅然的心还在追忆着过去那段再也回不去的岁月。